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讀後感6篇 助力教育:讀書的力量

來源:巧巧簡歷站 2.75W

教育是一個永恆的話題,閲讀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教育的重要性。讀後感是一種主觀的表達方式,能夠讓讀者對所讀書籍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也是一種文化積澱。本文將為你介紹一些優秀的教育類讀後感,希望能夠激勵你對教育的思考和探討。

教育讀後感6篇 助力教育:讀書的力量

第1篇

利用閒暇時間看了《卡爾威特的教育》這本書,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啟示,也使我這個作為一名國小教師明白了一個什麼樣的人就會教育出什麼樣的孩子。在實際教學中我也體會到這點,什麼樣的老師,其性格和作風也會影響到所教班級的學生。

讀完《卡爾·威特的教育》這本書後,我覺得受益匪淺。作者講述了自己把本是弱智的兒子教育成為了一個天才的真實故事,然而,也告訴我們,要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並且教育孩子一定要有正確的方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的領路人,沒有父母的正確引導,孩子就難以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因此,家庭教育是極為重要的。

雖然,這本書重點講的是卡爾·威特的父親是怎樣培養孩子的,但是對我們老師來説也是有啟迪的。因為,孩子的大部分時光都在學校裏度過,作為老師,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全面的發展,挖掘每個孩子的潛力是毋庸置疑的。

第一,老卡爾威特認為,人生下來時都一樣,僅僅由於環境不同。對於孩子不同的天賦要有不同的後天教育,而父母的批評責罵只會導致孩子失敗。

第二,在智力發展的最佳時期培養孩子的能力。老卡爾威特就是根據兒童潛能的遞減原則,抓住了兒子智力發展的最佳時期來開發孩子的智力。

第三,教子有方。在遊戲中對孩子開展教育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從中培養孩子多方面的興趣,玩出孩子的各種能力。

第四,要與孩子平等相待。對孩子的批評要正確,尊重孩子的自尊心。比如,老卡爾威特在吃飯時,就會把小卡爾威特當做大人對待,討論飯菜的味道,而不是像一些父母,在吃飯時不允許孩子説話,嚴肅的嚇人,讓孩子感覺不是在吃飯而是在受罪。

第五,不忘誇獎孩子的優點。當我們誇獎孩子的時候,他就會繼續表現他的良好行為,並且感到滿足和高興,這也是孩子信心的來源。“你是非常聰明的,非常好的孩子”在對小卡爾的教育中,老卡爾最常用的就是這句話。當卡爾開始學習寫作的時候,對自己很沒信心,當他戰戰兢兢把他第一篇文章給老卡爾的時候,老卡爾也發現了文章多麼糟糕,但是老卡爾不能説不好,因為這不能解決問題。“非常不錯,這是你第一次寫作,爸爸剛開始寫作做的時候,比你差遠了。老卡爾的這句話讓孩子又興奮起來,第二次的寫作也明顯不同了。

第六,要培養孩子的各種良好習慣,不讓孩子養成不良習慣。這是最關鍵的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養成良好的習慣。我一向認為良好的習慣比成績重要得多,更何況習慣造就性格,性格決定成敗。葉聖陶先生説:“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這説明習慣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當學生離開學校的時候,他所學習的一些具體知識可能忘記了,但他已經形成的良好習慣會令他受益終生。卡爾對孩子的教育貫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中。吃飯、玩耍、睡覺前、甚至每次飯後的散步都成了孩子學習自然知識的好時光。這是一種良好的教育方式,從而也讓孩子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我覺得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需要我們老師的重視。我們老師也應採納卡爾的教育方式:不一定非得侷限於課堂的知識學習上,在任何與學生接觸的機會中都應對學生進行各方面的潛移默化的教育,例如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學習使用禮貌用語,尊重他人,愛護公物,講究衞生,誠實守信等。

第七,教育需要耐心加愛心。我們從老卡爾夫婦養育和教育小卡爾的過程中,不難看出他們付出了巨大的愛心和耐心——孕育時的謹小慎微,幼時的精心餵養等等,都是常人所不能比擬的。都讓我們感受到他們對孩子的愛是多麼的炙熱與執着,尤其是發現小卡爾是個弱智的孩子時,他們沒有放棄,讓他任由其發展,而是尊重他並給予更細微全面的關愛。

細想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我們是否因為學生的反應遲鈍、興趣的貧乏看不起他,甚至產生厭惡之情呢?從本質上講,教師對待學生缺乏耐心,其實就是缺乏愛心。只有投入了愛,才能和學生建立感情,才能更好地與之溝通,才能進行成功的教育。

