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家讀後感6篇 《巴金家讀後感:洞察家庭世界的智慧之旅》

來源:巧巧簡歷站 2.02W

“巴金家讀後感”是對於著名作家巴金及其作品的個人反思和感悟。巴金作為20世紀中國現代文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家庭背景、成長經歷以及作品的核心主題都成為了廣大讀者深入研究的方向。通過對巴金及其家庭的深入閲讀和思考,我們能夠對這位偉大作家的人生與作品有更全面的理解。

巴金家讀後感6篇 《巴金家讀後感:洞察家庭世界的智慧之旅》

第1篇

很小的時候就看過巴金老先生寫的激流三部曲之一《家》。長大後閒來無事隨手還會翻翻這本書。

?家》以嫻熟的藝術手法,塑造了眾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個形象都寫得血肉豐滿、個性鮮明、栩栩如生。

小説中的人物有七十來個,其中既有專橫,衰老的高老太爺,荒淫殘忍的假道學馮樂山,腐化墮落的五老爺克定,又有敢於向死向封建專制抗議的剛烈丫頭鳴鳳,温順馴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長孫媳瑞鈺等;以及受新潮思想、嚮往自由平等的覺慧、覺民、琴等青年覺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其實,《家》一書是寫在中國社會劇烈大變革時期一代青年走過的歷程。覺新、覺民、覺慧三弟兄代表了三種不同的性格,他們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館中。因為性格的不同所走的人生道路也就完全不同。

覺慧應該是巴金老先生筆下具有一個代表性的新青年的一個典型人物。巴金曾在他的這個第十版序中這樣寫到:“一箇舊禮教的叛徒,一個幼稚然而大膽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來一點新鮮空氣,在那個舊家庭裏面我們是悶得透不過氣來了。”覺慧正是這樣一個人物,他有着新思想,看到了社會的弊端,他反對舊禮教。同時,他也很幼稚。但是,他敢於反抗,並且最終衝出了那個封建禮教的大家庭的束縛,乘着不停東流的綠水走入了他嚮往的新生活。

書中還有一個特別顯着的氣息:到處閃耀着青春的色彩。這種單純而自然的環境就是作者本人所寫的那樣:“永生在青春的原野”,“我始終記住: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源泉。”

巴金老先生筆下的《家》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而《家》的那些子弟們正代表了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專橫、衰老、腐朽的最高統治者高老太爺。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機構中腐敗、貪婪的官員。那些官員仗着自己的官職,隨意支配人,在無形中,人們對他產生了怨恨,對他也產生了無形的威脅。還有像狡猾貪婪的四老爺克安的貪官,他們運用自己的小聰明,毫無顧忌地從公家手中“榨錢”,行賄受賄是樣樣不缺。社會中也有像腐化墮落的敗家子五老爺克定的青少年,他們整日沉迷於網絡的虛擬世界,他們由於承受不了社會各方面的壓力自甘墮落。儘管有如此之多的“烏雲”,但它永遠遮擋不住“太陽”的光輝。

總之,《家》這部作品從思想內容上,對摧殘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禮教和封建專制制度進行了憤怒的控訴,對那些在封建禮教的重壓下受苦、掙扎最後作了犧牲品的人們寄予了無限的同情,對那些為爭取自由的生活而奮鬥的人們進行了大力的歌頌。

這個社會永遠都是在進步的,並不會因為有什麼不進步的羈絆而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夠停止;沒有什麼可以阻擋得了時代的潮流。在走過的途中,它會噴發出應由的水花,這就會形成一股股奔騰的不息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勢,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激流三部曲,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家》、《春》、《秋》,我讀的,是其中一部《家》。它講述了二十世紀初期的一個封建大家族高家的故事。

高家有三位少爺,大哥高覺新,二哥高覺民,三弟高覺慧。

大哥覺新的性格與二哥三弟迥然不同。他雖然善良,卻從骨子裏透出怯懦。他視祖父的話為律法,卻又對有新思想的青年充滿同情,並給予幫助。他幫助覺民逃婚,幫助覺慧離家出走。他痛恨封建制度,但這該死的思想卻早早的深深的在他的腦海裏紮根,他雖然接受新思想的啟蒙但卻不敢過多的接觸。他在祖父和弟弟們之間的夾縫之中生存,我喜歡他的善良,卻討厭他的怯懦,兩種性格在他身上如同陰陽兩極一般契合。最終,他的“不抵抗”主義卻造成了他與妻子瑞鈺,表妹梅三個人的愛情悲劇。

二哥覺民和三弟覺慧的性格倒是十分相似,但是相比於覺慧,覺民要成熟穩重得多。他們受到新思想的啟蒙,勇於參加學生青年運動,熱心創辦刊物,宣傳先進思想。

覺新的性子有些激進、叛逆,他愛上聰明伶俐的婢女鳴鳳,但馮樂山卻指名要娶鳴鳳為妾,鳴鳳堅決不從,投湖自盡……愛情的悲劇讓他徹底覺悟,離家出走,投身革命事業!

