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教育心得體會6篇 創新教育:點燃學習的火花

來源:巧巧簡歷站 2.64W

本文將以“創新教育心得體會”為主題,分享深受啟發的教育創新經驗。探討如何突破傳統教育模式,培養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通過實例和案例,探索創新教育的理念、方法和成果,為教育界提供新的思路和啟示。

創新教育心得體會6篇 創新教育:點燃學習的火花

第1篇

書籍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是人類獲取文化精華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徑,是人們認識社會和改造世界必要的學習方式。

我讀的書是《創新教育》。其主要內容:創新教育的基石、創新教育的關鍵、創新教育的核心等內容。

創新教育的基石是民主、和諧、探究的氛圍;關鍵是人,它涉及到教師、學生、師生之間等各種關係,而這些關係中最主要的是確立學生的主體性;創新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人的素質,它主要體現在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上。

讀此書後,使我受益匪淺。從中認識到,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實踐活動。在創新教育中,民主、和諧應是現代教育的至高追求,它應涵蓋教師與學生的和諧、全體與部分的和諧、基礎與提高的和諧、現在與未來的和諧、理論與實踐的和諧等諸多的內容。探究,是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激發學生求知慾,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種重要手段。

在創新教育的課程中,教師的觀念和角色發生了變化。教師應該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注重師生間情感交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由“教”轉向“導”,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參與者。這樣,教學就會出現平等、和諧、民主、合作的氛圍。為了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在課堂中應精心安排一些情境,讓學生在實際的活動中體驗、領悟和昇華知識。為此,

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因此我認為,教學活動應該立足於關心學生的.身心健康,欣賞學生的社會成長,瞭解學生的個性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

在教學觀上,改變重知識傳授方法,為重視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方法,改變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宰地位,確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觀念,為創新教育營造良好的環境。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造就必須有自由度的時間和空間為保證,以深厚的知識為載體,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以良好的方法為紐帶,在實踐活動中奠定,在成功的體驗中鞏固。 精彩句段:孩子是處於做夢的年齡,應該讓他們做夢,這是對生命的尊重。

創新教育的課堂是民主合作、具有良好氛圍、怡人的課堂;是生命得到全面關心、素質得到全面鍛鍊、能為終身發展打下基礎的課堂。

書香能明志,讀書方致遠,讓漫漫書香陪伴詩意人生吧!

創新教育心得體會6篇 創新教育:點燃學習的火花 第2張

第2篇

10月18日,由中心領導帶隊,我和同事們一起赴教育分社參觀學習了一個下午,與教育分社創新團隊舉行了座談會。經過這次學習,我收穫良多,現總結如下。

在與教育分社的同事座談時得知,儘管教育出版受政策等因素的影響較大,但他們對所從事的工作無不充滿信心。更重要的是,他們視工作為事業,把讀者和學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才能取得今天的成績。

何謂“事業”?古人説:“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簡單地説,就是做了自己喜歡的事情,卻又幫助了他人,這就是事業。為個人稻粱謀,斤斤計較個人利益得失,只能算我們謀個差事、職業而已,與“事業”相去甚遠。做事業,最重要的是要有使命感和責任心。使命感源於對事業的熱愛,源於面對困難和挑戰時“當仁不讓”的思想境界,源於內心堅守信念不畏艱險的奉獻精神。我們從事的職業首先是為讀者貢獻精神食糧,認認真真做好書,提供健康的、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產品是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外化和體現,也是對使命感最好的詮釋和踐行。有了這個使命感和責任心,我們在工作中才會有激情、有熱情、有動力,才會懷着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敬業精神,無怨無悔地去追求。

教育分社團隊在進行《藍色的家園》教材的編寫過程中,從策劃選題到提交樣張,僅僅用了不到一天的時間,這顯然與我們平時按部就班的工作程序大不相同。而如果按照正常的工作程序,這個項目就拿不下來。在這樣的時刻,教育分社團隊大膽立項,突破常規,為我們探索並提出了一種新的、更加高效的工作方法。

創新首先意味着改變,所謂推陳出新、不落窠臼,無不訴説着一個“新”字。我們長時間在已有的機制下工作,已經適應了這種工作狀態和工作環境,在面臨改變時總有一些不自在,覺得還是不變的好,“以不變應萬變”。其實是安於現狀,被舊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模式束縛了手腳,不想更不願意探索新的工作方式。而教育分社創新團隊敢於突破常規,就是對新的工作模式和方法的探索。他們的創新不僅體現在制度性突破上,還體現在產品或服務方式的突破上。把專家請到現場,隨時修改文稿;彙集各家之長,讓自己的書鶴立雞羣等等,無不是創新的體現。

