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江蘇省高三名校關於新冠肺炎疫情主題優秀作文範文+寫作指導+名師點評

來源:巧巧簡歷站 2.15W
  2020江蘇省高三名校關於新冠肺炎疫情主題優秀作文範文+寫作指導+名師點評

  文題要求

2020江蘇省高三名校關於新冠肺炎疫情主題優秀作文範文+寫作指導+名師點評

  閲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2020年的春節,一場突如其來的重大疫情給本是舉國歡慶、萬家歡喜的時刻籠上了陰霾。在抗擊新冠肺炎的過程中,各行各業人員所呈現出來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選擇,構成了疫情面前的眾生百態。翻開疫情這本深刻而又豐富的教科書,我們可以把警醒當做智慧,把教訓當做財富,把經歷當做成長。面對疫情面對“戰役”,你有怎樣的感觸與思考,請結合你的生活體驗寫一篇文章,交出你的“成長答卷”。要求:選好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於800字。

  佳作展示

  春天依舊是春天

  今天是呆在家的第N天。

  早晨起來趴在窗邊向外看,可以看得很遠。

  很多樓,沒有人。

  天暗下來一層顏色。磚紅色的樓房映得灰撲撲的。風很大,隔着玻璃都能拾得一絲絲涼意。站在四樓往下望,只有四輛車。樓下的店鋪都關着門,停業通知的邊緣已經卷起了。我想打開窗子,深呼吸一下,也想出門透透氣。想想還是算了,出門要戴口罩,天上也看不到一隻鳥。

  高三剛放假時,公交車上,一個阿姨戴着口罩,我看着她。一個星期後,我下樓去便利店買兩瓶啤酒。沒帶口罩,口罩上方的目光直直地落在我身上,我好像變成了那個阿姨。

  網上看到好多新聞。看見匆匆離開的背影。看見佈滿勒痕卻仍笑着的臉。看見隔着防護服的擁抱。看見躺在冰涼地板上入睡的年輕身軀。看見空無一人的街道上握着掃帚的手,看見空蕩蕩的公交車上穩穩的掌在方向盤上的手。那麼多的畫面在腦海中揮之不去。我們能安心呆在家裏,是因為他們承擔了我們本該承擔的重量。

  可是我也看見不少裝牛的人,不戴口罩四處溜達,還要與勸告他們的人“殊死搏鬥”;可是我也看見不少裝傻的人,隱瞞病情盲目自信,傳播病毒和醜惡;可是我也看見不少裝睡的人,用語言當武器,讓衝在第一線的人們面對危險肩扛希望,卻腹背受敵,背上滿是滴着血的利刃。人們啊,什麼時候才能醒來,不做看熱鬧看笑話的人;什麼時候才能醒來,做一個真真正正的中國人。

  疫情當前,我們更應該清醒,更應該守住自己的善良。

  在有人試圖忽略心底那一絲不安時,有人正聲嘶力竭。

  在有人試圖掩飾良心拋卻的東西時,有人正負重前行。

  魯迅先生説過,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裏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光。我們應當儘量發光。因為那黑暗裏的一點點光,在遠處會特別耀眼,其他的光會看到這點光。微光會吸引微光,微光會照亮微光,相互吸引相互擁抱。將那一點點光聚集起來,就能讓聲嘶力竭的人們負重前行的人們明白,他們並不孤單。

  我站起來向樓下看,一個戴着口罩的叔叔拎着一袋菜急急的往家走。

  有點想出門散步。

  我告訴自己,再等一下,很快就會好起來的,再等一下。

  (吳璨,貴州省貴陽市第八中學高三(7)班學生。喜歡閲讀,喜歡寫隨筆。相信春天之所以富饒美好,是因為它經過了最後的料峭。)

  老師點評

  毋庸置疑,在疫情這場大考面前,我們的青年一代在成長。也許,這正是時代文化的特點。

  小作者簡單幹淨的文字背後有一顆有温度有情懷有反思的心。從獨特的個人感受入手,寫日常所見所感,看似平淡的述説裏是中學生細膩敏感的心。簡單的情境背後有個人生活的折射,有對中國人民戰疫情中的擔當的感悟。從戴口罩和不戴口罩的角色轉換後深思:到底是什麼造成了今天的局面?自詡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在大自然面前是多麼渺小。“看見”了人性的善和美,“也看見”了人性的惡和醜。十八歲的人生經歷的這場戰爭也是作者的一堂大課。越是危難時刻越能更清楚地看清人性,越能更清楚地感知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力量。

