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鄂醫療隊員先進事蹟材料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57W
援鄂醫療隊員先進事蹟材料範文

援鄂醫療隊員先進事蹟材料範文

2020年的春節註定是不平凡的,在我們闔家團圓吃年夜飯的同時,有這樣的一羣人,用生命在和病毒打交道;在我們嬉笑玩耍開心時,有這樣一羣人,每天都在面對生離死別。下面就是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援鄂醫療隊員先進事蹟材料範文,希望大家喜歡!

援鄂醫療隊員先進事蹟材料範文1

2月6日,孝感市中心醫院,5名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出院。看着他們手捧鮮花走出醫院,翁中會很開心:所有辛苦都值了!

翁中會是重慶市綦江區人民醫院護士,1月27日凌晨,她隨重慶援鄂醫療隊緊急馳援孝感。與她同行的143位醫護人員,分別來自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慶市中醫院、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等11所重慶三級甲等醫院。

孝感,新冠肺炎疫情重災區,目前確診病例僅次於武漢,急需支援。

“我們申請到確診患者最多、重症患者最多的一線去!”重慶援鄂醫療隊主動請戰,進駐危重患者定點救治醫院——孝感市中心醫院、孝感市第一人民醫院、漢川市人民醫院。

夫妻接力援鄂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醫療隊長劉煜亮來孝感之前,他的妻子已進駐武漢市金銀潭醫院。

劉煜亮是呼吸內科醫生。1月22日,他向單位主動申請,希望能到湖北一線去支援。“我是呼吸科醫生,應該來。”

擔心醫院不批准,妻子徐瑜安慰他説:“呼吸科醫生不去,誰去?”

徐瑜也是一名醫務人員,在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工作。可能是一種默契,徐瑜後來也向單位提出了到湖北支援的申請。

讓劉煜亮沒想到的是,妻子徐瑜先接到通知。除夕夜,徐瑜隨陸軍軍醫大學醫療隊出發,支援武漢金銀潭醫院。

1月26日,徐瑜開始接診患者時,遠在重慶的劉煜亮也接到通知。不過,他要去的地方是孝感。他第一時間查了孝感的位置,發現與武漢很近。後來得知,孝感也是武漢返鄉人數最多的地區之一。

出行前,劉煜亮把7歲的兒子交給父母,又將父親的電話發給幾個關係最好的朋友,拜託他們幫忙照顧父母和孩子。

1月27日凌晨,重慶援鄂醫療隊抵達武漢,轉乘大巴趕往孝感。下飛機不久,劉煜亮便接到妻子電話。幾句簡單問候之後,兩個人就開始討論疫情。徐瑜把幾天來一線的醫療心得告訴丈夫,提醒他注意事項。

走上戰場前,劉煜亮和妻子約定:“每天報一個平安。”

援鄂醫療隊員先進事蹟材料範文2

2月16日下午3點,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腫瘤中心,為新冠肺炎患者的第一個視頻會診正式開始。

“患者屬新冠肺炎危重型,伴有急性腦梗塞和高血壓。”安徽醫科大學一附院高新院區副院長、醫療隊領隊張泓提出建議,診療不僅要關注肺炎,還必須有整體觀念。

當時,這名92歲的患者,因“發熱伴呼吸困難10余天,昏迷4小時”,已被收治進安徽醫科大學一附院醫療隊託管的危重症病區,病情不容樂觀。

診療方案確定後,歷經多小時連續搶救,到2月17日下午,這名高齡患者終於轉危為安,血氧飽和度穩定在95%以上,各項指標明顯好轉。

與“疫”魔抗爭,同生死競速。一個多月來,像這樣沒有硝煙的戰鬥在安徽醫療隊支援的病區每天都在打響。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安徽先後派出8批次醫療隊1305人馳援湖北,他們入駐在5家醫院、4個方艙醫院。

截至3月9日,醫療隊服務2508名患者,其中危重患者317名,累計治癒出院832人。除日常工作之外,醫療隊還負責巡診社區及隔離點患者、培訓醫護人員,目前共巡診12個社區及隔離點,指導排查1000多名患者,培訓當地醫護人員4046人。

