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服飾文化差異參考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3W

  服飾的歷史源遠流長,可以上溯至原始社會。《鑑略.三皇紀》:“襲葉為衣裳”;《物原·衣原第十一》:“有巢氏始衣皮”;人類最早用樹葉、動物毛皮做成衣服,服飾文化史可以看作由此發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的中日服飾文化差異,供大家參考選擇。

中日服飾文化差異參考三篇

中日服飾文化差異1

  世界文化,特色各異又兼容幷包。日本和服,中國漢服作為兩國的傳統服飾,都是各國最優秀的文化之一。隨着國際化的不斷深化,各個國家不僅在政治和經濟之間的聯繫加深,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加深。本文首先總結了和服文化和漢服文化的服飾特點和發展情況,進而探索兩種服飾之間的差異及融合,並分析漢服文化對和服文化的影響。

  一、和服文化概述

  (一)和服的定義

  和服是日本民族的傳統服裝。和服的穿着巧技是隨着日本政治經濟文化不斷髮展加上日本的各色風俗背景,不斷經歷時代的打磨發展而成的。日本人崇尚人本主義,對本國文化有着極強的信仰感,同時對祖國河山及風土也十分欣賞,有着對情境的獨特細膩感受。這就使得作為日本文化代表的和服風格簡潔高雅,有屬於日本的獨特味道。

  (二)和服的特點

  和服整體幾乎都是硬朗的線條,用直線創造和服的美感,屬於平面裁剪。和服的一大優點就是穿着同一尺寸,無論穿着之人身材如何,都很少給人以衣不合體的印象。和服雖然基本上由直線構成,缺少對人體曲線美的展示,但它卻能代表日本人獨特的莊重安穩的感覺。同時,由於和服比較寬鬆,衣服上的透氣孔有8個之多,且和服的袖、襟、裾均能自由開合,所以十分適合日本的濕潤的風土氣候。

  (三)和服的發展歷程

  1.奈良時代

  奈良時代的日本受中國唐朝文化影響頗深。當時的日本僧侶及大批學者來到中國學習唐代文化、藝術,律令制度。“衣服令”就是奈良時代制定的制度之一。“衣服令”規定了官員和無官職的公務人員上朝或是工作都有專門的服裝,分別按官職等級與行業分類。同時,時至今日日本和服上仍然存有唐代風格繪畫的影子。

  2.平安時代

  平安時代(九世紀以後)是具有大和民族風格的新文化時代。在借鑑了唐朝文化基礎上注入自己國家的文化靈魂。日本和服發展出獨有的奢美與精緻的特色。比如當時盛行的十二單,實際是一種穿着方式,在單衣上疊十二層被稱為圭的服裝,多層圭疊起時仍然能隱約看見單衣表着的顏色,富麗繁華。

  3.鎌倉與室町時代

  鎌倉時代日本政局動盪,常常受到元朝的侵犯,應運而生的是武家文化,這一時代特徵也使得和服重回簡樸,寬袖又變回窄袖。室町時代文化絢麗多彩,在服飾上也開啟了豐富多元的紋飾時代,而女裝則更朝簡單化發展。

  4.江户與明治時代

  江户時代是日本服裝史上最繁盛時期,帶結得到廣泛使用,和服的紋飾繪畫更加豐富,和服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普及。如今我們看到的和服樣式大多定型於這兩個時代,後期只是稍加修改。

  (四)和服藴含的文化思想

  1.和服藴含日本人崇拜自然的情結

  從地理位置來看,日本處於東亞的海島之上,被美麗的島國風光和温柔親切的自然環境所包圍。日本人對自然有先天的欣賞與熱愛,由此也出現了崇拜自然的情結,他們對自然懷有深切的愛。而日本和服就是日本文化中崇拜自然這一情結的完美體現。和服紋飾紋樣的原型有很多來自於大自然中的各種形態,如春花,冬陽,翠鳥等等。崇拜自然這一文化情結讓日本人更加精準地把握自然美。

  2.和服藴含日本人的宗教思想

  日本是一個宗教信仰大國,據調查日本百分之八十的人都信仰宗教,而且一個人可能不僅僅信仰一個宗教。而這種宗教信仰的‘寬也體現在和服上。在很長一段時間和服的特點是寬袍大袖。

