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培訓心得體會4篇 《語文培訓:四年級的成長探索》

來源:巧巧簡歷站 2.91W

在四年級學習語文時,我們常常遇到各種難題和困惑,因此參加語文培訓成為許多學生和家長的選擇。通過四年級語文培訓,我們不僅學到了詩詞、文言文等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在培養語文興趣、提高閲讀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明顯進步。本文將分享一些個人心得體會,希望能為學習語文的同學們提供一些參考和幫助。

四年級語文培訓心得體會4篇 《語文培訓:四年級的成長探索》

第1篇

20xx年7月14日—18日,我們全體國小語文教師參加了縣裏組織的國小語文教材培訓。走在回家的路上,那精闢的教材分析、可行的教學建議,不時地在腦海裏浮現。如果用一個詞語來概括參加本次活動的體會,那就是受益匪淺。

1、在本次培訓中,輔導老師對教材分析,使我對人教版教材有了新的理解和把握。做為一名一線教師,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努力給學生創造一個有利於素質教育的空間。

2、教材培訓建立了一個平台,同行與同行交流的平台,羣策羣力,把以前的“單打獨鬥”變成了齊心協力,把自己的閉門造車變成了資源共享,使教育資源得到優化,對新教師是一個學習的機會,對老教師是一個新的教學理念的學習與舊的教學理念碰撞與融合的機會。

3、講授新教材時應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材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繫,弄清教材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着力點,比較新教材與舊教材的區別和聯繫,有哪些改進,教法上有那些變化,有那些獨到的進步和收穫,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定教學的重點,找準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

4、對於國小語文教學來説,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 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樹立。課改實踐告訴我們,沒有堅定的新課程理念,真正意義上的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是不可能的。老師只有真正地“放手”了,課堂才會充滿生機。

5、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只有那些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需要與興趣的教學,只有那些能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的機會的教學,才能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才能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得到根本改變,使語文課堂成為探究課堂,充滿生機,充滿生命活力。

總之,這次國小語文教材培訓為我們提供了難得的平台,我一定會珍惜本次學習培訓的機會,認真學習,利用時間給自己“充電”,為將來更好的從事教學工作打好基礎。

四年級語文培訓心得體會4篇 《語文培訓:四年級的成長探索》 第2張

第2篇

我收穫頗豐。20xx?年xx月xx日,參加了為期一天的由縣教育局組織的“三科培訓”二、三年級語文統編教材培訓,通過培訓,此次培訓,講座老師分別從新教材的體系結構和內容編排、教材的主要特點及使用建議、識字與閲讀部分教學建議、口語交際和寫話的教學建議等作了詳細的分析講解,使我們更深一步地瞭解新教材的特點,明白了該如何使用教材、採用什麼樣的方式方法教學,讓我們對於新教材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此外,專家還鼓勵老師們要勇於實踐,迎接挑戰,與課程一同成長。

首先,培訓講座教師楊正會老師對語文新教材的編寫理念以及教學策略進行了詳細的講解,使我們全面地瞭解了新教材的內容,讓我們有了新的認識,對教材的分析,為我們今後的教學指明瞭方向,也增強了我們老師完成語文教學任務的信心。本次培訓內容豐富多彩,實用性強。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寶貴的教學經驗。在本次培訓中,楊正會老師主要從識字教學、寫字教學、閲讀教學、口語交際等方面進行培訓指導,剛開始我對教材的認識沒有那麼的精深,不過聽了楊老師的詳細分析,從教材以專題組織單元,整合的方式組織教材內容編排特點。並且要注意把握本組教材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繫。要想拉近課本與學生的關係,首先要吃透教材,才能在這個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教師真正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其次,培訓講座上,老師進一步剖析了二、三年級語文統編教材的內容板塊和教材重難點,幫我們明確了今後教學的思路。我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認真鑽研教材,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加強寫字指導,提高學生的寫字能力。在使用教材的同時,我們也要注意教學內容提示及一些教學中所要注意的問題。如:識字課。我們要了解它的編寫形式、特點。第一、內容與專題緊密聯繫;第二、形式多樣,體現出要對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第三、採取韻文的形式編寫,易於朗讀。特別是低年級的國小生,我們要充分地發揮課文中的插圖作用,藉助圖畫猜識生字,讀通句子。必要時,我們可以採取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文讀通順。老師絕對不能包辦代替學生,而是加強引導學生注意發現的層次性,將發現的識字方法遷移到學習中,讓他們自己動手操作和鼓勵他們獨立完成。不過要時時對生字進行復習和鞏固。

最後,新教材中增加了一個新的板塊,和大人一起讀,將課外閲讀納入了課程中,引導學生要大量閲讀,讓孩子養成閲讀的好習慣,並能通過不同形式的讀從而愛上閲讀,充分的調動家庭教育的力量,共建書香型校園、書香型社會。大量的閲讀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

