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10位最有名的人物

來源:巧巧簡歷站 2.19W

10、柯麟

汕尾10位最有名的人物

柯麟,原名柯輝萼,廣東省海豐縣富田社葫蘆村人。生於小染鋪商人家,民國5年(1916)秋考入海豐中學。在中、國小期間,參加過反對袁世凱-罪行的鬥爭,並在“五四”新思潮薰陶下成長。民國10年,考入廣東公立醫科專門學校(先後改名廣東公立醫科大學和廣東大學醫科)。民國13年春,經當年在海豐中學求學時高年級的老學長彭湃的介紹,他在廣州參加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後改名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並負責在“公醫”建團和建立團的外圍組織“新學生社”。民國15年1月,轉為中共黨員。在校期間,他領導同學開展反帝、反軍閥、反國民黨右派的-,成為大革命時期廣州地區學運領袖之一。

民國16年(1927)廣州“四·二五”-政變後,正在中山大學醫科附屬醫院擔任醫生的他撤離廣州,到達武漢。經黨組織安排,被介紹往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先後擔任軍醫和醫務主任。並在第四軍軍部的中共祕密支部投了通過他在廣州時的老相識、第四軍參謀長葉劍英入黨的贊成票。“八一”南昌起義時,他與上司葉劍英準備策應,但因起義軍已撤離南昌,未果。接着,他隨第四軍從江西南下返粵,擔任四軍第二後方醫院副院長。同年12月11日,中共領導的“廣州起義”爆發,他負責搶救起義傷員工作,並在戰鬥間隙,隨擔任起義軍副總指揮的葉劍英前往探望傷員、察看俘虜。廣州起義失敗後,他與葉劍英撤到香港,奉黨組織命一起住在香港郊區一段時間,然後在民國17年夏轉赴上海。葉劍英被派往蘇聯學習,他則被安排在周恩來領導下的中央特科工作。他先後以開辦“達生診所”和“五洲藥房”的名義,為中央政治局開會地點作掩護,併為從革命根據地前來上海治病的領導同志醫療。民國18年秋,他參加了追尋和處決曾向敵特出賣彭湃、楊殷等烈士的大叛徒白鑫的鬥爭。之後,他奉命先後前往奉天(瀋陽)、廈門、香港設立祕密聯絡站。民國19年12月他到達香港。不久,參與拯救在海南被捕的李碩勛同志(未成功);接着又與李少石一起設立祕密交通站,安排一些領導從白區經香港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並設法購買了一批批醫療器械和藥品輾轉輸送進根據地。民國24年,他又奉中央委派的祕密工作領導人潘漢年之命,轉到澳門開闢工作。他與中共中央一直是單獨直接聯繫。他到達澳門後,一方面開設小診所,一方面以醫術高明的“名醫”身份,為鏡湖醫院的病人義務診治和為該院護士授課,從而受到人們的信任和歡迎。民國34年被聘為鏡湖醫院護士學校的校長,民國35年又被鏡湖醫院慈善會推選為醫院院長。經過柯麟的大力改革,把鏡湖醫院辦成了當地最好的醫院。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柯麟利用鏡湖醫院的條件,組派過一批醫護人員先後開赴珠江三角洲和東江地區參加戰地救護工作,中共領導下的游擊隊還經常把傷病員送到鏡湖醫院治療。日軍佔領香港後,柯麟為接待從香港撤到澳門的一批民主人士、進步文化界人士進行了大量緊張工作。在這前後,東縱司令員曾生、柯麟的老戰友羅明、著名作家張天翼、博古的妻子劉羣仙等都到過澳門鏡湖醫院留醫。柯麟在澳門大力從事統一戰線工作,幫助一批愛國民主人士掌握了澳門中華總商會、教育會的領導權,並建立了澳門中華民主婦聯等進步團體,爭取、團結、培養了何賢、馬萬祺、崔德祺等許多著名愛國民主人士,建立和發展了澳門的愛國民主統一戰線。在新中國成立和廣州解放時,柯麟聯合澳門中共地方祕密組織和愛國民主人士在澳門舉行了盛大的公開慶祝活動。1949年“兩航起義”後,柯麟收到中共中央華南分局-葉劍英的密函,他通過各種關係,抓緊把“兩航”在澳門的大批器材,避開國民黨飛機的轟炸,用船隻運返廣州,為支援人民空軍的急需立了功勞。