  3.和服藴含日本森嚴的等級制度

  日本等級制度森嚴。直至今日,等級觀念,尊卑觀念仍舊是日本的代名詞。日本的女性是夫權社會的產物,她們穿着和服,邁着小碎步,低眉順眼來取悦男性。她們完全以男人的口味與風格來要求自己,她們甘願成為美的犧牲品。

  二、漢服文化概述

  (一)漢服的定義

  漢服,又稱漢衣冠。漢服不僅僅是漢族傑出的工藝學的結晶,也是中華禮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了優秀的中華民族文化,體現了中華人民的智慧與審美。

  (二)漢服的特點

  漢服貫穿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款式眾多,風格各樣,擁有一套完備的服飾體系。漢服有常服與禮服之分,二者特徵不同。其中禮服的特徵為:交領右衽、袖寬且長、隱扣繫帶、上衣下裳。常服以禮服為基礎在袖型、束腰位置、配飾搭配、裁剪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改進。漢服的豐富內涵和給人的灑脱飄逸之感使其成為華夏韻味的代表產物。

  (三)漢服的發展歷程

  1.上古時期

  所謂養蠶繅絲上古創,在近幾年的考古中發現上古時期已經有紡輪和布輪的痕跡,這便是古代紡織工業的證據。

  2.夏商周定製

  中華文明和社會不斷髮展,服飾體系也逐漸開始形成。夏商時期初步建立了冠服制度。周代後期由於政治制度及經濟的變化使冠服制歸為了“禮治”的範圍,當時上衣下裳是服裝主要特點。

  3.秦漢因襲

  秦始皇統一天下,當時的衣冠制度方面也得到了大一統。當時衣服主要類別分為曲裾,直裾。曲裾穿着着多為女性,但在東漢後期,直裾漸漸受到女性的偏愛。漢朝時期,有人用“漢官威儀”形容漢朝的服裝制度,漢服也因此得名。

  4.魏晉融合

  魏晉時期飄逸灑脱的風氣流行加之在南北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胡漢服交匯融合,許多魏晉名人多穿着寬大外衣或內着一中類,寬衣博帶成為這個時期的主要風格。飄帶也是魏晉時期服裝的重要特點,當時的文人追求內心的情感,着飄帶更有飄飄欲仙之感。

  5.大唐發展

  中華盛世,且看大唐。唐代是中國封建政治、經濟、文化鼎盛時期,同時也把傳統服飾推向了鼎盛。唐初服裝風格瘦衣窄袖、色彩沉穩,與隋朝一脈相承。到了中唐以後在色彩方面進行了豐富,開始趨向鮮豔大膽。唐朝對外開放,兼收幷蓄的策略使大唐文化與外來文化交融,外來紋飾開始盛行,中外交融造就百美爭豔的大唐服飾文化。

  6.宋明傳承

  宋代傳承漢族制,禁止穿着胡人服飾。這個時期追求簡約質樸的風格,形成了獨特的宋代“理性之美”。男子服裝主要分為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女子服裝主要是大襟右衽和對襟。明代對服飾進行了調整,女子的樣式更具有多樣性,有了襖子及裙子等,幾經調整最終確立了明代服飾基本風貌。

  (四)漢服藴含的文化思想

  1.漢服藴含儒家文化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源是以“禮”為核心的儒家文化。中國人長久以來善於用服飾來“治天下”的傳統思想使民族服飾——漢服必然成為了儒家“禮”的載體。漢服從整體來看其追求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渾然一體的靈動美。這就與當時盛行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相符合。“天人合一”就是與先天本性相合,迴歸大道,歸根覆命,是中國傳統思想之源泉。

  2.漢服藴含森嚴的等級制度

  漢服在穿着上有嚴格的規範制度,不同等級階層穿着漢服的規範要求不同。漢服在顏色上運用以六色六彩為尊的標準,尊為土,玄為天,黃為地,青為木,赤為火。穿着者必須依照尊卑標準對顏色進行合理的搭配。同時,玉佩是漢服的重要點睛配飾,在佩戴玉佩方面穿着者依照身份不同而配搭不同的玉器。天子佩戴白玉,公侯配佩戴山玄玉,大夫佩戴碧色玉佩等。

