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扶貧人事蹟2020

來源:巧巧簡歷站 5.31K

下面是的小編為各位收集的最美扶貧人【篇一】

最美扶貧人事蹟2020

“剪枝的時候,一定要將樹修剪得矮一些,促進桃樹向外生長,有利於獲得最佳產量。”

“掛果後,一定要將枝頭上多餘的果子去掉,這樣才不會把樹拖垮,不會影響果樹來年長勢。”

……

4月4日,在**縣**鎮**園村紫薇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果園基地,合作社負責人**正在向社員講解桃樹日常管護注意事項。

樸實的着裝,利落的寸頭,堅毅的眼神,這是**留給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

2014年之前,**一直在外跑運輸業務,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積累了第一桶金。

“**園村是貧困村,致貧原因主要是老、弱、病、殘居多,每當逢年過節回家,看着村裏荒蕪的山地和低矮簡陋的房屋,總是讓人高興不起來。”**暗下決心要回家發展,帶領村民共同發家致富。

説幹就幹!2014年初,**開始外出考察,結合**園村當地的地勢和氣候條件。最終,他將目光瞄向了小水果市場。

當年,**投資30多萬元,成立了紫薇專業種植合作社。隨後,他開始挨家挨户做宣傳工作,準備流轉土地,大幹一番。

誰曾想,迎面而來的卻是一盆“冷水”。**園村村民之前大多種植玉米、土豆,收入微薄,勉強能解決温飽問題。**流轉土地發展小水果種植,在他們看來只是沒有市場的“瞎折騰”。村民的不理解,讓**的產業夢得到了很大的衝擊。

“多年來,老百姓一直種植傳統經濟作物,對新鮮事物不容易接受,只有讓他們看到收益,才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給自己找到了堅持下去的理由。

最終,在親朋好友的支持下,**總算流轉到了50畝土地,種上了中桃9號、中桃10號,開啟了謀劃已久的創業之路。

據瞭解,中桃9號和中桃10號是優培果種,樹勢旺,第二年就可掛果,單果可重達200餘克,可溶性固形物達18%~20%,且豐產性好,果樹耐貯運極好,可留樹1個月左右,採後常温下可存放7天左右,適合建大型生產基地,遠距離運銷。

萬事開頭難,好不容易流轉到了土地,**又遇到了技術難題――桃樹管護。

“那時候不懂得管護知識,在給桃樹剪枝時,基本上是憑感覺,造成了桃樹掛果率大幅度降低。”回想起當時的處境,**苦笑着説。

就在**為技術難題發愁時,**鎮農業服務中心和林業站的技術人員主動找上了門,免費為他提供技術支持。

好事多磨,2016年,合作社的50畝桃林迎來了首次大豐收,畝產3000多斤。憑藉果型優、果質良、耐儲運等優勢,合作社收穫的桃子短短一個多月便銷售一空。

2016年至2017年,大批農户看到了桃樹種植的效益,開始陸續加入合作社。

目前,合作社採取“合作社+基地+農户”的發展模式,共流轉土地328畝,發展種植桃樹288畝,李子樹40畝。其中,流轉貧困户土地130畝,帶動74名貧困户實現就近務工。

針對貧困户和非貧困户,**制定了兩套方案。一方面,對貧困户採取特殊優待措施,貧困户的秧苗費和肥料費全免,所有的收益都歸貧困户自己所有,最大限度的幫助其脱貧致富;
另一方面,合作社與非貧困户採取四六分成,秧苗費和肥料費以市場最低價抵扣。

“我們貧困户的秧苗費和肥料費全免,所有的收益都歸自己所有,做夢都沒想到,還有這樣的好事。”村民李同純感激地説。

“基本農田整治結束後,我準備再流轉150畝土地,發展小水果種植,爭取帶動更多農户一起發展產業,只有形成內生動力,脱貧致富才有出路。”幹勁十足的**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了信心。

下一步,**準備由單一種植小水果向“種養結合”的發展模式轉型,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綠色發展。

脱貧攻堅的號角已經吹響,桃李樹下已是芬芳滿園……

【篇二】

“種香椿真划算,我今年又發展了兩畝。”4月14日,**縣**鎮**村貧困户**告訴記者,他前年栽種了一畝地香椿,今年第一茬就收入500多元。

**村屬深度貧困村,距**集鎮25公里,全村15個村民小組388户150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户221户716人,由州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結對幫扶。由於該村地處偏遠,地形陡峭,土壤貧瘠,無支柱產業,村民長期依靠傳統種養殖業和外出務工維持生計。

2015年10月,村民**返鄉,開始尋找產業致富門路。起初,**發展花椒,但由於氣候原因,花椒不生長,一下子虧損了好幾萬元。後來,**聽説發展香椿產業很有前景,就想着試一試,可啟動資金和發展基地缺乏,讓他舉步維艱。

駐村幹部瞭解情況後,到各個小組開屋場院子會,動員村民積極加入香椿種植行業。**黨委政府為**擔保,貸了30萬元的貼息貸款。資金、基地問題解決了,**便一頭扎進基地,潛心帶領村民發展香椿產業。

