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浪觀後感11篇 回顧後浪,啟迪當下:一位文輯的觀後感

來源:巧巧簡歷站 1.91W

“後浪觀後感”是一種對於新一代人才的思考和觀察,也是對於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思考和反思。對於我們這個時代的青年人來説,更應該深入思考自己所處的位置和做出的選擇,從而抓住機遇,創造屬於自己的輝煌。

後浪觀後感11篇 回顧後浪,啟迪當下:一位文輯的觀後感

第1篇

五四青年節,嗶哩嗶哩網站發佈了自己的宣傳片《後浪》,已經在朋友圈刷屏,在看到的第一時間我也選擇了轉發。的確,我也是當代青年,每個奮鬥的年輕人,看到了社會對我們認可,對我們鼓勵的聲音,自然會流露出被肯定的喜悦,尤其是在被批判了這麼多年的情況下。

視頻裏每一次反駁老觀念,每一次情緒遞進,每一次渲染青春,每一次支持肯定新人,都無時無刻不在點燃青年人的激情。

打住打住打住,看完了之後,是不是感覺渾身充滿了力量?再然後呢?看看b站還有沒有更多對青年人的認可?最後沉迷於花式雞血中耗盡精力嗎?亦或者放下豪言壯語,騎上電動車,瘋狂的送外賣?在辦公室的格子間裏絞盡腦汁的做ppt,無償996並且感恩時代?付出超過當初談好的價格的努力,去追尋一個漲幅比我工資飛得快得多的房價!我們更多的,是這個社會上的普通人,甚至可能還不如父母一輩的優秀。

感謝每一位底層奮鬥的`年輕人們,社會價值的產生都是由你們創造出來的,財富卻歸屬於你的老闆,所以你會看到各種各樣讓你奮鬥的思想萌芽,你信了,那你就是長勢良好翠綠翠綠的韭菜。

既然視頻裏説了,我們擁有更多的選擇,那我們完全應該為自己發聲!我們不需要“被”認同,我們更需要的是自我認同。

青年們先可以將中國變成一個有聲的中國。大膽地説話,勇敢地進行,忘掉一切利害,推開了古人,將自己的真心的話發表出來。——魯迅

沒有人是我們的對立面,我們需要做的,只是堅持自己,不論外界怎麼變化,我都希望青年可以堅持自己,而不是被資本牽着鼻子走,迷失自我。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我們需要的是真正的雞肉,而不是濃濃的雞湯。社會在進步,熵值在增加,我們是有了更多的選擇,所以我們要為自己負責,為人生喝彩,為青春奮鬥,希望當代青年也可以擁有自己的聲音,迸發出思想的光芒!

後浪觀後感11篇 回顧後浪,啟迪當下:一位文輯的觀後感 第2張

第2篇

在五四青年節前夕,bilibili以“獻給新一代的青年”的名義播出《後浪》這一文化宣傳片,並登陸央視一套《新聞聯播》前黃金時段。該宣傳片中,國家一級演員何冰作為“前浪”登台演講,他那堅定又深情的聲音極具感染力,讓不少青年聽得熱淚盈眶。

但是在激動與自豪中,回看視頻,我們會發現片中的“後浪們”出現最多的就是在各種社會娛樂活動中身着光鮮亮麗衣服的年輕人,這真的是“後浪”嗎?

後浪,不應只有自我。2020年的到來,正式宣告“80後”走向40歲,“90後”走向30歲,生兒育女如何培養孩子已經成為“80後”的主要話題,甚至有的“80後”已經需要思考孩子上大學的問題了。而“90後”,最大的也已經滿30週歲,他們現在正走在人生的交叉口,工作、家庭、婚姻、未來,都困擾着一個個已不再年輕的他們。但是作為經歷過科技發展、文化繁榮的一代,“80後”“90後”就難道不是後浪了嗎?他們現在不僅僅只是想着自己,更多的是撐起家庭與未來的壓力,而這壓力也將成為他們繼續“奔湧”的動力。

後浪,不應只有富裕。宣傳片中的“後浪”們顯而易見是城市之中成長的',他們富足、寬裕,有時間去跳傘、有時間去旅遊、有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在農村中的年輕人,卻很難去體驗這些活動,有的甚至一生也難以實現,但是你能否認他們就不是“後浪”了嗎?不,年輕的工人與農民們正推動着中國城市化與“三農改革”的進程,他們的知識與活力讓農村與城市都發生着翻天覆地的面貌,即使,他們並沒有辦法去參與到視頻中“後浪”的生活中去。

