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廣西獨秀峯的導遊詞2篇 "獨秀峯:廣西的自然奇蹟與歷史傳承"

來源:巧巧簡歷站 1.88W

廣西獨秀峯,位於桂林市臨桂區,是世界著名的風景名勝區之一。獨秀峯高聳入雲,形似立於山中,被譽為“桂林山水甲天下”中的“一枝獨秀”,風景秀美,景色壯觀,是來桂林旅遊的必遊之地。

關於廣西獨秀峯的導遊詞2篇

第1篇

各位遊客朋友,歡迎到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一獨秀峯靖江王城來遊覽觀光。獨秀峯位於廣西桂林市中心的靖江王城內,是王城景區的核心景觀,素有“南天一柱”之稱。獨秀峯與桂林著名的疊彩山、伏波山三足鼎立,是桂林主要山峯之一,相對高度66米。山上建有玄武閣、觀音堂、三客廟、三神祠等,山下有月牙池。每當晨曦夕照,披上太陽的光輝,儼然一位紫袍玉帶的王者,故又被稱為“紫金山”。獨秀峯擁有唐以來的歷代石刻136塊,均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最有價值的石刻當數800年前刻於讀書巖前的《大比宴享即席勸駕詩》。詩中所言“桂林山水甲天下”,早為世人所認可與傳頌。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去觀賞兩處巖石。我們先看這讀書巖,位於獨秀峯東南側,因南朝時始安(桂林)郡太守顏延之常在此讀書而得名,是桂林最早的名人勝蹟。讀書巖上有唐人鄭叔齊的《新開獨秀山石室記》,是現存最早的桂林山水記述散文,顏延之詠獨秀峯的詩句也因此文而得以傳世。我們再來看太平巖,位於獨秀峯西南,因明朝時靖江王在洞裏發現“太平通寶”而得名。中國傳統桂林獨秀峯太平巖文化以60甲子紀年,每一年均有一個相對應之年神主人間之事,且60甲子又與生肖習俗中的12生肖相對應,每一個生肖又有金、木、水、火、土之五行。所以來到太平巖,尋找與自己的生肖相對應的年神,並對其有所瞭解,不失為遊客在旅途中的一件趣事。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獨秀峯頂上的獨秀亭。此為二層、紅柱、六角、重檐、瓦頂的仿古亭,高7米,長寬各4.8米,面積23平方米。柱間有通透花窗,東西向雙開門。亭側另有方亭,高6米,長寬各4.7米,面積22平方米,原為空襲報警設施^亭前有10平方米平台,四周有圍欄,高居懸崖之巔。登臨四望,雲生足下,星列胸前,桂林奇山秀水一'覽無餘。

各位請看,這是位於獨秀峯東麓月牙池畔的中山紀念塔,是桂林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25年9月,當時在廣西的國民黨著名人士白崇禧、劉為章、李耀軒、李維仁、裘邦燾等,為紀念廣州革命政府的成立和廣西統一,特在孫中山先生1921年誓師北伐暫住之處,興建此塔,以示紀念。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靖江王城景區,它位於桂林市中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侄孫朱守謙被封為靖江王時修造的王城,至今已有640多年的歷史,比北京故宮建成的時間還早。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靖江王城始建於公元1372年,其城垣全部採用巨型方整的料石砌成,城垣周長1500米,城牆厚5.5米,高近8米,南北長556米,東西寬355米,佔地面積19.78萬平方米。內外以方形青石修砌,十分堅固。城開東南西北四門;堅城深門,氣勢森嚴。整個王城的宮殿建築採取嚴格的中軸對稱、左祖右社、前朝後寢的佈局方式營造。各位朋友在此不僅可領略到昔日王城的威嚴肅穆,而且還可親手撫摸600年城牆的滄桑歷史。清朝唯一的漢人格格孔四貞(即“還珠格格”)的家,就在這昔日王府的深宮禁地之內。當然,在這裏我們還可以欣賞到戲劇的“活化石”一儺舞的表演,它是最初的宮廷演藝,起到祝福平安、敬神驅鬼的作用。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三元及第坊,位於靖江王城南面正陽門上。清代學者阮元任兩廣總督時,為連中三元的陳繼昌所立。“三元”是鄉試、會試和殿試均名列第一的人,分別獲得解元、會元、狀元稱號“三元”。自唐代以科舉取士1000多年來,連中三元的僅13人,清代兩百多年中僅有2人。陳繼昌是臨桂人,把用巨石鐫刻的牌坊置於王城正門之上,是封建社會給科舉成名者的至高榮譽。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看到的是貢院,這塊風水寶地曾因科舉時代屢出狀元而名揚天下。在此,您不僅可以想象當年科舉考試的盛況,而且還可以感受學子們十年寒窗的艱辛和金榜題名時的喜悦。各位請看,這是狀元及第坊,在王城東華門上,原坊於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為新科狀元龍啟瑞所建,毀於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在這之前,張建勛、劉福姚分別於光緒十五、十八年登上殿試第一甲榜首。在4年的兩科中,桂林繼唐趙觀文和陳繼昌、龍啟瑞之後,一連出兩名狀元,震驚了全國,一縣八進士,三科兩狀元傳為佳話。重建狀元及第坊時,把4人的名字並列在坊前。各位請看,這是榜眼及第坊,在王城西華門上,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為於建章而立。於建章,永福人,任過翰林院編修、貴州鄉試典試、山東學政等職。