新教材的內容更加的貼近學生的生活,尊重兒童的天性,引導學生去發現,去自主的探究。比如口語交際,從交際的實際入手,通過兒童最喜歡的遊戲入手,讓他們在遊戲中發現交際的最基本要求,聲音要讓別人聽到,要懂得認真聽。通過參加國小語文統編教材培訓,我們老師對國小語文的新教材有了新的認識。為我們完善自我,提高理論水平提供了難得的平台,我們一定會珍惜培訓的機會,認真學習,利用課餘時間給自己“充電”,用理論指導教學實踐。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學規律,把科研和教學結合起來,切實以新觀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學,適應現代教學改革需要,切實發揮新課標在新時期教學改革中的科學性、引領性,使學生獲得能力的提高,為推動新課程改革添磚加瓦,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3篇

新部編語文教材的改版,給了老師更多創新空間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挑戰。每次拿到教材的我,在整體瀏覽一遍課文後,總是感到熟悉的課文內容越來越少。僅憑自己多年積累的教學經驗,已無法跟上教學改革的腳步,經常感到很迷茫,所以需要不斷地學習,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從而勝任當前的課堂教學。本次的教材培訓活動,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通過四位優秀教師對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的解析,讓我對整本書的教學思路變得更加清晰,掌握了更多實用的教學策略與教學方法,並學習應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努力在自我反思中改進自己的語文教學。

教學內容要重視什麼?一看單元導讀,二看課後題,三看交流平台。每次授課之前都會認真分析導讀與課後習題的內容,以其為抓手進行教學設計,但對於交流平台我總是一帶而過。本次培訓後,在講解第二單元前,我特意仔細閲讀了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台,發現這部分內容緊密結合導讀中訓練重點:“閲讀時能提出不懂的問題,並試着解決。 ”平台中提出瞭解決問題的方法有三點:第一,聯繫上下文,並結合生活經驗來解決問題;第二,查找資料解決問題;第三請教別人解決問題。如果把這些方法滲透到課文的閲讀教學中,要比等到課文全部講述後再説明,學生會更容易接受。由此可見,自己以前的教學竟然忽略了這麼重要的內容,真是不應該!

習作要培養學生哪些習慣?一是培養學生隨時隨處提筆記錄生活的好習慣;二是讓學生養成修改的習慣,自己修改和互相修改習作中存在的問題。從教以來,我一直把習作教學作為重難點,總是想盡一切辦法激發學生主動習作的內在動機,但多數學生一提到寫作文就犯愁,特別是寫日記,總是不知道寫些什麼,更別説隨處提筆記錄生活了。所以我的做法就是組織學生開展一些活動,例如:觀察動植物,給每個孩子過生日,學生自發組織各項比賽,一起玩遊戲,班級崗位競選等等,利用活動激勵學生書寫觀察日記,記事日記,希望他們能依據自己的班級生活和生活經驗達到有話可寫,樂寫願寫,有效提高學生的表達自信。但通過本次的培訓,引起我關注的是學生修改習慣的培養問題。因為現在農村的學生越來越少,一般的情況都是教師對學生面對面的指導,很少讓學生互相修改。就我而言,對學生修改習慣的培養很是欠缺。所以本學期的第一篇作文我就嘗試讓學生用紅筆先自己修改,再同桌互相修改,最後全班交流評價,評選出“最佳樂園”。整整一節課,孩子們特別興奮,一直沉靜在自己與他人的習作中。雖然每篇內容經過修改後,還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但學生的收穫卻很大,能發現他人的優點,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

本次教材培訓後,讓我在反思自身不足中提高了處理教材的能力。學中思,思中行,語文教學中的更多挑戰正在等待着自己,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更好地駕馭它,讓學生收穫更多的知識。

第4篇

通過幾天的學習,我感受到了統編教材的編排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重視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國小語文一共編排了129 篇古詩文,約佔總篇目數的30%。其中,古詩詞112 首,文言文14 篇,古典名著3 篇。除了古詩詞、古代寓言、神話傳説、歷史故事外,還從《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等傳統蒙學讀物中,選取符合當今時代特點、具有積極意義的內容。

二、倡導大量閲讀。這套教材主編温儒敏提出:要“讀書為本”。統編教材主要通過兩個途徑體現這一理念:

1、課內拓展。主要是通過閲讀鏈接來加大閲讀量,鏈接的都是與課文有關的內容,有的還與課文進行了整合,編排了課後題。例如四年上冊11課《蟋蟀的住宅》課後第三題説:“課文把蟋蟀比作人,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説説這樣寫的好處。讀下面的片段,想想在表達上與課文有什麼不同?”接着又為我們鏈接了蘇聯比安基《燕子窩》節選。

