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物理説課稿5篇 “物理妙招:助力八年級學生輕鬆邁入科學的殿堂”

來源:巧巧簡歷站 1W

本篇文章將以“八年級物理説課稿”為主題,為讀者講解國中二年級物理課程的相關內容。我們將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紹八年級物理的基礎知識、實驗演示和學習方法等,希望能為廣大國中生提供一份有用的學習資料,讓大家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識,提高學習成績。

八年級物理説課稿5篇 “物理妙招:助力八年級學生輕鬆邁入科學的殿堂”

第1篇

"電功"對於國中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電功公式是掌握層次之一,又是第九章的開首篇,足見這節的重要性,在力學中,物體做功必須具備兩個必要因素。而在電學中,不但物體在電磁力作用下移動算做功,電流通過用電器使其發熱、發光、發聲等現象都是電流做功的表現。這就擴展了力學中功的概念,為學生理解電能與其它形式能的轉化打下了基礎。後面學習電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都可由電功公式導出。所以本節在國中物理知識結構中具有綜合、擴展和承先啟後的重要作用。

通過介紹一度電的用途,對學生進行節約用電的教育。

課本圖9-1所用儀器(將鈎碼換成小車),秒錶、電能表、投影儀改幻燈機。

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素質教育的要求,採用面向全體、師生間相互反饋的層次教學法和傳統的五環教學法。學法是討論歸納法和感知探索法。

第一個環節:複習提問。提出與本堂課有關的易中難三個問題,分別叫abc三個層次學生回答,為本堂課的教學奠定知識基礎。三個問題是:1.水流能做功嗎?

2.功的表達式如何?3.力學中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什麼?

第二個環節:引入新課,水流能做功,電流能做功嗎?演示圖9-1實驗後,問:是什麼原因小車被提起的呢?是因為有了電流。即電流對小車做了功。

第三個環節:探索新知。電流所做的功叫電功。這節我們就學習電功。(板書課題)

電流做功形式很多,如電流通過收音機做功,我們聽到聲音,電流通過電視機……讓學生再舉電流做功的實例分析,引導學生概括出電流做功的實質是電能轉化為其它形式的能。實現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讓學生猜想,有的説與電壓、電流和時間有關,我們用實驗來研究。讓學生看書圖9-1,畫出電路圖,目的瞭解實物的連接方法,……當一個量隨着幾個量變化時,我們用什麼方法研究呢?引導學生掌握控制變量的研究方法,讓abc層次學生各一名,在教師引導下計時讀電流表、電壓表示數。讓全體學生觀察小車上升的高度,在時間相同的條件下,改變電壓值,電流值做兩次實驗。分析實驗結果第二次小車為什麼升的高呢?學生答:電流表、電壓表示數大。教師講解:電流對電動機做的功近似看成等於電動機對小車做的功。小車上升的高,説明電流做的功多。由此得出什麼結論呢?引導學生回答:通電時間相同的情況下,電壓越大,電流越大,電流做的功越多。讓學生推想,保持電壓、電流值不變,延長通電時間,小車上升更高。結論:保持電壓、電流不變,通電時間越長,電流做功越多。通過上面實驗得出定性結論:電流所做的功跟電壓、電流和通電時間成正比。告訴學生科學家經過精確測量出了計算電功的公式w=uit,講清w、u、i、t所表示的物理量,引導學生説出公式的物理意義。為了讓學生對電功的單位焦耳有一個具體認識,告訴學生在力學中將兩個小雞蛋舉高1米(勻速),做功約1焦。在電學中每秒鐘通過普通電燈的電流所做的功是幾十焦,每秒鐘通過洗衣機的電流做的功約為200焦左右,使學生認識到這個單位在電學使用中顯得很小,生活中用起來很不方便,常用度做單位。1度=3.6×106焦。生活中用什麼來測電功呢?用電能表。

講清讀數方法和計算某段時間內用電度數,看書上圖9-4,讓學生了解一度電的作用,滲透節約用電教育,教師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第五環節:鞏固練習,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具有穩定性,實現正遷移,為此我設計了具有一定梯度的練習題,檢測不同層次學生達標情況,面向全體,激勵內化,填空題,採用自查形式,選擇題,用答題卡,判斷題用手勢出示。這樣,教師一目瞭解地掌握了不同層次學生學習情況。實現了雙重反饋。

