最美鄉村醫生個人典型事蹟材料

來源:巧巧簡歷站 2.38W

  最美鄉村醫生個人典型事蹟材料

有一種奉獻和堅守叫鄉村醫生。他們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守護一方的人民。治病救人是醫生的天職,他們要時刻把病人放在心上,擔心因自己的失職讓病人失望。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最美鄉村醫生個人典型事蹟材料,一起來看看吧!
 

最美鄉村醫生個人典型事蹟材料

 

最美鄉村醫生個人典型事蹟材料一

__村的村民莊__通過自身的努力學習醫用知識,獲得了相應的學歷,主動為周圍的鄉親們作預防保健,治病療傷工作,她的無私奉獻的事蹟感動了__村的村民。

莊__的丈夫突然發現患有乙型肝炎,為了減輕丈夫的痛苦、治癒丈夫的疾病、緩解繁重的醫療費用,她下決心自主學醫為丈夫治病,購買了大量的醫用書籍,不畏艱澀的專業知識,努力學習、刻苦鑽研,針對丈夫出現的各種病症,選用了合適的藥品和治療方式,爭取改善丈夫的病況。其實,莊__心裏明白自己一個半路出家的人,對醫用知識的靈活使用並不擅長,但她的心底只有一個卑微的願望,就是治好自己的丈夫,哪怕只是減輕一點點的痛苦也好,正是這種不放棄的決心支撐着她前進。雖然莊__的丈夫最終沒有打敗可怕的疾病,遺憾的離開了人世,但是在他生病的過程中,莊__無時無刻、無微不至得照顧、護理他,並承擔了支撐整個家庭的重擔。

其實,在莊__的丈夫生病的時候,她還是一個僅有國中學歷的普通農村婦女,但她自強不息,不被沉重的生活壓力所打敗,不因艱澀的知識而退縮。在照顧丈夫之餘,她學習了大量醫用知識,同時她還主動去學校學習 ,獲得專業的教育。天道酬勤,最終她不辜負自己的努力,逐步獲得了中專、大專學歷。而她的丈夫過世後,她更是決定用自己的知識幫助村裏的每一個人,為他們看診、治病。__村位於烈山鎮東北部,地勢偏僻,交通極其不便,村裏也僅有一個衞生所,就醫環境並不是十分理想。莊__選擇作為一名鄉村醫生,在__村行醫的無私行為深受村裏羣眾的好評,也深深感染了村民,有力地倡導了無私奉獻,勤勞致富的優秀傳統美德,構建和諧社會做出了表率,為新農村建設樹立了榜樣。

一個醫生取得患者的信任從來不是靠廣告、靠包裝,而是靠高水平的醫療技術,高質量的服務和高尚的醫德、通過病人的體會口耳相傳的。莊__深深知道,做農民的好醫生,僅有良好的醫術是不夠的,還得有高尚的醫德。她常説:“醫者,先做人,後行醫”。在鄉村行醫的過程中,她始終把醫德作為醫生的靈魂。她跑遍鄉村每一條小道,深知每一户村民身體健康狀況,誰患過哪些慢性病,誰對哪些藥物過敏,誰家有老人,誰家有幾個小孩,在她心裏一清二楚。而且__村的獨居老人相對較多,她盡心盡力,努力做到到門到户為他們看診,記錄下每位老人患有什麼疾病。尤其對於那些病症比較危險老人,她會定期上門回訪,確定他們的身體狀況,預防突發疾病。記得適逢夏秋季節腹瀉流行,這種病幾乎每年都會流行,她試着給村民們看病,還向健康人羣講述良好的個人衞生習慣和腹瀉流行期間應注意的起居飲食。望着鄉親們那種期盼已久的眼神,她既是憐憫又是同情,頓時覺得村民們太需要懂得醫學知識的醫生為他們服務了。莊__深刻認識到作為鄉村醫生,自己的責任有多重。 她的工作更忙了,幾乎每天都得出診。無論風天、雨天還是雪天,只要是需要,都會進最大努力設法前去。

