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劉秀祥先進事蹟心得5篇 劉秀祥:勇往直前,創造輝煌

來源:巧巧簡歷站 1.34W

劉秀祥,一位優秀的共產主義戰士和優秀的黨員幹部,為廣大人民羣眾傾注了畢生精力。他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忘我工作,兢兢業業。通過學習劉秀祥先進事蹟,我們能深刻領悟到服務人民的重要性,激勵自己在工作中更加堅定地踐行為人民奮鬥的信念。

學習劉秀祥先進事蹟心得5篇 劉秀祥:勇往直前,創造輝煌

第1篇

九月十日教師節,南開大學舉辦《掬水月在手》影片首映式。葉嘉瑩先生是國際儒聯榮譽顧問,我銜命陪同王念寧副會長專程赴南開致賀,有幸在南開禮堂聆聽九十六歲高齡的迦陵先生與白巖鬆共話詩意人生。迦陵先生坐在輪椅上娓娓道來,鬢髮皤然,聲如洪鐘,風華絕代。

首先,“弱德之美”是一個詞體美學的概念。葉嘉瑩先生將此種美感定義為:“在強大之外勢壓力下,所表現的不得不採取約束和收斂的屬於隱曲之狀態的一種美”。詞體美學的“弱德之美”,是一種敬畏、節制、內斂、隱忍的美感,是“感情上那種承受”,是“在承受的壓抑之中自己的堅持”。

再者,“弱德之美”不僅是詞體美學的意藴,更有人格風骨的美感,是一種在承受壓力時堅持理想、堅韌不拔、外圓內方、一以貫之的美,是代表儒家至大氣象的美。正如葉嘉瑩先生所言:“弱德是我們儒家的傳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是我在承受壓抑之時堅持我的理想、我的持守,堅持而不改變。”

進而,追問“弱德之美”因何而生?乃是因為詞人追求理想境界而受挫不得,曲筆敍説“難言之處”。面對壓力,詞人可以保持沉默,但卻選擇了用折筆言之——蘇軾、辛棄疾、朱彝尊莫不如是,那是因為他們皆受內心生髮的理想情懷、美好情感所驅使。從這個意義而言,“弱德之美”追求的是天池、蓬山、瑤台這樣的詩意勝境,是陳寅恪先生筆下“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境界。

研讀《迦陵詩詞稿》,我發現葉先生詩詞中經常出現的五種意象:荷花、柔蠶、藍鯨、鯤鵬、妙音鳥,皆能體現“弱德之美”的意藴。

葉嘉瑩先生是在農曆六月出生的,六月又稱為荷月,葉先生的小名就叫小荷。也正因此,荷花在迦陵詩詞中出現的頻率是最高的。葉先生十六歲時初學作詩,就寫了一首《詠蓮》:“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來原是幻,何以度蒼生。”自此,荷花的意象伴隨葉先生的詩詞人生。“花開蓮現蓮落成,蓮月新荷是小名”“昨夜西池涼露滿,獨陪明月看荷花”“一任流年似水東,蓮華凋處孕蓮蓬”“蓮實有心應不死,人生易老夢偏痴”……

柔蠶的意象出現在兩首迦陵詩詞當中。二〇〇〇年,葉先生作《鷓鴣天》一闋:“似水年光去不停,長河如聽逝波聲。梧桐已分經霜死,幺鳳誰傳浴火生。花謝後,月偏明,夜涼深處露華凝。柔蠶枉自絲難盡,可有天孫織錦成。”二〇〇七年,葉先生用此闋詞韻作七言絕句:“不向人間怨不平,相期浴火鳳凰生。柔蠶老去應無憾,要見天孫織錦成。”從“柔蠶枉自絲難盡,可有天孫織錦成”,到“柔蠶老去應無憾,要見天孫織錦成”——相隔七年光景,迦陵詩詞同樣的意象,風格一變,由戚婉到豪健,由憂思惆悵到雄心萬丈,彷彿杜甫筆下“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迦陵心態可見一斑。

二〇〇〇年,葉先生讀到美國作家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著作《鯨背月色》(the moon by whalelight),説遠古時期海洋未被污染以前,藍鯨可以隔洋傳語,受此意象感發,創作一闋《鷓鴣天》:“廣樂鈞天世莫知。伶倫吹竹自成痴。郢中白雪無人和,域外藍鯨有夢思。明月下,夜潮遲,微波迢遞送微辭。遺音滄海如能會,便是千秋共此時。”時隔十七年後,葉先生又受此意象感發,創作絕句:“來日難知更幾多,剩將餘力付吟哦。遙天如有藍鯨在,好送餘音入遠波。”