採用橫向板書。一什麼是電功。二、怎樣計算電功。三、用什麼儀器測電功。使教學具有流暢性,同時學法一目瞭然。難點:討論歸納法。重點:感知探索法。

複習提問約4分鐘,引入新課約1分鐘,新課教學約24分鐘,小結1分鐘,鞏固練習約14分鐘,作業約1分鐘。這樣做到三快一慢,導入新課快,進入重點快,訓練節奏快,突破重點、難點慢。

2.電流做功的過程實質是()能轉化成()能的過程。通電的電動機將砝碼提起()能轉化為()能。

3.實驗研究表明:電流所做的`功跟這段電路兩端的()()()和()成正比。計算公式是()。式中各物理量的單位是()()()和(

5.某户電錶月初示數:123 4 0月末示數12962,本月用電()

b層次:6.有一用電器通過它的電流是0.5安,在2分鐘內電流做了900焦的功,那麼加在用電器兩端的電壓是()伏

c層次:7.兩隻電阻r1:r2=4:3,串聯接入電路r1與r2兩端電壓之比u1:u2=(),若t相同w1:w2=(

),並聯執着入電路,i1:i2=(),在相同的時間內w1:w2=()

二、選擇題(出示答題卡,對3個為a層次,4個為b層次,對5個為c層次)

1.以1安的電流通過5歐電阻,在1分鐘內,電流所做的功是()焦

2.兩個阻值相等的定值電阻,分別並、串聯在同一電路中,在相同時間內,總電功w1和w2之比為()

3.一隻燈泡兩端電壓減小為原來的一半,在相同時間內,它消耗的電功為原來的()倍。 a b2 c d4

三、判斷題:(用手勢,出示左拇指和食指為對號,兩食指交叉為錯號,對3個為a層次,即3a,同理:5b,6c

2.電阻是484歐,兩端電壓220伏,通電一分鐘消耗電能是6000焦耳3.導體兩端電壓越長,通過電流越大,做功越多。

4.導體中通過電流越大,通電時間越長,電流在這段導體中做功就越大。

6.某導體電阻為4歐,每秒鐘內有5庫電量通過,電流做的功為100焦。

1.掌握電功的概念:知道電流做功的常見形式是推動機式做功,使導體發熱發光等;理解電功的公式(w=uit)和單位(焦);能綜合歐姆定律和電功公式計算用電器(只限於一個)的電功。

在前幾章中,我們學習了電路的連接方法,引入了反映電路工作狀態的幾個物理量-電流、電壓和電阻,以及這些量的相互關係-歐姆定律。這些,都是電學的基礎知識,在第一冊中我們研究了力對物體做功的問題,那麼,電流能做功嗎?顯然,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大量的工作是由電流做功來完成的,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電流做功有哪些特點。怎樣計算電流做的功。

(1)過去學過力可以做功,怎樣才算力對物體做了功?

(答:力使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一段距離,就算力對物體做了功)

(教師引導學生答:水流推動水輪機做功,汽車、電車的牽引力帶動車輛行駛做功等)

(1)電流可以做功:電車的牽引力實際是由電動機產生的,電動機是通了電流才工作的,所以,電車行駛,實際上是電流做功的結果。

(2)電流做功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電流通過電動機可以做功,那麼電流通過電燈時發光,電流通過電爐時發熱,算不算做功呢?

