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7篇 高效能人士之路

來源:巧巧簡歷站 1.68W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是一本非常受歡迎的自我管理和個人成長的經典著作,幫助讀者提高決策力、行動力和溝通能力,成為高效能人士。在現代社會中,能夠在複雜環境中遵循這七個習慣,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素質。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7篇 高效能人士之路

第1篇

前幾日閲讀了大名鼎鼎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作者是史蒂芬·柯維。本書看似平淡無奇,但讀完之後,我由衷欽佩作者的遠見卓識。藉着讀書筆記,首先整理下本書的知識框架。

一個普遍規律,個人成長的規律:依靠—獨立—互賴。這個普遍規律引出了本書的兩個重要章節,個人成功領域的成功,從依靠走向獨立,與之對應的前三個習慣: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公眾領域的成功,從獨立走向互賴,對應着中間三個習慣: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

將習慣定義為“知識”、“技巧”與“意願”三者的混合體。俗話説“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德,品德決定命運,習慣對我們的生活有絕大的影響”。

高效能人士的定義:書中並沒有明確定義何為高效能人士,我們普遍理解的是大家認為的在事業、家庭、生活中取得普遍成功的人士。

書中提到“要提高自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潛力,務必從改變自我內心深處的價值觀、對事物的認知方法以及對競爭環境的理解入手,也就是提高自身的素質,同時輔助一些必要和實用的有效方法。”這是非常深刻而又見地的理解。

解決問題不僅僅要在術的層面想辦法,還要回到道的層面,從價值觀和方法論上去思考,以及從瞭解周圍環境入手,綜合一句話就是提高自身素質。

這七個習慣是一個整體,是“積極主動”的態度、“以終為始”的願景、“要事第一”的把握、“雙贏思維”的互賴、“知彼解已”的溝通、“綜合綜效”的合作和“不斷更新”的創造,它們相輔相成,不管是領導還是職工養成良好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它甚至能決定一個人的成敗得失。

積極主動,就是對待生活、工作都要勤懇主動,勇挑重擔,高效能人士為自我行為以及一生所做的選取負責,他們效力於實現有潛力控制的事情而不是被動的`憂慮,那些沒法控制或難以控制的事情,他們透過努力提升效能,從而擴展自我的影響範圍。

要事第一就是自我管理的原則,也是作為管理者要時刻提醒自己的原則。在有限的精力下要時刻明白要事第一,這也是二八定律的一個現實應用。它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由領導決定什麼是最重要的,再靠自制力來掌握重點,時刻把我們的重點放在第一位,以免被偏見、情緒或衝動所左右,從這個好處上説,自我管理的實質就是自律和條理,是對計劃的實施。

總結一下,所謂道理都是相通的,中西方都是一致的,這七個習慣中的前三個: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是從價值觀和工作觀入手,講述自我驅動,自我管理,自我領導,相當於儒家講的修身;七個習慣中的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是從理念、溝通、合作等層面講述處世之道,相當於儒家的齊家、治國、平天下;當然第七個習慣—不斷更新,相當於道家的應物變化思想,強調我們要隨着環境的變化不斷適應,唯有變化是唯一不變的真理。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7篇 高效能人士之路 第2張

第2篇

首先非常感謝公司能有這樣的讀書活動,促使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時間去讀書,看到很多點不論於生活還是工作都覺得受益匪淺。

最簡單明瞭詮釋書本7個習慣的是一張圓形圖,意思為:從第一階段依賴期,達到1.積極主動,2.以終為始,3.要事第一;達到這三點可進入第二階段獨立期,再通過4.雙贏思維,5.知彼解己,6.統合綜效;達成以上六點即進入互賴期,最後還要7.不斷更新,才算是完成的七個習慣。

如何擁有習慣,此書的定義為:知識、技巧、意願相互交織的結果。因為知識可以讓我們知道做什麼,為何做;技巧可以告訴我們怎麼做;最後意願是想要做。只有這三個交集才能完成做什麼,怎麼做,去做,整個完整鏈。