  在這場精神的洗禮中,獨立思考與隨之帶來的價值選擇讓學生們成熟了許多。結尾的“再等一下,很快就會好起來的,再等一下”表明了作者對此次戰役必勝的信心。

  佳作展示

  武漢加油

  庚子鼠年,楚地大疫。一切好像按下了暫停鍵,不吵,不堵車,整個武漢晚上七點像是凌晨三點,人心惶惶,多少人瘋狂潰逃,多少人絕望痛苦。災難來臨,終於知道人類在自然面前有多麼無力。有一些人,他們在疫區,他們是普通人,有孩子,有房租,有開不了工的工作,同時也有如期到來的租金,外面,藍天白雲,卻行人寥寥。武漢一位31歲的奶爸,一天之內跑了四家醫院,還在哺乳期的妻子突然發熱,醫院爆滿,他一家一家的掛號,終於給妻子檢查了,卻得到“已感染,需隔離”的通知,剛把老婆送進醫院,未滿一歲的孩子也開始發燒,趕到依然爆滿的兒童醫院,他看着懷裏的孩子,又一次點燃了希望,掛號、排隊、住院,一夜之間,他蒼老了許多,也成熟了不少。他是無數武漢普通市民的縮影,也是天下父母的一員。他的微博頭像裏口罩掩蓋不了燦爛的笑容,懷裏的孩子也看着鏡頭戴着口罩,眼睛彎彎的,他們是希望,是堅持下去的信心。人生似乎一下子變得格外艱難。不過,病毒,隔離了空間,卻沒有阻斷希望。有那麼一些人,他們用血肉之軀,為我們的安全築起一道高牆,我們的“宅”是憋屈,他們衝在前面直面的是危險,正是他們,讓我們能過上一個宅在家裏,性命無憂的春節,他們是我們的驕傲,是我們的定心丸。他們是解放軍,他們在醫院裏“衝鋒陷陣”,為人民築起一道保衞防線;他們是普通工人,堅持在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用十天建起了一座堡壘,讓世界驚歎;他們是白衣天使,與病魔爭分奪秒搏鬥,防護衣在臉上壓出的痕跡見證了他們的努力;他們是貨車司機,將生活物資帶給武漢,將愛心與希望帶給武漢,他們一次次進入疫區,帶給了武漢信心;他們有的還是95後的孩子,有的已經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他們每個人都有家,然而,在危難的時刻,他們義無反顧地站了出來!他們,是最美的逆行者!還有那麼一些人,也讓我們熱淚盈眶。一位外賣小哥捐款八百元,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捐款一千元,一位國小生捐款四百元……這些在那些上萬、上億的捐款面前好像微不足道,但是他們獻出的,是他們赤誠的心意!湖北,“蘇大強”來了,湖北,“冀”來之,相信你則安之,湖北,“滬”住你安全……危難面前,全國總動員,武漢別怕,武漢的人民,別怕!有這麼多人為武漢擔心,有這麼多逆行者——武漢加油,加油中國!

  學生點評

  這篇文章行文思路清晰,從疫情災難來臨各類人的表現入手,表現了人們的堅持、希望、奉獻和大愛,令人感動。語言精煉準確,而且生動,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的真情,可以看出作者有一定的文學功底。尤其是文章的第1段帶有文言文的色彩。文章的倒數第2段,“冀”來之則安之,“滬”住你的安全,兩個省會的巧妙化用“既”和“護”的諧音,表現了全國人民對武漢的幫助,全國人民在疫情面前的團結一心。另外還有大量排比的運用,都給文章增強了氣勢和力量。在全國防疫的這個特殊時期,這篇文章很好地彰顯了中學生的眼界、擔當以及愛國的熱情,讓人讀後激情澎湃,充滿力量,感染力很強,是一篇非常不錯的文章。

  文題要求

  日本人在給湖北的捐贈物資上寫道“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

  衣,與人同裳”。很多人看了之後慚愧地説,日本人比我們中國人更懂修辭,更懂文化,不像我們都是粗淺的口號。但也有人時説生死攸關的特殊時期,我們更需要的是“武漢加油”“湖北加油”“中國加油”脱口而出,振奮人心的口號。對此,你怎麼看?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寫作指導

  這是一道典型的情景任務型作文,任務指向明確即“你怎麼看?”看的是什麼?就是對於這個事件的兩種不同的表達,一種是“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人同裳”,這是一種風雅的表達?,一傳統文化的表達;而另一種是“武漢加油”“湖北加油”“中國加油”,這是一種簡潔的表達,一種有力的表達。任務就是發表你對這兩種表達及這兩種表達背後的文化現象的看法。任務型作文寫作時,一定要做到“就事化事”,寫作時你可以贊同其中任何一種表達,也可以兩種表達都贊同,但都不能離開“對這兩種表達的看法”,切不可“跑偏”,如寫到“捐就捐,何必還要寫詩”“中日友好關係”“再重要的口號也不如口罩”等。好的作文應該分析兩種表達背後的文化背景、修辭、傳統等,不能僅簡單的列事實、喊口號、泛抒情代替説理論證。