關於廣西獨秀峯的導遊詞2篇

第2篇

榕湖、杉湖原為唐宋時桂州城南護城河, 現在湖畔樹木婆娑, 湖中澄湖碧水, 象碧玉鑲嵌在市區中心, 遊人到此不僅能飽覽湖光山色, 而且可以尋勝訪古。

湖心亭 在榕湖的湖心島上, 原建於40年代, 1979年兩次重建, 現為一組設計新穎的仿古臨水亭廊, 由大小兩亭及連廊組成。大亭8角、重檐、凌駕水中; 小亭4角, 單檐尖頂, 坐落岸上, 以直角形(l)曲廊與大亭相連, 總面積120平方米。湖岸有九曲橋銜湖心島, 掩映於湖光翠柳之間, 與亭廊構成整體, 顯出平穩中求變化, 臨水而有飛動感。

古南門 桂林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市區榕湖北岸。又名榕樹門。據載為唐代名將李靖於武德四年(621)平定嶺南後, 在桂林築置城守新建, 是桂林“唐城”的南大門, 距今正1300多年。

黃庭堅系舟處 在榕湖北岸, 古南門前, 榕蔭亭側。崇寧二年(1103)北宋大詩人黃庭堅被謫宜州, 崇寧三年(1104)經桂林, 遍覽名山, 泊舟此岸。他寫的《到桂州》雲“桂嶺環城如雁蕩, 平地蒼玉忽 峨; 李成不在郭熙死, 奈此百嶂千峯何”, 融進個人的不幸遭遇, 也表達了對桂林山山水水的深厚情意。南宋理學家張知靜江府時, 在系舟處建榕溪閣, 以志懷念。閣久廢, 1955年在舊址建榕蔭亭, 其後又立碑其側, 題為“黃庭堅系舟處”。

湖西莊 在榕湖北路西段。清嘉慶道光間, 少司空李宗瀚建為別墅。張維屏《窪遊日記》稱, 大門臨湖, 內有小橋流水, 過橋有屋, 屋後有軒, 軒前有園, 整座建築用竹籬圍合。李宗瀚住湖東“拓園”, 今人民禮堂東北側, 湖西莊由其侄李春回掌管。李春回工書精刻, 後破落, 別墅荒蕪。1954年以來, 這裏建起擁有十幾幢風格各異的庭院建築, 成為桂林市第一個接待國家元首級的外事賓館榕湖飯店。

芙蓉亭 在榕湖南路西段, 榕湖西南岸邊。清代著名桂林畫家羅辰曾在此建“芙蓉池館”。1955年建亭, 因名芙蓉, 亦稱葵花亭。1988年改建成鋼筋混凝土結構, 6柱、6角、單檐、琉璃瓦、攢尖頂亭, 高7米, 長寬各5.45米, 面積29.7平方米。亭中有石桌凳, 柱間有石欄杆, 亭周樹茂蔭濃, 秀色可餐。

陽撟 在秀峯、象山兩區相銜, 榕湖杉湖接合部的水面上。宋名青帶橋或永濟橋, 木質結構, 元代毀於火。明改建石橋, 解縉書“永鎮三江”其上。洪武間(1368~1398)桂林城南擴, 榕湖杉湖變成內湖, 名陽塘, 橋因湖改稱陽橋。歷代多修葺、擴建。1974年擴建成現狀: 石拱結構, 3跨, 各5米, 全長22.2米; 橋面由20米加寬成32米, 瀝青鋪築, 飾以漢白玉雕花欄杆。自古以來, 青帶橋一帶就是商業中心區。據元伯篤魯丁《陽橋記》載, 橋的兩側, 商賈所藏寶物、番貨, 以有易無 , 日千百計。現在榕杉湖區, 市行政機關、商業網點、賓館環立, 這一地帶, 更成為南北通衢和政治、文化經濟、旅遊的中心。

朝霞亭 在榕湖東側, 湖濱飯店前, 簇擁於小葉樟, 夾竹桃與翠竹間的一個260多平方米的小島上。高7米, 長寬各4.45米, 面積19.8平方米, 為6柱、6角、單檐、攢尖頂小亭,3面有石欄桌凳,北面有曲橋通達,是喧鬧市區中難得的安寧憩息地。每當日出,霞光滿亭,激人奮進,嫵媚可親。

蘑菇亭 在杉湖湖心島上, 由一組圓形水榭與3個獨立單柱圓形亭子組成, 總面積近400平方米, 建於1978年。登上杉湖北岸的12層高樓灕江館頂層俯瞰, 湖心島的平面呈美麗的梅花圖案。

補杉亭 一名杉湖亭, 在杉湖湖心島上, 1955年建, 為木結構, 以杉樹皮蓋頂。杉湖畔清代有“補杉樓”, 是著名桂林詩人朱琦、龍啟瑞等登臨吟詠之地。補杉亭之名由此而來。亭已廢, 1978年在原址四周新建蘑菇亭。

大榕樹 在榕湖北路西段古南門前,為小葉榕,高18.6米,冠幅直徑32米。南宋文學家劉克莊(1187-1269)《榕溪閣》:“榕聲竹影一溪風,遷客曾來系短篷;我與竹君俱晚出,兩榕猶及識涪翁。”涪翁是北宋詩人黃庭堅的號,他遊桂林時曾系舟樹下,證實這棵大樹是宋代榕溪閣前兩棵榕樹中的倖存者,樹齡在800年以上。今仍枝葉婆娑,濃廕庇日,成為朝夕與遊人共處的桂林八景中的“榕城古蔭”。另一株古榕,附古南門而生,早已不存,但城門、城樓,至今仍稱榕樹門、榕樹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