  三、和服文化與漢服文化對比

  (一)整體風格不同

  和服為端莊之美,穩重得體。漢服為靈動之美,灑脱飄逸。

  (二)裁剪製作不同:

  1.前片:和服前身左、右片都為半幅布。漢服前左片為整幅布、右片多為半幅布。

  2.領口:和服交領是按對襟裁剪,穿着時相交呈交領。漢服交領是裁剪出來的。

  3.袖子:和服振袖直線直角,下部縫合,後部敞開。漢服廣袖線條柔和,袖口是開放的。

  4.腰帶:和服以布料圍腰,漢服以博帶束腰。

  5.衣裾:和服衣裾較窄,漢服衣裾較大。

  6.緣邊:和服衣領有緣邊,而漢服衣領、袖口、衣裾都有緣邊。

  (三)背景文化不同

  漢服以儒家禮服制為基礎,體現了我國古代儒家對於禮儀的信仰與尊崇。漢服文化同時藴含官制思想與中國古人的道德涵養,是中國傳統儀式的具體展現。日本在吸收他國文化的同時,通過自我探索,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和服便是一個代表。

  四、中國元素對和服傳承的影響

  日本在地理位置上是中國的鄰國,自古以來兩國互通往來交織在一起,關係十分緊密。與其説和服是漢服的衍生物,還不如説是中國傳統文化與日本傳統文化碰撞的產物。和服之所以能傳承,原因如下:唐代的繁盛使中日服飾文化交流頻繁,日本在不斷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逐漸形成獨特的民族文化。同時日本和服藴含的傳統文化也十分受本國政府的重視,採取各類措施傳承和服。中華文化源源不斷傳入日本,漢服的各式各樣也不斷更新,使得和服能夠傳承下來。在唐代以及隨後很長一段時間,由於日本文化受到中華文化的深深影響,因此在儒學等方面也借鑑了中國文化的內涵,使得和服也得到了很好的傳承與發展。

  五、結語

  服飾是展示民族傳統,民族文化的窗口。尤其是民族服飾,最能體現民族特色。日本和服獨特的設計體現日本人性格特徵的同時,還與日本民族性格呼應,體現了日本民族關注形象,注重外界評價,自我約束的習慣。獨特的和服彙集了民族性格,凝聚了民族文化。站在時代的溝渠邊漫溯,千古華夏,韻味非凡。中國在服飾文化上的豐富性,多元性,獨特性讓許多國家得以借鑑,尤其是對日本的服飾文化產生了極為重大的影響。世界文化,因交流而進步,在某一些領域我國也要學習日本文化,揚長避短,兼收幷蓄。同時也要堅持創新發展之路,在服裝文化領域不斷進行新嘗試,才能一展我華夏民族服裝文化特色,走好新時代之路。

中日服飾文化差異2

  日本和服是由中國的漢族服飾發展而來,所以在日本被稱為“吳服”和“唐衣”,和服是西方人對吳服的稱謂。和服與漢服同源,有些相似,所以漢服往往被誤認為是和服。其實兩者是有明顯的區別,只要瞭解一下,就很容易辨別出來。

  一、整體風格不同:漢服飄逸灑脱,美在靈動。和服拘謹寧靜,美在端莊。

  二、裁剪製作不同:

  1、前片:漢服前左片為整幅布、右片多為半幅布。和服前身左、右片都為半幅布。

  2、領口:漢服交領是裁剪出來的。和服交領是按對襟裁剪,穿着時相交呈交領。

  3、袖子:漢服廣袖線條柔和,袖口是開放的。和服振袖直線直角,下部縫合,後部敞開。

  4、腰帶:漢服以博帶束腰。和服以布料圍腰。

  5、衣裾:漢服衣裾較大,和服衣裾較窄,

  6、緣邊:漢服衣領、袖口、衣裾都有緣邊;和服只有衣領有緣邊。

中日服飾文化差異3

  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經典傳統服飾,尤其是大禮時都喜歡着自己的國服。全世界都在呼籲保留傳統,特別是服裝行業,一直倡導傳統的、時尚的就是流行的。中國近幾年來,先是大學生倡導漢服,繼而在全國網絡中出現了漢服網,而今街上也能見到漢服者,自稱漢服表演的也不再少數了,似乎在保留傳統服裝上已經做出了很多的努力。而我們卻時常感到無所適從,我們不知道穿哪一種衣服,才能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閃亮在國際舞台上。而與我國隔海相望的日本國在這方面就與中國存在明顯的不同。以下將對中日在保留傳統服飾上的差異進行初步研究。

