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崆峒山導遊詞3篇 「靈山之旅:探尋甘肅崆峒山的祕密」

來源:巧巧簡歷站 1.28W

崆峒山位於甘肅省慶陽市華池縣,是我國十大名山之一,也是中國佛教禪宗發源地之一。這座山因地勢險峻、怪石崢嶸而聞名於世。作為甘肅省的重要旅遊景點,崆峒山吸引着眾多遊客前來觀光和朝拜。在此,您不僅可以領略到絕美的自然風光,還可以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藴。

甘肅崆峒山導遊詞3篇 「靈山之旅:探尋甘肅崆峒山的祕密」

第1篇

歡迎大家來到崆峒山遊玩,我是你們今天的導遊,叫我小林就好。大家來到這裏之後,除了看風景以外,我覺得大家肯定也想知道一些歷史,下面就由我為大家介紹。

崆峒山位於甘肅省平涼城西15公里,涇河上游主流與其北岸支流後峽河之間。長100公里,平均寬15公里,海拔1870~2100米。最高峯山勢陡峻,樹木葱蘢,形成北西西走向的一道天然綠色屏障,故名翠屏山,海拔2123米。

地質構造上屬小關山逆斷層,垂直斷距約700米,上三疊統延長羣的褐紫色與綠色礫巖及白堊紀底礫巖等垂直節理髮育,經侵蝕形成許多巖崖峽谷及奇峯絕壁等特殊地貌。

山頂有兩級老夷平面:2100米的香山頂,上覆第三紀紅層;1900米左右的一級經切割為東、西、南、北、中“五台”。中台突起,諸台環列,各有奇勢勝景。

合天台、插香台與靈龜台,號稱“八台”,與“四嶺”(鳳凰嶺、獅子嶺、蒼松嶺與棋盤嶺)、“二峯”(蠟燭峯與雷聲峯),同為崆峒山地貌的自然奇觀。

諸平台與山麓帶先後修建了佛、道二教基地的“九院”、“十二宮”,共有寺觀42處,大多集中分佈在“五台”區,形成規模宏大的建築羣。現僅保存法輪寺的宋石經幢,十方院的元蟠龍石柱,東台寶慶寺的元代石壁及明建凌空塔,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崆峒山多特殊文化勝蹟,山上有廣成子洞,山麓有問道宮和廣成泉。又有望駕山及撒寶巖,傳為望秦始皇駕臨及始皇巡幸撒寶處。東台懸崖的巖洞有玄鶴洞和青龍洞(一名歸雲洞),亦為崆峒名勝。1980年在山南的崆峒前峽修成崆峒峽水庫,水電站裝機容量1890千瓦,具有發電、養魚、灌溉及遊覽等綜合效益。有直達中台的登山公路。

下面我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崆峒山佛教僧徒的生活。在原始佛教時期,僧眾的日常行事一般是出外化緣,各自修行。修行的方法有兩項:一是學習教理,主要是聽佛説法,互相討論;二是修習禪定,指打坐,或者經行(經行是在林間來往徘徊)。後來寺院中有了佛像,經典記錄成文字以後,才出現禮拜供養和讀誦經典的禮儀。

根據佛所制定的戒律,僧眾於每月望晦(農曆十五日、三十日)兩日齊集在法輪寺,共誦《戒本》,自我檢查有無違犯戒律之事。如有違犯,要按照情節依法懺悔。

在全年之中,僧徒必需有的三個月安居在法輪寺之中,專心修道,不得隨意他往。佛教最大的節日有兩天:一是四月初八——佛誕日;二是七月十五——自恣日。這兩天都叫作“佛歡喜日”。

在佛誕日要舉行“浴佛法會”,就是在大殿用一水盆供奉太子像(即釋迦牟尼佛誕生像),全寺僧侶以及信徒要以香湯沐浴太子像,作為佛陀誕生的紀念。

東台,最初是元朝安西王忙哥刺依王相商挺請求,召京城西域喇嘛槊裏吉察思揭兀住持重建,於至元十五年(1278年)秋八月落成,所有費用由安西王出資供給。建成後“為殿為堂,輪渙暈飛,金碧燦爛”。

歷經補葺,於民國年間存大殿和商挺撰書的創修崆峒山寶慶寺碑記碑,今廢。原大殿內彩塑十大魔王逼真生動,線條流暢自然,堪稱一絕。遺憾的是“”期間都已毀壞。

門楣上東台二字以及兩邊的楹聯:“仙山、神山、道山、佛山、儒山、山光唯真;晴景、雨景、雪景、日景、月景、景色獨俱”。關聖帝君廟內供奉的是“三國”故事中的關雲長與他的手下大將周倉、關平。

提起關雲長,在中國幾乎家喻户曉,人人皆知,想當年,關雲長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是何等的威風!關雲長一生除了英勇善戰外,還與劉備、張飛“桃源三結義”,一心扶持劉備,忠心耿耿,盡忠報國,義重如山。

他死後,全國各地都修建廟宇,供他的神像,並稱他為“關公”、“關帝”、“武聖”等。關羽是我國唯一一位佛、道、儒三教共同供奉的尊者,佛教稱伽藍菩薩,是寺院的守護神;道教奉為武財神、副玉皇;儒家則尊稱為武聖人。

東台是觀日出、雲海及平涼市夜景的佳地,在東台絕壁上就有玄鶴洞,距地面500米。民間傳説,玄鶴原是侍候廣成子的一對童男童女,天長地久,兩人便產生愛慕之情,雖蒙師傅教誨,但痴心難改。

後來廣成子修成仙體,將回仙界,兩位童子俗緣未了,一心想留在崆峒山,於是廣成子隨手一指,在這絕壁上為他倆留下一個棲身的仙洞,將他們點化成一對玄鶴,並告誡他們:留在凡間不能隨心所欲,更不能幹離經叛道之事,要體察民情,幫助善良的人。在山腳上還有問道宮,相傳是軒轅黃帝來崆峒山問道於廣成子的落腳處。

好了,我們今天就先了解到這裏。説了那麼多,相信大家對它肯定是充滿了興趣的。那就讓大家自行解散,去感受一下崆峒山的魅力吧。不過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安全,不要亂扔垃圾哦!

甘肅崆峒山導遊詞3篇 「靈山之旅:探尋甘肅崆峒山的祕密」 第2張

第2篇

遊客朋友們,崆峒山素有八台九宮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築羣七十二處石府洞天,被譽為西北的道、佛宗教聖地。據史書記載,崆峒山在隋朝統一之後獲得了一個安定時期,於是唐朝便有僧人、道士先後開創寺院和宮觀,其後,經宋、元、明、清直到民國,歷代皆有興建或重建。據史書記載,鼎盛時期,琳宮梵剎達42處,房屋650餘間。其顯要者有“八台九宮十二院”。那麼在鼎盛時期究竟有多少建築羣,現已難細考,但舊説中的“八台九宮十二院”,卻實有所指。八台指的是東、西、南、北、中五台以及八仙台、靈龜台、趙時春讀書枱。九宮指的是問道宮、王母宮、紫霄宮、飛昇宮、南崖宮、淨樂宮、太清宮、遇真宮、子孫宮。十二院指的是舒花寺、法輪寺、寶慶寺、真誠寺、茶庵寺、舍利寺、棲雲寺、香山寺、蓮花寺、海覺寺、文殊庵、彌陀庵。七十二石府洞天指的是玄鶴洞、廣成洞、鑽羊洞、朝陽洞、老君洞、金銀洞、歸雲洞、玉女洞、靈官洞、三教洞等等。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就是中台,依次環繞着其他宮台院落,登高俯視,它們就像一朵盛開的蓮花向四面八方舒展開來,非常的漂亮。這裏海拔1800多米,地勢平坦,視野開闊,如果您有興致,不妨在這裏留影紀念。 大家注意看,我身後這塊“崆峒山”紀念碑,它是中共中央原總書記胡耀邦同志1986年5月19日來平涼視察工作時親筆題寫的(碑立於1992年),碑後這座古廟錯落、雄偉的山峯就是我們將要遊覽的道教聖地主峯——馬鬃山。

展現在大家眼前的這座兩層閣樓式建築叫做三皇樓,它始建於清宣統三年(1911年),上層東面彩塑有三位古代帝王,俗話説:天皇伏羲創八卦,地皇神農嘗百草,人黃軒轅創文明,説的就是他們三位。

眼前這塊石碑叫做“秦始皇、漢武帝西巡崆峒紀念碑”,在《史記》、《漢書》中記載,秦始皇一次登臨崆峒山,而漢武帝六來平涼兩次登臨崆峒山。為什麼皇帝對崆峒山如此的情有獨鍾呢?一是因為他們都好神仙,仰慕黃帝問道之事,另外,由於在秦漢時期,崆峒山是連接關中和隴右的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高嶺崆峒,山川險阻,雄視三關,控扼五原”之説,成為各種軍事力量爭奪的主要目標。碑後這兩棵高大的油松,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有詩稱讚説:“亭亭將軍鬆,宜雨更宜風。磊落連雲表,崢嶸出地中。”

那崆峒山的山名由何而來呢?古往今來説法很多,但是有考證的有三`種:其一:崆峒山的洞穴很多,最出名的有玄鶴洞和崆峒洞,這些洞穴或伏於地表或在懸崖峭壁之上,因為洞穴多取其空空洞洞之説;其二:崆峒山是道教的發源地,它強調了道教空洞、無為的哲學思想;其三:崆峒一詞在古代本無山字偏旁。它本是一個氏族部落荒而逃族語言的音釋。它所表達的是一個方位或這一區域所有部落的總概念。中國第一部辭書《爾雅》中記載:“北戴斗極為空桐。”意思是北斗星正下方為空同。另一部典籍《汲冢周書》中更是一步解釋:“正北的大夏、莎車、月氏、空同、姑藏等下部族統歸空同。”部族融合發展並消亡後,中心區域的名山加以山字偏旁專用指山。其實古人對這一地域概念相當清楚,從唐代李白、杜甫,明代呂大器,至清代林則徐詩中所提到的崆峒大體指一個大的區域,這一區域的大致範圍是東起河南汝陽,西至甘肅河西。中心區平涼可能就是商周時期十大部族中空同族的居息地,所以統稱為崆峒。

大家請跟上隊伍,前面就是檢票處——朝天門。我們看到朝天門兩側有四隻石山羊,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最初山上要修建宮、觀、道路,依靠人力把建築材料運送上去是非常困難的,於是人們發現山羊是偶形蹄,擅長走羊腸小道,從此山羊就承擔了馱送材料的工作,後人們為了紀念山羊對崆峒山的貢獻,就把它塑在了這裏。

朝天門始建於明代,門楣上“朝天門”三個大字是由平涼著名書法家張秀民先生所書,“崆峒山”三個大字是當代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題寫的,兩邊的楹聯“雲山拾級通天闋,霧海浮槎詣道門”是由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歐陽中石先生題寫的。這裏供奉的是道家的護法王靈官,王靈官是道教的護法鎮山神將,王靈官原名王惡,為西河的第三十代天師虛靖真人的弟子薩守堅,飛符火焚,將王惡燒成火眼金睛。王惡不服,奏告於天庭。玉皇大帝即賜慧眼與金鞭。

俗話説:“王靈官,保平安”,那大家趕快穿過朝天門尋求平安吧!

