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行政管理調查報告精選多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92W

農村行政管理調查報告精選多篇

農村行政管理調查報告精選多篇

行政管理部門做工作調查報告是為了檢查處工作上的不足並加以改正,以下是本站網整理的行政管理調查報告,歡迎閲讀!

篇一:

鄉鎮是我國政府管理“五級結構”的最末端機構,承擔着貫徹上級政策、管理鄉鎮農村、溝通城鄉的重要職責。有道是“上面千根線,下面一根針”,足見鄉鎮管理的複雜性和重要性。鄉鎮是我國行政體系的最基層一級,是人民政權的基石、改革的前沿、發展的重點、穩定的關鍵。推進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全面小康社會,難點在農村,重點在鄉鎮,工作着力點也在鄉鎮。鄉鎮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水平,直接關係着一個縣區、一個市的整體發展水平和綜合實力。

鄉鎮管理是以鄉鎮政府為核心的鄉鎮組織依法管理鄉鎮範圍內社會公共事務的活動,其特點主要表現為管理主體的多元性、執行決策的直接操作性、組織運作的綜合性、管理環境的中間性和管理對象的涉“農”性。鄉鎮管理在農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鄉鎮設置現狀

統一設黨委、政府、人大、人武部、紀檢委(監察室)和團委、婦聯。一般鄉鎮內設黨政辦,經濟發展辦、社會事務辦、企業辦、計生辦等等,同時鄉鎮設置司法所、派出所、水管所、計生服務所、勞保所、國土所、財政所,和文化站、林業站、農業站等,這些就是傳統的七所八站。站所一般3—5人。

二、現行鄉鎮管理體制的特徵與弊端

鄉鎮管理屬於基層管理的範疇,具有:

(一)綜合性

鄉鎮管理的綜合性特點主要表現在:第一,管理對象和內容卻十分龐雜。每一個鄉鎮都設有黨、政、武、企、羣眾團體等機構,領導着政治、經濟、文化、人口、等工作。第二,從管理方法的運用上看,鄉鎮各項管理工作的開展,各項事業的發展,必須把各項工作加以綜合,採取綜合性的具體措施和辦法,才能把各項工作推動起來,從而收到明顯的效果。第三,從管理職能上看,由於鄉鎮工作的直接性和綜合性的特點,綜合協調和合作是非常必要。鄉鎮黨、政、經各部門只有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和幫助,才能使鄉鎮管理朝着預期的目標發展。總而言之,綜合性是鄉鎮管理的一個明顯的特點。

(二)實踐性

鄉鎮處於我國政權系統的最基礎一級,鄉鎮管理處於廣大農村第一線。承擔着貫徹上級政策、管理鄉鎮農村、溝通城鄉的重要職責,具體地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並使之具體化,把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和各項工作落到實處。鄉鎮管理必須具體、實際。因此,鄉鎮管理必須直接面對鄉鎮各個部門或行業,在生產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鄉鎮管理必須從實際出發,解決實際問題,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三)羣眾性

鄉鎮作為農村基層行政區域單位,實質是鄉鎮管理機關代表人民羣眾管理鄉鎮各項事務。要以廣大農民和城鎮居民的願望和要求為基本出發點,一切從羣眾出發,一切為了羣眾。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利益是一致的,管理的本質是為人民服務。鄉鎮管理不但切實反映和維護農民和城鎮居民的正當利益,同時也體現農民和城鎮居民的願望和要求。

綜上所述,在現行體制下,鄉鎮政權的運作和管理特徵集中體現為:一是執行性。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的法律法規以及上級黨政機關的指令和要求都要通過鄉鎮來貫徹執行,並具體落實到農民羣眾中去。二是綜合性。鄉鎮全面負責管理本行政區域的經濟、教育、科學、文化、衞生、體育事業和財政、民政、公安、司法行政、計劃生育等行政工作。三是直接性。除村民自治組織外,它沒有下屬行政組織,基本上是直接同農民羣眾打交道。四是非完整性。不象縣以上領導機關那樣功能完備、機構齊全。