  一.中日在保留傳統服裝上的差異

  日本部分

  在如今如此快捷的日本國裏,那種緊裹身軀,只能邁着小步走的傳統服裝並沒有隨着舊式作坊的消失而束之高閣!仍然被人穿着街上行走!

  在京都北野天滿宮,可以經常看到不大點兒的男孩兒、女孩兒穿着全套和服,由家裏領着去過“七五三”節。(所謂“七五三”節,是日本人的一種兒童節日。這對日本人來説是一項很重要的民俗活動。每當家裏的孩子到3歲、5歲、7歲時,都要帶他們去神社參拜。在日本的一些地區內,是女孩3歲、7歲,男孩3歲或5歲。也有的地區有些差異,即男孩5歲,女孩是3歲或7歲。至於選擇“七五三”的原因,據説是因為日本人被奇數為吉祥,所以選擇這三個數以預示孩子一生順利。)她們穿着和服在街上走,和服面料很一般,也沒有什麼裝飾,與之相配的除了背後帶有花結的腰背以外,還有一隻領着的小包。看來“日本頭”的髮型,人們已不再用了。和服有長有短,有素有花,總之人們都很自然的穿着,不像是去趕什麼禮儀場合。只是小孩子全套和服看來像家長給精心打扮的。

  街上和服商店很多,既有面料,也有做好的衣服,還有專門為小孩“七五三”準備的整套和服(包括木屐)裝在盒裏。和服商店的售貨員也穿着和服。綜合商場中也擺着許多靜態模特,而且一些歐洲人外形的模特身上也罩上了和服。照相館的櫥窗內,更是在擺着西式白色婚紗的同時,也擺着新郎、新娘穿和服的婚紗照。你可以深深的感受到這決不是表面的繼承的問題。就連在嵐山的旅遊區,很多拉人力車的日本青年人都穿着他們的傳統服飾,並且挽着相撲頭飾的後髮髻。這決不是隻是為了增添旅遊特色,抑或是為了招攬生意。在北野天滿宮,那些站立看守殿門或從事賣香等屬於服務性質的工作人員,都穿着黑、白或灰色的和服,這與我們寺廟裏的僧人似乎是出於同一個目的。

  中國部分

  説到中國的傳統服飾,現金一直還處於議論之中。有被認為是國服的旗袍只不過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所留下來的衣服影子,不足以代表中國這麼一個大國的風采,或説根本無法體現中國人的文化情懷;現在議論較多時“漢服”。而在中國服裝史中,有相對於少數民族的漢族服裝,有相對於其他朝代的漢代服裝,單純稱漢服,從語義和款式上都顯得概念不清,或是有一定的侷限性;再説中國服裝史上最燦爛的是唐代服飾;而明代服飾又是集唐宋服飾之長而成為漢族服裝制度藍本的。

  所以中國確實還沒有一種為當今人民所普遍認可並喜歡的國服。漢族也沒有像55個少數民族一樣擁有自己的傳統服飾形象。可是因為前未形成有其因,後來如何又任重而道遠。願望是好的,發展則須任其自然。

  但是近幾年還是出現了很多呼籲保留中國傳統服裝的現象。廣州有“漢服部落”的美女網友傳寬袍大袖逛街;2006年5月27日,在端午節來臨之際,上海都市中一羣崇尚文化的年輕人穿上傳統漢服,在世紀公園體驗傳統味十足的端午節;2007年4月5日清明節,一份有關“將漢服定位國服”、“奧運會上,中國的漢族運動員應着漢服入場”的網上倡議書,引起眾多關注;2007年7月31日,福建東南台《海峽新幹線》播出“年輕女子穿漢服逛街上班”;還有主張漢服改良的人也不少等等。這些眾多的現象表明中國人也開始意識傳統服裝,可是這畢竟只是個別人和小羣體的認識,而中國的國情不同於日本,要保留傳統,不是僅此而已。