通過本書的閲讀,我更加明確了在教學和教育應該使用的方法,我想以後在我的工作中我將運用正確的方法更加高效的工作。

教育讀後感6篇 助力教育:讀書的力量 第2張

第2篇

紀律是羣體的重要特徵,任何羣體需要紀律。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如何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一日生活常規進行紀律教育,成為我工作中最頭疼的事。因為每個兒童個性特點不一,產生紀律問題的原因經常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希望通過閲讀《兒童紀律教育——建構性指導與規訓》能為自己解惑。

本書第一作者瑪喬麗?費爾茲博士(美國)總結了其三十餘年的幼兒教育經驗,向我們展示了全面實用的兒童紀律教育方法。作者在闡述與紀律教育有關的理論基礎上,介紹瞭如何通過各種手段瞭解兒童、分析兒童產生紀律問題的原因並尋找合適的解決辦法。當細細閲讀完此書後發現,它的確是一本有理有據,案例詳實的實用書籍。全書運用了“我—你—他”的對話式寫作風格,使讀者容易參與文本,在比較和鑑別中,心悦誠服地接受作者的觀點,與作者進行思想的交流與碰撞,讀者也能充分發揮自主性。

其中,作者對“獎勵”這一方法的闡述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父母和教師長期以來一直試圖通過獎勵和(或懲罰)來教授是非概念。獎勵和懲罰表面上確有成效,但從長遠來看,其結果不是兒童盲目服從就是使其易受獎勵和(或懲罰)的左右。

關於此問題,我們首先要做到“不要再使用獎勵和(或)懲罰來促進自主的發展”,書中例舉了多個例子來説明,而這些例子又似乎是我們常見的教育行為。例如,如果孩子完成了作業,我們就給他們發小紅花,那麼我們無意中教孩子易被獎勵所控制;當我們説喜歡某某孩子的坐姿時,而有些孩子也坐得很好卻沒被點到名字時,這似乎是對那些孩子的懲罰;有時我們鼓勵孩子把玩具整理好就有小貼紙,其時有大部分孩子經常把玩具物歸原處的,卻沒有得到貼紙獎勵,這讓那些孩子感到茫然與不知所措。

書中提到“儘可能的避免在活動中單純描述孩子做了什麼”,即不要説諸如“你做得很好、我為你驕傲、你很棒等,”而是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活動的過程,描述自己所看到的孩子做了什麼?比如“我看到你和某某分享了玩具,這讓她很開心。“你把剪刀放回了架子,這很好”而不是表揚他“你真能幹”“你是個懂得友好的孩子”,因為這樣實際上反而降低了他們對操作活動的信心、興趣和樂趣。作為教師或家長要更尊重和更支持孩子,不是對他工作做出判斷,而是詢問有關他們的過程的問題,如:我發現你在畫中用了很多顏色?你覺得在製作過程中,最難的是哪個部分等,成人表示對孩子努力的熱情是不需要通過表揚的。

以真誠溝通著稱的教師也極有可能得到來自己他們的學生的真誠溝通。這裏“真誠”是一個關鍵詞,真誠地表達感激或欣賞與旨在控制某人行為的表揚具有天壤之別,當你努力減少使用表揚時,首先應注意,要停止使用控制性的表揚,特別是讓孩子與他人競爭的表揚。

幼兒期正是促進兒童自主發展的時期。通過建立牢固的人際關係,與孩子交流觀點,並允許孩子從自己的錯誤中吸取教訓,我們就可以幫助孩子提大學聯考慮相關因素的能力。自主是一個複雜的目標,需要我們逐漸改變以往認為通過外在的説教、獎勵和懲罰來灌輸給幼兒的觀念,而是應從幼兒的內部建構或產生,才能成為兒童自己的規則。

兒童紀律問題的背後往往有錯綜複雜的原因,不經過“望聞問切”的診斷很難提示問題的根源,也就很難進行有效的規訓。每當呈現一個行為問題時,不能立刻簡單地“宣判”這種行為的對錯,而是強調行為問題的合理性,系統分析行為產生背景,在分析的過程中,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會逐漸浮現出來,

有效的規訓需要一定的時間:計劃的時間,教給孩子必要技能的時間以及冷靜下來認真思考的時間。所以,實踐更好的有效規訓的想法,必須堅持用理性的反應來抵制自動的反應,特別是要避免通過恐嚇或獎勵來將適當的行為強加到孩子身上,因為這種態度不能幫助孩子獲得自我規則與自律,反而會使他們變得更依賴、叛逆和言行不一,因此,無論家長還是教師,都要謹慎地使用自己的時間。