高家,是一箇舊社會常見的封建大家族,它表面上看起來光鮮亮麗、井然有序,但是實際上它處處遍佈着黑暗,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兩個有思想、有抱負、有理想的新青年出生在此,他們沒有被封建舊制薰陶成行屍走肉,而是勇敢地衝出牢籠!

覺慧最終衝出了牢籠,他掙脱了束縛,成為了真正的勇敢者、革命者!

巴金先生以成熟尖鋭的文筆狠狠地戳穿了封建專制制度的罪惡與黑暗,揭露了在温馨和睦掩蓋下的大家庭的勾心鬥角與險惡。此外,他還描寫了在新思想的推動下,新一代青年逐漸覺醒和反抗。陳舊的封建勢力雖然強勢,但那畢竟已成為過去,和現代社會必然的發展道路相悖,陳舊的制度始終會被社會所淘汰和遺棄,如同生物,物競天擇!

?家》這本書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一部,巴金中國四川成都人,百歲老人,現代小説家,散文家。

?家》長篇小説,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這激流永遠動盪着,並不曾有一個時候停止過,生命是用來征服的。“對於生活的信仰,生活還不會結束,我也不知道在前方還有什麼東西等着我。”巴金説。

?家》的主角是圍繞高覺惠寫的,寫述了在紳士家庭下的故事,這個家庭在和平的,愛的表面下,充滿了仇恨和戰爭。覺惠是三少爺,二少爺高覺民和大少爺高覺新。《家》是一部想哭,有悲憤,有喜悦的書,明白了青春畢竟是美麗的東西。

?家》不僅圍繞了三個少爺,還寫了梅、琴、瑞鈺和鳴鳳。梅初見時穿着“一件玄青緞子的背心”,她是這個家庭的遠方親戚;瑞鈺是大少爺的太太;鳴鳳是一位丫頭;我代那許多做了不必要犧牲的女人叫出一聲:“冤枉”。

這個家庭裏有許多人和事都是腐敗的,許多人的思想還是保守的,正如女子不應和男子同班讀書;女子不應剪短髮;女子應照意結婚……許多不公平的事都在《激流三部曲》中展現。而覺惠正是一位充滿正義感的少年,在這個悲歡離合,不穩定的家庭中你忍無可忍,直到一個你深愛和愛你的少女死後,你才毅然決然地打算,離開這個家庭!

?家》中的這個家庭,隨處都可以找到,也許吧,現在可能不怎麼找到,但在那時,可能是一抓一大把!那時的封建是難以想象的,你的兄弟依然在那個你憎恨的家庭裏生活,有的絕望、有的樂觀,他們都在為生活生存下去,而你,離開這個家庭,會怎麼樣?

?家》這部充滿生機、封建的書,讓許多人都深有感觸,我也如此。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温馨的家;一個幸福的家;一個快樂的家;一個……但是,今天我看到這樣一篇文章——家.它不是人類的家,而是螞蟻的家。作者以自身的親身經歷為我們講了《家》的故事。從中我深刻感受到“舍小家,為大家”這種精神。

螞蟻造房子會用很長時間,而“媽媽”那一鏟竟挖出了它們的家。那些密密麻麻的小洞彼此相連,彷彿是被精心雕刻過的一樣。可是,誰又會知道這雄偉的建築竟是小小螞蟻建造出來的。因為,“媽媽”的那一鏟它們畢生的精力就這樣灰飛煙滅了。

當它們的家園受到了侵略時,它們卻沒有放棄生的希望。它們儘自己最大的力量揹着螞蟻卵向外逃。

當它們的生命受到傷害時,仍然想着自己的親人。真是讓人可敬啊!這讓我想起了《斑羚飛渡》為了讓自己的家族活着願意放棄一切哪怕是自己的生命。

在生活中總有些人因為一些小小的矛盾而與他人發生爭執,我們應該和平相處我們都是一家人遇到困難應該一起解決,一起面對。就像兄第之間,朋友之間那樣不分彼此.

通過讀這篇文章讓我明白了“要多為他人着想,多為國家做貢獻。”必要時“要舍小家為大家。”

巴金家讀後感6篇 《巴金家讀後感:洞察家庭世界的智慧之旅》 第2張

第2篇

從小,父母的親切呵護,悉心照料,讓我們得以茁壯成長;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更是愛護有加,體貼到位,從不讓我們受一丁點兒的委屈,事事都為兒女和孫子孫女着想。家人的愛護讓我們懂得:家是每一個人舒適的搖籃,温馨的港灣。

然而,巴金的《家》卻徹底顛覆了我對家庭的認識。這個姓高的大家庭充斥着封建思想,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但都是長輩按自己的意願和與親戚的關係來安排兒女孫兒的婚配對象,不論他們喜不喜歡對方,都必須順從安排,毫無商量的餘地。

覺新與錢梅芬,覺民與琴,覺慧與鳴鳳,這三兄弟都有彼此真心愛的人,卻因為祖父的決絕而拆散,只有覺民在覺慧的鼓勵下取得了一定的勝利,覺新與梅表姐相見而不能相認,覺慧與鳴鳳生死兩隔,都是一大悲劇。可見,舊時的封建思想有多麼可怕和令人憎惡。