在這裏我們應把"功"的概念加以擴大。用電動機移動物體或使機械轉化,是電流做功的一種表現。電流使導體發熱、發光,是電流做的又一種表現,總之,電流做功的現象很多,例如電流通過電鈴發聲,電子錶顯示數字,電視機顯示圖像等,都是電流做功的表現。

演示課本圖9-1的實驗時,電流和電壓應採用大型的示教電錶來顯示,實驗分兩步:

①用變阻器改變電流和電壓,觀察在相同時間內做功的多少。

先將變阻器滑片移至某位置(使接入電阻較大),閉合電鍵,觀察砝碼上升的時間和高度(通電時間電鍵控制),並記下電流、電壓值。

再將變阻器滑片移至另一位置(使接入電阻較小),閉合電鍵,觀察相同時間砝碼上升的高度,並記下電壓、電流值。

②保持電壓和電流不變,通電時間越長,電流做功越多。

指出:上述實驗,所得出的電功與電壓、電流和通電時間的關係,是定性關係,如果把實驗做到精確些,可以得出:電功跟電流、電壓、通電時間都是正比關係,如果電壓u的伏做單位,電流i的單位用安,時間t的單位用秒,電功w的單位用焦,則有w=uit

應當提醒學生注意兩點:一是公式中的w、u、i均指電路中同一段電路(即某個用電器)而言,二是w、u、i、t必須統一採用國際單位制。

(把課本圖9-1的實驗裝置中的電動機換成小燈泡,做兩次改變電壓(取整數)電流的實驗,通電時間都取10秒鐘,讓學生觀察燈光的亮度,並根據實驗數據計算兩次電流做的大小)

提問:把重為1牛的物體舉高1米所做的功是多少?(答:1焦)這些功如果由電動機完成,那麼,電流所做的功是不是1焦呢?

(引導學生分析:電流做功的表現是多種多樣的,電流通過電動機時,除了提舉重物做功外,電流也會發熱做功,因此電流的功為這兩部分功的和,這就是課本圖9-1的實驗不定量的原因,因此在選用電動機時,發熱愈小的效率愈高)

列舉常用電器工作時,1分鐘能做的功:如手電燈泡為幾千焦,照明燈泡為幾百至幾千焦,洗衣機為幾萬焦。

由於焦這個單位很小,生活中常用"度"作電功的單位:

出示電度表掛圖(或實物),讓學生觀察並讀出讀數。

指出電流做功時,表的轉盤就轉動(盤的邊緣有個紅點顯示轉動),每轉3000轉,耗電1度,表面上最後的數字是小數點後的一位數。

最後結合課本圖9-4介紹1度電的作用,對學生進行節約用電的教育。

(1)電流做功有哪些表現?(列舉常見的實例來説明)電功的大小由什麼決定?

(2)把同一個燈泡先後接到220伏和110伏的電路中,則電流在相同時間內所做的電功之比:

(3)一盞電燈所用的電壓是36伏,電流是1.5安,通電50分鐘,電流做了多少功?

(4)一個電爐通電4小時耗電6度,所用的電壓是200伏,通過電爐絲的電流是多少?

這四道題應預先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和計算,學生回答第2題,可能有爭議,有的選a,有的選c,教師可讓選c的學生説明理由,然後提問:對同一個用電器保改變電壓,而不改變電流是否可能?對不同阻阻用電器,電壓相同時電流是否相同?引導學生用電功公式結合歐姆定律分析問題;對同一用電器i∞u,因此u增2倍,i亦增2倍,故w增4倍,對不同r的電熱器,u相同時,i與r成反比,故w亦與r成正比)

如果鞏固練習第3、4題在課堂上沒有時間完成,可留為作業,課本習題-第1題也可留做作業。

八年級物理説課稿5篇 “物理妙招:助力八年級學生輕鬆邁入科學的殿堂” 第2張

第2篇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物質的物理屬性》,下面,我將通過説教材、説教法、説學法、説教學過程四個部分來進行我的説課。

這節課是蘇科版物理八年級下冊第六章第五節的內容,是新課程實施後增加的一節內容,知識相對獨立,內容對應於物理課程標準中物質(一級主題)的一個二級主題,本主題所涉及的科學內容,與日常生活和自然現象密切相關,與科學技術的發展前沿有重要聯繫。學習這些內容能讓學生在國小科學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物質世界。