2、納入課外閲讀。一方面通過課後題引導學生課外閲讀,比如四年上冊12課《盤古開天地》課後的選做題:課後蒐集中國的神話故事讀一讀,然後講給同學聽。

隨着統編教科書的全面使用,大家可能都聽過一個理念,就是課外閲讀課程化。教師和家長很關心學生的課外閲讀,但是令人苦惱的是,要重視課外閲讀,卻不知道要讓學生讀什麼書、怎麼讀書,因此課外閲讀常常不容易落到實處。統編教材把課外閲讀納入語文課程體系。教材從一年級到九年級都有系統的書目安排,告訴教師、家長和學生在不同年級、不同學期可以讀什麼書。我認為課外閲讀課程化,不僅僅是對讀什麼進行推薦,還意味着教師要對學生的課外閲讀進行指導和必要的監管,老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要利用好小貼士指導學生的閲讀。而不能只是推薦書目,只是提要求,放任自流。這裏要注意把握一個尺度,課外閲讀還是要以自主閲讀培養學生興趣為主,教師的指導不要過多過細,另外要求也不要過高,更不宜以考試的方式進行測評。

閲讀的習慣和能力,教學當中往往是這樣的,學生一主動,老師就不方便預設,就不便於把控課堂。但是如果我們的學生長期處於,老師問學生答,學生長期被老師牽着走,處在這樣一種課堂模式的狀態下。那麼長此以往,他就不會主動閲讀,不會主動思考了,就一定會形成“等、靠、要”等等弊端。那麼為了改變這種被動閲讀的狀態,四年級教科書通過三個單元,培養學生主動閲讀、積極思考的習慣和能力。比如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是繼三年級“預測策略”後第二個閲讀策略單元,這個單元圍繞“提問”這一閲讀策略進行編排,,旨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給學生提問方法。從這一個單元的編排,我們可以看出統編版教材編寫的科學性和序列性。以前我們在培養學生質疑能力時往往就是“看了課題,你有哪些疑問?”或“誰還能提出更有價值的問題?”什麼樣的問題是有價值的問題?老師説不清,孩子不明白,流於形式,浮於表面。從沒像現在這樣,安排一個單元循序漸進,層層遞進的進行訓練。

本單元的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提問方法的指導上,不能是學了方法,用方法提出了一系列問題,教學就結束了。還要進一步藉助問題引導學生理解課文,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本單元的目的是要運用提問策略進行閲讀理解,提出問題是為了幫助理解課文。這是本單元教學區別於普通閲讀單元教學的難點。因為現在是從學生出發進行教學,學生提出的問題完全是生成性的,不像一般的閲讀教學那樣,從相對客觀的文本出發,方便預設,方便操控課堂。如果在課堂上從學生的問題出發教課文,就需要教師對課文極其熟悉,能迅速判斷學生提出的哪些問題有助於理解課文,哪些問題大同小異可以合併,並迅速思考怎樣把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科書上編者提出的問題串聯起來,又怎樣從每個問題出發一步步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所以,為了降低教學難度,我們也可以把學生的問題收集起來,先在課下備好課,再去上課。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先讓學生提出自己的真實問題,再借助提出的問題理解課文,保證閲讀的真實性。

由於是語文學習,所以本單元教學強調教師或學生要篩選出對理解課文有幫助的問題。但學生提出的問題都是有一定價值的,是他們積極思考的表現。有些問題,雖然對理解課文的幫助不大,但問題本身也是有一定價值的。因此,對理解課文沒有幫助的問題,教師也要充分尊重,給予關注。如,可以鼓勵學生課下過交流、請教、查資料等方式去研究。不要讓學生感到自已提出這樣的問題沒有意義,打消學生提問的積極性。

學生不可能通過一個單元的學習,就能自主、靈活運用提問方法進行閲讀,要多給學生練習的機會。今後的課堂教學中,可以多讓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基於學生的真實問題開展閲讀教學,促進學生理解能力的發展和思維水平的提升,促進學生主動閲讀。

統編教材,為了改變語文教學重閲讀輕習作的狀況,從三年級開始,每冊教材都獨立的編排了一個以培養習作基本能力為核心的習作單元。習作單元一共由六個部分組成。第一是導語,第二是課文,然後是交流平台和初試身手,接着是兩篇習作例文,最後是習作。在這個習作單元中,精讀課文與普通單元中的精讀課文教學目標不同,在理解內容和積澱語言方面不做更多的要求,更注重引導學生體會課文在表達方法上的特點,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習作例文中的選文也都貼近兒童生活,便於孩子仿寫。在交流平台上,對本單元學到的一些表達方法進行了梳理。在初試身手這個板塊兒,習作片段的練習或者實踐活動,讓學生試着用學到的方法練一練,最後在充分獲得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寫作方法,進行整體的寫作練習。這六個教學內容,教學形式上完全不同的部分,圍繞着一個語文要素一個核心整體的呈現出來。

除了習作單元的習作練習和初試身手進行練筆,統編教材還通過閲讀單元后的習作練習,課後練習或語文園地的“語句段運用”小練筆,以及寫作的單項訓練,全方位構建了一個提升學生習作能力的立體框架。

這次遠程培訓,使我對統編教材充滿了信心,我也非常期待統編教材的投入使用!我相信,只要我們精心研讀,好好使用,統編教材一定會帶給我們和孩子意想不到的驚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