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10位最具代表性的名人

來源:巧巧簡歷站 9.5K

10、蒲大義

巴中10位最具代表性的名人

蒲大義(1916一1973),平昌縣喜神鄉人,出生在一個9口之家的貧苦農民家庭。他不滿7歲就給地主作放牛娃。稍長,又作長工。1933年春,紅四方面軍在喜神建鄉蘇政權後,他首先參加兒童團並任兒童團長。同年9月參加紅軍,被分配到紅3l軍93師274團3營任通訊員。時逢反敵“六路圍攻”,戰爭頻繁。他在蘭草、得勝、恩陽河、江口、土門寺等戰鬥中機智奮勇。1934年初,被調到274團任團部警衞班長。同年4月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之後,隨部在參加柳林溪、廣元、平溪壩等地的反圍攻戰鬥中,頑強無畏。於次年元月,被選送到紅軍大學深造。不久,隨校參加長征。紅大畢業後,調任紅五軍團任偵察排長。在天全、榮經等地的-戰中,獲敵大量情報,得到-嘉獎。1936年元月,他入紅31軍教導大隊學習期間轉為0正式黨員,結業後,任紅31軍274團特務連長。隨之,參加山成鋪、打拉池、天水鋪、通渭等戰鬥;在長勝口伏擊戰中,他率領全-士一舉全殲敵軍一個連。到長征結束,先後參加戰鬥數十次,負傷8次。

“七七事變”後,蒲大義任八路軍129師386旅772團2營7連一排長,隨部開赴前線抗擊日寇。在山西黎城神頭嶺戰鬥中,他以一排兵力,僅半小時打死日軍百餘人,首次生俘日軍5人,因而受到-、-的表揚,並親自授予他銀質獎章一枚,他領導的排也命名為“蒲大義排”。1938年2月,任772團1營2連連長。在彭城戰鬥中,旅部為敵包圍。他為掩護-及旅部轉移,便帶領2連和臨時配屬的工兵連與數倍之敵激戰一晝夜,大部人員壯烈殉國,蒲亦身負重傷,但他仍與倖存的幾名人員巍然堅守陣地,致敵寸步難移,保證了-和旅部的安全轉移。戰後,彭總下令記功一次。1940年8月,已升任副營長的蒲大義,在山西壽陽鬆塔鎮戰鬥中,擔任掩護李達-和129師師部機關轉移的阻擊任務。對壘中,與主力部隊失掉聯繫,在強敵包圍下,他抱着又一次負傷的身子,率領僅剩下的5人,邊戰邊撤,沿途收集被敵衝散的同志和傷員100餘人。憑這支傷殘隊伍與敵血戰5晝夜後,才會合主力。129師為表彰他的功績,再次授予他獎章一枚。1941年他晉任772團2營營長,率部參加反掃蕩戰和百團大戰。由於他指揮果斷,出奇制勝,受到旅部嘉獎。八年抗戰中,他參戰百餘次,負傷6次,受獎4次。

抗戰勝利後,-19軍17000餘人首先發難,進攻山西上黨,拉開內戰序幕。時任山西獨立團團長的蒲大義,奉命配合兄弟部隊,奮起擊潰敵軍。1946年6月,他調任386旅29團團長時,率團投入晉南戰役。用美式武器的-軍恃人多勢眾,向解放軍陣地一次又一次猛撲,他在硝煙滾滾的戰火中,一隻小腿被炸斷。他謝絕衞生員、救護員的搶救,只要過一個繃帶纏住血流如注的傷口,繼續指揮戰鬥。1949年,9月,他任18兵團62軍186師師長時,率師參加太原戰役。太原解放後,奉命向西北的甘肅、青海挺進,轉而由陝入川投入解放大西南戰鬥。剛一解放成都,即揮師越過二郎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解放康定城。接着,兼任康定軍分區工作,率師及時殲滅叛匪,受到兵團通令嘉獎。旋而入黔東南剿匪,歷時半年,經百餘次大小戰鬥,殲滅土匪3萬餘人、繳槍1.2萬餘支,解放土匪盤踞的20多座縣城,肅清了黔東南的匪患。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在南京軍事學院深造的蒲大義,率所部186師赴朝參戰,抗擊了美軍的多次進攻。1954年,他升任16軍副軍長。朝鮮戰事結束歸國,又再入南京軍事學院繼續學習。

蒲大義在戰火紛飛的革命戰爭年代,為國為民流血負傷,屢立戰功。-於1955年授予他大校軍街。1961年晉少將,並授予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目田勛章、二級解放勛章各一枚。他從學院畢業後,受命為西南軍區昆明炮兵司令員。受命之日即奔赴昆明部隊駐地,在大山腳下組建起炮兵部,從而祖國南疆有了一支銅牆鐵壁的“保護神”。其後5年,昆炮劃歸昆明軍區時,他任該軍區副參謀長,分理特種兵部隊的教育訓練工作。“0”開始後,他受衝擊而-離開崗位。1969年底,-決定組建雲南生產建設兵團,調他任兵團第一副司令員,負責全面工作。他不顧多傷多病的身軀,拖着一條二等殘廢的傷腿,帶上家小來到熱帶地區的雲南思茅。他征塵未撲,便同戰士一道搭油毛氈棚;機器未到,又同戰士刀耕火種。以極短時問組建起兵團部。各級領導機構亦相應建立,並開展工作,全線轉行到生產建設。

