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人生態度的演講稿3篇 “態度,決定你的人生。”

來源:巧巧簡歷站 1.37W

人生態度是指一個人對待人生、對待自己和他人的態度和觀念。它影響着我們的行為、思維和情緒,直接關係到個體的幸福感和成長。本文將圍繞人生態度展開,探討積極的人生態度對個人和社會的重要意義,為讀者提供啟發和思考。

有關人生態度的演講稿3篇 “態度,決定你的人生。”

第1篇

有一個故事,説的是在西撒哈拉沙漠中有一個小村莊比賽爾,它在沒有被發現之前,還是一塊貧脊之地,那裏的人沒有一個走出過大漠。據説不是他們不願離開那兒,而是他們嘗試過很多次都沒能走出去。當一個現代的西方人到了那兒,聽説了這件事後,他決心做一次試驗。他從比賽爾村向北走,結果三天半就走出來了。

經過此事,他終於明白比賽爾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為他們根本就不認識北斗星。因此,他告訴當地的一位青年,要想走出大漠。只要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面那顆星走,就能走出大漠。那個青年照着他的話去做,三天後果然來到了大漠邊緣。

青年人也因此成了比賽爾的開拓者,他的銅像被豎在了小城中央,銅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新生活從選定目標開始。

我不知道這個故事能給你帶來什麼啟示,讀了這個故事你想到了什麼。

在任何一個領域中,取得比較大的成功的人,他們的行為幾乎都是指向於自己設定的目標。有了目標,內心的力量才會找到方向,茫無目標的飄蕩終歸會迷路。

我們要想成為學習的優等生,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樹立一個成為學習優等生的目標。

因為沒有目標就沒有動力,人能走多高首先取決於是否找準自己的目標,只有選準方向,才能持久穩健地走下去,才有望達到“頂峯”。一個人沒有目標,就像一艘輪船沒有舵一樣,只能隨波逐流,無法掌握,最終擱淺在絕望、失敗、消沉的海灘上。

世界公認的成功定義是:成功就是逐步實現一個有意義的既定目標。目標是成功的靈魂精粹所在,目標的達成幾乎可以與成功劃上等號。成功學大師拿破崙·希爾曾説:“設定明確的目標,是所有成就的出發點”。世界上只有3%的人能設定他們的人生目標,這也就是成功者總是極少數的根本原因。大多數人之所以失敗,其原因也在於他們都沒有設定明確的目標,並且也從來沒有邁他們的第一步。

據一項研究結果表明,美國人有5%將個人目標寫在紙上及告知他人,而其餘95%則沒有設定目標,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心態,一方面是方法,即可能是設定目標後害怕目標到頭來落空,被別人恥笑,換來挫敗感。還有的人則不知道目標的重要性,或者不知道設定目標的方法。其實一個設定目標時,最重要的並非“如何”實現目標,而是“為何”要設定目標。

台灣大學有一個關於目標對人生影響的追蹤調查,對象是一羣智力、學歷、環境條件都差不多的年輕人,調查結果發現:26%的人沒有目標;61%的人目標模糊;9%的人有比較清晰的短期目標;4%的人有十分清晰的長期的目標。

25年的追蹤調查發現,他們的生活狀況十分不同,4%擁有長期目標的人,25年來幾乎不曾改變過自己的人生目標,他們始終朝着同一個方向努力不懈;若干年後,他們幾乎都成為社會各界頂尖的成功人幹,他們之中不乏白手創業者,行業領袖,社會精英。

9%擁有短期目標的人,多半生活在社會的中上階層,他們的共同特點是,一些短期目標不斷被達成,生活品質穩定上升,他們成為各行各業中不可缺少的專業人士,如醫生、律師、工程師、高級主管等等。

61%目標漠糊的人,幾乎生活在社會的中下階層,他們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沒有什麼特別的成績。

26%沒有目標的人,他們幾乎都屬社會的最底層,生活過得很不如意,常常失業,需要社會救濟,並且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會。

調查者因此得出結論:目標對人生有巨大的導向性作用。成功在一開始僅僅是一個選擇,你選擇什麼的目標,就會有什麼樣的成就,也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

目標是指想要達到的境地或標準。在學習的過程中,一旦制定了一個目標,就會從內心深處產生一種力量,努力朝着所定的目標前進。目標,是一種希望,在希望的激發之下,人才會不斷地追求進步向上,所以,為了提高學習成績和效率,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設立非常明確的目標。

一般來講,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應當符合以下幾個原則:

如果你充分地相信自己,從某種意義上説,你就具有了從事任何活動,並且達到任何一個目標的信心和能力。一旦你敢於自主地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併為着這個目標投入自己幾乎所有的精力時,你在考試中一定可以取得好成績,大學聯考中一定能考上理想中的大學。

目標也不一定是一成不變的,它可以隨着自己的實力的變化而變化,無須過高,也不能過低。有一位大學聯考狀元説過:“高一的時候,我只能保證自己上武漢大學;高二時改為人民大學;到了高三,我便把目標鎖定北大,併為此奮鬥不止。我喜歡這樣的追趕,去追尋遙遙領先的理想,在追趕中,我學得自己是自由自在人生的主人。”

目標要能促使你克服各種挫折和困難,併為之奮鬥的,能對自己起到良好的約束和督促作用的。

一是學習的目標,或稱學習階段的總目標。如自己要知道學習到底是為了什麼?為自己、為父母、或是為其他需要感激和感恩的人?為了將來的發展,為了上大學,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這都是很不錯的理由。只要你認為,它可以給你帶來源源的動力,促使你向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去發展,去努力,就可以當作自己的目標確定下來。可以產,這是人生中的階段性目標。

學習目標的第二個部分,是實現第一個步驟性目標。由這步驟性目標最終才能實現自己學習的總目標。比如説,我這一節課必須掌握住哪些知識,我這一天的複習要包括哪些內容,這一個月的學習要達到什麼效果,小到一小時,大到一月、一學期、一年,都要有目標,只有這樣,才可以不懈怠,不放鬆,一步一個腳印地朝着自己的最終目標前進。

人生長期目標,是一個十年、二十年甚至幾十年為之奮鬥的結果,應該定得比較遠大一些,這樣有利於發揮自己的潛能。但由於某些不確定因素的存在,人生目標不一定非常具體詳細,只要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就可以。

長期目標比較遙遠,因此,應該分解成為一些中期目標,一般中期目標可以三至五年,高中學生可以“大學聯考”為界。如“三年後進入什麼樣大學學習”等。

高中學生可以按照學年、學期為階段來制定。短期目標不能和學校規定的學習任務相沖突,並且要綜合考慮各科學習目標實現的可能性。從時間來看,短期目標可分為學年目標、學期目標、半學期目標等;從內容來看,短期目標可以分為數學、語文、外語等各科的學習目標。

制定目標為自己的未來勾畫了一個藍圖,描繪了到達最終目的地的時間和要求,但究竟如何起步,還得從自身的現狀出發。因此,要充分分析自己的目前情況。如自己有哪些優勢和不足,如何發揮優勢,克服不足,自己的各科潛能如何,是否已經充分發揮出來了,自己各科成績如何,偏科情況如何,如何補救;自己的學習毅力和勤奮程度如何;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效率怎樣,需作哪些改進等等。

根據自己學習潛能、學習成績、學習方法努力程度等實際情況,制定自己的行動計劃,主要是明確自己將要在哪些方面採取什麼樣的措施。如在外語學習方面,要加大課外時間的投入,選擇較好的英語參考書,提高閲讀能力,增加詞彙量;在語文學習方面,增加課外閲讀書報量,逐漸豐富作文素材,提高作文能力。

我們的目標一旦確立下來,就一定要立即行動去實施它。坐着不動是永遠提不高成績的。想取得好的成績,想成為天才優等生,就不能坐着不動,從現在開始,要“站起來!要行動!要立即行動!”因為取得成功的靈魂就是運動!

最不完善的行動,也要比束之高閣的最好的計劃強上百倍。

人生最昂貴的代價之一就是:凡事等待明天。不要把希望寄託在明天,希望永遠都在今天,希望就在現在。

立即行動!只有立即行動,才會讓我們的夢想變成現實。只有立即行動,才會讓我們超越對手,超越自己。

我還應提醒大家的是,大多數人總是在沒有做這件事之前信誓旦旦,但是一到把這件事情真正做起來,往往就只有三分鐘熱乎,或者“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所以,我們要堅持不懈地向着目標前進。

眼下在社會上出現一種流行病,人們張口閉口愛説什麼“祝你交好運!”“你的運氣真好!”這類語言作為吉利話是無可非議的,但是此類話流傳廣了,特別是流傳到學生中,就用這種思想總結自己學習成功或挫折的原因,那就會產生消極作用,每次考試下來總有人説:“我的運氣太差了,複習記憶的東西一個也沒考,專考我做不倒的題”。有的學生遲到或吸煙受到老師批評語後,喪氣的説:“我真倒黴,又被老師碰上了”。有少數人為了解自己的運氣,竟然去找算命先生去抽籤,並且信以為真,使運氣藉口症更重。