  二.差異形成的原因

  中國人為什麼沒有像日本人那樣依然保留着漢服?經過無數次思考,分析其差異存在的原因,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釋。

  從名族方面看

  經過考察和分析,發現日本人民族單一,朝代雖有更替,但基本上延續着大和名族的統治,日本在社會文化發展中的單一民族形式,決定了日本傳統服飾的線形發展態勢。

  日本學者秋山光和説,這個崛起於大和的家族從公元3世紀起不斷擴大自己的統治,至5世紀時,已成為日本大部分土地的統治者,遂與中國的宋齊兩朝有了來往。中國南北朝時日本尚屬古墳時代,《三國志•魏志•東夷傳》記:“男子皆露紒,以木棉招頭,其衣橫幅,但裝束相連,略無縫。婦人被髮屈紒,作衣如單被,穿其中央,貫頭衣之”。我們都很熟悉的日本聖德太子(574-622),儘管48歲去世,未能繼承皇位,但在他執政期間,狂熱地引進中國的文化,這位極力主張效仿中國的古代政治家,曾穿着整套的中國隋唐男子典型服裝。和服,正是在中國隋唐服裝基礎上形成的,這之後,和服很單純地成為日本傳統服裝。而在整個一個日本國一億多人口(1995年統計為12510萬)中,絕大部分為大和民族,只有少數阿夷努人。日本解不脱的和服情結就是日本人的大和民族思想。

  而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自有史書記載以來,就有四方異族的不同服飾形象。《禮記•王制》載:“東方曰‘蠻’,雕題交阯”;西方曰‘戎’,被髮衣皮;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這裏的“狄”中有當時在大漠南北的“葷粥”族;“蠻”中也包括九黎和之苗等;“戎”中有姜姓,炎帝即為上古姜姓部落首領(一説為神農氏)。黃帝之後,舜時的少數民族,西有戎、析紙、渠庚、氐、羌,北有山戎,發,息慎(肅慎),東有長夷、鳥夷,南有交阯等。這些民族與中原民族交流頻繁,其中一部分曾入主中原,在以後的發展階段中又不斷吸收其他民族文化,整合成為許多新的民族。至秦時,開始形成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漢代再加強再融合,魏晉時期出現了大遷徙和大同化。僅當年的“五胡十六國”,“五胡”即匈奴、鮮卑、羯、氐和羌,其中鮮卑族建立的北魏在歷史上做出貢獻。南北朝時,北方周邊有室韋、契丹、柔然、高車、突厥、吐谷渾等,南方則有南、北蠻和僚、俚等。唐代時更不用説,不僅有文成公主和親於吐蕃贊普松贊干布,還有彝族、白族的南詔政權,居住在中南和西南地區的俚、僚、西願蠻、五溪蠻等族,則分屬於嶺南等道••••••就説宋以後的統治集團,即有遼的契丹族、金的女真族、元的蒙古族和清的滿族。新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後確認的民族有56個。這裏簡而又簡,旨在説明中國的民族太多了,日本一個大和民族,根本無法與中國相比。如此説來,什麼是中國的傳統服裝,我們自己都無法説清。所以有了前面説的大家意見不統一:有説唐代穿的衣服是正宗,有説明代服飾是漢服集成的••••••現代作為傳統服飾的其實不過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朝代傳下來的服裝風格又加上民國初期的改進樣式。中國人不可能像日本人那樣鍾情於一種傳統服飾。

  從地域方面看

  日本國面積不大,處於亞洲東部,西隔東海、黃海、朝鮮海峽、日本海同中國、朝鮮、韓國、俄羅斯相望,東臨太平洋。日本屬島國,領土由本州、北海、四國、九州四大島和3900多個小島組成。面積只有37.78萬平方公里。山地約佔全國面積的76%,最高的富士山海拔3776米(而中國的喜馬拉雅山珠穆朗瑪峯8849.13米),平原大多分佈於沿海或大河下游地區••••••從這些簡單的數據來看,日本國面積不大,也沒有太多的名山大川。日本又是島國,其相對時孤立的,只有當有意識地敞開海路時,才有可能與其他國家交往,如果不想敞開時,完全是個封閉的世界。這樣來看就容易想到,這個島國人對自己的傳統服飾形象,是可以多麼輕易地保存下來,並對它(和服)情有獨鍾了。