時年的思茅,荒涼、曠野,人煙稀少。3000裏橡膠林與雜樹野草為伍,飛禽走獸出沒其中。兼之交通梗塞,燥熱多雨。但蒲大義在這許多青壯年難以忍受的艱苦環境面前毫不畏葸,永葆革命戰爭年代艱苦奮鬥的青春,常與戰士共一食堂吃飯,一道排隊購物;遇有困難,首先想到的是幹部、戰士。在兵團創業的日子裏,幹部和戰士的氈棚常遭大風、冰雹襲擊成災。每當災情發生,他就急奔災區察看災情,妥善安置受災同志後才去收拾自己受災的“家”。

偌大的思茅地區,分駐兵團上百個大小單位,在短短3年裏,蒲大義走遍了所有單位和3000裏膠林。1973年2月,他終於勞累過度,病倒在牀。兵團同志千方百計將其剛從死神中奪過來,他又投入繁忙的工作。4月18日,他口噙藥片,參加兵團黨委會議,由於積勞成疾,引發心肌梗塞,搶救無效,於翌日逝世。特例授予烈士稱號。

9、李勃

李勃(1912―1992),原名苟興陽,平昌縣馬鞍鄉人。6歲半在其二爺辦的私塾裏讀書,9歲開始務農,12歲跟隨父親當“背佬兒”。甲子(1924)、乙丑(1925)年間,家鄉遭大旱,莊稼顆粒無收。為熬過這場災難,父親帶他到宣漢縣板凳埡一小店扒松毛、撿鬆豆餬口,後來又到礦山背柴,最後回家和母親一起靠挖葛根、腳板苕和野菜充飢。16歲那年,他到一家染布店當學徒,辛辛苦苦幹了5年,沒掙到一個工錢。

1932年紅軍入川,土豪劣紳驚恐萬狀,窮苦百姓盼來了翻身的希望。他聽説紅軍是打土豪、分田地、解放窮人的,便天天盼望紅軍早日來到自己的家鄉。1933年8月,當紅軍快要打到他的家鄉時,倉皇撤退的川軍進村抓夫,他被幾個官兵抓住,不容分説,綁上就走。李勃一心要當紅軍,不肯為軍閥賣命,途經道子時,他趁官兵們喝酒之機,便從後門逃走。

回到家的第二天,紅軍就來到了他的家鄉。當紅軍在樓房溝開會成立蘇維埃組織少先隊時,他立即報名參加了少先隊。紅軍見他手上有染布留下的靛跡,認定他是“半個工人階級”,便介紹他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可李勃一心要參加紅軍,當紅軍告訴他,共青團和紅軍一樣都是為窮苦人打天下的,他才高高興興地加入了共青團,併到赤江縣(今屬通江縣)參加了團員代表大會。會後,他被分配在赤江縣當少共縣委宣傳員,不久任宣傳幹事和少共組織部長。其間,他參加了反“六路圍攻”。1934年8月,他帶領赤江縣的團員代表到巴中縣參加全省團員代表大會,會後被分配到恩陽縣組建少共縣委,並任少共縣委-。1935年3月,紅四方面軍西渡嘉陵江大轉移,隨即進行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徵。當時,因0縣委-不在,他便帶領縣委機關隨紅軍向西轉移,趕到嘉陵江邊時,大部隊早已過江,只剩下在團山上的一個後衞排,江邊也只有最後一條船,情況十分緊急。他指揮縣委機關迅速渡江後,經江油到茂州找到了省委。組織上分配他到汶川縣組建少共縣委並擔任-。一、四方面軍在懋功會合後,部隊繼續向西北開進。由於0汶川縣委-在前線犧牲,由他帶領縣委機關轉移到馬爾康、毛兒蓋一帶。這時,正是張國燾搞0、紅四方面軍南下的時候。1935年8月,他調金湯縣組建少共縣委並任少共縣委-。在金湯工作期間,他曾兩次遭敵包圍,經突圍才化險為夷。在紅軍的掩護下,他帶領縣委機關,毅然上了雪山。他們以頑強的革命意志,戰勝重重困難,經兩天一夜的艱難跋涉,終於越過馬鞍山到達天全。

當時四川省委住在天全,他們到達後即投入突擊天(全)蘆(山)雅(安)的工作。他被分配到雅安縣任縣委少共組織部長。不久又北上,翻越夾金山、黨嶺山到達西康省的道孚縣。他負責組建少共縣委,任中心少共縣委-,同時轉入中國0。