第3篇

面對書櫃中的眾多教育讀物,我選擇了《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這本書。想要做好教育工作,就要對教育有着正確的認識,探尋教育的真諦,其次,是教師本身的專業發展與自我完善,作為教師,不能固守着一灘死水,這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兩點。同時吸引我的,還有這本書的教育事例和敍述口吻,是口語化下的一幕幕活潑生動有趣的場景,活靈活現,源於實際生活,卻從中折射出不一樣的深刻體會。

這本書的作者是全國著名教育專家馮恩洪,他致力於中國基礎教育改革,注重研究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對教育的不同要求,主張人的社會化和人的個性化和諧發展,主張優質教育資源社會效益最大化,在實踐中探索了建平模式。

在《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這本書中,馮恩洪先生強調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關鍵是要研究學生,使我們的老師從心中有書走到胸中有書,目中有人的境界。這就要求我們老師首先要探尋教育的真諦,重新認識教育的目的。在教育的過程中,要注意學生的差異,以及尊重學生的情感,釋放學生的潛能。

其次是積極建設教育環境,改善課堂效率。課堂是將自然人打造成社會人的主要手段,傳統的教學模式就是以講授為主,講述教學有好處,他的知識有系統性,它的邏輯性組織的很嚴密,但是講授教教學有它的缺點。書中有一個令人深刻的例子,就是首都師範大學文哲教授帶着他的學生在北京做的一份十萬國中生的取樣調查,其中一道題目是“國中語文老師不講,你自己能看懂多少?”最後取出的平均值是:國中語文老師不講學生能看懂95%。通過這個實際例子,很明顯的是想告訴大家,國中語文需要老師講的僅僅只有5%。所以在今後的教育過程當中,要注重由講授走進合作。這也很好的解釋了在豐華學校,課堂上為什麼老師們講的少,學生們做的多了,國中的學生們已經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只要老師善於引導,學生們就可以通過自己或合作來完成學習任務,並且得到深刻理解。

再者,德育也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德育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德育更是積極人生的需要,預適合的方法可以給我們帶來幸福人生。面對孩子們的德育工作,要尋求適合他們的才是最好的,重視談話的可接受性,同時也要意識到方法比結論更重要。這讓我想到,在豐華學校總會給學生們佈置德育作業,要求幫父母做一件事,是通過一次次的實踐,從中讓學生體會到父母的艱辛,從而孝順父母,體諒父母。

想要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教師不僅僅是要對教育有着正確的認識,對課程的研究和對學生的研究,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教師要學會享受講台,實現教師專業發展,不斷自我完善。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需要智慧,需要激情,更需要責任。

第一,要熱愛講台,享受講台。每一個老師都想上出自己最滿意的好課,上出這樣的課,其首要條件是熱愛講台,享受講台,關鍵是端正我們的位置。如何熱愛講台,享受講台,那就要珍惜講台。珍惜講台就要做最好的自我,不斷的發展自我,改變自我,才能為學生呈現不一樣的精彩課堂。第二,要學會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大方向考慮,老師三尺講台上的事情頻繁,具體,瑣碎,但是具體頻繁瑣碎的日常事務卻關係着國家的強弱興衰。往下再看,站在三尺講台,面對的是幾十個家庭的希望,是幾十個孩子的未來。作為老師,要對自己的學生學習和生活而負責。第三,要學會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説到底就是知識的補充,經驗的積累。知識的補充需要讀書,經驗的積累需要反思。教師應該養成讀書習慣,享受讀書樂趣,在每一節課後,能夠積累經驗,學會反思,同時,不忘合作教學,實現共贏。

這本書給了我很多現實生活中的事例和經驗分享,雖説是有了基本的理解認識和經驗累積,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是存在着諸多不足。要使這些經驗積累能靈活運用到自己的教學方法中,我還需要不斷潛心研究和學習。最後,借用馮恩洪先生的話來和大家共勉:做最好的自己,讓生命因三尺講台而精彩!

