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暑假讀書心得體會(1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49W

(篇一)

教師暑假讀書心得體會(15篇)

讀 書 感 悟

細細品讀着雷夫?艾斯奎斯的名著——《成功無捷徑——第56號教室的奇蹟》,彷彿就和雷夫老師經過了一次面對面的會心交談。雷夫老師用通俗易懂、口語化的語言給我們介紹了他的教育教學生涯,在他的書中他更着眼於對事件的描述,而避免長篇説理,給人以或警示,或借鑑,讓每一位讀者都能從中吸取營養。雷夫老師的教學教育方法中,雖然有些並不適合我們,但我還是從中受益匪淺。對教育的理念以及教師的自我提升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一、閲讀培養

閲讀在學校的教育裏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學生在學校裏看書、做題都是閲讀,所以閲讀應該説是很“氾濫”,而不是缺乏的。但是學生的閲讀是被動的還是主動的呢?所以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培養學生閲讀的興趣,讓學生喜歡閲讀,這才能讓學生終身受用。我們提倡終身學習,這就勢必要求我們自己想讀,自己會讀。當我在班上看學生晚修的時候,我驚訝的發現,如果佈置學生完成試卷,學生會很自覺的在那裏做試卷,但是如果佈置讓他們預習課程,他們就不知所措了,不知道該做什麼了。所以當一本書擺在他們面前時,他們不知道怎麼去閲讀,怎麼去學習了。所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生喜歡閲讀,學會閲讀。

二、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已經慢慢的在學校教育中得到推廣,而作為教師,我們在平常的教學中也可以貫徹感恩教育,畢竟感恩教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而是項長期的任務。學會“感恩”,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説尤其重要。因為,現在的家庭獨生子女居多,他們都是家庭的中心,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中四、五個大人圍着他們轉,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真是“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掉了。”久而久之,孩子的心中就只有自己,沒有別人了。要讓他們學會"感恩",其實就是讓他們學會懂得尊重他人。當孩子們感謝他人的善行時,第一反應常常是今後自己也應該這樣做,這就給孩子一種行為上的暗示,讓他們從小知道愛別人、幫助別人。

三、社會教育

學校是學生走向社會的過渡地帶,學生不僅是學校裏的學生,同時也是社會中的一員,所以社會的禮儀和規則也是學生必不可少的。現在競爭越來越趨白熱化,到處都是充滿競爭,而惡性競爭的事件也時有發生,所以讓學生樹立良好的規則意識,可以讓學生真確處理在學校,以及在社會面臨的各種問題。

四、教師的使命

這是個及其普通的問題,然而恰恰被我所忽略。原來我以為找到了一份工作,當了一名老師,然後就要努力把書教好。但是我們究竟要教給學生什麼呢?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讓學生考個好成績、遵守好紀律、等等,除了這些,我們還要做什麼呢?我認為,我們要促進學生的發展,而非提高學生的成績。

五、教育要以身作則

教育孩子的最大忌畏是説一套,做一套。因為要讓學生聽你的話,首先得讓學生先信任你。對於一個表裏不一的教師,學生對他的每句話都會產生懷疑,這樣他的教育效果都會大打折扣。所以我們要為人師表,先以身作則,給學生樹立榜樣。

六、從學生中學習

學生是教師教育教學的對象,同時也是教育的主體。離開學生談教育,那隻能是瞎扯蛋。所以我們要研究我們的學生,瞭解我們的學生,實現教學相長。所以作為一名教師,特別是一名新教師,我們要貼近學生,瞭解學生對教師的要求,才能快速提高自己,最一名受學生歡迎的教師。

七、站在學生的立場看問題

每個人做事最容易的就是從自己的立場去考慮問題,所以很多事情你覺得你處理得相當完美,但結果卻大相徑庭。所以很多老師都抱怨學生把老師的話當耳邊風,抱怨學生逆反心理太嚴重。但是我們説的話、我們的做事方法是否讓學生樂於接受呢?所以我們遇到問題要保持冷靜的大腦,多從學生的立場出發,才能找到根本的解決途徑。

當然,雷夫老師的書中讓我學習到了很多,但是也有一些做法並不適合,例如雷夫老師採用延長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的方法來提高成績。我們要提倡在有效教學的基礎上高效教學,減輕學生的負擔,而不是加大學生的學習時間。

對於一本好書,我們要帶着批判的眼觀去讀,帶着揚棄的思想去讀,吸取書中的精華。讀完了《成功無捷徑——第56號教室的奇蹟》這一本書,引起了我深刻的思考,對我今後的教育教學將產生一定的影響。

(篇二)

書的名字叫《和教師的談話》,剛剛翻閲書籍時不禁產生抱怨,感覺內容有些枯燥,有些看不進去。但為了完成任務,還是硬着頭皮看下去,當真正融入到書的意境中的時候,發現它能使我收穫頗豐,由於剛剛才看這本書,所以在這裏先把第一章的體會與大家一同分享。