1935年6月,縣委機關繼續隨紅軍北上,經爐霍、阿壩進入沼澤泥深、荒無人煙的草地。進草地前,地方幹部編成川康工作隊隨紅軍一起行動。當走到草地中間地段時,帶的乾糧吃完了,就殺軍馬充飢;馬肉吃完了,就找野菜吃。快到國際河邊(即黃河上游)時,省委-李維海突染重病,不能跟隊伍行走,李勃連累帶餓也得了傷寒。一天中午,他突然感到腹部疼痛,象有把刀子在肚裏直攪,臉上沒了人色,渾身顫抖不止,痛得滾躺在地。道孚縣委婦女部長何連芝急忙給他“揪沙”,挑“羊毛釘”。這法還真靈,疼痛很快減輕了,雖然病未全好,但卻解除了危險。因為在當時那種極其惡劣的條件下,就是有一點點現在看來很平常的小病,也能要人的命。他十分感激何連芝大姐,如果沒有她,李勃恐怕永遠留在草地裏了。

走出草地到達甘南泯州,他被編入紅四方面軍黨校一連。在部隊繼續北上的時候,李勃本來就沒痊癒的病又突然加重了,在衞生隊裏幾次昏迷不醒。領導見他無法隨隊北上,想把他留在泯州,當他得知要把他留下時,使出全身力氣大喊:“我不留下,就是死在隊伍裏也甘心情願。”在他的再三請求下,部隊只好同意他隨隊北上。第二天上路時,他被扶在馬上,兩邊各有一人攙扶。由於病情嚴重,道路又坎坷不平,他實在支持不住,幾次從馬背上摔跌下來,摔得鼻青臉腫。走了3天,他騎的那匹馬死了,他的病情絲毫不見好轉。當時他清楚地意識到:現在又到了生死關頭,一旦病情再加重掉隊,那就是死路一條。可是跟部隊走,大家都疲憊到了極點,不能再連累。怎麼辦?最後他下定決心死也要跟上部隊。他每天清晨和前衞一起出發,走不多遠就掉到了本隊,然後又掉到收容隊,最後又被收容隊拉下。就這樣,大家走路他走路,大家吃飯他也走路,大家睡覺他還是走路,如此堅持了數日。兩條腿走不動,就用四肢爬,腳磨爛了,膝蓋磨破了,手和胳膊也磨出了鮮血,渴了沒水喝,就喝路旁土坑裏摻有牛馬糞便的髒水……他以驚人的毅力,終於和部隊一起到達了會寧,有幸參加了一、二、四方面軍的勝利會師。

一、二、四方面軍會合後,四方面軍黨校編入中央黨校。他編在高級第一班。西安事變後,黨校從定邊遷到延安的橋兒溝。由於他患傷寒病持續時間長,又未得到及時治療,加之長期過度疲勞,以致大腦一度失去記憶,連自己的名字都忘了怎麼寫。到黨校後,環境比較安定,生活也有了改善,他的身體才逐漸恢復健康。在黨校期間,他系統地學習了黨的建設和蘇維埃建設方面的理論和政治文化知識。1937年4月,在中央黨校畢業後,被分配到援西軍紅四軍政治部地方工作部當幹事,開始做抗日統一戰線工作。至此,他才正式從地方轉入部隊。

1937年8月,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他調任一二九師政治部-部幹事兼-工作隊隊長及指導員。後來又負責山西河順縣八路軍工作團的工作。同年秋,他在-部長帶領下,參加了對晉東南、豫北、冀西各縣的政治、經濟和風俗民情的調查工作,為建立太行山革0據地做準備。此間,他還參加了粉碎日寇的“六路圍攻”、“八路圍攻”以及響堂鋪、神頭嶺戰鬥。之後他調任十八集團軍政治部-部副股長,並先後負責山西省潞城、平順兩縣八路軍工作團和河北省臨城、內邱兩縣八路軍工作團的工作。1939年又調到十八集團軍政治部任機關指導員。同年8月,調任特別團(當時也稱朱德警衞團)三營副教導員。1940年1月,調任特別二團政治處組織股長兼山西省安澤縣獨立營營長。5月,調抗日軍政大學總校上幹隊學習,接受了嚴格單個教練,系統學習了連、營、團各級戰鬥指揮。1941年1月畢業,分配到十八集團軍後勤政治部任組織科長。翌年8月,調十八集團軍考察第二團,到晉西北考察工作。

1943年2月,李勃隨晉西北考察團調回延安,分配在軍委直屬政治處任幹事兼總務處協理員,次年1月任軍委辦公廳協理員。1945年5月任警備一旅政治部副主任。同年6月,警備一旅和三五九旅各一部組成八路軍南下第二支隊,李勃任支隊政治部副主任。三支隊由延安出發南下,途經山西,強行通過晉中平原-線,進入太嶽區根據地邊沿。他們從太行山到達河南西部,打下濟源後,在攻打鐵門的時候,日寇宣佈無條件投降。

