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的讀書筆記5篇 《世界紗線:《平凡的世界》讀後感》

來源:巧巧簡歷站 1.51W

《平凡的世界》是中國作家路遙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刻的社會洞察和對人性的探索而聞名。這部小説以貧困農村為背景,講述了普通人的艱辛生活和追求幸福的奮鬥故事。通過主人公孫少安的經歷,作者展現了一個平凡人在周圍環境的影響下,不斷逐夢的力量和對人生意義的思考。

《平凡的世界》的讀書筆記5篇 《世界紗線:《平凡的世界》讀後感》

第1篇

依然還記得當年聽長篇評書時的情景——正午小小的長滿花草的院落裏,葡萄架下,一個少年正靜靜傾聽並憧憬着寬廣而斑斕的外部世界。在李也默有着陝北風情的聲音中,懷想着孫少安、孫少平、田曉霞、田潤葉們——熱愛文學的少年時光,是多麼的美妙。

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遙以史詩般的筆觸描述了在中國社會歷史變遷的大背景下,黃土地上的普通人的悲歡離合。作品問世立即好評如潮,並獲得了茅盾文學獎。重新回想這部書所囊括的時光時,依然會發現從1978—1985年以來的歲月是那麼的令人神往。生活在那時的人們以劫後餘生的喜悦憧憬着未來,用感恩的心看待剛剛過去的夢魘……簡單、純粹,一切都籠上了理想的光環。沒有咖啡館,沒有浪漫的海灘風景,在那個西北黃土高原小小的城裏,在那無名花草盛開的小土坡上,依然能成長起傳奇般的愛情,這愛情曾讓十幾年前的一代人為之動容。

無從知道如今的讀者如何理解與認知省委領導的女兒田曉霞與煤礦工人孫少平之間的那段愛情。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現如今已然完全沒有了此類愛情發生與成長的土壤。換言之,作家連想象的慾望都不再會有。煤礦工人與省報女記者之間有着何等的距離?省長女兒怎麼會與煤礦工人有情感發生,他們有認識的可能嗎?即便是作家能想到,這樣的情節讀者與觀眾能否接受?在這樣的問號背後,存在的是大眾對人與人關係認識角度的變化。

在《平凡的世界》之後,已很少再能瞭解到煤礦工人的生活境況了。他們在一度的笑語喧譁之後重又歸入黑暗、潮濕的地下生活。他們的喜怒哀樂、生老病死變得那麼寂然無聲。偶爾在報紙、網絡等媒體上看到,也只是與死亡名單、煤礦事故等相連。想來,這個時代的孫少平們不會再有人關注並敬仰了。他喜歡誰和會娶哪一個更是無關緊要了。恐怕還會有人想,只有傻瓜才會把一個煤礦工人當作自己的偶像。

所以,這一次在翻閲《平凡的世界》時,我內心充滿着平實的歡喜與複雜的情感。翻閲它們,就如同重走當年的少年心路。老實説,孫少平,這個英俊、淳樸、向上的男青年曾經贏得過我的深深的愛戀。我甚至因之而熱愛他的生活歷程——從黃土地出發,由建築工人到煤礦工人。當然,也熱愛孫家的每個人身上所散發出來的泥土與農家氣息。

這是一個小資盛行的時代,以金錢的多寡為成功的唯一指標。因而,在許多的大眾媒體中,孫少平以及孫少安們註定缺席並命定成為弱勢的沉默的羣體。勤勞致富的孫少安們不再是榜樣了,我們甚至很少能看到相濡以沫的農家男女。看看現在吧,更多的文學是農家姑娘們離開家鄉到城市賺取金錢。沒有金錢作襯托的愛情,不再有人眷戀,甚至會讓人鄙視。

走在都市高高的天橋上,我常深感困惑。困惑於川流不息的車輛中平凡人們的退隱,更困惑於媒體、大眾對金錢、權貴的追逐與渲染,對凡人生活與生命的漠視。

如果活到現在,作家路遙該如何面對這時代的鉅變呢?社會現實、文學理念、閲讀興趣,以及金錢至上的當代社會能讓他適應嗎?他的驟然離世,現在看起.來更像是一個休止符,是有着現實主義理念的作家用理想主義和人文精神寫就的休止符。

《平凡的世界》的讀書筆記5篇 《世界紗線:《平凡的世界》讀後感》 第2張

第2篇

近日我一直在尋思着怎麼去寫路遙的這本書的讀書筆記,《平凡的世界》這部著作偉大在什麼地方?放在當代,它給人的啟示是什麼?