文章中,作者與教師談論的主要內容是教學內容要與實際生活聯繫起來,在我看來,也就是平日我們所説的可讓教學生活化。的確如此,學校教學本來就應該為學生今後的生活服務,與生活脱節的教學是沒有意義的。文中作者與教師談論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了解國家重大事件,教師提出“從無線電或電視裏都已聽到,看到了,課堂上何必重複講呢?”這一觀點時,作者是這樣反駁他的“在課堂上跟教師、同學交談自己的想法,跟在校外偶然聽到別人的談論並不是一回事兒。如果真正的、廣闊的生活衝進教室的門而來到課堂上,教室的天地就開闊了,兒童們就會感覺到我們祖國前進的巨大的步伐。這裏就會萌發出幼芽,從裏面培育出愛國主義的情感來。”的確,孩子們更喜歡在集體中發表自己的見解,更願意從老師口中得到一些新信息。

本章中提到的另一個觀點是教學中應多關注學生,而不只侷限於書本。作者以“受傷的書”為例,介紹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法所產生的不同效果,從而闡明瞭“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關注的是幼兒的反應與需求,而不是固有的教案模式”這一觀點。教學時,應打破那種牽着孩子走,讓他們的發言必須隨着教師的思路這一現象。發揮孩子的想象,讓他們去表達自己的體會和感受,這樣往往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昇華出的東西也是自然和真實的。

接下來,筆者又與教師通過談數學中的乘法表的教法,引出“節約課堂時間,不等於直接告訴孩子實驗結果”這一觀點。在這一部分中,我很同意作者的觀點“您説,當教師告訴兒童應當怎樣做的時候,所花費的時間應當節約一些。但是您忽略了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如果現在不把所學的教材徹底弄懂,那麼以後就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講解同樣的東西,花費更多的時間。”最後,我仍想用書中一段話結束我對第一章的感受,“不應當把兒童在課堂上的積極而充實的精神生活理解成連續不斷的緊張狀態。所謂兒童的生活並不是只讓每一個人單獨地去冥思苦想。孩子們是在跟教師、跟同學一起交談自己的想法,有時是相互爭論。這裏面有遊戲的成分,有開玩笑,也有笑聲....當然,兒童在課堂上的生活,畢竟是以學習為主的一種精神存在的特殊形式。可是,只要是真正的,有血有肉的,不故意造作的生活,他就是既自由自在又豐富多彩的。”

(篇三)

讀《愛的教育》有感

愛的教育的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紛紜的世界裏,愛究竟是什麼?帶着這個思考,我與一個意大利國小生一起跋涉,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就總被我們忽略。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不説操勞奔波,單是往書架上新置一本孩子愛看的書,一有咳嗽,藥片就擺放在眼前,臨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們需要張開雙臂才能擁抱的深深的愛。當我們陷入困境,沒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在身邊,晚上不忘叮囑一句:早點睡。讀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認識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顆深愛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着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

如果説愛是一次旅遊,也許有人會有異議。但愛正是沒有盡頭的,愉快的旅遊。就像生活,如果把生活看成一次服刑,人們為了某一天刑滿釋放,得到超脱而幹沉重的活兒;
那麼這樣的生活必將使人痛苦厭倦。反之,把生活看成旅遊,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鬆,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於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讀《愛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着對於生活的追求。

如果愛是奔騰的熱血,是跳躍的心靈,那麼,我認為這就是對於國家的崇高的愛。也許它聽起來很“口號”,但作為一個有良知的人,這種愛應牢牢植入我們的心田。當讀到安利柯描繪的一幅幅意大利人民為國炸斷了雙腿,淋彈死守家園的動人場面時,我不禁想到我們祖國大地上也曾浸透了中華兒女的血。同樣是為了自己國家的光明,同樣可以拋棄一切地廝拼,我被這至高無上的愛的境界折服。我不需為祖國拋頭顱了,但祖國需要我們的還有很多。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

《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已經完成了對於愛的思考——愛是博大的,無窮的,偉大的力量。

(篇四)

讀李鎮西《做最好的老師》有感

今年暑假,我讀了《做最好的老師》這本書,感受了李鎮西老師的與眾不同,從他自己的身邊的故事舉例説起,真實自然,每一節都讓人感動。

愛學生,説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我們很多老師都是愛學生的,但是為什麼還會不被一些學生喜歡呢?“愛學生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首先就應該要有一顆與孩子一樣的童心”,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示,也許只有童心才能滋潤童心。當我們擁有一顆童心時,我們就更容易的去理解學生,當我們有了童心和愛心之後,自然我們就會很容易的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和他們一塊來分享快樂與煩惱,學生就會把你當做他們的知心朋友,對你的愛自然也就會流露出來,因為學生是最單純、最可愛的,他們也是最容易感動的。我們要愛學生,但是不能憑藉自己的感情只愛那些自己認可的學生,我們應該一視同仁,把目光投向每一個學生,老師的一個關切的眼神和一個微笑就能個一個學生莫大的動力,讓他感受到老師是關心他的,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温暖,作為老師,我們更要注意觀察去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肯定學生,賞識他們,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是優秀的,至少我們關注的優點是發現學生的亮點和好的一面,而不是盯着他們的缺點和短處,只要你能相信你的學生是優秀的,相信他能做的更好。李老師説得對,因為有愛,我們才會關心;
因為有愛,我們才會和同學心貼心;
因為有愛,才有崇高的靈魂和蓬勃的朝氣。當學生喜歡你的時候,他很自然的也就會喜歡你的課,這就是所謂的愛屋及烏吧。