第4篇

回想從教以來,教學工作是任重而道遠的。我作為一名人民教師,也應該跟上時代的步伐,要根據社會的需要來塑造自己,要時刻對照現代教師職業道德標準,認真進行分析研究,找出自己存在的不足,以便於克服困難提高自己的教學層次。通過自己平時的學習和同事間的交流,並對照自己的思想作風、教研的態度、工作時方法方式,要成為一名高效的教師,我覺得有許多地方還需要提高。特別是最近幾年我國教育形勢的巨大變化,使我認識到新時期的社會需要新的教師形象,開展新時期高效教育活動,是新形勢下的新要求,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現實需要,需要當代教師內練素質提高,外塑崇高形象,充分發揮教師在社會文明和知識發展中模範帶頭作用

理性認識源於感性認識,又高於感性認識,是事物規律性的集中反映。學習不只是一般知識的積累,而是手段和觀念的改造,認識到先進的教學理念水平提高了,看問題的能力也會提高,工作能力也同樣會提高。教學的效果會更加突出和明確,才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保證優秀教師的先進性和明鋭性。由於理論功底淺,常常只看到現象而看不到本質,缺乏入理的分析。再是形勢在變,而頭腦的觀念和知識卻沒有大的變化。喜歡現在跟過去比,現在比過去好,今年又比去年進步了,於是沾沾自喜,盲目樂觀,以至於工作中難以創新,難以升位,研究起點不高,橫向比較—觀察才發現差距越來越大,自己已經越來越落伍了。理論學習不夠,對先進的教學理念知識學習不夠經常化,主觀上對學習比較放鬆。對學習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理論學習太死板、太空洞、不實用,除集中學習和完成規定要求外,平時比較強調客觀原因或忙於工作事務,而放鬆對自己的學習要求。久而久之必將影響素質的提高,影響到教學風格和處理事情的水平。切實加強先進的教學理念的學習,增強學習的自覺性,進一步明確今後發展的方向。澄清頭腦中的模糊認識,深刻認識到只有目標方向明確,才能保持對先進的教學理念學習的堅定性。

科學教學的知識涉及到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等方面,而專業知識精、業務水平高是現行教育教學和信息時代的社會要求。在工作中有怕得罪人的“老好人”思想,並以嚴於律己,寬宏待人的為人準則思想的影響,常常會為別人着想,他這樣做有什麼理由,自認為不是什麼原則性事,都會為別人開“綠燈”。實際上,這樣做難免有失公平,沒能及時制止不良現象。加強業務知識學習,努力提高綜合素質。隨着形勢的發展,教學工作任務都將更為艱鉅,對教學水平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因而必須加強業務知識的學習,首先從實踐中學,向廣大的教師學習,學習他們先進方法和思想,即使是點點滴滴,同時勤於從書上學,學習自己工作的專業知識,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業精於勤,才使人信服。其次對於挫折和教訓,吸取營養,不斷改進和提高學習方法,以致完善自我,豐富人生。

對待學生有時也是過去的嚴格要求,沒有時代感。如學生常規差多起來的現象,感覺學生越來越難教等。在業務上滿足於現狀,缺乏刻苦鑽研的精神,集中時間突擊瞭解學習一下,使得自己放鬆學習,難以真正的“沉”下去。首先在教學上,不要沉溺於以往的一點成績。要不斷開拓創新,把先進的教育理念轉化為教育實踐,積極投身於素質教育實踐中。要不斷地學習,把學習作為一種精神追求,一種思想境界來認識,來對待。新的時代帶給人更多的是機遇和挑戰。人們對教育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境界。素質教育的全面開展,教改的不斷深入,對教育者的要求也更全面了。每個教育工作者應該站在更廣闊的視野上,增強搞好教育工作的歷史使命感。教學工作要勤鑽研,細推敲,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其次增強對不良現象鬥爭的勇氣,切實樹立良好形象。

總之,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努力學習,積極進行反思,在不足的地方加以改正。內練涵養,外憑實力,做一個能被社會認可和滿意的教師。

第5篇

100多年前, 意大利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德·亞米契斯創作了風靡世界的“情感教育”讀本《愛的教育》。自問世以來,已被翻譯成數百種文字和方言,還多次搬上銀幕和舞台,成為各國一代又一代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者愛不釋手的讀物。1924年,夏沔尊先生最早把《愛的教育》翻譯至中國,他在《譯者序言》裏説寫道:“學校教育到了現在,真空虛極了。單從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馬燈似的更變迎合,而於教育的生命的某物,從未聞有人培養顧及。好像掘地,有人説四方形好,有人又説圓形好,朝三暮四地改個不休,而於池之所以為池的要素的水,反無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麼?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夏先生給這部小説的評價很高,説作者寫出了理想的教育境界,就是把學校、家庭、社會都建立在感情的基礎上,建立在愛的基礎上。

?愛的教育》,我是一口氣讀完的,雖然我沒有流淚,可是我的心已經承認這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吸引我的,似乎並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於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這部處處洋溢着愛的小説所藴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愛的教育》在訴説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閲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為可能不同.它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於愛的一些思索.