後浪,不應只有笑容。後浪奔湧在河流中,是勇敢的,是無畏的,是充滿動力的。在邊疆保家衞國的青年戰士,在醫院中與死神鬥爭的青年醫生,在科研機構中與化學元素整日作伴的青年科學家,在每一個崗位上奮鬥的青年們,都是真正的後浪。他們不只有笑容,更是有着每一種情感的活生生的年輕人,他們努力,他們強大,他們在帶着我們的國家走向富強。

2020年的五四青年節,我國是在與疫情的對抗中度過的,電視上一張張稚嫩的面孔經過汗水與心血的洗禮變得剛毅與堅強,“90後”的醫護人員、黨員幹部、基層工作者都走上前線成為國家的頂樑柱,這就是我們國家所希望的下一代,這就是真正的“後浪”。

第3篇

b站借勢推出了一個名為《奔湧吧,後浪》的視頻,由著名演員何冰擔綱演講人,不得不説何冰的表演聲情並茂,極其的煽情,然而空洞乏味的內容,絲毫打動不了生理年齡中年,心理年齡青年的我,甚至讓我心生反感。

我已年過半百,按視頻演講中的分類,必然會歸屬於前浪,而我這個前浪,卻經常跟後浪們一起浪,因為性格的關係,大夥還浪得非常和諧,所以對於我這個前浪來説,還是相對比較瞭解一些後浪的心聲的,感覺對《奔湧吧,後浪》還是有一定的發言權的。

視頻中前浪一上來就是一句,“那些口口聲聲,一代不如一代的人,應該看看你們,像我一樣看着你們,滿懷羨慕”。這句話措辭很奇怪,為什麼要“像你一樣看”呢?每個人的視點不是都不一樣嗎?你可以羨慕,難道別人就不能擔憂?憑什麼?你真以為如今的年輕人都喜歡吹捧,不渴望建議?事實上,我身邊的小年輕,會經常找我提建議,無論是工作還是感情,我也能感受得到,他們中很多人的不安和迷茫,他們在跟我交流的時候,表現更多的是“我要怎麼做”,而不是“我已經足夠好”,而我這個前浪,在這些後浪的面前,最滿懷羨慕的`,也只是他們的年輕!

接下來前浪又説了,“幾千年累積的財富,知識見識智慧藝術,如今的後浪們可以盡情享用隨意喜歡”,於是“後浪們就擁有了,前浪們夢寐以求的權利,選擇的權利”。這哪跟哪啊?如果知識見識智慧藝術,都不能隨意選擇盡情享用,那如今算哪個世紀?既然都説是財富了,那為何不把社會資源也拿出來,讓後浪們一起共享?如果這種享用知識見識智慧藝術的權利,都是前浪夢寐以求的,這前浪的追求是不是忒低了些?前浪是不是想説:“俺們還是後浪的時候,還不如你們這些後浪呢,知足吧後浪,能不爭就別爭了”?

接下來,前浪的一番語重心長,就更讓同屬前浪的我,雞皮疙瘩掉了一地。“你們有幸遇見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更有幸遇見你們,我看着你們滿懷敬意”,究竟是創造一個時代更偉大,還是發展一個現有的時代更偉大?這份敬意是前浪給後浪的,還是給自己的?不帶這麼誇自個的,好嗎?更何況這份敬意,還只是源於“傳統變現代,經典變流行,學術變大眾,民族變世界”,這完全跟“五四”精神不搭嘎,倒是跟“五一”弘揚敬業愛崗很能掛上鈎,要不合並在一起得了?反正一個偉大的時代,也不需要抗爭,是吧?

“向你們的自信致敬,弱小的人,才習慣嘲諷與否定,內心強大的人,從不吝嗇讚美和鼓勵”,個人感覺這段才是這篇演講,最最精髓之所在,也是最最矛盾之所在。演講非常巧妙的,用習慣嘲諷和否定來替換批評,把批評的聲音,描述成了一種惡意的行為,然而前浪還是忍受不了,對讚美和鼓勵的渴望。而且無論前浪如何致敬後浪的自信,也掩蓋不了他不自信的事實,一個把發出嘲諷和否定(批評)聲視為小人的人,談什麼自信?庸庸碌碌的我,都不怕別人嘲諷否定,英明神武如你,何懼有之?難道沒有了別人的讚美和鼓勵,你就自信不起來了?批評不自由,讚美有何意義?一代偉人魯迅先生,不就是一個習慣嘲諷與否定的先哲嗎?他老人家是小人抑或君子,不需解釋吧?