然後如何激發團隊產能,有三句話最為影響深刻。第一句:“像這種只重金蛋的態度和思維定式,實在難以激發員工的熱情和潛能”,第二句:“你可以買到員工的時間,卻買不到他的心,而心才是忠誠與熱忱的根源”,第三句:“唯有在金蛋(產出)與鵝的健康和幸福(產能)之間取得平衡,才能實現真正的效能”。

“積極主動”模式為:自我意識、想象力、良知、獨立意志。這裏感受最深的一句為“真正有效的策略是從自身能控制的方面着手,也就是先改進自己的'缺失,努力成為模範妻子或丈夫,給予對方無條件的愛和支持”。

“以終為始”讓我認識到——“從現在開始,以你的人生目標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論發生在何時都必須遵循這一規則。”;第二“確定角色和目標——人生在世,扮演者各種各樣的角色”第三“唯有參與,才能認同”。

“要事第一”——“別讓瑣事牽着鼻子走”、“勇於説不”。

“雙贏思維”中我看到有六個交往模式:利人利己(雙贏)、損人利己(贏/輸)、捨己為人(輸/贏)、兩敗俱傷(輸/輸)、獨善其身(贏)、好聚好散(無交易)。其中好聚好散是我之前沒有考慮到的,在工作的往來、生意的交集中,我盡力想考慮雙贏模式去互推結果,但是有時候不想對方受傷,也不想自殘的情況非常矛盾,此書中一句話,點明我“不能雙贏就好聚好散”。

知彼解己”中“表達也要講技巧,如何獲得理解,這也是雙贏之道不可缺少的”。

“統合綜效”的溝通層次,劃分合作層次為橫座標,信任度為縱座標,總共分為三個階段:互相提防(贏輸模式)、互相尊重(妥協)、統合綜效(雙贏)。此種“尊重差異——重視不同個體的不同心理、情緒與智能,以及個人眼中所見到的不同世界”是我停留在妥協的重要原因。

“不斷更新”需要從四個方面磨練自己——1.身體:鍛鍊、營養和壓力調節;2.社會/情感:服務、移情、統合綜效、內在安全感;3.精神:實現價值、忠誠、學習、冥想;4.智力:閲讀、想象、規劃和寫作。除此外,就是通過學習、堅持、實踐來螺旋式上升。

以上為我本次也是第一次讀此書的觸動點,也是留給之後的我來反省生活及工作中是否遵循以上的習慣來做人做事。

第3篇

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r.covey),入選美《時代週刊》“影響美國曆史進程的25位人物之一”,是美國家喻户曉的啟蒙家。

柯維在領導理論,家庭與人際關係,個人管理等領域久負盛名。在美國乃至全世界,其思想成就,絕不亞於傑克·韋爾奇、卡內基、巴菲特、德魯克中的任何一位。

我們就來學習讓大家津津樂道的七個好習慣到底是什麼?這七個好習慣其實可以分成兩截,就是最底下有三個好習慣,這三個好習慣分別是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這三個好習慣能夠幫我們做一個事情,就是讓我們的人格從依賴型人格變成自立型或者獨立型的人格,就是我們每個人成長的過程當中,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依賴,就像我們是一個孩子的時候,遇到任何問題我們都會説媽媽怎麼辦,爸爸怎麼辦或者這事不怪我,這事是他們要求的,我是在完成你的作業,我們是一個依賴型的`人格。

依賴型人格就代表着這個人還沒有長大,他還是一個孩子,慢慢地我們需要從依賴型人格變成獨立型的人格,就知道這事是我的問題,這事我應該擔當,這事我能夠想辦法。

那麼要完成這個轉換是非常困難的,就需要我們能夠學會積極主動、要事第一和以終為始。那麼經過了這個轉換之後又有三個習慣,分別是雙贏思維、知彼解己和統合綜效。這三個習慣讓我們完成另外一個改變,就是從獨立型變成互賴型。

很有意思,就是一個人獨立了不是一件好事嗎?但是如果這個人只知道獨立呢,如果這個人只知道凡事就靠我自己呢,比如我們小時候上學很多學霸,後來到工作以後你發現學霸們未必就真的比那些學習不怎麼好的人表現得更好,甚至有的更糟,為什麼?

