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三首》4篇 三首經典詩歌:《詩經》精選

來源:巧巧簡歷站 2.53W

《詩經三首》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之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關睢》、《桃夭》、《伐檀》三篇詩歌,是詩經中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它們以其優美的語言和深刻的思想,賦予了中國古代文學以深遠的影響。

《詩經三首》4篇 三首經典詩歌:《詩經》精選

第1篇

3.掌握下列字、詞的音和義:臣鳩、窈窕、逑、荇萊、寤寐、蒹葭、無、恬、渙、塒、址、桀。

在我國幾千年的古典文學長郎中,《詩經》是一顆璀璨奪目的明朱,它是詩歌文學的鼻祖,是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今天我們學習的三首詩均出自於《詩經》。

?詩經》本稱“詩”,後被儒家奉為經典,才稱《詩經》,是我國第一郎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305篇詩歌,古時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編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歌謠。

?論語》説:“不學詩,無以言。”占人認為經過詩教,可以導致人“温柔敦厚”,《詩經》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甚至連東漢大學者鄭玄家的婢女都熟讀《詩經》,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

(1)範讀課文,結合註釋,掃除文字障礙,可採用投影。

③採用疊章的形式,即重複的乙章節,意義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變。

④為了獲得聲韻上的美感,:詩經》中大量使用了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彙。

?關雎》寫的是詩人對河邊摘荇菜的美麗姑娘的愛戀。

?蒹葭》是一篇美麗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飽含無限情意。

1.從內容上來説這三首古詩有一個共同特點,都表達了作者對所愛之人的思念。

?關雎》裏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輾轉反側”、“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等句。詩人從夜不能寐到主動接近,表達了對採荇菜姑娘的無限傾慕和大膽追求。

在《國風》中,最集中的是關於戀愛和婚姻的詩。在《詩經》時代,在某些地域,對男女交往的限制還不像後代那樣嚴格,由此我們在這些詩中可以看到年輕小夥對美麗姑娘的大膽追求。

?蒹葭》“溯洄從之”、“溯游從之”表達了詩人追求所愛的堅強意志。

“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説明愛的路上困難重重,道路曲折。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表達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無限情意。

2.從總體上説,社會的制約是逐漸嚴格起來的,戀人們對自己的行動,不得不有所拘束。於是我們在《國風》裏看到許多情詩,詠唱迷惘感傷和可求而不可得的愛情。在後人看來,這也許是一種含蓄微妙的藝術表現,但在當時,恐怕主要是壓抑的情感的自然流露。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遊女,不可求思。漢之廣兮,不可泳思。江之永兮,不可方思。

一切詩歌的藝術風格都不是無緣無故地形成的。明朗熱烈的風格,必是情感自由奔放的產物;含蓄委曲的表達,總是感情壓抑的結果。

?君子于役》:“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苟無飢渴!”表達了一個妻子對行役無期不能歸家的丈夫的深深思念和牽掛。《國風》中也有相當一部分政治批評和道德批評的詩,反映了社會下層民眾對上層統治者的不滿。詩中表達了對於從軍生活的厭倦,對和平社會中家庭生活的留戀,卻並不直接表示反對戰爭,指斥那些把自己召去服役的人。詩中的情緒也是哀怨為主,幾乎沒有憤怒。詩人所抒發的情感,既是剋制的,又是真實的。

3.《詩經》裏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詩經》中的,“興”,用朱熹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藉助它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於一首詩的開頭。

?關雎》中用“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借眼前景以興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時關雎和鳩,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和諧恩愛。

?蒹葭》裏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描繪在一個秋日的清晨,詩人來到河邊,為的是追尋那思慕的人兒,而蘆葦叢卻呈現出冷寂與落寞的氣氛。

?君子于役》裏的“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雞棲於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以傍晚牛羊歸家的情景為背景,渲染妻子對遠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1)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但雜言句式所佔比例很低,以四言句為主幹。可由此推想,當時演唱的《詩經》音樂旋律是比較平穩的、簡單的。

(2)常採用疊章的形式,即重複的幾章節,意義和字面只有少數的改變。

?蒹葭》全篇3章12句,只變動了十幾個字,不但寫出了蘆葦茂盛的狀態,愛情道路的曲折綿長,伊人雖近在咫尺,但又遙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過不斷重複的旋律,表現出詩人對愛情的執著追求,似乎有一種合唱、輪唱的味道。在現代歌曲中,還常看到這種情況,這説不上影響,卻有古今相通的道理。

