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趣作文16篇 食物的魔力:從味蕾到心靈的創造力

來源:巧巧簡歷站 6.79K

食物是人的生命之源,也是文化交流和情感表達的媒介。食慾和寫作都是需要創造力和靈感的活動,因此“食趣作文”應運而生。這個主題涵蓋了食物的種類、烹飪方法、味道和餐桌禮儀,以及食物對我們生活的影響。讓我們一起探索世界各地的美食和文化。

食趣作文16篇 食物的魔力:從味蕾到心靈的創造力

第1篇

火鍋,古稱“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中時發出的“咕咚聲”而得名。

火鍋種類多矣,我所鍾愛的是屬於南派火鍋的“麻辣燙”著稱的重慶火鍋。

火鍋,趣在親民。冬天我最愛吃火鍋,看着霧氣緩緩上升,周圍飄散着食物的清香,我恍惚感覺這就是最真實的人間煙火氣。而且每次吃火鍋我都能吃很久,總覺得這種食物就要和大家説着話慢慢吃。遲到底料變淡,然後大家身上都沾染了火鍋的香味,才算可以散場。

火鍋,趣在吃法。火鍋的吃法不同於中餐菜,不是將以烹調好的菜餚端到桌子上就可以吃,而是把一些半成品端到桌上,都自己親手操作,自燙自食——這便是他的趣點了。要想吃的好,必須瞭解火鍋的吃法。“先葷後菜,先厚後薄;葷素搭配,熱涼皆宜;前飛後走,左魚右蝦,四周輕撒菜花。”巧記口訣,色香味俱全。慢條斯理地夾起一個羊肉卷,放到鍋裏刷一刷,羊肉由鮮紅色變成肉棕色,撈出來蘸點辣醬,放入口中,肉質鮮嫩,出入口時辣醬的味道比較濃郁,但是嚼兩下,混合着香辣氣息的肉香便蔓延開來。重慶火鍋的辣很是勾人,以便讓人覺得辣,一邊又想吃更多。這時候,一頓火鍋再配上啤酒,更能彰顯熱烈融洽的.氣氛。

火鍋,趣在性格。人就應該像火鍋一樣,能包容萬物,能紅紅火火,有朝氣有温暖,能體味到人生的起起落落。火鍋,就是對生活的熱烈希望。

火鍋的趣味實在是無窮無盡。想必你也一定吃過火鍋吧,是否也從中感受到其濃濃的趣味呢?

食趣作文16篇 食物的魔力:從味蕾到心靈的創造力 第2張

第2篇

在小區的門口,來到了外婆家。我慢慢地走上樓梯,滿懷着欣喜和愉悦來到了外婆家。

今天,是中秋節。是一個家庭團圓的日子。外婆準備了豐富的晚餐等待着我的到來。

我只能苦苦等待,等着夕陽西下,期待着時間快快過去。終於,夕月欲頹,璀璨的晚霞也從雲朵中吐露出來,天邊成了一抹淺紅色,太陽好似在紅色海洋中一般。

不一會兒,外婆的美味佳餚也就燒得差不多了。外公也開始了佈置。他拿出了蠟燭,水果還有各種各樣的月餅。過了片刻,外婆的菜燒好了,來的人也都齊了,天也黑了。我們也開始舉行拜月亮的儀式了。

在陽台已經擺滿了飯菜和水果,窗台上還擺着幾隻蠟燭,它散發着奪目的光芒,在月光的照耀下,菜式也顯得十分漂亮。水果閃閃發光,散發着誘人的色澤。

此時,這裏已經出現了三個月亮,天上明亮的月光,照在餐桌的月餅上,映在人們的心目中。

祭拜結束就應該開始品嚐美味了,燒得脱骨紅燒雞,紅得鮮豔;洋葱燒黃鱔,黃得誘人;香菇油菜得燒得十分翠綠。終於可以用筷了。我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狼吞虎嚥。美好的滋味越不知道如何表達了。

吃完了飯,就可以開動月餅了。我坐在了窗邊一邊嚼着月餅,一邊賞着月。“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我們應該享受這美滿的.團圓。