鄉鎮管理體制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職能轉換不到位。一是管理職能越位。管了許多本應由市場、企業和中介組織管的事。二是服務功能錯位。上級將名目繁多的指標分解下達給鄉鎮,並簽訂目標考核責任狀,有些指標採取“一票否決制”,與鄉鎮主要負責人政績“掛鈎”。鄉鎮領導不得不將主要精力投放在落實各項指標上,沒有足夠精力為農民服務。三是社會職能缺位。尤其是免徵農業税後,由於財力制約,大部分鄉鎮只能維持工作運轉,無力承擔公共設施建設,影響了公共事務管理職能的整體水平。《地方人民政府組織法》規定,鄉鎮政府的職權為七項。但在實際工作中,目前鄉鎮承擔的工作內容十分龐雜,可概括為八大類近50項,鄉鎮工作事無鉅細,包羅萬象,面廣、量大、事雜,將有些應由社會承擔的職能納入鄉鎮管理範圍,將有些應由農民做的事情由幹部來做,成為“全能政府”、“無限責任政府”。越位、缺位、不到位的情況較嚴重,有些應該做的工作沒有精力去做,而有些不該做的工作卻疲於奔命。

(二)站所設置不合理。站所的設置大而全,而且帶有計劃經濟體制的色彩。不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的要求。鄉鎮不論人口多少,規模大小,站所設置千篇一律,這種狀況增加了財政開支,降低了工作效率。有的站所上劃由上級主管部門垂管,又受鄉鎮屬地管理,鄉鎮和部門之間缺乏有機配合與協作,形不成人才、資金、設施、技術的優勢互補。同時還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現象,即管理型的幹部多,服務型的幹部少;“萬精油”式的幹部多,掌握專業技能的幹部少;生產型的幹部多,經營型的幹部少,制約着鄉鎮功能的有效發揮。

(三)人權事權脱節。突出表現為責權分離,管用脱節。設在鄉鎮的站所、中心,有的職稱評定在縣以上部門,年度考核卻在鄉鎮。不少站所駐在鄉鎮,人財物卻垂直管理,形成“能看見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見”。由於鄉鎮和站所主管部門權責重疊交叉,鄉鎮責大權小或有責無權,縣直部門權大責小或有權無責。《憲法》規定,鄉鎮政府是我國最基層一級政權,但《行政處罰法》等法規沒有賦予鄉鎮政府執法資格,疑似鄉鎮在法律規定方面職權殘缺,存在着“責任大、權力小”和“任務多、要素少”的現象。如禁止農用車載客、安全生產、農村環保等,鄉鎮沒有執法管理權,但工作還得幹,只有“違法行政”。由於職能的弱化,工作手段和方式只能靠單一的教育和説服,而現在利益多元化的狀況下這種手段是越來越不被認可,很多情況下是無效管理。在對經濟發展的協調中,最常見的是作為為企業發展徵地的主體嵌入,讓羣眾理解為官商勾結的負面行動,阻力前所未有,《物權法》出台更加劇了企業徵地發展與羣眾利益的對立,單有的説服已經完全喪失了功能並且容易讓鄉鎮政府捲入具體行為是否具有合法性的質疑,甚至捲入法律糾紛旋渦,難於在對經濟的發展支持與老百姓的利益維護中有所作為,陷入幹部無能、政府無用的信譽危機。

(四)政事、政企不分。財權、物權為在縣區業務部門,事權留在鄉鎮,存在着“見到人的管不到人,管到人的見不到人”和“有責任的沒法管,有權管的沒責任”的現象,造成鄉鎮職能虛化,責任增大,自主權縮小。一些站所上劃後,大都承擔着本行業的行政管理職能,肢解了鄉鎮政府的行政職權,難以發揮應有的行政效能。同時,鄉鎮政府往往包辦了企業、事業單位的事;黨委政府也很難把黨務和政務分開。條塊分割,權責分離,鄉鎮政府很難統籌、協調,不能有效地配置管理要素,進而充分履行職能。另外,有法律地位但沒有執法權。

(五)鄉鎮債務多,負擔較沉重。鄉鎮財政實際上是轉移支付財政,自身沒有財政能力,收錢無門,掙錢無路,要錢無緣,要想幹事、幹成事、不出事,實在苦惱。由於債務較多,負擔較沉重,償還難度大,不同程度地影響到鄉鎮的正常管理工作。同時,鄉鎮償還能力有限,主要依靠縣區財政加大轉移支付額度。並且為了發展和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舊債尚未還清,又累欠新債,有的鄉鎮不得已向社會集資,向農村信用合作社借貸。花錢去路多,收錢來路少,鄉鎮領導窮於應對,甚至無可奈何,不能全身心地投入管理工作、服務活動和事業發展。

上述問題的存在,不能歸咎於哪級組織、哪個領導,其成因是複雜的。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經過20年的農村社會主義改革和建設,農村管理體制、管理對象、管理任務、管理方式等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既有現實的原因,又有歷史的原因;既有社會條件的原因,又有自然條件的原因;既有體制機制的原因,又有資金等管理要素匱乏的原因;既有鄉鎮自身工作的原因,又有上級組織的原因。這也是目前需要認真思考並逐步進行解決的問題。當前,我國正處在發展的關鍵時期,新情況、新問題大量湧現,鄉鎮管理必須創造性地回答和解決農村現代化建設所面臨的現實矛盾和問題。