在一項需要團體協作才能完成的活動中,只有一個人有創新的想法而其他人不呼應、不貫徹的情況下,創新就只能夭折。一項創新,一項成果,很多時候已經不是一個人的力量可以完成的,而是一個團隊精誠合作的結果。所以,創新離不開團隊,團隊的存在,團隊精神和意志的發力,為創新活動的完成提供了堅強的後盾。

教育分社團隊中,有入社五年多的編輯,也有去年才入社的.新人。他們總能圍繞共同的目標,分工合作,有向心力、凝聚力,這樣才保證了項目組的高效率運轉。團隊並不是讓個人湮沒,也不要求團隊成員犧牲自我,相反,他們在團隊形成的合力下,才更好地揮灑個性,表現出了自己的特長,保證了大家共同完成任務目標。這一點,是我和同事們有目共睹的。團隊首先強調的是協同工作,命令和指示在其次,所以團隊的工作氣氛很重要,它直接影響團隊的工作效率。張性陽同志身為這個團隊的“隊長”,工作幹勁足,謙虛好學,不怕煩瑣,把最艱苦的工作留給自己,給了我和同事們以很大的啟發。我們中心經常會組成不同的項目小組,我也經常被委派擔任這些小組的負責人和協調人,從教育分社團隊中獲取的這些寶貴的經驗,必然會有利於我在日後順利地開展工作。

除此之外,我還關注到,創新還要注重細節的完善和流程的順暢。教育分社團隊的取得的成績和順暢的流程是分不開的。策劃思想下達—分工採集類似選題的信息—集中討論並確立基本框架—撰寫樣張—提交選題等等,這一系列的工作環環相扣,在任務重、時間緊的情況下,更加節約了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教育分社總編輯李忠東還提出了一些建議和意見,如敬業第一、編輯要成為多面手、創新不能停留要擴大戰果等,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總提出了一個“政通人和”的概念,我覺得比較切中肯綮。“政通”其實就是政策發力,就是獲得部門或者集團的支持,這給同志們做事業提供了一個基礎,能讓大家放開手腳去做;“人和”就是團隊發力,這裏包括項目負責人與項目組成員的“和”,也包括項目組內成員之間的“和”,這與我在體會中提到的團隊精神不謀而合。沒有這兩個條件,創新就難以得到持續。

第3篇

21世紀是以知識的創新和應用為重要特徵的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國際竟爭日趨激烈,國力的強弱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21世紀也是教育和學習起核心作用的時代。要實現課程改革的創新,必須從根本上實現教育理念的轉變。學習貴在創新,那麼教育也應重在創造。學習了文件《關於加強師德建設規範普通中國小教師教育教學行為的若干意見》感受頗深。我從以下幾個方面總結學習心得體會。

教師教學要有“對象”意識,不能“唱獨角戲”,因為離開了“學”,也就無所謂“教”。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髮展”的思想。有效教學的理念,關注學生需求是重要核心,而關注的心理基礎則是尊重,尊重是人文、平等的具體體現,是社會交往中的素質要求,是誠信、關愛、協作等品質的形成基礎。教師尊重學生,是實行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沒有尊重學生,課改無從進行。古人常説的“師道尊嚴”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解釋,即有尊嚴的是知識,而不僅僅是早一點掌握知識的人,教師要用平和的心態,平等地尊重學生,只有尊重學生,才能切實地關注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關注學生的情商,才能真正地接近學生,使每一個增長率教學環節能夠在學生身上發生作用,才能根除諸如為片面提高成績而佔用學生休息時間、滿堂灌、拖堂、體罰羞辱等課堂教學頑疾,才能使有效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得到具體的貫徹落實。

教師教學要有時間與效益觀念,既不能“跟着感覺走”,也不能簡單地把“效益”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教學效益不同於生產效益,它不取決於教師教多少內容,而取決於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的綜合。

教師教學要有明確的目標,並應儘可能使目標具有可測性,教學完結時,能夠對教學目標的達成實施測量。當然,不能簡單地説“可量化”的教學就是好的、科學的教學。有效教學既反對拒絕量化,也反對過於量化。應該把定量與定性、過程與結果綜合起來,全面體現學生的學業成績與教師的教學成績。

