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頭戰象教學反思7篇 "反思歷史背後的教育警示:從最後一頭戰象看文化傳承與價值觀塑造"

來源:巧巧簡歷站 3.13W

在本網站教研活動中,有位老師精心設計了“最後一頭戰象”寓言故事的教學,引起了廣泛討論。雖然教學效果不錯,但也引發了反思,讓我們思考教學形式與內容之間的關係。下面讓我們來看看這位老師的教學體會。

最後一頭戰象教學反思7篇

第1篇

從這節課是第一課時,在開篇的教學中首先引入了對課文的總體介紹,讓學生從表達方法層次接觸到一些常出現的名詞。如:它是小説,是以時間為序,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現。這樣的開場,學生也許有些陌生,但對於六年級學生來説,必須讓他們接觸到這些,並慢慢地遷移到以後的學習中。

作為第一課時,學生有了初讀課文,認識字詞的基礎,接着讓六年級學生快速默讀課文,以“嘎羧臨死之前做了哪些事?”作為主線來以引導學生以“小標題”的形式理清文章的條理。這些能力對於高年級學生來説都是十分必要的。在這節課上,讓學生以默讀、批註的方式進行分析課文,感受戰象的`內心情感。由於問題有一定的深度,因此學生的發言不太積極,課堂比較安靜。即使如此,我仍不怕課堂寂寞,因為它背後的是學生的思考。

課堂雖然不拒絕熱鬧,因為那是師生之間情感所碰撞出火花的絢爛;但它的另一面應該沉思默想,是學生思維與文本所摩擦的靜態之美。因此,在理清文章層次之後,讓學生以質疑的形式再次回到戰象臨死前所做的三件事上:為什麼它要重披象鞍?為什麼要再回打洛江邊?為什麼要長眠在戰友們身邊?……這一個個縈繞於心的問題帶着學生再次走進課文,走進戰象的內心世界。讀文章後把自己的內心想法寫出來,這樣的批註是有效的學習方法。

交流自己讀書所得,解決之前所提出的疑問之時就是學生們移情體驗之時,學生們把自己當作戰象,設身處地地想象戰象要回象鞍的急切心情,想象它見到老朋友之時的激動及所引起的對戰爭歲月的回憶。通過想象説活,再一次把感情、激情點亮,把動物的忠誠,戰士,英雄的氣概詮釋。本節課以“重披象鞍”“再回戰場”這兩個話題進行想象説話。

這節課教學的出發點是“讓學生靜心地讀書,讓批註成為學生閲讀的方式,讓學生在閲讀中瞭解寫作的基本知識”。但教師的預設滯後於真實的課堂。走進了課堂,老師的導學卻讓位於學生的主體地位。畢竟課堂是有生命的,它並不完全由老師來掌控,其中的生成才是真正填充課堂的精華。每次老師的一個個框架式的預設都是骨架,是學生們對文本的解讀才讓整堂課充滿靈氣。這節課也是如此,老師的表現沒有完成能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想象中最精彩的情境沒能呈現。

最後一頭戰象教學反思7篇

第2篇

11月20日,我有幸參加了在城郊東風國小舉辦的廣州大學(從化片區)實習支教生國小語文、英語課例展示活動,教學展示的是六年級語文上冊23課《最後一頭戰象》,通過與老師們和其他實習支教生的交流討論,我總結出自己在教學中值得肯定的地方以及需要注意的問題,下面是我個人對本次教學的總結與反思。

這次的教學,有幾個方面是值得肯定的。首先是教態方面,這次的教學活動過程中我表現得自信從容,眼神、肢體語言等方面的運用都不錯,這也是一個教師應具備的素質之一,所以平時的常態課我自己也會注意教態這方面的鍛鍊。而這次教學過程中不會出現慌亂的情況是因為和我的前期準備有關係,前期準備越充分在教學過程中就不會出現慌亂、緊張的情況,我在備課做課件的時候都是不斷檢查、修改,做好學生預設,並且重複練習操作整個教學流程,所以在這次的教學過程中我的整個教學流程是比較順暢的,能做到整體把握文本。另外,對學生的評價性語言比較豐富,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能和學生保持互動,小組合作討論的時候會巡視,並對學生提出意見。