鯤鵬是《莊子·逍遙遊》中出現的意象。葉先生年少時即熟讀《莊子》,生平所作第一首詩作《秋蝶》,就有“三秋一覺莊生夢”之語。鯤鵬的意象在迦陵詩詞中多有顯現:“鵬飛誰與話雲程,失所今悲匍地行。北海南溟俱往事,一枝聊此託餘生。”“一朝鯤化欲鵬飛,天風吹動狂波起。天池若有人相待,何懼扶搖九萬風。”……

葉先生少年時從伯父習詩詞,始知清代詞人陳維崧別號“迦陵”、郭麐別號“頻迦”,迦陵與頻迦合起來,迦陵頻迦就是一種鳥的名字。後來葉先生在輔仁大學從顧隨先生學詩,選擇與“嘉瑩”發音相似的“迦陵”作為別號。迦陵頻迦是佛經中描繪的一種棲息在雪山或極樂淨土的人首鳥身的神鳥,向人間傳遞美妙聲音,又被稱為妙音鳥,在梵文中稱為kalavinka。迦陵頻迦經常作為樂舞的形象,出現在各種講經説法盛會上。在敦煌莫高窟的多幅唐代壁畫上,在泉州開元寺大雄寶殿柱頭斗拱上,在正定隆興寺大悲閣觀音基座上,甚至在法門寺地宮金銀器和日本正倉院漆器上,都能看到迦陵頻迦的婀娜身姿。妙音鳥的意象在迦陵詩詞稿中也出現了兩處:“妙音聲鳥號迦陵,慚愧平生負此稱。偶往佛廬話陶令,但尊德性未依僧。”“迦陵從此得所棲,讀書講學兩相宜。學舍主人心感激,喜題短歌樂無極。”

荷花、柔蠶、藍鯨、鯤鵬、妙音鳥,是迦陵詩詞中出現頻率很高的五種意象。柔蠶雖然纖小,但卻是堅韌不拔、九死不悔的精魂。小荷與妙音鳥,一為先生乳名,一為先生別號,此二者身形小巧,甚至不失柔弱,卻亭亭玉立、卓爾不羣。藍鯨與鯤鵬,身形不復嬌弱,但卻遺世高蹈,雍容華瞻,是天國人間美妙高潔的象徵。此五種意象在某種意義上皆為迦陵自況,具有不折不扣的“弱德之美”。

學習劉秀祥先進事蹟心得5篇 劉秀祥:勇往直前,創造輝煌 第2張

第2篇

劉秀祥是貴州省望謨縣高級實驗中學的副校長,但他更為人熟知的一個身份,則是12年前“千里背母上大學”的主人公。

1986年3月,劉秀祥出生於望謨縣弄林村,幼年時父親因病去世,母親因傷心過度患上了精神疾病,他快樂無憂的童年就此戛然而止。國小三年級時,哥哥姐姐外出謀生,母親病情加重,家庭生活的重擔全壓在了劉秀詳稚嫩的雙肩上。

劉秀祥的名字是他自己取的,“我是‘秀’字輩,我希望我和母親能夠平平安安,便給自己取名‘秀祥’”。

年紀輕、體格小,種不了地,劉秀祥便將自家的土地轉租給他人,租金為每年500斤稻穀,加上村裏發的救濟糧,他和母親的口糧有了保障。

1995年,劉秀祥走進學堂,尚且年幼的他篤定: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

這種信念一直支撐着他,20__年國小畢業考試,劉秀祥排名全縣第三,但由於經濟原因未能入讀當時望謨縣最好的中學,而是免費入讀了縣城的一所民辦學校,並且帶着母親。

初到縣城時沒錢租房,他用稻草在學校旁的山坡上搭了間棚子,屋前空地上挖個坑,架上鐵鍋,便是廚房。

國中三年,劉秀祥放學後就去拾荒,週末則四處打零工,這樣每週能掙20多元,勉強維持母子倆的生活。

國中畢業後,劉秀祥考入了安龍縣第一中學,他帶着母親離開望謨,繼續求學之路。雖自詡為“打不死的小強”,他仍第一次感到了恐懼和害怕,“一切都是陌生的,沒有認識的人,也不熟悉環境”。

初到安龍,劉秀祥身上只有600多元錢,那是他和老鄉去遵義修水電站掙的,但這並不足以讓他租下一間房屋居住。無奈之下,他以每年200元的價格,租下了農户家閒置的豬圈。豬圈四面通透,他找來編織袋遮擋起來——就是家了。

