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百年孤獨》有感8篇 魔幻現實的永恆之書

來源:巧巧簡歷站 1.06W

《百年孤獨》是拉美文學界的經典之作,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憑藉着獨特的寫作風格和深刻的哲學思考,為讀者呈現出了一個奇幻而真實的馬孔多家族史詩。這部小説充滿了象徵主義、實用主義和魔幻現實主義等多種文學流派的元素,成為了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和全球讀者心中的文學經典之一。

讀《百年孤獨》有感8篇 魔幻現實的永恆之書

第1篇

就在上個週末,我將《百年孤獨》看完了。百年孤獨是一本世界名著,我在讀它的時候花費了不少時間,因為裏面的故事情節,人物劇情等,都要用一個外國讀者地方身份去翻譯,下面常常備註着他國語言,風俗習慣的,實在是難懂,所以我只能細嚼慢嚥,慢慢品味這本經典名著了。

作家馬爾克斯是一位魔幻的現代主義作家,這本書所表達的孤獨,一個家族的百年曆史,讓人不寒而慄,每一個叫孤獨的字眼不斷從書本里面湧現出來,我看着也跟書裏的故事一樣糾結,一樣想從情節中解脱,但是我不能,書本中的人物更加不能,因為生命中的故事是註定發生的,被故事選中,沒資格懵懂。

書裏最深切的是考驗人們內心深處的愛,但是他們大多數用冷漠,無畏的姿態將它表現出來,甚至是宣泄着自己的孤獨來索取愛,索取他人的關愛,這似乎應該稱之為憐憫,觸及人們心靈最脆弱的地方,最温柔的部分,都是這些東西會被現實的物質所磨鍊,到最後也許什麼都不剩下,誰也沒有理由理解你的'冷漠,自己的內心應該具備自我温暖的功能,甚至要做到主動去温暖他人,關愛他人。

看完這本書的我還在書中的情節裏久久不能調整過來,也許這是這本著作給予我的反思吧。《百年孤獨》是一本值得解剖的著作,我將它珍藏着了,説不定哪天又想看了呢。

讀《百年孤獨》有感8篇 魔幻現實的永恆之書 第2張

第2篇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古人劉向説:“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莎士比亞説:“書籍是全人類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赫爾岑也説:“書是一代人對另一代人的精神遺言”。物質食糧使我們存活,而精神食糧可以塑造靈魂、感悟生命,讓我們更好的生活。

但物慾橫流的當代,越來越多浮躁的人們忽略閲讀,閒暇時捧起手機刷劇、玩遊戲、聊八卦……畢業後的我也是其中一員,早已久不讀書,但在這次學校倡議的假期讀書活動中,我又找回了讀書的快樂,在書中與有趣的靈魂相遇,體味不一樣的世界。

20xx年的開始頗為魔幻,這個假期也是漫長而煎熬。線上課開課以來,在備課上課間隙斷斷續續完成了《百年孤獨》的閲讀。這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作品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説、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祕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將一個瑰麗而宏大的想象世界展示給我。

這本書很難讀,實際上整個閲讀過程都很痛苦。但這是一本好書,我通過讀別人的故事,在其中的細枝末節中發現自己的影子,然後反省自己。當然也在書中找到外在世界的'影子,然後審視現實。閲讀馬爾克斯《百年孤獨》這本書,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這個藴藏在布恩迪亞家族歷經七代人之多、歷經百餘年之久逃不脱擺不掉的宿命的孤獨,“比磐石更牢固恆久,比颶風更猛烈逼人,讓周邊空氣失去流動,讓世間萬物歸於沉寂。”看完整本書,雖然記不住宂長又重複的姓氏,甚至分不清哪部分描寫是魔幻、哪部分描寫又是現實,但心中被激盪起了巨大的孤獨感,隨即又得到了遙遠又熟悉的慰藉。原來,人人可危。生命是段孤獨的旅程。從落地啼哭,到疼痛的消亡,都是一人來,一人去,不曾帶走一草一木。但最後我更明白了,孤獨是一個陪伴人一生的夥伴,這是一個既定事實,與其否認,與其抗爭,與其無謂的逃避,不如理解它,高揚起無畏抗爭的勇氣。