“第一批醫療隊在進駐武漢太康醫院時,條件非常艱苦。”安徽支援湖北醫療隊黨委副書記邵東華介紹,在沒有緩衝區、隔離帶,甚至連速幹手消毒劑都缺乏的情況下,醫療隊克服困難,開設重症醫學科,解決了東西湖區重症患者集中救治問題。

為推動援救工作高效有序開展,安徽醫療隊及時總結,鞏固成果,專門研究制定出“醫療隊工作手冊”,將黨建工作、應急處理、物資分配、工作值班、後勤保障等工作以制度形式確立下來。

“更重要的是,細化了醫療隊員在一線工作生活中的相關防護措施,為援救工作加了一把安全鎖。”邵東華説,後續醫療隊整建制接管的醫院病區,成功救治多名危重症患者,接管的方艙醫院共計服務艙位近1000張,無病人死亡、無醫護人員感染。

為加大救治力度,安徽第一批醫療隊率先在接管的病區中使用中西醫結合方法診療。“通過觀察近100例新冠肺炎患者,分析發現住院患者以痰濕阻肺、痰熱藴肺兩型為主。”醫療隊成員、六安市中醫院呼吸科主任王士安及專家團隊,為住院患者制定了處方,在接管病區97%的患者中使用了中藥湯劑治療。“在近1個月時間裏,接管協和東西湖區醫院的3個病區,收治病人180多人,好轉出院約160餘人,其中重症轉為輕症達80%,危重症轉為重症達70%。”

危難險重中,也不忘暖心互助。疫情當前,口罩和防護服是白衣戰士的戰甲,但在關鍵時刻,安徽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阜陽市潁上縣人民醫院呼吸科主任劉玲卻脱下自己的防護服,給年輕的隊友換上。

2月6日,是劉玲進入隔離病房工作的第八天。就在她準備換上防護服進入病區時,抬頭看見一個年輕護士,“他已經穿上隔離衣,正準備套防護服,但他的防護服質量一般,防護效果可能不好。”得知他還要在隔離病區近距離護理患者6小時以上,劉玲沒有多想,便脱下自己的防護服塞給他,“你先穿我的,我今天查房只需要在裏面待兩三個小時,把你的防護服換給我”。

同行隊員問劉玲,怎麼捨得把自己的“護身裝備”換給別人,劉玲説:“大家都同在抗疫一線,是同一個戰壕裏的戰友,那個年輕護士,在我眼裏就是弟弟,應該的!”

“疫情不退,我們不退。”近日,安徽支援湖北醫療隊黨組織收到一封特殊的請戰書,這是一批“80後”“90後”白衣戰士們的請戰書。“作為首批醫療隊隊員,我們已經在武漢奮戰了一個多月,目前仍有患者需要治療,我們請願繼續堅守疫情一線,堅守到最後一名患者出院,請組織批准。”請戰書字字懇切,印在名字上的紅手印,是這些年輕白衣天使的心聲,更是他們必勝的決心。

援鄂醫療隊員先進事蹟材料範文3

“遠遠看到‘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這一行大字,心中情不自禁產生一種使命感和自豪感。在這裏的每一個工作人員都值得尊敬,每一個病人都值得積極救治,每一天都發生着令人感動的故事,每一天都會有不同的心得體會,每一天都會遇到不同的人,在金銀潭醫院的每一天都值得珍惜和回憶。”已經在武漢奮戰40多天的農工黨黨員、上海市金山區亭林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鄭永華在馳援日記裏這樣寫道。

小年夜晚上,鄭永華正在朋友家準備吃飯,飯還沒吃上,就接到醫院需要組建醫療隊馳援武漢的消息,他當即決定“不吃了”,準備出發。

“當時沒想什麼,在科裏,我是主任,職稱也最高,臨牀經驗豐富,應該去武漢,也適合去,這時候沒經驗的醫生去了也沒有用”,回憶起那個小年夜晚上,電話那頭的鄭永華快人快語。