  佳作展示(一)

  願歲並謝,與長友兮

  關於近日互聯網上有關“風月同天”與“武漢加油”的爭論,真是有意思又沒有意思。存在即合理,並非所有事物都可以有好壞之分。把人性的善良用文化高低來衡量本身就是荒謬至極。文字的功能在於表達情感,而不在於區分優劣。回覆“河海有別,波濤共挽”還是“謝謝”,僅是取決於個人情懷。如果國難當頭,捐贈物資卻要斟酌口號是否得體,那麼赤誠的關懷也要變質為偏見的奴隸。想説什麼就説什麼,會説什麼就説什麼,僅此而已。然而,摒棄情緒之後仔細沉思,我們高呼“武漢加油”並沒有錯,但是如果我們絞盡腦汁最終也只能想出來“武漢加油”這四個字,甚至除了“謝謝”不知道該如何回覆,就是國人的悲哀。不提那些高貴優雅的辭藻,僅就日常生活而言,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的確在下降。許多成年人離開了表情包根本無法抒發自己的感情,面對面的交流經常無話可説。古人面對良辰美景會吟詠“浮光躍金,靜影沉璧”,而現代人往往只會拍照發朋友圈。隨着網絡的流行,各種粗俗的語言大肆盛行,如浮誇的標題黨、一語雙關的黃段子等等。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指出,有兩種方式可以讓精神文化枯萎,一種是奧威爾式的——文化成為另一個監獄,另一種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為一場滑稽戲。我們不得不承認,自己正在迫近後者。我們的文化在哪裏?中華文化就該這樣傳承嗎?“中華”這個概念是以文明的敷化為其後盾的。錢穆説過,教化敷於何地,其地自然就是華夏。那麼,當日本將中華文明研究得更透徹時,我們該如何自居呢?日本學者山鹿素行曾提出,夷狄統治的中國不是中國,日本才是“中國”,隨後萌生出這樣一種觀點:“日本雖非中華,日本近於中華,中國雖曰中華,實乃韃靼支那”。放在當下,頗有幾番諷刺的警醒意味。提升文學素養,復興中華文化,是大家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自己的寶藏應該由我們來守護,文化的莊嚴不可褻瀆。此外,語言表達能力降低是十分危險的,這次的爭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面對客觀的新聞,很多人因為不會表達自己的意見而對別人的評論拍案叫絕,盲目崇拜他人的思想,最後導致輿論風氣的極端化走向。在今天非常複雜的輿論場上,一旦失去了“獨立思考,自由表達”這個錨,就説不好會被風浪衝到哪裏。“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以瓊琚為贈,不是為了回報禮物,而是為了珍貴的情誼永遠相好,如此委婉高雅的表達真令當代人慚愧。我們的語言即媒介,我們的媒介即隱喻,我們的隱喻創造了我們的文化的內容。因此,面對“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樣的句子,我無心爭論它是否適合鼓舞羣眾,只是向日本友人慷慨的幫助送上真誠的敬意,回答一聲:願歲並謝,與長友兮。我願在這個眾卉俱謝的歲寒季節,與你結成堅貞長久的友人!

  佳作展示(二)

  對症下藥

  近些天不少網友被日本人民信手拈來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其曰無衣,與子同裳”所折服慚愧自己只能發出“武漢加油!”“中國加油!”的吶喊。朋友不必自責,在這個特殊時期吶喊比柔情更有效。固然柔情很美,但我想簡單的“武漢加油”更有力量,大年九年級晚上武漢小區自發亮起的燈盞,一聲聲“武漢加油”,為自己,也為身邊的同胞們鼓勵和安慰,同時振奮了屏幕前的我們;醫護人員穿着厚重的防護服在鏡頭前疲倦卻堅定地“武漢加油”,給了我們安定與希望,高速上一輛輛物資車上掛着的“武漢加油”,來自五湖四海的司機師傅帶着不同口音的武漢加油,讓我們懂得什麼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李克強總理在武漢超市領着羣眾的加油鼓勁,告訴我們:黨一直和我們在一起,看似蒼白的“武漢加油”,背後有着如此耐人尋味的精神意藴。另外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必是温文爾雅頗具風采的,但若是別有用心,那便頗有“卿本佳人,奈何做賊”的味道了,文題中“日本人比我們中國人更懂文化”,真的讓人哭笑不得,不敢相信出自國人之口,這僅僅是你個人説法,萬不可代表中國人。如果會兩句不常用的詩,並能高國人一等,那不少中國人是否算比日本人更瞭解日本文化呢,為什麼這些人不會被日本媒體大肆宣傳呢?況且如果這樣就算更“懂”中國文化,中國文化未免太廉價了吧?背詩,翻譯是國小的課程,中國人未必是不會,但我們是喊着“毛主席萬歲”站起來的,而不是什麼詩句。在這危機時期,有多少人會忸怩的輕吟一句“其曰無衣,與子同裳”呢?在國家危難,民族危亡之時,連魯迅先生都忍不住“吶喊”起來,用“狂人狂語”,他哪裏會不知這些優美的詩文,只是怕僅靠詩文叫不醒國人罷了。淺吟“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日本上了熱搜,而連續數天輸送物資;在國際歧視危機下多次公開支持中國;改造飛機,為了能運輸更多的物資,喊着“武漢加油,中國加油”的俄羅斯,轉發卻是不達日本一半,兩者的用心大家都清楚,誰更用心也一目瞭然,誰更實用·是對症下藥也是有目共睹,也許日本瞭解我們的文化,但這個特殊時期我們更需要他們瞭解我們的苦痛,此外我希望有些國人也能真正意識到此時我們的苦痛,不要盲目崇拜。