第4篇

也許你會説,別人的起點,我們可能得奮鬥一生才能達到。這句話沒有毛病,那請問你還想奮鬥嗎?

上層階級掌握着這個社會絕大多數的資源和財富,多少人窮極一生,也沒能實現階層的躍遷,但不可否認,也有很多人靠自己的努力,過上了嚮往的生活。

生活在這個形形色色的社會裏,可歎的是想靠雙手致富卻只能勉強維生,可悲的是看清真相後不願去努力,可貴的是看清骨感的現實卻仍然熱愛生活。

我認識的人裏面,有家裏很有錢但仍然自己打拼的富二代,也有家裏很窮靠自己打拼創立公司的貧困生。

她,家庭條件優越,旅遊、學外語,這些都是她的標配,憑她家的資源和人脈,幫她謀份工作根本不算啥,但是她選擇離開家,去往另一座城市,成為一名攝影師,靠自己的技能去生存。

條件比你好的.人,比你還努力,你好意思抱怨人生不公卻不去改變嗎?

李子柒幼年喪父,少年輟學,早早外出打工,命運對她不公,但她放棄過嗎?人家現在油管粉絲破千萬,年收入過億。

貧困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看到自己的貧窮卻不願意改變,可怕的是你覺得一做出改變就必須達到精英們的樣子。

第5篇

五四青年節,小破站的《後浪》刷屏了。國家一級演員何冰登台演講,以上一代稱許的口吻激勵當今年輕一代,點贊當今年輕人的專業態度及自信。不少人表示,看完受到鼓舞,流下了30歲的熱淚。

作為一名後浪,看完《後浪》後確實燃了那麼幾秒鐘。

但是,冷靜下來問問自己,這説的是你嗎?你配做後浪嗎?

“很多人在童年,就進入了不惑之年,不惑於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這,或許應該説的是00後?作為90後,小時候的夢想無非就是想當老師,當科學家,可是也不曾真正瞭解過他們。直到大學聯考填報志願的時候,我相信大部分人對於可選擇的專業一無所知。

記得高中政治老師曾説過:“讀書是為了什麼呢?你學的這些函數知識,過幾年就會忘得精光,其實生活中需要用到的,加減乘除足夠了。讀書,是為了鍛鍊一個人的思維,教會一個人學習的能力。”到18歲成人的時候,才明白了讀書的意義,童年,不惑之年?

“人與人之間的壁壘被打破,你們只憑相同的愛好,就能結交千萬個值得幹杯的朋友。”確實,現在大家交流,基本上都會説兩句話:我有一個朋友……,來加個微信吧……。

我們確實有很多“朋友”,他們在朋友圈裏,大部分都是點贊之交,然後,大家都不發朋友圈了。

“你們擁有了,我們曾經夢寐以求的權利,選擇的權利。”這個時代,看似選擇很多,其實,任何時代都是一樣,選擇只留給有實力的人。

選擇的權利,不在於你可以選擇接受,而在於你可以選擇拒絕。我們拒絕不了996,拒絕不了成功就是賺很多很多的錢,拒絕不了成為房奴。社會現實如此,如果無法改變,只能努力適應。

“一個國家最好看的風景,就是這個國家的年輕人!”是的',一個國的希望在年輕人身上,一個家的希望也在年輕人身上。作為一個上有老下有小,沒車沒房的年輕人,畢業四年工作四年,換工作都是無縫連接,因為沒有工作的焦慮感真是太可怕了。

今年受疫情影響,工作不好找,哪怕公司降薪、做一休一也要埋頭苦幹下去。畢竟,要先生存。這個國家的大部分年輕人,都在現實中掙扎,都在認真的想活下去。

3040後經歷戰亂,5060後經歷饑荒,8090後被房價壓得喘不過氣,等待1020後的又是什麼呢?

