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學反思5篇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愚公移山》教課反思

來源:巧巧簡歷站 1.32W

本文以《愚公移山》為主題,探討教學反思。《愚公移山》是一則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講述了愚公及其家人風雨無阻地移山的堅持與奮鬥精神。通過反思這一故事,我們可以發現其中藴含的智慧和哲理,以及對於教育教學的啟示和教育實踐中的重要體驗。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5篇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愚公移山》教課反思

第1篇

本週,我校開展了語文教研活動。我對《愚公移山》進行了第二課時的教學。

在第一課時我針對古文的重點字詞進行了翻譯,學生大體上能夠知曉故事的內容。於是,在此基礎上,我以翻譯重點句子進行導入。幾個句子的翻譯學生掌握的較好。但是,對整個句子的翻譯我忽視了個別重點字詞的翻譯,沒有很好的點到,成為一個遺憾點。

從而在複習的基礎上讓學生自由朗讀文本回答問題,擬出這則故事的提綱,為學生複述故事作準備。因為九年級的學生基礎較差,自己沒有很大的把握,故設計了這樣的一個模式。可是,在整堂課下來,我覺得幾個問題的解答和故事的複述過於簡單,沒有很好的照顧到優秀生的教學上。另外,《愚公移山》本身就是一個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故事,複述在此有點重複的味道。

在整體感知文本後,我對愚公、智叟和遺男等幾個人物進行了分析。從分析人物的形象中找出本文所運用的表現手法——對比和襯托,進而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這一環節基本上較為完整。但是,課後,我琢磨着,學生對對比和襯托這兩種手法是否都已掌握,畢竟對比和襯托中的反面襯托有相似之處。在對比和襯托上我處理的`不是很好。

最後是進行了教學的擴展。我引用了一個英國人與一個加拿大人對愚公的評價,以求用現代人的觀念去看待愚公移山這件事情,來探討愚公究竟“愚還是不愚”?但是,我這一探討做的不夠到位。沒有很好的將文章的這一問題進行研究下去。就急忙解讀了“聰明的中國人,為什麼會對這樣一個瘋狂的愚老人,津津樂道?”而忽視了文本的創新,回到了老課題上——愚公精神——堅持不懈,持之以恆。

整堂課,我基本上完成了自己的教學目標:理解課文深刻的寓意和愚公的形象,理解神話結尾及文中細節刻畫的作用,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以及學習愚公的精神。但是,這堂課似乎少了一些新意,彷彿一杯白開水,解渴但不夠美味。而且,在教學中,我覺得自己一直存在這樣的一個困惑:有些環節猶如“蜻蜓點水”,缺乏“精雕細琢”,重形式而無實際效果。這是我今後教學中急需改變和改善的地方。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磨礪自己,追求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5篇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愚公移山》教課反思 第2張

第2篇

這是一篇寓言,但是教學中沒能引導學生明確寓言的特點及作用。總覺得九年級的孩子已經知道,所以在教學內容設計時只是蜻蜓點水,這裏就沒有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教師有想當然的因素,這是值得反思的。另外在分析“愚公愚嗎”這一問題時,大部分學生能很好的去用文中的句子加上自己的.理解去分析,氣氛也比較活躍,可是為了趕時間,我還是會把自己的想法説給孩子們,就導致學生交流討論的不夠深入。這是一篇文言文,那麼最好的方式是多朗讀。課上,雖然採用了不同形式的朗讀,但是從讀的時間來看,還是不足的。

從上課的總體來看,學生能通過自己的探索獲得新知,上課積極主動,踴躍發言,我就認為教學效果還是不錯的。當然教學中存在的這些缺點,我會在以後的教學中去改進的。

新課程明確倡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倡導教師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參與者。我校的“三精”活力課堂是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設計、抓實教師主導地位、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這節課我主要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與能力的基礎上,在教師的指引下主動探索發現新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創新思維。這堂課老師講得少,學生讀得多,説得多,想得多,練得多。這也體現了我校的“三精”中精講、精學和精練。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基本上能領會文章的寓意,認識到愚公精神的偉大,並表示在以後的生活和學習活動中,學習愚公精神,排除萬難,爭取勝利。課堂氣氛活躍,有激烈的討論交流,也有爭先恐後的發言。學生們能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快樂的體驗和情感的薰陶。所取得的課堂效果比較令我滿意。