教師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持續地追問:“什麼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學有效嗎?”“有沒有比這更有效的教學?”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教學更加有效。

一是準備策略,就是怎樣備課,原來的備課主要是從教師的講而不是從學生活動的角度備課,筆者認為應該從學生學習活動的角度備課,這堂課有哪幾項活動,怎樣安排,在活動中怎樣進行評估和調控等等應該是教師着重考慮的問題,而且不僅需要事先備課,還要學會事後備課,就是進行教學反思,怎樣把課前備課和課後反思相結合,是我們要進行好好研究、積極實踐的問題。

二是實施策略。比如説,有很多教師經常用討論的方法,但怎樣討論,討論有幾種,怎樣安排,也都是應該研究的。有的討論可以放在課堂上進行,有的可以分組進行,有的討論是激發學生大容量思考。又比如,目前提倡的計算機多媒體教學,怎樣利用電腦演示來促進學生的思考呢?另外,練習設計的策略,還有提問的策略,都應該以有效教學為原點設計安排。

三是評估策略,包括對學生的評估和對課堂教學的評估,對學生的評估可以引進“質的評估”的方法,記錄學生的各種進步,反映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教程和他們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同時也應該有教師教學效果評估,如學生反饋、評價統計等。

提高教學效率的實質是在單位時間內獲得最大的教學成效。為此,教師必須優化課堂教學時間管理,充分發揮教學時間的綜合效用。

1.制度化學習時間與自主性學習時間相結合傳統課堂教學是以固定的時間單位組織教學的制度化體系,在教學時間分配上存在着教師支配一切的單向性,學生缺乏自我選擇、自主學習的機會,從而影響了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因此,必須變革單一的、“制度化”的教學時間結構,把制度化學習時間和學生自主學習時間、教學時間的統一性與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有機結合起來。

2.提高課堂實用時間和學術學習時間比率,綜合達成各項課堂學習目標

現代教學理論按照遞進嵌套的層級關係把課堂教學時間區分為分配時間、教學時間、實用時間和學術學習時間等不同類型,後一變量較之前一變量其時間範圍逐漸由寬變窄,其與學習結果間的關係也愈加密切。這就是説,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不能寄希望於大量額外增加學生的學習時間,而是要通過提高教學水平和知識有效性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課堂時間損耗,提高課堂學習的實用時間和學術學習時間。同時,由於實用時間、學術學習時間與課堂教學模式結構、教學目標間並不存在直接的聯繫,同樣的實用時間和學術學習時間既可用於較低認知水平的“題海戰術”,也可用於較高認知水平的學習。因而,還應把課堂教學時間的分配與教學目標、內容等因素聯繫起來,注意科學分配以不同教學組織形式完成各種認知的、情感的、技能的等課堂教學目標任務的實用和學術學習時間。這樣,課堂教學才能綜合、全面、高效地完成培育新人的各項任務。

教學知識掌握過程實質上是學生認知結構的建構過程。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理論都認為,教學效果直接取決於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認知結構)和如何有效運用這些知識加工所面臨的學習材料(學習策略)。因此,優化學生認知結構和加強學習策略教學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

1.動態協調教材知識結構、學生認知結構和課堂教學結構的關係

只有當這三種結構形成內在的協調統一,才能使教學有效促進學生將教材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為此,教師應充分了解和利用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以漸進分化和綜合貫通的方式把握教材知識結構的層次性和整體性;設計優化的課堂教學結構和模式,改進教學組織形式,把全班個體學習、成對學習、小組學習和全班統一學習有機結合起來,使教學更適於完成各類不同的學習任務,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整體優化的知識結構。

學習策略種類繁多,其主要內容包括理解和保持知識的複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組織策略,運用知識解題的問題表徵策略、具體求解策略和思維總結階段的反思策略,以及掌握知識過程中的自我監控等元認知策略。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科實際,通過分解練習和綜合實踐相結合等方式加強對學生的學習策略教學,以提高學生學習活動的效率和質量。