抗日戰爭勝利後,根據中央指示,南下二支隊調往東北,團以上幹部先行。李勃同其他團以上幹部一起,越過平津鐵路,經過山海關,錦州到達瀋陽。後又奉命返回錦州同趕到錦州的部隊一起進行了整編。李勃調任熱遼縱隊二十七旅政治部主任,不久又調任熱遼軍區十八軍分區政治部主任。1947年升任八縱二十四師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該師在遼西這塊三角地區(南面是北寧鐵路、北面是錦承鐵路)打了很多仗,先後參加了攻打建昌、凌源、北鎮等縣城和大城子、北票、松樹嘴子、要路溝等地戰役,還在楊仗子參加兩次戰鬥。他們和兄弟部隊一起按總部部署,集中幾倍於敵的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第一次打楊仗子,殲敵一個師;第二次打楊仗子,又殲敵兩個師。隨後,部隊從熱東開往瀋陽以北,時值寒冬臘月,冰天雪地,氣温低達攝氏零下三、四十度,夜行軍中,有一次山炮陷進了雪坑,擋住了部隊前進的道路,部隊僅停留了20分鐘,就有近千人出現不同程度的凍傷,幸虧及時採取了原地踏步等活動措施,才最大限度地減少了非戰鬥減員。到東北後,李勃於1947年12月參加了哈爾濱政治工作會議,會後調任十一縱隊政治部副主任。縱隊成立後的第一仗是打隆化,經激戰全殲隆化守敵。其後,李勃隨部隊參加了著名的遼瀋戰役和平津戰役。北平解放後,他調任第四野戰軍四十八軍政治部副主任,隨軍南下,到江西時曾兼贛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

1950年4月,李勃調軍委民航局,負責組建上海辦事處(也稱華東辦事處),任政治委員。同年8月,調任軍委民航局西南管理分局政治委員。1951年11月,調軍委民航局組建華中管理分局,任局長。他在民航工作期間,主要任務是團結、教育“兩航”(-中國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起義人員,使他們更好地為新中國的航空事業服務。1952年10月,李勃調空軍第四軍,任政治部主任。在1953年的文化大進軍中,他刻苦攻讀文化課,經兩年時間的刻苦學習,數、理、化達到了高中水平。1954年10月,他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學習,系統學習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和0黨史、政治工作、軍事、外交等課程。1955年9月,他被授予少校軍銜,並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目田勛章、一級解放勛章。從政治學院畢業後,他被分配到軍委空軍雷達兵部任政治委員。1960年8月調任空六軍政治委員,1967年7月任濟南軍區空軍政治委員,1968年11月任濟南軍區政治部主任。1969年,他被選為中國0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同年12月任濟南軍區副政治委員。1975年10月改任濟南軍區顧問,並當選為五屆全國政協委員。1982年8月離職休息,1988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8、何雲峯

何雲峯,男,漢族,生於1922年1月1日,四川省平昌縣張公鄉長城村人。

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1938年加入中國。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方面軍第33軍政治部宣傳員。參加了川陝革據地反“六路圍攻”和紅四方面軍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直屬政治處宣傳員,第386旅772團政治處青年幹事、連政治指導員,旅政治部組織幹事、巡視員,營政治教導員。參加了神頭嶺、響堂鋪戰鬥、“百團大戰”和反“掃蕩”鬥爭。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10旅28團政治處副主任、主任,中原野戰軍第4縱隊10旅28團政治委員,第二野戰軍13軍37師政治部副主任。參加了上黨、晉南、洛陽、淮海、渡江、南昌、滇南戰役。建國後,任師政治部主任、師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軍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成都軍區副政治委員,福州軍區政治委員、顧問。

1955年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目田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64年晉升少將軍銜。是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1988年獲一級紅星勛章。

7、胥光義

胥光義,男,漢族,生於1916年11月,四川省平昌縣長埡鄉白馬村人。

1929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32年12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

1933年11月由共青團員轉為0黨員。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方面軍總保衞局和紅30軍排長,保衞營副連長,保衞隊政治指導員,紅軍大學分隊長,中幹隊軍事連政治指導員兼教員,紅軍大學政治部地方工作科副科長,援西軍隨營學校政治主任教員。參加了川陝革0據地反“三路圍攻”、反“六路圍攻”和紅四方面軍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抗日遊擊隊第三支隊政治處副主任,挺進支隊政治委員,東進抗日遊擊縱隊政治部主任,八路軍第129師政治部幹部教育科科長,抗大第6分校政治部主任,抗大總校步兵科政治委員,冀南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部長,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司令員。參加了反“掃蕩”鬥爭。解放戰爭時期,任冀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陽泉縣委,南京市第7區兼區長, 第2野戰軍3兵團後勤部部長兼政治委員。參加了淮海、渡江戰役和進軍西南。建國後,任西南軍區支援司令部政治委員,軍勤部副政治委員,軍區辦公廳主任兼人民武裝部部長,總後勤部參謀長,地質部黨組-、地質部副部長,國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常務副部長。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目田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是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6、姜鍾