當然這本書能給我的,遠遠不止於此。它讓我重拾了閲讀的樂趣,在人人都在追趕潮流當下,沉澱內心、尋求更為純潔而明淨的幸福。重新拾獲的閲讀這個人生最大的幸福,使我的心靈不再寂寞,靈魂不再孤獨。

人生是一場孤獨的修行,讓每個有趣的靈魂都在書裏相遇。好的書籍可以讓人有非凡的夢想,讓人有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世界因閲讀而和諧,文化因閲讀而交融,生活因閲讀而充實,生命因閲讀而精彩!讀書也許不能解決全部問題,但是多讀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開更多的門,找到更多的方向。以後我會將讀書作為常態化的生活方式,繼續多讀書、多思考,當然也會多寫作。

第3篇

“妄圖在虛幻中尋找真實感的人,腦子一定有問題。”

我在網上看到這句話時不禁一笑,右手邊是看了一半的《百年孤獨》。這本諾獎得主的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聲名遠揚,但此刻,我只是借翻閲它來消磨一個長長的無聊的下午。亦實亦虛的魔幻故事,龐雜的網絡虛擬世界,以及虛擬世界裏的一句話,和真實的我湊在永恆的時間裏,就發生着奇妙的化學反應。

我看了很多遍《百年孤獨》。最初的觀感是晦澀痛苦的,因為一長串反覆出現的名字、人物癲狂而奇怪的行為、神祕而混亂的環境。作為一個學着“三觀端正”現實主義課文長大的學生,這種將與真實生活毫不相干的靈異傳説放在極具真實感的現實裏的敍述,實在彆扭難過。但不可否認,故事非常精彩。當我翻到最後一頁,看到這個苟延殘喘的家族永遠地消失不見,一羣啃食着血肉的'螞蟻,一棵被綁着“瘋子”的大樹,我心中空落落的,意猶不止,也好像“大雪白茫茫真乾淨”的惘然。我可能自己也沒有發現,我正走向一條不那麼普通的文學之路。偉大的作家佈下隱形的指示,指示着每一個讀者,去虛幻中尋找真實。

我曾一度認為自己的閲讀是膚淺的,因為富有特色的文學表達相較於它的內核彷彿更能吸引我,這種隱蔽的羞愧在閲讀《百年孤獨》時尤甚。魔幻現實主義的描寫實在太迷人了,幻想現實碰撞,重彩寫實融合,爭鋒相對的矛盾,水到渠成的和諧。而我這才發現,正是這種獨特的寫法,讓虛幻的文字處處體現着真實的張力。比如奧雷良若上校的孤獨。他整天埋頭於作坊中做小金魚,他的頭髮上可以長出蘑菇,口中長滿青苔,明明是陽光燦爛的日子,卻感覺“空氣中浸滿雨水的潮濕”。這是上校行將死亡之前的感受。我知道現實中,一個活着的人不可能頭上長着蘑菇口中長着青苔,但是這並不妨礙我感受、觸碰他的孤獨,一種隔絕與世的荒蕪,一種壓抑到窒息的孤獨,就好像生活在充滿雨水的空氣中一樣。故事是虛假的,但孤獨一樣沉重。

於是,我越來越熱衷於在虛擬故事中去尋覓真實,我不得不去尋找真實。先前我以為真實觸手可及,周圍的一物一物皆為真實,牛頓三大定律,科學唯物主義。《百年孤獨》卻告訴我,真實無處不在,但也極難尋覓。人們在真實的物質裏狂歡,不知覺將靈魂的真實亂丟一地,要麼偽裝成虛偽的美麗。於是我們身處熱鬧人羣,依舊如一個百年家族那樣孤獨。真摯純粹的孤獨,也是人類存在最後的依靠。如果,有一天連孤獨都能物化,真實又何處可言?

美麗的姑娘微笑,人們真正動心於一瞬間靈魂的美好,而不是皮囊的功勞。

第4篇

這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經典作品,它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它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風風雨雨,同時也敍寫了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歷史興衰,字裏行間你是否也看到了那美洲發展的滄桑?那百年的風雨變幻?