有效教學既是預設的,又是動態生成的,是充分預設與動態生成的辯證統一。預設是生成的前提和基礎,生成是預設的超越和發展。教學是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課堂教學如果只講“動態生成”,而拋棄了應有的“預設”,或者遠離教學目標地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學生想到哪兒教師就跟到哪兒,那麼這種教學實際上就是在開無軌電車,是無效的動態生成。同樣,只講預設,沒有動態生成,不能根據教學實際作出靈活的調整和變化,就很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促進學生的發展。所以,有效教學必定是預設和生成和諧、辯證的統一。為了正確處理預設與生成的辯證關係,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在實踐中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點:第一,精心預設,為各種可能的生成做好充分的準備。第二,有效生成要立足文本的重點、難點進行生成。第三,教師為課堂智慧生成的“助產士”、引領者和創造者。

教學實踐表明,教學的有效性取決於教學的有效知識量。所謂教學的有效知識是指教學中學生真正理解並有助於其智慧發展的知識,是能提高學生有效知識的知識。教學有效性的法則就是教學的效果取決於教學的有效知識量。如果教學的有效知識量為零,則教學效果也為零,此時,教學內容不論如何正確、科學,都屬於無效教學。教學知識的有效性是保證課堂教學有效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條件。任何知識,就其存在的價值,從發生學意義講,都是有效的,有價值的,但是,從教學論意義講,教學知識可分為有效知識和無效知識兩大類。科學的教學內容如果傳授方法不當,不能與學生的認知結構發生實質的、有機的聯繫,教學的效果仍然可能很差甚至出現負效。教學效果取決於教學的有效知識量,而不是教學傳授知識的多少和教學時間的長短。

當代教育生態學研究表明,只有當整個教學生態系統處於動態和諧和平衡時,教學才能高效優質地實現促進學生全面進步和發展的目標。這方面有效教學區別於無效、低效教學的特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有效的教學既有賴於教師的優教,又有賴於學生的優學,兩者和諧才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首先,有效教學要求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辯證統一。其次,有效教學要求教師教學過程與學生學習過程的和諧平衡。教師的教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學生的學需要教師教的幫助,只有兩者和諧平衡,才能達到教學目的。再次,有效教學要求教師專業成長與學生髮展的和諧平衡。教學過程既是一個教會學生“學會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教會教師“學會教學”的過程;有效教學既有賴於“有效教師”,又有賴於“有效學生”。因此,有效教學不但要求學生學有收穫,學有發展,而且也要求教師大膽探索教學互促的教學思路,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反思不斷提升專業成長水平。事實上,沒有教師的專業成長,學生的有效學習也是很難實現的。只有兩者和諧,才能教學互促,良性互動。

課堂環境包括物理環境和心理環境,是教學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環境和諧平衡就是指課堂的物理和心理環境能增進學生良好的情感體驗,使師生處於一種相互尊重、友好合作、充滿人性關懷和具有較高心理安全感、舒適感、歸屬感的氛圍中。實踐表明,課堂環境直接關係着學生對教學和教師的情感與態度體驗,是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第4篇

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實踐活動。當前倡導創新教育蔚然成風。

這一氛圍形成的大前提是社會的教育觀念。隨着經濟的現代化;人才需求的多元化的變化而有所改變;而小前提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觀的更新,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學生考出好成績,而應該是一切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行之於教育上應改變重知識,輕能力;重分數,輕素質;重“教”,輕“導”,改變巳習慣了的“師道尊嚴”思想,給學生自由發展度,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發展個性,營造羣體創新的氛圍,讓學生敢想、敢説、敢幹,在創造活動中體驗到成功的歡樂,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

和諧應是現代教育的至高追求,它應涵蓋教師與學生的和諧、全體與部分的和諧、基礎與提高的和諧、現在與未來的和諧、理論與實踐的和諧等諸多的內容。

探究,是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激發學生求知慾,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種重要手段。

創新教育的關鍵是人,它涉及到教師、學生、師生之間等各種關係,而這些關係中最主要的是確立學生的主體性。在創新教育中確立學生的主體性,應該樹立兩大觀點:主體整體參與觀、主體活動的時空觀。

創新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人的素質,它主要體現在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上。

1、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造就是後天培養的結果。國外的研究者認為,智能與創造性相關糸數僅為0。25至0。30左右。據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智商高的人創新能力不一定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關鍵在於後天的'培養。