每個時代的浪花都不容易,但是我們往往只能看到浪尖的一抹花白,卻看不到下面的芸芸眾浪。

後浪很好,但不是我的生活,就像青春片一樣,不是我的青春。

第6篇

前兩天b站官方上傳發布了一條名為《後浪》的視頻,在總榜第一。當晚,我在其他視頻的評論區中看到了一些並不積極的評價。後來,我點開了這個視頻。

“那些口口聲聲,一代不如一代的人,應該看着你們;像我一樣,我看着你們,滿懷羨慕。”視頻不長,3分多鐘,這是第一句,但是這第一句,就讓我覺得如此的不合適。

我自己是90後,那個曾經在網上被指責的、在老一輩人心中不成器的90後中的一份子。就像是歷史重演一般,如今90後逐漸走上社會,大家發現90後好像也沒那麼不堪,好像肩膀上也能擔起一點擔子,而反過頭來看下一輩的00後,好像越看越不靠譜,這心智,這行為,能比上當年的我們嗎?曾幾何時,大家都是一路被罵着過來的,在罵聲中憑藉能力逐漸證明自己,為這個國家、社會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怎麼到了你《後浪》這裏,直接就開誇了呢?

“你們擁有了,我們夢寐以求的權利——選擇的權利”——確實;“你所熱愛的就是你的生活,你們有幸遇見這樣的時代”——確實,從心底出發,遇見這樣的時代,當得上三生有幸,因為往上數“三生”,所處的時代背景,都不如當今時代的繁華瑰麗。“但是時代更有幸,遇見這樣的你們。我看着你們,滿懷敬意。向你們的專業態度致敬,向你們的自信致敬,向你們的大氣致敬。”這是“我”嗎?90後、00後是那個“我”嗎?如果我是一名戍守邊疆保家衞國的軍人,那麼我會對你莊嚴地敬禮;如果我是一名奮戰在防疫一線的醫護人員,那麼我會回你一個温柔的笑容;如果我是一位支援物資、響應國家號召的企業家,那麼我會與你鄭重地握手;但如果我是“後浪”中的一員,那麼我不僅要懷疑自己,更要懷疑向我致敬的你。

“弱小的人,才會習慣嘲諷和否定;內心強大的人,從不吝嗇讚美和鼓勵。”但我國小的`時候就已經在一本雜誌的笑話裏學會了“捧殺”這個詞,所以我知道並不是所有誇讚的話都是合適的。“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美美與共,和而不同。”看到這裏,我已經不想説什麼了。

按時間排序翻看了一下評論區,我順着指引去看了同日發佈的《青春的逆行》。我想,我並不是“後浪”中的一員,大多數青年,都不是“後浪”中的一員。大家從來都是普通地生活着,沒有那麼的光彩絢麗。各個階層、各個崗位的人們在生活工作中儘自己的一份力量、做出貢獻,集合在一起,才有一個團結的民族,才有一個強大的中國。我想,《後浪》是説給那些b站的up主們的,那些b站的up主們,他們的的確確如視頻中所説,將那些美好、那些他們所熱愛的事物、那些快樂,分享給大家,分享給世界。他們是青年,但是,青年不是他們。

魯迅先生説過,“願中國青年都擺脱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像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裏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我會願做魯迅先生言語中的青年,有一分熱,發一分光,與眾多青年團結在一起,匯聚成太陽,照亮這個偉大的民族與國家。

