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賦

來源:巧巧簡歷站 2.49W

元 宵 賦

元宵賦


元宵佳節,皓月春燈。(1)一年一度,千載俗風。中華民族之傳統文化,炎黃子孫之偉大文明。已流長源遠,經世代傳承。

佳節風俗,南北各異;元宵典故,眾説紛紜:齊王平呂,復興漢室;文帝登基,大宴羣臣。元宵之夜與民樂,佳節御定永世存。(2)

道教有三元之論,民間敬三官之神。上元、中元、下元為正月、七月、十月十五;天官、地官、水官能賜福、赦罪、解厄佑民。天官喜樂,上元節然燈;百姓歡慶,賀賜福誕辰。(3)

漢代行火把之節,唐宋繼節日之風。民眾於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蟲獸;婦孺在家中庭院燃燈火、祈收成。由昏達旦,元宵通明。(4)

東漢僧人於元宵觀佛舍利,明帝君王在十五點燈敬佛。佛法茫茫,信士多多。元宵成佳節,十五唱佛歌。燈火照八方有安泰;佛光佑四季無風波。(5)

元宵乃新春歲首,節日為祈願抒情。龍燈舞、獅子舞、高蹺舞、百戲舞,舞表歡慶;平安燈、祈福燈、照田燈、謎語燈,燈祈光明。情獻天地三界;敬呈十方萬靈。送孩燈、迎紫姑、走百病,祭門户、逐鼠害、燃七燈。(6)元宵姑娘之美好傳説;(7)皮影相思之真摯感情。(8)破鏡重圓之動人故事;(9)雙喜臨門之佳偶終成。(10)元宵節絢麗多彩,新春日鳳舞龍騰!


:(1)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春燈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

(2)傳説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劉氏宗室齊王劉囊為保劉氏江山,起兵討伐諸呂。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3)另有一説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説”;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崇奉的神為天官、地官、水官,説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4)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元宵節的風俗習慣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5)東漢明帝時期,提倡佛教,聽説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

(6)元宵節各地區的節俗活動。

(7)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發現有個宮女要投井。東方朔問明原因:這個宮女名叫元宵,進宮以後,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假扮先生在長安街上擺個占卜攤。向求卦人發出“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籤語。老百姓拿起紅帖,到皇宮去稟報。漢武帝大驚,請來東方朔。東方朔説:“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做湯圓。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城外百姓在十五晚上進城觀燈,人羣可消災解難”。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裏張燈結綵,宮女元宵的父母進城觀燈。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親人團聚了。

(8)相傳,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死後,漢武帝非常想念她,於是一位宮女就穿上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皇帝看到這位宮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

(9)隋朝軍隊滅南陳時,南陳昌樂公主與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銅鏡,各執一半,作為以後相見的憑證。並約定在正月十五元宵節賣鏡於市,以探對方消息。隋滅南陳後,昌樂公主入楊素府做妾,次年元宵節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個老頭在叫賣半片銅鏡,價錢昂貴,無人問津。徐德言在破鏡上題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楊素得知,成人之美,昌樂夫妻終於團圓。

(10)王安石20歲時進京趕考,元宵節時路過一地,一大户人家懸燈出題招親。聯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不會答,卻記在心中。到京後誰知主考官所出之聯竟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筆就以招親聯作答,得中進士。衣錦還鄉時發現那聯居然仍未有人會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題聯作答,竟又得了個漂亮媳婦,實是雙喜臨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