第二個是在教學生字詞的時候能結合學生實情,也就是備課的時候能做到備學生。因為六年級的學生在學習生字詞方面已經有一定的基礎,所以教學生字詞的時候不用每一個字都強調解釋,只需要將生字詞去音節展示出來,然後讓學生開火車讀一遍,讀完後和全班的同學一起糾正有錯的讀音,正音後出示音節全班一起朗讀,並讓學生説出自己覺得難寫、易錯的字詞,比如劈和遭字,在指出強調後學生就會對生字有一個深刻的印象,知道了哪個生字詞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在這裏,我發現了自己一個欠缺的地方,就是一些易錯難寫的字在講解後還可以讓學生跟着老師一起寫一寫,記一記,這樣鞏固效果會更加顯著。

最後就是教學設計有兩個亮點,分別是新舊知識的聯繫以及注重對學生歸納方法、學習方法的滲透。在導入的時候我是通過聯繫五年級學過的一篇文章《與象共舞》來激起學生的興趣,而且聯繫以前學過的知識學生就對大象有一個明確的印象,對後面教學的順利展開做了鋪墊;其次就是在研讀嘎羧“重披象鞍”這一片段時,明確作者運用了動作以及神態描寫來展現嘎羧內心豐富感情的之前我會先提問學生描寫方法包括哪些,這樣就會調動起學生的知識儲備,讓他們更準確地回答問題。另外一個是對學生歸納方法的訓練,因為《最後一頭戰象》這篇文章篇幅較長,大概20xx字左右,所以長文短讀,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是一個教學重點,在教學時我會引導學生用四字短語分別概括每個部分的內容,這樣就做到了通過抓事件來把握整體內容。

雖然這次教學有做得比較好的地方,但是同時也應該反思一些問題和不足之處,和其他支教生的交流討論以及經驗豐富的老師點評後我總結出這節課在教學時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1.學生缺乏朗讀。語文教學本來就是要讓學生多讀多寫,無論是教哪個年級哪一篇課文,基本點都是要讓學生多朗讀,從朗讀中體悟感情。《最後一頭戰象》的教學雖然有讓學生朗讀,但是齊讀太多,缺乏個性化朗讀,這樣很難讀出情感,而且齊讀不能分辨出是否每個同學都能體會出文章所表達的感情,所以不僅要他們多讀而且還要多形式讀,讓朗讀滲透到他們學習課文的過程中,以讀代講,學生多讀多感悟就能自行體會出文章的情感。在研讀嘎羧“重披象鞍”的片段中,我可以指名學生讀,分角色朗讀或者小組競賽的形式看哪組更能讀出那種感情,通過這樣多形式的朗讀訓練讓學生更深刻地感悟文章。

2.不斷錘鍊自己的教學語言。在這次的教學中我有一個很明顯的問題就是整節課幾乎都是用同一個語調教學,這樣會讓學生越聽越累,缺乏激情,所以我應該學習用抑揚頓挫的語調來教授,緊跟課文感情,嘎羧想得到象鞍時心情急切,我在講解這部分的時候就要用急切的語言要展示,這樣學生可以更直觀地感受字裏行間藴含的情感。而過渡語方面也需要提高,一個好的過渡語會讓教學更加出色,也會使教學流程銜接得更自然,更順暢,所以過渡語不宜太長而顯得累贅,但是也不能沒有,如果沒有的話教學會顯得很生硬。

3.多挖掘教材的語言訓練點。我們在解讀語文教材的時候要關注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所以在講授時要注意品讀句子的訓練,多形式多話力度下去,想象、朗讀、練筆等形式都可以,不能僅僅説只是提出問題然後讓學生解決這個問題就足夠了,而是讓學生通過讀懂字詞句,聯繫語境等方法理解文章內容,只有在充分感受的前提下才能進一步去感悟。所以《最後一頭戰象》在分析“重披象鞍”片段時只是讓學生説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並沒有真正地從文本自身的`語言特點等去理解分析,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要緊扣教學點讓學生去品讀文章的語言魅力。