克林頓曾贊馬爾克斯是所有語言中最偉大的作家,正因為在這裏他創建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喧囂紛亂的世界,我們都知道它是虛擬的宇宙,可卻又那麼生動可信,不禁惹人深思,是否在世界的某個角落真的存在這麼一個家園。“有的人想睡覺,但不是因為睏倦,而是出於對睡覺的懷念。”看到這句話,帶我進入了沉思。或許我並沒有真的讀懂它,但卻真真實實的改變了我的.世界觀。一個無人問津的話題,在這裏卻吸引了眾人的眼球。人們都説,閉上眼睛,你就可以不再煩憂,在夢的世界裏沒有那麼多的愁苦。那些年,我們都是在睏倦中入睡,而如今,真的應該重新考慮一下它的意義究竟在何處。“她明知驛站的騾子每隔十五天來一次,但卻天天要等候,她相信總有一天他們會搞錯日期,提前送信來。但事情很不順心,有一次,預定的日子到了,騾子卻沒有來。她絕望得發瘋,半夜起來到院子裏一把一把吞吃泥土,貪婪之狀像不要命似的。她哭着,痛苦得發狂,她拼命嚼小蚯蚓和蝸牛殼,嚼得牙齒都快要碎了,然後一直嘔吐到天明,發燒、虛脱,沒有知覺。”

這是一段不可或缺的看點,看到這裏,打了個寒顫。彷彿看透了人性的悲哀和藏在人們內心深處枉為人知的祕密。那些人們不忍直視的東西在這裏全都表現的淋漓盡致,不必厭惡,或許這才是真正的人性。‘你在等什麼呢?”烏蘇拉歎了口氣,“時間都過去了。”’我們都在成長的路途中被時間追趕着,偶爾停下腳步回頭看看,那些曾經的美好都在一點點的散盡。如果説時間就是生命,那你是否珍惜了呢?無論多久,你都等不來逝去的青春。我不知道孤獨象徵着何物,也許是精神,也許是肉體。人類生而孤獨,死後靈魂也無法倖免。孤獨就烙印在我們的靈魂深處,你的態度決定它被印的時間。因此,知者無畏,勇敢生活!

第5篇

在喧鬧中,人們時常尋覓寧靜;在不安中,人們時常尋親冷靜。他們卻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孤獨的境界。

在模糊的記憶中,第一次觸及到這本書,還是不求甚解地揹着“守信是一種財富,不應該隨意虛擲”在無數次凝神的瞬間,就會想起這本書,可以稱得上與他神交已久。當我懷着虔誠的心靈翻開這本名著後“正入萬山圈子裏”的眩暈與迷茫感隨着頁數的增加而愈發縈繞在我心間——立刻就被書裏面各種複雜的人物關係以及人物名弄的思緒混亂。但唯—慶幸的是,整個布恩迪亞家族的性格正如題目所展示的一樣——孤獨。

孤獨,成為了他們家族的名片。但又會有人疑惑了,難道作為家中頂樑柱的個、烏蘇娜,也孤獨嗎?沒有錯,她眼睜睜地看着子孫後代一個個地陷入孤獨的深淵,她努力地料理着家庭,裝飾着房屋,難着這不是種逃避孤獨的積極表現?但她最終也無法擺脱寫在羊皮紙上的命運,遺憾而逝。家族的第一人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人被螞蟻吃掉的結局也不出意外地接踵而至。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悲劇性的結局與時代的改變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就像前言介紹的那樣,這一本書映射的則是拉丁美洲的興衰史。這本書巧妙地領着我們去見證了拉丁美洲的歷史變遷:科技的發展,新道路的.探索,現代化的推進,殖民者的入侵,原著居民的反抗以至最後對命運的安排舉手投降。在起於孤獨到歸於孤獨中,亦或有人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與孤獨鬥爭,亦或終其一生溺身於情慾,成了拉丁美洲興衰史的真實寫白。