第7篇

前段時間在b站上一段勵志視頻刷爆了80、90以及00後的朋友圈,點擊量超過2500萬,成為全站日排行榜第1名。

演講者是國家一級演員何冰。原文是這樣的:那些口口聲聲一代不如一代的人,應該看着你們,像我一樣,我看着你們,滿懷羨慕。人類積攢了幾千年的財富,所有的知識、見識、智慧和藝術,像是專門為你們準備的禮物,科技繁榮、文化繁茂、城市繁華,現代文明的成果被層層打開可以盡情地享用。自由學習一門語言、學習一門手藝、欣賞一部電影、去遙遠的地方旅行,很多人從小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興趣。很多人在童年就進入了不惑之年,不惑於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人與人之間的壁壘被打破,你們只憑相同的愛好就能結交千萬個值得幹杯的朋友,你們擁有了我們曾經夢寐以求的權利:選擇的權利。你所熱愛的就是你的生活,你們有幸遇見這樣的時代,但是時代更有幸遇見這樣的你們,我看着你們滿懷敬意,向你們的專業態度致敬!你們正在把傳統的變成現代的,把經典的變成流行的,把學術的變成大眾的,把民族的變成世界的,你們把自己的熱愛變成了一個和成千上萬的人分享快樂的事業,向你們的自信致敬,弱小的人才習慣嘲諷與否定;內心強大的人從不吝嗇讚美與鼓勵。向你們的大氣致敬,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美美與共,和而不同。更年輕的身體,容得下更多元的文化,我終於發現審美和價值觀不只是我們在教你們如何生活,你們也在啟發我們怎樣去更好的生活,那些抱怨一代不如一代的人,應該看看你們,就像我一樣。我看着你們滿懷感激,因為你們這個世界會更喜歡中國,因為一個國家最好看的風景就是這個國家的年輕人,因為你們這世上的小説、音樂、電影,所表現的青春就不再是憂傷、迷茫,而是善良、勇敢、無私、無所畏懼,是心裏有火,眼裏有光,不用活成我們想象中的樣子。我們這一代人的想象力不足以想象你們的未來,如果你們依然需要我們的祝福,那麼,奔湧吧後浪!我們在同一條奔湧的河流!

看完演講後我心潮澎湃,感覺自己仍是曾經那個少年,那個對未來充滿憧憬與嚮往的少年,一個世界需要我國家需要我的年輕人,但當熱情退卻,我卻陷入沉思與愧疚。何冰前輩向我們這些“大有作為”的年輕人致敬,回首往事我們到底有什麼可以值得別人致敬的呢?他説:“向你們的專業態度致敬,你們正在把傳統的變成現代的.,把經典的變成流行的,把學術的變成大眾的,把民族的變成世界的。”但似乎這裏的説的“我們”並不是包含所有人,最起碼沒有我,因為我沒有可以拿得出手的讓自己驕傲的成績,即將而立之年,似乎被歲月早早的磨平了稜角,沒有了激情,失去了愛好,忘卻了理想,迷失了方向。何冰前輩所稱讚的年輕人,好像與我們是同一個時代卻又不是一個時代,他們享受着這個時代所給與的養分,在不斷的學習當中充實自己;而我們好像總是在不斷的抱怨中成長,嫌棄、憎恨、厭惡、藐視……一天一天積攢着負能量,最終把自己塑造成一個曾經最討厭的人。

在我們這個年齡,大多為了家庭開始奔波,又或許為了成就一人終老而拼命,每天的兩點一線是那麼的平淡無趣而又必不可少,缺少了青春的調劑而略顯乾澀,但又無可奈何,只因每月那幾兩碎銀。當初立志飽讀詩書,而今一笑而過;當初立志橫掃天下,而今婉言認慫。我不知道這算不算人生歷程必須要經歷的,但是這絕不是我想要的!

人生如一場修行,得意時“一日看盡長安花”,艱難時“潦倒新停濁酒杯”,但生命的跋涉不能回頭,哪怕“畏途巉巖不可攀”,也要“會當凌絕頂”,哪怕“無人會 登凌意”也要“猛志固常在”,從經典中汲取“九萬里風鵬正舉”的力量,歷練“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豁然,“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我認為“修身”的真正意義是:歷練一顆扛得起大任的心,寬闊眼見提高格局!

而“努力”的真正意義是:以後的日子裏放眼望去,全部是自己喜歡的人和事!

有多少人是間歇性的躊躇滿志,又有多少人是持續性的混吃等死。錢的背後是“事”,把事做到極致,錢自然來;事的背後是“人”,把人做到本分,事自然成;人的背後是“命”,把生命的維度修好,好運自然會來;命的背後是“道”,有一顆助人的心就是正道!現階段的年輕人,大可不必過分攀比生活質量,把自己弄得那麼累,開朗一些豁然一些不正是我們曾經的期望嗎?何必要把大腦當成牢籠,把自己視作囚徒。

從現在開始,試試早睡早起,試試鍛鍊身體,試試通過一個愛好去融入一個圈子,試試和身邊不曾熟悉的同事、朋友聊一聊他們的日常。其實人與人之間也不過如此,通過不斷的交流來化解自己內心的矛盾,通過不斷的嘗試來探索自己未知的世界,亦或者通過不斷的失敗來積累自己匱乏的經驗。

是的,從現在開始再做回一個年輕人,展示年輕人該有的獨一無二的魅力!