9、丘東平

丘東平(1910.5.16―1941.7.28),現代作家,原名丘譚月,號席珍,廣東海豐人。他的作品具有七月派作家的現實主義風格,充滿對生活的苦難和人的心靈的直視力量。

丘東平,1910年生於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梅隴馬福蘭村農商之家,其少年時代是在大革命的風潮激盪中度過的,求學期間即熱衷於社會活動,曾參加由彭湃領導的海陸豐農民起義,起義失敗後亡命香港、九龍一帶,做過漁販、水手以及當地天主教會報紙的校對,並開始向當地報刊投稿。

1924年考進海豐縣立陸安師範,翌年入幹訓班學習,結業後參加農運和青年團工作,主編出版團的刊物《海豐青年》。1926年任今汕尾市海豐縣農民自衞軍大隊祕書,1927年參加武裝起義並加入共產黨,建立蘇維埃政權後任東江特委書記彭湃的祕書。

根據海陸豐農民革命的鬥爭生活,丘東平寫了第一篇作品《通訊員》,在1932年10月《文學月刊》發表,引起文壇注意,周揚在後記中肯定該文是篇很動人的故事。 1934年魯迅和茅盾應美國友人伊羅生所託,在選編中國作家短篇小説集《草鞋腳》一書時收入《通訊員》,並評價東平及其創作。

抗戰

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後丘東平逃亡香港,做過海上漁船短工,擺過小攤販,當過天主教會報紙的校對。1932年初,1932年前後,丘東平由大哥丘國珍引薦,到十九路軍翁照垣旅當文書,參加了上海“一·二八”戰役和後來的福建倒戈反蔣事件。這一時期其處女作《梅嶺之春》發表於其與人合辦的《新亞細亞月刊》(香港)創刊號上,但為他帶來聲譽的則是發表於左聯主辦的《文學月報》上的短篇小説《通訊員》。其早期小説多以作家在海豐的經驗和在十九路軍的經驗為素材,或以略帶表現主義風味的筆法刻劃根據地的新生活新人物,或揭示中國軍隊的嚴厲而腐朽的生活,為30年代左翼文壇帶來了新鮮的空氣。1934年 1月參加福建事變;閩變失敗後重回上海,和“左聯”作家一起從事革命文學活動,在陳望主辦的《太白》雜誌社任技術,繼續寫作一批反映海陸豐農-動和“一二八”鬆滬抗戰的短篇小説與戰地報告。是年底往日本,在東京參加“左聯”組織工作和創作活動,其作品受到郭沫若的讚揚。郭在《東平的眉目》一文中説:“我在他的作品中發現了一個新的時代的先影,我覺得中國的作家中

丘東平故居

丘東平故居,似乎還不曾有過這樣的人”。1934年底丘東平赴日留學期間,參加了左翼東京分盟,曾向郭沫若請教,郭寫了《東平的眉目》寄託其矚望,認為其作品有“一個新的時代的先影”。

1936年初丘東平回到上海,參加革命文藝創作和政治活動。同年6月與魯迅等63人發表《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主張堅決抗戰。1937年隨葉挺到新四軍軍部戰地服務團工作。翌年春隨軍挺進大江南北,後隨陳毅轉戰於江南敵後,任政治部敵工科長兼陳毅的對外祕書。在創作上塑造了人民軍隊的藝術形象。翌年以一支隊的-表出席新四軍首次-會。

全面抗戰爆發後,東平參加了上海“八·一三”抗戰,同時執筆同草明、邵子南、歐陽山、於逢合作創作了中篇小説《給予者》,隨後又北上濟南,南到漢口、南昌等地,活躍在抗戰的最前線。1938年春,加入新四軍,成為人民軍隊的一員。1938―1939年是他創作最活躍、最有成就的時期,其代表作《一個連長的戰鬥遭遇》、《第七連》等近十篇小説和戰地特寫,都發表在胡風主編的《七月》上,這些作品充分體現了民族的抗戰意志,“展開它,我們就象面對着一座晶鋼的作者底雕像,在他底燦爛的反射裏面,我們底面前出現了在這個偉大的時代受難的以及神似地躍進的一羣生靈”。(胡風《〈第七連〉題記》)1940年,丘東平到蘇北解放區任魯藝華中分院教導主任,曾擔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華中分會領導工作