莊__由為夫治病自學成為一名服務農村的鄉村醫生,她為村民看病就診的足跡勾畫出了一個平凡的醫生形象,而在這形象之後她付出的努力、不放棄是現在新農村人最需要學習的精神。她的實際行動踐行着她的頑強品格,展現了一個農村婦女無私奉獻的博大情懷,塑造了一個農村婦女無畏、善良的光輝形象。

最美鄉村醫生個人典型事蹟材料二

田徑,男,39歲,中共黨員,中專文化,畢業於銅仁職業技術學院,系印江自治縣纏溪鎮方家嶺村人。

一、義無反顧 立志農村衞生事業

醫 生這個職業是光榮而崇高的,不僅是能以肉體上解除人的痛苦,而且在精神上也能給人安慰,所以選擇了這個職業必須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全心全意的為人民服務。 有高度的責任心和事業心,工作認真負責,一絲不苟,所在的村衞生室轄區服務四個行政村,共服務3000人口,能愛崗敬業,紮根在農村最基層衞生服務,遵守 國家法律法規,嚴格執行規定的收費標準,堅持從正規渠道進藥,藥品價格,收費標準公示上牆,不開大處方,不亂收費,讓羣眾花小錢,就能放心就醫。

最美鄉村醫生個人典型事蹟材料三

___醫生始終以高尚醫德要求規範自己,加強自身職業道德建設,工作勤勤懇懇,極端負責,端正思想,服務態度明確,同時有一顆善良的心,作風嚴謹,為人謙虛誠實,不説空話,辦實事,不驕不躁,有問題不迴避,不泄露病人隱私,廉價行醫,不謀私利。良好的醫德練就了良好的工作作風,幾十年如一日為病人治病,就是他日常生活工作的寫照。並深刻認識到醫療服務直接作用於人的健康和生命,這就要求醫生與其他職業相比必須具有更高尚的道德,更加嚴格的道德自律,更能在缺乏外部監管和制約的條件下,主要依靠自己的良心良知,忠實履行職業職責。一個合格的醫生,既要具備良好的醫風醫德,又要有豐富的臨牀知識和經驗,而臨牀的經驗要靠反反覆覆的學習,不斷的實踐,日積月累,逐步得以充實。

與衞生院所在地毗鄰的__市__鎮__後村,由於自然條件惡劣,交通十分不便,村民習慣上都到__鄉衞生院來看病。1984年冬天,大雪封山,積雪達50公分厚,一位姓吳的村民來叫出診,説:母親病危,送縣醫院由於經濟、交通情況不可能,你若能去看一下,不管她是死是活,也了卻了我們當兒女的心願。陳子貴醫生二話不説,問了一下病情,拿好藥,説一聲“快,救人要緊”,就急忙上路了。他手裏拿了一條木棍,鞋底栓一條繩子,深一腳淺一腳的翻山越嶺,25里路走了4個小時,到了病人家,馬上給病人診治,發現是個冠心病病人,合併心衰,立即給予強心利尿,擴張血管等處理,住了一

宿,第二天繼續用藥,經過幾天的治療,病人奇蹟般的好了,患者和家屬拉着他的手,激動的説:“謝謝了”。

鑽研技術精益求精

從醫二十六年來,_醫師一直身體力行,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取得了村民深深的信任。並深信“一個醫生取得病人的信任,從來不是靠廣告、靠包裝,而是靠高水平的醫療技術,高質量的服務和高尚的醫德,通過病人的體會,以身相傳”。 為了更好的提高為廣大羣眾提供治療健康服務,_醫師不斷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先後參加了浙江省鄉村醫生醫士學習、全科醫生崗位培訓、以及省市舉辦的各種培訓。他利用業餘時間,刻苦鑽研,網上查資料,虛心向老同志學習,學習中醫知識。

