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最新社會研究報告3篇 《熱點話題:暑假社會研究報告揭示新趨勢》

來源:巧巧簡歷站 1.91W

近日,一份名為“暑假最新社會研究報告”的全新研究成果震撼發佈。該報告涵蓋了社會各個領域的最新研究數據,針對暑假期間人們的話題熱點展開深入分析,引發了廣泛關注。本文將為您揭示這份報告中的精彩發現,引領您進入最前沿的社會研究視野。

暑假最新社會研究報告3篇 《熱點話題:暑假社會研究報告揭示新趨勢》

第1篇

百年大計,以人為本。企業的發展説到底是人的發展,企業競爭歸根到底也是人才的競爭。當代社會,面對日新月異的發展和進步,學心速度和培訓速度了是提升人才速度的重要參數。培訓則常常是提供信息、知識及相關技能的理要途徑,有時甚至是唯一途徑。在當今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的企業必定是那些能夠使其員工充分發揮自己的全部潛能的企業。這意味,企業員工必須接受培訓作為繼續學習的一種手段,員工培訓在幫助公司迎接競爭挑戰的過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員工培訓可以有效地幫助公司創造價值或贏得競爭優勢,重視員工培訓工作的公司會比他們的競爭對手錶現出更好的經營業績,更有信心迎接競爭挑戰。培訓不僅通過員工自覺性、積極性、創造性的提高而增加企業產出的效率和價值使企業受益,而且增強員工本人的素質和能力,使員工受益。故有人説,培訓是企業送給員工的最佳禮物。培訓是管理的前提;培訓是管理的手段。培訓不僅為管理創造了條件,其本身就是一種管理的手段,即培訓通過滿足員工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來激發員工的幹勁和熱情。企業同時應把培訓作為管理的機會和途徑,並通過培訓溝通上下級的聯繫,掌握工作進展狀況,達成相互理解與支持,共同不斷提高工作績效。

為了充分了解公司員工思想現狀,瞭解公司對員工培訓要求和規劃,建瞭解統化、結構化的公司內部培訓體系。本人在永昌縣煙草公司範圍內採取走訪的方式進行了一次培訓需求調研,共10人,回中層管理人員問卷1人,現簡要對結果加以統計與公析。

煙草公司是國家控制和統一管理的一個特殊企業,它具有較強的獨立性,所以對於加強職工的質量意識的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加強員工培訓工作十分重要。

1、企業發展方向較為明晰。根據調查資料顯示,約有95%左右的員工認為,自己對公司的發展戰略表示瞭解或十分了解,這主要是與公司目前的業務重點和工作目標有關,但剩餘5%左右的員工表示困惑,這必然會造成實際工作缺乏目標,或者人力資源的較大浪費。

2、將近九成的員工熟知企業的精神和價值取向。因而“不斷進取,永臻完美”的管理思想幾乎感染了公司的所有員工,可見企業文化對員工的敬業度和忠誠度起到了較大的凝聚作用。

3、企業在制度建立及文化建設方面仍需進一步加強。調查數據顯示,認可公司有一個非常健康文化的比例達到85%,而15%左右員工則認為一般,沒有員工對此表示反對。此外,僅有45%的員工認為公司的制度體系非常完美,而認為不完美的人數達15%。

1、近九成的員工對公司現行組織結構認同,並表示與部門業績息息相關,公司現有員工中,九成員工對現有機構設置表示贊同,認為現行設置方式在實際工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2、現行職能職責、業務流程與實際工作銜接較好,依據調查結果,80%員工認為目前的崗位職能配置、工作業務流程有效,而認為其在實際中有指導性、參考性作用的僅佔35%左右。

1、在人才使用上,中高層管理者獲得了較高的支持率。部門負責人作為公司的中堅力量,肩負着不斷創新、發展企業的重任,從統計數字發現,在工作任務中分安排方面,80%左右的員工認為,中高層管理人員做到了用人所長,但仍有20%的員工認為存在不公平現象。