2、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營造良好的環境。具體地説,它包含教師教育觀念上更新,教育時空觀上的構建,以創新為重點的內容之一的目標觀的確立,以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為核心的,以綜合素質提高為指向的教育質量觀的形成;在教學觀上,改變抓部分學生的升學為抓全體學生的發展,改變重知識傳授方法為重視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方法,改變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宰地位,確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觀念,為創新教育營造良好的環境。

3、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造就必須有自由度的時間和空間為保證,以深厚的知識為載體,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以良好的方法為紐帶,在實踐活動中奠定,在成功的體驗中鞏固。

第5篇

我們老師面對的教育對象都是一羣天真活潑的孩子,他們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愛打破沙鍋問到底。作為國小教師,若不具備豐富的知識,很高的業務水平,很強的應變能力,是不能勝任工作的。我自20xx年參加工作以來,在講台上度過了15個春秋,其間雖無多大建樹,卻也有着自己的一些看法,有着自己切身的體會。下面我就把這些看法及體會付諸筆端:

俗話説“要給人一滴水,自己要有長流水”、“打鐵先得本領硬”,這都説明我們教師必須具備過硬的本領。教師如何加強自身的素質建設,勝任教師工作呢?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加強學習,接受終身教育,不斷豐富自我、充實自己

多年來,我在這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除了“教學相長”外,我還參加各類培訓和進修,如繼續教育、白板培訓、校本培訓等。另外,我還注重從電腦、多媒體上汲取知識,應用在教學上,以拓新自己的知識面。適應新時期對教師的新要求。

我已教書15年,也算是個老教師,但無論哪一節課我都會認真對待。充分考慮班級內學生的整體情況,考慮各個層次的學生的學習需求,有的放矢的去備課,反覆鑽研教材,把握每一節課的重難點,反覆推敲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可能提出的疑點,才能在課堂上從容應對,給孩子以正確的引導和啟示,滿足孩子們的求知慾。

傳統的應試教育是老師講,學生聽,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導致的後果,學生一味地被動接受,上課不肯動腦筋,極大的限制了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隨着教育改革的不斷髮展、深化,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路人,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語言交流能力、合作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我們只有改變教育觀念,改革教學方法,才能適應新的形式,才能培養時代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人們都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的,有了興趣,孩子們的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得到了發揮,課堂氣氛活躍,相應的就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中,我充分運用插圖、掛圖、多媒體課件等多種形式,要求學生認真觀察。根據國小生年齡特點,在具體的操作中,引導學生找準視覺,既要抓住實質性的東西,又要全面細緻,有針對性地進行觀察。通過引導、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朗讀,特別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讀”貫穿始終,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我先要求學生讀正確,然後設身處地地去讀去想,和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這樣才能讀得有感情,才能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需要語言,我們的孩子不僅掌握文化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長大後和別人交往,適應這個社會,因此,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就很重要了。課堂上,我給學生充分的説話機會,讓學生都有機會表達,都願意表達,長此以往,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語文是大語文,範圍廣。我讓孩子們利用課餘時間博覽羣書,蒐集資料,特別是與課文有關的資料,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又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比比如:我在教學《長征》這一課時,讓學生蒐集有關長征的資料,學生了解了紅軍的故事,體會到了他們不怕困難的精神,增強了對詩歌內容的理解。

新課改背景下,隨着高效課堂的實施推進,學生的主體地位越發受到重視。教師由課堂的知識傳授向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轉變。我通常在上課時通過創設問題環境,引導學生思考,用“問題”啟發學生來自學、鑽研,促成學生從渴望知道到主動求知。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來完成問題,獲取新知識,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良好品質。

當然,教海無涯,過去的日子,定會有所欠缺,未來的日子裏,還有許多路要走。我將會繼續努力,不斷總結經驗,吸取教訓,補己之短,竭盡全力,教好書,育好人。

第6篇

我作為一個年輕教師,參加工作七年來,在學校領導和老教師的關心和幫忙下,不斷地總結教育教學的經驗和教訓,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潛力和水平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和提高。工作這些年以來,在教育教學方面也有一些心得體會,現總結如下:

教師要與學生平等對待,建立一個平等的師生關係。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自己首先做到。這樣,學生才能信服,才能樹立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因此,教師要以身作則,樹立威信,才能給學生以榜樣的示範作用。

教育學認為:“教學活動既是以傳授知識和吸收人類間接經驗為主的實踐活動,也是特定的情緒中的人際交往活動。”因此,每一節課都是師生雙方情感體驗的過程。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和諧的師生關係,是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情感基礎。在工作中,我以真誠、平等的心態與學生相處,我的真心換得了學生對我的誠意。