教材首先通過讓學生觀察圖片,自主的發現物質的一些屬性,如:密度、透光性、彈性、導電性等,目的是希望強調物質屬性的多樣性。接着將硬度作為一個比較突出的屬性,通過探究活動的形式對物體的硬度進行比較排序,在比較的時候用到了刻劃法。最後談到對物體屬性的深入研究,促進了材料學的發展,催生了新技術和新器件等。教材整體內容特點是知識比較淺,但內容可以鋪的很開,教師設計的空間大,同時能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從心理特徵來説,處於八年級下學期的學生,思維已逐步從經驗型向理論型發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隨着迅速發展。但同時,這一階段的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隨時發表見解。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這些特點,一方面運用直觀生動的實驗,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自由的發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從認知狀況來説,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物質的密度,對鑑別、區分物質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為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打下了基礎,但對於物質物理屬性的理解(由於其概念抽象程度較高,)學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學中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學情分析,結合新課標的要求,我制訂了以下三個維度的目標。

①知道密度、硬度、導電性、彈性、磁性等都是物質的物理屬性,會描述物質的這些屬性。

②會根據物質的物理屬性對物質進行分類,嘗試將物質的一些物理屬性與生活中物質的用途聯繫起來。

通過對物質導熱性、導電性、硬度等屬性的探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以及發現問題、分析歸納的能力,並體會比較的研究方法。

體驗知識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能保持對科學研究的熱情。在實驗中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有愛護公物的意識。

我將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瞭解物質常見的屬性,會根據物質的物理屬性對物質進行分類。難點確定為:如何通過實驗發現和認識物質的物理屬性。

在教學過程中,我打算在實驗中突出重點,在討論中突破難點。

保險絲,回形針,塑料勺,金屬勺,鉗子,火柴,牙籤,肥皂,鋼針,乾電池,小燈泡等,學生自帶物品。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行為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本節課我主要以啟發式教學為主,結合實驗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將課堂交給學生。在實驗中,既能滿足國中學生的操作慾望和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有效的體會理論與實踐的關係;在討論中,既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所有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又能展現個性,學會交流,促進學生自由、充分、全面的發展。讓學生在啟發、觀察、實驗、討論中,眼手共用學動手,手腦共用學動腦,在動手動腦中完成對知識的自主構建,並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技能的獲得不是老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學出來的,因此指導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是教育追求的目標之一。因此,從學生“學”的角度出發,本節課我主要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思”,手腦共動,通過觀察、實驗、思考、討論、體驗等,瞭解物質的物理屬性,體會這些屬性在生活中的應用,讓知識和方法隨着課堂的進展逐步滲透到學生的頭腦中。

四、説教學過程(教學環節設置、教學評價、板書設計)

物理的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間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成長的過程。為了有序、有效地進行教與學的活動,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本節課我主要安排以下五個教學環節:

發現問題是學習的開始,提出問題是探究的開端,所以我設計了以實驗引入,讓學生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中,自然進入本節的主題。

實驗一:兩個不同的回形針(買來的回形針,用保險絲做成的回形針),分別進行打開拉直、拉斷、用火柴燒斷、燒不斷用鉗子夾斷等實驗過程,體會硬度、韌性、熔點等屬性的不同,在對比中讓學生髮現不同,從而自然引入對物體屬性的研究。

“一、多種多樣的物質,按屬性分類,便於研究和應用

二、物質的物理屬性:密度、熔點、硬度、導電性、導熱性等

問題討論:怎樣比較硬度,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並進行評價(多種方法對比優劣,其中經驗不可靠)。

實驗二:牙籤刻肥皂、刻木塊,鐵釘刻木塊,全體學生用牙籤刻粉筆等,引導學生得出判斷硬度的方法:刻劃法(有缺陷性,注意告訴學生要愛護公物),再比較得出圖片中物體硬度的排序。

觀察:自己的各種鉛筆,説明硬度不同,用途不同。(對知識的應用)

實驗三:放在熱水中的兩個湯勺,手摸感知温度的不同。(導熱性)

討論應用:劃火柴説明空氣、木頭都是熱的不良導體,羽絨服保暖,鍋各部分材料等。

實驗四:觀察小燈泡的發光情況,換用不同材料接入電路,包括實驗一用到的金屬絲(説明一種物質有多種屬性)

觀察:第一組圖片,你還能發現什麼屬性,填寫書上的空格。

小練習:説説下面物質的一到多種屬性(橡皮、刻度尺、瓶子、水等,儘量選取隨手可得的物品)。

轉承:對物體屬性的深入研究,促進了材料學的發展,催生了新技術和新器件,對人類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

愛迪生對耐高温材料的研究,使電力照明走進千家萬户;科學家對半導體導電性的研究,導致了晶體管的誕生,開創了人類社會是信息化時代

思考交流:新型陶瓷有哪些物理屬性?燒蝕材料有什麼特點?”

