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至死讀後感3篇 無障礙娛樂:現代社會的反思

來源:巧巧簡歷站 6.79K

《娛樂至死讀後感》是一篇以尖鋭觀察、深刻思考為特點的讀後感。本文從娛樂時代衝擊傳統價值觀、操控信息流動入手,剖析了媒體對公眾思維的巨大影響。筆者通過對尼爾·波茲曼的觀點解讀,引發讀者對於現代娛樂文化帶來的潛在危機的思考,以反思依賴媒體帶來的副作用和價值觀的失衡。

娛樂至死讀後感3篇 無障礙娛樂:現代社會的反思

第1篇

一切都在向娛樂化靠攏,我們正義無反顧的投身其中,無法自拔。在復旦的圖書館,《娛樂至死》這本書一直處於借出的狀態,這表明尼爾波茲曼先生的著作依舊葆有足夠的生命力,孜孜不倦地傳播着他的思想和觀點,但這不是印刷時代的勝利,反而可能是對印刷時代終結的一種緬懷。

尼爾波茲曼先生在書中描繪了從印刷機到電報再到電視時代的變遷,他的憂慮也隨着技術的發展而不斷加深,似乎一切都在向娛樂化靠攏,嚴肅話語語境喪失了生存的空間,公眾的思考和耐心也變成了奢侈品,萬千媒介像巫師一樣奪走了人們的想象力不同的主流媒介決定了不同的社會特徵,公眾的意識形態和參與方式也發生着鉅變。

這一切確確實實正在發生,並且愈演愈烈。可怕的是,尼爾波茲曼先生不會想到他大肆批判的電視已經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互聯網時代到來了,我們正義無反顧的投身其中,無法自拔。

技術重構整個社會的秩序,媒介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無論是電視時代還是互聯網時代,甚至到下一個虛擬現實時代,我們已然清楚地認識到,技術是改革的第一動力,任何一項新的技術都可能顛覆我們的認知,繼而重構整個社會的秩序,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媒介只是我們獲取信息的一種手段罷了,它處於整個序列的前端,我們就誤以為媒介決定了我們的文化精神,這種看法我是不認同的。

媒介並不是問題的本質,它只是娛樂化的載體和表現形式,本質是人性中對娛樂的渴求和需要,所以我們會為電視時代、互聯網時代提供給我們的產品買單。

facebook、人人網、微信等社交軟件的出現,顛覆了人與人、人與空間甚至人與過去之間的關係,重構了一種新型的社交網絡,泛在的娛樂化從形式到內容都比電視時代更加嚴重。

但是,不要忘了,公眾醉心的遠不止這些媒介,網上購物、電子遊戲、網劇等等,都是互聯網時代公眾所熱愛的活動,它們佔用我們的時間比電視高出了許多。這表明,尼爾波茲曼先生的觀點很有預見性,但缺少一定的準確性。人類總是難以控制自己的慾望,向懶惰的妥協,就是向娛樂的過渡,媒介不是罪魁禍首,起殺心的是人而不是刀。娛樂產業的蓬勃發展使得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成為娛樂的附庸,這就像是市場經濟的勝利,公眾願意為其埋單,享受這種娛樂化所帶來的快感,寧願犧牲自由、思考、嚴肅、辯論等作者所提及的價值。電報沒有錯、電視沒有錯、聯網沒有錯,歸根到底技術沒有錯。這是科技發展的必然,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所以,我們不能將尼爾波茲曼先生批判的東西全部怪罪於媒介,它也只是在完成它的工作而已,那些創造娛樂產品的人也只是在完成他們的工作而已,並且做的不錯。值得警醒的是我們自己,是每一個媒介的接收者,我們自身的趨娛化是否讓我們失去了一些更加寶貴的東西?例如用鋼筆寫下的文字、例如一場嚴肅的辯論、例如一封深情款款的書信,或者一次沉靜的冥想。人類總是難以控制自己的慾望,有人説懶惰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原因。

我們太懶了,很多事情不願意去做,新的發明就應運而生,為我們提供便利。我認為,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相較於之前的不便利,就是向娛樂的過渡,向懶惰的妥協。這種程度愈演愈烈,就證明人類正變着方兒地滿足人性的慾望。這是第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媒介不是罪魁禍首,電視、互聯網都沒有錯,起殺心的是人而不是刀。我們終將毀於我們熱愛的東西。