成就

1941年春,在江蘇鹽城成立魯迅藝術學院華東分院,劉少奇兼任院長,丘東平為教導主任。同年成立蘇北文藝界協會,丘東平任理事。教務之暇,努力創作,寫完《茅山下》前五章,先出單行本。是年夏,日軍瘋狂掃蕩熬埠區,軍部決定疏散,魯藝分院化整為零,師生派往地方政權和武裝隊伍參加戰鬥。7月23日傍晚,丘東平等3位領導率師生200餘人,從鹽城東北向西南一帶移動,翌晨在北秦莊遭日軍襲擊,丘東平在掩護教師和學員衝出火力網時,以身殉國。年31歲。

後世緬懷

丘東平的作品大多發表在胡風主編的《七月》雜誌上,解放後,因為胡風冤案事件,丘東平長期被冷落,作品很少出版,現代文學史不再提及。丘東平犧牲後,他的妻子在家鄉和和丘東平母親同住,土改時分到兩畝地,兩女性難以耕種乃僱一人耕種,被視為地主婆而批鬥,丘東平妻子受不了這個委曲而自殺。胡風冤案平反後,丘東平才有所介紹,這位英勇的天才逐漸被人們認識。。2010年,廣東海豐縣舉行了丘東平百年誕辰紀念會。(《文匯讀書週報》2011年3月25日第七版,彭小蓮文章)

為紀念丘東平,北秦莊當時曾命名東平鄉、東平村,該地中學改名為東平中學,他犧牲前站立的那座橋命名為東平橋。生前好友其文集各有胡風編的《東平短篇小説集》《第七連》、周而復編的《茅山下》、彭柏山編的《東平選集》、於逢編的《沉鬱的梅冷城》等。

8、陳克復

陳克復(1942.10.5- )男,漢族,廣東海豐人,製漿造紙工程專家,華南理工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1966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數學力學系力學專業。1993年至1996年任華南理工大學制漿造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1996年到2003年任華南理工大學造紙與環境工程學院院長。現任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造紙協會副理事長,華南理工大學制漿造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學科帶頭人。2002年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一項,198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2010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2008年獲教育部科技進步(推廣類)一等獎1項,2011年獲中國輕工聯合會科技一等獎1項;2009年、2011年分別獲中國專利優秀獎;2004年評為南粵傑出教師,2010年獲何樑何利創新獎,同年被評為全國模範教師。陳克復院士長期從事輕工、製漿造紙工程的科研和教學工作。在工程方面的研究方向有中高濃製漿漂白技術、紙頁成形技術、塗料與塗布技術、製漿造紙清潔生產技術與裝備、現代造紙機的關鍵技術與裝備;在理論方面的研究領域有化工流體力學、纖維懸浮液流變學;主持並完成十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攻關項目,在上述各領域均獲得了重要成果。編著或主編出版了《造紙機濕部漿料流體動力學》、《中高濃度製漿造紙技術的理論與實踐》、《製漿造紙機械與設備》(上下冊)等8本(部)著作,發表SCI、EI收錄論文100餘篇。

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7、彭士祿

彭士祿(1925.11.18- )核動力專家。廣東省海豐縣人。1956年畢業於莫斯科化工機械學院,後又在莫斯科動力學院核動力專業進修。1958年回國後一直從事核動力的研究設計工作。曾任造船工業部副部長兼總工程師;水電部副部長、總工程師、大亞灣核電站總指揮;秦山二期核電站首任董事長。現任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顧問、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核動力學會名譽理事長。

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主持了核動力裝置的論證、設計、試驗以及運行的全過程.親自參加、組織研製成功的耐高温高壓全密封主泵達到了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親自建立的核動力裝置主參數計算方法,在主參數的選定、系統組成及關鍵設備的選型等方面有很強的實用價值並可推廣應用於壓水堆核電站。80年代初,提出了大亞灣核電站的投資、進度、質量三大控制,寫出了“關於廣東核電站經濟效益的彙報提綱”,為大亞灣核電站的上馬打下了良好基礎。任秦山二期核電站董事長時,提出“以我為主,中外合作”,及自主設計、建造2台60萬千瓦機組的方案,親自計算主參數、進度、投資等,為二期工程提供了可靠依據。