2、從部門內部溝通基本順暢,但部門間急需加強。多數員工普通反映,在實際工作中,上級對其工作支持力度較強,並就工作內容進行溝通,但從拮續問題的調查顯示,部門內溝通並沒有達到與其要求,也有一部分員工反映,部門間的工作銜接並不十分理想,很多時候只是員工自己溝通和聯繫,而部門負責人溝通比例也僅佔55%。對於部門內部的員工間溝通,調查者則在三個方面表現較為均衡,自己協調、詢問同事、求助領導。

3、中級管理人員急需提升的方面,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多數員工認為,在以後的工作中,中級管理人員需在以下幾個方面提升個人素質,依次為:責任心、上下級溝通、領導藝術、團隊文化、公平性、業務能力、思想意識、員工激勵、成就動機。而據中級管理人員的調查顯示,則依次::責任心、上下級溝通、領導藝術、團隊文化、公平性、業務能力、思想意識、員工激勵、成就動機。

1、除少數員工外,團隊士氣良好,在實際調研中,90%的員工認為我們團隊的精神非常高昂,5%的員工認為團隊現處在低迷的時期,針對團隊的特定成員進行調查時發現,約有35%員工反映某些員工沒有與整個團隊融合起來,表現出例外或特例的行為。

2、人個利益與個人績效沒有緊密結合。團隊是由個人組成的,個人業績是團隊業績的基礎,只有實現個人利益與個個績效息息相關,才能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責任感,而據相關數據顯示,公司仍需要在此方面繼續努力。

3、團隊的素質能滿足工作要求,但總體提升緩慢,據統計資料顯示,60%的員工認為公司的素質説優秀的企業相比,總體水平不差上下;25%認為較差,在員工與團隊合作的信心方面,30%員工認為團隊正向有利方向發展;35%認為略差;15%認為較差。在員工與團隊合作的信心方面,30%員工認為團隊正向有利方向發展;35%認為沒有變化;20%保持觀望狀態。在團隊素質的提升方面,40%員工非常認同我們的團隊正在進步,35%基本認同這一事實,20%表示沉默,5%表示不認同。

員工專業技能的自我評價。員工普通認為,在實際工作中自身的專業技能比較滿意,這一比例高達80%,僅有15%左右員工認為不滿,希望在以後的工作中逐步提升,但在專業技能較化方面,這一比例有所一下降,75%員工認為自身的技能基本發揮,25%員工認為沒有完全發揮,可見專業素質在向業績較化上並不十分理想,員工的潛能和能力有待於進一步開發。

根據目前公司的培訓現狀,為了讓公司的培訓更有效,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完善培訓體系:

1、強化員工責任心的培養。針對本公司的工作情況和工作特性,對員工加強質量意識的培養,使員工充分意識到缺乏責任心所造成的嚴重後果及給公司發展帶來的不良影響。從而保證生產有序地進行。

2、加強員工之間相互溝通。不定期的和公司員工進行交流,使員工的意見及時反饋,發現的問題能夠及時解決,便於部門之間以及領導和員工之間的相互瞭解和協調。

3、調整人員配置、促進員工發揮。針對每個員工的特點對其崗位進行調整和安排,使其能夠充分發揮個人特長,避免人才浪費。

4、加強團隊融合提高團隊素質。多進行一些團隊活動和考核,以便加強團隊合作,從整體上提高整體素質。

加強員工培訓激發員工的創新能力,改變員工的平庸工作行為,儘可能降低管理成本,克服不可測性,保證質量低劣的員工無法進入,有效降低優秀員工的流失率,在今後的工作中不斷對各類員工進行不同目的的分類培訓,相互配合的工作環境下,在公平公正的基礎上,可以更好的激發員工工作的熱情和鬥志,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使他們主動性、創造性將自然地傾瀉出來,自覺與管理者一道,把工作做得儘可能好,不僅讓員工覺得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同時對企業有了滿足感和歸屬感。也使企業和員工得到共同的發展,真正實現企業和員工的雙贏。