4.注意課堂調控。這次的教學是講授《最後一頭戰象》第一課時,但是最後時間不夠,內容沒講完而導致拖堂,所以應該意識到自己的教學內容過多,缺乏一個臨時調整,教學設計過程中沒有整體把握好節奏,這篇課文在教學設計時內容跨度比較大,所以在課堂的最後部分已經拖不動節奏了,學生也只會上的越來越沒熱情,可能會產生怠倦感。所以在教學設計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時間和內容的合理分配,要讓教學環節環環相扣,呈現出一種銜接意識,不能太過鬆散或者過於緊迫。

5.練好基本功。普通話和板書都是我們必須掌握的基本功,普通話要發音標準,語音清晰,而板書要練好粉筆字,同時老師不能出現寫錯字的情況,因為國小生模仿能力很強,老師起着模範作用,所以老師寫錯字學生就可能自然而然地跟着寫錯,這樣的影響是很不好的。《最後一頭戰象》在板書小標題的時候我寫錯了“垂”字,最下面一橫應該是最短的,但是我沒有注意到這個細節,是在評課過程中其他老師指出來的,所以以後一定要練好基本功,做好模範作用。

通過這次的教研活動我全面認識到自己在教學各方面的優點和不足,這是一個好的開始,因為我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提高教學水平,越早發現問題越早改正這樣才能不斷進步。教學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第3篇

?最後一頭戰象》是一篇關於動物的小説,情感比較深沉,內涵比較豐富、篇幅較長。這篇課文以時間為序,扣住“英雄垂暮”、“披掛象鞍”、“重返戰場”、“莊嚴歸去”四個感人的片段,用獨特的語言和視角講述了戰象生命歷程中最後的輝煌和尊嚴。

因此,根據我班學生的具體情況,我是這樣定下自己的教學目標的:

2、在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重點抓住描寫戰象動作、神態的詞語和有感情的朗讀來品讀課文中的重點段落。

3、引導學生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體會嘎羧豐富的情感,並從中領會人與動物的關係。

在教學中我設計先從整體入手,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脈絡。在整體感知課文後,讓學生談談對嘎羧的印象,然後抓住重點語句研讀,避免逐段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學生在充分批註感悟下,體會到了戰象的善良、忠誠的高尚品質,受到了教育。

因為課文內容與生活差距太遠,沒有圖片的輔助,悲壯與感人之情會大打折扣。所以我在教學中,投放了不少的圖片。但遺憾的是,因為授課形式過於單調,學生本該釋放的情感遭到遏制,在一步步的牽引下體會了文中的幾句話而已。

我在深深惋惜的同時,也在不停地反思。如何進行長文短教的教學?是否應重點抓住一處(如嘎羧在打洛江畔憑弔的那動人的一幕)進行透徹的研讀,繼而輻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樣的一幕?從而體會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際它為何這樣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

總覺得應該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課後習題中有一道題,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大家一起討論。很多時候,這種討論都會流於形式,成為走過場,少有人提,也鮮有人答。而今天,學生不但提了,而且提得很有價值,值得思考。比如:“為什麼人們知道嘎羧要離開了,要給它圍上白色的'紗巾,四腿綁上黑色的布塊?”“為什麼嘎羧死去的時候,它的一隻眼睛睜得老大,還凝望着天空?”等等。這些問題一經拋出,便引發了學生的積極討論。大家開動腦筋,大膽舉手,各顯神通。學生活了,課堂自然也就活了。

1、要善思: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師應該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裏。

2、要關注:關注文本,關注過程,關注學生。學生的發展是最核心的,無論什麼設計,一定要符合學生的發展

第4篇

今天的語文課與學生們共同閲讀了沈石溪的《最後一頭戰象》。這是一篇悲壯、感人、發人深省的動物小説。課文記敍了曾經在抗日戰爭中倖存下來的最後一頭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弔戰場,最後在埋葬着戰友們的“百象冢”旁刨開一個坑,莊嚴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文章語言優美,描寫生動,以充滿深情的筆觸歌頌了戰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讀完全文,令人回味,促人深省,動物尚且有此高尚情懷,我們人類是否應該從中感悟些什麼,學習些什麼呢?