距讀過這本書已一年有餘,那故事老長老長,三本書百萬餘字“折磨”了我兩個多月的神經。我也看了相應的電視劇改編,偏細節的情景雖已變得些許模糊,但那淳樸的民風、自強不息的生活態度,是困難打不到的,挫折擊不跨的。

記憶再次回到黃土高原上那個黃原的雙水村。文革期間的動盪,改革開放初期的陣痛,那些年的人是有多恓惶,家中光景是有多悽慘。吃不飽,穿不暖,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卻是麻煩不斷、困難不斷的。這孫玉厚一家就這樣進入大家的視野中,而他的兩個兒子少安少平為改變自家的光景,所付出的血汗,雖是一副大眾平凡的世界,卻給人內心帶去久久不能平復的震撼。這份深處的記憶,縱然三千繁華多絢爛,卻難忘那一世韶華的質樸勤懇。

我一直想不明白讀書的少平怎麼會去煤礦下井?上學時由於家境吃飯時總懷有卑微的境遇,卻無礙他對於讀書的喜歡。對郝紅梅晦澀的喜歡像是他的一個小劫,而曉霞的出現則給他的生活帶去了難得的光明。默默承受着家境不好,總渴望自己能為家裏做些什麼。在村上當了幾年教師,又隨着學校的解散只好回家種地,可獨立生活的意願讓他毅然做出在外闖蕩的舉動。就這樣,在黃原城,當攬工背石頭鑽炮眼,去煤礦下井。人可以窮,但要有志向,正直有擔當,有尊嚴和骨氣,能自食其力,這就是少平的品質吧。

用農村的話來講,孫少安是個閒不住的人,懂事,有分寸,也是一個特別有思想有幹勁的人,十八歲那年就憑藉自己的能吃苦和精明被選為一隊社的隊長。可他的設想總會遇到阻撓,天災的旱地絕收,劃分豬飼料地,搞生產隊分組承包制,隨着時代的腳步摸索着前進,困難又幾番折磨這個年輕人,他作為家中的支柱承擔着重任。和潤葉的門户之差讓他拒絕了這份愛,而秀蓮的賢惠貼心、通情達理、勤勞能幹則是給他心中最大的慰藉。靈活的思想,走在致富路上,在城市包工拉磚,開燒磚廠,少安用自己的激情勞作和讓自己光景變好的心願改變了自己家窮困的生活。由他的經歷擴散開來,濃縮了一個時代的背影。

田五不時的應聲而唱幾句陝北民風的歌,跟隨時間和時代的背景,農村人隨着國家改革開放初期的規劃,思想和行為在慢慢的改變,路遙先生在這本書中將人情世故、樸實的民風展現的淋漓盡致。淳樸善良,在當今社會總顯得稀缺,現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何建立在誠信上?城市化的進程中越來越多的人住進了高樓,但我們看到的景象仍是覺得曾經鄉村鄰里最是熱鬧。十多年前免除農業税,機械化生產種植,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二〇二〇年全面小康社會即將實現,但每個人不應忘了現在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那是過去幾代人在艱難的摸索和實踐中走出的,那些過往以地為生的農民仍是最可愛的人。

農村中這樣或那樣的事,總是不斷的,書中展現了許多,真實又貼切。那些出門在外打工的遊子其實仍是最懷念故土的,家鄉就是一個人的根,童年的趣事,自身成長的經歷,遊子心中最美的記憶。那國慶、那過年的.春運,擁擁擠擠的,試問有什麼能抵擋住一顆歸家回到村裏的心!

潤葉不幸的婚姻,秀蓮在家中光景轉好的病逝,曉霞在洪水中英勇救人自己遭遇死亡,這都是讓讀者唏噓的。是的,不幸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可擱誰誰能接受呢?難以想象少安、少平心中經歷着什麼?他們還在勇敢的活着,依舊飽有始終的善良和對生活認真的態度。我想,這就是該書帶給我們的震撼,生活的意義或許就在於此吧,我們也會被長久的感動着。

第3篇

?平凡的世界》裏不平凡的的勞動者的故事,不知道曾經深深震撼了多少讀者的心,一位朋友也曾寫信告訴我路遙給予她的震撼:潤葉與少安的感情風波,少安的坎坷人生路以及與曉霞曲折而令人心碎的情感經歷以及整個雙水村的一切的一切……

認真讀這本書的人久存於心際的不只是震撼而已,還都有一個疑問:田曉霞為什麼死了?為什麼他們的愛情就不能有一個完美的結局?有人還就此問過路遙,路遙當時也沒有給他的讀者一個滿意的答覆,只是説,這個問題很難回答……

我為曉霞的死痛徹心扉。在反覆閲讀又反覆思考的情況下,終於找到至少自己認為正確的答案。

事實上,這並不單只是曉霞和少平兩個人的事,而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問題。書中少平每每沉浸於愛情之後,總會是一個困惑的心理:我和曉霞有結果嗎?懸殊的工作、生活環境、社會地位,以後怎樣生活在一起?連少平自己也認定他們的愛情會以悲劇的形式結束。但是我想少平所想的“悲劇”也僅僅是分手而已,他沒有想過曉霞會死!