人生病本應該好好醫治,在祖父病了之後,陳姨太非要以鬼神壓病,覺慧看祖父被嚇得半死,氣不過於是與眾人據理力爭,卻沒有挽回什麼,祖父在臨死前才退步,答應覺民不再糾纏與他人的婚事。

只恨封建的強大和覺新的懦弱,為了不與祖父的亡靈相沖突,在生產前幾天不得不搬出城外,孤單寂寞,最後竟死去。這時候他才明白,是整個制度,整個禮數,整個迷信壓着他,奪去了他的青春,奪去了他的前途,奪去了他最愛的兩個女人。作文他在掙扎,但他無力,懦弱,無法抵抗這一切。於是他絕望了,雙腿一軟,跪下,無力地哭泣。

覺慧自從鳴鳳投湖自殺之後就沒有停止過反抗封建,高氏家族不斷的在沒落,卻阻擋不了覺民覺慧對光明和真理的追求,最後,覺慧終於脱離了這個他憎惡的充斥着封建思想的家庭,在大哥的支持下到上海求學。他望着向前不停流去的綠水,輕聲道“再見”,不知是該快樂還是悲傷。封建勢力雖然充斥着這個家庭,但不意味着沒有人在為光明和真理奮鬥着,覺慧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個人;這個家庭當然也有愛,人人之間都有真摯的愛,只恨封建勢力過於強大,再真摯的愛也招架不了,悲劇還是在不斷髮生。

俗話説:“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雖然同情書中的不幸的人們,但也不免要譴責他們的軟弱,如果多幾個覺慧這樣的人,説不定悲劇就會少一些了。生活在如此封建落後的家庭裏怎麼能像在現代一樣,享受到專屬於家的温馨呢?

這本書,這些令人心痛的故事深刻地向我們展現了封建思想的罪惡,好好的一個的家庭淪落到人人不合,四分五散的地步警醒着我們,封建是不能長久的,它只會造成一次次的悲劇,毀掉一個個本應該和諧幸福的家庭,最終毀掉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甚至是世界。

家本就應該是温馨和諧的,我們一定要珍惜現有的幸福,互相理解和幫助,與人為善,追求光明和真理,盡力讓書中的故事不再發生,讓家永遠和諧幸福。

最近讀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中的《家》。家,是一個人身心的歸宿;是一個人避難的港灣;是一個人感情的寄託。一看到家,便不禁和親情聯繫到了一起,温馨而真切。現如今的我們遠離家鄉,在異鄉求學,時常對家產生依賴,渴望回家。然而巴金所描述的家卻是羈絆,是對激情的禁錮。巴金的《家》通過一個大家庭的沒落和分化來寫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潰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盪。作者以很大的激情對封建勢力進行揭露,歌頌了青年知識分子的覺醒、抗爭並與這種家庭決裂。

?家》中每個人物都有其可悲的一面,不管是在家庭生活方面、愛情婚姻方面還是在事業方面。《家》是巴金用來批判封建宗法專制制度的一件利器,於是他選取了作品中最富朝氣的覺慧作為執行批判的代理人。最可悲的要屬高公館中的大少爺高覺新了,他的命運悲劇是批判封建宗法專制的有力罪證,小時候的覺新也有着同齡人一樣的童年、少年,有着對未來生活的自信與無限遐想。然而覺新的可悲是因為他沒有勇氣去追求他認為正確的事情,首先他沒有從錯誤中篩選正確事情的能力,因為他的思想行為被軟弱佔據。二哥覺民擁有進步思想,但不堅定,他處在守舊與進步之間,他憑藉自己的力量,得到了覺新和覺慧的幫助,獲得了自己的幸福。三弟覺慧不但擁有進步思想而且意志堅定,他是那個“幼稚而大膽的叛徒”,他勇敢的抗爭讓人欽佩,他反抗封建專制、蔑視長輩權威,他是真正的五四新青年。作者用他的視角對全書中的人物進行描述和評價,借他的思想獨白來表達自己對社會人生的見解,因而,這個人物成為全書的寫作重點。在作品中作者將高老太爺塑造成一個封建制度即將崩潰時期封建家長制的代表人物,整個封建階級的罪惡典型。值得一提的是,巴金在刻畫高老太爺這一人物形象時,並沒有很單純的只寫高老太爺唯我獨尊的一面,同時還寫了這個人物矛盾的心理。作為封建大家長,他要捍衞這個家的尊嚴,不容許有人向這個權威挑戰,所以他選擇了自以為是,選擇了不近人情。我想也許在他內心深處也渴望與子孫其樂融融、共享天倫,至少在彌留之際,他盼望覺慧把覺民找回來,一家團聚。

家的另一個特點是充滿着純潔濃厚的青春氣息。這種單純而自然的氣息,正如巴金所説:“永生在青春的原野”。即便文章有着一個沉重的主題,字裏行間仍表現了青年人所持有的活力、困惑和鬥志。那個黑暗的年代永遠地過去了,但《家》在批判那個時代的同時正昭示着青春的可愛,我們正處於美好的青春歲月中,我們充滿了激情,我們的心裏洋溢着愛!

