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本課程培訓心得體會3篇 打造教學新理念:園本課程培訓心得分享

來源:巧巧簡歷站 2.81W

園本課程培訓是為幼教行業人員提供優質教育培訓的重要渠道,通過參加培訓,不僅能夠提升自身的職業能力,還能夠不斷豐富幼兒教育的知識和技能,為更好地服務孩子的成長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下面是小編在參加園本課程培訓後的一些心得體會。

園本課程培訓心得體會3篇 打造教學新理念:園本課程培訓心得分享

第1篇

“學起于思,思起於疑”。問題的提出既是學習的起點,又是學習的動力。提問是一種古老而又重要的教學方法,希臘先哲蘇格拉底的“助產式”教學即是以提問為核心、通過問對的藝術引導談話者逐步反思所探討的問題,讓自以為知者知其所不知。現代的課堂教學中,提問仍是教學的關鍵,老師可以用精心設計的、充滿思想的問題推進學生的思考、激活學生的想象,讓學生體會到能夠表達自己的成功感,也可以讓他們對自己的思維過程進行反思。

在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提問更是教師與幼兒之間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恰當地運用提問這一手段,可以較好地引發幼兒的探究慾望,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並提高教學效果。教育心理學向我們揭示:幼兒的思維過程,往往從問題開始。有經驗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總是精心設計提問,竭力點燃幼兒思維的火花,激發他們的求知探究慾望,並有意識地為幼兒發現疑難問題、解決疑難問題提供橋樑和階梯,並引領他們一步步登上知識的殿堂。因此,提問設計是否得法、引導是否得力將直接影響教學活動的效果和幼兒的終身發展。

我認為要對幼兒園教學活動進行問題優化首先要弄清楚問題的分類和指向性,也就是説什麼樣的問題問什麼樣的幼兒,再從語言的提問方面進行改進。

根據心理學原理,我們將提問劃分為三個類型,即記憶性問題、思考性問題和探索性問題。

記憶性問題提問能力較弱的幼兒。記憶性問題是教師經常提問的一種類型,它需要幼兒回憶已有的信息,例如:這個故事的名字是什麼?裏面有誰?昨天是什麼節日?你的生日是幾月幾日?……這類需要幼兒回憶就能回答的問題,主要是為了加強幼兒印象,防止幼兒遺忘,但是思考的水平較低,因此較適合向班上能力較弱的幼兒提出,不僅可以幫助幼兒恢復自信,還可以提高學習的興趣。

思考性問題需要幼兒通過對已有的知識進行加工而獲得問題的答案,適合提問中等能力的幼兒。例如:在教學《盲人摸象》時,提問:聽完故事後,你知道盲人是如何摸象的?幾個盲人在摸象?為什麼要摸象?這樣的問題需要幼兒運用已有的信息去創造新的信息,把幼兒的思維引向深層,同時吸引大部分幼兒的注意,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

探索性問題往往需要幼兒對已知信息結合原認知體驗,通過辨證、選擇等綜合分析後才能將問題很好地回答出來,因此適合能力較強的幼兒。例如: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機關保育院大班常識教學活動――《奇妙的變化》。教學中,教師提問:

①白紙為什麼會顯出不同顏色?(幼兒往塗過米湯的白紙上刷稀釋過的碘酒,碘酒與米湯發生化學反應,白紙顯現不同顏色)

②為什麼圖案會消失?(幼兒在不知情下使用石灰水,使之與白紙上原來顯出的圖案發生化學變化)

③用什麼方法可以找出穿着米湯衣服藏在樹林裏的怪獸?

④怎樣消滅怪獸?問題的提問沿着認知材料提供的思路進行擴展,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無定法,問無定法,但教需有法,問需知類,我們應該在教學活動中通過“提問”讓幼兒在知識和能力、學習過程和方法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的提升,這就需要我們繼續長期不斷地進行實踐和摸索。

園本課程培訓心得體會3篇 打造教學新理念:園本課程培訓心得分享 第2張

第2篇

在今天參加培訓以前,看到培訓的內容是《園本教研的實質與價值、類型與方法》時,我就迫切希望培訓日的到來,因為作為幼兒園段教研組長,在園本教研活動中擔任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在日常的活動中,我不停地在思索什麼樣的園本教研是適合我們的園本教研,為什麼我們有些教研活動的開展卻顯得效果平平,怎樣才能讓每一位老師都積極地參與到教研活動中來……帶着這些許許多多的困惑,我認真而細緻地聆聽了虞莉莉老師為我們帶來的授課,收穫頗豐。在授課中,虞老師點到了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是幼兒園教育全面發展的保證,而園本教研活動是有效的途徑。園本教研活動的開展,為教師專業化的成長提供了交流、學習及自我提高的平台,幫助教師明確了專業化發展的方向。隨着虞老師深入淺出的講解,我對園本教研有了更深一層次的瞭解,也對教研活動的策劃有了明確的指向。