  中國地大物博,這個人人皆知,這裏也不再多提。但是這裏沒有絲毫鄙視日本的意思,只是想説日本的國土範圍大小又是島國,他們繼承服飾傳統這一行為本身就很簡單。

  從成型歷史來看

  中國歷史太悠久了,當中國已經進入封建社會的成熟時期,即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3-7世紀)時,日本才是古墳時期。僅比彌生時代即金石並用時代進一步。從古墳時代後期的陶偶上看,其衣飾以及陶偶的塑造手法,也就相當於中國公元前3000年時的馬家窯文化。在中國衣冠制度自商建立,至南朝已經相當完備時。日本人剛剛脱下貫頭衫,剛剛丟開那種“以木棉招頭,其衣橫幅,但裝束相連,略無縫”的原始服飾。這些我在前面的日本服飾源流中已提到。如此分析中日服飾的前期發展情況,中國夏時和日本古墳時代末服飾發展狀況近似,也就是説中日服飾成型期大約相差了兩千六百餘年。所以中國相比日本要保留傳統服飾就更加困難,因為中國的服飾成型太久遠,一路流傳下來變化也太多;而日本服飾經過的時間短,變化也很小。

  根源於日本人的複雜心理

  日本能夠在大規模“脱亞入歐”,徹底學習西方的同時,仍不放棄自己的民族文化。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去探究的。日本人的這種表現,已經為各國人(瞭解日本的人)所瞭解。這裏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要追尋到日本人的複雜的心理。

  英國人查德•D.劉易斯對日本人的複雜心理是這樣説的:“也許他們的優越感和自卑感可以最恰當地表述為民族的自我意識。這就好比鐘擺在兩者之間擺動:一面瘋狂的努力追趕西方的技術,一面以同樣的精力來維護民族獨立和真正的日本價值觀。”哈佛大學阿爾伯特•魏斯赫德三世學院教授,當代美國政治理論家塞寥爾•亨廷頓在談到中國和日本的區別時説:“隨着明治維新,一個有生氣的改革新集團在日本掌握了政權,他們學習並借鑑了西方的技術、實踐和體制,開始了日本的現代化進程。然而,他們這樣做時,採取了保持傳統日本文化精髓的方式。”

  亨廷頓在説到本土化問題時原引一個日本知識分子的話説:“日本在歷史上經歷了這樣一種循環:引進外來文化,通過提純而使那些文化‘本土化’,然後是引進的和有創造性的推動力被耗竭,從而導致了不可避免的動亂,最終再向外部世界開放。”這句話説得非常透徹。和服不正是在中國唐代服式基礎上演化來的嗎?但是真正的唐裝並沒有在中國流傳下來,和服卻在日本被人們穿到21世紀,而且仍然神聖。

  三.結語

  這裏分析了中日在保留傳統服裝商的差異,以及其形成的原因。這裏要強調的是此篇文章研究的是“差異”,而不是“差距”,所以我們並不需要完全像日本學習。全世界在倡導恢復和保留傳統文化,毫無疑問,這是必須的。拋棄了傳統文化的民族是斷了發展的根底,是沒有了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血脈。但是無論恢復,還是保留傳統文化,都應該順應歷史潮流的發展,都應該與時代同步,而不是將時代的腳步停下來,向後退去,生搬硬套地復古。復古,不是恢復和保留傳統文化。傳統文化的恢復和保留,説到底是傳統文化精神的傳承和發揚光大,而不是一種徒有形式的恢復和保留。徒有形式的恢復和保留只會是使傳統文化留有一個空殼。恢復和保留傳統文化,是需要一定的載體和形式。但是這種載體和形式必須是代表傳統文化精髓的東西,必須是為當代人所喜聞樂見的東西,必須是與世界發展同步但又不失民族特色的東西,必須是讓炎黃子孫能從中產生認同感、吸取營養的東西,而不是那些只能當作古玩、古董的東西。所以,我們要充分提取中國所擁有的如此源遠流長的服裝精髓,並踏着時代的節拍,來創造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時尚服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