小説人物刻畫得形象生動,情節跌宕有致。揭露了封建專制的腐朽本質,讚頌了年輕一代的反抗鬥爭精神,家庭的命運與社會的興衰有機結合。正如巴金所説,當一個家庭上演的是崩潰的.封建大家族的悲歡離合,我們看到的便不是固有的温馨,更多殘留在記憶中的,只是對封建大家庭的怨恨和蔑視。

巴金筆下的《家》描述了一個五四時期封建的大公館裏。在這個大家庭裏,有個三兄弟,姓高,名叫覺新,覺民,覺慧。高老太爺是這個家庭的權威。三兄弟都有着創新的的精神。

大哥覺新是一個忍受者,他雖然有着新思想。他是這個大家庭的長孫,就是因為這個緣故,他被剝奪了學業與愛情。待父親去世之後,家裏的重擔子都落到了他的身上。他只能默默地忍受着,忍受着家庭裏任何命運的不公,忍受着自己心愛的梅表姐默默的守寡而不能陪伴在她的身邊,忍受着爺爺的任性妄為……他只是一個忍受者,僅僅只是一個忍受者。

和覺新比起來,覺民就比較開放多了。他和弟弟覺新一起接受西方文化知識的薰陶,有着先進的思想、昂揚的鬥志,是新時代的新青年。不久後,覺民愛上了張太太家的女兒,琴。琴是高家親戚裏面最美麗、最活潑的姑娘,她也是一個有着理想、有着抱負的勇敢的新青年。覺民白天忙着功課,晚上按時去琴那裏教書。

覺慧是這三兄弟中最具批判與反抗意識的一個人,也是當時社會進步青年的典型代表。他是一個“人道主義者”,平等地對待各個階層的人。

最後覺新終於領悟到了是舊的制度、禮教和迷信奪去了他的青春、他的幸福和他的前途。他意識到了這一點,而他又不能夠抵抗這一切,他只有絕望,只有痛苦,他就此醒悟了,同二弟覺民一起,助三弟覺慧終於逃離了這個家,使他們被束縛着的家,到上海去一面求學一面從事進步的革命工作。

我認為覺新,覺民和覺慧就是現在社會中三個不同的人羣。覺新就相當於社會中剛剛畢業求職的大學生們,他們不停地去聘職,而他們只能聽公司老闆的命令。對於這些,他們只能默默地承受,他們不敢對老闆傾訴,也不敢反抗,他們就像覺新,在這個大公館裏面,不敢説話,不敢反抗。覺民覺民就像現實中的中年人,非常穩重,成熟。而三弟覺慧就像衝動的青年,不顧後患地去追求。這樣雖好,但是不顧後患未免表現得太沖動了。

?家》是巴金的著作,是《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封建社會中舊制度的無情,它給我的印象很深。

巴金説:“我不要單給我們的家庭寫一部特殊的歷史,我所要寫的應該是一般的封建大家庭的歷史,這裏面的主人公應該是我們在那些家庭裏常常見到的,我要寫這種家庭怎樣必然地走上崩潰的路,走到它自己親手掘成的墓穴。我要寫包含在那裏面的傾軋、鬥爭和悲劇。我要寫一些可愛的年輕的生命怎樣在那裏面受苦、掙扎、而終於不免滅亡……我寫《家》的動機也就在這裏。”

我成為了巴金的小讀者了!這本讀本把巴金分割成了:純真巴金、叛逆巴金、憂鬱巴金、長者巴金、天地巴金,我認真閲讀這本書籍,覺得巴金這個人是真誠的、激情四射的,巴金的文字是可愛的、温暖人心的,巴金面對天地、人間的態度,是坦坦蕩蕩又不失細膩的。讀巴金,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過去的一百年,理解中國人曾經非常熟悉的大家族、封建專制文化,更可以幫助我們反思成長和理想,直面挫折和苦難,進而成長為一個自立於天地間的、對社會有所貢獻的“開花”的生命體。

看着童年的回憶,我感覺身臨其境,好像我也有過同樣的經歷,特別是“雞兵團”。我小的時候,家養了好多雞,每隻雞都有自己的“名字”。早上我很早的起牀將它們放養,田裏、地裏隨它們玩去;到了餵食的時候,就“咯咯、咯咯”把它們引過來,灑下一把把穀糠,它們就全部圍在我的身邊;有生蛋了,就能聽到它那自豪的叫聲“咯咯噠、咯咯噠”,那時候取出的雞蛋還是温熱的……很多生活我感同身受,又有一些遙不可及,在以後的學習中,我將增加我的閲讀量,去看更多的名家名作,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在看到附編中看到這麼一段:,經過一夜的風雨,金沙和銀粒似的盛開的鋪滿一地。馥郁的甜香隨着微風一股一股地撲進我們的書房。我要在以後的學習中更加努力,將知識轉變成馥郁的甜香,香滿心田!