  如果你認為“武漢加油”是蒼白無力,那是因為你沒有真正懂得什麼是“武漢加油”,在我看來“武漢加油”是對症下藥。

  佳作展示

  英 雄

  她終於回家了。開門,仍是温馨的感覺,這麼多年了,家裏還真是一點沒變。母親踏着小碎步迎上來:“聽説你要回來,特地做了一桌好菜呢!”她放下包,如卸重負地癱坐在飯桌前。兩個人的年夜飯終究是冷清了點,外面噼裏啪啦的鞭炮倒是熱鬧得很。母親不經意間聊起了往事。“你呀,從小就想當英雄,”母親望向桌上的照片,“就想和你爸一樣。”話説到一半,歎起了氣。“叮咚——”手機響了。她從口袋裏掏出手機,是醫院裏發來的消息。“我市出現多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有大幅增長趨勢,現急需醫護人員若干,有意者自願報名。”她放慢了咀嚼的速度:“媽,可能……不能陪你過年了。”“你不説我也知道,又是醫院缺人了吧,沒事兒,我早就……習慣一個人了。”母親放下了筷子,進屋翻出一件羽絨服:“天冷,照顧好自己。”?“唉……”母親欲言又止,“不是媽不讓你當英雄,媽只是覺得,英雄不應該以那樣的方式離開……”“我會好好的。”世界彷彿突然變成了慘白。她打開車門,向窗外揮了揮手,她知道母親説這話是什麼意思,2003年,對她而言,或者對這個中國而言,是黑暗的一年。她的父親,他從小崇拜的英雄,和許多一線的醫護人員一起,離開了。父親以身着白衣的形象成為了她心中的英雄。那年,她十一歲。從小,母親就一直想讓她學會計,謀個穩定的工作,再嫁個好人家,平平淡淡、安安穩穩度過一生。可是,她還是毫不猶豫地走進了醫學院。母親一直尊重她的選擇,只是時常失落。她來到報名處,要按手印。她的手指在印泥上摁了半天,她不知道等待她的是什麼,恐慌、光明,還是沒有盡頭的黑暗。她有種預感,這是場戰爭,一場勝算未知的戰爭。她在猶豫,彷彿是害怕了。畢竟,她也只有28歲。但是,她還是摁上了手印。慘白的紙,排列着一排又一排鮮紅的手印。防護服很重,這是她第一次穿這麼重的衣服,彷彿是盔甲。醫院的長廊寒冷逼人,遠處是無盡的黑。她不太習慣這壓人的重量,每一步都格外艱難。她想起了父親,想起了在家一個人過年的母親。母親該有多擔心,多害怕。2020年了,她趴在窗口看着煙火,這世上哪有什麼英雄,不過就是學着前輩的樣子,在黑暗裏尋找光明。?

  教師點評

  這是一篇小小説,以醫生為題材,寫得頗有特色。首先,角度獨特。本文沒有重點敍述主人公如何和病毒鬥爭,而是從家庭入手:“她”的父親是醫生,在17年前抗擊非典一役中犧牲,成為“她”心中的英雄。後來,“她”拒絕母親的讓她學會計,安穩度一生的建議,決意追尋父親的腳步,成為醫生,寫出了英雄精神的傳承,也歌頌了家庭的默默支持。其次,挖掘深刻。“她”對“英雄”的理解是逐步深入的:小時候,“她”覺得身着白衣的父親是英雄,是從他人的眼光看英雄,很高大;長大後,“她”成為英雄,但自己摁手印時也猶豫過,穿上防護服,也覺得步履艱難,工作時也會擔心家人,“她”這才體會到當年父親的心理。寫出了“英雄”的心理。作者把醫生當作“人”而非當作“神”來刻畫,體現出對抗疫一線醫生的人文關懷,歌頌平凡生活中的英雄。第三,構思精巧。本文以“英雄”為線索,敍事方式多樣。本文從除夕吃年夜飯的場景入手,插敍了父親的故事,“她”選擇從醫的故事,最後以她在醫院的場景結束,涉及17年時間,家庭和醫院兩個地點,兩代人的故事,讀來卻不覺得凌亂,體現出小作者高超的敍事水平。

