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議論文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91W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議論文三篇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議論文三篇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到最後都會忘記自己的初心,最後偏離軌道,所以世上才會出現那麼多的壞人。而那些能夠銘記初心,一直積極向上的人,也可以獲得成功,以下是本站的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於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議論文,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篇一

紮根:抵擋住誘惑

如果我要生長在這片土地當中,首要的任務就是利用自身的營養來生長出一個根,從而才便於在大地中吸取營養,不斷地生長。於是,在之後的日子裏,我就拼命地生長出自己幼嫩的小根,用盡全身的力氣要扎入土壤之中,而且固定自己的身體生長在土地中。等過了大約十天半個月的努力,在我幼嫩的種子上長出了一個小尾巴,我自身原本的營養也已經耗盡了,接下來我就要在土壤當中汲取水和營養物質,滿足自身的需求了。不過這時我才發現,原來自己一直置身於一塊貧瘠的土地當中,並沒有多少的營養,要想獲取更多的營養,就要加更多的根呢!怎麼辦?正在我焦頭爛額之時,天空忽然電閃雷鳴,下起了一場雨,雨水嘩啦啦地落到這片土地上,做事沒事了,能夠飽飽的喝上兩三天了,真是天助我也呀!兩三天之後,原來落下的,血也被我喝光了,而我卻又在發愁了,自己在下雨的時候只顧暢快的飲水,卻忘記了增長自己的根,這下可好了,之前沒有更多的根來吸取土壤中的營養,而我知道面臨死亡的威脅了,這可怎麼辦呢!都怪當初自己貪圖了一點雨水,而現在卻因為這而面臨着死亡的威脅,哎——現在説什麼也沒用了,只好靜靜的等待着死亡的到來了,讓我慢慢的枯萎……“譁——”一個小男孩正站在我的頭上撒尿呢!但這對我來説算是仙露瓊漿了,我這次不敢怠慢,急急忙忙地吸取其中的水分、無機鹽等營養物質,迅速地生長自己的根系,一兩天後,我的根系終於長得足夠健壯了,可以從這片貧瘠的土地中吸取出營養物質,真是感謝那泡尿,這也讓我明白了,在我的生長的過程中,不能因為一點誘惑滿足自身的需求,要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待。

發芽:不忘記本分

我已經吸取了不少的營養,好似有一股力量把我要從土壤中頂出來,聽我原來媽媽説的,這就是我要發芽的徵兆,太好了,我終於可以讓別人發現自己,真正的有了生長的意義。我於是,更拼命地利用根系吸取營養。終於有一天,我從土壤中露出了一個小頭,見到了光明,我也驕傲地挺起頭,昂着胸,為此而高興着。我還是從這貧瘠的土地中吸取着營養物質,為的就是讓我的小牙長得更高,更強壯。不過,過一段日子,我雖然牙發得老高,但是並不那麼挺拔了,葉子也是萎縮着,好像缺失了營養,這時我才發現,自己原來只顧發芽,而忘記了繼續生長根系,現在,我的根系已經滿足不了芽兒的生長,這樣下去,我的根就會枯萎死亡,而小芽也會隨之而枯萎了。沒有辦法,只好讓剛生長出來的小芽枯萎了,而讓自己的根先生長。經過了恢復,我又小心翼翼的第二次發芽,總結了教訓的經驗,在發芽的同時,依然生長着自己的根,這樣才能讓它更好的供給營養,雖然發芽速度減慢了,但是,這樣卻不會讓它再次枯萎。這讓我明白了,在生產過程中,不能只追求外表的健壯生長,因為在此同時,你的需要也會增加,就像我一樣,根系也要生長。

開花結果:根據經驗,享受成功

經過了兩三年的生長,如今我已經長得十分健壯,雖然扎生於貧瘠的土地,但我能夠抵擋住誘惑,絕不忘記本分……從而使得我健壯地生長,我已經有足夠的能力能夠生長髮芽,完成我生命的意義了!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篇二