那心愛的曉霞!少平的這種矛盾複雜的心理也正是作者路遙的心理體現:曉霞與少平之間只存在愛情,沒有現實。這本書的出發點即是“現實”,所以路遙不是瓊瑤,對於他們之間的愛情命運作者也無能為力。其實作者完全可以讓曉霞與潤葉一樣,但是所有人都知道,曉霞、少平與潤葉、少安是具有截然不同的個性的兩種人。少平不會象少安一樣做出令相愛雙方都痛苦的選擇,更何況他們對愛情對生活又是那麼的執着!

但是 二人之間的理想的愛情在現實的怪圈子沒有結果——在這種理想與現實發生矛盾衝突的情況下,路遙也只能讓田曉霞犧牲——為這個殘酷的現實犧牲。我想,做這個決定,作者本身也是痛苦的:現實,你曾扼殺了多少美好的東西!你又正在扼殺着多少美好的東西!

但也正是這種刻骨銘心的真實,才體現了《平凡的世界》的魅力,更是路遙的魅力所在。

第4篇

在中國文壇,似乎還沒有第二位嚴肅作家像路遙那樣,面臨着評論界的冷落時,卻長久而持續地受到讀者的懷念和熱愛。儘管對“極左”和“四人幫”等歷史概念不甚了了,但這並不妨礙年輕的讀者從路遙那裏獲得感動,汲取力量。

在很多讀者看來,《平凡的世界》和《人生》不僅僅是文學名著,更是人生讀物,“流淚”“感動”“震撼”是讀者評價這兩本書最常用到的詞彙,回憶初次與這兩本書相遇的少年歲月也是很多讀者談到這兩本書時的必備橋段。如今早已是很多年輕人勵志榜樣的潘石屹曾説,《平凡的世界》是對他影響最大的書,每當遇到困難,他都會重温一遍。當心靈雞湯式的勵志故事席捲着微博和朋友圈時,一個早已過世的作家,一個個散發着泥土氣息的故事,依然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但僅用“勵志”這一個標籤來概括這部作品、這位作家,卻帶着速讀時代的膚淺和粗暴。

在馬爾克斯、博爾赫斯和略薩等現代主義作家盛行的上世紀80年代中國文壇,路遙卻選擇了柳青式的現實主義手法,用三卷本達上百萬字的《平凡的世界》,全景式反映中國從1975年到1985年近十年間城鄉社會生活的巨大歷史性變遷。路遙對新時期文學思潮的新動向並非沒有察覺,“我的精神常如火如荼地沉浸於從陀斯妥耶夫斯基和卡夫卡開始直至歐美及偉大的拉丁美洲當代文學之中”。

當路遙將《平凡的世界》手稿第一部交給《當代》雜誌社一名青年編輯,這名編輯在只看了部分稿件的情況下就草率退稿,因為他覺得小説中“那些平凡少年的平凡生活和平凡追求”太“質樸”,滿足不了“讀者標新立異的渴求”。當時,中國文壇正流行現代主義,追新求異之風尤盛,不少文學編輯、評論家、作家成為各種“新思潮”的“忘情歌者”。

在創作《平凡的世界》前,路遙就清楚地認識到了文壇風潮的變化,但他告誡自己“不能輕易地被一種文學風潮席捲而去”。他仍然選擇用現實主義手法創作《平凡的世界》,因為他堅信紮根人民羣眾的現實主義在中國不會過時,“在現有的歷史範疇和以後相當長的時代裏”仍會有“蓬勃的生命力”。

他之所以用現實主義的方法來結構小説,選擇城鄉廣泛的社會生活作為小説的主題, 是出於他的自覺。正如當時文壇“導師”之一的略薩所説:“小説家不選擇主題,是他被主題選擇。他之所以寫某些事情,是因為某些事情出現在他腦海裏。”路遙寫城鄉交叉地帶,是別無選擇。