第3篇

在冷冽的湖水中女孩為自己舉辦了一場葬禮,將清白無暇的自己獻給骯髒的深淵。

鳴鳳是家中最先退場的演員,在碧玉年華生命便戛然而止。關於她這短暫的一生書中內容的並不多。鳴鳳的一生我想大概可以這樣概括,無盡的勞苦和無望的愛情。

首先是無盡的勞苦,少女的勞苦在故事一開頭便讓我有深切的體會。我猶記那一天,當我忙完一天的事,靠在牀頭就着電燈微黃的暖光看着書,我在享受屬於我的夜晚,而在書頁的那一邊,在指尖觸及的文字裏,也有那麼一個女孩,那麼一個夜晚,與我的夜晚截然不同。女孩鳴鳳在那夜晚打開自己靈魂的一隅,默默舔吻着一天的苦痛,夜晚是上蒼予她的一點淺薄的自由。她珍視這饋贈,故不忍睡去,她用這夜晚想人生前路,卻得出千篇一律的答案,她將一世為奴,一生勞苦。鳴鳳是美麗,聰明的女孩。但她同樣是一個卑微的女僕一件可以易手的商品。她必須接受任何的支使和打罵,毫無還手之力。她那麼清楚的絕望地知道自己未來,將走上一條滿年輕女子血淚和屍體的路。於是,她為自己一切痛苦找理由,不是虛偽的禮義,骯髒的封建陋習,專制的高老太爺而是怪她自己“薄命”,於是,她為薄命的自己找到一條出路,那便是去死。因為她很相信同樣薄命的大小姐説過的“這死字是一切薄命女兒家的出路”。但真的如此嗎?大小姐死了,鳴鳳死了,可這可怕的嫁人遊戲並沒結束,於是婉兒也死了。死亡也許是女孩們自己的解脱,卻絕不是這害人遊戲的終結,我們緬懷犧牲者,卻必須呼喚抗爭着。否者我們死亡個我們帶來的不過是一片犧牲者的屍骨,最後腐爛成灰,於風中消散,一無所存。

其次,是無望的愛情。每次寫到鳴鳳到她時總會提到一個人物三少爺覺慧。他們是互相戀慕,她愛他以卑微的姿態,許一世為奴的願望:而他愛她,是夾雜着對舊社會的厭惡,是退卻,懦弱的。這少爺與丫鬟的愛情,像所有老套的話本故事一樣,終不過是無疾而終的幻夢。這幾乎是可預見的結果,在翻開書頁的那刻,在認識了鳴鳳與覺慧的那刻,我從沒奢想過美好的結局。

覺慧的愛,或者我認為並不能稱得上愛,只不過是十分淺薄且不純粹的喜歡,所謂愛,《牡丹亭》中有這麼一句話“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死相許大概才叫愛。但覺慧卻一直是退縮,膽怯的,只有當它傷心,失意時,才會想起少女的愛,將這份愛,當作安慰。而也許不久後,在他春風得意時,他想到少女的愛時,便會以為是一種累贅,他就會尋來一個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理由來作為自己推拒這份愛的藉口。但這一切的錯處不能只歸於覺慧,鳴鳳與覺慧之間,一個丫鬟與少爺之間大概會釀成悲劇的,這其間有千百年來深不可越的階級的鴻溝,那樣的時代讓人別無選擇,為奴就是卑賤,妓娼就是淫蕩。

時光翩轉間,歷史輪迴中,這湖水曾吞噬過多少少女正值芳華的生命,卻終是平波無浪,深淵無底。

抽絲般的細碎漫長,終於還是把巴金的《家》給讀完了,雖然未能趕在考試的前面,但也慶幸着終是把它讀了。

惱恨自己出生的晚了些,未及趕上那個時代,對於書中的青年應有之熱情無法去親歷着體驗了。對於封建制度那個早已陳死的東西,因為沒有受過它的毒害,也生不出恨意。書中能引我同感的,卻是那些對於成長的感慨於無奈,甚至是帶着感傷的懷念。這恐怕是作者所始料不及的吧。但這篇雜感卻非是要發些感慨,只是想發感想而已。

覺新與覺慧是書中兩個性格很對立的人物,一個逆來順受,一個從不屈服。覺新總是為了顧及別人的感受而委屈自己,覺慧堅持自己是對的而不會太在意別人。在那個時代大背景下,作者有意把覺新置於悲劇之地來警醒青年,又把覺慧塑造成覺醒青年之典範以引導青年走向自由之路。但在現今這個社會,以在下拙見,覺新未必不可取,而覺慧又未必可齲。