崖壁上有兩塊石碑,左邊是清朝康熙年間平涼縣尉李瑛題詠玄鶴所雕刻的詩文,“元鶴高飛唳碧天,一身清澈到人間,千秋遺有仙禽在,何事而今道不傳”,相傳玄鶴乃廣成子的仙童所化,是崆峒山的仙禽。右邊是1994年吳冷西先生敬獻的觀音畫像碑,佛教稱其為觀世音菩薩,道教奉為慈航道人,是佛、道兩教共同供奉的一位尊者。這塊石碑也是崆峒山唯一一塊青石碑 從現在開始,我們需要攀登669級台階才能到達隍城,由於台階比較多也比較陡,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做到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

這座兩層三楹式的石窟建築就是藥王洞,它始建於明代,裏面供奉的是藥王孫思邈(中),扁鵲(左)、華佗(右)。孫思邈,是京兆東原(今陝西省耀縣孫家塬)人,出生於隋開皇元年,卒於唐永淳元年。活了102歲(也有説他活了141歲),他是我國乃至世界歷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歷史上,被人們尊為“藥王”。孫思邈是古今醫德醫術堪稱一流的名家,尤其對醫德的強調,為後世的習醫、業醫者傳為佳話。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醫精誠”的醫德規範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上來專門立題,重點討論。孫氏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將他自己的兩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字,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千金要方》是我國最早的醫學百科全書,從基礎理論到臨牀各科,理、法、方、藥齊備。一類是典籍資料,一類是民間單方驗方。《千金要方》在食療、養生、養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有關他的故事很多,據説他曾到崆峒山行醫採藥三年之久,所到之處為人治病,不分貧富貴賤,一視同仁,醫德非常高尚。而且他還治好過涇河龍王背上的腫瘤,為老虎取出卡在喉嚨裏的碎骨,龍虎為了感謝孫思邈的恩情,就充當了他的坐騎。我們這裏的供奉像就是依據“坐虎針龍”這個傳説故事塑造的。華佗(約公元2世紀~3世紀初),字元化,沛國譙(即今安徽省毫縣)人。年輕時,曾到徐州一帶訪師求學,“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曹操常犯頭風眩暈病,經華佗針刺治療而痊癒。但華佗為人耿直,不願侍奉在曹操身邊,遂將華佗逮入獄中,後來竟殘酷地殺害了華佗。華佗也是世界醫學史上,最早發明和使用麻沸散施行全身麻醉進行手術的醫學家。編成了“五禽戲”後在獄中整理了《青囊經》。

扁鵲,戰國時醫學家。姓秦,名越人,齊國渤海莫(今河北任丘)人。扁鵲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鼻祖,由於扁鵲醫道高明,為百姓治好了許多疾病,趙國勞動人民送他“扁鵲”稱號。扁鵲在總結前人醫療經驗的基礎上創造總結出望(看氣色)、聞(聽聲音)、問(問病情)、切(按脈搏)的診斷疾病的方法。在這四診法中,扁鵲尤擅長望診和切診。當時,扁鵲的切脈技術高超,名揚天下。

順着我的右手邊,大家看到的這個小山峯叫做蠟燭峯,每當冬雪春融之時,山峯的積雪就像蠟燭消融一樣緩緩而下,非常漂亮,此景被譽為崆峒山十二大景觀之一——春融蠟燭。明代詩人羅潮有詩讚曰:“山遊若不早,況值青春好;只恐月光移,蠟燭夜皎皎”。

第3篇

遊客朋友們,崆峒山素有八台九宮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築羣七十二處石府洞天,被譽為西北的道、佛宗教聖地。據史書記載,崆峒山在隋朝統一之後獲得了一個安定時期,於是唐朝便有僧人、道士先後開創寺院和宮觀,其後,經宋、元、明、清直到民國,歷代皆有興建或重建。據史書記載,鼎盛時期,琳宮梵剎達42處,房屋650餘間。其顯要者有“八台九宮十二院”。那麼在鼎盛時期究竟有多少建築羣,現已難細考,但舊説中的“八台九宮十二院”,卻實有所指。八台指的是東、西、南、北、中五台以及八仙台、靈龜台、趙時春讀書枱。九宮指的是問道宮、王母宮、紫霄宮、飛昇宮、南崖宮、淨樂宮、太清宮、遇真宮、子孫宮。十二院指的是舒花寺、法輪寺、寶慶寺、真誠寺、茶庵寺、舍利寺、棲雲寺、香山寺、蓮花寺、海覺寺、文殊庵、彌陀庵。七十二石府洞天指的是玄鶴洞、廣成洞、鑽羊洞、朝陽洞、老君洞、金銀洞、歸雲洞、玉女洞、靈官洞、三教洞等等。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就是中台,依次環繞着其他宮台院落,登高俯視,它們就像一朵盛開的蓮花向四面八方舒展開來,非常的漂亮。這裏海拔1800多米,地勢平坦,視野開闊,如果您有興致,不妨在這裏留影紀念。 大家注意看,我身後這塊“崆峒山”紀念碑,【人名】同志1986年5月19日來平涼視察工作時親筆題寫的(碑立於1992年),碑後這座古廟錯落、雄偉的山峯就是我們將要遊覽的道教聖地主峯——馬鬃山。

展現在大家眼前的這座兩層閣樓式建築叫做三皇樓,它始建於清宣統三年(1911年),上層東面彩塑有三位古代帝王,俗話説:天王伏羲創八卦,地皇神農嘗百草,人黃軒轅創文明,説的就是他們三位。

眼前這塊石碑叫做“秦始皇、漢武帝西巡崆峒紀念碑”,在《史記》、《漢書》中記載,秦始皇一次登臨崆峒山,而漢武帝六來平涼兩次登臨崆峒山。為什麼皇帝對崆峒山如此的情有獨鍾呢?一是因為他們都好神仙,仰慕黃帝問道之事,另外,由於在秦漢時期,崆峒山是連接關中和隴右的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高嶺崆峒,山川險阻,雄視三關,控扼五原”之説,成為各種軍事力量爭奪的主要目標。碑後這兩棵高大的油松,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有詩稱讚説:“亭亭將軍鬆,宜雨更宜風。磊落連雲表,崢嶸出地中。”

那崆峒山的山名由何而來呢?古往今來説法很多,但是有考證的有三`種:其一:崆峒山的洞穴很多,最出名的有玄鶴洞和崆峒洞,這些洞穴或伏於地表或在懸崖峭壁之上,因為洞穴多取其空空洞洞之説;其二:崆峒山是道教的發源地,它強調了道教空洞、無為的哲學思想;其三:崆峒一詞在古代本無山字偏旁。它本是一個氏族部落荒而逃族語言的音釋。它所表達的是一個方位或這一區域所有部落的總概念。中國第一部辭書《爾雅》中記載:“北戴斗極為空桐。”意思是北斗星正下方為空同。另一部典籍《汲冢周書》中更是一步解釋:“正北的大夏、莎車、月氏、空同、姑藏等下部族統歸空同。”部族融合發展並消亡後,中心區域的名山加以山字偏旁專用指山。其實古人對這一地域概念相當清楚,從唐代李白、杜甫,明代呂大器,至清代林則徐詩中所提到的崆峒大體指一個大的區域,這一區域的大致範圍是東起河南汝陽,西至甘肅河西。中心區平涼可能就是商周時期十大部族中空同族的居息地,所以統稱為崆峒。

大家請跟上隊伍,前面就是檢票處——朝天門。我們看到朝天門兩側有四隻石山羊,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最初山上要修建宮、觀、道路,依靠人力把建築材料運送上去是非常困難的,於是人們發現山羊是偶形蹄,擅長走羊腸小道,從此山羊就承擔了馱送材料的工作,後人們為了紀念山羊對崆峒山的貢獻,就把它塑在了這裏。

朝天門始建於明代,門楣上“朝天門”三個大字是由平涼著名書法家張秀民先生所書,“崆峒山”三個大字是當代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題寫的,兩邊的楹聯“雲山拾級通天闋,霧海浮槎詣道門”是由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歐陽中石先生題寫的。這裏供奉的是道家的護法王靈官,王靈官是道教的護法鎮山神將,王靈官原名王惡,為西河的第三十代天師虛靖真人的弟子薩守堅,飛符火焚,將王惡燒成火眼金睛。王惡不服,奏告於天庭。玉皇大帝即賜慧眼與金鞭。

俗話説:“王靈官,保平安”,那大家趕快穿過朝天門尋求平安吧!

崖壁上有兩塊石碑,左邊是清朝康熙年間平涼縣尉李瑛題詠玄鶴所雕刻的詩文,“元鶴高飛唳碧天,一身清澈到人間,千秋遺有仙禽在,何事而今道不傳”,相傳玄鶴乃廣成子的仙童所化,是崆峒山的仙禽。右邊是1994年吳冷西先生敬獻的觀音畫像碑,佛教稱其為觀世音菩薩,道教奉為慈航道人,是佛、道兩教共同供奉的一位尊者。這塊石碑也是崆峒山唯一一塊青石碑 從現在開始,我們需要攀登669級台階才能到達隍城,由於台階比較多也比較陡,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做到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

這座兩層三楹式的石窟建築就是藥王洞,它始建於明代,裏面供奉的是藥王孫思邈(中),扁鵲(左)、華佗(右)。孫思邈,是京兆東原(今陝西省耀縣孫家塬)人,出生於隋開皇元年,卒於唐永淳元年。活了102歲(也有説他活了141歲),他是我國乃至世界歷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歷史上,被人們尊為“藥王”。孫思邈是古今醫德醫術堪稱一流的名家,尤其對醫德的強調,為後世的習醫、業醫者傳為佳話。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醫精誠”的醫德規範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上來專門立題,重點討論。孫氏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將他自己的兩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字,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千金要方》是我國最早的醫學百科全書,從基礎理論到臨牀各科,理、法、方、藥齊備。一類是典籍資料,一類是民間單方驗方。《千金要方》在食療、養生、養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有關他的故事很多,據説他曾到崆峒山行醫採藥三年之久,所到之處為人治病,不分貧富貴賤,一視同仁,醫德非常高尚。而且他還治好過涇河龍王背上的腫瘤,為老虎取出卡在喉嚨裏的碎骨,龍虎為了感謝孫思邈的恩情,就充當了他的坐騎。我們這裏的供奉像就是依據“坐虎針龍”這個傳説故事塑造的。華佗(約公元2世紀~3世紀初),字元化,沛國譙(即今安徽省毫縣)人。年輕時,曾到徐州一帶訪師求學,“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曹操常犯頭風眩暈病,經華佗針刺治療而痊癒。但華佗為人耿直,不願侍奉在曹操身邊,遂將華佗逮入獄中,後來竟殘酷地殺害了華佗。華佗也是世界醫學史上,最早發明和使用麻沸散施行全身麻醉進行手術的醫學家。編成了“五禽戲”後在獄中整理了《青囊經》。扁鵲,戰國時醫學家。姓秦,名越人,齊國渤海莫(今河北任丘)人。扁鵲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鼻祖,由於扁鵲醫道高明,為百姓治好了許多疾病,趙國勞動人民送他“扁鵲”稱號。扁鵲在總結前人醫療經驗的基礎上創造總結出望(看氣色)、聞(聽聲音)、問(問病情)、切(按脈搏)的診斷疾病的方法。在這四診法中,扁鵲尤擅長望診和切診。當時,扁鵲的切脈技術高超,名揚天下。 順着我的右手邊,大家看到的這個小山峯叫做蠟燭峯,每當冬雪春融之時,山峯的積雪就像蠟燭消融一樣緩緩而下,非常漂亮,此景被譽為崆峒山十二大景觀之一——春融蠟燭。明代詩人羅潮有詩讚曰:“山遊若不早,況值青春好;只恐月光移,蠟燭夜皎皎。”。

朋友們,請繼續隨我往前走,有句話這樣説;?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大家加油,一定能夠登上皇城。