暑假最新社會研究報告3篇 《熱點話題:暑假社會研究報告揭示新趨勢》 第2張

第2篇

這個暑假奔波了好多天之後,我找到了一份真正意義上的暑期社會實踐單位。

實踐,可為以後找工作打下基礎。通過這段時間的實習,學到一些在學校裏學不到的東西。由於環境的不同,接觸的人與事不同,從中所學的東西自然就不一樣了。要學會從實踐中學習,從學習中實踐。而且在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又加進了世貿,國內外經濟日趨變化,天天都不斷有新的東西湧現,在擁有了越來越多的機會的同時,也有了更多的挑戰,前天才剛學到的知識可能在今天就已經被淘汰掉了,中國的經濟越和外面接軌,對於人才的要求就會越來越高,我們不只要學好學校裏所學到的知識,還要不斷從生活中,實踐中學其它知識,不斷地從各方面武裝自已,才能在競爭中突出自已,表現自已。

在食品店裏,別人一眼就能把我人出是一名正在讀書的學生,我問他們為什麼,他們總説從我的臉上就能看出來,呵呵,也許沒有經歷過社會的人都有我這種不着名遭遇吧!我並沒有由於我在他們眼前沒有經驗而退後,我相信我也能做的像他們一樣好。我的工作是在那做銷售員,天天9點鐘—下午2點再從下午的4點—晚上9點鐘分段時間上班,固然時間長了點,但熱情而年輕的我並沒有絲毫的感到過累,我覺得這是一種激勵,明白了人生,感悟了生活,接觸了社會,瞭解了未來。在食品店裏固然我是以銷售為主,但我不時還要做一些工作以外的事情,有時要做一些清潔的工作,在學校裏也許有老師分配説今天做些什麼,明天做些什麼,但在這裏,不一定有人會告訴你這些,你必須自覺地往做,而且要儘自已的努力做到最好,一件工作的效率就會得到別人不同的評價。

在學校,只有學習的氛圍,究竟學校是學習的場所,每一個學生都在為取得更高的成績而努力。而這裏是工作的場所,每個人都會為了獲得更多的報酬而努力,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都存在着競爭,在競爭中就要不斷學習別人先進的地方,也要不斷學習別人怎樣做人,以進步自已的能力!

記得老師曾經説過大學是一個小社會,但我總覺得校園裏總少不了那份純真,那份真誠,儘管是大學高校,學生還終回保持着學生的身份。而走進企業,接觸各種各樣的客户、同事、上司等等,關係複雜,但我得往面對我從未面對過的一切。

記得在我校舉行的招聘會上所反映出來的其中一個題目是,學生的實際操縱能力與在校理論學習有一定的差距。在這次實踐中,這一點我感受很深。在學校,理論的學習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幾乎是面面俱到;而在實際工作中,可能會碰到書本上沒學到的,又可能是書本上的知識一點都用不上的情況。

或許工作中運用到的只是很簡單的題目,只要套公式似的就能完成一項任務。有時候我會抱怨,實際操縱這麼簡單,但為什麼書本上的知識讓人學得這麼吃力呢?這是社會與學校脱軌了嗎?也許老師是正確的,固然大學生生活不像踏進社會,但是總算是社會的一個部分,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是有時也要感謝老師孜孜不倦地教導,有些題目有了有課堂上地認真消化,有平時作業作補充,我比一部人具有更高的出發點,有了更多的知識層面往應付各種工作上的題目,作為一名新世紀的大學生,應該懂得與社會上各方面的人交往,處理社會上所發生的各方面的事情,這就意味着大學生要留意到社會實踐,社會實踐必不可少。究竟,2年之後,我已經不再是一名大學生,是社會中的一分子,要與社會交流,為社會做貢獻。只懂得紙上談兵是遠遠不及的,以後的人生旅途是漫長的,為了鍛鍊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很多在學校讀書的人都説寧願出往工作,不願在校讀書;而已在社會的人都寧願回校讀書。我們上學,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為的都是將來走進社會,獻出自己的一份氣力,我們應該在今天努力把握專業知識,明天才能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第3篇

近年來,新聞媒體在招聘採編人員時,存在着並不十分看好新聞系畢業生的情況。同時,業界人士也普遍反映,新聞院校培養出來的大學畢業生不能滿足媒體發展的需要。身為一個在校的新聞系學生,本着對專業的喜好和對未來就業前景的關注,筆者選擇這一課題進行了歷時14天的調查研究。