紮根基層,任勞任怨,為居民健康服務

__地處雲和西南,海拔1200多米,常年雲霧繚繞,冬天寒冷,被俗稱為“雲和西藏”。隨着我縣“小縣大城”發展戰略的進一步深入,大量農民下山脱貧,子女外出種菇和打工,加上老人行動不便等,山區的老人看病難成了一個最大的困難。自從他1988年到黃源鄉衞生院,肩負着全院管理、臨牀、責任醫生等多項工作,幾十年如一日,以院為家,無論白天黑夜,嚴寒酷暑,只要有患者需要,隨叫隨到,24小時候診。只要有一個電話,急診的他馬上就去,不是急診的利用空閒或者是晚上去出診,風裏來雨裏去,無論颳風下雪,天寒地凍,從不中斷。常言道“人心齊,泰山移”,充分發揮責任醫生的團隊精神,調動積極性,針對隨訪中遇到的問題,每月召開例會,大家討論研究,制定出好的方法,在下一次隨訪中應用。由於白天病人多,大多利用晚上隨訪,二十幾年的工作,對本責任區的信息瞭如指掌,就好像存在大腦裏。給居民測血壓,瞭解情況,針對不同情況進行面對面的健康教育,發放健康處方,加強對重點人羣、高危人羣的管理及健康干預。

_醫生負責兩個行政村的責任醫生服務工作,服務人口1701人,共429户,建立家庭檔案386份,電子檔案1445份,發放健康資料1500餘份。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247人,高血壓 175人,糖尿病18人,腫瘤4人,冠心病7人,腦卒中3人。這裏的居民文化水平低,封建陋習多,衞生知識匱乏,飲食不合理,吸煙酗酒、高鹽高脂等飲食習慣成了影響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針對以上情況,健康教育顯的尤為重要,特制定了健康教育計劃,利用多種渠道進行健康宣教,如開展健康教育課,面對面健康指導,發放健康宣傳資料及粘貼健康教育圖片等。年終考核成績名列全縣前三。

翻開___同志的事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共產黨人和基層醫務工作者在平凡的崗位上幾十年如一日,默默無聞,無怨無悔,辛勤耕耘,紮根基層,情繫百姓健康,為山區社區衞生服務工作無私奉獻。無愧為浙江省優秀社區責任醫生和__縣首屆基層名醫稱號.。

最美鄉村醫生個人典型事蹟材料四

河有多深,能不能過?過不了!這是新疆鄉村醫生居馬泰護送小病人阿革蘭時在路上和同伴的對話。鄉村醫生居馬泰被冰河攔住了回診所的路,他懷裏抱的孩子名叫阿革蘭。只有8個月大,由於上呼吸道感染髮高燒已經兩天了,在這樣的高原和高寒地帶,隨時可能會轉發肺炎,危及生命。牧場裏缺少藥品,居馬泰必須以最快的速度把小阿革蘭帶回到50公里外的診所。而這天山最艱險的一段路程被當地的牧民稱之為“魔鬼路”。

冰看一下! 冰看一下! 可以過得話,我們看一下,抓緊時間,過不去!冰太軟!繞過山從那邊走吧!阿革蘭 。高燒不退的小 阿革蘭 ,一直哭鬧不止,居馬泰想盡辦法,逗小傢伙開心,8個月大的小阿革蘭很快就跟他熟悉起來。阿革蘭 的笑容讓48歲的居馬泰想起自己的三個孩子。居馬泰滿心愧疚。他的大女兒高哈爾説:我爸一般都説:有你在我放心,可是我嗎能幹什麼呢?

我們都上學的,這次居馬泰出門診前,妻子剛剛的做完子宮切除手術,可等不得妻子出院,居馬泰就又要出發了。他必須趕到在大雪封山前把藥品送到冬季牧場把危重病人轉移出來。因為自己是天山深處一塊2200平方公里冬季牧場中唯一的醫生。女兒高哈爾説:我爸走的時候,我媽就又掉眼淚説肚子疼,然後我爸就給她給了一些藥説可能過幾天就好了。

把生病的妻子交託給15歲的大女兒和9歲的小女兒照顧,居馬泰的心一路上牽掛。可這時,他卻不得不將精力放在眼前這50米的溜索上。溜索距離河面不到2米,不及一根拇指粗。居馬泰在冬季牧場出診已經在這根溜索上來回20年了。可是這一次,要抱着小阿革蘭。他雙手根本沒辦法抓住溜索。居馬泰把小阿革蘭緊緊綁在自己身上。路過的牧民找來繩子,把他倆拉過了河。