覺新顧及家庭的和.諧,寧願將許多痛苦自己擔下,屢為別人意念而委屈自己,如此博愛、犧牲之精神當為世人之楷模。其不可取之處是明知別人是有意的傷害而逆受,近於懦弱,珏之死實是大過失。為人當有博愛、犧牲之品格,凡事多替別人想想實是社會温暖之根源,但博愛之人更需有明辨是非之眼睛。覺慧之性格於當今社會可取之處不可太多,無論自己如何的正確都不可太執著於自我,許多次他對於覺新的嘲諷指責都近乎惡毒。如今之青年都如覺慧般是很自我的,無論是對於朋友、兄弟甚至是父母都不肯稍作讓步,只顧及自己的喜怒哀樂而不肯替他人想半點。或許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老年人看新人總感歎一輩不如一輩,上輩人總覺着下輩人行為方式不合情理,不顧情面。而這情理又多體現在人們相處時,懂情理的不肯傷了別人。而這些在新輩人眼中又多被責為圓滑。誠然,人們是越來越理性的,權利觀念越來越強,總不肯吃半點虧。然而,人總是活在社會中的,用完與他人接觸的,斷不能完全不顧及別人的。

大家或許會發現,無論稜角多分明的青年,到了中年以後都會變得温和些,這便是世人所説的“世故”了,但從另一方面説,是因為人們成熟了,發現人與人的接觸中必須要顧及別人的感受的。

嘮嘮叨叨這麼多,發現所寫的竟然與所要表達的並不那麼一致,呵呵…想説的其實不多,只一個意思:做人不可太自我,要換位思考,多顧及一下別人的感受。畢竟和-諧社會最終還是人與人的和諧。

家,對於我們來説是幸福的象徵,温暖的標誌。它給那些失落和悲觀的人帶來希望和光明。但是,在巴金先生的筆下,家失去了原有的温馨,被封建禮教束縛着,下面就讓我們走進這本書的世界。

?家》描寫的是高公館的這個封建家庭,小説從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讀書知禮、事事如意”,家庭內部尊卑有序,禮法森嚴;但實際上,在這個大家族中處處都充滿着激烈的爾虞我詐和勾心鬥角。為了爭奪家產,陳姨太、克安、克定等打着維護家族榮譽和高老太爺的招牌,耍盡了花招:他們先是鬧“鬼”,嚇死了老太爺;接着又鬧“避血光”,害死了瑞珏;他們很清楚是軍閥混戰,導致商場被毀,但卻硬逼覺新賠償股票的損失;還在老太爺屍骨未寒時大鬧分家。小説中塑造了覺慧、覺民、覺新這三個性格迥異的兄弟在為自己的理想奮鬥:覺新處於長房長孫的位置,有着較強傳統觀念的人,為了維護家庭,他凡事採取“不抵抗主義”,他處處表現出逆來順受、委曲求全的性格特徵。他希望這個大家庭能和平共處,每一個人都生活好,因此他一方面遵從祖父意願,一方面又幫助覺民逃婚、覺慧離家;覺慧、覺民、琴三個受到新思想的影響的青年投身革命,用自己的筆去教化他人,傳播新思想。

在那個社會黑暗的年代,有許多人遭到封建禮教迫害,覺新就是受它毒害的典型例子。他雖有一腔衝破舊禮教的熱血,但卻失敗既而沉淪了。因為他受的毒害實在太深,在強大的勢力下他無可選擇,只能屈服。就因為他服從,放棄了出國留學的夢想,割捨了自己的愛情,最後又礙於壓力致妻子慘死,這一切都表現出他的懦弱。

相比覺新,我更欣賞覺慧,在這樣的環境下,他大膽地與舊禮教抗爭,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接受新思想的洗禮。他勇於發表自己的看法,抨擊舊社會,用自己的文章去影響更多的人。

最近正在看一篇長篇小説: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雖然暫時只看完《家》這篇,發現巴金老爺爺對其中的人物刻畫可謂是活靈活現、惟妙惟肖,讓我銘記於心。深刻的感受到巴金老爺爺不愧為偉大的作家。

現在正在讀第二本,當我讀完第一本《家》後,給我的感覺真可謂身臨其境,巴金老爺爺透過對一個大家庭的描寫折射出對舊社會舊制度的厭惡與憎恨,痛斥了人與人在交往中黑暗、違心和奉承,通過三兄弟間性格的不同和對未來社會的不同看法進行了層層更加深入的分析,真讓人眼前一亮。

在三兄弟中我最欣賞的是老三覺慧他是一個對前途未來充滿信心,堅定不移的相信舊社會一定會過去,舊制度一定會被捨棄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為他的這種性格使他和老大覺新的性格剛好背道而馳,就像兩條平行線不可能有任何交叉點一樣,也就註定着他們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老大覺新的性格用現在的話來説就是懦弱到極點的那種人,在以前就稱他為“無抵抗主義”,也就是因為他的這種性格導致他身邊最親的人死的死,走的走。

雖然他感到無比的痛苦,但這種痛苦卻並沒有讓他改變自己的性格,只是在思想上有了些許轉變,但這種轉變並不足以讓他有所行動,他還保留着那分懦弱。而三兄弟中的老二覺民則是站在覺慧那邊,但他並不象覺慧那樣衝動,有着沉穩的性格,在必要的時候也回積極主動的爭取幸福,從這點上來説我還是很欣賞他的。

