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寒假見聞作文集錦4篇 寒假奇聞異事:見聞雜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39W

寒假見聞作文集錦是一個彙集了大量寒假期間學生們所見所聞的精彩作文的專題。在這裏,我們將分享各種有趣、獨特和動人的寒假感受,讓讀者感受到這個寒假的獨特魅力。無論是家中團圓的温馨場景,還是旅行中的探險經歷,這些作文將帶領我們走進不同的世界,感受寒假的精彩與奇妙。

關於寒假見聞作文集錦4篇 寒假奇聞異事:見聞雜談

第1篇

“今年的冬天為什麼沒有下雪呢?姐姐……”“因為今年是暖冬。”“暖冬?暖冬就不下雪了嗎?”“當然!”我得知這個消息後必然是十分的失望,要知道在我們這要想見到一場雪是十分的不易的。 除了20xx年的那一場雪外我就沒有見到過比這還大的雪了。所以我十分想見雪,就在這天我這個願望也實現了。

那天,爸爸開着車漫無目地的跑着。我問爸爸“要去哪?”“帶你欣賞自然風光。”“在那?”“不知道。慢慢走總會有的。”不一會,前面就出現了一塊大石碑上面寫着“藥王谷”“走,進去看看。 ”爸爸把車開了進去。一進去就是盤山公路彎彎曲曲的直通山頂。越往裏走就感覺越冷,看着温度計上的度數一度一度的往下降身上就感覺越發的冷。不禁意間忽然發現從天上飄落下來幾個小白點,仔 細一看是雪!“雪!雪!……”我不禁喊出聲來。車慢慢的往上開,雪也不斷的增多。漸漸的快到山頂了,山上的雪越發的多了。依稀能看見幾棵樹上有幾片稀稀疏疏的雪。再繼續往前就能看見成片成 片的雪景。呈現在我眼前的是一片冰雪的世界無比的美麗。

我迫不及待的衝下車,捧起一把白雪像是見到了久違的朋友感覺好親切啊!我拿起一坨雪,放在地上滾啊、滾啊、滾啊、滾……,滾成了一個大雪球,堆成了一個雪人。我和媽媽打雪仗你一下,我一下 玩的十分的開心。雖然手凍的冰涼但我始終不願放下手中雪球,因為這裏實在是太美了。

時間總是在你最快樂的時候過的最快。很快夜幕就將臨了,我該回去了。我望着這滿山的白雪默默的在心裏説了一聲“再見!”雖然我要這座美麗的“藥王谷”説“再見!”和這美麗的雪説“再見!” 但我總算圓了我的冰雪夢。

關於寒假見聞作文集錦4篇 寒假奇聞異事:見聞雜談 第2張

第2篇

寒假的一天,媽媽帶我去遊玩,我和媽媽一同來到位於蘇州齊門路以東、東北街以北的 蘇州博物館新館, 聽説它是世界著名建築設計大師貝聿銘親自操刀的在故鄉的 “封筆” 之作, 在這裏的所見所聞都是前所未有的,令人讚歎。 蘇州博物館新館佔地 10666 平方米,建築佔地 6170 平方米,整個建築羣最高不超過 17 米。

新館建築羣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塊:中央部分為入口、中央大廳和主庭院;西部為 博物館主展區;東部為次展區和行政辦公區。新館建築為地面二層,地下一層。有書畫廳、 兩塔瑰寶廳、明清工藝廳、吳文化廳和臨時展廳,另設有書店、影視廳、多功能廳、貴賓廳、 觀摩室、書畫裝裱室、文物修復室、陳列設計部、考古部和一個近千平方米的地下庫房、面 積達 570 多平方米的圖書館。設有“吳地遺珍”、“吳塔國寶”、“吳中風雅”、“吳門書畫”這 4 個富有蘇州地方特色的系列常設展覽。 其中位於地下一層的 “吳地遺珍” 系列包括史前陶器、 玉器等主題展室。 地面一層的“吳塔國寶”系列包括虎丘雲巖寺塔佛教文物和瑞光寺塔佛教文 物兩個主題展。 館內還珍藏吳江海堤、 吳縣草鞋山、 蘇州越城等三個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一批生產工 具和生活用具,其構形惟妙惟肖,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館藏從虎丘塔發現的五代越窯青 瓷蓮花碗,造型精美別緻,釉色晶瑩滋潤;

從瑞光塔發現的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 年)所 制“真珠舍利寶幢” ,雖歷千年之久,仍然斑斕璀璨,富麗堂皇,體現了當時在雕刻、鑲嵌、 漆工、金銀細工等方面高度的技術水平;同時發現的寶幢內木函四壁彩繪 、天王像和木刻 版妙法經華經冊等,也是價值很高的文物。特別在地下一層,珍藏了 70 餘幅清代蘇州地區 狀元書扇,其數量佔清代地區狀元數量的一半以上,是具有地方特點的書畫扇。 通過這次參觀,使我對吳文化有了進一步的瞭解。真是一次有意義的寒假見聞!