首先《愛的教育》的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紛紜的世界裏,愛究竟是什麼?帶着這個思考,我與這個意大利國小生一起跋涉,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一個四年級國小生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包含了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對祖國的愛使人讀之,尤如在愛的懷抱中成長.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恩里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着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羣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着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意大利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裏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老師讀給那羣少年聽的"精神講話.這一個個小故事,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薰陶,同樣讓我這個外國讀者也被其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夏丐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説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鬆,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於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讀《愛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着對於生活的追求.

?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幫助希望工程…… 雖然如同空氣般的愛有時會被"污染","稀釋",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樸實語言中深厚的愛,我想這部好小説將會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更多的人.

第6篇

眾所周知,家庭教育是保證一個家庭關係穩定、成員幸福和睦的關鍵。在《聚焦家庭教育》一書中,愛自己、愛配偶、無條件地愛孩子是家庭教育的三原則;既關注孩子本身的狀態,同時又限制孩子對其他人傷害,做一名權威型家長,是理想的家庭教育方式。而由於所處的年齡段的緣故,我常常受到情緒的困擾,此書中對於“如何調節情緒”論述令我收益頗多。

不論是父母對孩子的引導,還是家庭成員的相處,處處離不開情緒的調節。有些時候,我們會感受到巨大的情緒波動,或歡喜或憤怒,人們往往認為這樣的情緒就是感受,本就應該得到表達和釋放。“動力溝通認為,情緒是一種思想,是思想對感受的傾向性評價。”本書認為,情緒是思想的附庸,深陷情緒漩渦實際就是在自己的思想中畫地為牢,在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時候,最本質的感受已經經過思想的翻譯變成了另外一番樣子。

當讀到這樣的觀點時,我不禁想起《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中的一個小例子,一個嚴重精神分裂患者,認為自己能看到街上很多外星人,別人看不到,外星人偷聽他的思維,並且趴在每個人的耳邊告訴別人,可是當他用那種奇怪的眼神看別人的時候,對方也覺得他奇怪,也會多看他兩眼,他就更加認為別人已經知道他想什麼了,會狂躁,會失常。簡單地聯想一下,也許這名患者為自己套上了一副思想的枷鎖,既然已經認定這個“事實”,後面情緒崩潰就顯得必然了,當然這樣草率的分析無疑是片面而不專業的。

故而把書中讀到的、自己感覺受益的精彩段落和王博士的觀點金句不做刪改,和盤托出,希望曾經帶給我心靈震撼的觀點也能帶給其他人省悟和啟迪。

真正的家庭教育,不是教你一兩個方法如何去應對孩子,也不是教你怎麼説話讓孩子聽,而是家長與孩子相互學習,認識自己,認識對方,認識世界。然後,和孩子一起成為更好的那個人!

家庭教育,就是家長提升自我修養、自我教育的一個過程;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讓孩子成為自己的權威型家長。

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我們傾盡全力培養、愛護我們的孩子,可是我們的做法是真的離“讓自己的孩子,離開家長後能夠獨立生活,能夠從周圍的人那兒學習,適應這個變化的時代”這個目標更近了嗎?我們真正的在做着完成自己使命的事情嗎?孩子就是家長的鏡子,家長是孩子的原型,家庭教育的本質應該是家長的自我教育。

如果想讓孩子更自信,那麼就還給孩子選擇的權利,玩耍的權利,讓他體驗到,真正的自信,在未來,他才能夠自信的去選擇自己的路,自信的堅持所愛的事業。

那些站在台前意氣風發的人,那些帶着團隊激情澎湃的人,在人後,會不會像泄了氣的皮球?那些看上去慷慨激昂的陳詞,不過是為了掩人耳目。成功學套路的背後,踩着多少被夢幻色彩迷惑的人。

-知道自己幾斤幾兩,能夠欣賞別人的好,也能夠欣賞自己不那麼的好

-自己可以選擇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也能接受得不到

-自信,是一種從容的態度,在比賽前會緊張,贏的時候會開心,輸的時候會難過,在大部分的時候都能讓自己找到平和。

如果一直活在自己為自己創造的思想世界中,就永遠無法找到自己,關注到自己最真實的感受,也會受到情緒無法宣泄的困擾。只有突破思想的壁壘,拋棄自己的想法去感受別人,找回那顆嬰兒般的赤子之心,才能真正走進現實,走進自己,走進他人。

孩子的心靈是開放而靈動的,他們時時處處在學習着,只要有安全穩定的環境,他們都會按着自己的節奏茁壯成長。

家長卻容易故步自封在自己已有的思想概念裏,認為自己是對的,因為孩子和外在環境與自己的思想地圖不一樣而產生焦慮、恐懼,所以隨時準備打破自己的思想,向他人學習是我們要向孩子學習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