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筆記讀後心得範文3篇 山居筆記:遠離塵世,追尋自我

來源:巧巧簡歷站 3.17W

《山居筆記》是唐代大詩人王安石的自然山水詩集,表達了王安石對自然風光的熱愛之情和對人生哲理的感悟。今天我們就來讀一讀這部經典的詩集,並分享一下個人的感受與體會。

山居筆記讀後心得範文3篇 山居筆記:遠離塵世,追尋自我

第1篇

我想我一直以來都不是那種善於讀書的人吧,總覺得自己既缺乏潛心鑑賞的定性,又沒有那種體味美感的修為。想想以前看書,多半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般的一覽而過,久而久之便留下了近乎囫圇吞棗式的劣根性---棗自然是被吞下肚了,口中卻依舊索然無味。因此,每次要寫諸如讀後感之類的文字時,便難免有些捉襟見肘的窘迫感。

但這次看完《山居筆記》之後,倒是自認為感覺有些奇怪,因為我竟然從那些揮灑自如的文字中嗅到了些許的味道。確切地説應該是透過字裏行間,我找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上的碰撞,或許這就是通常説的所謂心靈上的共鳴吧!

應該説全書沒有詩歌那樣唯美華麗的辭藻,也少了雜文那般犀利精闢的筆鋒,但正是由於這樣一種擯棄了浮華的隨性,給了人一種心靈深處的親切感---自然流露出來的文字往往能帶給人最深刻的印象。作為自述性筆記,初讀起來似乎有些凌亂瑣碎,但通讀全書,卻不難發現作者構思之精妙:那就是從平淡的話題中以小見大,通過質樸的語言風格直指社會現實,從而使得文章中所觸及到的問題與中國當前的現實遙相呼應---輕快中不乏沉重,從容中又不失理性的批判。由此把一個社會現實的剖面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讀者面前,無形中引發並啟迪人們的深思,從而點明瞭人類應該回歸自然、崇尚清雅淡泊的主題。

可能我對這些文字的理解很膚淺,而對作者文學心理的解讀也只是停留在很淺薄的層面上,但在某種程度上,我想自己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次心靈上的洗禮吧。的確,在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的時代裏,我們多數人都熱衷於名與利的追逐,醉心於粗淺的感官上的享受,卻忽略了太多原本值得自己去關注去體味的東西。我們每天麻木地跟着緊張的社會節奏而躁動,卻在躁動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失去了自我,我們守住了眼前那些自以為珍貴的美麗,卻始終守不住一顆淡泊的心,直到有一天看到那個面目全非的自己,才猛然感覺到了疲憊……還是看看作者在面對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時所持的心態吧---即使喧囂聲中夾雜進了我的名字,我的心也只在遠處飄忽,煙雨渺渺。

山居筆記讀後心得範文3篇 山居筆記:遠離塵世,追尋自我 第2張

第2篇

?山居筆記》是餘秋雨先生花了二年多的時間精心寫成的。為此他辭去了行政職務,按照他的説法是純粹為了寫作。餘先生為了海南某副對聯的準確,不惜親自前去考證,可見其創作態度之嚴謹。

?山居筆記》以“一個王朝的背影”始,“歷史的暗角”終。凡一十一篇。我斷斷續續地讀來差不多有一年時間了。每每捧起書本,總能感覺到一位學者對歷史的回顧,對文化的思索。雖然我今天不能達到古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境界,但通過讀餘秋雨先生的《山居筆記》我恍然隨餘先生在歷史中遨遊,讀着他的文字體會他的思想脈搏,實現自己對歷史、對人生的理解。

近來央視播出開年大戲《走西口》,反映當年山西人的一段困苦的歷史。餘先生在“抱愧山西”一文中剖析了山西,揭開山西作為中國“華爾街”的面目。展現了晉商那曾經的輝煌。而這段歷史是我所不知的,我讀喬貴發創“復字號”才知道喬家大院的由來,才知道“先有復盛公,後有包頭城”;讀日升昌總經理雷履泰的經歷才明白了什麼是管理!決不輸給現代管理方式的管理模式!凡此種種,我對山西有了不同以往的認識。明白了從商要成功也要又文化的支撐,只有融文化於商道中才能做大做強。

與走西口相對應的就是“闖關東”了,去年電視劇《闖關東》得到了不少的好評。與“走西口”獨自闖天涯不同“闖關東”的拖家帶口的遷徙,是人口的大移民。餘先生在“流放者的土地”一文中又給我介紹了一種迥然不同的人口流動――流放。觸怒君王的大臣被免一死的無不被流放,清宮辮子戲中時常出了這麼一句“發配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於是東北的土地上多了由於株連而獲罪的家族。餘先生經過親歷實地,用心考證,從文化傳播的角度闡述了由於文人士子的流放他們給東北帶來了新的文化。南宋時被金虜的洪皓在白樺樹皮上默寫《四書》,教村人弟子;張紹甚至開講《大易》。清代楊越還教當地人南方的農耕技術,破木為屋。餘先生還引章太炎語介紹了因文字獄世代流放的呂留良家族對東北文化傳播的貢獻。

我讀到祖籍上海松江的被流放的藝術家楊瑄“生經多難情愈好,未覺人間古道論”時不禁感覺到文化的力量,中國之所以走過漫漫五千年而不毀,文化是支撐的脊樑。

第3篇

?山居筆記》一遍看下來,感覺的確很不錯,我覺得可以用“美、奇、柔”三個字來表達我的感想。首先,“美”是餘秋雨散文的最主要的特色。中學的我很少看書,也許是中學的課程比較多或説是我還沒有看書的習慣吧,所以對餘秋雨的文章的“美”瞭解也就甚少。而今,看了《山居筆記》之後,終於領悟到了餘秋雨“美”的所在了。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多麼美的一串“成熟”的詮釋,諸如此類的語句還很多很多。同樣是幾個漢字,在他的筆下竟拼湊出如此美妙的句子,這也是他能受到如此多的人去欣賞他、品味他的原因了。

其次,餘秋雨的語句中還隱約着“奇”的特點。一些看似平常的語句卻是很“奇崛”的,像“領略這樣逝去以久的人生風采”等等句子。還有,他的“奇”是建立在很平凡的事物上的。在寫現在山西的那些小商販説“在鉅商的腳下做着最小的買賣”,形容康熙狩獵時馬跑得快時説“耳邊生風,羣山急退”。小商販、馬快跑是我們生活中很平凡普通的事情,然而餘秋雨的這些“描繪”語句卻是那麼的不平凡不普通,這就是他“奇”的所在了,一般的人是不能望其項背的。

“柔”是説餘秋雨的文章顯現出一絲綿、纏之意。有很多句子有這樣的特點,細細品味會感到有“柔”意。現今,餘秋雨是很受歡迎的一位作家,但批評他的人也不少。我想,作為大學生的我們尚且還沒有“知識的資格”去評論他,我們也沒有“知識的水平”去判斷究竟是餘秋雨的錯“實”還是金文明他們的糾“實”,我們現在只有以一個普通讀者的身份去欣賞《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山居筆記》中有這麼一句:“大藝術家即便錯,也會錯出魅力來。

好像王爾德説過‘在藝術中只有美醜而無所謂對錯’”。也許餘秋雨就是本着這句話而寫文章的吧,我覺得這也是評論餘秋雨的最好句子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