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昭覺縣十大旅遊景點

來源:巧巧簡歷站 3.11W

10、松濤森林公園

涼山昭覺縣十大旅遊景點

位於舉世聞名的涼山州東西河飛播林區,距西昌18公里,佔地面積900餘畝,公園海拔1800米,氣候宜人,屬亞熱帶高原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平均15℃;公園交通方便,合(川)木(裏)路從旁經過;園內水、電、通訊供給齊全,空氣清晰,景-人,為度假、療養、旅遊避暑的好去處。

9、昭覺科且土司衙門遺址

昭覺科且土司衙門遺址位於昭覺縣城西南部的大壩鄉科且村,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距昭覺縣城24千米,昭(覺)布(拖)公路從此址通過。

昭覺科且土司為利利土司,衙門建於明朝末年清朝初期,至今尚保存有平均高1.52米,厚0.4米的4根石柱,呈"::"形栽立於農田之中。每根石柱中部有2個長方形石孔,頂端雕刻石獅。據傳,其用途有2種,即捆綁奴隸或掛旗。按當地彝族羣眾流傳的一則故事推測,前者可信。故事是這樣的:早年有姓八且的阿依衝平和阿斯木呷夫婦餵養的綿羊接二連三被利利土司家殺食。憤怒的阿依衝平上門索賠不成反而被土司捆綁在石柱上嚴刑拷打。妻子阿斯木呷英勇果斷地率巴且家兵解救丈夫,最後將土司追逼在山上懸樹自盡而被世人稱頌。

科且土司衙門遺址石柱,對於研究古代彝族社會形態具有一定的科考價值。

8、昭覺歷史文物陳列室

昭覺歷史文物陳列室。以好谷東漢石表及博什瓦黑巖畫複製品為主要內容,以徵集文物及館藏文物為輔的歷史文物陳列室。不斷充實展品內容,體現昭覺的歷史文化。

7、木撮乃姐石板墓羣

該墓羣位於昭覺縣四開鄉好谷木撮乃姐,是在1987年7月全省文物普查時我縣文物工作者發現的。莫葬共有56座,均分佈在木撮乃姐的兩山丘東側斜坡上,總面積均5萬平方米。部分墓葬殘存。莫葬羣東貼三灣河,南靠莫子山,兩旁深溝,西南方為洛蘇乃姐山,北距三彎河橋約800米。莫葬均用薄石板嵌成,頂無蓋石,且已全部露出地面。墓葬形制有長方形、梯形、長條形三種。墓向以座南向北和座東向西為主。其中M53一座長2.8米,寬0.9米,M37長0.45米,寬0.2。其餘墓均約長1.5米至1.24米,寬0.6米到1米左右。曾在墓地內採集到錐刺紋夾砂陶殘平底罐一件。

木撮乃姐石板墓羣,自發現以來,省、州有關專家學者多次來現場考察,認為木撮乃姐石板墓羣是戰國至西漢的古墓葬羣。歷史悠久,墓葬數量眾多,是最為集中的古墓葬羣。它將為研究西南民族史具有較高的價值。為此,昭覺縣人民政府於一九九六年六月二十三日,組織有關部分負責人,到現場劃定了木撮乃姐石板墓羣為中心的60畝地為重點保護區。

6、補莫濕地

布拖縣補莫濕地位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樂安自然保護區境內(自然保護區面積22754.3公頃),現有面積700多公頃,是四川省第二大濕地資源,現已列入涼山州州級自然保護區範圍,並正在積極爭取四川省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布拖縣補莫濕地是保護黑鸛、扭角羚等國家珍稀動植物及其生存環境的重要基地。樂安自然保護區內野生動物資源豐富,植物垂直帶譜齊全,濕地資源獨特。保護區內有野生動物27目77科262種,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扭角羚及二級保護動物小熊貓、黑熊、獐子、巖羊、白腹錦雞、紅腹角雉、林麝、黃麂、猴、狐狸、穿山甲、水獺等。鳥類100餘種,有麻雀、喜鵲、烏鴉、斑鳩、巖鷹、杜鵑、巖燕、錦雞等;有森林植物59科185種,珍稀植物有紅豆杉等,森林垂直分佈較明顯。