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85年,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88年獲國防科工委為表彰優秀總設計師頒發的《為國防科技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榮譽獎》;1996年獲何樑何利基金科學技術進步獎。

6、葉高標

葉高標(1592-1641年),字自根,號大木,吉康都(今屬陸河縣螺溪鎮)人。童年為邑庠生,讀書於蓮山鶴峯,尤對宋之程朱理學有深入研讀。明崇禎元年( 1628年)登進士。初授安徽歙縣縣令。時社會-,官民對抗,盜賊四起。高標剛入縣境,於途中擒獲首亂者,並追查餘眾,設計清除,歙縣遂告安定。高標居官廉潔自律,吏畏民懷,上司核其治績,以卓越升為刑科給事,吏科左給事,禮科都給事等職。剛至京師,值楚地民眾起義,然事關重大,無人敢人告於帝,高標孤忠上奏,直陳寬縱隱患,深慮亂象蔓延,劃地利形勢以資防守。後形勢趨平,全賴事先有備而無患。

崇禎六年(1633年),高標奉命核查户部直省糧餉,獲御賜牌匾“職任最為清要”,又裁宂賦70餘萬,清弊餉數百萬。崇禎八年,海盜劉香進逼海(陸)豐沿海猖狂劫掠,惠州巡道洪雲蒸寓剿於抗,前往勸説被擄為人質並遇害,而居民又不知避襲。高標急馳書上司,預發勁旅駐海邑,堵截寇路而免遭寇禍。及寇平,鄉民坐通賊株連者眾,高標痛言大兵之後極需安撫,不宜深究責備。崇禎九年,高標請命專鎮坎下(今汕尾市城區),築坎城,清裏甲,固全粵之咽喉,杜絕作亂者以可乘之機。其時洋船進出廣州,威脅省市,市民羣起-,奸宄挑釁,高標從中疏通調解,得以平復。惠州地區於京都原無會館,高標集本地京官積俸倡建,便利進京赴考或謀事者有所歸屬,並額其堂日“豐湖天際”。

崇禎年間,四方多事,高標一身辛勞,獨肩重負,受皇上賞識,知其能而大用之。一次義軍進陷四川雒城,崇禎召集大臣出謀獻策,唯心許高標之奏議,頒發銀兩,遣往慰視親藩,勘飭疆界。崇禎十四年(1641年),義軍攻陷河南洛陽,福王朱常洵被殺,福世子逃往懷慶(今河南省泌陽縣),高標冒暑兼程抵達懷慶,傳達帝旨,謁慰福世子,與當事者商榷機宜,勞傷過神,病越五日,沉痾不起。河南河內(今泌陽縣)令屢詢遺言,高標端坐凝氣,語不及私,唯以寇患為囑,言訖而逝。訃聞到京,朝廷憫惻,贈太常寺少卿,歸葬惠州西湖黃塘鳳山之麓,遣官諭祭。邑城建鄉賢祠崇祀。

5、馬思聰

馬思聰,廣東海豐人。他自幼喜愛音樂,愛聽母親唱民歌,愛看家鄉的地方戲曲。民國10年(1921)隨父到廣州,在培正學校寄宿讀書。民國12年隨大哥馬思齊去法國留學,學習小提琴。同年考入法國南錫音樂院。民國15年8月去巴黎音樂學院,師從法國著名提琴家奧別多菲爾。民國17年考入法國最高音樂學府巴黎音樂院提琴班,並於民國18年學成回國。先後在香港、廣州、南京、上海舉辦小提琴獨奏音樂會,開始了小提琴演奏家的生涯。民國20年第二次赴法,專攻作曲,師從作曲家畢能蓬學作曲,與冼星海同窗。民國21年回國,曾在香港舉辦個人獨奏音樂會,並與音樂家陳洪創辦私立廣州音樂院,任院長,兼教授小提琴、鋼琴等課程。民國22年至26年任南京中央大學教育學院藝術系講師,其間每年均舉辦小提琴獨奏音樂會,尤以民國24年為突出,先後在廣州、上海、香港等地演奏,受到音樂界的讚揚,奠定了小提琴家的地位。馬思聰的演奏手指靈巧,無懈可擊的發聲、毫無瑕疵的雙音、真正快速的八度音階,完美的泛音,穩健有力而又柔曼輕和的弓法、美妙的揉弦,與他對音樂的深刻理解交織在一起,完美地體現了他所演奏的曲目的思想感情。同時期,他還開始了音樂創作。民國26年受聘為中山大學教授。