因為學霸就只相信自己,學霸覺得我能夠成功就是靠我自己學習好,他缺少了從獨立到互賴的這個跳躍。所以完成了這六個習慣以後,你可以從一個依賴型人格變成獨立型人格,變成互賴型人格這個更難。最後一個習慣叫不斷更新,保證你自己不斷地螺旋式上升,這就是七個習慣的基本的結構。這裏邊有一個前提就是我們的思維定式和思維轉換的問題,就是每一個人為什麼會在一種節奏之下不斷地生活,為什麼突破不了我們生活當中的困境?是因為我們看到任何事情的時候,我們都會自己習慣的思維定式去解讀這個東西。人的習慣就像電腦的自動執行程序,總以條件反射的速度來解決一個個似曾相似的事件,所以我們説習慣重要,是指它總是先於思考就開始行動了。

如果要我們舉例,好習慣是數不盡的,而可以為我們的人生指點光亮的習慣卻不多,就如金字塔型的人員結構。那些塔頂的人們,積極、高效、友善、自律,着實令人歎服。想要像他們一樣,先從這七個他們共有的習慣學起來吧。

第4篇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是美國作家史蒂芬柯維所著,這七個習慣分別是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綜合綜效、不斷更新。整體分析這七個習慣,發現執行力價值最高的習慣之一是要事第一。

要事第一的習慣可以鍛鍊自我領導與自我管理的能力。書中解釋自我領導是在決定哪些事情重要,自我管理主要是將不同重要的事進行優先排序,並在實施計劃的過程中做到自律和條理清晰。作者從生理學角度解釋在自我領導過程中是右腦在起主導作用,而自我管理的過程是左腦起重要作用,用來對重要的事進行分析和排序。

書中認為做到自我領導和自我管理需要有獨立的意志,是否具有獨立意志的表現是誠實守信,品行合一。這種由內而外形成的自我管理,是獨立意志的具有體現。由於自我品行良好,因此在執行過程中不會很痛苦與艱難,同時,在獨立意志指導下的人們將容易控制自己的感情、衝動與情緒。讀到此,深刻體會到一個人品行的重要性,不僅僅是有助於我們進行與他人的溝通交流,提高辦事效率,同時良好的品行又是自我的一場修行,在不斷歷練中淬取精華,這也許就是支撐人不斷奮鬥的精神食糧吧!

如何做到要事第一呢?這是一個自我成長的過程,我做的並不好,(嗯嗯,如果好的話也沒有必要再看此書了)。書中認為,做到要事第一要對時間進行管理,分辨出輕重緩急同時培養組織能力,此過程的昇華便是個人管理了,個人管理最有效的結果是維持產出與產能的平衡。書中作者提供了對周圍事物如何進行分類,書中認為可以把身邊事物分為四種,第一緊急而又重要的事,如危機、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限定時間內需要完成的`工作;第二不緊急但又重要的事,比如預防某種意外發生而做的準備、可以提高自我價值、培育高產能的活動、工作計劃等;緊急但又不重要的事如接待訪客、電話、會議、某些在自我能力之外的公共活動等;第四,不緊急又不重要的事如電話、信件、消磨時間的活動等。書中指出,高效能認識一般都能把第二類事物做的很好,成績平凡者都把時間浪費在了第三類、第四類事物上,(嗯嗯,我是第三類)。如何糾正、改善自我時間管理能力,書中建議我們以周為單位安排計劃,可以從自我不同角色着手,比如作為子女,這周幾要給父母打電話,作為女朋友,哪個時間要去約會等。

要事第一這個習慣的養成過程是自我領導跟管理的一個過程,願我們在整個過程中以自我原則為中心,關注個人注重的焦點問題以便於對周圍事物的時間分配與管理做出合理判斷。

第5篇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是美國富蘭克林柯維公司創始人史蒂芬·柯維博士著的,據稱,“在美國,此書影響力近次於《聖經》。”