第8篇

五四青年節之際,一則獻給新時代青年人的演講《後浪》在全網刷屏,一石激起千層浪。不管是“前浪”抑或“後浪”,組工幹部要甘做推波助瀾的“朵朵浪花”,逐浪而行,奔騰不息。

要有“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志向。西方有句諺語:一隻沒有方向的船,無論它漂流多遠都是徒勞的。組工幹部作為“管黨員的黨員、管幹部的幹部、管人才的人才”,肩負着為黨的事業發展提供堅強組織保證的光榮使命。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組工幹部要把個人的追求融入黨和人民的事業,立大志,修大德,清醒認識要前往的方向,清醒“為誰幹事業”,以對黨忠誠之心,選對黨忠誠之人,盡對黨忠誠之責;要旗幟鮮明講政治,善於從政治上觀察和處理問題,遇事多想政治要求,辦事多想政治規矩,處事多想政治影響,成事多想政治效果,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要有“會當擊水三千里”的激情。時代楷模黃大年同志曾在入黨志願書中寫到,“若能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騰,呼嘯加入獻身者的滾滾洪流中推動人類歷史向前發展,我覺得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當前,戰疫戰貧雙線疊加,改革潮流滾滾向前,組織工作面臨的航程考驗更加嚴峻,或有礁石密佈,或有暗流湧動。組工幹部要有“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決心和毅力,逆流而上乘風破浪,扛起主責、抓好主業,敢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推動幹部當好事業的開路人、基層組織當好脱貧的領頭羊、黨員當好發展的先鋒隊、人才當好創新的主力軍。

要有“勇做時代弄潮兒”的擔當。今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脱貧攻堅的收官之年,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之年。新時代新徵程,面對“船到中流浪更急”的挑戰,組工幹部要走在前、作表率,主動找位,主動作為,“越是艱險越向前”,擔當時代責任,勇於砥礪奮鬥,練就過硬本領,錘鍊品德修為,爭做新時代的“勁草真金”;要“咬定青山不放鬆”,以闖關奪隘的氣勢、捨我其誰的擔當、只爭朝夕的勁頭,主動匯入建功立業的“大江大河”,擼起袖子加油幹,比學趕超奮爭先,在劈波斬浪中激盪起奮進新時代的組工力量。

第9篇

20xx年5月3日,b站聯合各大主流媒體推出了五四青年節的演講《後浪》,演講人為國家一級演員何冰,聲情並茂的演講,再配上富有感染力的bgm,迅速刷爆朋友圈,“後浪”一時間成為熱詞。

演講從“一代不如一代”的爭議話題切入,然後從“羨慕”到“敬意”再到“感激”層層展開,表達了對新一代年輕人的堅信。“你們正在把傳統的變成現代的,把經典的變成流行的;把學術的變成大眾的,把民族變成世界的;你們把自己的熱愛變成了一個和成千上萬的人分享快樂的事業……”演講抒發了對青年數不清的期許和祝福。60後何冰所代表的“前浪”,主動走向了“後浪”,主動去對年輕一代進行了解,而後理解和祝福。

從這部片發的時間上看,五四青年節,具有特殊意義,屬於青年人的節日。這天,我們看到這樣激勵人心的短篇自然而然會將自己帶入其中,幹完了這碗雞湯。

“那些抱怨一代不如一代的`人,應該看看你們。一個國家最好看的風景,就是這個國家的年輕人。你們有幸遇見這樣的時代,時代更有幸遇見這樣的你們”。也許作為80後,90後或00後其中之一,我們曾經被非議過,但是國家發展的重要節點上,也正是這些被我們“非議”的年輕人,扛起民族復興的重擔。國家有難,年輕人們始終衝在最前頭。

第10篇

五四青年節當天,發表在b站的演講視頻《後浪》引起了大家的關注。演講視頻不長,才不到四分鐘,在剛看完視頻的那幾分鐘裏,我確實收到了極大的鼓舞,就像何冰老師説的那樣,我出生且生活在一個自由開放的年代,我是幸運的。但經過仔細的.思考後,我又反問自己,我真的那麼自由嗎?和強烈肯定這個視頻及強烈否定這個視頻的人不同,我認為合併老師説的有可取之處,也有過於理想化的地方。老師所説的,可以盡情享用現有資源,可以按自己的喜好做出選擇的當代青年,其實只是我們中的一部分人,或者説是我們的一部分生活。