環節3.反饋練習(與環節二融合,小循環反饋,更能及時查缺,有效調整教學)

環節4.小結(學生小結,培養概括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形成整體印象)

(1)設計標籤:調查生產、生活中的一些材料,為其中一種材料設計標籤。

多樣化、操作性強的作業,能開拓學生視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新課程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學生學習評價,適度、恰當的評價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學生對自然探索的興趣,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將評價融於過程,利用課堂觀察、課堂練習等方式,對學生的興趣、參與度、能力水平、合作意識等方面進行多維度評價,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通過評價及時瞭解自己在那些方面獲得了提高,還有什麼潛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得到充分的發展。同時,注意將教師評價、學生自價、學生互評等結合起來,努力構建多元化、發展性的評價體系,以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教師專業素質的發展和物理教學的改進。

板書是教學內容的濃縮,便於學生記錄、記憶、理解,形成整體印象,心理學實驗表明,進入人腦並被記憶的信息有80%以上來自眼睛,因此,適量的板書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本節板書三個標題,第二個標題是重點,黑板分左右兩部分,分別為主副板書,書寫中注意彩色粉筆的應用。

第3篇

地位:牛頓第一定律是經典力學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個力學中的基礎。如果我們把所有力學現象看作一座大廈,那麼牛頓三大定律則是這個大廈的奠基石,牛頓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頓第一定律定義的慣性系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牛頓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頓第一定律基礎上。因此牛頓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礎的基礎,是否領會這一物理規律,不僅影響學生對這一章的學習,而且會影響整個物理課程中力學部分的學習。

作用:前面我們學習了簡單的運動,又知道力學一些簡單知識,牛頓第一定律正是基於此基礎上將運動和力聯繫起來的一條紐帶一座橋樑,是進一步分析和處理直線運動和力學問題的基礎,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本冊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本節、本章的重點。

環節一:學習狀況分析:牛頓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實驗結果,部分外推假設、部分定義所構成的一個複合體,就其定義本身的表述學生不難記住,但八年級學生由於接觸物理時間比較短,學生平均年齡比較低,抽象思維能力及認知結構上尚不成熟,因此在接受牛頓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難度,怎樣形成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及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認識由直觀的感覺上升到科學理性認識則是本節的難點。

環節二、目標、重點、難點確定:基於以上分析,結合教材和大綱。

本節重點:牛頓第一定律及理解,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要求,確定本節教學目標、難點:瞭解理想實驗推得物理規律方法。

牛頓第一定律不是實驗定律,而是在大量經驗事實基礎上,通過進一步概括,推理總結出的一條規律。

(2)理解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2、德:培養學生以事實為基礎,養成良好的科學態度和科學學習方法,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的思維

3、情感目標:注意師生間溝通,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知識目標上針對本節特點對學生提出,瞭解、理解、知道三個層次,以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清脈絡,把握重點部分。以往教學實踐中證明,物理規律是物理基礎知識部分比較難學的部分,學生往往只注意背定義、記公式、做習題而忽視了對物理概念及規律的理解,以至於豐富的物理含義被形形色色的數學符號所淹沒。面對這一現象在這一節教學中突破重點上我主要採取瞭如下方法。