1、採訪:分別通過直接採訪和電子郵件採訪的方式,採訪了《汕頭日報》副總編輯蘇偉鈿和《廣州日報》政文部記者陳翔。

2、查閲:通過查閲國內新聞專業核心期刊上的相關論文,獲得材料。來源有《新聞記者》、《當代傳播》、《新聞知識》等。

3、網上數據搜索:由於精力和時間有限,一部分數據來自中華英才網、中國新聞研究中心等網站所進行的相關調查。

畢業生能夠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是一個專業的設置價值所在。那麼新聞專業所培養出來的畢業生,是否能夠受到媒體的青睞,從而找到與專業對口的工作呢?讓我們先看看從新聞院校、新聞學子、媒體三方面調查瞭解到的一些情況:

據教育部高教司據統計,94年以前,全國新聞學類專業66個;95-99年間,共增58個,平均每年增長10個左右;00-04年間,共增335個,平均每年增長70個左右;到了05年,我國新聞類專業已達661個,即在一年的時間內新增新聞類專業點202個。

去年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國新聞類專業在校生有12萬餘人。661個新聞類專業中,新聞學佔209個,廣告學232個,廣播電視新聞學146個,編輯出版學50個,傳播學專業點為24個。

ii、就業比例:新聞畢業生“不做新聞”

綜合各大新聞院系的資料來看,畢業時最終進入到媒體從事新聞工作的本科新聞系學生,只佔總人數的30%-40%。以復旦大學為例,201x屆新聞學院學生的畢業走向資料顯示,35.1%的人去了各類報社、通訊社和雜誌社,5.4%的人進了廣播電視電台,有4%的同學進了站,從事記者和編輯工作。19.9%的人在各類企業從事市場、諮詢、行政等工作,有9.4%的人在專業廣告公司就職。2.1%的人在國家機關從事其他機關工作。

從媒體招聘的比例來看,新聞畢業生所佔的比例也遠達不到大多數的標準。《廣州日報》近年來定期招聘的人員中,新聞畢業生也只是佔到4-5成,沒有超過半數。

寧波某報編輯不久前在該報評報會上稱:“除人大、復旦等幾所高校,其他大學應該取消新聞專業。”其原因是該報近年來招收的新聞專業畢業生功底差,寫作能力明顯不如中文、歷史,甚至是其他專業的畢業生。

雖然其觀點比較偏激,但卻反映出媒體招聘時並非別看好新聞系畢業生,反而時常青睞其他專業畢業生的情況。甚至有人發表這樣的怪談:想做新聞別學新聞,害了自己;學新聞的別做新聞,害了社會。

從三則材料和數據中可以看到,新聞畢業生的數量在不斷攀升;“窩裏鬥”的同時,與其他專業畢業生之間的競爭也在日益加劇;媒體招聘時普遍存在不看好新聞系學生,而更青睞其他專業的學生的情況。這些都導致了新聞系的學生在畢業時並不一定能夠找到與專業對口的工作。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顯然,是因為新聞院校培養的畢業生與媒體所需要的人才之間存在着一定差距。那麼媒體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呢?

在採編上,媒體到底需要的是“萬金油”人才還是專門型人才?這個問題是業界經常加以討論的課題。通常的觀點有兩種:一是需要新聞專業“萬金油”式的人才,有一定的寫作功底,什麼題目需要都可以寫作;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專門的路線需要專門的記者去跑,不同路線的記者是來自不同專業的專門型人才。

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汕頭日報》的蘇偉鈿副總編輯卻給出了一個新穎的答案。她的回答是:這與報社的財政能力有關。財政能力較強的媒體,能夠提供更多的版面,版面的專業性也更強。此時它就有可能需要對這一專業領域比較瞭解的,非新聞系學生來擔任記者,並且經濟上也有這種支撐能力。而對於市縣一級的媒體,廣告收入較少,部分支出仍需財政補貼,經濟能力較弱。每天的4-8個版面並不能按照不同領域來劃分,有其他專業背景的學生無法發揮其專長。所以這些媒體選擇在各個領域都能採寫到新聞的“萬金油”式人才,在經濟上比較實惠的做法。