阿革蘭! 阿革蘭! 居馬泰在溜索上不停的叫着哭鬧的孩子。小心點!鄰近傍晚小 阿革蘭體温突然升高,咳嗽的更加嚴重了。居馬泰停了下來,給小阿革蘭餵了僅剩下的一點藥。拔山涉水後。大家都很疲憊。居馬泰卻一個人在冰河邊剃起了鬍子。這也是他每次轉診病患孩子時必須做事。居馬泰説;一邊打鞭子,一邊抱孩子。那時候看看娃娃的體温怎麼樣,這樣子面對面(測體温),但是娃娃不舒服,鬍子刮掉好。上午十點回診所路上,第二天小阿革蘭病情加重,但回診所,卻要面對4200米的雪山。在這樣的冬季翻雪山被當地牧民認為是最危險的事。

在厚厚的白雪下面,掩蓋着無數的懸崖和冰川。居馬泰在這條路上往返20年,熟悉這裏每一條路的分佈,可依然不敢有絲毫的掉以輕心。他的三匹馬都曾摔死在這樣的路上。我和馬一塊下去了,摔倒了,馬死了,我活着。這讓居馬泰身上留下了三處舊傷,每到寒冷天氣就會傷痛加劇。可他還是毫不猶豫的承擔起最危險的用自己的身體為阿革蘭和媽媽開闢出一條安全道路。峯頂氣温驟降到零下25度,撲面的冷風空氣讓人無法呼吸,一米多厚的雪,讓每一步移動都非常艱難。4個多小時不停息的趕路,馬終於支持不住了。

兩晝夜的奔波,居馬泰已經體力透支了極限,可是他知道自己是小阿革蘭最後的生命保障,無論腳下的路多麼艱難,多麼漫長。無論還要面對怎樣的風雪,除了堅持他已別無選擇。兩個小時後,居馬泰帶着孩子終於回到診所。經過一個星期的治療,小阿革蘭恢復了健康。

他是居馬泰在天山深處“魔鬼路”上轉診的第92個病人。在這20年中居馬泰救治過192位病人。他冒着生命的危險在極地行走,守護着1500多户牧民的健康。

主持人問居馬泰:北京冷嗎?居馬泰答:北京不太冷。但對我們來講,剛剛過去的這個元旦是三十年裏最冷的一個元旦。零下十幾度相當於您那兒的什麼季節居答:現在我們那兒是零下30度。在這種天氣下,您還得進行巡診,繼續巡診。我手中拿的是一份病歷,我仔細看了這份病歷,分別是居馬泰所在那個縣和所在的州醫院所開的病歷證明,這上面醫生寫的是什麼,心力衰弱,您有這麼重的心臟病換個人行嗎?換個人去,換個人也行。但是我們牧民想有點擔心。擔心什麼?擔心他們為了需要我們這樣子。我們擔心他,擔心別人對路途不熟悉是嗎?到底有多危險?又高又那個啥?滑的很,雪也大,學業厚。那樣子,特別危險。一走就是20年。據説您是從父親的手中接過的藥箱。嗯!對,我父親留給我的。這個藥箱你想傳下去嗎?想傳給誰?那個藥箱,傳給誰?我的丫頭,兒子他(們)用。幾個孩子您?一個兒子,兩個丫頭。年紀最大的是女兒是嗎?對!她希望當醫生嗎?她也希望當醫生。

有請居馬泰的大女兒高哈爾登場獻獎!小姑娘今年話不能不到16歲,家裏很多活死她幹。自己想當醫生嗎?想!我的夢想就是當一名醫生,像我爸爸這樣的醫生。其實居馬泰的妹妹和妹夫也是鄉村醫生。這一家人對周邊的很多百姓就是生命的護衞,真應該向他們致敬。這座獎盃所包含的是所有的那份敬意,浮雕上面有真實的鄉村中國,上面綻開的是巖石上的花朵,生命如花,十字交叉。神聖的醫生責任,向所有鄉村醫生致敬!向居馬泰致敬!