我身邊的這個建築叫做遇真宮,它是明代仿武當山的格局修建的,裏面正中供奉的是無量祖師,兩側分別供奉的是太乙真人、妙樂救苦天尊,無量祖師即真武大帝也。也稱玄武。玄武也是神名。玄武謂龜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後漢。王樑傳》:“玄武水神之名。”李賢注:“玄武,北方之神,龜蛇合體。”玄武之道家所奉之。為避宋太祖趙匡胤玄郎之諱,改玄為真,後世道家祭真武,並以龜蛇二物之像置於身旁。道經曰:天尊為天界專門拯救不幸墜入地獄的大神,每年11月11日,受苦難者只要乞求,呼叫天尊之聖名,就能得到救助,解厄消難。太乙真人誓願度人鬼,旨在罰惡扶善,罰惡只是糾轉世人祛獸x,返人性。側面牆上雕刻的是無量祖師遇真圖和拜師圖的壁畫。相傳無量祖師是淨樂國的王子自幼非常信道教,17歲便放棄了王位,首先他地去了武當山修行了42季,後來到崆峒山修煉,剛好在這裏遇上了點化他成仙的太乙真人和秒樂救苦天尊,後人們為了紀念這個故事,所以修建了遇真宮。

這邊 ,一眼望不到盡頭的台階就是上天梯了,它始鑿於唐貞觀元年,歷代都維修過,現在看到的是1994年徹底維修後的。台階總數為669級,現在還有369級,3表示三星高照,代表吉祥如意。6代表六六大順,9代表九九歸一。這裏的坡度是45度、60度和75度,民間用這樣一首詩來形容上天梯的:“一寸僅一步,天門攀鐵柱,自向此間行,才得上天路。”這足以證明上天梯是多麼的艱險。不過不要緊,民間還流傳一句話:“不上崆峒枉為人,下了崆峒不識人。”説明要想得道成仙可是要付出努力的。石碑上“上天梯”三個字是由建設部原副部長葉如棠先生所題寫的,崖壁上“上天梯”三個字是由甘肅省原政協副主席韓正卿先生題寫的,“崆峒仙山”四個字則是由山西省著名書法家吳三大先生題寫的,現在我們就開始攀登天梯吧。

遊客朋友們,我們已經走完了45度的天梯,您現在所站的地方就是“黃帝問道處”。軒轅黃帝生活在距今約5000年前是有熊國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長於姬水,改姓姬 。其母名附寶,以戌已日生黃帝於天水。清水縣三門鄉有三皇溝,又稱軒轅谷。《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於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凌諸侯,諸侯鹹歸軒轅。”這裏雖用漢代的觀念追述遠古之事,但卻向後人提示了黃帝、炎帝同處神農氏世衰之時。在那部落間戰爭紛起之時,黃帝以其非凡的才華,率領其部族,興起於姬水。與此同時,炎帝部族興起於姜水。在氏族部落的不斷繁衍過程中,炎帝部落與九黎族部落發生衝突,炎帝戰敗,向黃帝求援。黃帝和炎帝聯兵,與蚩尤率領的九黎部落發生了“涿鹿之戰”,蚩尤敗北。戰後,炎帝恃強,欲侵凌“諸侯”,黃帝規勸無效,便發生了“阪泉之戰”,炎帝戰敗。在那亂世中,凡有不順者,黃帝就從而徵之,以戰爭手段制止了各部落間的混戰,統一了黃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從而促進了各部族之間的進一步融合《史記五帝本紀》還記載了黃帝曾: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崆峒,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於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迂徙往來無常處。可見早在5000年就有軒轅黃帝問道的史實大家抬頭看,崖壁上紅色的木閣子就是廣成子的懸棺,裏面供奉的是廣成子、赤松子還有跪着的軒轅黃帝,相傳廣成子在崆峒山修煉了1200多年,他成仙以後將自己的法體留在了這裏。廣成子傳為黃帝時人,居崆峒山石室中,一千二百歲不嘗衰老。其傳説首見於《莊子·在宥》,其後之《神仙傳》、《廣黃帝本行記》、《仙苑編珠》、《三洞羣仙錄》、《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和《消搖墟經》等均有所載。《莊子·在宥》雲:黃帝“聞廣成子在空同山上,故往見之,曰:?我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穀,以養民人,吾又欲官陰陽,以遂羣生,為之奈何??廣成子曰:?而所欲問者,物之質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殘也。自而治天下,雲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語至道哉??”於是黃帝閒居三月,不問政事,然後再見廣成子,問以修身之道。廣成子告以“至道”,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

軒轅黃帝為什麼要跪着呢?因為他曾今三次來崆峒山向廣成子問道,但前兩次都沒有得到廣成子的召見,後來他遇到廣成子的仙友赤松子,《列仙傳》記載:赤松子者,神農氏雨師也。是服食水玉而成仙的。赤松子點化他:“仙凡本無界,只在心上分,不惜膝行苦,意誠百道通。”軒轅黃帝受到了啟發,他便回到山下以膝代步跪到了山上,這次他的誠心終於打動了廣成子,廣成子便把治國之道、養身之道、為人之道所藴含的精華都傳給了他。 懸棺下面有四個迴文字:“鶴飛龍翔”,它是清朝末年任平涼知府的王學伊(文水縣人)先生題寫的,這幾個字很有特點,您不論從左讀或從右讀,都可以讀的通。旁邊這個石碑上雕刻的就是軒轅黃帝教老百姓耕種、築屋、狩獵、冶煉、騎射的場景,這幅圖充分展示了軒轅黃帝對

人類文明所做的不可磨滅的貢獻。旁邊這個天然洞穴叫做南崖宮,據説是廣成子以前居住、修道、煉丹的地方。好了,請大家繼續往上走吧。

遊客朋友們,現在我們已經到達財神洞(又叫做黑虎靈官洞),這是崆峒山保存比較完整的明代建築。眾所周知中國民間財神,有文武財神之分,我們這裏供奉的是武財神趙公明,趙公明,姓趙名朗、玄朗,字公明,終南山人。原是日精之一。古時天有九日,九日被后羿射下以後,變化為九鳥,墬落於青城山,變成九鬼王。八鬼行病害人,但是趙玄朗卻獨化為人,避隱蜀中,精修至道。張道陵在青城山煉丹時,收趙玄朗護衞丹室。天師丹成,分丹餌之,遂能變化無方。趙玄朗食丹以後,其形酷似天師。天師遂命其永鎮玄壇,故號玄壇元帥。明代小説《封神演義》有姜子牙封神一節,封趙公明為金龍如意正乙龍虎玄壇真君,率領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和利市仙官等,統管人世間一切金銀財寶。在他旁邊塑有一隻老虎,據説這隻老虎非常靈驗,若您哪裏不舒服,就去摸摸老虎相應的部位,您的不適感就會逐漸的消失。有句話這樣説:“有什麼別有病,沒什麼別沒錢,”我想用在這裏比較貼切,大家不妨試試,或許會帶給您意想不到的收穫。不過我看過這樣一幅對聯,上聯是:頗有幾文錢,你也要,他也要,給誰是好?下聯是:不做一點事,早來拜,晚來拜,叫我為難。看來財神告訴大家,要致富光靠上香是不夠的,還需要付出辛勤的勞動。除了趙公明以外,民間亦有以關帝和明代無錫御城戰死的何五路為武財神的。文財神有商朝紂王時期的比干,比干,子姓,沫邑人(今衞輝市北)。生於殷帝乙丙子之七祀(公元前1092年夏曆四月初四日),卒於公元前1029年。一生忠君愛國倡導“民本清議,士志於道。”為殷商貴族商王太丁之子,名幹。傳説比干心有七竅,因此非常賢明,為了勸紂王離開妲己,就剖腹摘心給紂王,出宮後他遇見一個婦人叫賣空心菜,就問人若無心會怎樣?婦人回答:人若無心會死,比干聽後大叫一聲就死了。後來姜子牙封神時,把比干封為文曲星君,掌管科舉考試,所以人們把比干奉為文財神。在民間,也有農民把土地爺奉為財神,因為他們認為土地是五穀糧食的根本。還有商人把關羽奉為財神,也許是覺得生意要以信義為本,才能和氣生財。現在要攀登75度的天梯了,這裏比較陡,大家一定注意安全。 穿過二天門,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就是這個紅色的鞭子,相傳很久以前,我們身旁這棵遼東櫟樹年久成精,危害上山的遊客,趙公明知道此事以後,便降服了樹妖,並且把自己的鐵鞭掛在樹上,起鎮壓樹妖的作用,後人們就把它稱為崆峒山的鎮山鞭。

大家注意看,洞天下面的南牆上有塊石碑,這是賀敬之手書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又號華相眾生。湖南瀏陽人。少時博覽羣書,並致力於自然科學的探討,鄙視科舉,喜好今文經學。後為新疆巡撫劉錦堂幕僚,曾往來於直隸、甘肅、新疆、陝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 江蘇數省,察視風土,結交名士, 有“風景不殊,山河頓異;城郭猶是,人民復非”的感慨。)題詠崆峒的一首詩:“鬥星高坡眾峯吞,莽蕩山河劍氣昏。隔斷塵寰雲似海,劃開天路嶺為門。鬆拿宵漢來龍鬥,石負苔衣挾獸奔。四望桃花紅滿谷,不應仍問武陵源。”譚嗣同是1889年4月份來崆峒山的,當時山上桃花盛開的非常漂亮,他認為這裏的美景可以和湖南張家界武陵源相媲美。

磨針觀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為六角重檐磚石結構,是山上保存較完整的明代建築物。這裏是為了紀念黎山老母用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點化無量祖師修成正果的地方。裏面供奉的是黎山老母、無量祖師以及崆峒山上所有神仙的牌位,在觀頂上還有佛教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彌、哞。”所謂“六字真言”即觀音六字大明神咒,佛教傳説是公元5世紀,天上降落到西藏乃東縣永布拉康的玄祕神物之一。此神咒以六個音節組成,音譯成漢語是:“唵(一作嗡)嘛呢叭咪(一作彌)吽”。藏傳佛教認為六字分別代表五部心義(“嗡”代表佛部心。“嘛呢”代表寶部心,“叭咪”代表蓮花部心,“吽”代有金剛部心,合四部心而成清靜不染如蓮花之事業,即羯磨部心),六字真言即總括了五部心意,是一切萬法的原理。因此只要念此六字真言,循環往復,持育思維,念念不絕,就能除煩惱,絕塵念,悟真理,生歡喜,證淨果,成就一切功德,死免入地獄而上升“極樂世界”。據説這六字真言很靈驗,當你感到害怕和恐懼時,你就默唸這六個字,你的恐懼和害怕就會消失,站在磨針觀,您可以盡情飽覽崆峒山其它各台的美景。 十二元帥殿是道教唯一一座穿廊式建築,門楣上“東瞰五嶽”四個大字是沈鵬先生題寫的,兩側楹聯:“崆峒雄姿笑迎南來北往客,西鎮奇觀奉送五湖四海賓”是原平涼地委書記丁國民先生所題。大家都認識這些元帥嗎?他們就是姜子牙所封的八位雷門元帥和四位護法靈官,依次是劉甫、辛環、馬崗、趙公明、温瓊、嶽勝、苟張、鄧忠、陶榮、張節、龐洪、畢環,他們都是保平安的護法神。