(1)首先在引題上創設情境,以毛主席詩詞“坐地是行八萬裏,巡天遙看一千河”為開端,引導學生從宏觀上覆習運動現象,故而知新,提供新舊知識聯繫的支點,使學生感到新知識並不陌生,便於將新知識納入原有的認識結構中,降低了學習的難度,有利於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

a:做課本中小車演示實驗,讓學生對此實驗進行認真、仔細觀察以獲得足夠的感性材料。

每次實驗前向學生交代清楚實驗的條件和做法,使學生找出實驗中哪些條件不變,變化的是什麼條件,不變:同一小車、同一斜面、讓它從斜面的同一高度上滑下,變化:三種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再針對實驗結果,提出問題,讓學生運用滲透比較,分析綜合等研究方法,引導學生分析引導起變化的原因,使學生明確實驗目的,動腦筋思考問題,根據實驗結果得出結論“同樣條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車前進得越遠”為牛頓第一定律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

b:其次通過上面的演示實驗,簡單介紹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得出的結論。突出他的`理想化實驗和推理方法,理想化實驗雖然不能實現,但都有可靠的事實基礎,因而推理是合理的。

c:在此基礎指出牛頓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以事實為依據總結出一條經得起時間和實踐檢驗的一條真理,牛頓第一定律。

3:在教學突出重點中,對定律中關鍵詞語進行説明,各種易犯的錯誤進行分析,糾正學生頭腦中原有的錯誤生活觀念以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由於牛頓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實驗和觀察基礎上大膽而合理的確良外推,它只是一種基礎假設,由於不存在絕對不受外力作用的物體,因此這條定律無法直接用實驗來證明,它的正確性在於它推得結果與客觀事實相吻合,形成對比知道知識的發展過程由錯誤正確完善學生一目瞭然地看清其框架,把握重點和關鍵。投影牛頓第一定律

二、運動物體如果不受任何外力作用,它的速度將保持不變,永遠運動下去。(正確)

三、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完善)

牛頓第一定律雖已建立,但學生對其建立過程仍比較生蔬,常不能予以接受因此造成了對牛頓第一定律理解不深入,不透徹,形成難點針對此現象採取了,實驗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原則,使直觀實驗與抽象受力分析相結合的起來,這樣做到了使其難點先簡後繁,先定性,後定量;先具體後抽象;先特殊後一般的解決方法,使其難點被逐步得以解決,從而形成了完整的科學體系。這樣有利於培養其思維能力和理想實驗推得物理規律方法。

本節課在程序安排上針對學生特點主要採取瞭如下程安排:

1、引題,創新情境,複習提問導入新課。形成新舊知識互相聯繫、互相滲透。

2、重視物理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猜想,推導得出牛頓第一定律。

3、重視各種變成恰當的應用,對其定律中學生不易接受的地方和關鍵詞語進行解釋,使牛頓第一定律得以鞏固,理解定義、特定的含義。

4、在此引導説明,對其進行加深,從而形成深刻印象,通過不同層次聯繫,加強基礎與習題的配備,能夠及時反饋學生認知情況,從而調整教學加經改進,體現以學生為主、教師為主導的作用。

5、歸納總結。由學生回憶本節學到了什麼為主線,使學生對所學的新知識更加清晰,明確、系統,從知識結構上把握新內容,達到鞏固和提高的目的,經過這一回顧,讓學生會用科學方法去研究問題,從而進一步發展了思維能力設計。

6、定量作用:讓學有餘力的同學進一步提高,學習困難的同學加深對本節特點及基礎知識理解認識,為之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以促進學生的學習進行如下設計。

(4)討論分析形成結論。如果物體不受摩擦力作用,那麼物體運動情況又會怎樣呢?讓學生思考,講座得出結論,從而養成學生動口,動手的能力。

第4篇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滬科版八年級物理第八章第三節“空氣的力量”,下面我就從以下七個方面來説明。

本節課是滬科版九年義務教育八年級物理八章第三節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壓強的概念、壓強的公式和單位、液體壓強的特點和規律以及液體內部壓強的公式之後,學習的又一壓強方面的知識。這節課主要講的是關於氣體壓強中大氣壓強的初步知識,與前面所學的固體壓強,液體壓強一起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教材通過事例、實驗引入課題,教材的編排符合國中生的學習特點,重視定性分析和實際應用,強調實驗探究。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求學生理解大氣壓強的存在和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會用大氣壓強解釋簡單的現象,並且知道托裏拆利實驗説明了什麼,知道大氣壓強的大小.學好本節課,對學生理解大氣壓的成因、大小及其應用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幫助學生認識自然和利用自然,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對進一步認識“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科學研究方法具有指導意義。本節課的內容本人覺得安排二個課時,當然實際操作時不能被課時所左右,應以學生的學習情況而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根據物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本課的編排特點,結合未來教育發展的方向,擬定的教學目標為:

(1)理解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能説出幾個證明大氣壓強存在的事例;能用大氣壓強解釋簡單的現象。

(3)知道大氣壓強隨高度增加而減小,大氣壓強的大小可以用氣壓計來測量 。

八年級學生經過一個多學期的物理學習,對這門學科有了簡單的瞭解,物理觀察、實驗探究、分析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也親身體驗到了物理知識與人們生活、生產的密切聯繫,對物理有了一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他們希望教師能滿足他們對新知識的好奇、渴求,希望在老師的引導下獲得鍛鍊及施展自己能力的機會,同時更希望品嚐到成功學習的快樂。教學中應注意設計好問題,引導學生的同時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探索新知識的勇氣,教會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方法,真正讓學生成為探究式學習的主角。

1、選擇生動、趣味性強、直觀的實驗,不但有力地説明大氣壓的存在,降低教學難度,同時還激發學生的學習物理的興趣。

當今信息時代,實施素質教育,施行新課程改革,改變教育理念,現代教育所面臨的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學到知識,而是如何使他們學會學習,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尤為重要。“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老師應引導好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帶着強烈的求知慾積極主動地投身於探究活動,聯繫實際,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團隊合作的精神,提高獲取知識的能力。八年級學生有學好物理的*望,但顯得比較吃力,本人結合學生實際,主要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去學習:

為了更好地體現新課程的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根據本單元特點,本節課可採用小組合作、自主學習和實踐探究的方法。

1、小組合作:全班可分為多個學習小組,好的學生與需要幫助的學生搭配組合,互幫互讓,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2、自主學習:課前佈置好習任務,提出思考問題,提供必要的參考資料如實驗設想、相關網站等,讓學生懷有極大的興趣嘗試解決問題。同時更進一步激發他們探求下一個答案的樂趣,提高解題能力,培養創新精神。

3、實踐探究:由各個學習小組展示各自準備的能證明大氣壓強存在的實驗或事例,教師通過演示或利用網頁動畫課件設置懸念,用虛擬實驗引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判斷真假。在後面“大氣壓強有多大”的學習中,主要由教師通過實驗演示結合課件講解分析,對教材的重點難點逐個突破。最後出示相關問題進一步拓展研究,達到鞏固深化學習的目的。主要教學流程設計如下:

複習引入-問題-猜想-分析討論-結論-驗證-理解、應用-延展擴寬-新的問題

1、如圖(多媒體展示)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是否受到液體對它的壓強?(受)

3、液體內部壓強產生的原因是什麼?(液體受重力,具有流動性)

問題: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周圍被厚厚的空氣層所包圍,即大氣層,也有流動性,地球上的物體(包括人)都浸在其中。 那麼大氣對浸它裏面的物體是否有壓強呢?説説你的猜想並用你日常所見一些現象來支持你的猜想。

如:(1)把一個小小的塑料掛衣鈎緊貼在很平的牆上,就能用它掛衣服而掛衣鈎卻不掉下來(2)只有一個小孔時,飲料罐裏的飲料不易倒出(3)吸飲料時,飲料罐紙盒會變扁

通過分析討論得出結論:從以上的現象,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生活在其中的大氣對我們應該是有壓強的。

但是,靠討論出的結論是否完全正確呢?所以我們還得從科學實驗探究中驗證是否有大氣壓強。科學實驗探究:請用給出的儀器,設計一~二個驗證是否有大氣壓強的實驗,並解釋現象:

實驗1、拉開“皮碗”,用力擠出皮碗中的空氣,兩個皮碗還容易拉開嗎?

實驗2、“覆杯”實驗,在杯中裝滿水,蓋上硬紙片,倒置過來,水是否會流出來?