第3篇

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告訴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體作用應該逐漸隱蔽、逐漸減少,應讓學生的主體凸現出來,讓他們自己去體驗、感悟,去探究、發現。假如仍然只是停留在一種“傳授”,一種“灌輸”的狀態,這與新課程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三千年前古希臘生物學家、散文家普多塔戈告訴我們:“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塞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課堂教學我們不要“灌水”,而要“點火”,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有意義。

?愚公移山》一文我已上了兩課時。上第三課時時,我想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愚公“移山”的創舉的感想。當時,學生髮言很積極,大家各抒己見。有的説“愚公移山是為了給子孫後代造福”,有的説“從愚公移山的壯舉看出他老人家有堅定不移的信念”。但有學生認為“愚公移山不理智,應該舉家搬出大山定居”;更有學生開玩笑説“愚公違反了‘計劃生育’”,聽了使人哭笑不得。這充分説明學生對《愚公移山》這則經典寓言故事的實質精神和故事所弘揚的藴意還不理解。在讀解《愚公移山》這一文本時,教師又不應該帶有太多的情緒與結論,而應該如一個潔淨的讀者面對一個潔淨的文本一樣,不帶任何偏見,要讓學生讀解出自己個性化的理解,這就是新課程的主要理念。為了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我讓學生反覆朗讀寓言的最後一部分,然後提出愚公的行為為什麼為“帝感其誠”的問題,讓學生再帶着問題“回爐”全文,進行思考。

新課程明確倡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倡導教師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參與者。

新課程要求教和學都要利用盡可能多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與能力的基礎上,在教師的指引下主動探索發現新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創新思維。 這堂課老師講得少,學生讀得多,説得多,想得多,練得多。多媒體課件的運用能恰到好處的為課堂教學服務,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基本上能領會文章的'寓意,認識到愚公精神的偉大,並表示在以後的生活和學習活動中,學習愚公精神,排除萬難,爭取勝利。課堂氣氛活躍,有激烈的討論交流,也有爭先恐後的發言。學生們能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快樂的體驗和情感的薰陶。所取得的課堂效果比較令我滿意

第4篇

由於我自身知識視野的侷限和教學技巧的欠缺,這節課肯定存在不少的缺陷和不足,誠摯地期待着你的批評指正。下面,我將簡單地談談這節課設計的一些想法。

我以為,要讓語文課走出淺薄平庸的怪圈,方法之一就是要想法設法引領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度體驗,引導學生從“文本表面”進入到“文本底層”,去感悟文本的文化,觸摸文本的靈魂,激活學生的“智慧潛能”,讓他們得到精神的享受。就《愚公移山》這篇文章而言,我想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深入解讀文本。

新課標明確指出:“它(語文)是人類文化的載體,也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定性為深入解讀文本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然而,“由於對文化傳統的過度依賴和因襲,我國的語文課程建設較多表現出一種被動地適應現實的傾向。就語文教材來看,編制者更多地把培養目標定位在學生的文化認同與文化傳承上,而較少創新意識的激發與批判思維的啟迪。”由此帶來的影響是,師生對教材有一種頂禮膜拜的心理,他們認為自己的工作便是對文本所傳達的文化進行驗證與內化,“這種驗證式的語文課程立起的是‘文化權威’,學生要做的只是認同。如果只是以對文化傳統的積累、繼承與保存為宗旨,那麼語文課程將永遠作為一個滯後者的角色而存在,它既不能與時俱進,也不能引領文化的創造與發展。”

