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攻堅鄉村振興心得感悟

來源:巧巧簡歷站 2.55W
以基層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為我們提供了變革方向,也為村鎮化城鎮化雙輪驅動探索提供了新契機,也為世界鄉村振興提供了中國模式和中國經驗。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扶貧攻堅鄉村振興心得感悟》,歡迎參考查閲。
扶貧攻堅鄉村振興心得感悟
扶貧神劇《山海情》中有這麼一段故事,凌教授在鼓勵大面積村民種植雙孢菇的情境下,高估了市場需求量,最終導致了供需關係嚴重失衡。
  
  迫於無奈,我們的凌教授只能自己掏腰包去補齊其中的差價,發現的時候已經貼進去好幾萬。最後村民是高興了,可凌教授也因此觸及到了採購商的利益,引起了爭執。
  
  《山海情》講的是上世紀90年代的故事,大環境是物產相對稀缺,產業鏈路環節中, 有產是基礎,需求是關鍵。
  
  扶貧的路並不好走,尤其是對山海情重西海固那樣的地理位置,要知道年輕人想要往外跑一趟都要翻山越嶺的,別説是發展產業了,就算到了今天電商起來了,類似的地方要進去,也一樣會有很大挑戰。
  
  不過,雙孢菇事件放在今天,同時又有電商企業以及不同行業的企業共同進駐,搭建基礎設施、搞好物流體系,或許就不會是這樣了。
  
  不管怎麼説,這些也都是後話了。一開始的扶貧就是拓荒,沒產業的找產業,有產業的搞基建,一步步推進。
  
  山海情的結局自然是很好的,新農村新氣象,年輕人留在家鄉就能實現創收,是成功的扶貧案例。可若仔細看,就會發現山海情的扶貧方式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徵,難以複製,但可以適當借鑑和參考。
  
  助力精準扶貧,電商的積極作用
  
  時過境遷,中國扶貧攻堅戰在歷經40多年後總算一舉消滅了數億貧困人口,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當然,這並不代表脱貧事業已經全面完成,畢竟中國的貧困標準是低於世界銀行對貧困人口的認定。除此之外,還要防止脱貧之後產生返貧的可能。
  
  從這個角度來説,中國脱貧之路仍舊任重道遠。
  
  不論如何,中國在扶貧攻堅戰中積累下的豐富經驗是值得探討和思考的 。特別是最近的數年間,創新扶貧方案更是層出不窮,政府、慈善機構、各大企業都已經成為了扶貧的主力軍,尤以電商扶貧最受各方關注。
  
  尤其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電商的商業價值和作用力更是幾何級數倍增,也從一定程度上挽救了部分落後地區農副產品的銷售出路。
  
  通過過去扶貧期間產生的一系列數據及京東、拼多多、淘寶等電商企業發佈的相關總結報告來看,互聯網已經成為了扶貧的一個重要窗口。它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身在貧困落後地區的人羣與天南海北的人發生聯繫。通過流量扶持,各種扶貧產品在電商上銷售出去,很多農民也通過短視頻、直播帶貨來提高收入。
  
  一方面,在電商扶貧的過程中對有意願的人羣進行專業培訓,進而能夠幫助實現創收。平台只是一個框架,對應的,就產生了新增的客服、物流等職位。也就是説,電商在幫助貧困户解決銷路問題的同時也帶動了貧困地區的就業。
  
  截止至2020年,全國已經有5425個淘寶村、1756個淘寶鎮,而這些淘寶村和淘寶鎮在阿里平台的銷售額突破1萬億,店鋪296萬個,直接帶動直接就業機會828萬個。
  
  另一方面,電商扶貧也為外出務工的人羣提供了可以返鄉創業的機會。
  
  譬如,菏澤市曹縣的大集鎮,通過線上服裝生意拉動了當地的經濟,擴大內需的同時也可以有效為原本只能外出打工的年輕人提供就業機會。“山東淘寶第一村“的稱謂足以顯示出電商對於扶貧的效用。
  
  現如今,電商扶貧就如山海情中架橋修路一樣,已經成為了基礎設施的一部分。
  
  然而當基礎設施真正搭建完畢,產業鏈也建立起來了,這個時候,實際上真正意義上的脱貧才開始,説白了,也就是如何在脱貧之後保證它不返貧,如何保證這些產業的可持續性。
  
  最怕的其實就是電商企業對其放任不管,直接走了,剩下的農民種植沒問題,可種植的後續還是需要電商的扶持。所以在今年“兩會上”,我們能夠看到的有許多企業提出要以數字化振興、以人為核心去繼續做好後續的工作。
  