本課課文比較長。對於六年級的學生而言,邊讀邊思的習慣已經養成。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先從整體入手,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脈絡。在整體感知課文後,讓學生談談對嘎羧的印象,然後抓住重點語句重點研讀,避免逐段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但從實際教學來看並不理想。我抓住文中的幾處重點語句分別讓學生體會嘎羧的`懷舊、英勇、善良育忠誠等,但由於課問內容與生活差距太遠,沒有圖片的輔助,使悲壯與感人之情大打折扣。因此入情入境地朗讀與想象也就無從談起。反思本課的教學,形式過於單調:扎重點語句──談感悟──有感情地朗讀。使學生本該釋放的情感遭到遏制,在教師一步步的牽引下之體會了文中的幾句話而已,也難怪課堂上會如此沉悶。

我在深深惋惜的同時,也在不停地反思。如何進行長文短教的教學?是否應重點抓住一處(如嘎羧在打洛江畔憑弔的那動人的一幕)進行透徹的研讀,繼而輻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樣的一幕?從而體會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際它為何這樣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從而體會嘎羧的善良與忠誠……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也可採用讀寫結合的方法,讓學生寫一寫。這樣既充分理解了課文,激發了情感,又使語文訓練得以有效的落實。

第5篇

重情重義,有着人類一般的情感。這是《最後一頭戰象》留給我最深刻的印象。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有了文章中着重描寫的四件事,重披象鞍,淚別村民,憑弔戰場、與友長眠。然而,我卻忽略了這些去解讀教材,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出現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收穫不大。本人認為主要問題如下:

重情重義,便是這頭戰象最讓人感動的地方,也應該是課堂中的精神主線,是一堂課的靈魂。在教學時,本人卻並沒有根據此條來設計教學,而把戰象嘎羧所做的幾件事情做為重點,然後去研讀哪幾件事情是戰象的反常表現,具體反常表現在哪些句子,哪些動作。因為沒有“重情重義”這個中心思想的支持,此時的句子、詞語解讀完全是空中樓閣,水中鏡月。試想,本人如果這樣提問:“你覺得一頭怎樣的戰象?它的情深意重又表現在哪裏呢?你能揣摩它的內心世界嗎?”就可將動作背後隱藏的情感世界呼之欲出。這樣,情感落點腳一清二楚,體會方法就是找句子、詞語,猜心理。學生的學習方法也明朗起來。

一堂好課,首先應該是學生精神興奮、不覺得疲勞的課,是課堂氛圍輕鬆的課。課堂上,本人也忽略了這點。課始,我立刻用深情的朗讀把自己與學生拉開了距離,課堂變成了一個朗誦者與一羣聽眾之間的.對話。

試想,如果一開始,我問學生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你見過大象嗎?你見過戰象?沒有,那我們能不能通過一段文字見見所謂的戰象。這些戰象給你的感覺怎麼樣?由此循充漸進,慢慢進入課堂。課堂説不定會是另外一種生成。

在課堂中,教師應該是起主導作用,而學生處於主動作用。對於六年級來説,教師更應該鼓勵學生從個性角度去解讀教材,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應該讓學生去挖掘文本中有價值的東西,解決他們的學習難點。但是這節課,本人沒有給學生機會,沒有關注到學生的學習興趣點和學習難點,沒有給學生設置廣開言路的提問或板塊,而是緊緊圍繞着老師的小問題,這也使得學生變成課堂的被動者,使課堂變成一問一答式。課堂也就此失去應有的精彩。

綜觀全堂課,本人在文本的解讀,教學環節的設計都存在着明顯的不足之處。不過能通過這堂課,這面鏡子觀察到,也不失為一件樂事。

第6篇

國小高年級的課文(特別是寫人記事類課文)一般都比較長,而課時又有限,如何做到“長文短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限時快速閲讀課文”和“精選教學內容”是兩條最有效、最基本的實施策略。比如,《最後一頭戰象》是一篇悲壯感人、發人深省的動物小説,作者以時間為序,扣住“英雄垂暮”“披掛象鞍”“重回戰場”“莊嚴歸去”四個感人的片斷,用生動優美的語言記敍了嘎羧生命歷程當中最後的輝煌與莊嚴,以充滿深情的筆觸歌頌了嘎羧的高尚情懷。教者根據單元訓練目標和課文篇幅較長的特點,指導學生用較快的速度閲讀課文,採用抓主要事件的辦法迅速理清文章線索,使學生很快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為“品細節、悟感情、習方法”奠定了良好基礎,可以説是事半功倍。