  給白衣天使的一封信:

  無畏逆行,抓住“生”的光亮

  人民日報 黨報評論君逆行中的白衣天使們:問好之前,我們要對一個個“最美背影”、一次次“最美逆行”表達崇高的敬意。您們辛苦了!【開門見山,表達情感,奠定基調,引起下文。】這些天,有太多感人至深的瞬間直抵心頭——除夕夜色,軍醫大學的醫護人員集結完畢,來自五湖四海,奔向同一個目的地:武漢;請戰書上,一筆筆急切的橫撇豎捺,寫滿了“不計報酬,無論生死”的決心,“讓我去”;防護服裏,包裹着看不見的眼神、看不見的心情、看不見的疲憊,卻留下了一個個堅毅奮戰的背影;17年前抗擊非典時,一位父親站在第一線,如今防護“猴服”成了父女的接力棒,父親説,“患者安危,責任比天;家國情懷,銘記心間”;隔離病區,面對驚恐不安的病患,救治是責任、信心是黃金,一篇救治日記裏寫下“我堅信,我們一定能打贏這場仗”;……【以上段落,敍述了一個個“勇敢逆行”的感人瞬間,令人動容。】疫情來了,我們生病了,“白衣天使”出征了。面對疫情,廣大醫務工作者響應黨中央號召,發揚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大無畏精神,聞令而動、不怕犧牲,衝鋒陷陣、連續奮戰,給病患和家屬帶來希望,給億萬人民帶來感動。數據顯示,全國有超過1700名醫護人員感染肺炎,數人不幸病亡,讓人痛心。【過渡段。承接上文“白衣天使毅然逆行”,引起下文“對醫者的崇敬禮讚”。】只要生命還可珍貴,醫務工作者就永遠值得尊崇。2003年,非典肆虐,廣大醫護人員是第一批“掃雷者”,成為這場特殊戰鬥中的“特殊戰士”;2008年,汶川大地震,冒着餘震與落石的危險,醫護人員在地震廢墟中、在搭建的帳篷裏、在行進的列車上搶救傷員,與死神賽跑;2020年,疫情來襲,掌握已知的經驗、面對未知的危險,考驗在每分每秒,衝刺在批次接力……醫者仁心,國家有難,醫生護士迎難而上;病患有疾,醫生護士將心比心。每一次逆向而行的腳步都如此堅定,用生命守護生命,必定能為人們抓住“生”的光亮。【從時間角度,歷數歷史上醫護人員帶給人們的感動。】沒有比一線是更危險的戰場,沒有比醫護人員承擔着更大的責任。鍾南山院士奔赴武漢,只能在高鐵上閉眼小憩;李蘭娟院士率隊出征,“把危重症病人救回來”,不念歸期;張定宇院長身患漸凍症,走路蹣跚,依舊在一線連續奮戰……無數個體的“切片”構成了一個羣體的“影像”,那些一眼看到的倦容、操勞、急忙,乃至緩解他人之痛、忍住自身之痛的瞬間,鮮明詮釋了醫者為人、仁心天下的擔當。有網友説,“或許你們不知道他們是誰,但你該知道他們為了誰”。為抗擊疫情闖出一條路,就能為健康築牢一座堅固的長城。【從空間角度,點贊武漢戰疫中的一個又一個醫者的仁心大愛。】

  疫情面前,誰不怕呢?抗擊疫情,誰不累呢?醫者,或許還來不及顧慮病毒是否在侵來,有沒有時間休息,就早已前赴後繼地衝了上去。古人言,“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於風雪”。“物資緊缺”“都用完了”“瀕臨極限”……面對一線醫護人員的苦與難,我們都看在眼裏,個人的、企業的、政府的、海內外的物資源源不斷地輸送,更多的醫護人員前來並肩作戰。供應要跟上,物流在暢通,分配更高效,保障應充足,面對病毒肆意,醫者的安全不會也不能“裸奔”。你在戰場搏命,我們在大後方站崗。有醫生説,也許會被傳染,想多戰鬥一天;網友們則説,願所有奮戰在前線的醫生平安歸來。醫生與病患、醫生與社會是一個牢不可破的共同體,救治病人更要保護好醫生,防控疫情更要珍惜醫衞資源。疫情不退,醫生不撤,我們都在風雨中,醫生為我們擋雨,我們為醫生撐傘,你我的心就能匯成了萬眾一心、你我的力必定聚成了千鈞之力。【以上兩段,從“怎麼做”的角度議論。醫者在戰場搏命,我們要在大後方站崗;醫生為我們擋雨,我們為醫生撐傘。】