傳聞中,魯國琴師師襄琴藝無雙,每每鼓琴,鳥舞魚躍,萬物動容。

鄭國有一個年輕的樂師,名叫師文,他從小就痴迷琴樂,聽到師襄的名聲後,就遠赴魯國,拜在師襄門下,潛心學習琴藝。

三年後,師襄叫來師文,想要看看他學到什麼程度了。但師文卻手指僵硬,調不好弦,定不準音,磕磕絆絆,半日都完不成一個樂章。

師襄很失望,他歎了口氣,説:“你還是回去吧,學琴不適合你。”他沒想到師文的天賦差到這種程度,明明這個弟子的樂感還是很不錯的,平常的學習也足夠用心。

師文放下古琴,也歎息了一聲,説道:“老師,學生並非學不會老師教授的技藝,而是不知道該怎樣把這些技藝表現出來。我一直記得,自己學琴,是為了用琴聲來表達心聲,但我現在還做不到‘以琴應心’,所以才不敢放手去彈奏老師教授的樂曲。老師,請您再給我一些時日,看看能否有所長進。”

師襄聞言啞然,覺得這個弟子有些好高騖遠,還沒有學會走,就想着去跑,他本想告訴弟子,這樣是學不好琴的,但又想讓他自行領悟豈不更好,就答應了下來。

又經過一段時日的刻苦專研,師文又去拜見師襄。

師襄不抱希望地問他:“你的琴現在彈得如何啦?”

師文這次卻很自信:“已得心矣。如今當能‘得心應手’,請老師品鑑!”説完坐而走弦。

本是春日,忽有“涼風忽至,草木成實”,卻原來是師文叩動金屬商弦,奏響了象徵八月的南呂之聲;之後是木屬角弦,二月夾鍾,“温風徐回,草木發榮”,好一幅春日勝景;繼而水屬羽弦,仲冬黃鐘,“霜雪交下,川池暴冱”,一派嚴寒肅殺;再而火屬徵弦,五月蕤賓,盛夏炎炎,“陽光熾烈,堅冰立散”;最後,師文奏響五音之首的宮弦,五絃和鳴,一時間,“景風翔,慶雲浮,甘露降,澧泉湧”。

一曲既罷,師襄由衷讚歎:“妙與心會,此至美矣!縱使師曠奏《清角》而風雨畢至,鄒衍吹《律》而五穀滋生,大概也不過如此了吧。”

古人常以古琴喻君子,習琴一事也留下了許多美談。譬如孔子習琴鍥而不捨,直到憑藉一首《文王操》領悟聖賢存心;伯牙習琴,天人相應,放情于山海江湖才得《高山流水》。師文的故事也是如此,潛心謀道,時刻不忘初心,又能矢志不渝,砥礪前行,終於成就一代名家。

易經管理智慧

不忘初心,就是不忘本來,不忘初衷,不忘品格。

不忘本來,就是不忘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根基,不忘身後走過的路;

不忘初衷,就是不忘最初的夢想和目標,不忘當年是為什麼啟程;

不忘品格,就是不忘天地良心、祖宗傳承,任何時候都要做個堂堂正正的人。

師文可貴就在於其不忘初心。他知道自己要什麼,知道自己天天都在做什麼,知道自己應該堅持什麼放棄什麼,不達目標誓不罷休。

有句話説,追求外在技巧的是匠人,潛心謀道的是大師。一個僅僅把心思放在學好技藝上,一個從來不曾忘記自己的初心在於求道,這大概就是匠人和大師的區別吧。

形而下者,人人可達;唯形而上的道,不是非常之人,就無法體會出這個非常之道。只有不忘初心,才能破除自得心、貪戀心以及爭鬥心,才能一直志存高遠,給自己一種“破凡”、“得道”的可能。