這個興盛近百年的家族以及整個馬孔多在一夜之間消失在拉丁美洲的大地上,永永遠遠的與孤獨為伴。説到孤獨,孤獨是每個人的宿命,愛與友誼不能根除它,只能安撫它。不要寄希望於消除孤獨,這是天方夜譚。孤獨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看看那些垂頭喪氣的,看看那些望洋興歎的,心中不免有着孤獨,連那些外表開朗的人,也會有承受孤獨的那一時刻。顯得忙碌的都市人,也不免孤獨,這時他們就三兩成羣,沉迷於燈紅酒綠,喧鬧繁華之中,然而最後一切又是歸於孤獨。

孤獨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不在一個人裏面而在許多人中間。即使不是一個人,我們也會感到孤獨。看着別人與同學分享暑期的趣事,聽着一些遊戲愛好者滔滔不絕地談論着遊戲。即使在眼前,在耳畔,也瞬間有着鄰若天涯的孤獨感,既然我們無法抵抗,為什麼不去好好地享受孤獨呢。《百年孤獨》中的家族,努力地抵抗孤獨,但心有餘而力不足,無奈的被孤獨埋葬。他們成了歷史,從上古到現在流淌了近千年的歷史被孤獨所侵蝕。孤獨不會隨着時光的滔滔江水而匯入大海,也不會隨着有佳人的陪伴成燭火焰影。不如以巨人的姿態站起來俯視它,去找尋孤獨,去了解孤獨,去適應孤獨。

孤獨,我們不妨將它看成是我們的朋友,一個能讓我們看清自己的朋友,一個會陪着自己一路走下去的朋友,一個在萬般喧鬧中讓你聆聽自己心跳的朋友,直至化成一抔黃土之後,他也會一直陪伴着你。

第6篇

很難相信自己能看完這部人物名字又長關係又複雜的小説,和《霍亂時期的愛情》一樣,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作品從來都讓你猜不中開頭,也猜不到結局,直到最後一刻才解開疑惑。如果説前者是我看過最震撼人心的愛情故事,那麼這部作品則是一次深入人心的精神之旅。

靜謐安寧的馬孔多小鎮映射着這個時代的縮影,勤勞的烏蘇娜盡其一生也沒能挽回家族衰落的命運;奧雷連諾的宿命在他的後代身上不斷重演;豬尾巴孩子的咒語並沒能阻止布恩迪亞和他的姑姑相愛;"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將被螞蟻吃掉",吉普賽人的預言最終實現,伴隨最後一個人的離去,經歷了興衰榮辱的馬孔多小鎮也被一陣颶風捲走,只留下籠罩百年的孤獨。

劇情雖然荒誕不經,卻給人無限遐想。在最迷茫的時期讀了這本書,用了很長時間來思考,從小説回到現實,關於放棄和堅守,逃避和麪對,突然就釋然了很多。我們何嘗不是馬孔多小鎮的居民?我們孤獨的來到這個世界,駐足在各自的小鎮,有人安於現狀,有人拼命逃離,有人被吉普賽人的魔術勾起不安分的靈魂,有人永遠對外面的世界無動於衷。而最終,所有人仍舊不可避免的孤獨的離去。無論怎樣的人生,最後都殊途同歸。如果我們能夠活過百歲,或許真的能夠看見命運的驚人複製,而我們窮盡一生去追求的結果其實也早已註定。"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狂亂且堅韌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轉瞬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

一切都會逝去,唯有孤獨永恆。這一生中,陪伴我們時間最長的,不是父母,不是愛人,也不是孩子,而是自己。可是我們身邊有多少人能真正靜下心來享受孤獨?曾經也害怕一個人,吃飯都要找個伴。直到那一年,獨自休婚假去南方,經歷了一次從害怕孤獨、適應孤獨到享受孤獨的過程。一個人的旅途,自由的呼吸,自在的行走,和內心對話,與自己相處,帶着憐憫出發,心懷感恩回家,感謝沒有人陪伴的十八天,讓我看到更加堅強的自己。