作為歌謠,為了獲得聲音上的美感,《詩經》中大量使用了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彙。在古漢語的規則中,這類詞彙扼抵是形容詞,所以也有助於表達曲折幽隱的感情,苗繪精彩美麗的自然。

?關雎》中“關關”(疊字)形容j、鳥叫聲,“窈窕”(疊韻)表現淑女向美麗,“參差”(雙聲)描繪水草的犬態,“輾轉”(疊韻)刻畫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狀,既有和諧的聲音,又有生動的形象。

?蒹葭》中的“蒼蒼”、“萋萋”、‘采采”(疊字)形容蘆葦茂盛的樣子,為下文“溯洄從之”、“溯游從之”作了輔墊,渲染了氣氛。

《詩經三首》4篇 三首經典詩歌:《詩經》精選 第2張

第2篇

1、讀註釋①,補充:質樸、深厚的思想感情和現實主義精神給後人以極大影響。

9、孔子:“詩可以興(聯想政教),可以觀(觀察得失),可以怨(諷刺政治),邇(近)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人言可畏 風雨如晦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秋水伊人 同仇敵愾 它山之石 戰戰兢兢

愛情、戰爭是人類生存與生活中兩個重要的話題。我們的先民為之奮鬥而留下了許多優美的詩篇。

?氓》是一首敍事詩。採用回憶追述和對比的手法,按照“戀愛----婚變----決絕”的線索,塑造了一個勤勞、温柔、堅強的古代婦女形象,表現了古代婦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強烈願望。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這是一首賦體詩,用賦的表現手法,在鋪陳復唱中直接表現戰士們共同對敵、奔赴戰場的高昂情緒,一層更進一層地揭示戰士們崇高的內心世界。

這是一首賦體詩。整個敍事過程,採用三章連唱的形式,感情迴環往復,內容富於變化,充分體現了民歌的特色。

2、重點掌握的文言實詞:貿、乘、載、遷、耽、貳、靡、俟、貽、洵、歸

第3篇

1.學習掌握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和其現實主義的風格;

2.學習掌握《詩經》四言詩的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和章法節奏特點;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關於《詩經》的編集,漢代有兩種説法:①行人采詩説。②孔子刪詩説。近代學者一般認為刪詩説不可信。但根據《論語》中孔子所説:“吾自衞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確曾為《詩》正過樂。只不過至春秋後期新聲興起,古樂失傳,《詩三百》便只有歌詩流傳下來,成為今之所見的詩歌總集。

?詩經》所錄,均為曾經入樂的歌詞。《詩經》的體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分為風、雅、頌三類。①風。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風》詩是從周南、召南、邶、鄘、衞、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15個地區採集上來的土風歌謠。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②雅。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即所謂正聲雅樂。《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③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的。《頌》詩又分為《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從思想性和藝術價值上看,三頌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國風。《詩經》全面地展示了中國周代時期的社會生活,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奴隸社會從興盛到衰敗時期的歷史面貌。其中有些詩,記載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紂,是周部族起源、發展和立國的歷史敍事詩。有些詩,以冷嘲熱諷的筆調形象地揭示出奴隸主貪婪成性、不勞而獲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聲和對理想生活的嚮往,顯示了奴隸制崩潰時期奴隸們的覺醒。還有不少詩表現了青年男女的愛情生活。所謂《詩經》“六義”,其中,風、雅、頌,是指體例分類來説的;賦、比、興,是就表現手法而言。關於賦、比、興,宋代朱熹在《詩集傳》中做了比較確切的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賦、比、興手法的成功運用,是構成《詩經》民歌濃厚風土氣息的重要原因。《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在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迴旋跌宕的藝術效果。在語言上多采用雙聲疊韻、疊字連綿詞來狀物、擬聲、窮貌。“以少總多,情貌無遺”。此外,《詩經》在押韻上有的句句押韻,有的隔句押韻,有的一韻到底,有的中途轉韻,現代詩歌的用韻規律在《詩經》中幾乎都已經具備了。