一、我們應緊緊圍繞教師課程中存在的問題開展研究,所有的教研題目從老師中來,從老師的實際教學需求出發,解決教學實踐中的遇到的問題。

二、教研形式靈活多樣,從而提高教師們教研的興趣。比如表演式、研討式、案例分析式、現場觀摩式等,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動更有利於教師積極性的發揮,讓每一位教師都成為真正的研究主體,教師由被動的學習者轉變成為了主動地參與者。在這種平等的關係中使教研活動的氣氛活躍,充分激發教師們的思路,讓大家都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使教師們的思想能夠有碰撞的機會,產生新的觀點並在實際工作中大膽的嘗試。

三、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相結合的學習形式,真正從老師中發現問題,菜單式的選擇性學習,注重到了每位教師的個性化學習的需要,使每位教師在自己的原有水平與基礎上得到發展。在今後的教研活動中,我們會遵循虞老師給我們指引的方向,創設寬鬆的教研氛圍,開展有效的教研活動,使每一位教師都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我們相信,只要用真心去感受情感,用真實去感悟教研,我們所收穫的熱情一定會成為未來發展的巨大動力。

第3篇

近一段時間,我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校本培訓,培訓的觀點清新雋永、思維的觸角縱橫騰躍。

“校本課程”這個概念,根據我的理解,包含兩層含義:一是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校本化、個性化,即學校和教師通過選擇、改編、整合、補充、拓展等方式,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之更符合學生、學校和社區的特點和需要;二是學校設計開發新的課程,即學校在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的評估,並充分考慮當地社區和學校課程資源的基礎上,以學校和教師為主體,開發旨在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多樣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我感到,校本課程就在我們身邊。

不少教師把校本課程看得很神祕,其實,許多學校已開設的選修課、活動課就具有校本課程的性質,只是學校和教師對校本課程開發還處於無意識狀態罷了。也就是説,許多學校往往有校本課程之“實”,而無校本課程之“名”。校本課程是開放的、多種多樣的。如研究型課程、自願報名開設的體育課選修(乒乓球、籃球等)。可以説,學校裏的課程都有校本課程的成分。因此我們説,校本課程就在我們身邊,它並不神祕,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近年來,會考試題命題正在向能力化、素質化、個性化、綜合化的方向發展,各學科考試更體現了這一點,而校本課程開發的目標和方向正是發揮學生的個性和特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開發校本課程不僅不會影響會考升學率,反而會促進會考升學率的提高。我們應樹立正確的育人觀,對待升學率,我們的策略是“不為會考,贏得會考”,滿意的升學率應是素質教育的結果,而不是片面追求的目標。

教師參與課程的目的是使學校課程更加適合學生的需要,促進學生最大程度的發展,但就教師本身而言是確立教師即研究者的信念,在課程開發的實踐過程中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所以教師參與課程開發不僅是編制出一系列的課程文本,更重要的是參與課程開發過程本身。

從校本課程開發角度而言,為了有效地推進新一輪的基礎教學課程改革,教師必須具備課程意識,形成相應的課程觀念。教師和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開設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這樣就為學校特色的形成,學生不同興趣、個性和特長的發揮留下了空間。將與課程有關的決策重點從原先的“上意下達”的方式轉變為教師之間的“討論”方式;教師既是教學的實踐者同時又是課程的開發者和研究者,因而大大增強了行動研究的意識和能力。

由於絕大多數教師原來所學的教育學是沒有課程論的教育學,加上“校本課程”這一概念在我國正式使用的時間並不長,因此,教師對校本課程的認識難免存在一些偏差。另外,學校、教師和學生過分依賴和迷信統編的教科書。這種傳統的思想上的習慣勢力與校本課程的現實需求之間存在的強大的反差和深刻矛盾,將對校本課程的開發帶來觀念、制度層面上的阻力。如何儘快改變這種狀況,將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校本課程開發中系統的規劃、理論指導和實踐性研究十分缺乏,因此,校本課程的開發中如何不斷強化學校和教師的課程意識,提高學校教師、領導的課程開發技術,使之有課程改革的正確意識,有課程改革的願望和動力,有開發校本課程所必要的知識、技術和能力,這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條件。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課程開發的盲目性和隨意性,這是課程開發走向科學、規範、完善、發展的瓶頸。

即良好的校內溝通,給教師足夠的自由時間和空間,良好的計劃組織,可用的教育資源方面的信息,外部參照系,課程理論與技術指導等方面。為教師儘快進行校本課程開發做好條件上的支持和準備

總之,校本課程的開發是教育迎接新世紀挑戰的一種迴應,是學校充分發展辦學優勢和特色,積極參與國家創新工程,促使學生和諧發展繼而推動社會的發展,培養和造就“創造新世紀的人”的一項基本建設。它能使學生在課程的自主選擇和個性化知識的掌握過程中形成更多更廣泛的能力,更好地認識學習的價值,塑造健全的人格,學會生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