現在每天忙碌的`生活,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並不多。於是在下班後,選擇一條風景最美的路回家,在週末的清晨慵懶的坐在窗邊曬太陽,心情低落時聽温暖的音樂,失去方向的時候讀一本好書。享受孤獨,成為我犒勞自己的方式。後來看到一篇文章:如果你想要實現自己的夢想,孤獨是你的必修課。每個人都避免不了孤獨,與其逃避不如面對,真正能平靜自己的只有自己。

感同身受,我們都只是旅客,暫時住在此生和此身。如果不能在孤獨中找到答案,那麼當答案昭然,我們往往措手不及。因為吉普賽人的預言實現的那一刻,便是生命終結的那一刻。人生短暫,不過百年。孤獨始終,如影隨形。

最後,用張楚的歌作為結束:生命像鮮花一樣綻開,我們不能讓自己枯萎。孤獨的人,他們從不尋找,從不依靠,非常的驕傲。

第7篇

?百年孤獨》是一部眾所周知的魔幻現實主義作品,1967年一經出版,便引起世界轟動。到目前為止,《百年孤獨》已經被譯成四十多種語言,全球銷量已超過5000萬冊。作者是來自哥倫比亞的加西亞·馬爾克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人物,1982年憑藉這一部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百年孤獨》於我而言是一部晦澀難懂的作品,可能其中原因除了小説本身故事有些無厘頭、荒誕以外,還有就是它是外國作品的因素,譬如人名對我來説實在是混亂不清,又長,又是由於一個家族的幾代人,所以有幾個人都叫同一個名字。再加上小説支線眾多、人物關係複雜,所以給我的閲讀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這本小説與一般我們所接觸到的小説有很大的不同,它的主角一直在變換,又或者説,我覺得這本書又彷彿沒有主角似的。整本書所述的故事繁多而複雜,但主線主要是針對一個家族七代人近百年來的興衰來描寫的。也可以説,主體是分為七個大故事的(但其實並不簡單),這七個故事總是沒頭沒尾的開始又結束,好不容易我們看到這個家族發展到這一代,開始有越來越興旺的勢頭時,但到了下一代卻急轉直下。敍事荒誕卻又總覺得發生在現實,這個家族讓我有一種很強的宿命感,關於布恩迪亞家族,在書中,這個家族的命運早就被人寫在羊皮捲上。那個羊皮卷對整個故事有很強的映射作用,羊皮卷是由一位跟這個家族關係很好的吉普賽人魔法師留下的,它上面清楚地記載了這個家族的歷史。但是,由於那個羊皮卷是有梵文寫的.,所以需要破譯。到了家族的第六代的一位男性,就致力於破譯這個羊皮卷。但是就算破譯出來也沒有用,因為破譯這件事也被寫在羊皮捲上,也就是説,羊皮捲上所記載的事,總會發生,而且無法挽回。這也就是我所感到的強烈宿命感的原因之一。

正如書中的羊皮捲上所描述的:“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書中有一個馬孔多的小鎮,整本書的故事都發生在這個被構建的小鎮上,馬孔多是由家族的第一代人創建的,也隨着最後一代人的死亡而消失。由於故事的複雜性,我在這就不具體的講述每一代發生的事情了。但講幾個對我來説很不一樣的細節。比如人名,為什麼我會這麼的強調名字呢?除了它的確讓人認不清誰是誰、搞不清誰與誰的輩分關係之外,很多名字會反覆出現在不同人的身上,而有些相同的名字的人往往有這類似的性格特徵以及相似的命運。這彷彿暗示了一個家族帶着輪迴的似的向着歷史前進,正如書中的一句話:“這個家族的歷史不過是一系列無可改變的重複,若不是車軸在進程中必不可免地磨損,這旋轉的車輪將永遠滾動下去。”另一個細節就是,到了家族的第五代,一位女性就跟自己的丈夫説,自己的兒子絕不能叫奧雷里亞諾或阿爾卡蒂奧,女兒不能叫雷梅黛絲。説明家族中的人也有意識對命運的反抗,也試圖有所改變。

?百年孤獨》是一部可以多讀幾遍的書,書的內容豐富,也易引人深思。我曾經看過書評,説這本書講的是整個人類的故事。我覺得很有感觸,的確,我們人類不就是在這樣一步一步的在抗爭與重複中推進歷史的嗎?