篇二:

鄉鎮政府在整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中,佔有重要地位。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關係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

過去,我們靠農業的積累、農民的貢獻和農村的支持,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和工業化體系,但另一方面,城鄉二元結構也日益強化,農村發展越來越落後於城市,廣大農村地區和農民羣眾並沒能很好地分享到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成果。隨着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各項改革的深入,特別是農村税費改革取消了“皇糧國税”,給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生活帶來了深刻變化,使鄉鎮政權組織面臨着許多新的情況和弊端。對鄉鎮政權組織、領導班子、黨員幹部、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執政能力和服務水平等都提出了嚴峻的考驗和挑戰。

一、鄉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歷史

(一)農村税費體制的改革

農業税費改革從2000年以安徽省為試點單位,並逐步擴大,於2006年在全國範圍內取消農業税,基本目的是減輕農民負擔。農業税費取消以後,鄉鎮政府從下鄉催收税費這一項工作中得以解脱,但隨之而來的是鄉鎮財力的短缺,鄉鎮債務無力償還,農村公共設施建設資金貧乏。鄉鎮政府除了配合税費改革的需要進行鄉鎮綜合配套改革之外,必須應對處理農村公共設施建設、償還鄉鎮債務等一系列問題。

(二)加強新農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

當前,我國總體上已經進入到“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初步具備了加大對農業和農村支持保護的條件和能力。同時,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獲得了巨大發展,農民的温飽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但農村社會事業、精神文明、民主政治、法治建設等方面卻相對滯後,這已經明顯制約着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制約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

二、現今鄉鎮行政管理體制的狀況

鄉鎮一級設立的機構主要有:黨政辦公室、紀檢監察室、人民武裝部、團委、婦聯、派出所、國家税務徵收分局、地方税務徵收分局、工商分局、計生辦、社會治安綜合管理辦公室、人民法庭、司法所、計生服務站、農業服務中心、社會事業文化服務中心、村建中心、國土資源管理所、財政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辦公室、林業站、衞生院、中心小校、郵電所、獸防站、交管辦等;機構管理情況:在政府機構及政府所屬企事業單位中,郵電所、工商所、國家税務徵收分局、地方税務徵收分局、村建中心、國土資源管理所、派出所、獸防站等屬於垂直管理單位,即人事權及財權都由上級業務主管部門管理,是上級業務主管部門的派出機構。

三、鄉鎮行政管理體制中的弊端及原因

(一)現行鄉鎮行政管理體制存在的主要弊端

1.政府職能錯位、龐雜

一是鄉鎮職能泛化。政府管的事情越來越多,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無所不包,招商引資、計劃生育、社會治安無所不幹,如同一個全能的政府。有的鄉鎮職能錯位、政企不分,既是財產所有者代表、又是企業經營者代表和社會管理者代表,直接參與微觀經營。有的在發展經濟中職能越位,強制農民進行經濟結構調整。有的代替農民決策去發展經濟。

二是鄉鎮機構設置重疊。機構設置的不合理,必然導致職能錯位;責任分工的不合理,必然導致職能錯位、越位或不到位,甚至產生違法行政行為。

三是由於權責不一致,弱化了鄉鎮應有的職能。鄉鎮在職能職責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表現在鄉鎮,而根源卻在上級部門。

2.權力與責任不等,行政運作方式跟不上發展的需要。

一是存在權小責大的矛盾。鄉鎮政府具有的七項職能中,鄉鎮政府主要做的工作卻大部分是“辦理上級人民政府交辦的其它事項”。税務、國土機構工作地點在鄉鎮,財物和業務管理權則屬於上級業務主管部門。而他們承擔的業務工作,有相當一部分卻是由鄉鎮政府來幫助完成的。鄉鎮政府承擔的責任沒有減小,反而更大了。被上劃的站、所越來越多,鄉鎮管理不了,有責無權。對上級政府每年下達給鄉鎮各種任務,並且實行目標考核,鄉鎮幹部形象地稱之為“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每天應付每種事務喘不過氣來。

二是農民生產經營自主權與行政命令式政權運作方式的矛盾難以解決。傳統的行政管理方式,是以直接的、微觀的、權力導向型管理為特徵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傳統的行政管理運行方式已暴露出很多問題,鄉鎮企業和農民的生產經營自主權,明顯違背了經濟規律、市場規律和管理原則。