  “你是誰,為了誰,我的武漢同胞不流淚,誰最美,誰最累,白衣天使,武漢同胞,我的兄弟姐妹!”1998年,歌曲《為了誰》唱響大江南北,MV的拍攝地就在武漢;這幾天,《為了誰》(武漢版)重新錄製,向無數“防護服,裹滿全身”的“白衣戰士”致敬。“疫魔當前,我們不退!”千百萬醫護人員還在衝鋒,惟願白衣天使們平安歸來!【結尾運用引證,再次深情祈禱,惟願白衣天使們平安歸來!】

  文題要求

  閲讀下列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

  材料一:中國人愛吃野味,在全世界都是出名的。捕獵食用野生動物,源自蠻荒時代人類的本能。中國不同,作為全世界最早進入農耕時代的地區之一,一直有較高的文明程度,按理説,會以食用馴化後的動植物為風尚。但今天的華人世界,為什麼會逆其道而行之,以吃野味為榮呢?材料二:研究推測,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有可能是——蝙蝠,研究成果表明,冠狀病毒在人與人之間有很強的傳染性,為科學防控,制定防控策略和開發檢測干預技術手段奠定了科學理論基礎。材料三: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團隊成功證實蝙蝠是2003年的SARS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並首次在我國蝙蝠體內檢測到烈性病毒尼帕病毒和埃博拉病毒抗體,發現多個由蝙蝠攜帶的新病毒。請結合材料內容,寫一篇發言稿,參與振華中學團委與學生會聯合舉辦的“敬畏自然,拒絕野味”主題座談會,體現你的思考,表達你的看法。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佳作展示(一)

  敬畏自然,行有所止

  尊敬的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2019年接近尾聲的時候,或許我們都沒有想到,中國即將迎來一個別樣的春節。勤洗手,戴面罩,宅在家,成了年度關鍵詞,為了生命安全,親朋好友減少見面,每個人都似乎活成了一座孤島,被疫情分隔開來。面對此次疫情——究其原因,這病毒之所以在人身上寄存並繼而災難性蔓延,是因為一些人對野味的趨之如騖、對野味的饕餮不厭。痛定思痛,我認為:面對野味病毒,我們應當懸崖勒馬,敬畏自然,遠離野味已是刻不容緩。於是我今天發言的題目是《敬畏自然,行有所止》。敬畏自然,拒絕野味,我們要為自己無知的行為“買單”。多少年來大自然都遭到毀滅性的破壞,一些無知的人類亂砍亂伐破壞野生動物們的家園。殊不知大自然的威力,颱風、海嘯、地震、甚至龍捲風……這些都是大自然對破壞自然的始作俑者——人類的“饋贈”。直到一切真正的過去,人們才開始尋找原因,為自己的無知行為“買單”。敬畏自然,拒絕野味,保護生態系統的平衡。大自然中,有許多生物與我們共存,所以人類並不孤獨。在宇宙中處處是我們的朋友,所以人類再也不應該把宇宙中的其他部分看作是我們征服的對象,而應該把它們看作是我們平等的生命。我們應該從根本上轉變觀念,與它們友好共處,共同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敬畏自然,拒絕野味,為我們國家明天的美好添磚加瓦。科學已經證實,非典病毒、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源均來自野生動物,那麼,在具體行動上,拒絕吃野味,嚴禁任何形式的野生動物交易活動,理應成為全民的共識和自覺,不僅疫情爆發期間是如此,全國疫情解除之後,竊以為也應如此;而在思想觀念上,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有所戒懼、有所約束,同樣理應成為全民的共識和自覺,這是我們自我防護的要求,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發展理念的要求。否則,好了傷疤忘了疼,“後人復哀後人”的悲劇難免仍然會上演。拒絕野味,讓我們共同為國家明天的美好添磚加瓦。此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鏖戰正酣,九省通衢的武漢,正拼盡全力!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空寂的街巷,寥落的燈火下湧動的力量,我們清晰感知這是一股闖過難關的信念和決心,千萬人咬緊牙關,他們知道,闖關,並不是一個人的戰鬥!武漢更不是孤軍奮戰!武漢闖難關的歷程,聚焦這場攻堅戰中千百萬平凡人會聚起來的非凡力量與寶貴精神。我呼籲:敬畏自然,拒絕野味,還野生動物以美好家園,還生態系統以平衡,還我們以明天的美好!