一般來説課文的特點不同,教學設計的主線(思路)就不相同,一篇課文可以設計多條教學主線。比如,《最後一頭戰象》的`教學主線可以有這樣幾條:一是基於課文內容較難理解,便以理解課文內容為主線,教學實施時先將課文分為四個部分,然後逐段提問引導,讓學生學懂課文;二是基於課文情感性較強,便以體驗情感為主線,教學實施時可以引導學生有側重地朗讀,感受主人公的情感變化;三是基於本組教材的訓練重點,以“品味細節,體會感情”作為教學主線,也就是在讓學生整體感悟的基礎上,引導他們抓住描寫嘎羧神態、動作的細節,去領悟主人公的高尚情懷。在本課例中,教師以第三種主線實施教學,既抓住了課文“細節描寫逼真、細膩、感人”的基本特點,又比較符合“課程標準”對第三學段閲讀教學的目標要求,它的最大優勢是既能使學生“得意”(把握主旨,體會情感),又能使他們“得言”(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學習作者是怎樣通過細節描寫把人物寫具體的)。這樣教,就是“一石二鳥,言意兼得”。

按“課程標準”的要求,習得方法,既包括作者的表達方法,如遣詞造句的方法及常用句式,構段、謀篇的方法,敍述、説明描寫的方法等;也包括學生學習的方法,如讀書的方法、理解詞句的方法和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等。但方法的掌握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反覆歷練,需要從課文情境中領悟。在本課例中,教師並沒有教給學生多少新的方法,而是讓學生經歷了一個由“悟”方法到“用”方法的過程,即先從一個例句入手,悟出一些基本學習方法(學生在第一、二學段可能接觸過,但並未達到熟練掌握運用的程度),然後放手讓學生找其他的句子去練、去運用。這樣教學,能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教的示範性、主導性和學的主體性、積極性,都能得到較充分地體現

第7篇

?最後一頭戰象》是著名的動物小説家沈石溪的力作,文章感人至深,讓人久久難忘。

由於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在進行本課的學習時,我主要訓練用較快速度閲讀課文的能力,學習通過對嘎羧行動、神態的描寫來突出它的高尚情懷的表達方法。在課堂中,我限定讀書時間,讀完後,馬上進行交流:課文到底講了什麼故事?通過這種快讀思考的方式來梳理課文內容,訓練學生的閲讀速度,教給他們正確的讀書方法。為了實現長文短教,在教學中,我主要抓住嘎羧的神態、動作描寫,引導想象嘎羧的內心世界,體會嘎羧重情重義、善良、忠誠的高尚品質。我主要抓住重點文字進行研讀。如:“它站在江灘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盪漾的江面。然後,它踩着嘩嘩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塊龜型礁石上親了又親,許久,又昂起頭來,向着天邊那火紅的朝陽,發出震耳欲聾的吼叫。”我先讓學生自由讀這些句子,然後小組交流,説説從這些句子中體會到了什麼?“凝望着清波盪漾的江面”時,嘎羧彷彿看到了什麼?學生通過交流,猜想嘎羧是在重温二十六年前那場激烈的戰鬥,懷念在這裏犧牲的那些戰友們,回想自己在戰場上所向披靡的'英勇豪邁。於是我馬上順勢引導:“嘎羧不僅僅是一頭大象,更是一位讓人敬仰的英雄。”然後再讓學生去讀,學生悟得深刻,讀得自然也就精彩。

在結尾的時候我出了一道填空題給學生們填,嘎羧是一頭——的戰象,是因為——。讓學生自己回憶在她們心中的嘎羧是什麼樣的?昇華感情,讓他們更深刻的理解嘎羧的形象。有的填善良,有的填勇敢,有的填忠誠,等等,通過這一填空,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後還安排了小練筆,讓學生更深一層的理解課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