3.財政不堪重負,體制不順讓腐敗更加惡化。

一是財政供養人員過多,財政不堪重負。個別缺編單位進人時,不是從超編單位選調,而是從下級選調或公開招考,造成缺編單位逐步滿編,而超編單位繼續超編的現象,財政供養人員的總量在不斷增加。

二是財政供養人員與財力不相匹配。

三是財政體制不順。以農業為主的鄉鎮,由於財政支出遠遠高於財政收入,這就必然使得這些鄉鎮的財政為短缺型財政,只得靠吃上級定額補助解決一系列問題。另一方面,由於分税制,上級政府往往從自身角度出發,將自身承擔的公共服務職能部分或全部轉移到鄉鎮,如義務教育、民兵訓練、計劃生育等純公共產品。

4.黨政、政事不分。

黨政不分,主要表現為黨委一元化領導與鄉鎮長負責制之間的關係處理不夠好。按照規定,鄉鎮行政工作實行的是行政首長負責制。以黨代政、黨政不分的現象較為普遍,這種黨政一體化運作的現象與黨政分開的改革目標是格格不入的。同時,在鄉鎮也普遍存在事業單位管理模式僵化、政事不分等問題。由於職能界定不清晰,部分事業單位嚴重依賴業務主管部門,業務上主管部門怎麼説就怎麼做,經費上有財政撥款作保障,人員也由主管部門統一安排,實際上成了主管部門的附屬物,造成這些事業單位法人意識淡薄、責任意識淡薄。

5.政績考核不完善,科學合理的選拔任用體系未成形。

對於鄉鎮幹部在內的公務員選拔任用辦法不科學、不完善,考核公務員的政績還沒有找到一種把個人貢獻與集體貢獻合理區分的辦法,因此往往會出現把集體的政績説成是個人的政績,把別人的政績説成是自己的政績的現象。這種考核辦法的不完善,還會加劇政企不分、政事不分,而且會促使政府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同時,提拔任用幹部必須經過大會民主測評和個別談話推薦,這本是擴大民主,落實幹部、羣眾選擇權、參與權的一項重要措施,但是,部分鄉鎮幹部對此卻異常敏感。

(二)鄉鎮行政管理體制存在問題的原因

1.對鄉鎮政府職能認識不夠

由於長期以來計劃經濟體制下鄉鎮政府工作職能重心、職能方式的慣性作用,致使鄉鎮幹部的觀念意識滯後於形勢發展的需要。鄉鎮幹部對鄉鎮應該履行什麼職能,新時期如何落實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如何提高公共管理水平缺乏明確地認識。仍然習慣於完成上面的任務,習慣於做好眼前的事,缺乏發展意識和發展規劃。

2.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限制鄉鎮的職能體制

鄉鎮原有一些主要職能站所比如工商、税務、國土、電力等先後實行了垂直管理。原則上鄉鎮是“以塊為主,條塊結合”,但是由於站所的人才物全部收歸縣級職能部門,所以鄉鎮對於這些站所只能協商,不能控制和指揮。這樣,鄉鎮在履行某些職責的時候就很困難,另外行政執法權又只能授予縣級職能部門,鄉鎮在推動工作的方法上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3.經濟因素限制了鄉鎮政府職能的發揮税費改革以前,鄉鎮財政收入的70%來自農業税。免徵農業税以後,鄉鎮財政收入大幅度減少。但是鄉鎮政府的事權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有所增加。鄉鎮既要發展農村經濟,努力增加本級財政收入,還要負擔公共交通、公共衞生、農村公共設施維護、農村教育、社會治安、文明創建活動、科技推廣等公共事務。這些公共事務決大部份依靠鄉鎮財政自行解決。而且這些公共事務支出大、欠賬多,這也大大制約了鄉鎮行政管理職能發揮。

四、鄉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措施

(一)完善鄉鎮致府的機構安置

在新時期,鄉鎮面臨的問題並非源自鄉鎮本身,而是來自於整個中國政治體制和行政管理體制,鄉鎮不過是整個中國體制矛盾中最尖鋭、最集中的環節。從這個意義上來説,鄉鎮的弱化和取消都意味着矛盾向核心地帶的靠攏。鄉鎮的困難決不是鄉鎮制度本身的困難,而是整個中國體制改革困難的集中體現。因此,鄉鎮改革不是取消鄉鎮,而是要合理定位鄉鎮的職能,改革鄉鎮的體制。

(二)創新思路,轉變觀念,加強職能

在鄉鎮改革中要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思想觀念。計劃經濟體制下創辦的鄉鎮企業,在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財源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造成了大量的鄉鎮“負累”,有的甚至變成了鄉鎮財政的包袱。