?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由於其內容豐富、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它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後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四言詩:每句4字或以4字句為主的詩歌樣式。盛行於西周。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所錄305篇,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齊的四言體,節奏為每句二拍,這顯然是在原始歌謠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適應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語言發展的狀況。到了西漢時期,五言詩在民間悄然興起,但文人詩仍以四言為主。東漢以後,五言詩佔領了詩壇的主要地位,四言詩漸趨衰落。能繼承《詩經》遺風,稱得上四言詩的只有曹操、嵇康、陶淵明、韓愈、柳宗元等人的少數詩作。

?詩經》因距今時代久遠(近三千年)加之某些詞句的理解歷來有分歧,今天閲讀理解起來在語言方面困難較大。我們在學習中首先要結合課文下面的註解預習課文,把握大意;然後再在聽取老師講解的基礎之上反覆熟讀課文直至背誦,透徹理解。學習的重點不必放在字詞句的逐一解釋上(但某些古漢語常用的實詞、虛詞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詞語、成語一定要掌握);重點應是學習掌握作品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所刻劃的人物形象,所運用的賦、比、興手法以及章法結構和停頓節奏等的藝術意味和藝術效果,從而提高審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氓》是一首著名的棄婦感傷詩,是棄婦離夫返孃家時所作,人物形象鮮明,學習中要能分析詩中男女主人的形象性格,要能理解中詩中六章內容的有機聯繫和賦、比、興手法的運用;《無衣》是一首反映軍旅生涯的愛國詩歌,學習該詩要理解詩中團結一致,抵禦外侮的愛國精神和重章復唱的結構手法;《靜女》生動活潑,趣味盎然的愛情詩,學習該詩要注意理解男女之間的深情和表達這種感情的方式。

?氓》全詩六章,每章十句。第一、二章寫男子求婚,女子戀愛,結成夫妻的甜蜜回憶,纏綿深情而渺遠惻然;第三、四章是全詩的主旨,寫了主人公在生活中得出的痛苦的生活教訓,和對負心人的強烈憤慨,宛如長歌當哭般的呼號;第五章前半部分繼續回憶婚後的不幸,後四句則是回孃家後的情景,不禁傷心落淚;最後一章十句是一片如泣如咽之音多百無聊賴,無復可言。全詩層次分明,在敍事與抒情的結合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是《詩經》中最傑出的作品之一。結構圖:

?無衣》可理解一首充滿了英雄主義氣概的出兵動員誓詞。全詩三章,採用了增疊復沓的結構形式,每一章字數、句數相等,但又不是簡單地機械地重複,而是不斷遞進有所發展的,體現出一種高昂的戰鬥激情。結構圖:

?靜女》描寫青年男女相愛、約會、贈送情物,全詩三章,每章四句,運用賦的手法,把詩中的“我”和靜女約會於城隅,以及靜女“愛而不見”的逗趣,“我”得到贈物時的喜悦等一一敍述出來。結構圖:

·如何理解《衞風·氓》第二、三章的比興手法?這兩章以抒情為主,詩中皆以桑樹起興,從詩人的年輕貌美寫到體衰色減,同時揭示了男子對她從熱愛到厭棄的經過。“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以桑葉之潤澤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顏亮麗。“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以桑葉的枯黃飄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棄。“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則以“戒鳩無食桑葚以興下句戒女無與士耽也”(《詩集傳》)。桑葚是甜的,鳩多食則易致醉;愛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戀則易上當受騙。男人沉溺於愛情猶可解脱,女子一旦墮入愛河,則無法掙離。這是多麼沉痛的語言!從桑葉青青到桑葉黃落,不僅顯示了女子年齡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時光的推移。“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是説女子嫁過去好幾年,夫妻關係漸漸不和,終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車子,渡過淇水,回到孃家。她反覆考慮,自己並無一點差錯,而是那個男子“二三其德”。在這裏女子以反省的口氣回顧了婚後的生活,找尋被遺棄的原因,結果得到了一條教訓:在以男子為中心的社會裏,只有痴心女子負心漢!