這是一種根本上的不同,我不再是我,格局、氣象再不相同。

所以,師文能使琴聲感天動地,倒轉春秋,這對那些淺嘗輒止、滿足現狀、怠惰不前的人來説,該是一面明鏡吧。

當然,如果只是不忘當初,流連舊事,難免被人指為好高騖遠、不切實際,就像師襄最開始的認為那樣。

有時候,分辨不切實際還是志存高遠,僅僅在於你是不是能一直堅持下去。所以,在不忘初心之後,必然要有一句,砥礪前行。

學會一樣技藝不難,難在從不會到學會,從學會到熟練,從熟練到求精,從求精到悟道,一路不停堅韌不絕地走下去。師文就是秉承着這樣一種工匠精神,用三年以上的時間去磨鍊技藝,去感悟琴韻,功到自然成,他終於學到了驚人的本領。

人生皆有所求,但凡想要向更高層次躍升的人,只有知道自己的目標,認識自己的所求,並自覺地激發起內在動力,堅韌不拔地堅持,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最後才能有大成就。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篇三

作為大乘佛教徒,説來説去,無非就是要利益眾生。我們要經常檢驗自己修行和做事的目的:比如我們工作、做生意、拍電影、開醫院,目的到底是什麼?要經常去想。

我們剛開始發心時,可能真的想去利益眾生。但在做的過程中,你會發現這樣的發心會慢慢丟失。你的心會逐漸為了這件事的成敗、得失而糾結痛苦,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和衝突,搞得完全忘記自己的初心。

不忘初心很難啊!真的很難。要衝動地起一個念頭,來一個感動,滿地打滾兒,痛苦流涕,這些很容易,誰都會,有時候哭完了還爽得不得了,那叫排毒。但真的要堅持下去,好難吶!因為你內心衡量這些事的根本,還是在於現實的得失。因此,你的心就不免在現實的得失裏產生很多憂慮、焦躁、歡欣。次數多了以後,一方面,心會疲憊;一方面,慢慢地,你會發現自己根本不去想當初是為了什麼。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去思考這個問題。雖然我們每個人做的事情有大有小,做的種類也不一樣,但其實每個人做事都會有個“我想要什麼”的動機。你去觀察一下自己,做這件事是否真是為了眾生的解脱?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會丟失目標。

丟失目標以後,很多痛苦就來了。那你説:“不丟失目標,痛苦就不會來嗎?”也會來,但由於你沒有丟失這個目標,你那個初心會幫助你抵抗過那些痛苦。

還有,既然你是為了發起菩提心去度眾生,只要你內心裏這麼努力去做了,你就贏了。外在的成敗真的是有因緣的,不是你學了佛、發了菩提心,你做什麼事情就一定能成功。比如釋迦牟尼佛説佛教在末法時代後期一定會消亡,如果發了菩提心做什麼事都成功的話,難道説弘揚佛教的這些高僧大德們沒有菩提心?他們有的嘛,但佛教還是會滅。為什麼呢?因為因緣如此,眾生業力所致,它就是要滅。

但對於發菩提心的這個人自身來説,如果你的內心真的照着去了,你就贏了。你沒有因為外在的因緣不濟就消失了菩提心,外面的因緣雖然不濟,但你有菩提心,你就贏了嘛!你可以因此而獲得解脱,可以在另外的因緣中獲得更大的成功。但如果你因為外在的失敗而導致內在的初心也忘掉了,那你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連根本都丟失了。

剛才是説失敗。還有,因為成功,我們也很容易丟失菩提心。

很多人成功後就開始想到各種各樣的享受,各種各樣現世的利益,因此又忘了初心——這是大乘佛教徒最需要考慮的問題。特別我們居士,有能力時就是要去做一些利益眾生的事,這是所有佛教徒的根本。不管你用什麼手段,你要經常審視自己的初心是不是這樣的,如果不是,那《入行論》裏所説的這些我們就沒有做到。

不管我們開公司、辦養老院,或者做其他慈善機構,目的就是要發起菩提心。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你得有智慧,需要一些手段。你説:“哎呀,我有初心,所以我一定要成功!”你誰呀?你去嘛,看別人不一巴掌打死你——娑婆世界的嘛!