曾在浙江、上海市區多家三甲醫院呼吸內科工作,臨牀經驗豐富的鄭永華毫不猶豫地作為第一批上海支援湖北醫療隊成員緊急馳援武漢。

到達武漢的第二天下午2點,醫療隊就入駐金銀潭醫院,接管一個普通病房和一個重症病房。

重症病房的患者病情重,基本上都需要呼吸機輔助治療。按照職稱、專業、工作年限分組,鄭永華和另外16名隊員被分配在重症病房。

鄭永華坦言,剛聽到“重症病房”這四個字的時候,“心裏不禁咯噔了一下,身體居然出現微顫,但是很快就恢復了鎮靜。”

在鄭永華眼中,抵達武漢的前兩個星期是最困難的。一來就到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的金銀潭醫院,對當地醫院醫療常規規章制度等細節不熟悉,防護物資不足……

不過,本身是呼吸科醫生,平時也接觸呼吸道傳染疾病,平日就有較強的自身防護意識,加上金銀潭醫院有界限清晰的污染區、半污染區、清潔區隔離通道,真正進到醫院之後,鄭永華冷靜下來,與隊友一起克服重重困難,始終堅守在臨牀第一線,積極給危重患者做氣管插管、ECMO等操作,盡最大可能、爭分奪秒地搶救患者的生命。

兩個星期以後,在各方努力下,物資不足的問題解決了,建立了完善的工作流程和規章制度,一切工作都有條不紊地走向了正軌。

每天,鄭永華在三層防護下進入隔離病房,仔細詢問每一位患者的症狀和病情進展恢復情況,認真記錄呼吸機的參數和心電監護儀的各項檢測指標。

“現在回頭看,這個疾病沒有那麼可怕,也不像當初想的那麼嚴重,只要認真做好個人防護,就能有效避免被感染。大家可以看到上海醫療隊沒有一個人感染,關鍵還是預防”,鄭永華認為,儘管新冠肺炎的傳播途徑沒有最終明確,但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染,戴口罩、減少人員流動是有效防護措施。

令鄭永華印象深刻的是,2月15日做交接班工作時,接到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的電話,張定宇請他動員臨牀死亡患者的家屬,積極配合國家醫療機構,開展屍檢工作。

事實上,截至2月15日,新冠肺炎致死病例已超1500例,但因為屍檢缺位,無法明確該病發生、發展與轉歸的客觀規律。

儘管明確知道與親屬溝通、開展屍檢工作與中國人死後要保留全屍的習俗不符,困難重重,但鄭永華當即就答應張定宇,當晚便聯合金銀潭醫院的兩位主任一起説服了一名逝者家屬,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我們要感謝家屬,那天覺得自己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鄭永華解釋,病理很重要,只有屍檢才能更加了解這個疾病的死亡機制,解答很多基礎和臨牀上的困惑,為今後治療提供幫助,還能糾正很多謠言和錯誤的治療。

讓他振奮的是,在國家公佈的第七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中,屍檢結果被寫入,指導臨牀更好地救治病人。

在繁重的工作之餘,鄭永華還惦記着上海的疫情發展,他經常通過微信羣與科室同事交流,將前線的病例討論會內容整理出來供大家學習;此外,平日就喜歡有感而發“寫點東西”的他還堅持每天寫馳援日記。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難得的經歷,我想要把每天的事情記錄下來,免得忘記,等疫情過去,回去翻看,給自己留下一個回憶”,鄭永華記錄的逆行歷程幾天後被媒體知曉便每天對公眾公開,他説,很多人在關心我們,讓更多人看到在武漢的醫護人員在做什麼事情,有沒有困難,有沒有好轉,跟進去看,相當於傳播的窗口,應該有助於消除大家的顧慮,所以一直堅持。

來武漢第四天,當有朋友問起鄭永華何時回上海時,他作了一首詩“病毒肆虐暗武漢,孤城遙望金銀潭。白衣戰士穿銀甲,不破病魔終不還。”