吃着手中的月餅,豆沙餡的鮮甜可口,孜然味的香氣十足,椒鹽味的十分鹹香。

珍惜美妙的時光,品味中秋美好。感食物,得到趣味,此乃食趣。

第3篇

一大家子人坐在桌邊,聊着家常,吃着飯菜,洋溢着滿滿的温情。

每年中秋,月餅,瓜果早早就備好了,八月十五是吃藕的好時節,奶奶會炒藕絲,炸藕餅,我和姐姐總會掐好時間,裝作路過的樣子去等炸好的藕餅吃,奶奶有一個土灶,上面架着兩口大鍋,倒滿油後,期待的姐妹倆數着鍋中“噼裏啪啦”的拍子,等一個個金黃色的小藕餅出來後,都顧不上燙,吹幾下就往嘴裏塞,金黃酥脆的外皮咬開裏面是滿滿當當的'豬肉,偷吃完手上和嘴上都是油冒冒的。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喝完甜甜的臘八粥後,臘魚臘肉就都掛起來了,奶奶家也早掛上了一串串香腸和一塊塊臘肉,果盤也堆滿了糖果和橘子,大街小巷都洋溢着滿滿的“年味”,除夕夜的年夜飯是最為豐盛的,雞鴨魚肉看得眼花繚亂,屬於我最愛的必然是炸春捲,白白胖胖的小春捲跳下鍋後便跳起了舞,香氣在空中炸開。我總會跑到廚房偷出剛炸完的春捲,薄薄的外衣裏面是菜肉混合的餡,記憶中我和姐姐一起偷摸着分享被發現後總是開懷大笑的場景,如今卻再也找不到了。現在年夜飯總不在奶奶家裏吃了,儘管餐館的飯菜也同樣可口。但記憶中一大家子人共同舉杯歡慶的樣子不復,開始低着頭看手機了。每想起那藕餅和春捲的滋味,心中總洋溢着暖意。其實那團圓飯的滋味,細細品起來,回味是無窮親情的温暖。

第4篇

萬里無雲,斜風細雨,當微風吹過臉頰,心生寒意。但每當在家鄉,聞到小巷中傳出的美食香味,總是讓我難以忘懷,總是讓我身心愉悦。

我的家鄉在紹興,這個地方因河流多橋樑多,是一個十分著名的江南水鄉。紹興也是一個美食之都,畢竟有幾千年的歷史,許多美食從以前流傳至今,如臭豆腐,梅乾菜,茴香豆……外地的遊客幾乎全窩在魯迅故里,因為許多的有名特產,都是名人魯迅在幼時吃過的.,他們也想品嚐一下。

豆腐在紹興十分常見,基本在小巷巷口上都可以碰見。我最喜歡吃的就是臭豆腐,我經常去買。一顆顆塊狀的豆腐放油中,炸兩到三分鐘,再塗上紹興有名的甜醬,一口放進嘴裏,倍感美味,豆腐中的油都擠了出來,十分可口,十分鬆脆。

紹興的黃酒也十分有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類之一,它與啤酒、葡萄酒並稱世界三大古酒。約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時代,中國人獨創酒麴複式發酵法,開始大量釀製黃酒。後來,人們還製作起了黃酒棒冰,老少皆宜,值得品嚐。

紹興不僅有臭豆腐和黃酒,還有美味的梅乾菜。梅乾菜是經過加鹽醃製。最後曬乾裝壇。菜乾油光黃黑,香味撲鼻,解暑熱,潔臟腑,消積食,治咳嗽,生津開胃。有些人把肉與梅乾菜混合,在鍋中蒸兩個小時,肉就格外的軟。梅乾菜扣肉在紹興也十分有名,在家家户户的餐桌上,經常可以看到這一碗菜。

這些美食讓我對家鄉產生熱愛,就感覺我的家鄉是一個很好的地方,有山有水有美食,十分美好;趣味叢生。

第5篇

蟬鳴聒噪,綠樹陰濃。白瓷碗散着白氣噹啷一聲被端到餐桌,一家人在飯香中説笑。

“哎,你還記得不?你小時候可煩捉跌嘍龜了,天一黑,你就在嘴裏唸叨——別出來呀,別出來。我和你爺爺就等着捉它,你這一念,還真怕它不出來。”奶奶邊給我夾菜,邊閒聊。

“我不是怕黑嘛,不敢跟你們出去,一個人在屋子裏又害怕。就想出這麼一損招,覺得説一説它們就不會出來了,當時年少啊!”

在我們家鄉,夏天有捉金蟬這一活動。上到八十多歲老太,下到兩三歲的小屁孩都加入。捉的金蟬,等到秋天做鹽炒蟬蟲,還可以拿蟬殼賣錢。

捉蟬蟲是件麻煩事,要等到夜色正濃時。它們喜愛在黑夜慢慢爬上樹,等待脱殼變成白白的知了。隨着時間推移,就會變成我們隨處可見的黑知了。

天一黑,家家户户就出動了。手裏拿着探照燈,身上還揹着一個大瓶子,這是放蟬蟲用的。我還記得我不那麼怕黑時,跟着爺爺奶奶去捉蟬蟲的那幾次。

我揹着個較小的瓶子,手裏拿着一個較小的手電筒,在石子路上蹦蹦跳跳。看別的小夥伴瓶子裏都裝了好多個了,才真正開始行動。

電筒射出暖黃色的光束,我就藉着這光束排查一個個樹幹,小朋友眼力好,不時就能看到幾個。能夠着的我就抓,不能夠到的當然是喊爺爺奶奶來。不過他們幫我拿下來的,還是要放到我的瓶子裏。對我來説這可是一場比賽。