合上《做最好的老師》體會到:做一個有“愛心”的老師很難,教育上的愛是一種思想,一種情感,一種氛圍。今後,要把自己的愛很自然的貫穿在我教育過程的每一個環節。

(篇五)

《教師最需要什麼》讀書筆記

記得前年,學校發了一本教師必讀書,書的名字是《教師最需要什麼》,現在再重温此書,感受頗深!這本書的作者叫趙忠國,本書已被選入中外教育家最有價值的建議叢書中。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同事們都邊讀書名,邊説:“教師最需要什麼,最需要錢唄,哈哈。。。。。。”聽起來,我們很是拜金主義者,可事實,生活中是處處離不開它呀,雖然這個世界沒有錢是萬萬不可以的,但是錢也不是萬能的,有些東西是用再多的金錢也是買不到的。。。。。。眾多的人都這樣認為,那在趙老師的眼中我們教師所需要的是什麼呢?在好奇心的促使下,當時的我迫不及待地閲讀了這本書,讀着讀着,很受啟發,深感心靈頓悟,生活也有了航向,工作有了激情,也有了新的目標。

在這本書中書中共談了69條建議,有教師人生、教師職業、教師教學和教師教育等多方面內容。讀了這本書,我受益匪淺,就好像有一個個智者站在面前,循循善誘,為我排解煩惱,為我指點迷津。又好像有一個個和藹可親而又博學多聞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對教師的職業充滿信心……工作更加有激情……

“教師到底需要什麼?是金錢?是名利?是學生的好成績?還是家長的尊敬、社會的推崇……其實教師最需要的事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創造自我、成就自我的快樂,這種快樂會淨化你的心境,使你越來越感受到活的有價值、有意義、越來越能體悟到人生的真諦。這樣的快樂才是教師最大的快樂,是超越物慾、私慾、權欲之上的精神境界,是教師成為名師乃至教育家不可或缺的思想根基。認識自我是教師成長的基礎,發現自己是教師成長的第一步,創造自我是教師成長的重要環節,成就自我是教師人生的最高境界。

説起來,教師需要的還真不少,需要有魅力,有個性,有品位,有威信,有耐心,有愛心,有良好,積極的心態,有淵博的知識,有永恆的快樂,有。。。。。。在這些需要當中,我覺得教師首先要擁有的是淵博的知識,這些知識的博得要靠讀書來獲得,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多讀書,讀好書,教師,要把讀書當成第一精神需要,當做飢餓者的事物,要持之以恆地讀書,這樣才能獲得更多的知識,為教所用。成為最好,最優秀,學生最佩服,最崇拜的教師。再者,教師需要有永恆的快樂,教師的每天都應該是快樂的。這不僅是善待自己,更是影響學生的一生優秀品質,教師應該具備這種品質,以為一個教師的品質可能會影響學生的品質。我想,快樂源於我們對工作的激情,激情來自我們對工作的熱愛、對學生的關愛。只有愛自己的工作,才會把工作看成是一項自己的事業,只有愛自己的學生,才會看到他們每個人的優點。所以,我們要愛我們的工作,愛我們的學生,讓我們自己的激情感染我們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快樂的人。快樂是一種健康的人格,也是一種覺悟。教師快樂,學生也會因老師的快樂而快樂。教師不能把自己生活中的苦惱,鬱悶,不開心的情緒帶給學生,要儘量找快樂,多聽音樂是不錯的調節,要把快樂帶給身邊所有的人。還有教師還需要有大方端重的儀表,教師的儀表有重要的教育和示範作用,儀表不只是外在的,教師作為一個特殊的羣體,儀表美還包括語言美,知識美,心靈美,教師衣着大方整潔,莊重談吐文雅。教師還要有充盈的教學機智。教學機智表現為教學過程中敏鋭的觀察、準確的判斷、果斷的行動和恰當的處理。教學機智是教師教學的基本素質之一,也是教師管理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教育的技巧並不在於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於根據當時的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中不知不覺地做出相應的變動。”教師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以獨特的能力駕馭課堂,機智對待偶發事件,把握教育契機,以科學的、藝術的方法處理事件,尋求最佳教學效果。一個擁有了教學機智的教師,可以用沉默藴涵出深意,可以用手勢幻化出力量,也可以用目光傳達出温暖,更可以用話語帶來震撼……一個擁有教學機智的教師,一定善於用自己的智慧,靈活機敏地處理每一件事,將課堂生成資源化為精彩,讓尷尬的課堂乍現靈光,演繹出有效開發課堂生成資源的一幕幕精彩!教師還要有強烈的反思意識。。。。。。

我希望所有的教師都能成為趙老師所説的有魅力,有品位,有知識,有快樂。。。。。的優秀教師,在教育這三尺講台上盡顯我們的風采吧!!!!!!