經過40多天的抗擊新冠病毒鬥爭,現在全國疫情已得到了有效控制,武漢的新增病人越來越少,出院的越來越多,而且不斷的有方艙醫院閉艙,定點醫院病房關閉。

抵達武漢的第四十二天,鄭永華在馳援日記裏寫道:在外面時間久了,歸心似箭是人之常情,畢竟大多數人都有家庭,有父母,有愛人和孩子,雖然每天都能視頻,但是無法彌補距離產生的缺憾。然而,抗擊新冠肺炎是一場硬仗,目前處於攻堅階段,越到最後越要謹慎小心,此時此刻必須先放下兒女情長的思想包袱,繼續保持精神飽滿的工作狀態,不能停頓、不能大意、不能放鬆。我們要繼續發揚救死扶傷的大愛精神,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堅決奪取抗擊新冠肺炎鬥爭的全面勝利。

鄭永華笑着説,回到上海後除了儘快回到工作崗位,要趕緊恢復健身,去游泳,還要去朋友家把小年夜那頓沒吃完的飯“補上”,大家都很久沒見了。

援鄂醫療隊員先進事蹟材料範文4

2020年,一場疫情在全國傳播,他們不顧自身安危,主動請戰逆流而上。而在這羣“最可愛的人”中,女性又佔據“半壁江山”。她們在疫情的面前變成了力量和温暖的源泉,變成了一種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護佑着生命。陽春三月,萬物復甦,在三八“女神”節到來之際,萬家熱線推出系列策劃“致敬巾幗天使”,感謝她們的付出與努力。

1月27日晚,由50名重症監護護士、135名醫務人員以及2名工作人員組成的安徽省首批支援湖北醫療隊抵達武漢,安醫大一附院心臟外科ICU副主任護師、護士長陳紅臨危受命擔任隊長,駐紮在金銀潭醫院。挺身戰疫、救死扶傷,陳紅讓那一抹“天使白”在“紅區”熠熠生輝。

臨危受命,率隊出征援鄂

“真是臨危受命,但我們也是毫不猶豫接下了重任。”3月4日,回憶起當初的情景,陳紅説道。

她清楚地記得,那是1月26日深夜,醫院領導打來電話,讓她帶隊援鄂,抗擊疫情。這個消息讓她既緊張又激動,待反應過來後,她連聲應允。“我時刻做好準備奔赴疫區,無懼無畏,勇往直前!”在當天日記中,陳紅寫下了這樣一句話。

1月27日,陳紅率隊出征,在誓師大會上,她留下了“一定牢記使命、不負重託”的誓言。抵達武漢後,陳紅帶隊進駐最早接診新冠肺炎患者,且主要收治重症患者的定點醫院——金銀潭醫院。

陳紅介紹,來之前,她也曾想象過情況的複雜程度,但是當到達目的地後,她發現,實際情況比她想象的更要嚴重,任務也更為艱鉅。

“那時候我們既當護士,又當保潔員,每天工作將近十一二個小時。”陳紅介紹,儘管條件艱苦,但醫療隊的隊員們沒人叫苦叫累,都是以最快的速度進入工作狀態,眼神堅定,毅然“逆行”,直奔被稱為“紅區”的重症隔離區。

肩負重託,挺身抗疫

疫情無情人有情,在疫情陰霾下的“紅區”,醫護人員的義無反顧,患者自身的堅強勇敢,讓陳紅這個有着26年重症護理工作經驗的醫療隊隊長感受到了別樣的生機。

身處抗疫一線,陳紅和隊友們每天要面對不同的重症患者,也要經歷各種悲歡離合,隊員們都深知每一位患者背後都有着一個家庭的期盼,她們的肩上也擔負着這些家庭的重託,為此,每個人都不敢馬虎,都是一頭扎進護理工作中,一絲不苟。

陳紅介紹,雖然工作時間長、任務重,但隊員們都很認真,衝在一線加班加點,互相照顧,互相加油打氣。

“在這段日子裏,在這片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我們攜手抗疫,苦過累過笑過也哭過,一切都充滿人生的意義……厚重的防護服讓你們行動受礙,汗流浹背,但那認真、勇敢的眼神,讓我覺得你們是最可愛的人!”2月26日,陳紅在《致戰友的一封信》中這般評價她的隊友們。