因此,深入解讀文本既強調對文化的認同與傳承,更強調對文化的反思與建構。

對《愚公移山》的解讀主要流行以下幾種文化視點:一種主流的觀點愚公移山是為了給子孫後代造福,從愚公移山的壯舉看出他老人家有堅定不移的`信念,這顯然是源於中國傳統的人生哲學;一種認為愚公移山不理智,應該舉家搬出大山定居;還有學生説“愚公有點強人所難的,他的子孫也許根本就不想這樣做,他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了子孫的身上,這對他們來説是不公平的”……,這主要是源於現代心理學的有關理念。以上解讀肯定有它的合理性。這充分説明學生對《愚公移山》這則經典寓言故事的實質精神和故事所弘揚的藴意還不理解。在讀解《愚公移山》這一文本時,教師又不應該帶有太多的情緒與結論,要讓學生讀解出自己個性化的理解,這也是新課程的要求。

第5篇

?愚公移山》是國中文言文名篇,教材改編之前一直都是九年級下冊的內容,教材改編之後把它放在八年級上冊。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義的文章,出自於《列子》。

這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故事情節生動,又帶有神話色彩,歷來膾炙人口。文中的愚公是一位志向遠大且非常有恆心的耄耋老人,他提出的“移山”的宏偉目標,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都是讓人望而生畏的。可這一家人卻倔強的尊崇着這個老人的意圖,艱辛的移着山“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寒暑易節,始一反焉”。這一偉大壯舉,反應了我國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氣魄和堅強毅力。堅持、堅持、最後一定會勝利,這是我們中華民族湧流不息的傳統美德。

學生們在學習時,也是興味盎然的,無不為愚公持之以恆的精神和遠見的目光所折服。在激烈的課堂討論中,有的同學卻義正言辭的提出“愚公確實很愚昧,思考問題太過僵化,除了移山之外其實他們還可以搬家”。更有同學提出,“在今天,土地是珍貴的資源,是不可以隨便挖掘的。而且挖出來的土石也就成了建築垃圾也不可以隨便亂倒。”初聽到學生這樣的想法,我還是很驚異的,因為作為一篇寓言,文章的重點在於讓學生體悟愚公堅持不懈的精神。但是,寓言可以從多個角度理解,只要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按照合理的邏輯展開思考,不盲目求新求奇,又能聯繫實際來談就可以。孩子們有這樣的`聲音,正是時代在發展的見證。

首先談談“搬家”。搬家省力、省時,而且見效快。我想大多數人都會選擇這樣一條捷徑吧。那麼,愚公為什麼不選擇這一點呢?這大概就是中國人的”鄉土情結“吧。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後,躊躇滿志,回到故鄉沛縣,宴請父老故舊及鄉中子弟,在”酒酣“之時親子擊築,高唱“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曲《大風歌》凸顯了漢高祖劉邦君臨天下、“捨我其誰”的霸氣,同時,他也向沛縣父老鄉親吐露“遊子悲故鄉,吾雖都關中,萬歲後吾魂魄猶樂思沛”的故土情結。另外還有家喻户曉的余光中的《鄉愁》無不體現出中國人的故土情結。因而可以體會愚公的心境了。再者,愚公一位有遠見的智者,面對險峻的太行、王屋二山,他更願意用自己的努力和堅持為子孫後代造福,這同樣也體現了我們祖先改造自然的氣魄和堅強毅力。但學生的理解和愚公的做法並不衝突:移山是一種毅力,而搬家是一種智慧。因而此時可以教育學生遇事要學會選擇,從各方面各個角度考慮問題。

其次談談土地問題。城鎮化的加快發展,已使農村的耕地面積越來越少,而且以前最不缺的“土”,現在需要買。家裏需要填個坑,都要到別處買土。農村要求統一規劃,各種垃圾不能隨意傾倒。這些都是目前學生能夠看到的問題。學生能談到説明他已經意識到發展和變化的問題,藉此機會鼓勵學生要勤奮學習,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

我一直覺得,在夯實了語文基礎後,語文課堂應該是學生與教師思想火花碰撞的一個過程,也是彼此互相溝通認可的一個過程。很高興這節課能做到這點,希望以後繼續努力,繼續學習,爭取能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