(篇六)

拿到《從優秀教師到卓越教師》這本書後,我習慣性地先翻看了前言部分,可沒想到的是,從前言開始這本書就一直吸引着我,越看越想讀下去,越讀越想細細地品味。於是,便一口氣讀完了“40天”,短短几天的時間,就把整本書讀完了。書中為我們提供了系統的、簡單的、操作性強的教學策略指導,真是受益匪淺。讓我感受最深的是以下這兩方面:

一、用愛感染學生

“愛”是教育永恆的話題,有了愛,才有教育。教師有了愛,才會全心全意地學生服務,才會讓學生體會到他自己是老師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學生有了愛,才會學得開心,學得沒有壓力。就像書中“第32天”説的那樣,“為了能讓你們更輕鬆高效地學習,我希望你們在班級裏能夠最大限度地感覺到安全和放鬆。因此,我會給你們説‘跳過’的權利。”這就是愛,這種愛是發自老師內心的愛,愛孩子不僅僅是表面的關心,更重要的是愛孩子的內心世界。比如,孩子的自尊、孩子的緊張與壓抑。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時時刻刻保護孩子的自尊,時時刻刻關注着孩子是否因為某種情況,使她自己變得緊張與壓抑,讓學生在我們的課堂上能夠感到舒適和放鬆。

二、用嚴謹的教學態度激勵學生

書中從課堂管理談到課堂計劃,從課堂步驟談到課堂效果,從學生的良好習慣談到學生的學習能力。從學生的健全人格談到學生的個性發展。每一步都反映出作者對教學的嚴謹,就像“第107天培養學生的責任心”中説的那樣,“不要指望任何學生變得完美。你只需要像所有卓越老師那樣,不斷地幫助學生認真、耐心地朝着一個更大、更好的目標堅實地邁出每一小步。”不急於求成,只要我們的學生天天有進步,哪怕只是一點點也好!

要想從優秀教師走向卓越教師,就需要我們從每一天的小事做起,只要我們潛心地愛着自己的學生、潛心地愛着自己的教學,總有一天,我們一定會走向卓越教師。

(篇七)

《有效教師》讀書心得

學習了《有效教師》這本書,我感受到書中字裏行間流露着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情、對學生的摯愛,散發着教師的智慧的光芒。在這本書中對我感觸最深的還是怎樣才能成為真正合格的人民教師。

首先,教師必須具有核心素質,核心素質應擁有過硬的體育專業知識,如《體育與健康》課程各學年的教科書內容;
各體育賽事的比賽規則知識;
教師教學經驗的積累;
教師所具有的教師學與心理學知識……如果教師知識貧乏只知道書本和教參上的知識,就只好按照書本和教參的提示照本宣讀,這樣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想作為一名稱職的人民教師就必須全面發展提高自己的素質水平。

再次,一名合格教師在擁有各方面專業知識外,還應重視自身的專業發展,在教學中應常常做到反思總結從而提高自身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術、基本技能,通過在教學中不斷反思發現問題積累經驗,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所以一名教師要想在自己的專業有發展就要做反思型、研究型教師。

總而言之,《有效教師》這本書中那旁徵博引的語句,那千錘百煉的格言,給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被書中的名師們高尚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動着,心靈得到了淨化,人格得到了完善,理念實現了飛躍。我決心沿着名師走過的足跡,尋找自己前進的方向,獲取自己進取的途徑與經驗,做一名“有效教師”。

(篇八)

《論語》讀書心得

《論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文化遺產,它的內容很廣泛,記載了孔子關於政治、哲學、教育、倫理、文學、藝術和道德修養各方面的言論。作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創建的儒家思想不僅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思想和文化傳統有着深刻的影響,對世界也有很大的影響。在以儒家思想為特徵形成的儒學文化圈裏,新加坡、日本、韓國等國家以及香港、台灣等地區,無論在經濟還是文化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發展。

俗話説: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記載了孔子的思想和言行,反映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基本面貌,從中我們不僅可以充分了解孔子和早期儒家的自然觀,社會道德理想,以及教育、藝術等方面的主張,而且可以真切感受孔子和早期儒家的政治智慧與生存智慧。孔子以一種無與倫比的洞察力,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看的格外分明,對人心、人性的善與惡有着透徹的理解,而對於為人處世、治國安邦,孔子更是滿腹經綸。

讀完論語之後,我來淺談自己的讀書心得。

孔子是大學問家,一生勤奮治學。他總結出豐富的治學經驗,傳延百世。做學問自然以“學”為中心,然而不能忽略“習”“温故”“問”“思”等。他指出“温故”與“知新”,“學”與“思”的相互依存關係,非常可貴。他認為學無止境,所以要“學而不厭”。越是大學問家越能感受到知識汪洋無際,孔子就是這樣的大家。

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

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句話的意思是説,做人要不斷學習,不感到厭煩;
教育學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學而不厭”。作為教師尤其要做到這一點。教師是學生的示範,我們希望學生做一個終生學習的人,首先教師要做一個終生學習的人。“身教重於言傳”,“親其師,信其道”,教師應該是學生很好的榜樣。

我們教師要做到“誨人不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教師教育孩子要耐心”,我們經常這樣説。但事實上,我們許多老師並沒有真正理解這句話,老師會在課堂上生氣發火,這是我們還沒有學會耐心的佐證。教師在課堂上失去理智,感情衝動,除了傷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別無他用;
教師的喋喋不休,除了讓孩子耳根的繭子更厚以外,沒有其他功能。這些都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想要的是什麼呢?我想無非是希望孩子好好學習,好好成長,如此而已。有沒有更有效的辦法呢?回答是肯定的。我們可不可以這樣嘗試一下?當孩子上課走神的時候,原諒他,提醒他,畢竟學習是孩子的事,他沒做好,希望得到的是老師的幫助;
當課堂秩序亂的時候,不要對孩子大呼小叫,我們應該考慮是不是我們的課堂對孩子沒有吸引力呀?及時調整自己的課堂,把孩子們吸引過來;
當孩子沒有完成作業的時候,原諒他,幫他找出沒有完成作業的原因,幫助他下次完成作業,使孩子體驗及時完成作業的成功感;
當孩子犯了錯誤,耐心一點,調查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找出孩子存在的問題,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談,幫他認識自己的錯誤,這才是我們的目的。