一是各鄉鎮自身的管理職能和服務職能交叉。鄉鎮政府依然承擔着三夏生產、三秋生產等原來計劃經濟體制時期的眾多職能。二是防止把轉變政府職能簡單化,停留在提口號或做表面文章上,而要邁出實質性步伐。三是通過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政府現代化建設,包括政府治理理念的現代化,政府治理架構現代化和政府治理方式的現代化。

(三)加大力度推進鄉鎮機構改革,減少財政供養人員。

按照減少機構、整合資源、綜合設置、提高效率的要求,根據職能需要嚴格規範鄉鎮機構和崗位、人員設置,結合鄉鎮規模和經濟實力以及經濟社會轉型時期的工作要求,從緊設置鄉鎮內設機構,從嚴控制鄉鎮領導職數和人員編制。各級人事部門在確定編制時,不僅要根據縣、鄉規模大小,也要結合各地經濟發展水平,樹立“有多少錢,辦多少事,養多少人”的指導思想,對經濟發展滯後,財政供給能力差的縣、鄉,可在省定編制的基礎上,從低、從緊核定編制額,從源頭上控制財政支出的過快增長。深化教育改革,鄉鎮中國小要重新核定教師編制,杜絕超編現象。屬於提供非公共產品和非公共服務的單位,可以取得經營性或服務性收入的單位財政要停止供給。

(四)探索鄉鎮未來深化改革的目標

就長期目標而言,鄉鎮自治、實現鄉鎮建制的地方化和公利化,應當是鄉鎮改革的方向。但就近期目標而言,改革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建立起有效地領導和管理鄉鎮轄區內各項事務的有活力、有管理組織。鄉鎮政府要把工作重點轉到提供公共服務和發展公益事業上來,要進一步規範鄉鎮政府和村級組織的工作職能與事權範圍,打造法治、誠信、廉潔、高效的服務型政府。

篇三:

一、調查目的、內容和範圍:

日前,為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實施意見》,深入瞭解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狀況,探索新形勢下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新思路,今年3-4月份到開展了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狀況調研。調查主要採取走訪座談、問卷調查等方式進行。調查對象以涵蓋全縣重點中、國小,普通中學及職業中學為調查點,按各自的問卷調查對象機械抽樣500名中國小生(其中國小生100名、國中生200名、高中生200名;男生287名、女生213名)進行當場問卷調查。共收到有效答卷498份,內容涉及學生理想與追求、法律意識、興趣愛好、心理狀態等方面。(調查表附後)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調查結果表明,如今未成年人的優點明顯,但缺點也非常突出。優點是思維活躍,能快速接受新鮮事物,有創新精神,法律意識普遍提高;缺點是依賴感強,缺乏責任心,吃苦耐勞、勤儉節約、團結協作精神較差,奉獻精神不強,個人主義嚴重,心理承受>挫折能力弱等等。

主要表現在:對祖國的情感和態度正確的佔77、1%;對信仰有正確認識的佔58、9%;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比較正確認識的佔54、5%;對誠實守信、人際交往、社會公德能正確對待的佔63、6%;法制觀念比較強的佔72、35%。此次問卷調查同時暴露出當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也存在着不少令人憂慮的狀況。統計數據反映:——你認為人活着首先是為了“享受物質”佔7、2%;“精神追求”的還有1、8%:——認為在人的一生中,“金錢最重要”的佔2、55%,“權力最重要”的佔0、80%;——崇拜的對象是“明星”的達11%,“專家教授”的僅佔3、90%,“英雄模範”的佔5、20%;——每月零花錢在“100元左右”的佔8、9%,“200元以內”的佔4、6%,“200元以上”的佔3、2%;——每天上網時間超過了2小時的佔6、8%,不到2小時的佔2、6%,從不上網的佔0、6%等等。

二、調查內容分析

隨着社會科技的不斷髮展,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也將面臨着複雜和嚴峻的挑戰。儘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主流是好的,但仍還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總結起來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的目的更加務實

“人活着是為了什麼?”這是一個體現人生價值取向的鄭重問題,而調查顯示,將近半數的同學把“享受物質生活”作為人生追求的目標。而在回答“你認為學習的目的是什麼?”只有很小一部分人選擇“報效祖國,服務大眾”。可見,當今學生更現代,更人性,也更加務實。

日益激烈的競爭讓他們早早感受到生活的壓力,他們目睹了下崗的壓力,貧富差距的加大,更使得他們懂得金錢的重要性。如問題三,80%的學生都同意“沒有錢,就談不上享受生活,就無法實現精神追求”。當然我們不能把它做為個人主義來批判,應該幫助他們更好的處理個人與金錢的關係。