第3篇

去年的那一天是大年七年級,天氣晴朗,陽光明媚,我們全家乘上了734路公交車,去太太家拜年。沒想到,從出發站到終點站這短短的60分鐘中,竟讓我親眼目睹了自私與狹隘的衝撞,也讓我看到了:美是這樣消失了的。

在車站等了大約20分鐘左右,車終於來了,我上了車,迅速地找到了一個靠窗的座位,一路上欣賞着沿途的風光。馬路兩旁的人們穿上了節日的盛裝,臉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派平安祥和之景。由於,734路公交車的終點站是龍華寺,今天又是七年級,去燒香拜佛的人異常的多。所以隨着一站一站的過去,車上的人越來越多。過了隧道,已經連站的地方都沒有了。此時,我的身旁站着一對中年夫婦,男的身穿藍色外套,女的戴着一副井邊眼鏡,手裏拿着個香袋,看樣子他們也是去龍華古寺燒香的香客。在他們周圍緊貼着好多人,都想從那對夫婦身後往裏擠。可那位中年婦女偏偏有意識的.把身體往後靠,也就是這個不起眼的小動作竟引發了軒然大波。有個男同志氣得大喊起來:“你這個女人怎麼搞的?你要擠死我啊!”緊接着又罵出一大堆不堪入耳的髒話。那一對中年夫婦也不甘示弱,罵得更兇。車上成了舌戰的戰場,本來平靜祥和的美被破壞無遺了。其他人只能連連搖頭,不斷的勸阻。誰知他們居然越發越厲害的吵。直到終點站下車,他們才停止下來,這場爭吵才告一段落。

説實話,我真的不想就此批判這件事到底誰對誰錯。我只是覺得:新年的第一天,大家都應該和諧相處也一定都希望新的一年裏能過的健康、快樂。所以,大家更應該擁有一顆寬容的心,不應該處處計較。只有這樣做,才能真正使我們的生活過得更加美好。

第4篇

記得小時候,我經常去外公家——禮源,那裏曾經是造紙之鄉。今年寒假,外公帶我親眼見識了古老的造紙術,聽外公講述了這個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

大家應該都見過農村祭祀或寺廟裏的那種黃色的紙,那你們知道它是怎麼製作出來的嗎?外公告訴我這是一件非常艱鉅而又繁瑣的工程。首先,夏天裏要冒着炎熱到山上去砍嫩竹子,背下山來(外公的背就是這樣被壓彎的),用刨子削去嫩皮。再把竹子浸在水裏半個月,然後撈出來砍成一小斷一小斷的,再放到石灰水裏淹。十幾天後撈出竹子在大鍋裏煮一煮,用清水洗乾淨後,放入尿缸裏浸淹後,再用水洗乾淨。最後用人力手工磨碎,就這樣堅硬的竹子變成了柔軟的像黃棉花一樣,真是太神奇了!

告訴你們一張紙還沒做完呢!接下去又是一個辛苦的過程。做紙工要把打好的紙漿放進一個跟我人差不多高的大水池裏。調好水和紙漿的比例,用一張像魚網一樣叫“聯”的東西伸進水裏輕輕地兜起來,用力把在網上的水抖掉。這時候網上就鋪了一層薄薄的像黃毯子一樣,拿起網輕輕放在一個架子上。外公説,這可是非常講究技術的,如果用力不好,紙就會一凹一凸的。就這樣反反覆覆兜網、抖水、放紙,連續五六個小時才能做出一摞紙(由於長年的站立,外公下肢靜脈曲張很厲害。)再把紙壓幹,分段,用嘴吹開一個角,慢慢一張一張撕下來,在陽光下曬幾天,等完全乾透了,一張黃紙就產生了。如此艱辛複雜的工作,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做紙工們已經精疲力盡,但始終傳承着這個傳統文化。

雖然這種古老的造紙術差不多已經銷聲匿跡了,取而代之的是先進的機器紙。但這是那時禮源人民的謀生手段,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精髓之一,這古老的造紙術一直留在了造紙人民的記憶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