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三峽人家景點導遊詞2篇 壯美三峽,宜昌人家——導遊詞賞析

來源:巧巧簡歷站 2.88W

宜昌三峽人家景點位於湖北省宜昌市五峯縣,是一處集峽谷、溶洞、湖泊、森林等多樣自然景觀於一體的旅遊勝地。這裏山青水碧,風景秀麗,是享受大自然美景的絕佳去處。遊客可沿着風景優美的步道漫步,欣賞層巒疊嶂的山峯和清澈見底的湖泊,感受大自然帶來的寧靜與神祕。此外,三峽人家景點還有豐富的文化遺產,遊客們可以瞭解到古人們在此留下的千年歷史和傳承下來的民俗文化。

宜昌三峽人家景點導遊詞2篇 壯美三峽,宜昌人家——導遊詞賞析

第1篇

四塊兀立山巔的奇石,酷似《西遊記》中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形象,每當夕陽西照,晚霞映襯峯頂時,遠遠望去,它們彷彿燈影戲幕上的人物造型,惟妙惟肖,“燈影石”即由此得名。當年郭沫若先生遊歷燈影峽時,曾題詩讚歎:“唐僧師弟立山頭,燈影聯翩豬與猴”。

燈影石中最負盛名的是沙僧石,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石”。它矗立在懸崖絕壁之巔,呈蘑菇狀,重達100餘噸,底部的承重截面僅200餘平方釐米,平均每平方釐米承載近半噸的重量,堪稱世界奇觀。

浩浩長江奔湧至石牌河段時,在這裏向左急轉彎110度,改向東去,形成一個巨大的月牙形,這就是“長江三峽第一灣”。

船過明月灣,置身於遊船之上,眺望遠方江面,便會發現兩岸連綿不絕的山巒彷彿阻塞了滾滾長江,但船進山退,路轉峯迴,旋即又豁然開朗。故而當年郭沫若先生在過石牌遠眺第一灣時,發出了“山塞疑無路,灣回別有天”的感歎。

燈影洞幽深狹長,長約1500米,洞內巖溶地貌景觀奇特,洞道地形多變。洞內的“五色奇音石”是燈影洞最絕妙的景觀,它色彩豐富,呈黑、白、黃、灰、綠五色交織,用手敲擊,可聞鳴鑼擊鼓之聲,令人歎為觀止,洞內一條落差達30米的地下河,水流或緩緩無聲,或狀如洪鐘,或潺潺悦耳,或悠如琴鳴,行走在這夢幻般的地下世界,令人心醉神迷。

公元1943年5月,為保衞陪都重慶,15萬中國軍隊圍繞石牌與10萬日寇展開了殊死拼殺,取得了被譽為“中國的斯大林格勒保衞戰”的輝煌勝利,粉碎了日寇覬覦重慶的美夢,成功地阻截了日寇進犯大西南的鐵蹄。此戰是二戰期間中國抗日戰場以弱勝強的一次著名戰役。

石牌抗戰紀念館是三峽地區第一個綜合性抗戰紀念館,修建在當年抗戰的軍事遺址之上,館舍面積440平方米,由憑弔緬懷大廳、多媒體展覽廳、圖文展覽廳、實物展覽廳四部分組成,收藏珍貴實物200餘件,珍貴圖片近100幅。公元___年3月,宜昌市政府將石牌抗戰紀念館命名為首批國防教育基地。

燈影峽南岸扇子山下,原有一大石豁然挺立,好似一隻張口吐舌、睜眼鼓腮的蛤蟆,其背後的一股泉水四季長流不息,水清味甘,是烹茶、釀酒的上好水源,這就是著名的蛤蟆泉。“茶聖”唐代陸羽品盡天下名泉後,譽之為“天下第四”,陸游亦有詩讚其為“天下泉中第四泉”。除二陸之外,蘇轍、黃庭堅、王士禎、張之洞等都曾在此留下詠泉詩文。

神奇的石牌是長江三峽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一幅精彩的畫卷,是兩壩之間風景最為奇秀、風情最為淳樸的地方。___年6月三峽大壩下閘蓄水,石牌所在的西陵畫廊保留了唯一一段原汁原味的三峽風光,這顆明珠放射出更加奪目的光彩。今天,各位朋友離開城市的喧囂,忘卻工作的煩惱,一頭扎進三峽石牌的神奇山水之間,到天然氧吧裏作一次綠色深呼吸,去三峽人家裏感受一段厚重的峽江風情,您會真切地感受生命與自然貼近的意義,體味感悟自然、關愛生命的無窮樂趣。

各位朋友,我們航行的這段峽谷叫燈影峽,又叫明月峽,北宋時期稱作石牌峽。船行江中,兩岸的巖石色彩斑斕,黃、灰、褚等顏色兼有,不少地方呈銀白色,明淨可人,如天工細心打磨而出,這明淨的峽壁被明淨的天宇映射,酷似一幅水墨國畫,崖壁映入江水之中,靜影澄碧,江水瑟瑟,更添明麗之趣。若晚間過此,月落西山,月光之下的山光水色形成的那種“淨界”,難以言喻。唐宋以來的詩人,對此多有吟詠,李白的“春水月峽來”,歐陽修的“江上掛帆明月峽”等,都是對它極為生動而特有的描繪。