姜 鍾,男,漢族,生於1919年,四川省平昌縣得勝鎮平江村人。

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1936年由共青團轉入中國0。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30軍政治部宣傳隊宣傳員,汶川縣、綏靖縣縣委祕書。參加了“宣(漢)達(縣)戰役”、反“六路圍攻”和紅四方面軍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軍委第2局科員、股長、副科長、1處助理員、3科科長。解放戰爭時期,任軍委第2局1處副處長,華北革命大學第4部主任。建國後,任軍委工程學校第2部主任、校教育長,軍委技術部幹部學校副校長,西南第2局局長,總參謀部第3部4局局長、業務指導局局長、副部長、第一副部長、部長。

1955年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目田勛章、二級解放勛章。

1961晉升少將軍銜。

5、傅崇碧

傅崇碧生於1916年,原北京軍區政委、北京衞戍區司令員)四川通江縣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經歷過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成,任第63軍軍長。1951年2月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某部軍長,參加了第5次戰役和堅守防禦作戰。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勛章、二級國旗勛章。

回國後,任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北京衞戍區司令員,北京軍區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目田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是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傅崇碧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03年1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4、朱兆林

朱兆林,男,漢族,生於1907年11月17日,四川省平昌縣板廟鄉涼水村1社人。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6年加入中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31軍政治部宣傳隊分隊長。參加了川陝革0據地反“六路圍攻”和紅四方面軍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129師386旅772團政治處宣傳隊分隊長,旅政治部組織科科長,第20團政治委員。參加了響堂鋪伏擊戰和反“掃蕩”鬥爭,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原野戰軍第4縱隊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部長,第2野戰軍13軍39師副政治委員,第2野戰軍供給部副政治委員。參加了上黨、淮海、渡江戰役。在上黨戰役桃川追擊戰中,榮立一等功。

建國後,任西南軍區後勤部軍需部政治委員,西康軍區政治部副主任,空軍軍政治部主任,空軍軍事法院院長,北京軍區空軍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目田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64年晉升少將軍銜。1988年獲一級紅星勛章。

3、蕭國寶

蕭國寶,原名徐永壽,1927年10月10日生於四川省南江縣新民鄉灌壩村一貧苦農民家庭。父親徐學義,母親雷金秀。蕭國寶排行第二,上面有個姐姐。父母企盼他健康成長,給他取名永壽。

伴隨歲月的流逝,徐永壽一天天長大。他聰明伶俐,活潑好動,很招家人喜歡。但因家境貧寒,身體十分單薄,為此,父母總是想方設法讓他多吃一點。徐永壽7歲那年,一天,母親在路上撿到幾個半截紅苕,到家後燒熟就遞給他。徐永壽先分給父母和姐姐,然後才拿起一份。父母不忍心吃,徐永壽就哭起來,邊哭邊説:“你們不吃我就不吃。”結果,一家人流着淚才將紅苕勉強嚥下。

1941年,徐永壽添了一個弟弟。不久,父親不幸去世,生活更加困難。母親左思右想,終於把他叫到跟前,泣不成聲地説:“壽兒,媽媽無力養活你們姐弟幾個,你就過繼到蕭家奔條活命吧。”就這樣,徐永壽過繼到了鄰近的蕭仕明家,改名蕭國寶。

蕭家雖是幾輩人的佃户,但有田地種,農閒時還可以鑽進老林去狩獵,境況比徐家好。由於蕭國寶心地善良,十分勤快,加上他與妹妹蕭國珍相處得融洽,不久,經人撮合,蕭仕明夫婦決定把養子招為女婿。

蕭國寶獲知一消息,激動得輾轉反側,長夜難眠。蕭國珍生得乖巧,柳眉杏眼,且能處處替人着想,是一個難得的好姑娘。想到將與這樣的人一起生活,蕭國寶當然興奮。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1947年3月17日,當蕭國寶與蕭國珍剛剛完婚,新婚的喜悦還掛在眉梢,蕭國寶就被國民黨軍隊強行抓去當兵。他先在南江縣新兵營集訓,三個月後,即轉入胡宗南部第二十四師,後來,又到了第五十七師。在這裏,蕭國寶飽受-。他曾逃跑幾次,但都被抓了回來。有一次,蕭國寶害了痢疾,一天拉十幾次肚子,連長懷疑他又要逃跑,命令士兵將他捆起來吊到樹上輪番毒打。他被打得昏死過去,營長看見,又命令把他拖去活埋。後經圍觀的老百姓跪下求情,他才免一死。