有專家認為,新聞系的畢業生上手快,但發展空間較小;而其他專業的學生雖然在寫作能力上已開始不及新聞學生,但是一旦掌握了採編技巧,就具有複合性優勢。蘇副總編表示贊同這種觀點,並做出了自己的解釋:“新聞系的畢業生對新聞報道的寫作方式、格式等比較熟悉,上手快,較善於把握新聞角度。但在做某專業領域的採訪時,就顯示出缺乏專業知識的缺陷。”

?廣州日報》的陳翔記者也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新聞系學生確實存在上手很快,新聞敏感比較容易培養的優勢;劣勢是不夠專,比較浮,駕馭大題材、大稿子能力不是很足。比其他專業學生上手快是必定的,但發展得看各人。如果能夠突破浮在表面的特點,新聞系的學生還是可以往上發展的。

照此看來,新聞系的學生要想在媒體中取得發展,就應保持住自己的專業優勢,克服“萬金油”式人才缺乏其他專業知識、“不夠專”的弱點。而大多數克服弱點的成功經驗,是成為一名複合型人才。新聞系學生能夠在大學其間除了學好本專業課程外,更多的接觸其他領域的知識,最好是能掌握另外一門學科知識或專業技術,從而達到知識上的“複合”。另一方面,在專業技能上,除寫作技能外,新聞系學生還應當掌握攝影、美編、編輯軟件使用等專業技能,達到技能上的“複合”。

蘇副總編認為,像這樣的複合型人才,才是媒體所普遍需要的。這類學生在應對媒體內部調整時,適應能力更強。這也應當是新聞院校培養人才的目標方向之一。

在調查媒體對複合型人才的需求時,筆者發現無論是受訪的編輯、記者,還是其他專家學者的文章都指出,新聞系學生在完成深度報道方面,存在着一定不足:蘇副總編認為,剛畢業的新聞系學生書生氣太重,缺乏人生閲歷和從業經歷,在做深度報道時,難以做到“深度”採訪;陳翔記者認為剛畢業的學生普遍缺乏駕馭大題材、大稿子的能力,也缺乏文采。這些問題的存在,與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大學新聞專業的課程設置有關。新聞專業的學生雖然經過一定的新聞教育和實習環節,但是與社會的接觸仍然太少,實習機會也不夠多。這與媒體需要知識儲備和經驗閲歷俱佳的人才的情況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學者何志武在他的文章《新聞教育面臨的幾大困惑》中指出:雖然新聞院校一般會通過各種途徑進行專業思想教育,但這方面的功夫仍須加強,既要讓學生樹立“鐵肩擔道義”的責任意識,又要對記者這個職業的艱辛又充足的精神準備。缺乏勤奮吃苦精神的學生即使學歷高,專業也好,但不能吃苦,採訪不花工夫,寫稿馬馬虎虎,這樣的新聞從業人員很快就會被媒體所淘汰。最近曾出現了這樣的情況,某家報紙媒體招聘了若干名碩士生和博士生做記者,在職業培訓階段,就有三分之二的新記者因為吃不了苦,成了逃兵。這是新聞畢業生所應當積極避免發生的情況。

一直以來,新聞業界都存在着“記者是吃青春飯的職業”的説法。針對這種説法,業界人士朱學東毫不猶豫的批判道:“這是心態問題!”他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的採訪時舉例説,在國外很多記者都是滿頭銀髮,在工作中他們一點都不覺得有什麼尷尬。資深記者的經歷、磨難,對於他的工作來説,都是寶貴的財富。韌性和毅力都是記者克服年齡問題的法寶。

這一板塊的觀點是:媒體對人才的需求除了技能上的要求外,還要求記者們擁有專業素養。這裏所説專業素養應該包括知識儲備、經驗閲歷、社會責任感、韌性和耐性等。如果新聞畢業生具備了這些,必然會更受媒體歡迎,從而增大留在媒體工作的機會。