三教洞始建於明代,清朝乾隆三十四年(1769)平涼知府顧光旭,初來平涼,便對崆峒名勝十分仰慕,於是任職不到半年,拔去宂務,到崆峒山遊覽。當顧光旭遊至通往隍城山路時,看到巖壁下有一石洞,洞前幾株棗樹,盤曲如龍蛇狀,因此取名“棗龍洞”。1915年,又在洞前絕壁上修延長了飛仙閣,南側修建廂房四間。三教洞是一個呈半圓形的石洞,深約6米,寬約4米,頂部為弧形,洞內供奉儒、釋、道三教始祖,其中釋迦牟尼居中,老子、孔子分居兩側。顯然,三教洞原是道教場所,後來演化為儒、釋、道三教共存,它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土生文化和外來佛教文化從衝突到融合,最終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事實,由此看來,中華民族文化是一種開放的、博大的、多樣化的文化體系。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老子被奉為始祖,他所著的《道德經》是道教的主要經典,但他卻不是道教的創始人。道教的創始人是東漢順帝時期的張陵,當時,張陵在四川鶴鳴山創立了天師正一教,“正一”二字的意思是正以驅邪、以一統萬。因張陵創道有功,所以被後人尊稱為張道陵,又因其弟子尊稱他為天師,所以他創的道教叫做天師正一教。天師正一教還有一個名字叫“五斗米道”,凡是入道之人都必須交五斗米。天師正一教的道士屬於居家道士,可以娶親;雖然也講齋戒但可以喝酒、吃葷;講究隨緣和積累功德。道教除了由張道陵所創的天師正一教外,還有一個大流派,就是金代王重陽所創立的全真教,主張佛、道、儒三教合一,主要講人生修煉方法,道士必須出家、投師、住庵、吃齋,不能結婚,崆峒山就屬於全真派。儒家只是思想,並無有形的教派,因為漢武帝的大臣董仲舒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孔子作為無形教派的教主我們也供奉於此。 大家請跟我繼續往前走吧!沒有結婚的朋友可要注意了,這個地方叫做千里姻緣一線牽,我們看到兩邊的樹上掛了很多紅線,它們都是南來北往的遊客為了尋覓人生的另一半掛上去的。據説掛紅線是有講究的,如果你把紅線掛的很高,説明你有攀高枝的想法,如果你把紅線掛的比較低,則説明你有求小家碧玉的想法。

在參觀皇城之前我為大家介紹一些道教中的禮儀,進殿前,一般不走中間門,因為“中”為大為上,是神道。人走左、右兩邊。左進時先邁左腳,右進時先邁右腳,注意腳不能踩門檻,因為門檻外為人,門檻內為神,門檻上則不人不神。參禮時,雙手環抱如太極狀,“三拜九叩”為道教中的大禮。

皇城是崆峒山保存最完整的一組明代建築羣,唐代時這裏為崇佛閣,明代嘉靖年間由駐藩平涼的韓王和他的妻子郭氏捐資修建,面積約200平方米。道教認為人間的一切都是天上的反映,神仙住所應與人間帝王宮殿相似,所以,皇城所建殿宇在建築風格上仿照中國宮殿建築,金碧輝煌,莊嚴肅穆。我們可以看到,從東台至皇城這一中軸線上,每座廟宇都充分體現出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羣方正嚴整、中軸突出、縱深成串、左右對稱、主次分明、高下錯落的傳統風格,又體現了道教宮觀建築以神殿為主,以道眾居室為輔的特色。1990年10月中國建築專家清華大學建築學教授朱暢中、謝凝高對崆峒山建築的評價為“奇險靈秀、古樸精巧。”

這裏海拔在2035多米,古人題詠崆峒:“遙看華嶽峯三,俯視秦川彈一丘”,“山高平對月,寺回府看雲”。如果不登臨皇城,你便很難體會這些詩句的妙處。

眼前這塊“峻極於天”的牌坊就是三天門了,兩側有兩隻俊秀的石獅子,雄獅腳下踩有一個圓球,表示一環流宇之意,雌獅腳下踩一隻幼獅,表示子孫可以綿延萬世。殿門上方有明朝天啟元年(1621年)熹宗皇帝親筆題寫的“敕賜崆峒”四個大字。兩邊為鐘鼓樓,專門為山上修行的道士提醒時間,我們常説的晨鐘暮鼓一詞就由來於此。下面請大家進去參觀。 這座建築叫做太白殿,裏面供奉的是太白金星,太白金星是道教神仙中知名度最高的神之一,在普通百姓中的影響很大,現今人們對他的認識就是一位白髮蒼蒼、表情慈祥的老人,他忠厚善良,主要職務是玉皇大帝的內侍衞,負責傳達各種命令,因而受到人們的喜愛。 他也是一種自然物的神格化。在中國古代,人們把天上的金星稱為太白,又叫它太白星。因為它是太陽系中第二顆接近太陽、又是最接近地球的行星,所以人們很容易對它發生興趣。起初,太白星被人們神格化後,把他描述為女性形象,根據早期道教經典的描繪,這位女神穿着黃色的衣服,頭上戴着雞冠那樣的帽子,手裏抱着一種叫琵琶的樂器。但到了明朝(1368年-1644年)以後,由於著名的神話小説《西遊記》廣泛流傳,而該著作中的太白金星是一位老年男性神,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接受了這一事實,因此他本來的神仙面目卻被忘記了。太白金星是玉皇大帝的內侍衞,護法,相當於現在祕書的角色,他的特長是日行千里,夜觀天象,並且能夠聽懂百獸的語言,業務非常繁忙,一種化身根本忙不過來,所以他化身為三尊。大家身後的這塊石灰石巖雕,名為“五龍奉壽海水朝陽圖”,中間有一個綠色的壽字符,象徵着道教長生不老、肉體成仙的修身境界。 離地八尺高的大殿叫做太上乾殿,又稱為獻殿或拜殿,是山上道士做蘸及做法會的主要場所。正中供有玉皇大帝、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萬範天尊,混元老祖、軒轅黃帝等諸位大仙的牌位。還保存了很多明清以來的文人墨客讚美崆峒山的碑碣木匾,有“笄山靈樹”、“澤潤生明”等等。下面請大家注意這塊石碑,最下面有一隻小動物,它叫做贔屓,是東海龍王的第六個兒子。傳説贔屓是王母娘娘跟前的一個小侍童,有一次王母娘娘舉辦蟠桃宴,派贔屓前去邀請玉皇大帝,但是贔屓一路上只顧貪玩,竟然忘了時間,為此王母娘娘勃然大怒,就派他到人間來負重。為什麼這樣説呢?因為神仙揹人是非常沉重的,石碑上面刻有很多人名,一個名字就代表一個人,所以説贔屓馱的是世界上最沉重的碑。

大家聽説過左青龍,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這句話吧!這裏供奉的就是我們北方的鎮山之神玄武大帝,因為宋真宗要避聖祖趙玄郎的諱,才改為真武大帝,所以此殿叫做真武殿。亦稱無量祖師殿。為皇城主殿。真武殿始建於北寧乾德年間(963-967),元代改為崇佛閣奉祀釋迦牟尼佛。現為明代嘉靖年間韓王夫人郭氏捐資,命遣內散官馬英祈許,將大殿擴建為5楹,建築面積約200平方米,殿頂覆蓋鐵瓦,望之如金台玉闕。殿內正中設高1.5米,長寬各6米神龕,奉祀彩塑金身真武帝君坐像1尊.龕台正中設置銅鑄玄武,左右彩塑周公桃花站像1尊.龕台左右側下方各塑龜蛇化身站像1尊.殿內左右彩塑四大靈官站殿神.韓藩太妃捐資鑄造銅鼎1尊設其前,襄陵王朱洸奉獻直徑1米多銅背光鏡1面鑲於真武帝君後背.清康熙初年王輔臣應吳三桂兵變據平涼佔崆峒,殿廡毀壞嚴重,山上金銀貴重器物劫掠一空,僅剩玄武背光鏡和銅香爐現存工博物館珍藏。十五年(1677),龍門洞道士苗清陽前來住持募化重修,一應皆新,唯撤去殿頂鐵瓦,現今是全山保護最完整的建築,1982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真武大帝的塑像通常為披髮、黑衣、仗劍、踏龜蛇,從道教對真武大帝來歷的解釋中,我們可以看出這麼幾點:第一、道教認為人必須淡薄紅塵名利,追求一種更自在的境界。第二、道教認為修煉必須有聖祖指點迷津,但能不能得到最高境界,則是一種因緣。第三、道教認為必須過隱士生活苦修,才能得道。 真武殿是皇城內形制最大的主神殿,玄武的信仰起源很早,在上古神化中,稱玄冥,是水神.這位水神是大禹的父親—鯀.《史記·夏本紀正義》記載,鯀治水沒有成功,於是以身殉職,死後其魂化為三足憋,憋有別名叫黿,古字分寫意為玄武。西周經來,二十八星宿信仰興盛起來,二十八星宿是天空中的28個星座,星宿家認為28星宿分為東西南北四方,每方各轄7星,統稱四方之神,東方為青龍,西方為白虎,南方為朱雀、北方則是玄武。北方又主水。西漢中期以前,人們都以靈黿為玄武的象徵。西漢末年,又加上一條蛇,而且都是黿蛇相交,是雌雄二物,不可分離。據《竹書紀年》等記載,鯀合體的造型是鯀(黿)的妻子中“修巳”,修巳是蛇(12生肖中巳為蛇),原來黿蛇合體的造型是鯀和修巳夫婦的象徵。北宋時道教大興,想以道教取代儒教對人民的統治,在全國到處修建道教宮觀,從南宋起,關天玄武神的人格化傳説逐漸興盛起來。到了明代,更是興盛。明朝初期,燕王朱棣決定征伐南方,但怕力量不夠,只好乞求神靈。玄武是北方大神,就去虔誠祈禱,後來果然凱旋而歸,於是下令大建玄武廟,從此玄武香火日盛。特別是在北方,供奉北方玄武大神,既可玄武屬北方水,水能勝火。《圖志》上説:玄武本是淨樂王的太子,降生後就是有神靈氣概,稍大後勇猛無比,立志除盡邪魔,遇見紫虛元君授給祕訣,又東遊遇見一位天神,授給他寶劍。後來進武當山修煉,功成後白日飛昇,玉皇大帝命令他前去鎮守北方。於是披髮赤足,建皂(黑)旗,統攝玄武之位。明代朱棣登上帝位後,在全國大建真武廟,特別在武當山敕建了許多真武廟,作為國家祀奠。分封於平涼的韓王幾乎每年都要去參加祀奠活動。後來因為交通不便利和帝室限制各地藩王外出活動等原因,由平涼韓王出資,仿照武當山在崆峒山大力營建宮觀,皇城這裏稱做迎恩宮。韓王家族每年就在這裏祀奠慶祝活動。神殿明柱對聯是:頭上無冠天作冠,冠映日月星斗;足下少履地為履,履憑社稷山川。 神台上兩側侍奉的是周公、桃花兩位神仙。相傳周公善占卜(封很靈)。桃花女性仁,善解禳(很會化解災禍)。有一天,周公悶坐無事,為他的僕人彭祖(古代神仙)算命,算完了,就對彭祖説:“後天午時(現在中午1至3點鐘為午時)你命該在土坑上板僵而死”。彭祖聽後十分吃驚,急忙跑到任家,告訴了桃花女,桃花女教彭祖向北宮七星真武神禱告,可以增壽三十年。周公知道後十分生氣,就準備了花紅酒禮,名為答謝桃花,其實是為他的兒子結婚請桃花做客,想加害桃花女。桃花女已經知道周公的意圖,還是答應了。到了迎親的那一天,周公處處選擇凶神惡煞謀害桃花女,而桃花女設法全部解除掉,周公很是佩服,於是言歸於好。二人本是天上神,歸天后真武將他們收為部將,掌管人間壽命等事。這事早在民間流傳,後經小説戲曲渲染,更知名於世,二人遂被安家於真武殿中。