當時也沒有時間概念,等到瓶子裝的差不多了,沉甸甸的,我才覺得有睡意。

夏去秋來,秋天也是一個美好的季節。收集的殼終於有着落了,收殼的小販沿着小路騎車,幾乎每家每户都會叫他停下,手提着一大袋的殼,那金燦燦發着光的`殼。

雖然賣殼也是一件特別重要的事,但秋天最重要的還是吃蟬蟲了。奶奶把蟬蟲洗的乾乾淨淨,滿身泥土的盔甲變得金光閃閃,真帥氣。洗乾淨的蟬蟲放到加了油的鍋裏炒,再加點鹽。等到香氣溢出來,融入到空氣裏,飄向我們鼻旁,就可以盛出來了。

我其實不太喜歡吃蟬蟲,奶奶一夾我就跑的遠遠的。最後還是吃了,奶奶告訴我,吃蟬蟲可以長翅膀。我信了,但這效果似乎有些太慢了,我到現在連翅尖都還沒冒出來。

“我都忘了,你姥姥不是帶過來一包跌嘍龜嗎?明天給你們炒着吃哈。”這是奶奶説的話。

第6篇

“食”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暑假已至,由於媽媽最近工作繁忙,每頓飯只能以外賣搪塞過去。剛開始,我還覺得這樣新鮮有趣,每天花樣豐富。漸漸的,我開始想念記憶深處的那份食。

説起有趣的“食”,很多人可能會想到某次豐盛的“食”,或是春遊時分享的“食”,又或是學校食堂的大鍋飯香噴噴的“食”……但對於我而言,“食趣”一定是外婆做的飯。

平時在家,時間擠壓的寥寥無幾的媽媽,每頓飯都會盡量用心的做,但為了效率,隨着燃氣灶滴的一聲響,如龍捲風般一會兒就能端出一盤滴着血的牛排,或是一鍋燉。我對此早就習以為常。可最近餐桌上總是出現外賣,使我慢慢接受不了。外賣裏的食材沒有家裏的那麼安全、質量保證,所以吃多了便會感到油膩。再美味新鮮的食物,裝在簡陋的塑料盒裏,都會讓人不太有胃口。

這時,我就想起老家外婆做的美食。外婆早已退休,每天時間很充沛,又對做飯有大量的激情。早中午三頓,雖然不一定每頓都大魚大肉,但每次吃,都能感受裏面暖暖的愛心。

也只有經歷了天天以外賣為食的生活,我才開始珍惜在老家天天吃外婆做的飯的時光。小時候,每頓飯都會和弟弟請求外婆打開電視,觀看小時候最喜歡的動畫片,從而忽略了飯菜的健康美味,以及飯菜背後外婆每早去菜場挑選最新鮮的蔬菜,然後在廚房忙碌的'身影。彷彿吃飯對於我們來説就像是個每天必做的,平淡無奇的任務。但外婆依舊每頓餐都保持有葷有素,都會盡量用心使它健康美味。但這一份暖心,都在小時候的我們在眼前掠過,現在才回憶印在心中。

有種幸福叫家裏的飯菜,叫外婆做的菜。外面的飯菜也許色香味俱全,但還是總感覺少了點什麼——也許少得是那股熱騰騰的熱氣,還有一家人圍在一起吃的人氣。在學校吃是為了基本的維持體力的需要,只有回家,看到外婆做的那熱騰騰的飯菜,才感到打心底裏的家的温暖與幸福,心中無所顧忌,安心、輕鬆。於是現在,不再像小時候那樣幼稚的我和弟弟,每次吃飯時,不會再嚷嚷着想要看動畫片,而是等待大廚外婆最後一個坐下,一家人拿起碗筷,一邊“食”,一邊“趣聊天”,一家人在明黃温暖的燈光下其樂融融,感受真正的“食趣”。

我想,食與趣相合,呈現的不僅僅是如何去吃,更是如何讓意義深入生活的細節,使每一天的每一件小事,都值得回憶與品味。

第7篇

大千世界,處處都有着無限趣味,而我獨鍾情於食趣。

清晨,當朝陽的第一縷陽光刺破了晨曦,這座小城便如一個龐大的機器般開始運作起來了。第一個衝出家門的,必然是拎着書包的國中、高中生。這時,早餐店便忙碌起來了,蒸騰的`白煙瀰漫了早餐店,店內人影綽綽,空氣中飄着飯菜的氣息,人聲鼎沸,送走了一撥顧客,又來了另一撥。經過漫長的夜晚,面對噴香的食物,人的食慾會油然而生。早晨,面對一碗散發着裊裊白煙的小米粥,一隻剝得十分乾淨的雞蛋,又有誰能不產生飲食的慾望呢?

中午,忙碌了一晌的人們已飢腸轆轆,餓得前胸貼後背了,這時,來一碗香噴噴的面,配上雞蛋和青萊,該是多麼漂亮的一頓午餐!這,便是食物的趣味!夾一筷子面到口中,這時,便會脣齒留香,回味無窮,讓人不能善罷甘休,必須把面全部送入肚中,才心滿意足。

雨天,躲在一家咖啡廳裏,要一份甜品和一杯奶茶,靜靜地坐在窗邊,望着窗外的雨析淅瀝瀝地下,如同“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一樣。雨,帶給人心中一種莫名的靜謐與滿足,令人不禁把浮躁的心沉下去,沉下去,一心只看雨景。我攪着奶茶,輕抿一口,有濃濃的甘甜藴藏在其中,品味食物,難道不是一種樂趣嗎?