“誨人不倦”四個字簡簡單單,但藴含的是教師的愛心. 所以,作教師的,應該將“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好在,有這樣一本書,一盞燈指引着我,警醒着我。讓我在急躁的趕路之時保持着一份清醒,我相信,內心的成長才是人性的成長,也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長才會使自己成為一個卓爾不凡的人。我會用聖人的智慧去指導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更會用聖人內心的温暖照亮整個人生!

(篇九)

靜待花開 ——讀《教育是慢的藝術》一書有感

“教育是什麼”?以前只知道教育是一種藝術,但這種藝術我似乎永遠欠火候,問題在哪裏?暑假期間,我認真研讀了《教育是慢的藝術》一書,讓我找到了問題的根源。

一、要學會寬容。

我們的孩子每一個都有着自己獨特的生命密碼,帶着獨特的稟賦,帶着不同家庭的影響來到學校。不同的個體在不同領域有巨大差異,而我們現在的考試製度是在用同一的標準衡量不同稟賦的人,這本身既是一種無奈的選擇。我們教師在工作中,如果再去強化這種標準的實施,也未必公平。所以,生活中,我也許更應該引導學生“揚長避短”,揚長勝於補短,引導學生把優勢項目發揮到最好的程度,遠遠勝於在不足的地方進行彌補。

二、要學會等待。

任何事物都是遵循一定規律的,循序才能漸進。張文質老師説到慢是一種教育的藝術,其實,我覺得慢還是一種科學。在平時教學活動中,速度要放慢,慢下來教師才能注意到每位學生的困難並及時給予幫助,使學生在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識後,多給他們提供創造、交流經驗、合作學習的機會,逐漸增強自信心和自我力量。

三、要學會傾聽。

要學會傾聽,要平等對待每個學生,不能戴“有色”眼鏡。對學生之間的矛盾,學生所犯的過錯,我們需要了解事情的真相,不可只聽一面之詞,以免造成“錯案”,傷害孩子的心靈。即使我們心中有不滿,有怒火,都應該壓制自己。靜下心與孩子交流,打開孩子的心結。

四、要要學會關注。

老師要關注每一個學生,因為每一個學生對他父母、對他自己都是獨一無二和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得到更多關注的話,孩子成功的機會就會越多,教育要從關注每一個同學開始。我們能不能在大環境底下關注到每一個具體的生命呢?也就是説能不能對每一個個人有更多的生命關懷?對於一個孩子來説,遺傳不會改變,但是不要讓遺傳變成決定性的東西,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説,就是改善遺傳、改進文化,就是價值引導。教師只有關注每一個個體,才會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在老師眼中的分量,才能感受到自己在老師心中的地位,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贏得學生的情感。

張文質老師告誡我們:要加深對教育的理解,確立自己的生命價值與目標,同時能夠影響一個孩子,一個家庭,一個班級,甚至一所學校。我們教師就擁有這樣的位置,我們依然要珍視內心的聲音,依然要對自己有一個期待,讓自己過的更好,讓孩子們過的更好。讓我們努力的工作,讓教育真正開啟學生的智慧,潤澤我們的生命。讓我們對教育永葆激情,用最初的心情做永遠的教育,讓我們攜着平凡追逐和超越我們永遠的夢想。

(篇十)

《致教師讀書筆記八》

摘要:
很喜歡書中的這一句話:“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與學生,相信他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書寫自己的精彩;
就是要發現孩子與學生,發現他們的潛能與個性,讓他們真正的成為自己。”“如果不能對學生一視同仁,那麼教師最需要關注的,恰恰是那些缺乏關注、不惹人憐愛的孩子。”

作為老師的我們,遇見的孩子實在是太多了。聰明漂亮,乖巧懂事的,往往是我們最喜歡的;
調皮搗蛋、特別是品行不好的那些問題幼兒,往往是讓人喜歡不起來。其實,這些孩子的背後有着無數的潛能和優點,如果我們整天看到的全是他們的缺點,永遠是無休止的批評,只會讓他們變得越來越糟糕;
如果換個角度,細細觀察,卻能發現再後進的學生也有他自身的優點,假如能夠把優點加以放大,給予他們自信,給予他們希望,定能讓他們收穫一個更美麗的童年。

班裏的牛麗歌,老師愛搗蛋,讓人頭疼,卻發現他熱愛勞動,每次地上有垃圾,他總是第一個“把垃圾撿起來扔進垃圾桶裏。”於是,順理成章的,他成了班裏的小老師,負責幫助其他小朋友等,當上班幹部的他,果然不一樣了,還經常提醒別人要遵守紀律。

俗話説:“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班裏的每個學生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你給他一個舞台,他就能還你一個精彩;
你給他一點空間,他就能為你創造無數輝煌。作為教師,就是要善於發現學生的特別之處,一旦孩子發現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會爆發出我們難以想象的能量。“雖不能至,心嚮往之。”這些新教育的理念,我會一路學習下去。