和國中時一樣,劉秀祥依舊一邊努力學習,一邊利用課餘時間賺錢維持生計,他累並憧憬着。

但命運卻再次“捉弄”了他,大學聯考前一週,劉秀祥病倒,最終以6分之差落榜了。

大學聯考的失利讓劉秀祥內心滿是絕望,甚至想過輕生。然而翻看從前日記本里的一句話讓他又看到了希望:“當你抱怨沒有鞋穿時,回頭一看,發現別人竟然沒有腳”。

“跟那些孤兒相比,我至少還有母親,只要她在,我就有家。”劉秀祥説,回家後能叫一聲“媽”,他就覺得很幸福。

他決定再戰大學聯考,並説服一傢俬立學校的校長接收他入校復讀。

20__年,劉秀祥考入臨沂大學(原臨沂師範學院),拿到通知書後,他抱着母親大哭一場。當年9月,他再次帶着母親北上山東求學。

第3篇

近日,五十三團二十三連的黨員們掀起了學習、宣傳、頌揚魏德友同志先進事蹟的熱潮,大家紛紛表示要認真學習領會魏德友先進事蹟,以魏德友同志認真履職、愛崗敬業、堅定信念、對黨忠誠的優秀品質為榜樣,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強化自身的宗旨觀念,增強為羣眾服務的奉獻意識,達到自我淨化、自我提高,爭做合格黨員目的。

在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53團23連黨支部通過集中學習、專題研討、專題黨課、廣播、宣傳欄、口袋書等多種方式學習,大力宣傳魏德友以紮根艱苦偏遠邊境地區半個多世紀的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共產黨員堅定理想信念、獻身黨的事業的赤膽忠心和高度自覺;生動詮釋了兵團黨員幹部“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的優秀品質。教育引導連隊廣大黨員立足崗位、開拓進取、勇於擔當、勤奮工作,營造“人人學典型”的良好氛圍。

據瞭解,該連黨支部把“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當作一項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把學習魏德友同志的先進事蹟貫穿到到“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與xx屆五中全會和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結合起來,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始終牢記黨員宗旨觀念,保持公僕情懷,增強看齊意識和學習意識,力爭做講政治、有信念,講規矩、有紀律,講道德、有品行,講奉獻、有作為的合格黨員。23連廣大黨員通過學習魏德友同志的先進事蹟,進一步堅定了黨員們做好本職工作的決心和信心,為全面推動23連的各項工作奠定了基礎。

第4篇

近日,貴州省委組織部追授龍增剛同志“全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並號召全省廣大黨員幹部向龍增剛同志學習,學習他崇高的政治品格、公僕情懷、實幹精神和高尚情操。

他信念堅定、對黨忠誠,一絲不苟落實黨組織決定的政治品格值得我們學習。龍增剛,男,布依族,1968年5月出生, 1989年1月參加工作,1990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到2019年8月13日去世, 始終如一把黨的事業高於一切,始終牢記入黨時的誓言“對黨忠誠”、“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始終視事業如生命,在生命最後時刻仍然不忘我的工作,他的離世,是為黨和人民的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重於泰山。

他心繫羣眾、一心為民,真心實意為羣眾謀利益,心甘情願與羣眾共甘苦的公僕情懷值得我們學習。龍增剛始終認為“人民的事再小的事情也是大事”,在基層一線,他帶領幹部羣眾建水庫、修公路、抓發展、創和諧,造福了一方百姓,得到了人民的信任和愛戴。他心中始終裝着羣眾,羣眾就是一切工作的中心,為羣眾公心處事, 從不偏袒,從不利用手中權力為親友辦私事,從不違背原則打招呼,從未向組織提過任何困難和要求,始終以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他愛崗敬業、鞠躬盡瘁,對待事業和工作“安專迷”的實幹精神值得我們學習。26年來,他始終以飽滿的精力,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只爭朝夕”忘我的拼搏實幹精神,在鄉鎮工作期間走遍所在鄉鎮的家家户户,在機關工作期間走遍全縣99個村,一摞厚厚的工作筆記記錄着龍增剛與羣眾情濃於水的“魚水情”,他在平凡的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

他公道正派、清正廉潔,甘於奉獻、嚴於律己的高尚情操值得我們學習。“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無論在擔任縣建中鎮鎮長、鎮黨委書記,還是在擔任縣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龍增剛同志都是一如既往辦事公道,從不偏袒,清正廉潔,嚴守黨章黨規,甘於奉獻,始終踐行“三嚴三實”,把47歲年輕而又寶貴的生命獻給了黨的偉大事業。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龍增剛以他崇高的政治品格、公僕情懷、實幹精神和高尚情操給予我們榜樣和正能量。我們應當自覺成為講政治規矩和政治紀律實踐者,學習黨章黨規,學習系列講話精神,嚴格按照黨章要求自己,堅定理想信念,牢記全心全意為民服務宗旨,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帶動作用,以實際行動,在“守底線、走新路、奔小康”的征程中建功立業,作龍增剛同志式的合格黨員。

第5篇

一手拿焊槍,一手拿焊帽,伴着嗞啦的聲音火花四濺,這是焊工在工作的場景,他們用兩隻手配合焊出各種各樣東西,可是,假如只有一隻手,該怎麼工作呢?怎麼才能不被四濺的火花灼傷呢?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位“獨手焊俠”盧仁峯,他不但一隻手焊接,並且他焊接的還是國之重器,坦克。