因此在整個大家庭中,只有覺民和覺慧站在同一陣線上的,其他人則全是舊社會,舊體制的擁護者,可見覺民、覺慧和這個大家庭的隔閡有多麼深,所以覺慧除了恨透了這個舊社會、舊體制外,也恨透了這個只有舊體制和舊制度的大家庭,一氣之下離家出走了!以此表明他抵抗這個舊社會的決心。

整本書就是圍繞着覺民、覺慧兩兄弟怎麼和那個舊社會、舊制度作鬥爭並最終獲得勝利的故事,整篇文章以“家”為主題貫穿始終,讓人看了愛不釋手、欲罷不能。

第4篇

?家》是巴金最傑出的作品,以五四運動浪潮波及到的四川成都為背景,真實地描寫了高公館這個“詩禮傳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沒落分化過程,揭露了封建專制的腐朽本質,控訴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惡,頌讚青年一代的反抗鬥爭精神。

?家》以嫻熟的藝術手段,塑造了眾多富有典型意義的文學形象。書中人物不下七十個,既有專橫、衰老、腐朽的封建家族最高統治者、封建家長只代表高老太爺,荒淫殘忍的假道學和劊子手馮樂山,腐化墮落的敗家子克定,狡猾貪婪的克安等等統治階層的形形色色人物;又有封建道德和封建禮教的受害者,如敢於以死向封建專制抗議的鳴鳳,温順善良地吞嚥着舊禮教俄國的小姐梅,善良厚道柔情的長孫媳瑞珏等等;以及接收新思潮影響、嚮往自由平等、大膽爭取個性開放、敢於反抗封建統治的覺慧、覺民、琴等青年覺醒者和叛逆者的形象。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覺新,他雖然接受過五四新思潮的激盪,但是處於“長房長孫”特殊地位,深受封建倫理綱常特別是“孝”道的薰染,鑄成他委婉求全的懦弱型順從的性格;他既同情支持弟妹們反封建的抗爭,有屈從於封建勢力的壓力,維繫着封建統治的權威。這些人物都寫得血肉飽滿,個性鮮明,富有深刻的歷史內涵和闊大的現實包容。

在這個家裏發生的故事也讓人感覺到氣憤與悲哀。第一個悲劇發生在鳴鳳身上。已經六十歲的馮老太爺要在高公館的丫頭中選一個去給他當小老婆,而這個災難恰恰降臨在十六歲的鳴鳳頭上。鳴鳳和覺慧之間有一段愛情,但是因為兩人一個是婢女,一個是少爺,身份懸殊,才導致這段純潔的愛情別成了一個悲劇。剛烈的鳴鳳在他新婚前夜跳湖自盡。梅的命運更加悲慘,她死得比鳴鳳懦弱多了。梅是覺新的表妹,他們二人之間也曾有過愛情,本來兩家都同意結婚了,卻又因為二人的八字不合而不得不散。覺新娶了李家的瑞珏,重新獲得了愛情;而梅也另嫁他人,卻當了寡婦,又回了孃家。兩人依然對對方念念不忘。後來沒得了肺病,卻因為父親守舊,不肯看西醫,耽誤了治療,最後她懷着遺憾,軟弱的死去。高老太爺的身體也是一天不如一天,快要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醫藥已經不起作用了,在陳姨太的提議下,人們開始求助於封建迷信。最開始找道士在大廳裏做法念咒,深夜陳姨太又在天井裏拜菩薩。後來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又祭天。最後居然找巫師到家裏來捉鬼,把老太爺嚇得夠嗆,陳姨太等人被覺慧説了一番後羞愧地散了。又過一天,老太爺死了,臨死之前他醒悟了,同意覺慧等年輕人接收新思想了,可是已經太遲了。死得最令人悲憤的就是瑞珏了。老太爺死後,封建的思想不但沒有消失,反而更嚴重了。葬禮就辦得充滿封建色彩,這還不夠,長孫媳瑞珏生產的日子近了,太太們説長輩的靈柩停在家裏,家裏有人生產就會有“血光之災”。所以按照封建理念,瑞珏不得不搬到城外去住。後來瑞珏難產,卻不能與覺新相見,她在生下一個兒子之後,含恨離開人世。

這是四個悲劇,雖然發生在了幾個完全不同的人的身上,但是卻都揭露了封建統治的罪惡。梅和瑞珏都是覺新曾經愛過的女人,而她們也都是封建主義的悲哀,她們同覺新一樣,太軟弱了,對於別人説的,哪怕自己知道是錯的,也要把痛苦埋在自己心裏,只會服從,不會反抗,他們的所謂“作揖主義”哲學純粹是給在封建社會白白做出犧牲。高老太爺在臨死之前能夠醒悟也稱得上是一種慶幸吧,不過他醒悟地太遲了,沒有任何的意義和價值,根本不能給這個家庭,這個社會帶來絲毫的改變。而鳴鳳,她與常人不同,她性格剛烈,雖然她的死也是白白犧牲,根本不會引起任何人(封建主義)的任何注意,但是她寧死也不屈服於封建主義,至少她死得不窩囊。總之,封建社會給人們的痛苦遠不只這些,所以年輕人才要推翻這個社會,讓人們看到新社會、新生活的希望。