沒有閲讀的時候,以為這無非是一本勵志類書籍,等到讀起來,卻知道它所論述的涉及每個人的事業、婚姻、家庭、生活、教育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對如何搞好合作與溝通、提高幸福指數和成功的機率而最終達到“高效能”做了具體而又深刻的論述。

事實上,正如作者所説,“人們是如此的相似,又是那樣的不同。”為了生計或實現自己的某種理想和願望(或者是達到某種慾望),現代的人們都在忙忙碌碌中度過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可是,如果你細心觀察一下身邊的人,其實,他們的工作效能是不同的。

人人都有美好的願景——良好的人際關係、出色的工作業績、不菲的勞動收入、美滿的婚姻、和諧的家庭……然而,這些願景不會降臨到每個人的頭上。人們總是心懷憧憬而又必須面對現實。那麼,有沒有一劑良方使渴望這些美好願景的人們做得更好一點?答案就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裏。

逐條對照上面所列出的七個習慣,我們做到了幾條呢?恐怕在第一條“積極主動”方面就會有很多人沒有做到。尤其是作為一名員工的角色,你做到積極主動了嗎?“太多人只是坐等命運的安排或貴人相助,事實上,好工作都是靠自己爭取來的.。”近年來,一些管理層人士經常講“職業倦怠”,可見,消極被動是廣為存在的。

所謂“以終為始”,就是“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認清方向。這樣不但可以對目前處境瞭如指掌,而且不至於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誤入歧途,白費功夫。”而“要事第一”的原則,卻是指集中精力於當急的要務,排除次要事務的羈絆,即“別讓瑣務牽着鼻子走。”我們做得如何?

説到了“雙贏思維”,可能我們做得更不好了。對於這一點,我們是喊聲震天高,而在內心卻只想自己贏。“知彼解己”重點強調“移情溝通”。所謂“移情溝通”是指以理解為目的的聆聽,要求“聽者站在説話者的角度理解他們的思維模式和感受。”這對於我們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家長和合格的教師大有裨益。

最後兩點是“統合綜效”和“不斷更新”。其中,“統合綜效”是講整體大於部分之和。例如,疊放在一起的兩塊木片所能承受的重量大於疊放前分別承受的重量之和。我們做教師的善於敞開胸懷,博採眾議,善於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智慧都在這個範疇。“不斷更新”比較容易理解,但是人們卻往往熱衷於躺在祖宗留下來的牀上悠閒地睡眠,不願意開啟自己大腦創新的大門。

渴望美好,並追求卓越的人們,讀一讀《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會像我一樣受益匪淺。

第6篇

這個月學習了一本關於職場成長的書籍,非常有感觸。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是職場人必讀的一本書了。恰逢同學的公司上了這門課程,分享給我文稿,系統翻閲了一遍。內容既系統又嚴謹,乾貨滿滿,收穫頗多。

本文的七個習慣:積極主動、以始為終、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不斷更新。給我影響最深刻的三個習慣,如下3點:

積極主動即採取主動,為自己過去、現在及未來的行為負責,並依據原則及價值觀,而非情緒或外在環境來下決定。積極主動的人是改變的催生者,他們摒棄被動的受害者角色,不怨天尤人,發揮了人類四項獨特的稟賦——自我意識、良知、想象力和獨立意志,同時以由內而外的方式來創造改變,積極面對一切。他們選擇創造自己的人生,這也是每個人最基本的決定。

積極主動不僅指行事的態度,還意味着人一定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個人行為取決於自身的抉擇,我們無須存在優越感或是自卑感,只要一個人能為他自己的選擇擔起責任,他就該享受其權利。

要事第一即實質的創造,是夢想(你的'目標、願景、價值觀及要事處理順序)的組織與實踐。次要的事不必擺在第一,要事也不能放在第二。無論迫切性如何,個人與組織均要更多聚焦要事,重點是,把要事放在第一位。

本章節印象深刻的一個觀念:重要性與目標有關,凡有價值、有利於實現個人目標的就是要事。以前以為“緊急且重要”的事情肯定是最重要,過分注重,消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忙於其中。這種認知一直持續到現在,作者表明其實緊急只是別人的要事,對你來説並不一定是要事。“不緊急且重要”的事情,比如鍛鍊身體、看書拓寬視野、學習專業知識、看望親人、與朋友保持聯繫、制定個人規劃、建立人際關係、撰寫使命宣言、規劃長期目標、防患於未然等等,才是需要我們花費更多時間來減少“緊急且重要”事務的數量。