抗日戰爭爆發後,馬思聰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宣傳鼓動抗日活動中。他連續創作20多首抗戰歌曲,如《自由的號聲》(金帆詞)、《保衞華南》(歐陽山詞)、《東江流動歌劇團團歌》(林悠如詞)等,並在香港、廣州指揮羣眾歌詠團演唱、播音、錄音等。曾任香港華南音樂院院長。創作了小提琴獨奏曲《思鄉曲》、《牧歌》等一批民族風格濃郁的作品。《思鄉曲》是《內蒙組曲》的一個樂章,其優雅委婉的旋律和表達的深情如泣如訴,成為中國小提琴音樂的典範之作。民國28年(1939)底到重慶,曾任中華交響樂團獨奏兼指揮,並在桂林、貴陽、長沙、重慶、昆明、成都等地舉辦小提琴獨奏音樂會。民國33年“湘桂戰事”期間,他沿途為人民羣眾演奏,從不計較時間、地點、報酬,從而更加接近人民,也更深入地瞭解人民的苦難。這一時期,他還創作有《西藏音詩》、《絃樂四重奏》、《雨後集》等作品。民國34年(1945),馬任貴陽藝術館館長,曾創作《民主大合唱》(端木蕻良詞》;次年去上海,發起成立上海音樂協會,任理事長;後去台灣,任台灣交響樂團指揮,並在台北、台中、台南舉辦了小提琴音樂會。民國36年任廣東省立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系主任,兼香港中華音樂院院長。同年創作《祖國大合唱》(金帆詞),它的音樂主題來自陝北民間音樂,象徵光明從陝北到來;次年創作《春天大合唱》(金帆詞),為新中國歡呼、催生。1949年4月,與金仲華等一批愛國人士離香港到北平,任華北文工團副團長和燕京大學教授。7月,第一次文代會期間被選為全國文聯常委、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並作為文藝界代表參加全國政治協0議和出席開國大典。

1951年,馬被任命為中央音樂學院院長,此後歷任第二、三屆全國文聯委員、中國音協副主席,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他在繁忙的行政、教學工作和社會活動的同時,還進行大量的創作和演奏活動。從1956年起,他每年都在各地舉行音樂會,除西藏外,足跡遍及全國各省,是中國小提琴演奏家的一代宗師。他還曾到朝鮮前線和福建前線慰問演出,出訪蘇聯和東歐國家表演。1955年應邀擔任第五屆波蘭國際肖邦鋼琴比賽評委;1958年應邀擔任蘇聯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國際比賽的評委及評委副主席。這一時期,他曾為郭沫若的話劇《屈原》創作配樂,作有鋼琴曲《舞曲三首》、小提琴曲《春天舞曲》、《山歌》、《跳龍燈》、《跳元宵》等以及交響組曲《山林之歌》、《第二交響曲》、《淮河大合唱》(金帆詞)和其它聲樂作品。

4、鄭復

鄭復(1220-1279年),漁民,因為人俠義被時人尊稱為復翁,南宋海豐縣甲子澳頭灣(今陸豐縣域)人。

南宗端宗元年(1276年),元兵攻陷宋都臨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舉兵抗元。是年五月,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在福州立益王趙·為帝,即端宗,改元景炎。隨後,張世傑、陸秀夫等擁少帝昱南逃,取海道經粵東,十二月到達甲子港,駐蹕待渡山(原名石壁山)等待渡江甲東,欲與文天祥南下義軍會師,以圖恢復。待渡之時,元兵追至,兵船-甲子港。正當危急之際,鄭復椎牛誓師,率義軍駕舟突襲元兵,陷陣殲敵,奪兵船多艘。少帝封復為水師都統。文天祥在閩、粵抗元失利,鄭隨張世傑、陸秀夫護帝罡海路西征,鄭復之子鄭永、-被委為前鋒,沿途屢抗元兵,護駕至硇洲(今湛江市域)。南宋祥興元年(1278年),帝·病亡,趙·繼位,駐蹕新會縣崖門。次年夏,元兵數百艘戰船襲來,鄭復與二子迎戰於伶仃洋,在海戰中全部壯烈犧牲。鄭復死後,宋帝·封其為義烈侯。