(篇十一)

從《學記》看綜合實踐活動——再讀《學記》心得

曾經幾次讀過《學記》,只是停留表面的理解,從未好好消化,得於學校之讀書要求,不可懈怠,再而讀之,確有新的心得。

其一,對《學記》裏的“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有進一步理解:

“道而弗牽”,教師要改變自己牽着學生的概念,要放手呀,真正放手又是一片天空;
“道”是教師的境界,但可逐步形成;
實踐課我沒有那麼多框框,只是逐步讓學生感知實踐的要求與自我目標,他們就在主題下建立自己的課題,既可以隨意的玩,又有共同的領域裏可比較與交流。

“強而弗抑”,其實學生自己會給自己目標,只要自己想學習了;
“強”是教師的職責與本質,但越是無形越有力。在綜合課,學生有了自己的喜歡項目,如飛疊杯,他(她)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自然會拼命的練,根本不需要強迫。

“開而弗達”,打開學生的思路,或創造環境,也是放手,而不是替學生做,其實很多情況,替學生做了,一點沒有用,根本不會提高。”開”是技術活,備課的重點。“開”有時間、空間、個體上的隨機可做,因人而異。

其二,對《學記》裏的“良冶之子,必學為裘;
良弓之子,必學為箕;
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學矣”有共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時候我們為了達到某個教學目標,直接去做,反而適得其反,但換種方式,甚至毫不相干,卻起到特別好的效果。

如實踐課裏練魔方,不求速度,只是拆裝,卻又了意外的項目誕生,促進了情感,最後什麼都做好了。

其三,對《學記》裏的“一年視離經辨志;
三年視敬業樂羣;
五年視博習親師;
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有所領會。現在的素質教育一套又一套,有無所適從的感覺,到底把學生怎麼樣?似乎沒有了方向。而這一句話,把思路完全理順了。

原來學生的學習目的不是書本,而是基本的概念、見地、個性、理智與人格。

那麼對於綜合實踐活動那更是清楚,即讓學生找到自己的學習點,學會合作、能類比旁通的哲思,有自己的觀點。

其四,對《學記》裏的“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
當其可之謂時;
不陵節而施之謂孫;
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那不是讓學習慢慢來嘛?!

所以實踐活動需要大量的時間讓孩子揣摩,自己領悟。

其五,對《學記》裏的“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的體悟,真是無為勝有為。我覺悟到教學的教無定法,也覺得教師職業的特殊性,看是空閒,實際以人格去身教。還有教學只要深入研究,所有的教條只是教條,無須受之約束。歷史會給你公正的評價。

就五點感觸,中華文化真是博大精深,教育的真諦早已揭露,只是我們是否相信、真信與行動。

(篇十二)

暑假期間,我閲讀了《做不抱怨的教師》一書,令我感受頗深。從前,教師這一職業被認為是天底下最光輝的事業。可是隨着時代的發展,獨生子女是越來越多,家長對教師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這就無形之中給我們教師帶來壓力。所以我們教師要調節好自己的心態,對生活充滿信心,對工作有較好的滿意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這樣才能生活的簡單而充實。

抱怨產生不了任何喜悦,也不會讓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添姿加彩,反而會讓我們的負面情緒不斷疊加,從而產生更多的不快。我們教師總是不滿足於孩子的成績。就像有的學生上課稍不認真,一旦被老師抓住,馬上就會被批評一頓;
下課跟同學有些小摩擦,又被認為是打架;
學生考了96分還是不夠,似乎只有100分才能算優秀。其實冷靜下來仔細想想,一堂課40分鐘,誰能保證什麼小動作也不做。只要學生改正過來就行了

我們教師經常也會抱怨:現在的孩子怎麼那麼不聽話?怎麼那麼坐不住?怎麼那麼難教?怎麼那麼不愛學習?家長怎麼也不管管?。。。。。。其實,冷靜想想,可能是我們教師有些小題大做了,上課思想開小差,我們提醒一下就行了;
和同學鬧矛盾,告訴他們要友好相處,不能太沖動。其實轉臉他們也就忘了所有的矛盾了。有的同學作業沒做齊,可能確實是家裏有事,給耽誤了,也只是偶爾沒有完成。有的同學考試沒考好,因為他就只能考成那樣,也就那水平,他已經盡力了。當面對學生的問題時,我們教師要試着相信自己的學生,試着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樣一來,不但問題能迎刃而解,師生雙方都學會了好多道理。

每個孩子成長階段的需要不盡相同,懵懂無知的時候要知道灌輸引導;
漸漸長大些便要放手;
等他完全獨立了還有鞭策鼓勵。愛不是隻用單一的方式一路貫徹到底,愛是講層次的。只要善於引導,靈活多樣的使用教育方法,天才可能就出現我們的手中。我們應該更用心的去教學生,去感受學生。你是笑着面對自己的希望呢,還是苦着面對自己的希望呢?笑着面對希望,希望會越來越多,你會找到越來越多的快樂!生活就是一面鏡子,你笑它也笑;
你哭,它也哭保持快樂的心情,做個陽光老師。

(篇十三)