5、彝族向天墳

彝族向天墳,位於昭覺縣古裏片區龍溝鄉阿里米村果噢乃巨的兩座小山頂上。南距古裏工委約7公里,北距龍溝鄉政府所在地約4公里。從該處墳地和周圍的地形地貌看,南北兩側為溝,山下溝谷台地為農耕,東側為風景優美的碩嘎拉達,西靠神奇的鷲裏德波(坐鷹山),昭覺縣城至古裏工委的公路從中穿過,這裏有着許多神祕的傳説。

彝族向天墳是一種分佈在雲南、貴州、四川境內的古墳墓,形狀大體可分為圓形、單圓台、三圓台堆壘金字塔這三種類型。後者由大、中、小三個圓台堆壘而成,第三台頂用石砌成凹口向天。單圓台有兩種,一種台端平面圓心用石砌成凹口向天;另一種台端向天平面用土填滿。圓環向天墳酷似井欄,環口向天。因此統稱向天墳。是踞以觀測天象星斗的觀象台或天文台(劉堯漢、盧央二位先生著《考古天文學的一大發現――彝族向天墳的結構與功能》1985年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彝族文化研究文集》)。最近發現的這些昭覺果噢乃巨彝族向天墳正是圓形單圓台、環口向天的向天墳。其結構與造型十分獨特。

果噢乃巨彝族向天墳,共發現8座,東西排列。

公路以東的一座小山頂上發現有2座。Μ1號墳墓,直徑1.90米,墓內早年被盜。Μ2號墓,直徑1.60米,保存較完整。墓葬形狀均為圓形,墓口向天。據推測,葬前先在地上挖一圓形土坑後,在土坑內以若干塊自然石板豎嵌呈圓形墓室,將屍體或屍骨或骨灰入葬其內,然後用土堆壘成圓形土堡,環口向天。或是葬前先在地上挖一圓形土坑,在圓形土坑裏以若干石板豎嵌呈圓形墓室後,將焚屍柴火堆在其中,然後,抬屍於上焚燒,最後用土填之。發現填土未滿,故意留出環口向天。因尚未對墳墓進行清理髮掘,出土情況不詳。Μ1號墓土堆,直徑4.40米,殘存高0.54米,墓壁由7塊石板構築。Μ2號墓土堆,直徑3.70米,高約0.60米,墓壁由九塊石板構築。

公路以西另一山頂上發現6座分佈密集的小型同類墳墓,因綠草覆蓋深厚,難以測量。兩處墳地相距約100米。

這裏的墓葬分佈極為密集,從暴露於地面上的墓壁石板可見,公路西側的向天墳與公路東側的向天墳總體構造有些差異。一是位於公路東側的兩座向天墳相間距離達2米,而位於公路西側的6座向天墳均相靠無間,間隔距離幾乎為零,甚至發現墓壁石板共用情況。二是公路以東向天墳的封土堆較為明顯,兩座各有封土。而公路以西的6座向天墳封土不太明顯,是否原來6座向天墳都為封土堆。我們還發現構築墳墓的石板是由自然板石經過簡單的修整後,在圓形墓坑裏豎嵌呈圓形墓室,然後,將屍骨或骨灰入葬,最後用土堆封成。在構築墳墓的石板上未發現加工琢磨的痕跡,石板的大小厚度也不等。

果噢乃巨彝族向天墳,因尚未進行試掘,目前,墳內文化保存情況和具體的文化內涵還不清楚,墓主族別和時代也就無法斷定。因此,這處墳地亟待繼續進行考古調查和清理髮掘。

附近的當地彝族農民傳説,果噢乃巨這地方,在很久以前是涼山東部沙馬茲莫的居住地,稱其謂“茲莫赤夥”(彝族茲莫墳地)。“茲莫”原意為王、酋長、首領,後來演變為土司。“赤夥”意為火化墳。並且認為,這是貴州水西阿支尼威(安氏土司)家長子阿支尼阿依繼位之前的沙馬茲莫的墳地。從這裏的自然環境、風水情況看,是適宜於人類居住生活的好地方。

4、波洛杜鵑花

波洛索瑪花(杜鵑花),十萬畝成片,延伸丙底鄉、甲依鄉、爾覺西鄉,每年四月底至六月中旬,索瑪花五顏六色,鮮鮮的、豔豔的、紅紅的開着,在陽光的映照下,更添了幾多光彩,上山遊覽,觀光索瑪花的人們,連連不斷,遊人們和過路車輛總是將索瑪花插汽車及姑娘的辮子上,象徵着吉祥、如意和美的享受,似乎過“索瑪花”節。在封山育林碑對面金陽方向,有幾個小山包,絲窩方向有個啞口,大約200米寬,堤壩50米,引渠蓄水庫(人工湖),湖面100多萬平方米。