第5篇

這是初九,高公館內一片歡騰,人人都在為晚上的看龍燈做準備。臉上洋溢着歡樂的笑容,孩子們則是滿臉的期盼。

如何看龍燈呢?持龍燈的人手拿龍燈下面的竹竿舞動龍燈,而看客們則是在一旁取樂。有的把花炮對着玩龍燈的人的光赤的上身射,有的將鞭炮用竹竿伸到龍身上去放,自己則躲得遠遠的,有的……更有甚者,他們在做花炮時將碎銅錢摻進去,讓火花可以貼着人的皮膚不至於掉下來。

可以説,為了看一次龍燈,他們可是“煞費苦心”呀!

他們還把門關起來,讓玩龍燈的人無處可躲,盡情“享受”。在這個庭院中,那羣玩龍燈的年輕人在高公館的老幼眼中好像只是一件玩具而已,一件很逼真的玩具,供他們盡情消遣,取樂。

這,是巴金《家》中的一個片段。相信每一個看到這幅畫面的讀者都會感到憤怒,不可遏抑。

是的,高公館在當時應算得上是上流社會,但這樣就可以把所謂的“賤民”當玩具嗎?倘若不是家裏窮,又有誰會心甘情願的來當他人的玩物!在高公館光鮮明麗的表面下,隱藏的是多麼醜陋不堪的嘴臉!

最可悲的要數那些個小孩子們的興高采烈。覺民也説:“小時候看起來倒覺得趣味,現在卻不然。”這話總讓人感到心寒。從小,他們的心便被矇蔽了。在他們那個年紀,還不知道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醜惡。他們對這一世界的直觀感受就是來自於他們生活着的高公館。他們自然不會理解隱藏在那些道貌岸然的外表下的劊子手的真面目。他們的心靈在還是一片白紙的時候就被污漬充滿了。

於是他們變得麻木,在這個暗無天日的混亂年代裏糊里糊塗的生活着,努力去抵抗新文化的思潮。而他們一旦接受了新文化、新思想,慢慢撥開了籠罩在他們心扉的烏雲的時候,他們便和這個世界格格不入了,他們會對他們看到的一切,那些原本習以為常的事情感到痛苦。就好似覺慧。

他如此厭惡這種活動,更因家人的麻木、無所謂感到悲哀。因為,他意識到了不公,意識到了殘忍。

這些人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卻渾然不覺,這是一種扭曲的,近乎殘忍的快樂。覺慧感到了可怕。

這個看龍燈,看的是當時社會黑暗寫實的寫照。或許,只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簡單縮影吧!有更多的底層人民,日日夜夜都活在這樣的痛苦之中。

一個小小的看龍燈,便讓讀者看的是心驚肉跳。不由疑惑:在幾百甚至幾千年前,在中央集權制下的百姓,過的都是什麼日子!

為了生計,他們整日奔波。當時的勞動力,比現在還要廉價吧!為了一家老小,他們只有忍耐,偶爾也會爆發,宣泄着心中的不滿……可是,不到萬不得已,不是毫無生計,又有幾人敢於發動起義!

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下,農民起義屈指可數。而成功的又有幾多?他們無可奈何,只是面朝黃土背朝天。除了虔誠地祈禱:“有一天,一切都會變好”之外,他們又能做什麼呢!

第6篇

這次寒假,由於時間不足,匆忙看完巴金的名著《家》,不敢説完全看懂摸清。只能稍微説一説自己的感受。

這是一個成都地區的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潰的故事,故事發生在辛亥革命以後。長江上游某大城市有個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館。高老太爺封建專制,頑固不化,代表傳統封建的勢力。覺新是長子長孫,早熟而性格軟弱,受過新思想的薰陶卻不敢頂撞長輩,他年輕時與梅表妹相愛,但卻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後他過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愛自己美麗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別是出嫁不久後梅就成了寡婦,回到成都,兩人的見面帶給他無窮的痛苦。

不久,梅在憂鬱中病逝。覺新的弟弟覺民、覺慧積極參加愛國運動,遭到爺爺的訓斥,並被軟禁家中。覺民與表妹琴相愛,但爺爺卻為他定下親事,覺民為此離家躲避,覺新夾在弟弟與爺爺中間受氣。覺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個,他愛上聰明伶俐的婢女鳴鳳,但馮樂山卻指名要娶鳴鳳為妾,鳴鳳堅決不從,投湖自盡…至此,覺新有所覺醒,而覺慧則毅然脱離家庭,投身革命。

巴金以成熟的文筆揭露了封建專制制度的罪惡,揭露了在温情關係掩蓋下的大家庭的勾心鬥角,揭露了所謂“詩禮傳家”的封建大家其中隱藏的罪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