實驗3、馬德堡半球實驗---它第一次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得出結論:由以上的眾多實驗證明,我們生活在其中的大氣對我們確確實實有壓強。

解釋原因:我們生活的地球是一個蔚藍色的.星球,地球周圍被厚厚的氣體包圍着。地球周圍被厚厚的氣體包圍着,這厚厚的氣體人們通常稱之為大氣層。大氣層的厚度大約有幾百千米,主要由氮氣、氧氣等多種氣體組成。其中,大部分氣體分佈在距離地球表面幾十千米厚度的範圍內。

交流與討論:空氣有質量嗎?我們在上一章裏已經知道空氣的密度是1.29kg/m3 ,可見空氣是有質量的,空氣體積很大時,其質量也是相當大的。同學們試計算充滿我們這間教室的空氣的質量有多大。

得到原因:我們周圍的大氣既有質量,同時又要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而且具有流動性。

根據馬德堡半球實驗,不僅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還表明大氣壓強是很大的。那麼大氣壓強有多大呢?

我們先看看,歷史上人們是怎樣測量大氣壓強的?1644年,伽利略的學生托裏拆利及其同伴通過實驗第一次測出了大氣壓強的大小。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托裏拆利是怎樣測出大氣壓強的?

③分析:玻璃管內水銀面上方是真空,而管外水銀面受到大氣壓強,正是大氣壓強支持着管內760mm高的水銀柱,就是大氣壓強跟760mm高水銀柱產生的壓強相等。p=ρgh=13.6×103kg/m3×10n/kg×0.76m=1.013×105pa

玻璃管傾斜一定的角度管內外水銀柱的高度差如何變?

⑤應用:人的頭頂面積約為0.02m2,請計算大氣壓對頭頂的壓力為多少?

(1)、本節後,你對馬德堡半球實驗,有什麼新的推論?

(2)、抽水機是靠大氣壓把水壓上去的,抽水機能否一次把水從地面抽到高樓大廈的樓頂?

板書是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體現所講知識的順序性、條理性,便於學生進一步理解鞏固所知識。本人採用如下板書設計:

第5篇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是學生接觸國中物理的第一節,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後的物理教學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感悟到物理學的美,激發起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初步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觀察比較、歸納總結的能力和探究意識、創新意識,就成為這節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難點,落實新課標的精神,我在教學策略上努力實現三個轉變:

(3)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總之,通過本節課將努力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活動中學習、在美的薰陶中學習,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

2.教學內容及教材特點:《聲現象》這一章主要是通過對生活、生產中豐富多彩的聲現象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聲音是怎樣產生和傳播的?聲音有哪些特性?人們是怎樣利用和控制聲音的?本章特別注意使學生了解聲音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等方面的應用和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結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加強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1)培養學生初步的實驗操作技能,使學生初步學會有目的的觀察;

(2)使學生能利用常見的器材進行實驗探究,會描述實驗現象,收集有效的信息並根據信息歸納科學規律;

(3)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領悟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4)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用語言表達物理知識的能力。

(1)通過感受自然界聲音的美好與有趣,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使學生樂於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知識。

(2)通過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用不同的實驗方法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通過教師、學生雙邊的教學活動,促進師生間的情感互動,營造共同討論、共同參與、共同嘗試的民主融洽的教學氛圍;並通過學生的探索實驗,培養同學間相互合作、探討交流、共同探索的團隊精神。

本節課的重點是聲音產生的原理和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因為只有瞭解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原理,才能從本質上理解對它的控制與應用,這是進一步學習本章其它內容的前提,這個前提的掌握與否是本章後續學習的關鍵,是實現本章教學目標的基礎。

本節課教學的難點是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因為僅僅依靠學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難認識到這一點,只有藉助於實驗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而學生剛剛接觸物理知識,認知能力相對薄弱,易於形成難點。

本節課教學屬於知識探究性教學。本節課擬採用誘思探究→實驗論證的教學方法。在教師的導控下創設教學情境,提出探究的問題,學生邊觀察、邊思考,並通過親自動手及分組實驗來進行論證,通過小組交流進行歸納總結,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

以上這些,可以概括為:創設情景→導入目標→自主探索→實驗論證→表達交流→總結歸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