站立在神台兩側的是龜、蛇兩位神將。據《歷代神仙通鑑》書説,玄天上帝披髮赤足,穿金甲黑袍,手降魔劍,統領丁甲神降,與水魔、火魔、旱、蝗、瘟、妖六大魔王戰於洞陰之野,四魔敗逃剩下水、火二魔變化成蒼龜、巨蛇,被玄帝擒獲帶回天庭。玄帝受封為玄天上帝,領九天採訪使。封巨蛇為天關太玄火精、育陰將軍、赤靈尊神,封蒼龜為地軸太玄水精、育陽將軍、黑靈尊神。從此龜蛇二將去邪歸正,成為玄武帝手下的兩員隨從大將。 殿內左右是馬趙温嶽四大靈官,左邊是岳飛,即宋代抗金英雄,趙指趙公明,就是武財神,黑虎是他的神獸,傳説摸黑虎可以生財。也説人哪個部位病痛就去摸黑虎的相應部位,疼痛就會消失。右邊是馬元帥馬光華和温元帥温瓊。相傳温瓊是漢代人,家住斑竹村,村中人人作惡,只有他行善。玉帝知道後大怒,派行瘟使者去瘟死村裏人,惟獨赦免温瓊。這中被温瓊知道後,從執行撒藥任務的土地爺手裏奪過瘟藥全部吞下,立時死去。温瓊死了,全村人都得救了,這事感動了玉帝,封他為“威靈温元帥”,後來又派他做了真武大帝的部將。 殿內龍柱上的龍也很有特點,據説五爪龍象徵着真龍天子,四爪龍象徵着王公大臣,而三爪龍則象徵普通老百姓,大家請抬頭看這個二龍戲珠懸塑,這條龍有幾個爪子呢?大家説對了是四爪龍,因為皇城是駐藩平涼的韓王捐資修建的,在這裏塑四爪龍是對他身份的象徵,如果他在這裏塑五爪龍,那就代表謀反之心,會招來殺身之禍。

靈霄殿又叫玉皇殿,供奉的是道教最高的執掌者玉皇大帝, 兩側是金童玉女,另外還有4個站殿神像,在山牆上有兩副壁畫,分別是掌管生死的北斗七星和南斗六郎。道教崇拜最高的神是老子的一氣化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次是“四御”,即玉皇大帝、北極度紫微大帝、南極度勾陳大帝、后土皇地祗,玉皇大帝佔首位,是真正的執掌者,因此供奉在最高處。其實,玉皇大帝能有這樣的地位實在是一種巧合,相傳當年姜子牙封完所有的神,只剩下玉皇大帝這個位置,他打算留給自己來當,可是大家都

很關心這個位置由誰來坐,就問:“玉皇大帝由誰來當呢?”姜子牙當然不便直説自己了,就隨口敷衍道:“自然有人來當!”沒想到一句話竟然給封了神,因為玉皇大帝原本姓張,名自然,號友人。就這樣張有人當上了天庭的皇帝,大家説是不是一種巧合呢?我們看旁邊有一塊石碑,它上面刻的是崆峒山全景圖,有人告訴我,把自己隨身攜帶的硬幣粘在上面,如果掉不下來,則説明你一生沒有做過對不起自己良心的事,如果掉下來,那你就要好好反省一下。 玉皇殿左側為天師殿,供奉有張天師,文昌帝君和關羽。

右側為藥王殿,供奉的有孫思邈、呂洞賓和張三丰,他們三位都來過崆峒山,並且在醫術、武功、氣功方面各有成就,所以同時供奉於此。孫思邈來崆峒山是行醫採藥,呂洞賓是點化他人成仙,張三丰則是為了避詔的,我們這裏有塊碑,是張三丰的避詔碑,據説明太祖朱元璋看上了張三丰的道術,一心想召他入宮,但張三丰不肯,在崆峒山躲了三年之久,還留下了一首避詔詩“一葉扁舟出離塵,二來江上獨稱尊,三上蓬萊尋伴侶,四海灘頭立姓名,五湖浪裏超生死生死,六渡江邊釣錦鱗,七絃琴斷無人續,八仙聞我也來迎,九霄自有安身處,十載皇宣不負恩,燒丹煉藥歸山去,哪得閒心捧聖文。”這裏也是抽籤處,留下了呂洞賓100支籤。

最角上的這個建築叫做太上老君樓,正中彩塑有太上老君坐像,相傳,老子在玉女的腹中呆了81年後才降生,剛出生頭髮、鬍子全都是白的,因此人們稱之為老子,又因當時降生在一棵李子樹下,所以也叫李耳。兩旁為他的弟子尹喜和莊子,山牆上有明代嘉靖年間金粉鑲嵌的壁畫,描述了太上老君從天地混沌到萬物生兩極,兩極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祥,修煉得道成仙的81化圖,這幅壁畫現已被列為省級文物。到此為止,我們已經參觀完皇城所有建築,下面請大家參觀下一處景點,崆峒山香火最旺盛的天仙宮。

天仙宮又名子孫宮,顧名思義就是求子求孫的地方。天仙宮內供奉的是財神趙公明的三個妹妹:瓊霄,雲霄和碧霄,還有十二生肖的化身像。與其相對的是軒轅樓,供奉的就是我們的人文初祖軒轅黃帝,而“軒轅樓”三字就是由原陝西於佑任協會會長高岑安所題寫的,道教管理委員會也設在這裏。參觀完天仙宮之後,我們將去參觀的就是主峯的第二大景區——雷聲峯景區。

雷聲峯與馬鬃山南面相連,由高而低向東南延伸,峯長兩百米,最寬處不過三五米,兩側皆為深谷,通道由巖石鑿成,險要處開鑿石洞或用鐵索連接,供遊客攀援通過。建築物均依山就勢,修建的獨具匠心,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宋代時就已經開闢有道路通過。

在這裏聽打雷聲非常的驚心動魄,因為雷聲峯兩面為深淵,只要天空中雷聲一響,峽谷就把雷聲擴大到好幾倍的響聲,震得如山崩地裂一樣,讓人心靈打顫,雷聲峯也因此而得名。 三官殿又叫做三元殿,三官指的是天官、地官和水官。張道陵創建五斗米道時,為病人祈禱的方法之一就是將病人的姓名和贖罪之意寫在三張紙上,一張放在山頂,一張埋於地下,一張浸於水中,叫做三官手書。道教奉堯帝為“上元一品賜福天官”,傳説上元之夜(農曆正月十五)堯帝到人間賜福,所以這天人們在廳堂上張掛天官像,張燈結綵以迎福神,孩子們也打着燈籠迎接賜福天官並給他照路。舜帝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民間把農曆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元節”,又因舜帝很孝順父母,所以又叫做“孝子節”。這天地官來凡間考核人類的善惡,人們就殺雞宰羊,燒香祭祀地官和祖先,道士們還要建蘸頌經,普渡世間一切亡魂。禹帝因疏導百川,治理水患,為民解厄,道教奉他為“水官大帝解厄神”,民間把農曆十月十五當成禹帝下凡為民解厄的日子,因而這天也稱為“消災節”。

在這裏燒香是為自己的父母添福添壽,在兩側有十殿閻君、牛頭馬面、小鬼夜叉、甘羅、樑灝像各一尊。尤其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兩邊的壁畫,反映了人們在世間做惡後到地獄受到的各種懲罰。第一副圖叫做望孝台,説得是人死以後,都會站在望孝台張望,看看子孫有沒有為自己披麻戴孝。第二幅圖叫做一女不能嫁二夫,因為古代婦女的地位非常低下,一輩子只能嫁一個丈夫,要是你嫁了兩次,那麼死後就要被砍成兩半,分給兩個男人。第三幅圖叫做抽腸換肚,告誡人們前世要做一個善良的人,否則到了後世就要將你的腸腸肚肚都掏出來,給你換一副新的。第四幅圖叫做揹着牛頭不認贓,要是你在前世做了壞事,被別人發現後還不承認,那麼在後世就會給你背上一個牛頭,讓別人看看你在前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左邊第一副圖叫做良心秤,專門警告那些投機倒把的奸商,如果你對顧客短斤少兩,那麼在後世就把你掛在稱鈎上進行懲罰。第二幅圖叫做倒推研磨,告訴人們不能浪費糧食,否則死後就要被放在磨盤裏推的血肉模糊,心肺還要被旁邊這隻惡狗叼走。第三幅圖叫做割舌挖耳,説的是做人不能搬弄是非。否則,死後就要把舌頭、耳朵割掉。最後一幅圖叫做豐都城,經過了地獄的種種懲罰,就要進行六道輪迴,即天道、人道、地道、阿修羅道、畜牲道、地獄道。根據自己在前世的修為,就會有不同的命運輪迴。 對面這座小樓叫做玉皇樓,傳説玉皇大帝幾次來崆峒山,察看民情,給人間降下幸福的生活,人們為了紀念玉皇大帝的功德,修建了玉皇樓,有人看到這裏環境清幽,視野開闊,就開玩笑説這裏是玉皇大帝辦公的地方。好了,大家請這邊走,我們去參觀三星殿。

三星殿門前有兩扇門,分別是長生門和壽生門,在這裏我要給大家出一道選擇題,現在您只能選擇一道門進入,不能走回頭路,答案等進去以後再告訴大家。從右邊長生門進入的朋友,您選的是長生不老之門,從左邊壽生門進入的朋友,您選的是升官發財、高官厚祿之門,但是不論您選擇的是哪個門,都是冥冥之中註定的。

這裏供奉的是福、祿、壽三星,兩邊分別是八仙,牆上的壁畫畫的是封神榜裏的神話故事。您不妨仔細看一下,壁畫裏的裝飾和兵器都是用真材實料鑲嵌上去的,工藝非常的精美。現在大家要從中間這個神仙洞鑽過去,平涼有句古話:“過了神仙洞,一輩子都平安”,在這裏我真誠地祝願大家永遠平安。但也有人説這個洞叫做鑽錢眼洞,如果您經過的時候沒有磕磕碰碰,則説明您的錢財來歷非常的光明正大,開個玩笑,大家注意鑽洞的時候安全第一。 有沒有感到這個地方風很大?因為我們現在正處於雷祖殿門前,這個建築為兩層樓閣式,上層供奉的是聖父聖母(雷祖的父母)像,下層殿中供奉的是雷祖,牆壁上的雕塑反映了雷部三十六將官行雲布雨降妖捉怪的場景,殿外牆壁間這兩個神龕供奉的是執掌閃電和行風的兩位婆婆。殿門前有二龍戲珠雙鳳朝陽牌坊,石坊門楣上刻有“九光殿”和“神霄玉府”,坊門左右圖案分別是八仙慶壽和八仙過海。這組石雕已列入甘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了。 關於雷祖的傳説起源很早,最初天地混沌像個雞蛋,盤古就生於其中,過了一萬八千年,陽清為天,陰濁為地,天地分開了。盤古在天地間又活了一萬八千年才死,死後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理,肌肉為田土。明清以來,小説戲曲中將雷神演化成正義之神,專擊妖魔惡鬼和不孝不忠、不仁不義的惡人,所以人們在詛咒仇人或起誓時常常有“遭雷劈”或“天打五雷轟”的話。

大家再看這邊的眼光菩薩殿,裏面供有眼光菩薩一尊。旁邊還有一處深約20公分的小圓洞,就是崆峒山有名的“洗眼泉”,提起洗眼泉呢還有一個令人感動的故事。據説明代八大才子之一趙時春,小時候他們家很窮,根本進不了學堂,可是他特別勤奮,總是白天干活晚上通宵看書學習,日久天長視力就變模糊了。但他勤奮好學的誠心打動了神仙,赤松子大仙便賜給他一眼明目清泉,讓他早晚擦拭眼睛。功夫不負有心人,後來趙時春考取了功名,併成為當時著名的才子。從那以後洗眼泉就流傳開了,凡是到崆峒山遊玩的朋友,都要下去洗洗眼,感受一下來自天宮的甘露。現在請大家跟我去參觀棋盤嶺。