在孩子心中,我不僅僅是老師,更是一位能夠信賴的大朋友。他們願意把心裏話對我講,學習和生活上有了困難願意向我尋求幫忙,課堂上,在對聯知識的探索中,課堂氣氛既嚴肅又簡單,大家 思考,踴躍發言。甚至已經下課了他們也經常圍着我問這問那,從孩子們的神情和言談中流露出他們對知識的喜愛與渴求。在實踐中我也體會到,良好的師生關係能夠轉化成學生學習的動力,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悦,可激發學生產生自信、自強、奮進向上的決心。

三、教學形式要多樣,激發學生興趣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能老採用一種教學形式,這樣可能會使學生感到沒有新鮮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容易在課堂上開小差。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應利用各種教學方式方法,使教學過程形象、生動。除了利用多媒體教學外,在上課時,為了激發學生興趣,我會將全班分為若干組,每組有小組長,進行比賽,比速度,比成功率,比美觀,這樣,學生們在“玩”中就自然學到了東西。教學經驗證明,經常變換教學形式,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 和學習效率。

教師要學會傾聽,善於傾聽。傾聽本身就是褒獎對方談話的一種方式,是接納對方、尊重、理解對方的具體體現。你能耐心聽別人傾訴,就等於告訴對方你的態度,無形之中會提高對方的自尊心、自信心,加深彼此的情感交流。因為傾聽能使教師走進學生心靈、瞭解學生內心需要;傾聽,將使我們教師更虛懷若谷,博採眾長,鋭意進取,內涵深厚。在傾聽中師生理解溝通,最終實現教學相長,課堂教學就有了靈性。

以上就是我參加教學工作以來的心得和體會,在教育教學上仍然存在着眾多的不足,但是我會繼續努力,不斷迎接新的挑戰。

教育教學創新心得體會 篇《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明確指出:“潛心鑽研業務,勇於探索創新,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如果一個教師只懂得循規蹈矩,那麼在下面等着引導和指導的未來棟樑們又怎麼不墨守成規呢?要想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首先要求教師本人要具有思想創新的意識、能力和膽略,最關鍵的是需要擁有獨立思考的.勇氣。教師的創新思想的培養應該是主動的、自覺的。 美國明星教師羅恩·克拉克説:“如果要我説出自己的3個特點,排在前3位的一定有‘具有創新精神’,好老師必須要有創造力,因為你不能日復一日地做着同樣的事情。當教師擁有標新立異的創造力和自由時,契機就會發生。”具有創新思想的教師,就是那些善於吸收最新教育科學成果,將其積極運用於教學中,並且有獨特見解,行之有效的教師。具有創新思想的教師,應該具有創新教育觀,變以教師為中心為以學生為中心;具有多元、合理的知識結構,深刻、紮實、寬厚的專業知識體系;具有創新型個性心理品質,敏鋭好奇、自信果斷、開拓進取、靈活機智、興趣廣泛、熱愛學生;具有創新性教育藝術,不斷賦予教育以新意和活力,有聲有色、趣味橫生。

強烈的求知慾也是具有創新思想的教師的必備,他們之所以能夠滿懷信心地對學生進行勸告、指導、説理和教誨,並善於解答學生提出的各種疑難問題,是因為他在認知上具有強烈的求知慾望。

教師對孩子產生的導向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一個具有創新思想的教師教育出來的孩子定會多些朝氣,少些暮氣;多奇思幻想,少束手束腳。愛因斯坦小時候,老師告訴他的父親,你的兒子“無論做什麼事都永遠不會成功。”於是愛因斯坦被逐出學校,並被告誡:“你一出現在教室就會破壞和影響其他同學的學習。”而另一位英國一所初級國小的校長,他把一個孩子的一幅“腳印畫”鄭重地陳列在學校走廊的櫥窗裏,他認為這個孩子的創新能力不可估量,他用陳列的方式倡導一種創造精神,培植一種創造品質。創新常常不期而至,一個具有創新思想的教師往往是能夠見微知著,從普通人不大注意的、容易忽略的事情發現學生的創造靈光,並給予深化,使之成為美麗的創新之花。具有創新思想的教師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巨大,我們教師應該注重自我創新思想的培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