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地球的觀後感3篇 地球:電影瑰寶,撼動心靈

來源:巧巧簡歷站 6.79K

電影《地球》是一部令人驚歎的紀錄片,通過宏偉壯觀的畫面和精彩的剪輯手法,展現了地球上各個角落的自然美景和動物們的生存狀態。觀看這部電影,我不僅收穫了對地球的更深層次認識,還被其呈現出的生命力所震撼。

電影地球的觀後感3篇 地球:電影瑰寶,撼動心靈

第1篇

我一直認為,每個人都有他專有的某種才能。見過身邊天生的好嗓音走向歌劇舞台的;稟賦於溝通交流表達然後當了大學的講師;頭腦靈活踏實肯幹的進入世界500強企業;自學能力超強的在家裏做自由職業者接各種活,舒服地宅着...他們和大多數人一樣,也和大多數人不一樣。讓他們特別的,是找到了自己才能所在的領域,並且持久的從事這個事情。

這部影片,也有很大的篇幅在闡述這樣的觀念。實際上之前伊夏家裏的衝突,也基於他爸爸覺得孩子沒有走上自己想象的道路。後來是因為伊夏閃閃發光的美術才能,才讓這個故事有了美好的出路。然而現實生活中的大多數情況是怎樣的呢?

大多數人其實是隱藏着自己才能“基因”的。原因是社會觀念教育理念構建的成才之道。在這條靠譜而又限制的道路里,適合的人,走向了名校名企,不適合的,則各有各的不適合。這個本身不是問題,關鍵是不適合的情況在現有觀念裏被認定是不那麼成功,不那麼令人自豪。然後在往後的歲月,得不到家裏的支持,找不到投身的事業,慢慢地順從,放棄,離夢想之路越來越遠。這樣的情況讓人覺得絕望無力,行屍走肉一般每天滿足着各種不是來自自己內心的期待。伊夏的狀況也是如此,只是誇大了,拉大了程度,顯著地呈現這種景象。

看完影片可能很多人都覺得伊夏被尼克拯救了。不過我覺得是伊夏最初的自由發展給自己的問題留了“可解”的要素。影片中大量鋪陳着他不羈的想象,各種花痴地觀察着周遭,看餵食的小鳥,池塘的小魚,水塘、狗、冰棒等等。也由他喜歡做的事情'畫畫“來説明他有特別的才能--他能把喜歡的事情做得很好。沒錯,這是我想強調的觀點。人生之大障礙大抉擇大出路的解決之道,其實有一個最簡單又一針見血的解法--喜歡做的事。

現在應該會有各種抨擊襲來。“喜歡做的事情不一定有出路”,“做喜歡的事情真的有那樣的行業迎接你麼?”,“小孩子就是喜歡玩天天抱着ipad這樣能行?”,“我小孩就喜歡玩做飯的過家家,説要當廚師,哎,怎麼辦呀?”,“他今天喜歡這個,明天喜歡那個怎麼辦?”等等諸如此類。

恩,雖然大家都承認大師都是做着喜歡的事情才走向這條路的,可普通人怎麼能夠這樣安排人生呢。

不對,普通人就是大師沒有選擇自己喜歡事情的初始狀態。而領域裏的大師,也是通過努力不斷挑戰自己,滿足對自己的期待,有着破釜沉舟的覺悟才達成的。不是真愛,怎麼能做到。

好吧,如果現在想説不想成為大師而要踏實工作,有穩定收入,建立家庭慢慢變老的人生呢。當然,如果説不是做自己喜歡的事,而平穩地生活,美滿的家庭讓自己充滿幸福感。那麼其實你也在做着一件自己喜歡又很有能力的事--平衡事業和家庭,做着各種明智的選擇。這樣你也找到了自己想做的能力所在。

不為辯駁,而為一種積極心態,去正視自己喜歡的事物吧。天賦已定,遇到喜歡的就去做,不要停在原地,哪怕嘗試一下,説不定能有新世界的展開。不要在乎是不是在別人眼裏具有稟賦,甩開膀子做就是最最幸福的。

電影地球的觀後感3篇 地球:電影瑰寶,撼動心靈 第2張

第2篇

——想要孩子的們看看,有孩子的們必須看看,還是個孩子的們更要看看!

第一部分:伊桑的困惑,總是很努力的小孩子,天真的小孩子,叛逆的小孩子,不合羣的小孩子,勇敢的小孩子,戀家的小孩子......成績總是很差,老師不喜歡,家長無奈......

第二部分:收起的叛逆。新的學校,離家的孩子,依然找不到自信,連最喜歡的畫畫都不感興趣了,媽媽的電話也不接了,總是沉默不語,黯然恐懼!一個八、九歲孩子,內心的掙扎已盡......