你可以有些手段,但在這些手段中還是不能忘掉初心。這是好難的一件事啊,真的好難。一個人坐在一個與世隔絕或偏僻的地方修行時,有時候也會覺得難,但那個難是出於孤獨,其實不算什麼。如果真的把你關在一個房間裏面,不讓你出來,你就不活啦?你還是要活的嘛。你看很多人坐牢幾十年也就那麼坐過去了,很艱苦的環境他也活下來了嘛,是不是?所以説這個不難。

真正的難,就是面臨各種各樣複雜的環境、起起伏伏的事態、讚譽、誹謗、各種各樣無實或真實的輿論攻擊時,你還是不忘初心,這就是最大的修行。

你説這個能證悟本性嗎?我告訴你,這好像跟證悟本性沒有直接的關係,但它又跟證悟本性有絕對直接的關係。為什麼?這個叫資糧。如果在那些狀態下,心都能始終回到那裏去,那你離那個證悟不會很遠的。

很多人,你看嘛,把他放到一個安靜的地方,他修不下去。為什麼呢?內心裏面沒有資糧,充滿了業障,他只是為了取得這麼一個安靜的環境。但實際上,他一到那個安靜的環境裏就會花樣百出,不要認為我不知道。

我們的相續如果沒有經過各種各樣的磨礪和衝擊,沒有經過很多積資淨障的洗禮,一個人坐在那裏再怎麼修也不管用。所以説作為居士的我們,真的要做到不忘初心。我們在外面上班時,會經歷娑婆世界很多奇怪的現象,我們要隨時命令自己去做利益眾生的事——真的要命令自己!

剛剛開始一定會難受得要死,過兩分鐘你就忘了,而且還要受到很多衝擊和打擊,別人不理解你、攻擊你、鄙視你,但一定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自己發起菩提心。比如公司裏面這些師兄弟們,你們在我面前都顯得温文爾雅,全部都很有菩提心的樣子,但互相之間就很難説了,我不在的場合你活得最真實,原形畢露,各種各樣的東西都出來了。

是的,你是活得很真實,但你這個“真實”就是導致你不解脱、不證悟的根本原因。你根本不知道什麼叫真實,只是以自己的習氣為真實。我們應該怎麼真實?要不忘大乘菩提心!長期地熏習,心才會慢慢開朗、開闊。一個長期發大乘菩提心的人,時間長了,他的頭腦一定會很清晰,再跟他説什麼離開四邊、覺知本質這些,他就能理解甚至體會了,很怪的。

從理上來説也不怪,但能去做的人真的很少!人就是這樣,總是按自己的習慣去做事,而且還做得很爽,要求好處。要求好處也沒問題,但你要明白什麼才是好處啊!佛菩薩告訴你,解脱和利他是最大的好處,你就要照着去做啊,這個過程中有很多衝擊——但哪有什麼事沒有衝擊?你發個財也有衝擊嘛,有幾個人做了馬雲?也只有一個嘛。現在全世界有70多億人口,有多少人是富人?還是窮苦的人居多嘛。也就是説,即使你不從事佛法,去做些世俗的事,你也會經歷很多災難。不是説我們學了佛法,發了大乘菩提心,有了空性的智慧,在世俗事情上就絕對會成功,如果是這樣的話,釋迦族就不會被琉璃王殺得乾乾淨淨的。

所以大家要記住,我們可能會失敗,但如果我們願意發起菩提心去做事,那我們內在就贏了。我這麼説不是告訴大家我們會失敗哈,沒那回事!但這樣的心態一定要有,否則你一定會遺失初心,慢慢滑到真的想掙錢等非常混沌、世俗的狀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