元朝至元十七年(1280年),噩耗傳至甲子,鄭復妻女兒媳及軍屬在待渡山設祭,祭畢,相率蹈海以殉。

3、鄭復

鄭復(1220-1279年),漁民,因為人俠義被時人尊稱為復翁,南宋海豐縣甲子澳頭灣(今陸豐縣域)人。

南宗端宗元年(1276年),元兵攻陷宋都臨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舉兵抗元。是年五月,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在福州立益王趙·為帝,即端宗,改元景炎。隨後,張世傑、陸秀夫等擁少帝昱南逃,取海道經粵東,十二月到達甲子港,駐蹕待渡山(原名石壁山)等待渡江甲東,欲與文天祥南下義軍會師,以圖恢復。待渡之時,元兵追至,兵船-甲子港。正當危急之際,鄭復椎牛誓師,率義軍駕舟突襲元兵,陷陣殲敵,奪兵船多艘。少帝封復為水師都統。文天祥在閩、粵抗元失利,鄭隨張世傑、陸秀夫護帝罡海路西征,鄭復之子鄭永、-被委為前鋒,沿途屢抗元兵,護駕至硇洲(今湛江市域)。南宋祥興元年(1278年),帝·病亡,趙·繼位,駐蹕新會縣崖門。次年夏,元兵數百艘戰船襲來,鄭復與二子迎戰於伶仃洋,在海戰中全部壯烈犧牲。鄭復死後,宋帝·封其為義烈侯。

元朝至元十七年(1280年),噩耗傳至甲子,鄭復妻女兒媳及軍屬在待渡山設祭,祭畢,相率蹈海以殉。

2、肖存齋

肖存齋(1059-1136年),祖籍福建省莆田西街人。生於北宋仁宗嘉釣四年(1059年)。少就讀於壺山之隴,即今莆田縣壺中山。北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進士,授知丞通直郎。以察微見遠,有備無患之奏議,為宋帝所採納,擢升為承事郎。高宗南渡,肖存齋與李綱等主戰,因“望復城守,以退虜兵”之奏議,獲讒於黃潛善、汪伯彥,故於建炎元年被貶為惠州刺史。肖存齋痛山河之破碎,烽火遍地,百姓流離,又有主戰奏議,俱遭位居相職的主和派黃潛善、汪伯彥排斥。建炎三年(1129年)71歲,自度時勢不可,年事已高,上表乞歸。朝廷準其奏,授承事郎職,諭“不復召還,榮封三代,通顯門第”。辭官歸,途經石橋場(今陸豐碣石),愛其江山之勝,漁樵之美,而擇此定居,因有“高山大海之環衞,茂林水石而選勝”之遺句。肖存齋自朝,官至司牧,忠於職守,處事多益於民,後因受委屈,婉言辭退,不以賢豪長者自居,待人平易厚道,保持自己德操,以補其人地生疏之不足,深獲民眾擁戴。紹興六年(1136年)正月二十六日,肖存齋病逝石橋場,享年77歲,葬於石橋場桂林埔隴。

1、彭湃

出生於海豐縣海城鎮的一個大地主家庭。1921年5月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回國後在廣州參加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後轉為中國共產黨員。1921年夏天創辦了“社會主義研究社”;1922年組織“赤心小組”,出版“赤心週刊”;同年7月29日組織了中國第一個農會組織__著名的六人農會。曾任海豐縣總農會長,廣東省農會執行委員長,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第一屆和第五屆主任,廣東農民自衞軍總指揮,中共東江特委書記,江蘇省委常委兼省委軍委書記,中共中央農委書記,中共“五大”中央委員,中共“六大”中央委員和中央政治局委員。是著名的“八一”南昌起義領導人之一,是我黨早期無產階級革命家和中國農民運動的傑出領袖。1929年8月24日在上海召開江蘇省委軍委會議時因叛徒告密被捕,1929年8月30日在上海壯烈犧牲,時年僅33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