··如何理解《邶風·靜女》中男子所接受的兩件禮物?照理説,彤管比荑草要貴重,但男主人公對受贈的彤管只是説了句“彤管有煒”,欣賞的是它鮮豔的色澤,而對受贈的普通荑草卻由衷地大讚“洵美且異”,顯然欣賞的不是其外觀而別有所感。原來,荑草是她跋涉遠處郊野親手採來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後世南朝宋陸凱《贈范曄》詩之“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託、表達。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鮮豔的色澤,那種“説(悦)懌”只是對外在美的欣賞;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異”,則是對她所傳送的那種有着特定內容的異乎尋常的真情的深切體驗,在我們看採,那已經超越了對外表的迷戀而進入了追求內心世界的諧合的高層次的愛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將會長成茂盛的草叢,也含有愛情將更加發展的象徵意義。

評析:用賦的手法寫男子向女子求婚。這個男子一臉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裝賣絲,向女主人求婚。一方面男子有點嬉皮笑臉不太嚴肅,另一方面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喬裝冒險。這一句描寫既表現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為下文兩人的婚姻悲劇埋下伏筆並構成對比。

評析:這一句用賦的手法,寫得生動活潑,趣味盎然。一對年輕的戀人,相約於城角相會。姑娘先到,見小夥子遠遠地來了,就故意躲藏起來捉弄他。小夥子因為遲到已經心急如焚,明明看到姑娘的身影在城頭一晃,轉眼之間竟然不見,不禁坐立不安,抓耳撓腮。這一段情節寫得精彩極了,整個場面沒有安排一點聲音,可是卻讓人隱隱地聽到兩顆熾熱的心在狂跳,火熱的愛情在燃燒,真是無聲勝有聲!

評析:這兩章以抒情為主,詩中皆以桑樹起興,從詩人的年輕貌美寫到體衰色減,同時揭示了男子對她從熱愛到厭棄的經過。“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以桑葉之潤澤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顏亮麗。“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以桑葉的枯黃飄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棄。“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則以“戒鳩無食桑葚以興下句戒女無與士耽也”(《詩集傳》)。桑葚是甜的,鳩多食則易致醉;愛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戀則易上當受騙。男人沉溺於愛情猶可解脱,女子一旦墮入愛河,則無法掙離。這是多麼沉痛的語言!從桑葉青青到桑葉黃落,不僅顯示了女子年齡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時光的推移。“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是説女子嫁過去好幾年,夫妻關係漸漸不和,終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車子,渡過淇水,回到孃家。她反覆考慮,自己並無一點差錯,而是那個男子“二三其德”。在這裏女子以反省的口氣回顧了婚後的生活,找尋被遺棄的原因,結果得到了一條教訓:在以男子為中心的社會裏,只有痴心女子負心漢!

評析:照理説,彤管比荑草要貴重,但男主人公對受贈的彤管只是説了句“彤管有煒”,欣賞的是它鮮豔的色澤,而對受贈的普通荑草卻由衷地大讚“洵美且異,顯然欣賞的不是其外觀而別有所感。原來,荑草是她跋涉遠處郊野親手採來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後世南朝宋陸凱《贈范曄》詩之“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託、表達。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鮮豔的色澤,那種“説(悦)懌”只是對外在美的欣賞;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異”,則是對她所傳送的那種有着特定內容的異乎尋常的真情的深切體驗,在我們看採,那已經超越了對外表的迷戀而進入了追求內心世界的諧合的高層次的愛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將會長成茂盛的草叢,也含有愛情將更加發展的象徵意義。

1.下列説法中錯誤的一項是(選自任志鴻編《語文複習優化設計》)

a.《左傳》《史記》《資治通鑑》是歷史散文的三個里程碑,其中《史記》和《資治通鑑》的體例是一樣的。

b.律詩、絕句、詞、曲在字數、平仄、押韻、對仗等方面都有格律規定,都不能稱為古體詩。

c.在中國古代文學的長河中,現實主義的《詩經》和屈原浪漫主義的騷體作品交相輝映,並稱“風騷”。

d.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主張的是唐代詩人白居易。

講析:本題考查文學常識。題中即考到了本課所學的有關古體詩和《詩經》的知識。這類知識應在平常的課文學習中逐步積累,然後形成系統知識。本題題幹要求找出錯誤的一項,這就是説,有三項是正確的。《史記》是紀傳體,《資治通鑑》是編年體。a項中説“《史記》和《資治通鑑》的體例是一樣的”,屬明顯錯誤。答案為a。