棋盤嶺又稱為鐵棋坪,總面積約300平方米,因廣成子和赤松子下棋而得名。這裏有一座兩面式大殿,南面是三聖殿,內塑孫臏、關羽和陳摶老祖像;北面為菩薩殿,供奉有火雲聖母、金陵聖母和九天玄女像各一尊。這裏原來擺放的是鐵棋盤和玉石棋子,但在戰亂時已經遺失,現僅有一塊石刻棋盤。相傳廣成子和赤松子棋藝都非常高明,不過赤松子經常會輸給廣成子一兩步,這讓他覺得很沒有面子,於是心裏一直琢磨如何下贏廣成子。有一次他約廣成子下棋,中間施展法術,讓天空下起傾盆大雨,因為赤松子早就準備好雨傘為自己遮雨,廣成子則被淋濕了,後來玄鶴童子為廣成子送來雨傘遮雨,不巧的是雨傘也擋住了廣成子的視線,導致他走錯了一步棋,一步走錯,滿盤皆輸,廣成子一怒之下,把雨傘扔向了懸崖,大家眼前這棵觀棋鬆就是當年那把雨傘演化而來的。並且他們在下棋之前還有一個約定,那就是誰要輸了棋,必須連夜去華山揹回五棵松樹栽在崆峒山上。大家轉身看我們身後這五棵高大的松樹就是廣成子親手栽種的。 再向下走,就到了四海龍君殿,據説八十年代的時候,寧夏固原一帶連年乾旱,那裏的鄉民就來龍君殿祭拜,回去以後果然天降大雨,好幾年風調雨順,人民五穀豐登,終於過上了好日子。為了感激龍王和崆峒山這個具有靈氣的地方,在1989年的時候,固原的鄉民自發捐資重修了四海龍君殿。大家可以進去參觀一下,這裏主要供奉的就是四海龍王敖青、敖順、敖廣、敖潤以及太子李艮、小鬼夜叉。

下面這個地方男性朋友們可要注意了,因為到了野狐橋,據説很久以前崆峒山有一條狐狸修煉成精,藏在山中的歸雲洞裏,每到傍晚的時候,她就搖身變為美女出來勾引過路的男客,打劫他們的財物。

不知道大家留意了沒有,我們今天走過的道路是一個阿拉伯數字9,説明我們完成了九九歸一,正好應了上山時説的那句話:“不上崆峒枉為人,下了崆峒不識人”。我想大家一定有所感慨吧!好了遊客朋友們!我們已經參觀完了道教的所有景點,下面我們原路返回中台,去參觀佛教景點。

現在,我要為大家重點介紹一下崆峒武術。崆峒武術創始於崆峒山,創始人為廣成子,經過長期的演化,漸趨成熟,鼎盛於清朝晚期。它是道教文化的組成部分,與少林、武當、峨嵋、崑崙並稱為我國五大武術流派。始祖——飛虹子,早年在少林寺學藝,後隱居崆峒山習道研藝,其第十代掌派人燕飛霞,曾在1956年全國武術觀摩賽時獲冠軍。1957年隨中國武術團赴緬甸表演,獲劍、槍、拳、掌和拂塵五項冠軍。1959年離開崆峒先後在新疆、上海、南京、無錫、廣州等傳授弟子,名揚海內。 崆峒武術源遠流長,據《爾雅?釋地》載:“空同之人武”。唐代李白詩:“世傳崆峒勇”、杜甫詩:“崆峒足凱歌”。名道張三丰由武當山來崆峒目的之一也是交流道家修行的經驗,進行武術方面的探討。歷史上的許多詩篇都證明了崆峒山是武林勝地。

崆峒派武術吸收了少林、峨嵋、武當武術的精華,在其手法,套路、技巧功夫上成為一體,講究實打、實拿、強身健體和增加功力為目的。其特點是所用兵器不屬於十八般兵器,但形式各種各樣,小巧玲瓏,攜帶方便,不易被對方發現,交手中往往能出奇制勝。崆峒派武術從初級到高級依次為飛龍門、追魂門、奪命門、醉門、神拳門。每門有十五六套拳術和器械套路。除此,還有一套先天十八羅漢手,此拳是達摩所創的少林母拳,作為崆峒派武術的基本功來練習。其中,有些功夫屬於絕技,如醉雙劍、“醉八仙”堪稱拳中之王,有躍、翻、撲、騰等高難動作,變化莫測,複雜驚險,不易掌握。神拳是最高武功,可拳打不實,用意而不用力,是崆峒派武術出神入化,登峯造極的功夫。

我們眼前這塊石碑上刻有:“崆峒武術,威峙西陲”八個大字,就是著名武俠小説家——金庸先生,在2001年的崆峒武術節上所題寫的。

大家常聽説“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這句話吧,浮屠指的就是塔,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塔是五級浮屠,埋葬的是崆峒山佛教寺院第三十五世住持——懷睿老和尚的舍利。所謂舍利,本意為屍體或身骨,後來則特指虔誠奉佛,悟道得法的和尚死後燒剩的骨頭。佛教經典中把舍利分為兩類:一為法身舍利,即佛祖所説的佛教經典,二為生身舍利,即佛祖火化後留下的固體物。生身舍利又可分三類,一是白色的骨舍利,二是紅色的肉舍利,三是黑色的發舍利。

它們有這樣的特性:只有得道高僧才有;發現於圓寂火化後的骨灰中;顏色大小不一、形狀多樣;以圓形為主;數量不一,少則幾顆十幾顆,也有多到幾十幾百顆甚至更多的;質地堅硬,能閃閃發光,可與昂貴的珠寶相媲美。

下面我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崆峒山佛教僧徒的生活。在原始佛教時期,僧眾的日常行事一般是出外化緣,各自修行。修行的方法有兩項:一是學習教理,主要是聽佛説法,互相討論;二是修習禪定,指打坐,或者經行(經行是在林間來往徘徊)。後來寺院中有了佛像,經典記錄成文字以後,才出現禮拜供養和讀誦經典的禮儀。

根據佛所制定的戒律,僧眾於每月望晦(農曆十五日、三十日)兩日齊集在法輪寺,共誦《戒本》,自我檢查有無違犯戒律之事。如有違犯,要按照情節依法懺悔。在全年之中,僧徒必需有的三個月安居在法輪寺之中,專心修道,不得隨意他往。佛教最大的節日有兩天:一是四月初八——佛誕日;二是七月十五——自恣日。這兩天都叫作“佛歡喜日”。在佛誕日要舉行“浴佛法會”,就是在大殿用一水盆供奉太子像(即釋迦牟尼佛誕生像),全寺僧侶以及信徒要以香湯沐浴太子像,作為佛陀誕生的紀念。

東台,最初是元朝安西王忙哥刺依王相商挺請求,召京城西域喇嘛槊裏吉察思揭兀住持重建,於至元十五年(1278年)秋八月落成,所有費用由安西王出資供給。建成後“為殿為堂,輪渙暈飛,金碧燦爛”。歷經補葺,於民國年間存大殿和商挺撰書的創修崆峒山寶慶寺碑記碑,今廢。原大殿內彩塑十大魔王逼真生動,線條流暢自然,堪稱一絕。遺憾的是“”期間都已毀壞。門楣上東台二字以及兩邊的楹聯:“仙山、神山、道山、佛山、儒山、山光唯真;晴景、雨景、雪景、日景、月景、景色獨俱”。關聖帝君廟內供奉的是“三國”故事中的關雲長與他的手下大將周倉、關平。提起關雲長,在中國幾乎家喻户曉,人人皆知,想當年,關雲長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是何等的威風!關雲長一生除了英勇善戰外,還與劉備、張飛“桃源三結義”,一心扶持劉備,忠心耿耿,盡忠報國,義重如山。他死後,全國各地都修建廟宇,供他的神像,並稱他為“關公”、“關帝”、“武聖”等。關羽是我國唯一一位佛、道、儒三教共同供奉的尊者,佛教稱伽藍菩薩,是寺院的守護神;道教奉為武財神、副玉皇;儒家則尊稱為武聖人。東台是觀日出、雲海及平涼市夜景的佳地,在東台絕壁上就有玄鶴洞,距地面500米。民間傳説,玄鶴原是侍候廣成子的一對童男童女,天長地久,兩人便產生愛慕之情,雖蒙師傅教誨,但痴心難改。後來廣成子修成仙體,將回仙界,兩位童子俗緣未了,一心想留在崆峒山,於是廣成子隨手一指,在這絕壁上為他倆留下一個棲身的仙洞,將他們點化成一對玄鶴,並告誡他們:留在凡間不能隨心所欲,更不能幹離經叛道之事,要體察民情,幫助善良的人。在山腳上還有問道宮,相傳是軒轅黃帝來崆峒山問道於廣成子的落腳處。 現在我們前往法輪寺,先給大家講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大富翁,一連娶了四位太太,大太太很體貼丈夫,時時跟着富翁,百依百順,照顧富翁無微不至;可是富翁卻嫌她不夠漂亮,不予理睬。娶了二太太,雖然漂亮一點,但是還不夠嫵媚,起初富翁還有一點愛她,到了後來,便慢慢把她疏遠了。娶了三太太,不但漂亮,而且能幹,這使富翁愛戀不捨。但是得隴望蜀,見異思遷,這是人之常情,富翁自從娶到美若天仙的四太太以後,他把前三位太太都忘了,終日和四太太在一起,恩恩愛愛,相戀不離,大有“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之慨!然而韶華易逝,好景不常,富翁在與四太太甜蜜的生活中,漸近暮年,“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有一天,富翁患了不治之症,病入膏肓,醫藥失效,臨終時,富翁叫四太太到牀前,跟她商量道:“我心愛的四太呀!我雖然有四位太太,但是最心愛的只有你,所以也待你最好,我一刻也不能和你分離;現在,醫生説我的生命已經維持不了多久,我想,我一個人死了多孤單,你跟我一道兒死去好嗎?”四太聽了,花容失色道:“你怎麼會這樣想?你年紀大了,應當要死,我年紀還輕,怎能跟你去呢?”説了也不再看富翁一眼,就跑開了。富翁歎一口氣,沒有辦法,再叫三太出來,把剛才的話再説一遍,三太聽了直髮抖,連忙答道:“這怎