路遙的生命充滿苦難,在資源貧瘠的陝北黃土高原的溝壑中,世世代代生活和繁衍着千千萬萬的人。儘管父親在土地上勤勞耕作,但是路遙一家人依然是吃穿常常都沒有着落。路遙七歲時,家裏沒有辦法養活他,父親帶他一路討飯,討到伯父家裏。説好是帶他玩玩,住幾天。但早已懂事的路遙知道,父親要把他過繼給大伯了。父親走時,路遙躲在一棵大樹後面,淚水嘩嘩地流,卻沒有跟父親走。路遙説:“我似乎有一種感覺:我生下來就是大人。嚴酷的生存環境使我的童年是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這個社會,這片黃土地。”

帶着童年時期貧窮和飢餓的創傷性體驗寫作,路遙將自己濃烈的感情移植到了他筆下的人物身上。高加林、孫少安和孫少平無疑是路遙人物世界中最主要的代表,也是廣大讀者心目中勵志的榜樣。《人生》中的高加林幾乎符合心靈雞湯類故事中勵志典型的所有先決條件:出身貧苦,卻又有着對於成功的渴望(離開土地,過上自己理想的生活);屢遭磨難(民辦教師職務被去掉、在城裏被人瞧不起),卻意志堅強。

只是勵志故事強調的無論有多大的困難,只要意志堅強,不怕艱辛,努力奮鬥就能成功的套路,在高加林這裏不適合。高加林住進了縣委大院不是靠自己的毅力,而是通過叔叔開的後門;與勵志故事中主人公的高大正面形象相比,高加林為了上位而離開了失意時陪伴他左右的巧珍;甚至在勵志故事中所允諾的最後的成功,高加林也沒能獲得。電影《人生》裏那句“哥哥你不成材,賣了良心才回來”,正是高加林的道德、奮鬥以及失敗的諷刺。

而《平凡的世界》中另外兩個路遙小説世界中更重要的人物――孫少安和孫少平身上,勵志的成分就更加少了。作為高加林這一複雜人物的延伸,孫氏兄弟二人走向了不同的人生。孫少安在全縣升國中的統一考試中以第三名的好成績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後,平心靜氣地開始了自己農民的生涯。憑藉着精明強悍和能吃苦精神被推選為生產隊長,他成為雙水村的“能人”,並經營起了磚廠。然而孫少安卻沒有勵志人物所具有的野心,已經是萬元户的他本來可以投資電視劇幹一番大事,但路遙還是讓他退回到了本就屬於他的鄉土生活。而在小説的尾聲,孫少安的妻子秀蓮更是積勞成疾,患了肺癌。不懈的奮鬥以這樣的結局收場,勵志的成分多少打了些折扣。

作為高加林理想主義的那部分,孫少平卻缺少了高加林身上的拼勁。作為一個讀過點書而又見過一定世面的人,他不甘心在雙水村靜悄悄地生活一輩子,卻又不知道自己要追求什麼。帶着自覺的放棄和不自知的追求,孫少平“踏上了一條逃亡主義的道路” 。

然而到了城裏的孫少平卻漸漸遠離了勵志式的奮鬥路徑,想在城市中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可他並沒有利用自己的學識謀求一份與精神世界有關的工作,而是放下了自己的“先生”身份,甘願掩藏自己讀過書的經歷,忍受着繁重的勞動給生理上造成的極大痛苦。在城市裏,孫少平唯一得到滿足的就是有書報可讀。苦難是具備了,可是奮鬥的精神和成功的慾望卻弱了下去。連最後成為煤礦工人這種看似光明的結尾,也只不過是路遙為其尷尬的處境找到了一塊捉襟見肘的遮羞布罷了。這樣的故事和勵志相去甚遠。

路遙的主人公最後都沒有取得所謂的“成功”,他們無一例外地被放逐到了這個平凡的世界,只剩下人生中那不屈的精神和温暖的感動穿過時光,鼓舞着需要奮鬥的青年們。但與其説這是勵志,倒不如説是真實。路遙看到了城鄉二元結構下,農村青年出路的艱難。他不迴避現實的阻力,也不誇大精神毅力的作用,更不許諾虛無縹緲的成功。