品味食物,有情趣,也有樂趣。不管食物是什麼味道,或酸或甜,只要靜靜品味,都會有它的獨特味道藏在其中,令人回味無窮。

正如人生,不管一個人的人生是一帆風順還是坎坷不平,只有用心品味,終有一份感動含在心中,令人久久無法忘懷!

第8篇

説起美食,我的耳邊不由得想起一個低沉的男音,沒錯正是《舌尖上的中國》,每天介紹的那些美食,讓人垂涎欲滴。

醉蟹、醉蟹,顧名思義就是喝醉的螃蟹,但螃蟹是怎麼喝醉的呢?一開始我百思不得其解。

回到了老家,已近開飯,桌上擺放着兩盤螃蟹,一盤是煮熟的,一盤還沒有煮的樣子。看我急吼吼的樣子,爺爺笑着提醒:等會兒,燙呢!

終於開飯了!我先抓住了一個螃蟹將它迅速扔進我的碗裏。然而,這樣做的後果就是,我的指頭還是被燙得通紅。不過,這讓我早早聞到了螃蟹的香味。我嚥了咽口水,面對這美食無從下手,只能乾瞪眼。

一旁的爺爺似乎看出了我的'窘態,悄悄地對我説: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你看燙到了吧。你等一下,我給你拿一個好東西。然後從櫃子最裏面拿出了一個盒子,放在我的面前,打開盒子,看到的是那平時不怎麼用的“蟹八件”。

在工具的幫助下,我將蟹掩(即蟹肚臍部分的一小塊蓋,公蟹母蟹形狀不同)去掉,順勢揭開了蟹蓋。一陣香味撲鼻而來。夾起那金黃的蟹肉,一口含住,入口即化,似如香甜的棉花糖,又如可口的肉鬆。吃完蟹蓋輪到蟹身,先用剪刀將多餘的蟹腳、蟹嘴和蟹肺剪掉;用勺柄將蟹身中間一個呈六角形的片狀物挑出來,那是蟹心部分,丟棄;用小勺舀點醋淋在蟹身上,然後把蟹身的蟹黃蟹膏吃乾淨。在爺爺的指導下,我拿釺、鑷、叉、錘,或剔或夾或叉或敲,一件件工具輪番使用。最後剩下蟹的八隻腳,包括兩隻大鉗。放涼後其中的肉會自動與蟹殼分開,很容易被捅出甚至是被吸出,因此要留待最後來吃。

別急,先用剪刀把蟹腿剪成三截,最末一節蟹腳尖可充當工具。用蟹腳尖細的那一頭把蟹腿中段的肉捅出來,再用蟹腳尖粗的那一頭把蟹腿前段的肉捅出來。將蟹鉗分成三段,前兩段都可將蟹殼直接剪開,用勺舀出肉。最後的那隻鉗子,技巧是剪開兩邊,然後用手往相反的方向掰兩隻鉗腳,鉗殼就完整地分開了。在工具幫助下,兩隻螃蟹頓時被舔吃得乾乾淨淨。

意猶未盡,我拿起第三隻螃蟹。爺爺突然制止了我,説:“螃蟹一天只能吃兩個,吃多了會鬧肚子的。”我頓時停住了手,螃蟹雖好吃,但鬧肚子的滋味也不好受。看着爺爺吃沒煮的生蟹,我一臉的狐疑。

古時候,有一個讀書人,住在湖邊。這兒盛產螃蟹,每天都有大量的螃蟹從湖底爬到岸上去,甚至還會爬到人們家裏去。而當地賣螃蟹的大多都是小打小鬧,沒有一個是有遠大目標的。

這個讀書人發現了一個商機,於是他便開了一個賣螃蟹的商鋪。生意雖然不錯,可總有剩下來的呢,扔了又浪費,再放就不新鮮了,自已也吃不了多少。怎麼辦呢?有一天,他喝黃酒時,看到罈子裏有隻不知什麼時候掉進去的螃蟹,拿出時香氣四溢,入口還驚人的美味。

他猛的一驚:“有了!”他可以把螃蟹放在酒裏浸泡,這樣不僅可以使蟹更美味,又可以保存比較長的時間。後來有人把活的直接放進去,也有人把熟的放入,這就是生醉蟹和熟醉蟹。

熟的醉蟹只能算做開胃小菜,而生的醉蟹就要看你有沒有一個強大的胃了。

當然,螃蟹的吃法可多了:蟹肉圓子、蟹黃包子、蟹黃湯包、蟹粉燉蛋……不説,又要流口水了。順帶告訴你個趣事兒:帶鉗子的那個關節,把蟹肉吃完後,螯可以張開形成一個展翅欲飛的蝴蝶形狀奧。

嘗不盡舌尖至味千千萬,説不盡中華美食五千年。食在中國,趣在文化,享在盛世!