但近年來,各中學之間的競爭以及升學率的壓力下,學生的分數漸漸成了老師最重要的追求。在這種社會背景和教育氣氛下,使更多的學生對學習的目的產生困惑,這種困惑更體現在國中學生身上。

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不能過分看中“分數”,更應該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熱愛學習卻鄙視勞動

在被問及今後理想的職業時,學生的選擇更傾向多元化。希望成為機關工作人員和科技工作者的最多,排在第三位的是知識分子,而想當老闆的並不多,只佔26%。可見,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知識的苛求是越來越高,對收入穩定、豐厚的職業也更青睞。但選擇農民和技術工人不到1%,事實上,國家的發展離不開任何職業,更加需要一批高素質勞動者。所以,教師在注重對學生科學文化知識培養的同時,也應加強中國小勞動教育的培養。

3、信息網絡化的利與弊

隨着網絡技術的發展,遊戲不僅被電子化,而且被網絡化。網絡和電子遊戲是一把雙刃劍,既能促使學生健康成長,也能制約學生健康成長。中國小生由於自控能力弱,獵奇心強,是非觀念尚未形成,由於對社會認知的不足和自我保護意識的缺乏,受到不良影響也最為嚴重。當然通過網絡,中學生也可以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瞭解國內外大事。但是,通過調查可以看出,8%以上的學生上網的目的就是玩遊戲或聊天。

在調查中我們更瞭解到多數中學生認為自己對網絡上的黃色、暴力等不良內容的缺乏抵制力,更有7%的學生期待着發生網戀。

應當承認,多媒體及網絡的使用對中學生的影響是存在的,中學生也無法抵禦新生活、新色彩、新潮流的誘惑。“學校課堂教育一個鐘頭,不頂電視和網絡一個鏡頭”,“五加二等於零”,反映了這一現狀。由於多種影響,中學生羣體中成為一種共性:飲食跟着廣告走,穿戴跟着走,娛樂追着名星走,應酬跟着大人走。尤其是不健康的色情內容已給中學生羣體帶來負面影響,這是當前德育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課題。

那麼應該如何加強和改進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呢?

1、要強化學校育人的主渠道作用。

學校教育是未成年人接受教育最主要的渠道,學校在加強未成人思想道德中發揮着

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學校要樹立起科學育人的觀念,以培育“四有”人才為根本目的,充分認識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性,注重未成年人綜合素質的提高。要注意預防>德育教育中“説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現象的出現,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放在關係國家命運前途的政治高度來切實抓好。要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下,根據未成年人的特殊心理、生理特點,因材施教,因人而異,有的放矢;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不斷創新、改進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實現由灌輸思想道德知識向發展思想道德能力轉變,減少行政動員,體現主體性、社會化、生活化的教育觀念,把真實的道德生活展現在未成年人面前,在現實的具體生活場景中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養。要循循善誘,使思想道德教育入心、入腦。

2、尊重未成年人的主體性地位。

要大力開展體驗教育活動,充分尊重未成年人的主體地位,讓未成年人在體驗中受到教育。要多組織學生參加一些公益性勞動和社會實踐,讓學生多瞭解社會,關注社會,瞭解民生。要化解安全教育和開展德育活動的矛盾,讓學生走出校門,親近自然,感受祖國富饒的自然資源和源遠流長的歷史文明的同時,不斷增強學生們的自豪感,豐富他們的知識。要從學生的日常行為抓起,注重國小生的養成教育。要深化雛鷹爭章活動,教育國小生們在家當好家庭小幫手,在校當好好同學,>小夥伴,在社會當好文明小標兵,在公共場所當好環保小衞士,獨處時當好自律小主人。要繼續開展“手拉手”行動,倡導互助友愛精神。要深入開展志願者行動,激發國小生的奉獻熱情和社會責任感。

3、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老師的素質如何,直接影響到每個學生的思想道德和行為習慣養成,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至關重要。要培養教師教書育人的自豪感,把職業道德作為>政治學習和繼續教育的重要內容,使老師信任、理解、尊重每一個學生,以高尚的情操、淵博的學識引導學生全面發展。要適應新形勢,拓展思維,積極探索思想道德教育新方式、新途徑,不斷創新載體,用新的理論、新的載體,指導加強中、國小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實踐,調動起中、國小生接受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重視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溝通。

家長是子女的第一老師,家庭是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第一課堂。要重視發展家庭教育,加強對家庭教育的科學引導,積極開辦家長學校,舉辦知識講座。學校要加強與家長之間的聯繫,相互之間及時溝通信息,交換意見,形成協調一致的教育方式,互相配合,共同教育,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緊密結合起來,體現教育的整體性。