讀《教師專業化的理論與實踐》有感

如何使教師能更好的發展自己,使自己更符合新課程對教師專業知識層次的需求,《教師專業化的理論與實踐》一書中已指出教師是“個人成為教學專業的成員並且在教學中具有越來越成熟的作用這樣一個轉變過程”,國小。終身學習是提高教師素質的重要保證。教師專業化是現代教育發展的歷史要求。現在越來越提倡學習化社會。學習成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會學習尤為重要。要有競爭力、應變力,首先要有學習力。我認為教師的責任是使學生由學會知識轉向學會學習。“學校”就是作為學習者的學生和作為學習者的教師同時存在的場所。21世紀的教師已不是就時間意義而言,更多的是就教師身上所體現的新世紀人的素質而言,教師應當首先改變心智模式,意識到教育者再也不可能居於對教育的壟斷性地位,他本身需要終身學習,才能夠以引導者的身份進行教育,也才能夠實現教育者和學習者的平等性合作地位。

教師專業化是現代教育發展的要求和必然趨勢,不斷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也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現實需要。當前,隨着教育整體水平的提高,特別是隨着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的教師質量與全國實施素質要求的差距明顯表現出來。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的初步建立、加入wto以及人才市場競爭局面的出現。只有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的教師,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只有教師自身具備不斷學習提高的能力,才能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教師的創新能力需要終生培養,教師的創新動機需要終生激勵,而無論是創新能力還是創新動機都來源於教師的終身學習。

從教師職業特點的角度看也要求教師要終身學習。教師迫切需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適應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新概念;
提高將知識轉化為智慧、將理論轉化為方法的能力,適應綜合性教學、研究性教學、實踐性教學的新要求;
提高將學科知識、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有機整合的能力;
增強理解學生和促進學生道德、學識和個性的全面發展的綜合水平,學會從哲學的角度思考,我們會發現——儘管每種人生千差萬別,但從邏輯上存在着一個普遍的發展模式,即:“認識自我——實現自我——超越自我”。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所説:“沒有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誠然,人生修養是一項極為複雜、艱難的工程,而一個樂於高度自我超越的教師是永不停止學習的人,我願意進行終身的學習,形成完整的人格,實現自我超越,影響我的學生。

教師的專業成熟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需要經歷一系列的發展階段。教師的勞動不同於一般的勞動,教師的專業實際上包含兩個專業:一個是學科專業,一個是教育專業。教師的工作要求教育工作者既是學科知識的專家,又是學科教學和教育知識方面的專家。優秀的教師既需要有深厚的學術根底,廣闊的學術視野,不斷更新知識,追逐學術前沿的意識,又需要把握教育的真諦,瞭解青少年發展的規律,懂得教什麼和怎樣教,掌握現代信息技術,以及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對學生認真負責的品質。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教師的職能,發展學生的潛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總之,教師的繼續學習是教師專業不斷髮展的歷程,是教師不斷接受新知識,增長專業能力的過程。教師要成為一個成熟的專業人員,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與探究歷程來拓展其專業內涵,提高專業水平,從而達到專業成熟的境界。加強教師專業化學習是新課程的需要,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篇十四)

《給教師的100條建議》讀書心得

對於幾十年前的外國教育讀物----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剛開始,我覺得太老了吧,但不知怎的,我一看卻一下被這樣的句子吸引住了。“教師的職業就是要研究人,長期不斷地深入人的複雜的精神境界,在人的身上經常能發現新的東西,對新的東西感到驚奇,能看到形成過程中的人。”平實的語言流露出“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我喜歡這樣的句子。於是我抱着這樣厚厚一本書,劃線、摘抄、思考,大師生動而真實的教學故事感染着我,大師平實而富有哲理的話啟迪着我。我沉醉了! 其中幾條我深有體會。

1、蘇翁在“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告訴我們:‘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閲讀。閲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書籍和由書籍激發起來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記硬背(這是使人智慧遲鈍的大敵)的最強有力的手段。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鋭,而你,當教師的人,工作起來就越容易了。’讀了蘇翁的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我們平常在教學生時往往是碰到哪裏講哪裏,而蘇翁卻不同給學生編200道應用題,主要是從民間蒐集來的,其中每一題就是一個引人入勝的小故事。它們的絕大多數並不需要進行運算;
解答這種習題首先要求動腦筋思考;
蘇翁告訴我們他從來沒有給這樣的學生補過課,那種補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在正課上沒有掌握的教材。他只教給學生閲讀和思考。閲讀好比是使思維受到一種感應,激發它的覺醒。如果我們有蘇翁的一點點,班級裏就不會有學困生啦!

2、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並不是把知識從教師的頭腦移到學生的頭腦,而是教師跟兒童之間活生生的人的關係。所以他長時間地去研究瞭解孩子注意的特點,孩子思維的特點,孩子犯錯誤的細微的動機,他走進每個孩子的世界。

我們都碰到過這樣的情況,課堂上一隻小蜜蜂飛進來,有學生眼睛馬上盯着它看,完全忘記了聽講;
窗外有吵鬧聲,他們也看得入神,這時我們肯定氣得火冒三丈,聲色俱厲地警告:“某某某眼睛看老師這兒!請認真聽講!”看看我們的大師是怎麼做的吧!他輕輕走到學生跟前,握住學生的雙手,把學生從他那美妙的獨木舟上引渡到全班學生乘坐的知識快艇上來。因為大師認為兒童浸沉在童年的河流裏,他對時間的感知和成年人完全不一樣。所以他還建議教師不妨有時候去乘乘兒童的船,跟他們在一起待些時間,用兒童的眼光來看看世界,這樣在學校生活中就會避免許多由於互不諒解而產生的衝突:教師不理解兒童做些什麼和為什麼這樣做,而兒童也不理解教師到底要求他怎麼做。