1949年11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五兵團解放貴州省會貴陽。爾後,根據劉伯承、鄧小平的命令,第五兵團參加成都戰役。12月16日,第五兵團兵強渡岷江,攻佔樂山峨眉,殲敵一部,迫敵宣佈戰場起義一部。在峨眉戰鬥中,蕭國寶毅然參加起義,被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四○團一營二連一排二班。

成都戰役結束之後,第五兵團奉命返回貴州。1950年1月14日,司令員楊勇、參謀長潘焱率兵團直屬部隊途經遵義刀靶水,突然遭到當地宋澤股匪的襲擊。經激烈戰鬥,解放軍終將土匪擊退。通過這個事件,貴州匪情的嚴重性引起了兵團-的重視。因此,部隊回到貴州,沒有休整,立即投入剿匪鬥爭。

蕭國寶自參加解放軍後,覺悟提高很快。在部隊離開四川之前,有少數新戰士思想情緒波動,不願出川進貴州。在二連召開的新戰士座談會上,蕭國寶慷慨陳詞。在他的影響下,新戰士大都思想通了,並愉快地踏上貴州的征途。一路上,為減輕行軍的疲勞,蕭國寶又是拉歌,又是喊口號,激勵戰友們。到了宿營地,每天天剛亮,他就起來挑水、掃地。

在開始剿匪的最初日子裏,部隊由於日夜奔襲,不少戰士沒有鞋穿。蕭國寶看在眼裏,記在心上,每到駐地,他找來稻草,給戰友們編草鞋。有一次,蕭國寶連夜趕編了34雙草鞋送給友鄰的第一三八團的戰友們。在剿匪中,部隊經常休息不好,為能讓戰友們多有一點休息時間,蕭國寶主動承擔公差。一次,蕭國寶深夜還在為班裏炒乾糧,班長見他太累就要替換他。他堅持要班長去休息,兩人互不相讓。後來,蕭國寶拉着班長真切地説:“你領導一個班夠辛苦的了,現在部隊剿匪任務重,休息時間少,你回去休息吧!我比你年輕,能支持。”班長見如此,只好休息去了。另一次,剿匪部隊奔襲猴場,經過很多河流,當時,班長腳上長了膿瘡,不能涉水,蕭國寶就背班長過河,這天共過了45條河,蕭國寶也背了45次。

1950年4月的一個雨夜。蕭國寶所在的剿匪部隊奉命奪襲大塘。

雨水浸泡的山路,似長了青苔的石頭,很是溜滑。夜,一片墨黑,伸手不見五指。

蕭國寶帶着一個戰鬥小組小心地走着,但還是難免磕磕絆絆,行軍速度遲緩。蕭國寶急中生智,讓大家解下腳上的綁帶拉上,這樣一來,不僅不容易摔倒了,而且速度也加快了許多。

1950年2月,部隊圍剿大方縣大山腳股匪,蕭國寶遠距離將一匪首擊斃,被譽為“神槍手”。3月中旬,在圍剿單少武匪部的戰鬥中,二連剛衝上山頭,就被土匪用機槍堵住去路。蕭國寶即對連長説:“機槍掩護,我上!”隨後,他滾出火力網,從側面的陡峭懸崖攀上去-數槍,將敵機槍手擊斃。部隊一湧而上,消滅匪徒56人,匪首單少武被活捉。

部隊繼續朝大塘行進。突然,前面山腳一星亮光忽閃忽閃的,像一個幽靈。蕭國寶迅速命令戰士們就地趴下。他先靜靜地聽了一會,爾後,朝後面的戰士耳語幾句,兩人即向前爬去。

山腳下,兩個匪兵狼狽地擠在一起,悄悄説着什麼。説時遲,那時快,蕭國寶和戰友箭步躍上。匪兵見突然冒出兩個人來,“啊”地驚叫一聲,束手被擒。

經過簡短審訊,匪兵交待一里開外的村子駐紮着一個連的匪兵。

蕭國寶所帶的戰鬥小組僅有四人,力量對比懸殊。他思考片刻,決定趁這個漆黑的雨夜,在土匪摸不清情況時進行突然襲擊。

這場戰鬥從打響到結束,僅用近半個小時。但戰果卻較大,擊斃擊傷土匪六人,俘獲65人,繳獲機槍三挺,步槍30多支。

1950年7月,蕭國寶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並擔任一連一班副班長。到10月剿匪部隊在黃平舊州整訓時,蕭國寶已立了六次連功,二次團功。在第一四○團召開的慶功大會上,他被評選為全團的“一等戰鬥英雄”;他所在的班,被命名為“剿匪英雄班”。

在慶功會快要結束時,部隊的-請蕭國寶説幾句話。他走上台去,激動地看了看各位領導和戰友們,熱淚盈眶地説:“我沒有什麼值得榮耀的,是黨救了我,培養了我,我所取得一點成績都應歸於黨!”頓了片刻,他異常激動地接着説:“我發誓為黨的事業,人民的解放而努力奮鬥!”隨即,蕭國寶從懷裏掏出一塊毛巾,那上面用鮮血醒目地寫着幾個大字――“獻身於黨”。