第9篇

我不算吃貨,但我媽卻一不小心練成了廚神,蛋撻、泡芙、壽司等,花樣十足。我的後宮佳麗三千,我最愛三瓢飲。

這第一瓢就是意大利麪。混血美女,流淌着意大利的血脈,偏生了副中國面孔,明眸善睞,動人心絃。麪條根根分明,韌勁十足。只見媽媽嫻熟的手法,靈活的轉身,“咔咔咔……”“泚……”“啫……”番茄獨特的亮紅色,飛流而下,均勻澆蓋於泛着米黃色的面上,顆顆飽滿的番茄丁攜裹於紅潤色澤的肥蝦上,似凹凸有致的美女身着一襲紅裝,巧笑嫣然,亭亭玉立。

“呲溜!”一抹濃郁的酸甜味瞬間在口中蔓延,又在味蕾中炸開。蝦肉鮮嫩q彈,蝦尾酥脆,酸中夾鮮,鮮中微甜。麪條圓潤,堅韌有勁道。而此時在我面前展開的,是紅紗女子隨樂翩翩,身姿靈活,舞步多變。

這第二瓢,完全不同於前者的嬌媚,是一個粉粧玉砌的小女孩。可是,膚白貌美的萌妹子,卻偏偏取了一個妖豔無比的名字——雪媚娘。它的外皮由多種澱粉融合而成,又攆成似羽翼般輕薄的皮。當中的奶油也需高強度長時間的打發,漸漸綿軟蓬鬆,灑上過篩早已磨成粉的奧利奧,輕輕揉圓,一顆白白嫩嫩的軟糰子便如此誕生。我小心翼翼地托起,將它視為掌上明珠,可嘴角卻不加掩飾地垂涎欲滴。

我眼一閉,心一橫,奶油入口即化,甜而不膩,唯餘微微香甜在口中,混合着巧克力味的奧利粉,輾轉不久,又忽而消逝。又一口,清涼的'口感,濃郁的香甜,裹挾着轉瞬即逝的淡淡苦味,流連着、蔓延着……如此温婉,而又嬌嫩。

這第三瓢醬排骨,畫風突轉。身為女兒身,卻似英姿颯爽的男子,棕褐色的皮膚,滿身健壯的肌肉。可畢竟身為女子,不得男兒列,在如此威身下,暗藏絲絲甜蜜,再配上口感清爽的翠綠色腕帶,這道醬排骨,不可多得,也不可貪戀。

第10篇

在夕陽的照耀下,古樸的青石板的小路上,坐落着一條繁華的商業街。街道的兩旁,各色的店鋪站在那,向你招手。户户閉着大門的人家中,陣陣青煙從不起眼的煙囱上徐徐升起,給被殘陽染紅的天空穿上五彩繽紛的外衣,為索然無味的空氣帶來陣陣芬芳。在這各色食物香氣混雜空氣中,吹來了人們對食物的渴望。

突然,一陣微風吹來了一股特殊的味道,順着香味飄來的方向大步走去,看見一輛不起眼的小道口,那裏面是一個四合院,一個老頭站在人羣的中間,手上拿着一雙超長的筷子,站在車上的油鍋前,嫻熟地使用着那一雙長筷。長筷撥弄着油鍋中一粒粒方方正正的固體。固體剛進入油鍋時,就馬上進入油底的底部,在滾動的油和翻騰的`浪花下面遊動,不一會兒,它就浮了起來。這個小傢伙滿足地浮起,脹脹的肚子,好像喝飽了油,之後就被撈起,放入了一個圓圓的盒子裏。

在一個平淡無奇的盒子裏,卻閃爍着讓人無法移去目光的東西,它就是臭豆腐。在它油光可鑑的皮膚上,閃着能鎖住人眼球,吸引人目光的金光。在山上方的半個太陽的餘暉曬在它上面,反射到遊動的白雲上,織出了一塊大大的圍巾。

我迫不及待地用竹籤插起了一塊。當竹籤插進它時,它的嘴吐出了一點金黃的液,但由於不捨吐出,它很快又吸了回去。剛進嘴,用牙齒一咬,它就在嘴中炸開,油温使你不得不快快的嚥下去,雖未品出味道,但它的香味卻仍在脣齒之間徘徊。遲遲不願走出你的嘴,不知不覺,一盒臭豆腐就下肚了,使你回味無窮。

第11篇

食趣,重在“趣”。它包含的不僅僅是準備中的忙碌、做飯時的快樂、做成後的滿足、品嚐時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它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加深了親情。

下個月,姥姥就要過生日了,她決定今年不去飯店吃飯,而是在家裏吃,在家裏可以暢快的聊天,一起做飯享受生活,體味親情。我們打算每個人都大顯身手,自己設計並親自做一道菜,組成一桌團圓飯。

之前每次去姥姥家,都是姥姥親自下廚,為我們準備美味佳餚。她廚藝高超,做出的飯菜色香味俱全,令人垂涎三尺。這次生日宴,對於從不下廚的父親和我來説,可謂是一大難題!