香椿被稱為“樹上蔬菜”,嫩芽可做成各種菜餚,受到城市居民的喜愛。為做大做強香椿產業,帶領村民增收致富,**成立了“**縣綠之源農業專業合作社”,實行“公司+基地+農户”的模式。拓展香椿精加工,建立加工廠房,創辦香椿醬廠,生產鮮香椿芽、香椿醬、乾製香椿、香椿水餃,銷往上海、深圳、武漢等大中城市,深受消費者的青睞。目前,合作社生產的香椿水餃已在**州內多家大型超市入駐,銷量火爆,供不應求。

“香椿醬確實好吃,味道清香純正,價格也很實惠。”**縣城仁和診所醫生張純紅在品嚐香椿醬後,嘖嘖稱讚。

為帶動更多貧困户依託發展香椿產業增收致富,**帶動265户農户發展香椿產業,免費為162户貧困户發放香椿苗,提供技術指導,簽訂保底收購協議,全方面解決農户種苗、種植、銷售環節中的難題,農户種植熱情高漲。

“香椿樹管理並不複雜,只是在冬閒時要除草、鬆土和施肥,然後就等來年春季採摘,比種糧食省力又來錢!”正在地裏採摘椿芽的農户李詞申看着滿滿一背篼的鮮椿芽,臉上寫滿了笑容。目前,綠之源農業專業合作社第一茬鮮春芽已收購2500多公斤,單價8元。

現如今,走進**鎮**、河羅子、十二嶺等村,田間地頭,房前屋後,一排排栽植整齊的香椿樹生機盎然,枝頭的椿芽肥嫩暗紅、密密匝匝,煞是喜人。農民正在抓緊採摘,**則忙着收購,香椿已成為老百姓名副其實的“搖錢樹”。

【篇三】

一邊是脱貧攻堅第一線,一邊是癱瘓在牀的女兒,家住**縣**鎮**村四組的**夫婦,用愛與擔當撐起大家與小家的脊樑。他們是“扶貧伉儷”,更是女兒頭上靚麗的天空。

搬磚、刷牆、砌牆,只要能掙到一份工錢,**幾乎忘記了什麼叫苦。夫妻倆每天坐在牀頭輪番給女兒餵飯,然後自己再吃,這習慣,他們已經保持了18年。

**夫婦有一個殘疾女兒,叫**。2000年,**生下來以後,每天就是日夜的哭。“我們把她帶到**去檢查,拿到結果的一瞬間,我就崩潰了。”**説,孩子檢查後確認是先天性的腦積水。從那時起,一定要把女兒的病治好,成了**夫婦最堅定的想法。

“為了給孩子整病,我們那個時候把房子賣了,反正只要能治好她,我們無論怎樣都行。對孩子,我們絕不放棄。”**的妻子喻興玲抹着眼淚説,為了給孩子治病,哪裏能夠掙到一塊錢,他們夫妻倆就去哪裏。

直到醫生讓孩子保守治療了,**夫婦才終於將女兒接出院。但高燒、腹瀉卻時常折磨着**,家裏木櫃中放滿了各種各樣的藥物,堪比一個家庭“小藥房”。

“平時吃飯、喝水,**都要**夫妻倆喂,對於這個殘疾姑娘,他們真的是盡心盡力的照顧她。”談及這個破碎的家,鄰居馬青雲感歎説。

因為給女兒治病,夫妻倆不僅賣掉了房子,還到處欠債,2002年,他的另一個孩子出生,家裏的負擔變得更重了。但即便如此,也阻擋不了**撐起這個家庭的決心。同一年,他用僅有的積蓄承包了**至**改擴建工程的一個小項目。妻子在家坐月子,**則背上患病的女兒,帶上食物和水來到工地,既當工人又當奶爸。

後來,滬蓉西高速公路、宜萬鐵路相繼開工,夫妻倆憑着東大線工程的好名聲、村裏的好口碑,接連承包了一批工程項目。**從一個小工逐漸變為包工頭、小老闆,後來,他去往武漢、**打工,併成立了自己的裝潢施工隊,經過不懈努力,終於還清了債務。

自己掙到了錢,**夫婦決定回鄉發展,因為他們忘不了那些在女兒重病期間、在他們一家人最困難的時候幫助過他們的父老鄉親。夫妻倆決定把產業帶回村裏,帶領鄉親們一道發家致富。

2015年,**成立**縣坤鵬種植專業合作社。並採用“合作社+基地+農户”模式,發動農户統一種植,保價收購。**走家串户,免費為社員發放蔬菜、藥材種子和肥料,成了全村的產業發展領頭羊。

2016年,**擔任起村裏的後備幹部。2017年5月,他進入**村支“兩委”班子,擔任村支部副書記。妻子喻興玲也不甘落後,她被村民推選為村給聾啞孤寡老人當長輩;
給幫扶對象送去衣物、棉被;
幫貧困户修通公路……夫妻倆把村民當做自己的家人。為精準把脈村情,夫妻倆跑遍了村裏的每個角落,提出了建立小水果採摘觀光主題園,蔬菜、藥材產業示範帶的未來規劃藍圖。

