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之從山水畫卷中領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沉力量

來源:巧巧簡歷站 3.23W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括圖騰祥瑞文化,思想教育文化,音樂戲曲文化,中國的書畫剪紙藝術,中醫文化和生活文化等。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心得之從山水畫卷中領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沉力量相關參考資料。
 

心得之從山水畫卷中領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沉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異彩紛呈的山水畫作將中國人的審美追求和道德修養融為一體,持久散發出動人的魅力。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入挖掘和傳承優秀山水畫作中藴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對於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很有意義。
 
  銘刻中國人的家國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鄉愁,這一文化心理彰顯出中國人精神深處對故園難以割捨的深情眷戀。有山有水便有了牽掛,透過山水畫這扇窗,中華兒女得以回望記憶深處的故土風光,尋求一種人文的歸宿感,進而激發出更深層次的家國情懷。
 
  元代畫家趙孟頫的代表作《鵲華秋色圖》,為友人周密濃烈的思鄉之情所打動而作。整個畫面默寫了濟南附近黃河兩岸的鵲山和華不注山,在畫面的左邊是用披麻皴畫出凝重深靜,渾然一體的鵲山,右邊是用荷葉皴畫出主脈分明,峻拔聳天的華不注山,兩山之間百草豐茂,樹叢千姿,水村草屋,漁人家禽散落在曲洲淺灘周邊,樹木上有幾點紅葉,巧妙地點出了“秋色”之景。實地考察《鵲華秋色圖》現場,人們驚奇地發現,700多年以來,鵲山及山腳下的村舍、樹叢和淺灘的整體景觀基本沒有變化。可以説,這是中國美術史上從“對景寫生”到“默寫山水”的經典作品。
 
  “片雲凝不散,遙掛望鄉愁。”以山水畫來聯結中國人共同的鄉愁,牽涉出民族情感與文化記憶這個重大命題,這既是山水畫作的精神外延,也是山水畫作的文化使命,深刻表達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裏來的,要到哪裏去”的靈魂之問。山水畫勾連起對家鄉、對祖國的記憶與歌頌,遊子們出走與迴歸的過程中,構築起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景觀,從古代賢士的思親還鄉,到今日華裔的尋根之旅,文化傳承與家族繁衍的追尋都關聯於山水之間,對家鄉的情、對祖國的愛,深深浸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滋養着街頭巷陌的市井人情,化為新時代海內外中華兒女對自我文化身份的高度認同與執著追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綿延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愛國主義始終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終是激勵我國各族人民自強不息的強大力量。千百年來,大量優秀山水畫作串聯起家國同構的愛國情懷,成為中國文化的獨特標識。這些作品同《鵲華秋色圖》一樣,不斷將愛國主義的種子播撒到中國文化和歷史中,融入中國人的精神血脈,山高水長,歲月流轉,代代相傳,生生不息,成為推動中華民族繁榮昌盛持久而深沉的精神力量。
 
  表達人與自然的和諧境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些重要論斷,提出了人與自然關係的重大命題。能否構建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關係,進而實現“詩意的棲居”,是衡量人類文明程度的重要標準。
 
  中國古代山水畫論一直倡導涵括萬物的生態關懷,強調人與他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相融相濟。北宋畫家范寬的代表作《溪山行旅圖》,以頂天立地的全景式構圖和渾厚高古的墨色描繪秦隴山川峻拔雄闊、壯麗浩莽的氣概,真實地呈現出北方大山大水的雄渾偉岸與磅礴氣勢。打開畫卷,一排行商馱隊載着貨物跋涉在山路上,畫中幽壑流泉,使我們如聞水聲、人聲、騾馬聲。從畫卷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古代先民在青山綠水中生產、生活,這是多麼美好的中國傳統人文景象!范寬的畫作之所以傳世雋永,不僅因為藝術技法層面達到了宋代繪畫的高峯,更是因為藝術思想點亮了尊重自然、體悟自然、敬畏自然的傳統文化精神。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和諧共生關係,這是《溪山行旅圖》傳達的意境,也是把人們美好生活與自然環境聯繫起來的生動例證。
 
  山水是詩意的棲居,滲透着人與自然的情感交融。中國傳統文化中藴涵着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山水畫作反映出我們先人敬畏自然的生態智慧,印證着天地造化的雄奇,浸潤到中國人的審美情趣、道德修養、人格追求之中。古代山水畫論中如“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等等,強調人和自然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自然和諧之境。古往今來,中華民族的智慧與追求始終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景中得以昇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華民族生命之根,是中華文明發展之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應該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山巒層林盡染,平原藍綠交融,城鄉鳥語花香。這樣的自然美景,既帶給人們美的享受,也是人類走向未來的依託。深度品味中國傳統山水畫作,得以獲得創造人與自然和諧關係的啟迪與自信,對於弘揚生態道德,更好地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價值。今天,通過《溪山行旅圖》回望“美麗中國”實踐道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真理早已不辯自明。
 