  我的發言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佳作展示(二)

  眾志成城抗擊疫情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深夜裏,我仰望天空,我的目光有些許迷茫,我抬起手,眯起眼,從指縫間尋找黑暗中的光亮,彷彿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引導我們攻克難關,走向光明。這幾日疫情的猛烈攻勢,把人們從準備過年的喜悦全然抽離了出來。過年了,馬路上冷冷清清,三三兩兩的行人,稀稀疏疏,愈發透着冷意,讓人不禁覺得有些落寞和慌亂。真相本身不造成恐慌,真相的缺席才令人恐慌。走在大街上的我,為什麼會感到慌亂?手機仍在震動,但我的心已麻木到不想拿出看一眼。我似乎被包裹在信息和數據的浪潮中,被那些誇大其詞、引起恐慌的偽新聞所影響,覺得自己魚游釜中,也許下一秒就是我被感染。這種被信息同質化的思維模式,扼殺了我思考與辨別是非的主觀能動性。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一方面,人們不滿足於政府官方媒體冰山一角的報道,在社交媒體尋求各種“內部消息”。另一方面,大量未經證實的信息四處氾濫,趁機作亂,搞得人心惶惶。比疫情更可怕的是,是因謠言和恐慌造成的社會秩序的混亂。面對突發新聞,羣眾常常忘了去追究事實本身,而很容易把焦點聚集在情緒化觀點的論戰上。在很大程度上,媒體是社會的折射。而人又是社會性的動物。隨着肺炎疫情的持續發酵,許多民眾已經出現了“病毒未來,心態先崩”的情況,這無疑是一種心理感染或者精神感染,而這種感染的危害並不亞於病毒入侵肺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光看資訊,卻沒有一個明確的措施來證明它是否正確,這個時候的我們就不能輕易相信。現在疫情發展到當前階段,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提升自己辨別真假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拒絕恐慌,保持信心,把“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落到實處,正確看待疫情當下。記得《非典十年祭》紀錄片裏有一句話,今天預言成真:“以後變異病毒一定還會出現”。人類對大自然的不知敬畏,才是一切災難的源頭。世界衞生組織給出過一個數據:在過去30多年裏,超過70%的新發疾病,都是源自野生動物。但很顯然,無論是埃博拉,還是HIV,SARS,人們彷彿一定要讓病毒發生在自己身上體驗過一遭,才知自己的過失。於是,武漢新型冠狀病毒出現了。它再一次向人類證明:食用野生動物,無異於敲響人類的喪鐘。加繆在《鼠疫》中寫到:人世間所有的罪惡,幾乎都是由愚昧無知造成。我們妄想着自己是高級動物,強大到我們認為在這個世界,我們可以隨便決定一個低等動物的生命,不曾想到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了報復——歐洲鼠疫,黑死病,中國肺炎疫情等等。傷害是等價的,在自然面前的我們仍渺小,我們最需要的向大自然報以最真摯的歉意,保護大自然,保護我們的綠色家園。《三體》裏有一句話,用來形容宇宙爭奪: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我覺得用來形容人類和病毒,也一樣合適。我們深知,醫護人員不是神。新型病毒,需要時間去攻克。科研人員是在和病毒賽跑。病毒不斷有新的變化,而醫護人員必須以實際情況不斷改變治療方式。我們能做的不是坐井觀天,或是傲慢地認為醫護人員的能力不夠才導致疫情不斷蔓延。我們可以心裏祈禱,也可以儘自己所能,為疫情嚴重物質匱乏地區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只要人人獻出一份愛,克服困難指日可待。

  沒有過不去的冬天,也沒有來不了的春天,我們一定要堅信:疫情很快就會過去,春天很快就會到來。中國加油!武漢加油!待春天,全中國人民陪你一起賞櫻花。

  佳作展示

  莫讓醫者飲寒冰

  ——關於感恩、信賴、呵護醫務工作者的倡議書

  廣大的朋友們:

  要成為白衣天使,要付出多少?多年寒窗苦讀和無數的演練與實戰。這樣他們才有信心握緊手中的手術刀。但只需一把菜刀,就能讓他們的數年的努力和理想化為烏有。前有楊文醫生被暴力割喉致死,後有陶勇醫生被砍斷左臂,終其手術生涯。我不禁想問:向眾生苦中走去的醫生,何至於被如此對待?近期,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席捲全國。在明知危險的情況下,仍有不少醫療人員選擇做疫情中的逆行者,支援武漢。曾在非典一線奮戰過的鐘南山院士今年已是84 歲高齡,但他毅然前往疫情一線。而與此同時,荊門傷醫、高燒病人故意對醫護人員咳嗽等事件的曝出卻又讓人心寒不已,醫生們前有病毒攻擊,後還有同胞“插刀”,當真是難上加難。攻擊醫務工作者,傷害的不僅僅是醫務工作者本人,更是他背後的無數個患者與家庭,其惡劣影響也將重創社會秩序。為了愛護、保護醫務工作者,我在此提出以下三點倡議:一、正確認識醫學的侷限性,體諒醫生。似乎部分人存在一個錯誤認知:交了錢就應該被治好,治不好就是庸醫,是騙錢的醫生。少許偏激的病人甚至會引起醫患糾紛。然而一句形容醫生的“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我想更能描繪醫生這個職業。醫生只能盡力幫助你康復,卻不可能總是治癒。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又為什麼總是強求醫生去改變已不可逆轉的事呢?多一些體諒,少一些苛責。二、提高共情能力,尊重醫生。我時常在思索傷醫者究竟是把醫生擺在了怎樣的位置上,才能狠下心在無深仇大恨的情況下磨刀霍霍向醫生,但凡有敬畏生命的心理在都不可能做出如此舉動。有些人把醫生當成不會累的機器,一旦治不好,情緒上來就對醫生破口大罵也覺情有可原,但醫生也是人,他也有感情波動,也有勞累,也有無可奈何,力不從心的時候。你只當他的“我們盡力了”是噩耗,卻忽視了他的付出,他的悲傷。多尊重一些醫生吧,尊重他的付出與苦心。三、珍視醫護人員的救助,感恩醫生。無論是申請前往一線支援的“不計報酬,無論生死!”還是人民日報所言的:“是他們以仁心仁術在我們與疾病之間築起了一堵牆,以擔當、付出、堅守載出了無數人的希望。”我們都為之動容,他們醫治了我們,我們也應當感恩、守護他們,讓這份仁心不為寒冰所蝕,時時温熱。不需太多,也許只是一聲問候、一句感謝、一個擁抱、一份諒解,都能讓醫務工作者感到暖意。最後,希望大家能善待醫務工作者,莫要讓救死扶傷的人心寒。他向眾生苦中去,請眾生以愛渡他。

  xx高中一名學生

  2020年2月2日

  佳作展示

  細節之處 成功之路

  一次簡單的命名,看似是一次文字的變化,細微如蝴蝶翅舞,但也能扇動千里之颶風;看似是一個輕易的舉動,微小如雪花飄落,但也能積累成巨大的雪球。新的病毒種類出現,難道真的是一次簡單命名嗎?我的回答:不是!每一次的簡單微小,都是一次對細節的考驗。

  災難降臨之時,人們似乎更少聚焦於細節。細節往往在舉手投足之間,渺小卻龐大。可是在當今,人們的態度與行為之中,卻總是忽視細節的存在,而導致災難或是不好的結果的發生。“豬流感”“中東呼吸道綜合症”的命名,就是因為過於草率,才給當地人帶來不幸。我們需要重視細節,才能掌控細節,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理解細節,才能重視細節。老生常談:“細節決定成敗”,?因為細節是理性的體現,細節是科學的重視。“千里之堤,潰於蟻穴”,螞蟻看似微小,實則很強在堤壩的潰決中,它不容忽視,因而無論是一場嚴重疾病的發生,還是一個巨大工程的開始,都需要從細節開始,從微小開始,明白它們的重要性,才能重視它們,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古語有云:“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當給病毒的不當命名,竟改變了人們的態度與行為時,是否應該理解對病毒的命名意義重大?是否應該反思的細節,也具有改變結果的能力?

  重視細節,才能掌控細節。結果可以改變,細節可以為成功開闢道路。“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在面對人生的過程中,細節意味着腳踏實地。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者多勇於所溺,在對待生活的過程中,細節意味着理性。朱自清有句話説,細節就是一言一行之微,一沙一石之細,做事的過程中,細節意味着理性。

  這次新型肺炎的發生,我看見的是人們有了更成熟更理智的面對。科學的命名依據,是對細節的重視,對細節的掌控,為疫情的科普與傳播帶來便利,凡事亦如此。

  雖然細節很小很容易被人們忽略,但是它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測量成功與失敗的距離,往往只有一步之遙,不僅僅只是一次簡單的命名,也不僅僅是蝴蝶扇動翅膀,更是“細節決定成敗”。

  細節帶給我們的考驗,需要我們盡力去重視。這樣我們才能夠永遠保持着嚴謹、理性,以腳踏實地的態度去面對任何事情。

  教師點評

  對比手法的運用,是本文的顯著特點。對稱選性的標題,提出“細節”與“成功”的關係。首段以對比的方式,照應標題“細節”,在行文過程中,“理解細節,才能重視細節”“重視細節,才能掌控細節”,兩個均勻的文段,看到作者獨特的構思表現能力。文末強調“細節”的重要性,昇華了主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