父親是學理工的,平時很少下廚;最近我卻發現父親每晚都拿着一本食譜研究。食譜裏菜式繁多,種類齊全,父親從中挑選了一個容易製作又富有含義的一道菜--翡翠如意卷,有“事事如意”之意。當晚,父親就已經開始準備食材:小白菜、肉、葱和一些調料。父親先把肉製成肉餡,然後用翠綠的焯過水的白菜把肉餡包好,包好的白菜卷像一個個的翡翠如意一樣擺放在盤子裏,煞是好看。接着放到蒸鍋裏蒸熟,再用澱粉製成湯汁淋在翡翠捲上,一道“翡翠如意卷”就做好啦!

一個週末的晚飯,媽媽我做了我喜歡的.拔絲地瓜,我受到了啟發:可以把地瓜改成姥姥愛吃的香蕉“如法炮製”成一道甜蜜的菜!第二天我讓媽媽幫我買了一些香蕉,準備嘗試一下。

我先將香蕉的兩頭去掉,接着再切成一寸長的條狀,然後用麪粉裹好,再放到油鍋裏炸一下,接着放入少許白糖,用鍋裏的熱油和糖攪拌成糖漿,最後把炸好的香蕉條放到鍋裏翻炒,讓糖漿將其完全包裹。這時的香蕉條色澤光亮,像一條條小金條。經過多次嘗試與改良,我做出的拔絲香蕉外酥裏嫩,口感極佳,得到了父母的誇獎。

姥姥過生日那天,大家在廚房裏忙碌着。我的菜最後一個出場,因為這道菜要趁熱吃,這樣才能拔出亮晶晶的金絲。一條條金絲,牽動着大家的心,讓每個人之間的關係更進一步。姥姥吃得津津有味,讚不絕口。對姥姥來説,這是個特別的生日宴;對於我,也同樣意義非凡。

美食帶給我們的不只是內心的滿足,味蕾的享受,還有濃濃的親情。食物,可以作為一種載體,傳達着親人之間的愛,獲得一種發自內心的温暖與幸福。

第12篇

童年是一場如詩的夢,在這車馬喧囂的世間,將童年的回憶一點點取出,細細品味,品味少時的天真,品味食物背後的樂趣。

小時候,三伏天的太陽曬得人都快熟了,在最熱的中午,我急忙奔出去,買了一個西瓜。在回來的路上,把大西瓜當作寶貝似的,抱在懷裏怕掉了,捧在心口怕滑落了,只得頂在頭上,兩隻手支撐着西瓜的兩側,頭垂得低低的,腰彎得深深的',儘管很不舒服,但為了我的西瓜,也只得顫顫巍巍、惶惶恐恐,活似個進貢的使臣。如此情景,頂回家來,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頂回家的西瓜還不能直接吃,得放在井水裏冰鎮一段時間,到了傍晚才能吃。

這段時間,我這個吃貨自然是心癢難耐,看着靜卧水中綠玉一般的西瓜,也不由得口水“飛流直下三千尺”了,但這可是在水裏冰鎮的西瓜呀,媽媽可説了,吃了沒冰好的西瓜,會因為西瓜表面的熱氣,越吃越熱的!也無法,只得似個猴子似的,緊盯着西瓜,一邊想象西瓜的甜美,一邊期盼着傍晚早日到來。

好不容易熬到了傍晚,媽媽拿起水果刀開始切瓜了,我卻一直站在她身邊,媽媽問:“你為什麼站我身邊啊?”

我忙答到:“老師説了,要觀察生活,我這是在觀察如何切瓜。”説得好聽,其實我是怕老媽偷吃,看着她,萬一她偷吃多了點,賴給我怎麼辦?

切好的瓜擺在盤中,綠色的瓜皮上站着紅色的瓜肉,絲絲白色的霧氣飄浮上方,一種水氣的濕潤和瓜肉的甘甜交織在一起,吸引着饞蟲,再襯上青花瓷盤,還沒開始吃,就似一幅畫了。“葉碧藤青果碩圓,瓤沙紅脆噬甘甜”正是這般景象。剛端上桌,我一馬當先,搶了最大的一個,同時説道:“冰鎮過的東西,直接吃的話,對腸胃不好,我得替你們試吃,以個人的健康換全體的健康,不用感謝我,這都是我應該做的。”一邊鐵骨錚錚,大義凜然,一邊狼吞虎嚥,風捲殘雲。

媽媽見了,輕拍我的後腦勺,嗔怪道:“饞貓,知不知道西瓜吃多了,西瓜籽會在肚子裏發芽,長出西瓜來的!”聽了,並不感到害怕,反而覺得,這塊我吃下去的西瓜有好多籽,那豈不是能結出好多西瓜來,那樣吃西瓜就不用再出去買了,吃不掉的可以賣掉,那我豈不就發財了!