娛樂至死讀後感3篇 無障礙娛樂:現代社會的反思 第2張

第2篇

?娛樂至死》是我讀的尼爾波茲曼的第二部作品,上一部是《童年的消逝》。兩部作品都旗幟鮮明地對電子媒介(尤其是電視)做了深刻的反思和尖鋭的批評。作者大力宣揚印刷媒介將人類帶入理性、文明的時代,而電子媒介儘管在技術上取得了更大的進步,但給予人們更多的是享受、娛樂,使人們逐漸喪失了思考的能力。正如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中所言,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笑以及為什麼不再思考。

幾十年過去了,尼爾波茲曼的預言發展如何呢?《娛樂至死》《童年的消逝》想告訴讀者的是赫胥黎的預言,即毀掉我們的是我們所熱愛的東西,而非奧威爾的預言,即極權壓迫。(時間有限,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未讀),為此我特地讀了下喬治奧威爾的《1984》和《動物農場》,即另外一種預言。讀罷,冒一身冷汗。儘管中國現在民主法治逐漸步入軌道,奧威爾的預言似乎與我們再無瓜葛。但是,回頭看看歷史,斯大林時代的蘇聯、納粹時代的德國與毛澤東時代的中國極其吻合的展現了奧威爾筆下的世界;放眼當下世界,剛剛垮台的卡扎菲政權、持續遭受軍政府統治的緬甸、屢屢挑釁國際法而不知悔改的北朝鮮等均經歷過或正在水深火熱的極權壓迫。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波茲曼筆下的美國,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持續享受着相對自由的政治、高度發達的經濟與科技、繁榮的文化所帶來的'種種福利。新中國成立到現在,中國似乎從奧威爾的筆下一步步走到了波茲曼的筆下,改革開放是轉折點,儘管隨之而來一些先前沒有的問題,如貧富差距、貪污等,但瑕不掩瑜,即問題掩蓋不了歷史的巨輪向前推進產生的輝煌,最終也不會阻擋歷史前進的腳步。

波茲曼認為電視的娛樂性會把人類從理性的公民變成不再思考的傻瓜,他顯然嚴重低估了受眾的智商和情商。即使電視如波茲曼所説,“所有的內容都以娛樂的方式表現出來”,此種情況下娛樂是僅僅是手段,而手段可以大於內容對觀眾產生影響力。由此看出,波茲曼是“魔彈論”的忠實信徒和發揚者,他忠實的相信電視以娛樂手段作用於觀眾的強大力量,並且不限內容,只須有一種娛樂手段就能產生出槍彈射入身體的效果。要達到波茲曼所説的效果,觀眾應該做到以下幾點:電視成為唯一接觸外界事物的媒介;電視説什麼就信什麼;只看電視而不再進行人際溝通;分不清電視裏的世界和現實世界的界限等。顯然,電視環境下長大成人的美國人依然有眾多好手考上哈佛、耶魯、哥倫比亞等名校,而且他們取得的成就絲毫不比前人(即生活在電子媒體出現前的人)差。

由此可見,電視沒有阻止精英的輝煌。波茲曼號稱印刷時代的人多麼具有理性的光輝、思辨的能力,但史上種種喪失理性的羣體暴力事件均出現在印刷時代或以印刷為主的時代,法國大革命、德國法西斯等,電視的流行是人們變得不再思索、感情用事,但卻再無此類破壞巨大的事件。當然這其間的主要差別並不在於印刷和電子的差異導致,我在這裏只是想説明電視也好,報紙也好,均是一種媒介,對人的思想、行為並不起關鍵的支配作用。技術是為人服務的,有什麼樣的人就有什麼樣的技術,而非有什麼樣的技術就有什麼樣的人。“每種技術都有自己的議程,都是等待被揭示的一種隱喻”,我同意技術存在隱喻,但揭示隱喻的是人,而且人在隱喻起作用的過程中扮演決定性角色。所以,比起尼爾波茲曼,“魔彈論”觀點的代表者誇大其詞的能力顯然略遜一籌。