 謳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着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今天依然是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認識到敬畏自然的重要性,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面對自然,只能隨波逐流、逆來順受。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前提下科學利用和改造自然,一直都是中國人民的不懈追求。中國傳統山水畫作,必然反映這種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以治水為例,面對自然災害,中國古代先民從鯀的“堵”水削峯到禹的“導”江分流,再到李冰父子的“引”水灌溉,直至如今“高峽出平湖”建設壯舉,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薪火相繼,代代相傳。岑學恭的山水畫作《灌縣都江堰》,以中華兒女發揮聰明才智努力改造自然,最終造就了都江堰這一“滿城水色半城山”的人間壯舉為題材,用實地寫生的方法與中國傳統山水畫法結合,既描寫了中國古代治水的科學傳奇佳話,又用新山水筆墨歌頌新中國的美麗河山,成為新中國美術史上山水藝術探索中的一件重要作品。畫面選取都江堰中尋常的一景,畫筆下湍急江流中奮力前行的排筏,生動詮釋着中華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偉岸精神風範,讓人們深刻感知到時代進程中一代又一代勞動人民不畏艱險,戰天鬥地,為美好生活奮鬥的歷史過程。《灌縣都江堰》體現出的美學內涵,不僅是對中華兒女巧奪天工勞動智慧的無比讚美,更是對自強不息民族精神的高度弘揚。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意氣風發掀起社會主義建設熱潮的生動實踐,讓畫家們紛紛走出畫室,把工業、農業、水利、交通等各條戰線的生產建設與山水風光融匯成祖國大好河山的新景觀,通過山水畫熱情謳歌中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艱苦奮鬥,強烈折射出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這些作品今天仍然啟迪和激勵着我們去開創社會主義祖國更加美好的明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光榮而艱鉅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為之努力。這類山水畫作將描繪山水的雄偉壯闊與人民的辛勤勞作融為一體,真切表達出中華民族勤勞、勇敢、智慧的偉大精神品格,給予中國人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勵我們在新時代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團結拼搏、接續奮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滋養中華民族的心靈美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民族是與山水結緣的民族,山水之道與先哲的思想精華同氣連枝,一脈相承,滋養了中華文明的偉大創造,造就了中華文化崇高雄渾的精神氣質。《詩經》中有“委委佗佗,如山如河”,以山河比美敦倫與道德。孔子説“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將山水作為道德精神的比照物,以美的愉悦傳達中華傳統美德的激勵。
 
  歷代文人大家筆墨描繪的自然山水,無不藴含着對“平和仁厚、温良敦實”等傳統美德的歌頌與讚揚。這些理念或鐫刻在雄渾偉岸的山體上,或藴藏於大氣磅礴的畫卷中,千百年來無聲無息地藴育着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着中國人的崇高價值追求。位於泰山岱頂大觀峯的石刻“與國咸寧,體乾潤物”,祈頌着國家安寧,萬物滋潤。泰山月牙亭的石刻“從善如登”,則是道德信念的引導和美好心靈的激贊。《千里江山圖》是中國美術史上唯一以一幅畫而名垂千古的北宋王希孟之鴻篇傑作,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該畫作以長卷形式,立足傳統,畫面細緻入微,煙波浩渺的江河、層巒起伏的羣山構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圖,漁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長橋等靜景穿插着捕魚、駛船、遊玩、趕集等動景,動靜結合恰到好處。畫作以江山天下的視角描繪了我國遼闊疆域和平繁榮的山水景象,與中華民族中道平和、天下大同的審美追求一以貫之。同時,文化審美與“江山德治”高度契合,深刻藴含着“明理崇德”的高尚社會精神風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支撐我們這個古老民族走到今天的,支撐5000多年中華文明延綿至今的,是植根於中華民族血脈深處的文化基因。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中國傳統山水美術作品體現出對“德”的重視與運用,感染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發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人們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中華民族永遠充滿希望。
 
  中華大地,無山不美,無水不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當深入骨髓的民族審美和山水之靈相遇,青山綠水就演化為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風格,山水畫伴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漫長演進,持久介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心靈世界,超越了藝術層面的審美內涵,折射出一個民族文明發展的歷程與方向,有力地書寫出中華民族的生活理想與精神史詩,在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血脈傳承中自然產生的文化力量,構建起新時代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強大精神支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