長大了,再吃西瓜時,之前的種種彷彿成了過眼雲煙,也不喜爭搶了,家人常拿着一塊西瓜,笑説,你吃。往往一笑,説:“你吃吧。”

也常將整盤的西瓜一塊塊地遞給家人,最大的給祖父母,最小的往往留給自己,輕咬一口瓜肉,看着坐在桌子四周的家人一邊食瓜,一邊談笑風生。

一切的温馨,盡在此中。以食物代表童年,以食物凝聚家庭、慰藉家人,平凡的食物,充滿了趣與愛。

第13篇

真正的美食,是充滿趣味的,即使品嚐完畢,心中仍會存留一絲喜悦。而不像雞鴨牛羊,可大塊大塊撕咬咀嚼,甚是爽快,但吃喝之後,杯盤狼藉,心中沒有留下任何印象,就算是結束了。

螃蟹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充滿食趣的美食。《紅樓夢》中就有一段極詳細地描述了賈府中秋佳節,食蟹垂釣,對詩飲酒的雅緻場面。可惜我年少懵懂,雖説年年吃蟹,但也就是將蟹殼粗魯地掰開,在裏頭亂戳一通,把蟹黃一挑,一吃,剩下的便扔掉了,卻毫不可惜。直到有次看書才瞭解到:原來吃蟹是要用“八大件”的,甚至還有更復雜的食蟹器具。我心中暗驚:好精緻!太有趣了!在好奇心的推動下,我便催爸爸也為我買了一套。

又到了一年中菊黃蟹肥之時,這一次,我極為莊重地把一件件古銅色的器具擺上了餐桌,好像古代的一位祭司,又像現代的.一位外科醫生。衝一杯薑茶,滴上幾點蟹醋。面對一隻紅裏透黃的螃蟹,餐桌上已有了種遊戲般的趣味,又有了種匠人般一絲不苟的嚴肅。挑,撥、敲,掀,在我細緻的操作中,時間彷彿停止,天地間的精華好像已凝聚這小小一方空間,蟹肉的細膩,蟹黃的粗獷,蟹膏的軟糯——這真有意思!

又過了一兩年,我懂的知識更多了,才發現:食蟹之趣,不在其味,而在其過程之細緻。十幾路的器具,各有各的用處,哪怕僅僅是挑出一絲蟹肉,敲碎一片蟹殼。於是,食蟹便又升了一個檔次,食蟹之時,從沒見過誰啃咬撕扯;食蟹之人,亦從不會將其吃相與獅虎相比。而《紅樓夢》中的賈府之人,也沒有一味狼吞虎嚥,而是吃蟹之時,還得賞菊,對詩,飲酒才算得上雅趣。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説,蟹早已脱離了眾多美食,與詩賦菊花之流聯繫在了一起。不然,為何是九月時節,菊黃蟹肥呢?食蟹之趣,不言而喻。

在我看來,食蟹能一直從古走到今,富人吃,平民也吃,這以是十分難得了。在近千年的食蟹文化中,一代代人對美食的追求,對細緻完美的追求,對生活淡雅趣味的追求,盡在其中,我們應把這種工匠精神傳承下來,融入生活。

第14篇

剛放暑假,還沒來得及放飛自己,媽媽就給我報了兩個補習班,得知這一消息,我的好心情一下子跌落到了谷底。

大約是為了補償我們,讓我們開開心心去學習,補習第一天,爸爸就笑着宣佈,學習期間要帶我們吃遍南京市最好吃的麪食。

我們一聽,心情立馬陽光起來。麪條和餛飩,可是我最愛吃的呢!