最美鄉村醫生個人典型事蹟材料五

“人就算活150歲,如果沒為別人做點有益的事,那也是虛度了年華。”鍾晶,一個80後獨生女,一個堅守在大山深處的鄉村醫生。2008年,她為了與在鄉鎮工作的丈夫團聚,辭掉貴陽大醫院的工作,來到貴州省黔西南州貞豐縣龍河村衞生室,做了一名鄉村醫生。不久,丈夫調入州府,她卻仍然獨自堅守。沒有澡堂、時常停電、沒有城市裏五彩斑斕的時裝和琳琅滿目的零食,鄉村的寂寞無邊無際……但她一一承受,並用精湛的醫術和貼心的服務為當地少數民族羣眾解除病痛。她的付出換回的,是鄉村百姓無限的信任,以及來自網友的聲聲祝福,她是網民眼中“最美鄉村女醫生”。

勞動,是美麗的:貴州“最美鄉村女醫生”記事

她獨自堅守在偏遠大山中的村衞生室,用盡所學為當地老百姓解除病痛,把最美的青春留給了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網友稱讚她為“最美鄉村女醫生”。

最近,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縣龍河村的鄉村女醫生、一個來自省城的“80後”鍾晶成為網絡紅人。她的故事在網絡多家論壇上流傳。

五一節前,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來到大山深處的龍河村,走近這位甘於清貧寂寞、傾力治病救人的“最美麗”的勞動者。

記者到達時,臨街的龍河村衞生室中,不少村民正在看病買藥。一個温柔的聲音不斷叮囑道:“老人家,這個藥晚上睡覺時才吃。”“頭痛粉吃多了不好,你要一盒我不能賣,但可以送一包給你吃。”

説話的就是鍾晶。她出生於1982年,是個漂亮的貴陽姑娘,個子嬌小,皮膚白皙,一雙眼睛大而明亮。

2008年,她辭去貴陽長江醫院的工作,跟隨在鄉鎮工作的丈夫來到龍河村,為當地缺醫少藥的老百姓開起了村衞生室,這也是龍河村4000多名村民唯一能進行新農合報銷的衞生室。

豈知兩個月後,丈夫被調至黔西南州委工作。“走還是留?”她很糾結。她發現,由於貧窮閉塞,當地農村婦女大都缺乏基本的衞生保健知識,不少婦女患婦科病後,找不到女性婦科醫生,一直拖到病情惡化。龍河村還是個風濕病高發村,老人幾乎都患有風濕病,一些村民40來歲就骨骼變形、直不起腰。而村民最缺乏的就是能夠對症下藥的好醫生。

留下來為當地百姓治病!

下了決心的鐘晶拿出2萬元購買了理療儀、治療婦科等疾病的儀器,所有用具每週消毒一次,還按大醫院要求設置了垃圾分類。龍場鎮黨委副書記孫志宏説,她的衞生室是鎮裏最正規的之一。

鍾晶一家三代行醫,她又託均為醫生的外婆和母親打聽了一副治療風濕的草藥方。48歲的龍慶昌患風濕病14年,多次外出求醫花費上萬元。“最後找到鍾醫生,20元6包藥就好多了,介紹的幾個朋友用藥後也都有好轉。”龍慶昌説。

村裏不少苗族羣眾不懂漢語,她就靠打手勢,或請懂漢語的苗族學生幫忙翻譯。2010年國慶節,鍾晶還自掏腰包,請來貴陽的婦科專家為村民坐診,她也趁機學習。“我為自己學有所用感到安心。”

早上7點20分鐘晶就起牀開門了,她在露天水管前洗漱完畢,不施粉黛就開始打掃衞生。不到20分鐘,就有村民來輸液。她來不及吃早餐,卻關心病人是否餓肚子,並把豆漿分給病人喝。

“病人多時一天看上百人,一天只吃一頓飯,一直忙到晚上11點,有時臉也不洗,倒在牀上一覺睡到天亮。”鍾晶説。

但最初多數村民對這位年輕醫生持懷疑態度,一天只有兩三個病人。遇到不信任自己的病人,鍾晶就先給他們配一天的藥,僅兩三元錢,告訴病人若有效再來。每個病人進門,她總是先端上一杯熱水。