1950年10月30日,貴州剿匪史上著名戰鬥――長(順)紫(雲)惠(水)鐵壁大合圍拉開序幕,此次合圍,貴州軍區抽調了一三八團、一五一團、一四○團、十六軍偵察營、十七軍偵察營和隨營學校二個隊,共計12個營的兵力,另調1000民兵配合,規模較大。清剿的主要對象是盤踞在長順、紫雲、惠水地區的“貴州人民-自衞救國軍”曹紹華部。

10月30日凌晨,當人們還在熟睡的時候,設在惠水縣城的剿匪指揮所即向各部隊發出了攻擊命令。

根據部署,第一四○團一營負責完成捕捉曹紹華的任務。為保證任務的完成,全營召開了動員大會。經過發動,曹紹華的罪行激起了指戰員們的憤怒,大家紛紛書寫保證書決心書,表示堅決“為貴州人民除大害,立大功,捉不到曹紹華不收兵”。

蕭國寶的決心最大。他找到教導員李繼田,説:“教導員,我們一定要想盡辦法,捉住曹紹華,為民除害,為營爭光,看我的行動吧!”

“擒賊先擒王”,這是剿匪以來反覆運用並取得重大收穫的經驗。只要將匪首擒住,其餘匪眾樹倒猢猻散。為此,合圍開始後,一營即組成八支武工隊,直插曹匪腹地。

11月1日拂曉,即合圍戰鬥打響的第三天,經過艱苦的跟蹤追擊,終於在苗嶺深山的鬥蓬衝發現了曹紹華。

鬥蓬衝,位於長順縣睦化鄉簡南村,地處檢馬三槽中部,是一個南北環山、東西走向的袋形山溝。這裏,地勢險要,四面是陡峭的高山,只有東、西、南三個埡口可以進出。

據抓獲的俘虜供認,曹紹華及其第一、二、四、五師殘部共4000餘人,此時正在鬥蓬衝這個小村子裏。

敵情得到進一步核實,教導員李繼田立即考慮對策。按力量對比,解放軍只有兩個武工隊共78人,而曹紹華匪部卻有400餘人,力量對比是一比五。若等其他武工隊趕到,又怕曹匪搶佔了有利地形或者溜掉。

李繼田當機立斷,決定趁曹紹華還未知曉情況,立足未穩,給他來個突然襲擊。

部隊按照分工,迅速向鬥蓬衝的三個埡口撲去。戰鬥很快打響。

蕭國寶所在的一班從東面埡口正面突進。當他和戰友們翻過山樑向前衝鋒時,敵人一挺機槍火擋住去路。擔任正面攻擊的部隊被曹匪的機槍火力壓在山坎下抬不起頭,部隊已有傷亡。

不搞掉這挺機槍,部隊就不能前進,戰友們還會繼續傷亡。面對曹匪兇猛的火力,蕭國寶怒火中燒。他一個縱身跳出山坎,端起衝鋒槍,向火力點衝擊。在前進中,蕭國寶不幸腹部中彈,當即昏倒。

蕭國寶甦醒後,看着曹匪的機槍還在吼叫,戰友們還被壓在山坎下,憤怒極了。他猛地站起來,迅速躍上第二道山坎。此時,“總參謀長”曹紹華、“-自衞救國軍委員會”主席馬啟忠正在一塊巨石後面督戰,蕭國寶躍身上去,將馬啟忠擊斃。但是,一顆子彈打來,他再次負傷。蕭國寶強忍着劇痛,以百倍的勇氣向曹匪的機槍爬去。一步、二步……曹匪的機槍就在眼前,蕭國寶以驚人的毅力高喊:“同志們,衝啊,活捉曹紹華!”他隨即向機槍撲去。曹匪的機槍被堵住了,然而蕭國寶身中七彈,壯烈犧牲。

後續部隊衝上山頭,斃匪208人,其餘潰散。武工隊隨後展開搜山,在一石縫裏將曹紹華捕獲。

蕭國寶以身軀堵機槍的壯舉很快在全國傳開,新華社以《馬特洛索夫型剿匪英雄――蕭國寶》為題,發表了長篇通訊,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前往長順攝製了紀錄片。貴州省軍區授予蕭國寶“模範共產黨員”、“一級戰鬥英雄”稱號。西南軍區將蕭國寶所在的二連命名為“蕭國寶英雄連”。