患有運氣藉口症的人,常常把受到挫折或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個人的運氣不佳,他不是從挫折失敗中接受教訓,轉敗為勝,而是坐等好運。進而嚴重的妨礙了自己的學習進步,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防治方法有兩個:

第一,接受科學的因果觀念。我們都知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道理。我們也常説:“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你可以把學習成功的人與學習差的人比較一下,看看成功與失敗由哪些原因造成的,運氣起多少作用。從而明白:學習成績好靠的是勤奮加好方法,絕不是運氣。

第二,不能妄想不勞而獲。靠運氣不會成功,算命先生不能預卜你的前程。只有靠自己,靠實踐,靠科學方法,靠自己的拼搏和奮鬥,才是邁向成功之路的正確途徑。

有些學生對某學科學得不好,成績很差,問他們是什麼原因,他會理直氣壯地説:“我沒興趣!”有些學生説:“我對學習沒有興趣,我學不好,我不學了!”不想學習就説沒有興趣,不願乾的事也説對某事沒有興趣,這類人常以興趣為藉口,行其懶惰不願做事之實者,我們稱之為興趣藉口症。

興趣藉口症的主要症狀是不願意學習或不願意做事,其實質是懶惰:一是思想懶惰,對學習的內容不願下功夫,不願意記憶,更不願意動腦筋思考,因此學不會;二是行動懶惰,不願實幹,更不刻苦鑽研,連基本的作業任務也不完成。

可見,不願意學習或做事的主要原因是懶惰,而不是沒有興趣。

首要的是勤奮和認真,努力認真地去學就會有收穫,就會有興趣,也就不再以沒興趣為藉口;其次,正確認識興趣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努力的結果,興趣是後天培養的,是在實踐活動中形成的,也是不斷改變的。

勤奮是學習成功的重要因素,但勤奮不是成功的唯一條件,要想成功除勤奮之外,還需要方法,內在動力等因素。有些學生片面強調勤奮的重要而不顧及其它重要因素,一旦考試失敗,仍抱住勤奮不放,耗時間,死學習,以苦為安慰,以此為藉口,説什麼“我盡到努力了,學不好沒辦法”。有的學生學習廢寢忘食,不辭辛苦,可稱為“拼命三郎”,但效果如何卻全不顧忌,只求心裏安慰,“我盡力了!我拼命了!我無愧了!”我們説他們是患了勤奮藉口症。

一是勤奮加方法,在勤奮的基礎上講究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學會記憶和思考,提高學習質量;牢固掌握和靈活運用知識;加強自我調控能力,發揮主體精神等。總之,講究學習方法和獨立思考是防治勤奮症的一劑良藥。

二是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在勤奮和提高學習效率的條件下,體驗學有所獲的喜悦,能增強學習興趣,興趣濃學習效果更好。

三是激發深層次的學習動力,即進一步激發學生高層次的求知,創造和審美的需要。把學習當作自己高層次需要的滿足,當作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這個時候你的潛能的激發都能達到最高水平。只顧蠻幹,盲學而不顧效果的勤奮藉口症就能徹底治癒。

善於思考,充滿興趣的勤奮,才是學習成功的基本保證。

有些學生學習不努力,學習效果不好成績差,不從自己的主觀方面找原因,反而埋怨環境條件,把自己學習失敗的原因全推向客觀環境,此種思想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他們患了環境藉口症,他們常抱怨學校條件差,生活也差,不能安心學習;也埋怨着教室不安寧,老師講課聽不懂;也有學生為家庭條件差而自卑,比不上別人有吃有穿有錢用等等,治療此症有以下幾種:

第一,正確對待環境。人很難要求環境適應自己,只能讓自己適應環境。以積極的態度從外部環境條件中吸取有益養分,為我所用,不能只看到環境差的一面。正確態度就像特級教師魏書生所説:“改變自我,天高地闊;埋怨環境,天昏地暗,與己無補”。要記住求人不如求己。

第二,認清決定學習成敗的因素,環境是重要因素之一,但起決定作用的是主觀因素。外界環境是外因,人的主觀因素是內因。治療環境藉口症首先得學會從自身找原因,然後是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

第三,尋求良好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如,學會記憶和思考,培養積極的自我概念,增強自信和自尊,發揮個體潛能和激發內心的動力等。