5、積極開展未成年人心理教育。

目前,未成年人基本上為獨生子女,與人平等溝通交流的機會少,>孤獨、自閉、憂鬱等心理問題日漸突出。另一方面,網絡的虛擬性、平等性、信息多面性,正好滿足了未成年人的心理需求,從而導致了他們長時間沉溺網絡,因網絡滋生的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也日益突出。因此,學校應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設立心理諮詢熱線或心理諮詢室,及時幫助解決國小生的心理問題。同時,有條件的學校應建立和完善校園網絡,引導學生在校園內正確上網,充分發揮網絡的積極作用。

未成年人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未成年時期不僅是學知識、長身體的時期,也是思想道德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的道德水平,將直接關係到我們建設社會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能否實現。這次調研活動,只是針對中、國小,調研結果難免有些偏頗,希望通過這次活動,對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有所借鑑。同時,通過不斷加強和改進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創新實踐,真正使我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篇四:

百年大計,以人為本。企業的發展説到底是人的發展。企業競爭歸根到底也是人才的競爭。當代社會,面對日新月異的發展和進步,學習速度和培訓速度也是提升人才速度的重要參數。培訓則常常是提供信息、知識及相關技能的重要途徑,有時甚至是途徑。在當今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的企業必定是那些能夠使其員工充分發揮自己全部潛能的企業。這意味着,企業員工必須接受培訓作為繼續學習的一種手段,員工培訓在幫助公司迎接競爭性挑戰的過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員工培訓可以有效地幫助公司創造價值或贏得競爭優勢,重視員工培訓工作的公司會比他們的競爭對手錶現出更好的經營業績,更有信心迎接競爭性挑戰。培訓不僅通過員工自覺性、積極性、創造性的提高而增加企業產出的效率和價值使企業受益,而且增強員工本人的素質和能力,使員工受益。故有人説,培訓是企業送給員工的禮物。培訓是管理的前提、培訓是管理的手段。培訓不僅為管理創造了條件,其本身就是一種管理的手段,即培訓通過滿足員工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來激發員工的幹勁和熱情。企業同時應把培訓作為管理的機會和途徑,以及完成任務的方法和手段,圍繞企業的任務和目標來實施培訓,並通過培訓溝通上下級的聯繫,掌握工作進展狀況,達成相互理解與支持,共同不斷提高工作績效。

為了充分了解公司員工思想現狀,瞭解公司對員工培訓要求和規劃,建瞭解統化、結構化的公司內部培訓體系。本人在xx製藥有限公司範圍內採取問卷的方式進行了一次培訓需求調研,共發出問卷36份,回收問卷35份,其中有效問卷34份,中層管理人員問卷4份,主管級及員工級30份,現簡要對問卷結果加以統計與分析。

一、調查時間、地點、方法

1、調查時間:XX年6月

2、調查地點:xx製藥有限公司

3、調查方法:採取問卷式調查

二、調查內容及分析

xx製藥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產抗腫瘤藥物為主的製劑生產廠家,藥品的生產質量和管理直接關係到人民用藥的安全問題,對於加強職工的質量意識的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加強員工的培訓工作十分必要。

(一)公司發展理念與文化

1、企業發展方向較為明晰。根據調查資料顯示,約有95%左右的員工認為,自己對本公司的發展戰略表示瞭解或十分了解,這主要是與公司目前的業務重點和工作目標有關,但剩餘的5%左右員工表示了困惑,這必然會造成實際工作缺乏目標,或者人力資源的較大浪費。

2、將近九成員工熟知企業的精神和價值取向。產品質量是企業的生命,它直接關係到人民的用藥安全和身體健康。因而“不斷進取,永臻完美”的管理思想幾乎感染了公司的所有員工,可見企業文化對員工的敬業度和忠誠度起到了較大的凝聚作用。

3、企業在制度建立及文化建設方面仍需進一步加強。調查數據顯示,認可公司有一個非常健康文化的比例達到85%,而15%左右員工則認為一般,沒有員工對此表示反對。此外,僅有45%的員工認為公司的制度體系非常完備,而認為不完備的人數達15%。

(二)組織結構與崗位設置

1、近九成員工對公司現行組織結構認同,並表示與部門業績息息相關。公司現有員工中,九成員工對現有機構設置表示贊同,認為現行設置方式在實際工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2、現行職能職責、業務流程與實際工作銜接較好。依據調查結果,80%員工認為目前的崗位職能配置、工作業務流程有效,而認為其在實際中有指導性、參考性作用的僅佔35%左右。