第三部分:伊桑的教父。一個穿花衣、吹長笛、跳擺舞的美術代課老師,眼裏透着淚水,畫着不盡的愛,觀後感。對於他來説,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地球上的小星星”。你們多孩子都被他吸引了,唯獨伊桑那麼特別。其實,他也那麼特別,一個特殊學校的老師的教學方式,與“正規”學校,那麼的格格不入!滿含淚水、內心焦慮、探祕於行,為什麼伊桑那麼恐懼呢?伊桑的家,父母的錯頜,他的痛心、決心......伊桑是個獨特的孩子,一個極具天賦的孩子,就像很多改變世界的人們一樣,他看世界的方式有些不同而已。他關注伊桑,幫助伊桑......

第四部分:伊桑是個天才。伊桑在其導師的幫助下,走出了陰霾,贏回了自信。伊桑本來就是個天才。父母的驚訝和感激,教學風氣的轉變,伊桑的快樂,無不讓人感到希望和快慰!

我們有時候也是個小孩子,一直滿努力,一直沒找到自己要走的路,四處碰壁,媽媽不能為力,爸爸又視我們甚高,我們無力又困惑,我們也需要一位導師,指點我們走出困惑,走出迷茫,找到自己要走的路。

我們一步步走來充滿艱辛,在面對別人渴望的眼神,怯弱的內心,是否有勇氣去戰勝自己和他人的困頓,去寬慰一顆顆如同我們曾經害怕和困惑的內心!不一定是指引的燈塔,或許只是一句“你還好嗎?”。

第3篇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裏,伊夏真的不是一個討人喜歡的孩子:他”無緣無故“打架,因為憤怒踢壞別人的花盆,上課走神,在老師的課堂上搞怪,逃課,不遵守交通規則,撒謊……

雖然伊夏有許多毛病,但那些也都是“沒有教好”的孩子的通病,不算什麼大問題。伊夏也有不少優點,他喜歡動物,富於想象,以為爸爸要離開自己了因而拼命的道歉,有一顆敏感而聰慧的心。總之,這個孩子還沒有那麼糟糕,但是他還是被放棄了,被認為“態度”不佳,被學校放棄,被父親送到了寄宿學校。

雖然在之前的學校也備受老師的責罵,但伊夏還是快樂的。伊夏被送到學校的第一個晚上讓人心疼——躲在衞生間默默的哭泣直到最後無言的擦乾眼淚。接下來的生活讓人絕望,老師無盡的責罵讓伊夏憎恨學習,但最致命的打擊還是“父母的不關心”吧——哥哥的比賽和探望伊夏的時間有衝突,父母自然而然選擇了各項成績均名列前茅的哥哥。對一個8歲的孩子來説,他被整個世界所否定了。

尼克老師和其它老師截然不同,他呵護學生的創造力,珍視學生的創作,耐心和細心兼備,正是他才發現了伊夏為何是一個“壞孩子”。尼克老師和伊夏父母的交流給了我很多啟發。伊夏父母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這個世界充滿了競爭,伊夏的狀態會讓他被這個世界所“淘汰”。曾經在看過《三傻》後提出的問題——無奈而殘酷的現實讓人們不得不奔跑,我們該如何才能真正追求卓越——被尼克老師的話所解答:”外面是一個殘酷的充滿競爭的世界,一個大家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世界,大家都要好成績;醫學、工程、管理,什麼都是隻要比別人差就是無法容忍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分才能跟夢想,不是大家都死想着如何讓自己的手指脱穎而出,修飾它們讓它們看着更修長;喜歡競爭的話,去養賽馬就好了,幹嘛養小孩?!強迫自己的孩子去承受自己野心的負擔,如果小孩無法忍受這樣的負擔呢?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他們最終會以自己的步調開始學習。“

尊敬的雷夫·艾斯奎斯先生在他的着作《第56號教室的奇蹟》中寫道:我們的目標應當是把孩子變成更好的人!一直以來,不管是否是孩子的主觀意願,我們都在不停的拿孩子和別人比,和別人爭:誰的成績更好,誰跑得更快,誰上的大學更好,誰的綜測更高。太累了,真的太累了,這個世界上永遠都有比你跑得更快、跳得更高的人。我們是不是應該多多的關注一下孩子本身?看看他是不是比以前跑的更快,是不是又改掉了一個壞習慣,是不是解開了曾經不懂的疑惑,是不是掌握了一個新的知識……

只要,孩子在進步,在變的越來越好,那麼教育就是成功的;只要他變的越來越好,他必然能給這個社會做出貢獻,必然會被人所需要;只要他變的越來越好,只要他開心快樂,足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