“不斷更新”談的是,如何在四個生活基本面(身體、精神、智力、社會/情感)中,不斷更新自己。對組織而言,不斷更新提供了願景、更新及不斷的改善,使組織不至呈現老化及疲態,並邁向新的成長之路。對家庭而言,不斷更新通過固定的個人及家庭活動,使家庭效能升級,就像建立傳統,使家庭日新月異。

工作本身並不能帶來經濟上的安全感,具備良好的思考、學習、創造與適應能力,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擁有財富,並不代表經濟獨立,擁有創造財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科研工作如此,個人成長亦如此!改變行為,改變思維!20xx,積極主動,要事第一,不斷更新!

第7篇

最近在一次翻開《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閲讀,感受又大不相同,首次接觸到這本書,是因為很多書中都提到此書,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就決定購買閲讀,第一次閲讀可以説是淺嘗輒止,不求甚解,甚至感到有些乏味。然而第二次閲讀感覺明顯不同,好習慣對人的影響很大,每一個人都希望養成好習慣,我也不例外,抱着這樣的目的,我再次閲讀本書。

作者從不同緯度闡釋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習慣一主動積極,習慣二以終為始習慣三要事第一習慣四雙贏思維習慣五知彼解己習慣六痛合綜效習慣七不斷更新。這七個習慣養成任何一個,都讓人受益終生,有些公司也把這本書的觀點與內容提取成ppt課件,用來做企業內部的培訓,以求改變員工認知,提高員工效率。提升公司業績。然而知易行難是很多人的通病,要真正養成這七個習慣也非一日之功。習慣的養成需要大量的重複,直到實現自動化。這個過程反反覆覆,尤其思維類的習慣養成,難度更高,因為很難控制。也不好監測!

讀一本書容易,然而要踐行書中的觀點並非易事,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這樣讀書就夠了》這本書中,趙周老師提到讀書三步法,和已有知識鏈接,做便籤,寫出行動計劃,我也是利用這種方法從此書中尋求自我的改變。其中前三個習慣讓我感觸頗深。

主動積極,作者談到任何事物都經過兩次創造,第一次創造源於自我大腦中的創造,第二次才是事物本身的'創造,不難理解,日常生活中很多做不到的,做不好的事情是因為第一次創造就失敗了。沒有想到,怎能做到,沒有想好,有怎麼能做好。日常生活中這樣的案例數不勝數。在工作中,瑣碎的事情所佔用的時間往往超過了思考的時間,這樣會導致低效!

以終為始,史蒂芬科維博士很幽默的談到想象一下如果你在參加自己的葬禮,你希望悼詞怎麼寫,如何來總結。作者從生命的終點去倒推人生,所以大到人生,小到任何事情,從所要的結果來看過程,這樣就不會走偏,每一步都是在為目標服務,事情的開始就要想到,事情的結果!

要事第一時間管理理論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記錄便籤以此來管理時間,第二階段日程安排行事曆,第三階段時間不需要管理也無法管理,每一天都有很多事情,如何來排序,根據時間四象限,緊急重要,緊急不重要不重要不緊急,當然就卧而言對於這個象限的應用和區分還有待探索。意識到時間需要管理,我也開始做每日規劃,安排每天的事情,每天到單位第一件事就是寫今日計劃,詳細梳理一天要做的事情,踐行一個多月,時間利用有明顯的改善,雖然零零星星,但至少每一天都有記錄,都知道自己做了什麼,養成了這個習慣,一天也會不慌不亂,不會浪費時間在思考接下來還要幹什麼上面。這個習慣固化之後,所要的結果,分解到每日的行為中,結果的呈現就是堅持和行動的複利結果!

人生五件套:早起,冥想,閲讀,寫作,健身,自從我接觸到這個觀點,就決定養成,很遺憾目前只養成部分,但已然在路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