1979年,16歲的盧仁峯來到內蒙古一機集團從事焊接工作。從拿起焊槍的第一天起,他就給自己樹立了目標:“當工人就要當最優秀的工人,要做焊接專家。”

定下了這個目標後,他給自己列了個課程表,一週七天,一三五學理論,二四六學技術,把它貼在工具箱上,《金屬學》《焊接工藝》這樣的工具書被翻到卷邊,看書的地方被坐出一個坑。為了結合理論進行實操,盧仁峯嚴格要求自己每天加焊50根焊條練基本功,焊條上的每個熔孔都力求做到均勻排列,盧仁峯一練就是三年時間,日積月累的刻苦訓練,他的焊接技術日臻成熟。

1987年,靠着平時勤學苦練,他的焊接技術在一同進廠的同齡人當中已是名列前茅。然而正當他鼓足心勁兒想大幹一番時,一次意外卻險些斷送了他的前程。那時候的機器是沒有感應器的,盧仁峯正在機器旁邊量尺寸,左手往前一探,腳碰到了機器的開關,這個時候想抽出在機器中的左手已經來不及了。那一刻,盧仁峯沒有驚慌失措,他右手拿着焊把試了試,並沒有影響,這個時候才去機器後面把切掉的左手撿回來。

盧仁峯的左手粉碎性骨折,並且感染得了骨髓炎,做了八次掌接手術,在醫院躺了整整一年。在醫院裏住院的盧仁峯讓他的妻子把所有的書全都搬到病房裏來,病房成了他學習的圖書室。在別人看來是難熬的住院時間倒成了他工作之外學習充電的寶貴機會。一年的時間盧仁峯啃完了焊接國中高三個階段的書,正好彌補了他理論知識的不足。

雖然受傷,盧仁峯骨子裏卻帶着軍工人的堅韌與樂觀精神。對他來説面對的挑戰越大,迸發的能量就越強。“辦法總比困難多”,這是他的一句口頭禪。單手焊接,他一練就是5年,厚厚的手套磨破了四五副,以超人的毅力,一躍成為廠裏、市裏、乃至整個兵器集團焊接技術的技術大拿。經歷了8次手掌修正手術,盧仁峯在與病痛的抗爭中,逐漸掌握了單手進行焊條電弧焊、氬弧焊等十幾種焊接方法,更是完成了“短段逆向帶壓操作法”“特種車輛焊接變形控制”等多項創新成果。

而盧仁峯沒想到的是,更大的挑戰即將來臨。十幾年前,我國正在研製新型主戰坦克和裝甲車輛,這些新型戰車使用堅硬的特種鋼材作為裝甲。然而這種材料的焊接難度極高。

作為領軍人的盧仁峯必須儘快找到新的焊接方法,工人們才能以此為範式而展開規模化生產。為了研製出新的焊接方法,盧仁峯把自己家的煤氣罐、煤氣灶、廚具都搬到了車間,吃住在車間裏,反覆琢磨。盧仁峯花費了五年的時間,做了無數次試驗,終於對新型鋼材的性能瞭如指掌。甚至僅憑一塊鋼板掉在地上的聲音,他就能聽出其中碳當量有多少,判斷出應該採用怎樣的焊接工藝。一批新型坦克裝甲生產下線,在穿甲彈衝擊和車體涉水等多種嚴峻的考驗中,坦克車體依然堅如磐石,密不透風。

20__年9月3日上午,天安門廣場大閲兵的27個裝備方隊如鋼鐵洪流般駛過,坦克在閲兵場上亮相,而這個王者的王冠是由無數雙像盧仁峯一樣的工匠之手加冕的。

“一招鮮吃遍天”,從最初的只是為了學習一門手藝,一門技術,到第9屆全國技術能手中焊接界唯一一位"中華技能大獎"獲獎者,盧仁峯跟着中國的坦克戰車一起成長,也見證了我國焊接設備的變遷,從最早的完全手搖定參數的設備到今天完全數字化的調整焊接參數,這是“革命性的變化”,如今,不惑之年的盧仁峯對於未來,又有了新的目標。

一是帶徒弟,目前他帶出的百餘名工匠,迅速成長為企業的技師、高級技師和技術能手,有的還獲得“全國勞動模範”“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技術能手”等殊榮。並且在他的影響下,他的愛人、弟弟、弟媳一家有8個人都幹起了電焊工,成了名副其實的“焊工之家”;另一個是研發機器人焊接技術,解放勞動力,為中國智造20__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辦法總比困難多”,我們認識了一個不服輸不怕難,挑戰身體極限的頑強的中國製造工人,這是個值得敬佩的匠人,這是種值得傳承的匠心。相信我國的製造業能在無數匠人匠心的不懈努力下,大踏步前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