援鄂醫療隊員先進事蹟材料範文5

金銀潭醫院裏的白玉蘭開花了,張言説,她有點想念上海的風景了。“昨天我們病區有7個人出院了,期待3月底可以回家。”青浦區朱家角人民醫院外科主管護師張言是第二批援鄂醫療隊成員之一,在武漢的一個多月,感到過無力和恐懼,卻在一個又一個治癒出院的病人身上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她説,只要繼續努力,“春暖花開就在不遠的明天等候着”。

回憶起這件事,張言用了“悲傷”兩個字。2月9日、10日,在她負責護理的病區,三位重症病人相繼離世。“這邊還在搶救,那邊血氧一下就不好了,根本來不及反應,兩條生命就沒了。”金銀潭醫院南二病區20牀、22牀兩位老爺爺是張言接手前就已入住的病人,看着他們的病情一點點加重,最後同一天不治身亡;沒想到的是,20牀消毒完新收進的病患第二天也“走”了,這讓她感到深深的無力和恐懼。

恐懼,是因為剛到病區,對新冠肺炎不瞭解,沒想到病情發展如此兇險;無力,是因為在與病患的接觸過程中,強烈地感受了到他們的“求生欲”,卻最終無能為力。

“我還記得幫老爺爺用微信和他們熟識的外界醫生朋友聯繫的畫面,一點點打字告知他們目前的情況,拍下目前的治療用藥和使用的儀器。”雖然心裏知道,金銀潭醫院已經是新冠肺炎治癒率比較高的醫療機構了,但張言説,她非常理解他們希望向外界伸出的橄欖枝能得到回饋的渴求。

有時候,生命的流逝就在一瞬間,甚至來不及好好道別。“我們接手的時候,兩位老爺爺基本已經不能自理,平日個人護理、打開水、餵飯都是我們在負責,相處的時間也比較長。你知道,因為疫情防控的原因,不治的病患遺體會直接聯繫送往殯儀館,家人無法好好送別。”張言的聲音裏透着沉重,這樣的離別,讓悲傷逆流成河。

另一種離別,卻讓張言振奮且期待,她説這是“浴火重生”。

張言會留意到沈俊毅,是因為在眾多病患中,他非常年輕卻明顯消沉。“他是我們接手的第一批患者,他老婆送他進來的時候,情況不是很好,一直高熱39.5度以上,只能強行藥物降温。每次看到他皺着眉頭鬱鬱寡歡的樣子,我們都暗暗着急。”

接下去的幾周時間裏,張言和同事們一有空就會跑到沈俊毅身邊,陪他聊聊天,一起給他加油鼓勁,叮囑他認真吃藥治療,鼓勵他一步步脱氧、學會自己調節呼吸頻率……“看着他一天天好轉,臉上重新浮現笑容,慢慢地開始和我們聊他的生活,聊他的工作,聊武漢的美景和美食,希望的種子一點點發芽並茁壯着。”那段時間,希望是病房裏的奢侈品,無比珍貴。

2月14日,情人節,沈俊毅出院了。這天張言不在崗位上,但她意外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他出院的時候,我正好下夜班不在醫院,他特地聯繫了同事,加了我的微信,向我傳達這個喜訊,看着他微信裏一字一句報平安的話語,我情不自禁地流淚了。”張言説,沈俊毅是她在武漢第一個全程護理治癒出院的病患,雖然沒有親自送他出院有點遺憾,但收到他發來的信息時,自己心裏非常振奮,“我們一起聊武大的櫻花,户部巷的小吃,他説明年歡迎我們再到武漢,他給我們當導遊,帶我們去看武漢的美景,吃正宗的武漢小吃。”

一個多月,張言已經習慣了在武漢的工作節奏,在這裏除了“防護服重點兒”沒什麼不同。“疫情不退,我們不退。”連日來,病死率的下降,治癒率、出院率的提升,讓張言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做好防護,沒什麼好怕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