漸漸的,“鍾醫生醫術高、態度好”的口碑越傳越遠,鄰村的羣眾趕來找她看病,外地來的建築工人也把這裏當成了“固定”醫療點。

鍾晶看病賣藥十分便宜,有時幾元藥錢都免了,錢不夠也可以賒賬。村裏一位78歲的空巢老人靠撿塑料瓶為生,全是一兩毛的零錢,這樣的病人,鍾晶不僅不收錢,還常留他們吃飯。

時間一長,村民們把鍾晶當成了朋友,沒病時也來拉拉家常,趕集時常來歇歇腳。也常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快樂和温暖。衞生室裏的燕子窩每年都有燕子返巢;村民們常送來自家地裏的蔬菜,逢年過節大家又不約而同的送來餈粑、紅米飯;鄉親們一起看露天電影有説有笑,感覺人與人很近;她記得每一個醫治過的孩子的名字,孩子們也親切的叫她“姨媽”“小嬢”。

一次,一個老大媽對她説:“你一個城裏的女娃娃,丈夫也不在這邊,跑到我們山溝裏來又掙不了錢,何苦呢?”這樣的關心讓鍾晶倍感温暖。在她看來,農村很能體現人生價值。在大城市,醫生和病人多是純粹的醫患關係,但在農村,村民們卻把醫生當成了一家人。

鍾晶在病人面前沉穩幹練,私底下也是個典型的80後,她是家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獨生女,喜歡吃零食、逛街、跳舞、看電影……

但在龍河村衞生室,衣櫃是裝藥的紙箱,只有單調的三四種蔬菜,買不到愛吃的巧克力和奶茶,更沒有五彩斑斕的時裝。電力不足時還常停電,晚上只能靠蠟燭或應急燈照明。丈夫剛調走時,她獨自躺在衞生室裏,聽着山風呼嘯,害怕得睡不着,只好爬起來靠在牆上坐到天明。

沒有澡堂,只能用兩個大桶提水到屋內,蹲在一個大盆裏洗澡;農村簡易廁所臭氣沖天;夜深人靜時,還能聽見老鼠窸窸窣窣從牀下爬過的聲音。

最難以忍受的莫過於寂寞。剛來時,沒有電視和網絡,也沒有朋友,病人又少,找不到人説話,“衞生室裏靜得很可怕,感覺外面的世界很遙遠。”

但她嬌小的身體裏有一顆強大的心。鄰居徐顯佳説,有一次鍾晶得了重感冒,只能自己往腳背上扎針輸液。“有人來買藥,她還一隻腳跳到藥櫃邊拿藥。我怪她不找我們幫忙,她卻説能堅持就不麻煩大家。”

鍾晶也試着從貴陽請了3位醫生來幫忙,長的呆了3個月,短的只呆了3天,都因無法忍受鄉村的艱苦而離開了。

她坦言,自己也打過“退堂鼓”,朋友們都勸她離開,也有機會調到興義市工作,和丈夫團聚。但鄉親們聽説她可能離開時,紛紛跑來打聽:“鍾醫生你要走了嗎?”“我們捨不得你啊……”

“老百姓這樣需要你,怎麼忍心舍他們而去?”鍾晶説。

她的故事在網上流傳後,被感動的網民,稱讚她是值得學習的“美麗天使”。鍾晶聽後笑着説:“和那些更偏遠的鄉村醫生相比,我的條件已經很好了,起碼油鹽醬醋俱全。”

而在丈夫龍瑞見眼中,鍾晶就像“礦泉水”一樣簡單純淨,“善良寬容,不計得失,凡事總往好的方面想。”

如今鍾晶有四個家:貴陽市父母家、興義市丈夫家、女兒所在的奶奶家,以及衞生室這個家。她對女兒和父母心懷愧疚,只能靠電話溝通,夫妻倆也很少在家裏正正規規的吃頓飯。

但鍾晶説自己並不後悔,她和丈夫都覺得,有時一個眼神、一句關懷都能感受到默契和幸福。“我會幹下去,直到更優秀的醫生來給鄉親們看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