有關人生態度的演講稿3篇 “態度,決定你的人生。” 第2張

第2篇

我是來自__學院__系x班的__,我今日演講的主題是《端正我們的學習態度》。雖然我也很不想承認,但我們大學生確實在學習的態度上存在着很多的問題,相比高中生我們違反紀律的現象十分的嚴重,所以我想借着這一次演講的機會跟同學們説一説學習態度方面的問題。

此刻我們大學生身上存在很多的問題,曠課、逃課、考試作弊等在大學生羣體中已經成為了很常見的問題,甚至於一些班級的極個別同學從開學到期末可能就來上幾節課,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不僅僅是沒有管理好自我的行為的問題,而是學習態度上的問題。我們努力的考上大學是為了繼續深造的,是為了能夠在大學中學到更多的知識的,可是此刻我們的很多行為卻是與我們當初的目標背道而馳的。

我想問問同學們,從你們進入大學以來,認真的聽過幾節課?認真的完成過幾次作業?我想很多的同學應當都是沒有做到認真的聽課的,雖然我明白大部分的同學每一節課都是來上了的,可是真正聽了的又有幾節課。我想同學們其實是都明白自我身上存在的問題的,可是卻沒有想法去改變自我。可能是因為自我沒有改變的想法,也可能是身邊的人都是這樣的所以隨波逐流,就算有想要認真聽課的想法也因為其他人沒有這樣做堅持了一段時間之後就放棄了。

我覺得我們是真的應當要改變自我的學習態度的,大學是我們最終學習的時間了,等畢業之後開始工作了,就算想學習也是沒有機會了的,所以當我們此刻有機會學習、有機會去提升自我的時候就應當要抓住機會,讓自我變得更加的優秀。我們應當要努力的去拓展自我的知識面,讓自我明白更多的東西。此刻社會的競爭壓力是很大的,我們大學生的這個身份已經不能向之前那樣的能夠給我們很多的便利的,所以我們就應當要自我的去努力,讓自我更加的具有競爭的優勢。

同學們,學習是自我的事情,學到的知識也是自我的,如果自我想要提高的話,就應當要去改變自我的學習態度了,從認真的聽課開始,從上課認真做筆記開始,從今日開始,從此刻開始。只要自我夠努力,一切都是來得及的。此刻時間也還不算晚,如果從此刻開始努力,畢業的時候自我就能夠變得更加的優秀。

第3篇

大家好,我演講的題目是《關於人生態度的演講稿》。

芸芸眾生,雖在地位、財富、成就上有很大差異,但選擇的人生態度不過只是悲觀、樂觀和達觀。選擇的不同,也會造成人生歷程的不同。

三者之中,切不可沾染的恐怕是悲觀了。報上時有某著名高校學子自殺的報道。也許是他們對於自己的未來太過悲觀了吧!雖十年寒窗,上了別人所羨慕的重點大學,但社會的競爭如此激烈,因而選擇了自殺。其實,花開花落,月缺月圓,人生不能十全十美,自殺的大學生不可能不明白這些道理。有困難就得去面對,沒困難當然就不用擔心了。悲觀,讓那些社會的寵兒放棄了生命,放棄了本可以十分精彩的人生,實在令人歎息。

與之相比,樂觀則是人生的另一境界。對什麼都充滿信心,精力充沛,傾注心血去完成既定的目標。前進的路上也有荊棘,只是無所畏懼。即使被刺扎傷,也不會氣餒。這些人不一定都有多大的成就,不過省卻了許多不必要的煩惱。充滿快樂的人生是幸福的。樂觀的人微笑着面對世界,發現世界也總在對着自己微笑。

不過,人生的最高境界應該是達觀。達觀之人,能超然物外,站在一個常人不能及的高度看待這個世界。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對達觀之人最好的概括。不論榮辱得失,總能擁有平靜的心情,坦然地去面對。不對人生有大徹大悟之人,是不可能有達觀的心態的。那些遭到了打擊依然擁有平常心的人,常常讓人深深地折服。大文豪蘇東坡官場失意,但豁達的胸襟,豪放的詞風,使他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位置。隱居田園的陶淵明,自然是想逃避黑暗的社會。但他辭官後就用心經營桃源,與功利庸俗的東西徹底劃清界限。可見,他認識到了政治的腐敗,自己與之格格不入,又無力改變,索性跳出污泥,找一塊清靜的地方隱居起來,去親近自然,享受自然,也勉強算是達觀之人吧!

遠離悲觀,人將少一份憂愁;學會樂觀,你將多一份快樂;學會達觀,你會多一份冷靜和智慧。選擇一種好的心態,獲得一種成功的人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