3、波洛雲海

波洛雲海,較之峨眉山雲海有過之無不及,站在丙乙底山最高峯(電視差轉枱)處俯視,萬里雲海裏只凸現出三座山峯:北面獅子山、東西老君山(雲南)、西面木託山(布拖),可望玉龍山(雲南麗江)、貢嘎山(甘孜),景色迷人。

2、竹核温泉

竹核温泉可分為一大一小兩個温泉。竹核大温泉位於昭覺縣竹核鄉大温泉村,距縣城14公里,海拔1905米,屬熱泉,泉眼水温50℃以上,礦化度0.2―O.21克/升,PH值為8.4,水化學特徵為碳酸氫納、鈣(HC03―NaCa)型,流量19.69立升/秒,主泉眼位於志留系灰巖,角礫巖破碎帶。現修建有四季皆宜的游泳池一個(1000m2),沿牛洛河河岸修有佔地達27畝的養魚池,所餵養的羅非魚內外馳名。竹核小温泉距大温泉約1公里,水温44℃左右,流量5.6立升/秒,礦化度為0.075克/升,PH值6,水化學特徵為碳酸氫鈉、鉀,氯鈣型水(HC03·CL-K+Na+Ca),該泉下游也建有養魚池7.8畝。由於竹核大,小温泉,地處宜賓至西昌的公路旁,可進入性好。

1、博什瓦黑石刻巖畫

博什瓦黑石刻巖畫,位於昭覺碗廠鄉團結村博什瓦黑的南坡上,與普格縣紅毛依達鄉毗領。西距西昌約50公里,東距昭覺縣城56公里。1982年4月初,州委、州政府領導同志委託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劉堯漢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宋兆麟等專家前往鑑定,證明石刻巖畫規模宏大,內容豐富,是南詔大理時期的佛教遺址,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後來由涼山州文化局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劉堯漢、中國歷史博物館宋兆麟、杜耀西、黎家芳、錫長僖、張延平等有關人員組成石刻巖畫調查組,作了為期23天的清理、考古、測繪、拍攝和捶拓等工作。博什瓦黑石刻巖畫於1991年4月16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縣政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0》以及《四川省文物保護管理辦法》的規定,於1991年9月13日,組織有關部門負責人,到博什瓦黑實地踏勘觀測,遵照有利於保護文物自然環境風貌,有利於文物安全和文物開發利用的原則,劃定了以博什瓦黑石刻巖畫為中心自的44.28畝地為重點的保護區。以重點保護區為中心,東至阿嘎爾古依莫方向100米為界,西至依孜乃解方向60米為界,北至古巴阿莫方向100米處為界,劃為一般保護區。劃出了重點保護區和一般保護區及文化區內的集體所有林地共95.28畝。該文物的保護和管理工作仍委託解放溝碗廠鄉人民政府負責(昭府發8l號文件通知。

巖畫陰線刻造在十六塊天然巨石上,畫面面種約440平方米,可分南、西、北三個巖畫區。南區:位於山坡中下部,緊鄰博什瓦黑河的北岸,是主要分佈區,共有8塊刻石英鐘,其中一刻石最大,是本區的中心,頂部面積達198平方米,其上刻有巨大的涅像,下部刻釋迦、觀單等像,其他刻石上刻有釋迦、觀音、四天王、明王及佛塔等主要佛教造像,還有一處漢文題記。西區:位於南區的西部,共有五塊刻石,分佈在南北兩處,最南邊一塊刻石,刻有一尊男性像。該刻石右側往100米有四塊刻石。北區:位於山頂,有三塊刻石,其中兩塊靠西邊,巖而小,刻線技法粗獷,刻的是小型人物。在其東南邊的懸巖上,有一橫長形刻石,巖石南面比較光滑,刻有一幅六人騎馬的出行圖,畫面之大。博什瓦黑石刻巖畫內容其中上是佛教遺蹟。其中王者出行圖和彝族畢摩的出現實為獨特,有待進一步研究。總之,用陰線刻造的博什瓦黑石刻巖畫,畫像眾多,畫面宏偉,畫幅之大,是迄今摩崖石刻畫像中少見的。特別是在涼山彝族地區,發現這樣大型的密宗摩崖造像,對了解當地歷史,佛教的傳播以及古代民族關係提供了新的史料,也對地方史、民族史、宗教史和藝術史的研究,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