1951年1月,長順縣各界召開了追悼大會,趕建了“蕭國寶烈士陵園”。蕭國寶的家鄉四川省南江縣也為他建了紀念館。

貴州省軍區大禮堂前,蕭國寶烈士的塑像高高地矗立着。

歷史沒有忘記,蕭國寶的事蹟又被編入《辭海》、《中國軍事大百科全書》等書籍。

人民沒有忘記,每當清明時節,長滿松柏的陵園,遊人如織,供人憑弔。

2、吳瑞林

吳瑞林(1915-1995 )原名吳尚德。四川省巴中縣人。一九二八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一九三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轉入中國0。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川陝甘少年先鋒營營長,少年先鋒團政治委員,紅四方面軍政治部共青團團委副-,共青團通江縣委-,少共川東北特委-,0大金省委組織部部長兼少共大金省委-,大金省幹部大隊大隊長兼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0魯東南臨市特委-,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二支隊政治委員,0泰山地委軍事部部長,魯中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第二軍分區司令員,山東軍區警備第一軍分區司令員,第二軍分區司令員,山東軍區警備第二旅旅長兼政治委員,第二軍分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遼東軍區參謀處處長,東北民主聯軍安東軍區司令員,遼南軍區司令員兼獨立師師長,東北野戰軍第五縱隊副司令員,第四野戰軍四十二軍軍長。參加了東北1947年夏、秋、冬季攻勢作戰和遼瀋戰役。在遼瀋戰役中,參與指揮部隊先在彰武以南阻擊-軍“西進兵團”西援錦州,後參加遼西會戰,會同兄弟部隊圍殲該兵團於黑山以東地區。1948年12月率部入關參加平津戰役,首先攻克昌平、沙河,阻止-軍西撤,繼而攻佔-軍供應基地豐台,同兄弟部隊一起完成了對北平(今北京)守軍的包圍。北平和平解放後,奉命組織部隊執行對-軍第101軍軍部和第271師的改編任務。1949年4月,率 部進軍中南,先後參加安新戰役和豫西、豫南地區剿匪作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10月,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42軍軍長,率部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在第一次戰役中,集中主力於長津湖以南黃草嶺、赴戰嶺地區阻擊美軍陸戰第1師及南朝鮮軍首都師、第3師的猖狂進攻,連續激戰13晝夜,殲敵2700餘人,其中美軍1000餘人。之後,又指揮部隊連續參加了第二、第三、第四次戰役和西海岸陣地防禦作戰,協同兄弟部隊給以美國為首的“聯合-”以沉重打擊。1952年10月率第42軍回國後,先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南軍區司令員,海軍南海艦隊司令員,廣州軍區副司令員兼南海艦隊司令員,海軍常務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目田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是中國0第七、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九屆中央委員。1995年4月21日在北京逝世

1、鄒容

留學日本始改名為容。自幼聰慧好學,六歲入私塾,年十二誦《四書》《五經》及《史記》、《漢書》,皆朗朗上口。父以科甲期之,然容終厭經學之陳腐,弗欲仕進而心向新學。年十三偕兄應巴縣童子試,題旨皆《四書》《五經》,容乃-而出,雖遭父笞責而志不改。後以父命入重慶經學院就讀,至則非堯舜而薄周孔,侃侃而議,無所避忌,被除名。年十七,父命就學日本,革命傾向始趨顯露。凡留日學生-,容則爭先演講,陳述己見。言辭犀利悲壯,鮮與倫比,為公認之革命分子。未二載,赴日學監姚文甫因奸私事敗露,容偕五人直入其邸,數其罪,批其頰,剪其髮辮而出。清駐日公使照會日外務省索辦容等,不得已而歸國。歸國後與章炳麟會於上海愛國學社,結為忘年交,互以倡言革命相激勵。容草《革命軍》一文就正於炳麟,炳麟為之序而刻之。會江蘇候補道俞明震赴上海查辦革命黨,捕章炳麟等人入租界獄,容乃奮自投獄與炳麟共患難,被處刑兩年,罰作苦工。洋人待囚虐,食麥飯不飽,容被折磨致病,於光緒三十一年二月二十九日(1905年4月3日)卒於獄,年僅二十歲。上海義士劉三收其遺體安葬於上海華涇鄉。辛亥革命後,孫中山追贈容為“大將軍”。

容秉性剛毅,見義勇為,常切齒於滿清統治之□弱腐敗,嚮往於中華民族之新生崛起。平生以推翻滿清統治、革新中華為己任。所著《革命軍》乃其思想意志之集中體現。其文呼天籲地,破噪裂喉,赤心拳拳,影響深遠。章炳麟稱其為“義師先聲”,章士釗主筆之《蘇報》譽之為“誠今日國民教育之第一教科書”,“若能以此普及四萬萬人之腦海,中華當興而勃焉。”此書曾風行國內外,一時售數逾百萬。吳玉章題詩讚雲:“少年壯志掃胡塵,叱吒風雲‘革命軍’。號角一聲驚睡夢,英雄四起挽沉淪。”可謂是對其一生及《革命軍》功績之中肯總括。《清代人物傳稿》、《清代七百名人傳》、《巴縣誌》有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