剛坐下,一位廚師就走進我們包間。他先是給我們看了一下他手裏的麪糰,我還沒明白他想幹什麼,小廚師就表演開了。

他把麪糰在兩隻手中摔打了幾下,接着就像拉絲一樣拉扯起來。那團面就隨着小廚師的拉扯慢慢地變長、變細,最後變成一把細如髮絲的.麪條。

不一會,麪條端上來了,用牛肉熬出來的高湯香味四溢,細如髮絲的麪條像一個害羞的小姑娘,躲藏在香菜、青葱和辣油等佐料的下面。

它的製作方法和牛肉拉麪有點相似,也是當着客人的面進行操作,有表演和廣告的意思。

那位廚師功夫更是了得,兩隻手一會兒拉抻,一會兒託舉,一會兒像甩水袖、一會兒又像打太極拳。

炫目的揮舞中,麪糰變成了麪條,在空中翻騰着、舞蹈着,在我們面前劃出了一道道優美的弧線……

十二天的補習班,我們品嚐了陽春麪、奧灶面、重慶小面,意大利麪、南京小餛飩等。毫不誇張,南京稍有點名氣的麪條,我們幾乎吃了個遍。

今天我和爸爸聊起這些美食,還是覺得意猶未盡。爸爸卻説,他最喜歡的還是小時候老家巷子裏那家餛飩店的味道。

第15篇

寒來暑往,不變的是我的一縷鄉思。難得的寒暑假,我都會回老家的老街看一看久違的家鄉美食,誘我心神嚮往,欲罷不能。

老街上老店雲集,是我兒時的樂園,趣味濃厚,其中我最喜愛的便是燒餅店、湯圓店與蓮子店了。

憶兒時,我偏愛家鄉的福燒餅,皮兒脆,餡兒香,外加一碗粯子粥,真是“此物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偶然回鄉,漫步老街,最想吃的正是福燒餅。人們今天所買的是音譯過來的復燒餅,而在新市,淳樸的人們總喜歡叫她福燒餅,寓意幸福美滿,而十個均勻的小方塊,寓意十全十美。福燒餅內部鼓鼓囊囊,咬上一口,芳香四溢的蝦仁在口中游動,清香裊裊的韭菜在舌尖生長,幽香纏綿的肉粒在齒間奔跑,醇香馥郁的餅皮在嘴裏彈跳。每逢佳節外婆總會為我捎上幾盒香噴噴的福燒餅,最美味的食材。福燒餅裏趣味濃,何處食得,家鄉是也。

憶元宵,家家户户紅紅火火,舉國上下吃湯圓!湯圓店的門前常常坐着一位老人,慈祥的面容總是迎着陽光,從不避讓,雙目凝視着前方,隨着收音機的聲音而哼唱。他的湯圓需提前預定,並非生意興隆,而是老人想保持湯圓的新鮮,每一份絕不含糊,對手藝十分苛求,光是醒面和調配便要一天時間,並現訂現做,毫不吝嗇,貨真價實,餡兒包的很滿。老人的湯圓有芝麻與豆沙兩種,一套套獨家的程序已爛熟於心,爐火純青的技藝已深藏於白糯紅心之中,成為最獨特的元宵!元宵中趣味濃,何處食得,家鄉是也。

憶夏日,烈日似火,火傘高張,焦金流石,此時不必一根雪糕,亦不必一碗綠豆湯,僅一碗蓮子粥,便可盪滌暑氣,清涼一夏!老婦人着一席青色的布衣,花白的頭髮與蓮子相映成輝,她的'蓮子,永遠是濕漉漉的,飽滿可愛,但隔夜的蓮子,必定會倒了,絕不再賣。家中的長輩喜食蓮子,晚飯大抵是蓮子粥;老婦的伙食一天都有蓮子作伴。我原先不喜吃蓮子,晚飯都將蓮子揀出來,只喝清粥。後來,我明白,蓮子的芯是苦的,果肉並無苦味。後來,我便愛上了蓮子,雖苦猶甜的滋味使我欲罷不能。蓮子中有趣味,何處食得,家鄉是也。

“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歲月挽留陽光,燒餅挽留芳香,湯圓挽留年味,蓮子挽留小荷,我挽留這忘不了的食趣。

第16篇

一口咬開菜包,那種清香便在舌尖上綻放,菜的軟糯和香菇的脆同時彙集在一起,已經嚥下了整個菜包,但那種香氣仍停留在脣齒間,久久不能散去,令人回味無窮。

菜包,本是最樸素的食品。青菜,麪粉,揉合在一起,卻編織出獨特的香氣。做人也是一樣,有時候樸素,不張揚,也會令他人感動,也會創造出偉大。

早晨的包子店是最為擁擠的。人們擠在十幾平方的小店內,蒸籠上飄出一縷縷白氣與香氣,如同光滑的綢帶般飄進食客的鼻子中,小店裏也充滿着温暖的氣息。在櫃枱前已經忙得滿頭大汗的師傅還不忘掛着臉上的笑容,將一籠籠的'包子抬出,或是一邊用濕布擦着手,一邊詢問客人的喜好。繫着格子圍裙,忙得不亦樂乎。

終於上了我要的菜包。找到一個位子便坐下完成早飯。

蒸氣環繞的店中,食客們擁擠着。有的正捂着包子暖手,有的握着一杯豆漿,一邊喝着一邊刷着手機,有的低着頭只顧吃,一邊與身邊的同伴竊竊私語。熱鬧非凡,暖意融融。客人們都對這種美味讚不絕口,嘖嘖稱奇。就這樣,在這麼一個有些破舊而狹窄的小店裏,眾人開始了一天的生計,以飽滿的狀態迎接新出的紅日。

師傅總是這麼掛着笑容,無論颳風下雨,他的小店也總是開張着。做包子的師傅看上去四五十歲了,頭髮未白,臉上卻有些褶皺,看上去很老實可靠。他的店已開了十多年了,一直為街上的人們堅持不懈地服務,對於這工作也已經是熟門熟路了。遇到熟客,總是滔滔不絕地講他的兒子考上了大學,又不停地講着他的成功史,人們總是耐心地聽着這長篇大論、衝他笑笑。

樸素,偉大,也只是一線之隔。或許,食趣中自然藴含着這樣的哲理與情趣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