麼行?我年紀這麼輕,你死了我還可以嫁給別人,怎麼會跟你去?”説著趕快跑開。富翁又是歎一口氣,再叫二太出來,又把剛才的話跟二太商量;二太聽了,連忙搖手道:“不能!不能!家裏的事都要我管,我怎麼可以丟了家庭事務跟你去呢?為了夫妻的感情,你若死了,我會送你到郊外的墳墓!”富翁又失望了,這個時候,他想到平時不睬的大太太來,他又把大太太叫到牀前來,這一回,富翁幾乎聲淚俱下,道歉帶懇求地向大太太説:“老婆!真對不起你,我過去對你太冷落了。我現在要死去,一個人多寂寞,四太、三太、二太都不要和我去,你肯跟我一道兒死去嗎?”大太太一口就答應道:“嫁夫應該要隨夫,做丈夫的死去了,我做妻子的怎麼能單獨活著,我決定跟你一起死去!”這出乎意料之外的話,富翁雖然聽得很清楚,但他似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再問大太太:“你真的願意陪我一道去死?”大太太點點頭。這時,富翁如夢初醒,很懊悔地對大太太説:“唉!以前我不知道你對我這麼忠心,一直把你忘了;我愛四太、三太、二太,哪知她們忘恩負義,到現在都離開了我。想不到我沒看重你,你反而願意永久和我在一起。唉!我太辜負你了,我為什麼不早對你好呢?”富翁説完之後,就和大太太擁抱在一起死去了 這一則精彩的故事,是從前釋迦牟尼對他的弟子們説的。故事中那美若天仙的四太太,就是指我們的身體,每個人都把自己身體,裝飾得美麗,打扮得年青,但美麗年青,對我們的將來,並沒有幫助。要再改嫁的三太太,就是指大家喜愛的錢財,人死的時候,再多錢財也要讓給別人用了。要照顧家庭的二太,就是指那困難時才思唸的親戚朋友,親戚朋友在世間未完的事還多,人去世時,他最多在送殯的行列中走一程。一向沒有得到理睬的大太太,就是我們的心,心常常跟着我們,為我們服務,我們卻不去理睬它。這故事不但精彩,而且饒有意義,它警示人們要時常護心,時常修心。 現在我們看到一個巨大的“心”字,就是達摩點化他的大弟子時所説的一句話:“佛心即我心,我心即佛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法輪是印度古代戰爭中用的一種武器,法輪是佛法的別名,喻稱。佛教徒認為佛法能熄滅煩惱,好像轉輪王的輪寶,可以碾摧制伏怨敵,所以稱論説教法為x法x。“輪”是印度古代戰爭中的一種武器,“轉輪王”則是印度古代傳説中征服四方的大王,他出生時空中自然出現此輪,預示其前途無敵。佛的“法輪”出現於世,也預示一切不正確的見解,不善的法都破碎無餘。“初x法x”是悉達多王子在鹿野苑,向當初隨他出家的喬陳如等5位侍者,宣講他所探尋到的四諦教義。喬陳如等人聽了王子的説法,如在黑夜中一下看到了光明,心悦誠服地稱王子為“佛陀”(即大徹大悟的人)。從此悉達多王子被尊稱為釋迦族的聖人,改稱釋迦牟尼。這事發生在公元前529年八月八日,此次説法,佛教史上稱作“初x法x”。所以我們參觀的寺院就取了法輪寺這個名稱。 門楣上法輪寺三個字是原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所題寫的,正中塑有1.8米高的彌勒佛像。彌勒佛被稱之為未來佛,佛經中記載56.7億年以後他將誕生在印度,接替釋迦牟尼的位置,因此供奉在最前面。

中國大多數寺院把彌勒佛塑成笑口常開,袒胸露懷的樣子。據説彌勒和尚是五代後梁時期浙江奉化嶽林寺裏的一位胖和尚,法名契此,經常攜布袋雲遊四方,既能預知天時變化,又能測查禍福,人稱布袋和尚。圓寂時他念了一首偈語:“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中國人將彌勒佛造成笑佛,大肚佛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表現他的慈悲、大度、無往不樂的心態。這尊塑像是由崆峒山藝人戴國華先生所塑,看上去多麼的和藹可親,不由讓人想起一幅有關此佛的一句名聯: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於已何以不容。昭示了做人度量要大。

這裏有三扇門,中間的叫做空門,兩邊為無座門和無相門,大家進入的時候只能從兩邊進入,不可以走中間,否則就會遁入空門,説明你有出家當和尚的想法。

進入寺院,正對大雄寶殿的三洲感應殿內供奉的是韋馱菩薩,韋馱菩薩原本是佛國中的“神行太保”,有善走如風的法術本領,佛經上説,有一個名叫“捷疾鬼”的傢伙,偷走了佛門兩顆牙齒,韋馱得知後大怒,一氣之下便將“捷疾鬼”捉拿回來,追回兩顆牙齒,因而立下了大功。就這樣韋馱成了護持佛法的一員大將,他保護釋迦牟尼的墳墓,打退各路盜賊,為佛門立下了大功。 韋馱手持金剛杵的姿勢是很有講究的,如果金剛杵杵天,則表示這個寺院為皇家寺院,杵地則表示這個寺院只可上香,不可留宿。如果金剛杵橫放於肘間,則表示這個寺院為十方叢林,既可上香,又可留宿。

全國各地寺院的天王殿幾乎都是一個樣的天王,而且在天王殿的屋楣上有“風調雨順”四字,相應的在屋脊後面有“國泰民安”四字,這有什麼講究呢?因為這四大天王在佛教中都是有來歷的。

佛教把世界劃分為欲界、色x、無色x“三界”。具有食慾,淫慾的眾生居住在“欲界”、欲界之上是已離食、淫二欲的眾生居住的“色x”;色x之上是無形公的眾生居住的“無色x”。欲界不但包括人類社會,還包括地獄、餓鬼,甚至天界。“四大天王”就是佛教傳説中欲界四方人類社會(即: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各護一天下”的護世四天王。 大家看他們的稱謂與着裝一般是這個樣子的:東方持國天王,身着白色甲胄,手持琵琶琴。所謂持國什麼意思呢?就是説他要以慈悲為懷,用琵琶彈奏,以音樂感化眾生,皈依佛門。南方增長天王,身着青色甲胄,手持寶劍。所謂增長意思就是令眾生增長善根,手持寶劍,意思是保護佛法不受侵犯。西方廣目天王,身着白色甲胄,手上纏有青龍,意思是對不信佛的人,用鐵索捆綁,使其皈依佛門。北方多聞天王,身着綠色甲胄,右手持寶傘和神鼠,意思是可以治妖魔,保護眾生財產不受侵犯。四大天王手中的寶劍、琵琶琴、寶傘、青龍連在一起,能組成了一句成語,大家猜一猜是哪句?我提示一下,寶劍有鋒,琵琶能彈出音調,寶傘可以遮雨,龍屬於蛇類,身上有順滑的紋鱗,好像答案已經出來了,這個成語就是風調雨順,意思是要由風調雨順帶來“五穀豐登”與天下太平,表達了人們的美好願望。 在四大天王中,北方多聞天王的地位最高,他本是古印度教的一位天神,原名“施財大”,用中國話來講就是財神爺,來到中國以後,曾幫助唐朝打敗了蕃兵的進攻,所以在唐朝的軍營裏或者軍旗上都有他的神像,表示軍威大振,不可戰勝。相傳,以後出現的託塔李天王,就是他的化身。

兩邊為鐘鼓樓,鐘樓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薩,他有一個宏大的願望,就是“地獄不空,誓不為佛”,所以他又叫做“願菩薩”。鼓樓供奉的是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人們通常所見到的觀音菩薩都是慈眉善目,雍容端莊的女相,可有的觀音像卻長了鬍子?觀音到底是男還是女?其實,據《法華經》説,觀世音系男性,他是印度的一位國王的長子,名叫不?,不?和他的父親、弟弟都跟隨釋迦牟尼出家修道。父親即阿彌陀佛,弟兄兩人則是觀世音和大勢至,三人合稱西方三聖。《法華經》還介紹了觀世音名字的來歷,説:“有位寶藏如來,親自為觀音授記;“善男子,汝觀人天及三惡道一切眾,生大悲心,欲斷眾生煩惱故,欲令眾生住安樂故。善男子,我當給你取名觀世音。“觀世音又名觀自在。觀世音表明他“大悲”,觀自在表明他“大智”。菩薩有很多化身,能化現各種身相以“救苦救難”。化做女相只是其中一種。觀世音以女相出現,大概始自隋唐時代。這是因為中國佛教在隋唐時已達到鼎盛,廣大的女性信徒需要一位女相崇拜對象,當然以胸掛垂瓔珞,髮髻披霞,秀麗慈祥的女菩薩為適宜。有人認為,女相觀音的出現,説明佛教已發展到大乘佛教,不再認為“女身污垢”而排斥女性。還有種説法,男女之相乃凡夫見解,證到羅漢,菩薩位後,純為金剛體,已無所謂男女之別了。她手拿玉淨瓶,傾倒法水,普救眾生。相傳,我們生活的地球下面有鰲魚,鰲魚一動就會天翻地覆,翻江倒海,因此,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就將鰲魚鎮住,不讓它興風作浪,使人間免受災難。 大雄寶殿,它作為“殿”,原本是宮中的朝堂,是皇宮主體建築的專稱,後來,隨着宗教事業的發展,才逐步成為宗教寺廟主體建築的稱呼。這裏主要供奉的是釋迦牟尼,另外,據佛典解釋:“釋迦”是“能仁”的意思,就是能以仁愛的心,即大慈大悲之心去救度眾生,這是讚頌佛的悲德。“牟尼”譯為“寂默”,是説佛在因地修行的時候,以他自己心中具有智慧光明,斷除煩惱,以致智慧圓滿。這是讚頌佛的智慧,佛具備能仁寂默的德行。這就是人們對“釋迦牟尼”的稱呼。又因為他道德高尚,佛法無邊,所以弟子尊稱他為大雄,凡是供有釋迦牟尼的地方,都稱之為大雄寶殿。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是古印度一個小國國王淨飯的兒子。伴隨着年齡的增長,他深感自己的國家處在強國之間,隨時有被吞併、被消滅的危險,同時又覺得世態炎涼,社會殘酷無情,而人生又有生老病死等種種苦難,這讓他感到十分苦惱,於是決心出家修行,以便得到精神上的解脱。六年以後,釋迦牟尼來到一棵菩提樹下,盤腿打坐,苦思冥想。就這樣,經過七天七夜,他終於悟出了宇宙與人生的真諦並悟道成佛,當時,他剛好35歲。從此以後,他四方傳教並建立僧團與寺院制度。釋迦牟尼活到80歲高齡時在拘屍那迦城郊一片娑羅林中涅磐。他死後,遺體火化,分給各國使都建塔供養,這也是各地建立寶塔的由來。兩邊的楹聯,正中為“無意拈花是説法是未説法微笑已從這裏悟,有心擊磬為參禪為不參禪知音還向箇中求”,道出了佛家的緣和悟,就是説只有悟性好的人才和佛家有緣。兩側的楹聯“九品蓮花獅吼象鳴登法座,三尊金剛龍騰虎嘯出天台”,説明了殿中供奉的神像,正中供奉着佛教的橫三世佛。某些寺院的大雄寶殿供有“橫三世佛”,那麼他和“豎三世佛”、“三身佛”等佛的不同處是什麼? “橫三世佛”是表明佛的世界廣闊無限,寬廣無邊,橫三世,是從空間説世界是佛的世辦,空間,東西南北上下,一個“宇”字概括。“豎三世佛”表明佛的世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豎三世,是從時間説世界是佛的世界,過去,現在,未來,一個“宙”字概括。東方消災、延壽藥兜師佛、釋迦佛,西方接引阿彌陀佛,即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兜師佛,又名大醫王佛,供奉此佛的目的,在於示澡百病。我國古代,貴自帝王,下至民眾,都十分信仰此佛,還寄寓使一切眾生脱離生死輪迴的意思。裟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梵文的意譯為無量壽佛,音譯為阿彌陀佛。這無量壽的“壽”有特定的含義,是説雖然經過無法主量的時間,猶能不生不滅,光明永著。所以,無量壽佛又稱“無量光佛”,佛經説阿彌陀佛有十三個名號,即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焰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並且稱他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接引唸佛的人去極樂世界。文殊、菩賢兩位菩薩侍立兩側,兩邊的塑像為十八羅漢,據佛經記載,十八羅漢原只有十六羅漢,都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弟子,十六羅漢之説源於《法住記》,而在五代則得力地繪畫和雕刻流傳於世。如王維諸多畫品中就有48幅十六羅漢圖。那麼十六`羅漢又怎麼演變成十八羅漢的呢?根據現有史料,最早的十八羅漢畫像是五代前蜀畫家貫休和尚畫的,即在《法住記》所列的十六羅漢的基礎上,再列慶友和賓度羅,慶友是《法住記》作者,賓度羅是第一尊者賓度羅跋羅惰?的重出。後人便提出異議;有説既然慶友可以位尊羅漢,那麼玄奘也可以位尊羅漢。也有認為十七,十八兩位羅漢應是迦葉與軍屠缽歎。還有人認為第十七,十八兩位羅漢應該是菩提達摩與布袋和尚,或者是降龍和伏虎,後來乾隆帝也參與了這一“人選”之爭,他把迦葉作降龍羅漢,把彌勒作伏虎羅漢。從這以後,迦葉、彌勒就“補選”進十八羅漢之列。你別看這二位羅漢一個騎龍、一個坐虎。實際上,寺院供奉十八羅漢,並不計較最後兩尊究竟是誰。在背後還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拜師圖,善財童子,簡稱善財,是佛教菩薩名。是福城長者的五百童子中的一個(小兒子)。善財出生時,各種珍寶從屋內地下忽然湧出,福城長者請了個相師給他相面,相師給他起名叫善財。善財出生時雖有無數財寶白白送來,但他卻看破了紅塵,天生不愛財,視金錢如糞土,認定萬物皆空,發誓要修行成佛。當時文殊菩薩在福城東面講經説法,善財經常去聽。文殊見善財聰明好學,就把佛教的“根本指南法”傳授給他,並指點他廣採博收。善財向文殊請教佛法,文殊對他説:“你到南方的可樂國去找功德雲和尚、他會告訴你,”善財便去找功德雲,功德雲説:“你到海門國去找善住和尚吧。”善財跋山涉水找到善住和尚,善住又打發他去找彌伽長者。如此這般,善財一共參拜了比丘、長者、菩薩,婆羅門,仙人等53位名師(又叫善知識),歷盡了千辛萬苦,用一顆赤誠之心和不折不撓的行動經受了考驗,最後感動了普賢菩薩,實現了成佛的願望。 財學了許多佛教教理,已經很有水平了,但不滿足,他又繼續訪名山,拜名師。