營銷、管理、傳媒技術等其他方面的非採編人才

有專業文章指出,目前我國的新聞人才結構呈橄欖型,即採編人員為主體,其他管理人員、技術人員比重較小。而據統計分析,合理的媒體人才結構應該為啞鈴型,即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為主,日常工作人員比例較小。由於以前市場化程度低,導致媒體人才(除採編人員外)儲備嚴重不足。隨着改革日益深入,中國傳媒業被逐步推向了市場,專業的營銷型人才和管理人才開始出現空缺。(在調查過程中,筆者發現有許多文章將營銷和管理兩方面的人才需求合二為一,稱之為“經營人才”。本人並不十分贊同。)近年來,媒體對人才的需求不再是尋找記者、編輯,尋找懂管理、營銷的人才需求呼聲不斷。有調查顯示,目前國內共有5000多家新聞媒體,從業人員達55萬人,但懂得媒體經營管理的人才卻不到1%。管理人才、營銷人才缺乏,幾乎成了媒體的“通病”。

“媒體職業經理人”是一個比較新的職業名詞,指那些熟知中國傳媒國情,懂得新聞業務知識,具有一定經營管理理念及技能,以媒體經營管理為職業的經營管理人才。他們一般應具有三種能力:一是把握政策的能力,有政治頭腦和制度意識;二是熟悉新聞業務,懂得編輯和採訪等基本新聞業務知識;三是企業經營管理的能力,懂得管理學、經濟學、市場營銷學、財務會計學等基本經管知識。發行人、總經理、總編輯、內容總監、發行總監、廣告總監、生產總監、人力資源總監以及網絡媒體的首席執行官等,均可稱為“媒體職業經理人”。

在媒體經營的過程中,對媒體產品(即報紙、雜誌)和廣告版面的營銷工作,決定了媒體的經濟來源。一個媒體中,具體運行營銷工作的部門有發行、廣告、印務等部門。蘇副總編指出,一個懂得新聞傳播規律的經營者,知道如何通過傳媒,來為媒體創收。另一方面,媒體經營體制改革以後,對管理型人才的也產生了極大的需求。媒體管理層也同媒體營銷一樣,需要管理人員同時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懂得新聞傳播的規律。目前,我國媒體的管理人員大多從新聞業務部門提拔起來,有的是上級行政部門委派的,絕大多數沒有經過專門培訓,也缺乏經營管理現代傳媒的經驗和意識。

媒體對營銷、管理方面人才的需求,同樣也是對複合型人才的需求。有別於上文提到“複合型人才”的是,這是媒體內部運行、管理的人才需求,是職業領域的複合,而非採編上單純的知識與技能的複合。對新聞系的畢業生,更多的是要求他們在營銷和管理領域具有一定的能力或經驗,要求較高。

除了營銷、管理方面,媒體對非採編人才的需求還體現在傳媒技術方面。筆者歸納的傳媒技術,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美編技術、印務技術等。網絡的日益發達,也帶動了紙質媒體向網絡媒體領域發展。在這過程中,對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有一技之長的新聞畢業生,進入報社後可以得到專才專用,屬於比較受歡迎的人才之一。美編和印務方面對就業者的新聞素質沒有太大的要求,但是這兩方面的人才也是一個媒體經營運作所必不可少的,也應該成為新聞畢業生選擇進入媒體工作的考慮方向之一。

從調查的數據和結果來看,媒體對採編人才的需求體現在複合型人才和具有一定專業素養的人才上。其原因是新聞媒體不願為支付培訓成本,需要一進媒體就能幹活,而且還能具備多方面能力的人才。而剛出校門的新聞畢業生卻恰好普遍需要較長的“預熱”過程。另一方面,媒體還需要運行方面的營銷、管理人才,需求量相當大,並且仍有增大的趨勢。

結合自身經驗來講,通過這次調查,筆者發現在媒體人才方面,供求雙方存在着錯位。而要改變這種現象,提高新聞畢業生的就業率,則需要新聞學院在專業課程設置、增加實踐環節等方面儘早與市場需求接軌,培養出媒體需要的人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