他唯一能做的,是用滿腔熱忱謳歌那些在人生道路上不放棄努力,願為一點點的理想堅持的“失敗者”。這是路遙真誠的無奈,而不是打雞血式地一味鼓吹奮鬥和精神的作用。

路遙完成此書之後,還為《女友》雜誌寫了一篇五萬字的創作隨感《早晨從中午開始》,裏面詳述了自己寫作的艱辛:“記得近一個月裏,每天工作十八個小時,分不清白天和夜晚,渾身如同燃起大火。五官潰爛,大小便不暢通,三更半夜在陝北甘泉縣招待所轉圈圈行走,以致招待所白所長犯了疑心,給縣委打電話,説這個青年人可能神經錯亂,怕要尋‘無常’。”1987年在延安賓館寫作《平凡的世界》時,他每天寫五千字,然後在牆上畫一個道道。有時寫得累了,他會搖搖晃晃地站起來,一個一個道道地數,看寫到多少萬字了。在最低谷的時候,他把自己關在房間裏,一臉病容,愁苦地望着來看他的朋友説:能有人替代我多好呀!接着歎息一聲説,瞌睡還得眼裏過。然後,又對着桌子上幾尺高的寫好的稿子説,也許會是一堆廢紙吧!然而,他到底是堅強的,“只要不喪失遠大的使命感,或者説還保持着較為清醒的頭腦,就決然不能把人生之船長期停泊在某個温暖的港灣” 。

孫少安在《平凡的世界》中曾有這樣的一句廣為流傳的經典台詞:“所有的隱忍痛苦什麼幸福啊成功啊,當他經歷過以後,他還是要回到最初的地方,覺得這才是屬於我的,雖然我是平凡的但是也是很偉大的。”在平凡的世界中,努力尋找不平凡的人生,孫少安如是,路遙如是,你我亦如是。

第5篇

與路瑤的初遇,在《平凡的世界》。初讀《平凡的世界》,對於他的敬佩之情便猶如濤濤不絕的江水一般。他給我展現了一個真實、樸素的農村。讀《平凡的世界》從未有過乏味,每一個片段,都如電影一般在我的腦海中一幕幕放映着。

主角孫少平,一個貧困家庭的孩子對於勞動力緊缺的農村來説,大部分的孩子都在國中時就退了學,讀書只是一個形式,似乎回家務農就是他們的宿命。

少平並不甘於一輩子只留在農村做一個農民,他對外面的世界有着迫切的渴望,於是他選擇了一條與大多數人相反的路,去黃原做小工,事實證明,也許你選擇一條不一樣的路,反而會有不一樣的財富,只要你勇於創新,願意吃苦,就一定有所收穫。這樣的品質也讓他在礦裏大有所得,踏實肯幹,換來的是比他人更豐厚的工錢。

他從一無所有到留有存款,也有了支持家庭的能力,但真正改變那個貧困的家的還是大哥少安。

不愧同為中華兒女,同為一家人,兩人身上都有勤勞、努力的如金子般寶貴的品質和一顆不甘心渴望成功,渴望改變的上進心。

雖然年紀輕輕便輟了學,成為了家裏的頂樑柱,小小的肩膀擔起沉重的壓力,但他的天賦、能力和懂得抓住機會的才智、敢與貸款創業的勇敢,註定了他不會是一個普通的農民。

果然,在村裏改革中,眾人還手足無措之時,他便一舉翻了身,甚至為自己又修了房子,儘管後期失敗也不放棄,仍敢於貸款,助自己東山再起。

他們現所有的成績,是因為有貴人相助嗎?對兄弟倆來説,確實是,但有貴人相助,並非是他倆成功的關鍵因素,真正關鍵的是他們身上那顆不服輸、不甘心、力爭上有的心和踏實肯幹的品質,這才是你扭轉自己人生的關鍵。

馬雲這個名字在中國可以説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他今天所擁有的一切並非生來就有,相反,他僅僅是個家境貧困的差生,唯一的優勢科目便是英語,也是靠着英語,他才上了本科。

他成為一位很優秀的老師,組織能力也很強,偶然一次接觸電腦,便有了對互聯網的想法,隨後創建“阿里巴巴”一舉成為中國這個近14億人口大國的首富,他靠的便是想別人想不到的東西,選別人不敢選的路,再付出努力實現它,與少安少平如出一轍。

也許每個人的起點並不同,但落後並不代表不能趕超,家庭只是一個助力,但有無助力,有多大助力,並非關鍵,核心終是你是否有一顆向上的心,是否願意為了想要的生活付出努力,是否願意不畏風雨,勇敢闖蕩。

路遙對於文章的命題十分精準“平凡的世界”,的確,我們每個人對於宇宙而言,都十分渺小,微不足道,地球不會因誰而停止轉動。但只要我們努力的去發展我們自己。去豐富我們的一生,讓自己不留遺憾,那我們的人生便有了意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