人有追求快樂的權利,而人活着的最終目的也無非就是不斷追求更大的快樂。同時,人與人之間又是差異化的,即對快樂各有各的定義和理解。政客爭權,商人逐利,學者求真,都是對快樂的嚮往。對於平民百姓來説,衣食無憂、家庭和睦已經是莫大的幸福,他們對於政治常常不抱太大興趣。波茲曼認為電視將政治娛樂化,一個選民同時又是電視觀眾的話,恐怕很難做出理性的選擇,只能浪費手中的選票,最終喪失政治話語權。按照波茲曼的觀點,如果選民不是一個電視觀眾,而是一個崇尚閲讀的人,他必將在選舉中做出理性的選擇,選出合適的公職人員。我完全同意比起視聽元素文字有助於培養理性思維的觀點,但是這一點在政治上不靈。人類歷史發展表明,精英統治平民、平民有所制約是目前最為合理、有利的政權組織形式,如果二者角色對調,往往引起軒然大波和動盪。相比較,精英是理智的,平民在這方面較為欠缺,如果平民通過學習開始變得理智,那他會逐漸向精英階層流動,或者推翻現有的精英階層,自己掌權。學習是要付出代價的,耐力和汗水必不可少,而廣大平民並不具備這樣的特質,而他們也沒有必要具備。因此,波茲曼無需為他們擔心,政治是複雜的遊戲,平民多是看客,而看客只需帶着眼睛和好心情就行。尼爾波茲曼擔心的是統治階級以以娛樂麻痺民眾,這樣的擔心有一定道理,但比起歷史,如今可以娛樂政治是社會開放和民主風氣的表現,是歷史的進步。文明不是一步到位的,循序漸進才有章可循。

在看書的過程中,還有一些不敢苟同的觀點,如對麥克盧漢的盲信,電視“信息—行動比”極低,電視取代教室的功能等。有趣的是,對於一些作者引用的觀點,我卻極為推崇。西塞羅説過,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們擺脱現實的奴役,而現在的年輕人正竭力做着相反的努力——為了適應現實而改變自己。中國小教育不用再説,一切為了分數。高校的學生不再苦惱於分數,但畢業時找工作、考研的種種心態和動作極其吻合了西塞羅的説法。約翰杜威在《經驗和教育》中寫道,“也許人們對於教育最大的錯誤認識是,一個人學會的只有他當時正在學習的東西。其實,伴隨學習的過程形成持久的態度也許比拼寫課或地理歷史課更為重要。因為這些態度才是在未來發揮重要作用的東西。”這個觀點主要是有感於自己的考研過程和過年回家遇見剛上國小一年級的小侄子貪玩、不愛學習。一段時間積極努力的自主學習,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受益終身。如果小孩從小就缺乏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將來恐怕很難在學業上走得更遠。在中學時代,所謂“差生”不如“優等生”的地方不在於國小那點皮毛知識,而在於多年來養成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它們影響的不僅僅是中學,有可能是一生。

第3篇

當下,更別提是多麼像個娛樂至死的年代,淘寶的千人千面,資訊、短視頻app的個性化推薦,讓眼前呈現的只有我們感興趣的。

作者的核心思想:在娛樂至死的時代,我們不假思索地接受經過包裝的內容。

有人可能會説,技術的發展有利有弊,我表贊同。電視,手機的出現,讓很多人可以足不出户的見識外面的世界。

但是糟糕的一面,我們所看到的內容不是最真實的,都是經過包裝的,並且絲毫未留給我們思考的時間。

比如《奇葩説》看似能夠得知很多道理,其實瞬間即逝。得知的知識也是非常碎片,不具備推論性,我們都知道思考的時候會結合以往經驗和儲備知識來想問題,而在看電視過程中是做不到的。

也正是在信息化時代,讓我們更容易跳過複雜問題,因為創作者知道如何取悦觀眾。難理解的,需要闡述的,觀眾不會喜歡,觀眾喜歡的是故事,是偶像。越是簡單,越是有視覺刺激,越能提高收視率和點擊率。

要解決衝突,我們能做的就是多問為什麼。切記,不要用笑聲代替了思考,更可怕的是不知道為什麼要笑以及為什麼要思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