宜昌三峽人家景點導遊詞2篇 壯美三峽,宜昌人家——導遊詞賞析 第2張

第2篇

船工們在拉縴時,為協調用力和減輕疲勞,便喊起了船工號子,高亢激昂的峽江號子,迴盪在高山峽谷之間,時而雄渾高昂,時而蒼涼悲壯,彷彿生命的吶喊,顯示了船工與大自然抗爭的偉力,更是船工悲苦生活的真實寫照。船工們在拉縴時,悽苦而悲涼,偏偏兩岸又時時傳來啾啾不住,哀囀不絕的青猿啼叫,猶如重傷口上撒把鹽,越發激起縴夫們的無限悽苦哀愁,使縴夫們禁不住摧肝裂膽,淚濕衣襟。北魏酈道元《巴東漁者歌》寫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啼三聲淚沾裳”;宋代歐陽修任夷陵縣令時也留下:“萬樹蒼煙山峽暗,滿江明月一猿哀”的詩句,表達了同樣的感受。

剛才大家對帆船有了一定的瞭解,如果説古帆船勾起了大家的滄桑回憶,那麼,峽江漁船則會帶您找回至真至淳的漁家之樂。峽江漁船,風情獨具。它既是漁民的“家”,又是古老三峽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歷數千年而不衰,有如活躍在峽江一帶的黑精靈。峽江漁船形如紹興烏逢船,大者可載一二十人,小者可載三四人。構造分為上下兩部,下為木舟,上為竹篷,篷有若干扇,形呈半圓,由竹絲夾竹箸編成,外表塗以煤煙和桐油,成黑色。每扇皆可隨意移動,合攏,可擋日曬雨侵,推開可採光透氣。篷內為艙,大者艙內人可直立,備有客座,小者人雖不可直立,但艙底鋪席,可枕蓆坐靠或卧躺。其動力裝置,大船為櫓,小船為槳,現在大多已裝有發動機,行船已十分容易了,但龍進溪的漁船仍需搖櫓划槳,保持着古老的樣式。坐漁船則更是一種至樂。推開半扇船篷,江上清風,泠然而來,憑眩遠眺,明月山水,幀幀丹青,聯翩而至,令人目不暇接。仰靠船艙、閉目養神,身心俱隨船體輕搖,飄然悠悠,如登太虛之境,胸中了無世情;平卧艙板上,船底流水潺湲,汩汩有聲,如琴如箏,至於在艙內圍桌把盞,品茗談笑,更是其樂融融,走遍世界,沒有比這更美的氛圍了。

“橋如虹,水如空,一葉飄然煙雨中”,“拈棹舞,擁蓑眠,不作天仙作水仙”,這是古人對漁船的謳歌和嚮往。而今,我們也禁不住它的誘惑了。有機會的話朋友們可登上烏蓬船,親自搖櫓划槳,體驗漁家之樂。

各位朋友,今年是猴年,在龍進溪就生活着成羣的猴子。兩岸山坡林木葱籠,藤蔓交雜,兩百多隻猿猴,分成幾個部落,它們往來嬉戲,猿聲陣陣,歡迎我們這些稀客的到來,給清幽的溪谷增添了幾分生機。橋下碧波盪漾,溪水清澈見底,登上原始古樸的豌豆角或竹排筏,四面無遮無攔,抬頭可見山景,俯首能賞水色,側耳可聽溪聲,伸手能觸清流,好似在畫中游。幾隻小漁船安靜的泊在溪邊,船頭晾曬着破衣服、舊漁網,船尾飄起了裊裊炊煙,一種“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水鄉風情不覺恍入夢中,祥和而又寧靜。

搖櫓盪舟間,漁船就輕輕的拐了個彎,穿過了古樸的石拱橋。清幽的溪邊撐開了一張大漁網,斑駁的漁船,陳舊的木杆,破舊的漁網,令人不禁生出幾許滄桑感來。原來這是峽江一帶捕魚用的大漁網,俗名“扳罾”。它別具風情,是三峽人不可缺少的勞作用具,凝聚着三峽人的勤勞和智慧,現已難覓其蹤影了。

各位朋友,游完色彩斑斕的溶洞世界,今天的遊覽活動到此就結束了,相信神奇瑰麗的峽江風光,淳樸滄桑的三峽人家風情都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非常感謝各位對我工作的支持與配合,有服務不周的地方請多多原諒。中國有句古話叫“兩山不能相遇,兩人總能相逢”,我們衷心期待着與大家再次相逢,歡迎大家再到三峽人家來作客,祝大家旅途愉快,一路平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