我作為一個20歲的青年,對未來,對我的喜好,更多的其實是迷茫,我想應該也有很多人和我一樣,不清楚自己到底喜歡什麼,也不知道自己以後該從事什麼工作。能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興趣愛好並把它作為自己從事的工作的人,是幸運的。更多的人,只是在權衡利弊之後做出了一個更有利於自己發展和今後生活的選擇。這個後浪,我把它理解成前浪的後代,而大多數的年輕人,其實是在努力成為前浪,或者説是後浪下的泥沙,在推動着後浪前行,使自己的後代能像後浪一樣生活。後浪,可以去蹦極,可以去跳傘,可以去做任何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這一切都是需要條件的,而我現在能做的,就是向前看,為自己及自己的後代能過上後浪的生活積累資本。希望有一天,大家都可以成為後浪,面對自己的生活毫無壓力,面對自己的興趣愛好不再有金錢上的煩惱。

第11篇

在五四青年節的今天,bilibili發佈了獻給新一代的演講《後浪》。

觀看的第一遍,確實,激昂的詞句、巧妙的視頻剪輯、對年輕人的讚美與祝福和洶湧的彈幕帶來的視覺衝擊,讓我在那麼一瞬間有些熱淚盈眶。

這樣的表達方式、這樣的平台影響力、這樣的廣泛傳播,已經達到發佈這個視頻最初的意義了。但在這種情緒高昂的煽動、強烈的聽覺和視覺衝擊下、以及不斷地對年輕一代文化的認同與讚美中,一些年輕人很容易陷入這種感動、自豪的情緒之中,而忽視了,可以從其他的方面去思考這個主題。

我尊重視頻創作者的心血,也懂得製作此視頻的重要意義。但,我想從不一樣的角度提出一些問題。

“人類積攢了幾千年的財富所有的知識見識智慧和藝術像是專門為你們準備的禮物

科技繁榮文化繁茂城市繁華現代文明的成果被層層打開可以盡情地享用”

科技繁榮讓多少年輕人成為娛樂的附庸,在娛樂八卦、笑聲尖叫聲中日益麻木,情感枯竭,失去了探索“財富”的渴望,將“禮物”棄置一旁?

“你們擁有了我們曾經夢寐以求的權利選擇的'權利”

選擇需要資本,更需要勇氣。在被滿屏幕的污言穢語淹沒後,在無數次碰壁三個數字後,在不斷髮聲—關禁閉的循環中掙扎後,還能大大方方地將這一權利形容為“夢寐以求”嗎?

“弱小的人才習慣嘲諷與否定內心強大的人從不吝嗇讚美與鼓勵”

愈是弱小,愈需要讚美與鼓勵,愈是強大,愈能承受嘲諷與肯定。嘲諷與否定是攻擊他人的匕首,能不能是點醒夢中人的利器?讚美與鼓勵是舞台上的鮮花與掌聲,能不能是照亮黑暗的一束光明?

“更年輕的身體容得下更多元的文化審美和價值觀。”

面對深色人種,排外情緒高漲,甚至扣上國家、民族、文化的帽子,意見不合者拿起所謂的愛國武器正大光明地攻擊;審美趨同在各大社交平台輕易綁架年輕人;扭曲的價值觀能夠透過網絡神不知鬼不覺地滲透到年輕人的思想中。

最好看的風景,不是“網絡上重拳出擊,現實中唯唯諾諾”的鍵盤俠,不是被大流推着走,失去了獨立思考能力的透明人,不是立滿豪言壯語,在温水中安於現狀的青蛙。

“因為你們這世上的小説音樂電影所表現的青春就不再是憂傷迷茫而是善良勇敢無私無所畏懼”

從古到今的文學藝術,只表現積極情感的一面嗎?憂傷、迷茫的好作品,不能在這個時代被廣泛宣傳、欣賞嗎?如果文學藝術不表達人類的細膩情感,失去了共情的能力,只剩下一個充滿正能量的平面,我能不能稱其為“文化趨同“?在這樣的文化下成長的年輕人,會是一個情感豐富、鮮活立體的“人”嗎?

我們的時代不是最壞的時代,但也不是最好的時代。作為後浪,以何種姿態奔湧,以何種姿態超越前浪,又以何種方式迎接之後的後浪,這是每個年輕人,每個時代都不斷探尋的問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