(三)人才管理與技能

1、在人才使用上,中高層管理者獲得了較高的支持率。部門負責人作為xx製藥有限公司的中堅力量,肩負着不斷創新、發展企業的重任,從統計數字發現,在工作任務分安排方面,80%左右的員工認為,中高層管理人員做到了用人所長,但仍有20%人員認為存在不公平現象。

2、部門內部溝通基本順暢,但部門間急需加強。多數員工普遍反映,在實際工作中,上級對其的工作支持力度較強,並就工作內容進行溝通,但從後續問題的調查顯示,部門內溝通並沒有達到預期要求;也有一部分員工反映,部門間的工作銜接並不十分理想,很多時候只是員工自己溝通和聯繫,而部門負責人溝通比例也僅佔55%。對於部門內部的員工間溝通,調查者則在三個方面表現較為均衡:自己協調、詢問同事、求助領導。

3、中級管理人員急需提升的方面。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多數員工認為,在以後的工作中,中級管理人員需在以下幾個方面提升個人素質,依次為:責任心、上下級溝通、領導藝術、團隊文化、公平性、業務能力、思想意識、員工激勵、成就動機。而據中級管理人員的調查顯示,則依次為:責任心、上下級溝通、團隊文化、領導藝術、公平性、業務能力,思想意識、員工激勵、成就動機。

(四)團隊精神狀況和素質

1、除少數員工外,團隊士氣良好。在實際調研中,28%的員工認為我們團隊的精神非常高昂,60%認為我們團隊是一個充滿關愛、團結一致的集體,但12%的員工認為團隊現處在低迷的時期。針對團隊的特定成員進行調查時發現,約有35%員工反映某些員工沒有與整個團隊融合起來,表現出例外或特例的行為。

2、個人利益與個人績效沒有緊密結合。團隊是由個人構成的,個人業績是團隊業績的基礎,只有實現個人利益與個人績效息息相關,才能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責任感,而據相關數據顯示,xx製藥有限公司仍需要在此方面繼續努力。

3、團隊的素質能滿足工作要求,但總體提升緩慢。據統計資料顯示,60%員工認為公司團隊的素質與優秀企業相比,總體水平不差上下,25%認為略差,15%認為較差。在員工與團隊合作的信心方面,30%員工認為團隊正向有利方向發展,35%認為沒有變化,20%保持觀望狀態。在團隊素質的提升方面,40%員工非常認同我們的團隊正在進步,35%基本認同這一事實,20%表示沉默,5%表示不認同。

(五)員工個人專業知識與技能的發揮

員工專業技能的自我評價。員工普遍認為,在實際工作中自身的專業技能比較滿意,這一比例高達80%,僅有15%左右的員工認為自己的技能相當完備,與此同時,5%員工對自身知識與技能表示了不滿,希望在以後的工作中逐步提升。但在專業技能轉化方面,這一比例有所下降,75%員工認為自身的技能基本發揮,25%員工認為沒有完全發揮,可見專業素質在向業績轉化上並不十分理想,員工的潛能和能力有待於進一步開發。

三、今後的對策與建議

根據目前公司的培訓現狀,為了讓公司的培訓更有效,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完善培訓體系:

1、強化員工責任心的培養。針對本公司的工作情況和工作特性,對員工加強質量意識的培養,使員工充分意識到缺乏責任心所造成的嚴重後果及給公司發展帶來的不良影響。從而保證生產有序地進行。

2、加強員工之間相互溝通。不定期的和公司員工進行交流,使員工的意見能夠及時反饋,發現的問題能夠及時解決。便於部門之間以及領導和員工之間的的相互瞭解和協調。

3、調整人員配置、促進員工技能發揮。針對每個員工的特點對其崗位進行調整和安排,使其能夠充分發揮個人特長,避免人才浪費。

4、加強團隊融合提高團隊素質。多進行一些團對活動和考核,以便加強團隊合作,從整體上提高整體素質。

加強員工培訓激發員工的創新能力,改變員工的平庸工作行為,儘可能降低管理成本,克服不可測性,保證質量低劣的員工無法進入,有效降低優秀員工的流失率。在今後的工作中不斷對各類員工進行不同目的的分類培訓,以滿足不同員工的不同需求。加強員工培訓,在良好的人際關係,相互配合的工作環境下,在公平公正的基礎上,可以更好的激發員工工作的熱情和鬥志,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使他們的主動性、創造性將自然地傾瀉出來,自覺與管理者一道,把工作做得儘可能好,不僅讓員工覺得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同時對企業有了滿足感和歸屬感。也使企業和員工得到共同的發展,真正實現企業和員工的雙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