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民族團結案例

來源:巧巧簡歷站 1.61W

  關於民族團結案例

各級各類學校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活動,讓民族團結的 “金種子”在各民族學生心中生根發芽,民族團結教育之花在校園精彩綻放,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民族團結案例資料,提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關於民族團結案例

 

案例一

“和不同民族的同學天天生活、學習在一起,朝夕相處, 一定要像愛護自己的生命一樣,愛護民族團結,珍視這來之不易的民族大團結。”這是州教育局舉辦全州中國小師生“民族團結一家親”主題手抄報、徵文評選活動時,東鄉縣幸福學校的學生們在自己作品中展現的內容,字裏行間表達出了他們對於“民族團結一家親”的美好願景。

在學校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主題活動,是我州教育系統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全州教育系統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作為愛國主義與德育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創新活動載體,積極教育引導廣大師生爭做民族團結的傳授者和踐行者,不斷築牢中 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為加強機關幹部職工對民族理論政策的教育學習,使局機關全體幹部職工成為民族團結的宣傳者、實踐者和監督者, 州教育局在辦公樓醒目位置製作了民族團結進步宣傳畫報,向各科室發送“民族團結一家親 同心共築中國夢”宣傳畫, 在LED電子屏上滾動播放民族團結宣傳標語和民族政策, 並組織局機關幹部職工和全州教職工參加線上“臨夏州首屆民族政策法規知識網絡有獎答題活動” 。

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民族團結教育更要從娃娃抓起。全州各級各類學校創新活動形式,做好民族團結進步教育 工作,使民族團結意識深深植根於學生們的心間。在校園中開闢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專欄、辦以民族團結進步為主題的黑板報;激勵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開展國學經典誦讀等活動;結合學校實際, 開展“手拉手、交朋友”活動, 各民族師生相互暢談民族的風俗習慣和禮儀禮節,加深了彼此之間的友誼。

各級各類學校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活動,讓民族團結的 “金種子”在各民族學生心中生根發芽,民族團結教育之花在校園精彩綻放,鑄牢了我州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基石。

案例二

x月x日,烏魯木齊市水磨溝區新民路街道新城社區和新民西街社區聯合邀請了80餘名社區女性居民、結對親戚和環衞工人等,舉辦了“巾幗心向黨·愛傳千萬家”慶祝“三八婦女節”主題活動。

記者在現場看到,社區工作人員為大家準備好了插花用的原材料和工具。在聽了花藝師的步驟和要領講解後,居民們興致勃勃地學起了插花,在花藝師的逐個指導下,信封花籃、手提花籃一步一步地成型了。

據新城社區黨總支書記毋啟瑜介紹,社區提出舉行這一活動後,新民西街社區就和他們取得了聯繫,就這樣兩個社區合在一起搞起了活動。

據介紹,此次活動兩個社區購買了插花、花籃和工具共計5000餘元,可製作110個花籃。

案例三

“老哥,我們來看你們了。”2月23日早上,排祖拉·艾比布拉剛從新疆且末縣回到庫爾勒市,就帶着家人來到庫爾勒市恰爾巴格鄉喀拉墩村,看望結親户王福來和他的老伴兒李想。

一見面,兩家人的手就緊緊地握在了一起。“老哥,過年忙,沒顧上來看你們,都好吧?”“好呢,放心,你來回跑也辛苦!”過年沒能團聚的一家人圍坐在桌子旁,一邊吃着花生,一邊聊家常。

排祖拉曾經是王福來的房東,現在他們是結對親戚,更是情同手足的好兄弟。排祖拉今年57歲,是一名長途汽車司機,每天往返於庫爾勒市和且末縣之間,他的妻子努爾依馬尼·達吾提是一名環衞工人。

王福來説:“排祖拉夫婦的收入並不高,不但要撫養兩個孩子,還要贍養體弱多病的母親,平時來看我們還總給我們帶禮品,太謝謝他們了!”