  很多人會發現自己購買的助農產品出現產品品質層次不齊的現象,雖然大多數人不會真的去和農民計較,但實際上也反映出農村電商供應鏈品控的問題。
  
  電商以及所有企業在扶貧初期建設的所有一切,在日後的鄉村振興過程中還要繼續解決,應該説,未來的路道阻且長,也是考驗企業社會責任的關鍵。
  
  “兩會”上企業家相關提案
  
  為什麼説鄉村振興是我國企業家的終極命題,因為,要保證好容易搭建起來的基礎設施和產業的持續性,並不容易。
  
  去過農村的人都知道,農村業態並不像城市那麼成熟,它有它的體系,而且農村是個講究人情社會的地方,在對待事情的態度上,你可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看看企業家們是如何提出鄉村振興的思路的。
  
  譬如説馬化騰提出的《積極利用數字科技促進鄉村振興、推動共享發展》的建議中,就説明了人始終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核心要素,要培養新農人,還有就是關於農民的培訓、探索數字化等等。
  
  客觀上看,馬化騰的意見是比較合理也相對容易實現的,他説的一些關於系統化政務公開,實際上也是騰訊比較擅長的。此前,騰訊就花了8年的時間去做這件事,也有實際數據支撐。畢竟微信、QQ除了老年人之外,基本都有使用,而單是這兩個社交通訊的APP就足以觸達大部分人羣。
  
  總的來説,馬化騰的建議核心其實還是人,以人為本,電子商務、農業科技,這些看起來高科技的東西最終要落實在人身上。你要外部的人進來,駐紮的難度係數並不低,索性從內部培養,農村就地選擇,既可以達到返鄉創業的目的,也能保證產業持續性,從鄉村振興的目的來説,是很合理的解決方案。
  
  相較於馬化騰的“人“,蘇寧張近東則的意見更側重於產業化,其中自然也包含了農村電商。
  
  農村的零售業態其實就是一家個體經營的小賣部,在這個小賣部裏,你可以買到日常基本所需和各類吃的,不過肯定不完善,偶爾也會買到假冒偽劣產品,比如被假冒過的大眾化產品就有康師傅、統一小茗同學及各類食品飲料,可以説屢見不鮮。這些基本在城市的商超是不會看到的。
  
  張近東的提議需要一個漫長的實踐過程,為什麼這麼説呢?
  
  農村的小賣部做的就是村內人的生意,如果你去農村,你未必會購買那裏的產品,因為你信不過,可對村民來説,他們不會信不過,畢竟一輩子都生活在那裏,如果你讓她上網買,對於年輕人或許可能,老年人卻未必,一則是不會上網,二來是信不過,眼見為實,是很真實的。
  
  核心還是要回到基礎設施再建設的問題上,比如鎮到村的配送,這些基礎物流問題,還是要解決。
  
  任何一種建議都需要人去實施,實施之前也必須有一套完善的基礎設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比起宏觀層面的意見要好。
  
  就好比沈南鵬説的要引導電商企業發展農業業務,推進縣域電商服務站建設、解決種子問題等。
  
  這些即是農村現行面臨的問題,也是一個現實的提議。就拿麗水市的雲和縣來説,茶園很多,可缺乏標準化管理,農民對茶葉的態度基本是無所謂,產品質量很難做到標準品控。
  
  如果如沈南鵬所言的申請地理標識和支持地方特色優質品種,加上對地方本土資源保護,對於村民來説,可能是一個激勵的好辦法。
  
  若將馬化騰、張近東、沈南鵬三個人的建議結合起來看,實際上就是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構建互聯網+的鄉村振興計劃,從根本去解決農村持續性發展的問題。
  
  畢竟全國很多農村地區發展不像京津冀、長三角有經濟發達的中心城市扶持帶動,它比較具體化和獨立,這也是為何扶貧難的原因。
  
  總的來説,鄉村振興是個持續和長久的命題,也是企業家必須日以繼夜思考的問題,做好基礎設施,建立好現代科學的管理標準和持續發展的產業,才能真正完成脱貧與振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