拜到第42位老師竟是釋迦牟尼的母親摩耶夫人、得到了佛教的“大額智幻解脱法”。拜到第52位,善財來到了海岸國、在莊嚴園裏見到了彌勒菩薩,彌勒將“入三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莊嚴藏解脱法”傳授給他。最後善財又幸運地趕上了許多佛在開佛會,見到了普賢菩薩,學到了“諸行願海解脱法”。

佛教説“誠則靈”。善財學習佛法,極為至誠,他跋山涉水,克服艱難險阻,他“五十三參,參參見佛”,因而學到了真本領,成了觀音菩薩的脅侍。不少大雄寶殿主尊佛像影壁後面海島觀看浮雕,又稱“五十三參浮雕”形象地再現了這個佛教故事,大概有啟迪人們效法善財的意思吧。

凌空塔,始建於明萬曆十三年(1585)塔高32米,周長32米,七級八角樓閣式空心建築,塔頂有棵松樹,已有兩百多年的樹齡,“古塔託鬆”被譽為崆峒山的一大奇景。明代詩人羅潮有詩讚曰:“浮屠高七級,中虛外壁立;絕頂八窗開,晴山樹歷力”。塔,在印度最初用於埋藏佛的骨灰。寺院起初原是塔院,佈局以塔為中心。以後,寺院成了講經學法之處,大殿成為祭祀供奉佛的地方,寺院便以大殿為中心佈局了,塔則矗立寺前寺後或寺中一角。中國的塔呈中國建築特色。其中,尢以樓閣式塔最為顯著,如杭州六和塔、蘇州北寺塔,上海龍華塔等。此外密檐塔、金剛寶座塔、喇嘛塔等比比皆是。我國的古塔,諸多是亭亭玉立,一枝獨秀,如杭州保?塔;也有雙塔相望,如廣州東西鐵塔;也有三塔鼎足,四塔相峙,五塔爭雄的;還有羣塔林立,真是蔚為大觀。各式各樣最高最大最古的磚塔、木塔、鐵塔、陶塔、銅塔、琉璃塔……點綴在廣袤的媚山秀水間。塔最初的用途就是葬舍利和藏經的。我們現在看到許多三、五級的小塔都是葬舍利的,是對和尚功德的一種表彰,所謂舍利,是梵文的音譯,意思是“身骨”、“遺骨”,舍利有兩種,發舍利和肉舍利。我們現在看到塔是為供奉釋迦牟尼而建的,1981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裏還有一個省級文物,即石經幢,褐沙巖八稜雕柱狀,幢高131㎝,經35㎝,刻於北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經文共900餘字,刻的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此經有度人苦厄之意,在這裏起一個普渡眾生的意義。旁邊還有地藏殿和西方三聖殿。(阿彌陀佛、大勢支菩薩和觀音菩薩)。 佛法闡明瞭人生宇宙的真理,釋迦牟尼佛自己覺悟了人生宇宙的真理以後,為了要使世界上還沒有覺悟的人覺悟,便到處去演説佛法;當時佛所説的許多教法,經過後來弟子們編集,形成三藏十二部經典;其間有四種道理極為重要,不管是南傳的小乘佛教也好,北傳的大乘佛教也好,都認為它是最根本的。這四種根本而重要的道理就是:無常、苦、空、無我。

下面我們將去招鶴堂,在中台北下方百米處轉輪崗上。崗上舊有茅庵祀彌勒佛,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整飭分巡陝西平慶鹽法道按察副使李經政遊山,於此見玄鶴翱翔,遂出資由僧人傳庵住持,將彌勒殿擴建為面南5楹菩薩大殿,建坐東彌陀殿3楹,坐西文昌殿3楹,於東側掘池蓄水稱浴鶴泉,總稱招鶴堂。又購置耕地230畝,以田租為香火供奉之資。清同治兵亂,寺廢泉湮。光緒十八年(1892),道士彭元發前來住持修復面北大殿。中華民國初年,道士楊永齡經營20多年,於1937年將正殿改建為三清殿,恢復坐西文昌宮,增建武聖宮,在院東建客廚庫房30餘間,整修山門,共花費銀洋五百元。名人遊山多題字作畫或留宿於此。1958年後漸次傾圮,所藏書畫文物散失殆盡。1984年朱明募資修建坐西土木房4間。1988年崆峒鄉民朱天寶出資新建坐南磚木廂房5間。於佑任曾為此題寫“招鶴堂”匾額,並書“白雲依稀歸去,玄鶴想像飛來”的對聯,但遺憾的是遺失了,裏面供奉的是三清及文昌帝君和關聖地帝君。院內的這棵紫果雲杉,屬杉料,奇特處在於:1、一身柏葉;2、每年4、5月份開花,開的花被太陽一照,五顏六色,像孔雀開屏一樣,俗名孔雀柏;3、是雌雄異株才能繁殖,因此崆峒山僅此一棵。 北台,又稱蓮花寺,是二僧(尼姑)所居地,初建於唐貞觀年間,舊志記做崆峒山五台寺之一。據碑記,初建於唐貞觀年間,寺周原多古鬆。清末兵亂後傾圮。民國4年(1915),由朱進財等人募資,歷經18載,恢復坐北大殿3楹、土地祠1楹、山門1座、廂房16間。民國25年,鄭浚主持創建面東兩層磚木結構西方三聖樓5楹,其後又由僧人普善、普化住持更新山門,修建馬廄3間,1958年後廢。1983年由僧人釋常慧募資重建面西廂房6間,1985年修復面南大殿3楹,由藝人戴國華重塑金身釋迦佛、文殊、普照賢菩薩及18羅漢像。1990年由佛教協會主持恢復面東三聖樓三層五間,一至二層為僧房。牆壁繪的就是釋迦牟尼的八向成道圖。佛祖是中印度恆河流域迦毗羅衞國的太子,相傳其母摩耶夫人在四十五歲時夜夢大象角及左肋而受孕。生太子前依當地風俗夫人要到孃家去,四月初八這一天,夫人動身行至藍毗尼花園時,在一棵無憂樹下生下太子,太子生下之時,地上湧出蓮花,空中蕩起音樂,散下奇花,並有九龍為太子浴沐,太子身體生得黃金似的顏色,渾身有三十二種好相,所以父親替他取名悉達多,意為吉祥。太子長大後深感人世的苦病,所以29歲時出家苦修,六年之後他發覺苦行並非達到解脱之路,於是在菩提樹下,盤腿靜坐思慮人生的真諦,經過無數個晝夜,終於在臘月初八,大徹大悟而得道,洞悉了宇宙人生的真理。 太子得道後,首先到鹿野苑,為他從前的僕人們宣講自己悟到的真理,稱為初x法x。太子一生傳教45年,80歲時在拘屍那迦城圓寂。因他是釋迦族人,又很有智慧,能仁而利人羣,所以人們尊他為釋迦牟尼。他的一生概言之稱作八相成道(即下天、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x法x、入天)。;

朽木橋,相傳以前這兩個溝壑之間架的是一根獨木,獨木經長久的日曬,風吹、雨淋漸漸變成了朽木,後有人説它玄化了,於是朽木橋成了檢驗遊人善惡的“試金石”,即説正人君子,孝子賢婦過此橋便安然無恙,惡人則會雙腳踩空。如今,這座橋已加固成仿生鋼筋水泥橋,也叫做“修度橋”。過了朽木橋,矗立在這座孤峯上的飛檐神廟就是觀音堂,裏面供奉的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高7.5米,五層十一面,11面觀音只所以有11個顏面,是象徵菩薩修完“十地”(大乘菩薩修行的10個階位)最後功行圓滿達11地,即佛地。一個顏面表示修完一個階位,一“地”圓滿:11個顏面好比學了11個學位,然後畢業照合影。11個顏面的形象,佛經説法不一:一 嗔面,化惡有情,二善面,化善有情;三寂靜面,化導出世淨業。這3面教化三界便有9面。9面上有一暴笑面、表示教化事業需要極大威嚴和極大意願方能無懈而成就。最上有一佛面,表示以上一切總為成佛的方便。唐玄奘描繪的是:“當前五面作慈悲相,左邊3面作憤怒相;右邊三面作白牙上出相;頭後1面作暴怒大笑相:上一面作佛面。這十一面觀音各戴寶冠,寶冠上都有阿彌陀佛象,11面觀音有兩臂四臂兩種造型。但也有千手千眼觀音作11面相的。前面有48只法身手,後面有960只護身手,共1008隻手,每隻手上有一隻眼睛,所以也有1008隻眼睛。千手用來護助眾生,千眼則用來觀照眾生。 據佛教講,千手觀音原是妙莊王的三公主,當她抗婚後,決心入寺為尼,妙莊王堅決不允,命她以劍自刎,然而劍不但沒有傷到她,反而斷為千節,妙莊王令人將她悶死,使其靈魂墜入地獄,但管地獄的閻王使她重生在普陀山附近的一朵蓮花上,她在那裏活了九年,為人治病。有一年,妙莊王突然得了一種怪病,百醫無效。一天夜裏,醫神華陀給妙莊王託夢,説妙莊王這種病只能用親生女兒的雙眼雙手為藥引入藥,服後才能醫好。大女兒聽了嚇得躲了起來,二女兒聽了嚇得哭了起來,只有三女兒聽到這件事情後毫不猶豫的把雙眼挖下,命人砍下自己的雙手,製成藥給父親吃,使父親痊癒。妙莊王為了紀念自己的女兒,讓工匠塑造一個長有金手金眼的觀音像,工匠聽錯了,塑了一個千手千眼的觀音像,這就是千手千眼觀音的來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