反思我們的教育,實在汗顏。什麼時候,孩子把他辛辛苦苦畫的一幅在我們看來並不怎麼樣的畫送給我們時,我們輕易地不屑一顧地隨手丟棄;
什麼時候,我們腦袋裏裝着“教學進度”“成績”時,武斷地打斷一個孩子的“我不同意”,讓他黯然地坐下;
什麼時候,我們苦口婆心教導一個差生,他卻仍不知所云時,我們按捺不住大聲呵斥,讓他不知所措幽怨無助……我們是否真的站在孩子的立場為他們想想?我們是否真正想過孩子做什麼和為什麼這樣做?

用心去體味,孩子的世界真的和我們不一樣!希望每個教師都能走進孩子的世界去聽一聽,看一看!

同時,在這次拜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我有了一個更為堅定的想法,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勇於創業,在創業中實現人生價值,創造人生輝煌,進而在真正意義上成為教學目的的實現者、教學活動的指導者、教學方法的探索者、教育活動的創造者。在讀書中成長,在創業中進步,在進步中美麗,這就是我心目中的教師。

(篇十五)

《做不抱怨的教師》讀後感

國慶期間,我讀了《做不抱怨的教師》一書,感受頗深。剛開始看到書名,心裏想着,哪有老師會不抱怨呢?要抱怨的事情太多了。一直以來,教師這一職業被認為是天底下最光輝的事業。可是隨着時代的發展,獨生子女是越來越多,家長對教師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這就無形之中給我們教師帶來壓力。抱怨,似乎也成為“釋放”壓力的一種方式。但是這本書裏的第一章有這麼一句話:抱怨是懦弱、無能的最好詮釋,他像幽靈一樣到處遊蕩、饒人不安。所以我們教師要調節好自己的心態,對生活充滿信心,對工作有較好的滿意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抱怨產生不了任何喜悦,也不會讓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添姿加彩,反而會讓我們的負面情緒不斷疊加,從而產生更多的不快。教育是一種智慧,教師要具有育人的智慧。在我們的教育工作中,如果拋棄讓學生人人燦爛的想法,順應自然,那麼孩子們的笑臉會不會更多些呢?就像有些老師,學生考了96分還是不夠,似乎只有100分才能算優秀。我們教師總是不滿足於孩子的成績。就像有的學生上課稍不認真,一旦被老師抓住,馬上就會被批評一頓;
下課跟同學有些小摩擦,又被認為是打架。其實冷靜下來,仔細想想,一堂課45分鐘,誰能保證什麼小動作也不做。只要學生改正過來就行了。很多時候,學生之間的小摩擦,也不那麼緊要。這正如自然萬物的生長一樣,在摩擦的過程中,學會了與他人相處的藝術。因此,我們教師讓學生在摩擦中學會生存,在摩擦中成長,這是一種自然選擇的過程,而在此過程中,我們教師不必代勞。

我們教師經常也會抱怨:現在的孩子怎麼那麼不聽話?怎麼那麼坐不住?怎麼那麼難教?怎麼那麼不愛學習?家長怎麼也不管管等等。其實,冷靜想想,可能是我們教師有些小題大做了,上課思想開小差,我們提醒一下就行了;和同學鬧矛盾,告訴他們要友好相處,不能太沖動。其實轉臉他們也就忘了所有的矛盾了。有的同學作業沒做齊,可能確實是家裏有事,給耽誤了,也只是偶爾沒有完成。有的同學考試沒考好,因為他就只能考成那樣,也就那水平,他已經盡力了。當面對學生的問題時,我們教師要試着相信自己的學生,試着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樣一來,不但問題能迎刃而解,師生雙方都學會了好多道理。

有的事情,我覺得只要跟孩子好好説説就行了。畢竟沒有不犯錯的孩子,關鍵是他不要放棄學習,繼續努力,我們沒必要嚴加管教,另眼看待,不能帶着有色眼鏡看學生,對學生要多加鼓勵,少些批評,鼓勵他們。

每個孩子成長階段的需要不盡相同,懵懂無知的時候要知道灌輸引導;漸漸長大些便要放手;等他完全獨立了還有鞭策鼓勵。愛不是隻用單一的方式一路貫徹到底,愛是講層次的。只要善於引導,靈活多樣的使用教育方法,對症下藥,天才可能就出現我們的手中。我們應該更用心的去教學生,去感受學生。去感受生活帶給我們的另一份財富。如果用心,是可以教給學生很多東西的,不僅僅是學科知識!學生成不了博士不要緊,使他們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意義更大一些!我們給學生希望,他們就成為我們的希望了。你是笑着面對自己的希望呢,還是苦着面對自己的希望呢?笑着面對希望,希望會越來越多,你會找到越來越多的快樂!

生活就是一面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時時注意,保持快樂的心情,做個陽光老師。用一顆寬容的心對待每一個孩子!這樣才能生活的簡單而充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