整日為村民奔波的**,被大家親切地稱為“鐵桿支書”。2018年7月1日,他被縣委縣政府表彰為“優秀【篇四】

“我們的黑豬吃草、散養,絕對保證原生態養殖。”1月21日,**縣**鎮**農牧開發有限公司生態農業基地,總經理**正在給顧客介紹黑豬的養殖方式。

去年臘月,每天都有大批顧客來到該生態農業基地,把訂購已久的黑豬屠宰以後運回家去。

而在5年前,這個基地還是一片荒涼的山坡地,讓這片土地發生神奇蜕變的,正是該公司總經理、**鎮**村村民**。

十多年前,剛剛中專但每年春節回家,看到家鄉山路崎嶇、房屋低矮簡陋的凋敝景象,他怎麼也高興不起來。

“返鄉創業一直是我的夢想,我希望改變家鄉的面貌。”2013年,**回到**村,投入全部積蓄,成立了**農牧開發有限公司和**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200餘畝,開始養殖山羊、種植葛根,經濟收入逐年遞增。

“一個人富裕了算小富,和父老鄉親一起致富才算大富。”懷着這樣的信念,**發動周邊農户到公司就業,還採取入股分紅的方式,帶動村裏150餘户農户共同發展梨樹種植。

“現在種梨樹,我們夫妻倆一年可以賺8000元,果樹成熟後,我們還可以拿到百分之三十的收入。”2018年,**村四組村民張發財將土地全部入股合作社,一年下來,老兩口收入增漲不少。

2016年,**又引進30頭鄂西黑豬。在去年5月的**黑豬訂購會上,**打造的“**黑豬”品牌一經推出便一炮打響,短短几個月時間,300餘頭黑豬被訂購一空。

如何真正實現生態農業發展?這是**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他請來專家現場指導,並與省農科院畜牧所、果茶所簽訂技術合作協議,經過考察和試驗,他建立起“種植的牧草和甜玉米秸稈餵養牲畜,牲畜的糞便用於肥田種植果樹”的生態循環發展模式。

1000餘隻山羊、400餘頭鄂西黑豬、500畝梨樹、2000餘畝改良的天然草場……在發展基礎農業生產的同時,**還相繼建立了生態養殖園、綠色種植園、科普示範園。如今,**村已然變成了觀光采摘、農旅融合的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全村共有90户333人實現了脱貧。

**表示,下一步,他還將投資473萬元,在**村集中安置點建立產業培訓中心,對貧困户進行定期技術培訓,為全村村民脱貧致富打牢基礎。

【篇五】

有她在,困難羣眾便有了貼心知己,鄉親們脱貧也有了主心骨。山寨庭院,田園地頭,到處都留有她的足跡;
寒來暑往,每一個貧困家庭都有她的關愛傳遞。她便是老百姓口中的“扶貧大姐”――**縣接待辦駐**鎮**村“尖刀班”班長**。

2018年初,根據縣脱貧攻堅1號令的指示,每個縣直單位要派一名副職領導任“尖刀班”班長,**主動請纓。

事實上,**的女兒剛上七年級,丈夫工作繁忙、又不精通家務,正是需要**的時候,但她表示可以克服困難,還是毅然決定駐村。

2018年2月26日,**正式駐村上崗。

初到**村,**對村裏情況不瞭解,各項工作無從下手,她便一家一家的入户走訪,全面摸排每户水、電、路、網、房及產業發展情況。

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記錄着密密麻麻的工作日誌,筆記本上記錄的時間甚至精確到分鐘。她認真細緻的工作態度漸漸被大家熟知,村民們開始對這個城裏來的女班長刮目相看。

在低保評定工作中,**帶領“尖刀班”挨家挨户核算收入,通過民主評議,最終確定低保户17户,在此期間,沒有發生任何因低保評定引起的信訪矛盾。“低保從30户一下減少到17户,還實現了村內穩定,這是我沒想到的。”村裏的老支書高龍梓驚訝地説。

在走訪中,**發現羣眾最關心的是道路的建設。於是,她帶領駐村隊員充分2018年6月至7月,**村連續遭受兩次冰雹災害,部分農户種植的煙葉絕收。災情發生後,**迅速帶領“尖刀班”成員第一時間趕到受災現場查災核災,組織災民開展生產自救。同時,聯繫保險公司,為村民挽回了不少損失。

在走訪一組村民張世明家時,**得知他的妻子患有精神病,兩個孩子一個在外務工,一個在讀國中,一家人還居住在老土坯房裏,生活環境極為惡劣。得知情況後,**迅速與村鎮辦聯繫,為張世民家申請了貧困殘疾户危房改造,並且爭取到最大扶持額度。

“現在房子的主體已經完工,只等安裝門窗了,現在國家的政策真是好,也真要感謝向班長他們呀!”張世明激動地説。

“心中有民,方知精準須實踐
腳底沾泥,終覺扶貧要躬行。”**始終心懷這樣的信念,把精準扶貧工作當作自己的使命,努力為村民謀福祉,為全村謀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