第8篇

烈日照在蒙塵的巴旦樹上的嗡響,午休的昏厭中響起的火車汽笛,撥開爬滿這棟房子的蔓藤條,我推開了奧雷里亞諾封塵已久的大門,這裏曾經發生的一切都像一場無聲電影以迅雷不及掩耳浮現在我的眼前,我看到了他,以及他的父親,在那個遙遠的下午…

如果真的像敍述普通小説一樣講述這本著作的話,我不知道該如何下筆,因為這是一個主旨深邃宂長且沒有多少波瀾的故事,在整個主線中,布恩迪亞經歷了從淳樸的鄉村生活到戰爭、革命,接着殖民思想的侵蝕,再到一切歸於平靜後的絕望、滅失,任何作品與之所處時代的陰影都是密不可分的,在賦予了它拉丁美洲歷史反抗的背景的同時誕生了一個家族。但如果只是這樣,經典將不再是永恆的經典,我們會發現很多細節都明明白白地折射着人類生活的發展過程,暗含着某個成長哲理。

“多年之後,奧雷里亞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百年孤獨》最值得懷戀與思索的一句話(也就是它的開頭),短短的一句話,卻容納了未來過去和現在三個層面,而這一切就像是一場預言,在人還未出生時就已被規劃好的,是梅爾加德斯用他超乎尋常的眼光看到了一個家族的消亡,並記在羊皮古捲上等待他們自己去破譯自己的命運。愛默生認為:“我們應當假設某種預定的諧和計謀中必然要有被未來應驗的遠見。”我不説愛默生的“預定諧和有多適用於這個家族,至少梅爾加德斯有這樣的智慧,而我們也需這樣的智慧,而我們也需這樣未卜先知的'能力,清楚地知道做一件事的後果,承擔的風險以及自己努力會挽回怎樣的回報。

海明威説:“必須面對永恆的東西,或者面對缺乏永恆的狀況。”布恩迪亞家族就是不滿足於純粹的生存,有無法達到完美的境地,才選擇了獨樹一幟的生活方式,譬如捆綁自我,封閉自我,沉淪自我,在反抗孤獨的同時又暗暗接受着孤獨所持有的高傲感,布恩迪亞家族就是這樣的一個矛盾體。黑格爾説過:“人格的偉大和剛強的程度,只有借矛盾對立才能衡量出來。”馬爾克斯正是抓住了這樣的矛盾點。

生命的神祕性是不言而喻的。史懷哲稱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式“在黑暗中並肩行走,”人們可以給予彼此鼓勵與寬慰,可人類最終將孤身前往自己的歸宿,就如同來時的隻身一人。

孤獨的本身就具有它的意義。孤獨是在這樣一個大千世界找不到一個真正理解你的內心,而是產生的情感。這種孤獨是從自身而言的,是帶着一定的疏離感的。就像《百年孤獨》裏的麗貝卡,那個將自己包裹在高傲的厚殼裏,孤老終身的女人,她沒有奧雷里亞諾上校那種與生俱來的孤獨,但我卻從她的身上找尋到了自己的影子。

一直以為自己自命不凡,不願和同學們深交,很多人都説我是一條泥鰍,圓滑,通宵事故,處理事情遊刃有餘卻不平易近人。而當我在書中找到了自己可能的未來時,我也明白該該變了,就如馬爾克斯所説“等他們睜眼,看到的已成現實。”我希望現實是我能放下高冷的架子,真誠地交朋友。

?百年孤獨》告訴了我另一個真理——別讓時光停在過去。如果一直在為自己過去因習慣而養成改不掉的藉口,那麼人便被空氣裏瀰漫着惰性所感染,最終令一切衰朽,停滯的熾烈塵埃所降服。過去只能用來懷戀而不能成為今日的複製品。

馬孔多的夏日一去不復返了,這座鏡子之城將在奧雷里亞諾全部譯出羊皮卷之時被颶風抹去,我靜默地合上了這本經典之作——《百年孤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