今年68歲的王福來夫婦,xx年前隨女兒一家從河南來到喀拉墩村,租住在排祖拉家。“剛來的時候,因為年紀大,好多工作都幹不了,我就在工地上搬磚,收入不穩定。”王福來告訴筆者。

“排祖拉家做好吃的,都會給我們端一些過來。前年和去年,我和老伴兒先後受傷,他們就把房租免了。”李想説。

隨着時間的推移,兩家人的感情越來越深,王福來和排祖拉更以兄弟相稱。

20xx年,排祖拉要在自家果園裏蓋房子,王福來夫婦就停下手中的活兒,到果園幫着搬磚、運沙子、做飯,忙前忙後。“房子蓋好了,我們沒時間過去,老哥就幫着看房子。電卡、水卡我也交給了他們,有他們在,我們很放心。”努爾依馬尼説。

回憶起兩年前的車禍,王福來哽咽着説:“老伴兒因車禍進了醫院,可我手頭沒有錢,無奈之下,我想到了排祖拉。排祖拉得到消息馬上趕到醫院,及時交上了醫療費。住院期間,排祖拉忙前忙後;出院後,排祖拉更是一天跑幾趟,送飯、送藥,照顧了一個多月,直到老伴康復。”

20xx年9月,兩家人在村裏的“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中結成了親戚。他們常來常往,更是親上加親。

今年,排祖拉一家打算陪王福來夫婦回一趟老家,“我和媳婦商量好了,全部車費我們出,陪老人回去看看。”排祖拉説。

喀拉墩村村幹部阿布來提·買合木提説,他們的故事影響了村裏的各族羣眾,越來越多的村民説,要像他們一樣,和自己的結親户成為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案例四

“媽媽,您身體還好吧?明天我休假,回去看看您……”2月24日下午,忙完手頭的工作,新疆準東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建設局幹部徐海亮拿起電話,打給遠在140公里外的吉木薩爾縣泉子街鎮牛圈子溝村的哈薩克族媽媽卡孜帕。

今年45歲的徐海亮出生在牛圈子溝村的一個獸醫家庭,從事獸醫工作的父親徐萬生與牧民巴旦一家關係甚好,誰家有了喜事或困難,兩家人都要坐在一起商議,樸素的民族情誼在兩個家庭中“生根開花”。

徐海亮小時候,家裏買的小羊羔都交給巴旦照料,家裏想改善伙食,做些肉食時,就從巴旦家裏拿。巴旦家的孩子多,糧食不夠吃,徐萬生就將自家的米麪分出一些給他們送去。儘管當時巴旦和愛人卡孜帕有了3個兒子,但看到年幼的徐海亮可愛活潑,還是動了認親的心思。兩家人還為此舉辦了一場特別的哈薩克族認親儀式,自此,徐海亮有了一個響亮的哈薩克族名字“木薩”。一年秋天,徐海亮出了蕁麻疹,巴旦夫婦格外上心,聽説山裏有治療蕁麻疹的草藥後,夫婦倆騎馬進山四處尋找,帶回了對症的草藥。

40多年過去了,如今,徐海亮的父親徐萬生和乾爸巴旦都相繼去世,而兩家的情誼卻一直延續了下來。一有空,徐海亮就會帶着家人去看望卡孜帕一家。從2011年開始,連續8年為老人送去冬季燃煤。

如今,孩子都已成家立業,平時雖然都忙於工作,可兩家人一直相處得十分和睦。逢年過節,兩家人都要在一起吃團圓飯。“卡孜帕是我的姐姐,我們姐妹倆經常嘮嗑,現在我們就希望兩家的這份親情一直延續下去。”徐海亮的母親張秀香説。

讓徐海亮感動的是,這幾年每到春節,卡孜帕都讓和自己一起生活的小兒子帶上一隻羊去徐海亮家看望。“用我們哈薩克族最尊貴的禮節,延續我們之間的親情。”今年72歲的卡孜帕説。

“我的這個兒子,時常給我打電話問候,每次來都給我帶生活必需品,家裏缺啥,都及時給我捎過來,讓我心裏暖暖的。”2月25日,當徐海亮去看望卡孜帕時,老人拉着兒子的手捨不得鬆開,嘴裏不停地説。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