2.對《詩經·相鼠》理解錯誤的一項是:(選自劉建瓊《古詩鑑賞》)

a.這首詩三章,每章四句,將那些不知廉恥的貪官污吏、達官貴人揭露得體無完膚,罵了個痛快淋漓,表現了當時的勞動人民對統治者的憎恨和鄙視。

b.從思想內容上看,這首詩和《碩鼠》都表現了勞動人民對統治者的壓迫剝削的不滿,但這首詩顯得更有思想深度,更有境界。

c.從藝術手法上看,這首詩和《伐檀》都運用了鋪陳和比喻的手法,但,《伐檀》還用了起興手法。

d.《伐檀》《碩鼠》《相鼠》三首詩都有民歌的風俗,同屬《詩經》的“國風”,都具有現實主義的特色

講析:《相鼠》是一首具有現實主義創作特色的古民歌,如同原高中老教材的《伐檀》《碩鼠》一樣都出自《詩經》的國風。全詩三章,重章疊句。題中四項主要是圍繞作品的主題思想、藝術手法、寫作特色設題,解答此類題要善於從已學的相關課文所積累的知識能力中尋求思路並注意作比較閲讀。“相鼠”是“有皮、有齒、有體”,而作威作福的統治者是“無儀、無止(即不知恥)、無禮”,詩歌抨擊得淋漓盡致,極盡憎惡與鄙視。但是與中學課本篇目《碩鼠》相較,後者的末尾還有“樂土、樂國、樂郊”的理想追求,即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樂園。故此《碩鼠)更有思想深度、更有境界。答案應該是b。

漢初,因為秦火,古文《詩經》幾乎失傳了,但由於詩歌便於記憶,仍能在人們頭腦中保存下來。孝文帝劉恆時,燕人韓嬰因傳詩而被任命為博士,他所傳的叫《韓詩》。孝景帝劉啟時,齊人轅固生因傳詩也被任命為博士,他所傳的叫《齊詩》。魯人申公弟子蘭陵人王臧,以傳魯詩而為太子少傅。以上就是古人所稱齊魯韓“三家詩”,都是靠口傳,然後用今文,即漢代隸書,記錄下來的。此外還有毛公講《詩》。毛公有兩個:一是大毛公,名亨,魯人,一是其弟子小毛公,名萇,趙人。孝景帝兒子河間獻王劉德很好學,蒐集不少古文先秦典籍。他任毛萇為博士,所講的古文詩叫做《毛詩》。到了東漢,經學家鄭玄,給《毛詩》作箋註,並大力提倡,《毛詩》遂漸盛行,“三家詩”因而消亡了。今天通行的《詩經》就是《毛詩》,所以有的人把《詩經》稱做《毛詩》。現存的“三家詩”,較完整的只有《韓詩外傳》一書了。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國史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惰性,以風其上,達於事變而懷其舊俗者也。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

第4篇

經過近三年的學習,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欣賞古代詩歌的初步能力,也養成了學習古代詩歌的一些習慣。這三首詩歌內容不同,風格相近,難度都不太大,學生基本能夠讀懂,只是每首詩歌都有一些值得品味鑑賞的地方。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反覆朗讀這三首詩歌,感知詩歌大意,然後採用提問、質疑、共同討論等方法,分析關鍵語句,理解詩歌意境,進而把握全詩的主旨。注意朗讀背誦,積累其中的名言警句。

要求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雎 鳩 窈窕 參差 伊人 雞棲於??

注意,詩歌重在體會,對於字詞意義不必落實到每一個字詞上,可以通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點字詞、關鍵字詞要落實好。

1.學生自由朗讀這三首詩,然後説説:這三首詩所要表達的主題是什麼?

(1)《詩經》的主要藝術表現手法有賦、比、興等,請思考:《關雎》這首詩主要運用了什麼手法?運用這種手法起到了什麼作用?

(2)在《蒹葭》《君子于役》這兩首詩歌中都運用了景物描寫,請思考:—這些景物描寫在詩中各起到了什麼作用?

3.學生自由朗讀這三首詩,進一步體會詩歌的內容和感情。

一、選取後兩首詩歌中的任意一首,仿照課後練習三的形式,將它改寫為現代詩歌,或者一個散文片段,意境要優美,描寫要生動,字數不限。注意肯定學生作品中的優點,指出其中不足,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詩歌內容。

首章是全詩的序,為下文描寫君子追求淑女作鋪墊,朗讀時相對平靜;第二章寫出君子時刻都在思念姑娘,因此語句中流露出一種嚮往的味道;而第三章寫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讀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狀;第四章和第五章意思相近,都是運用了反覆的手法,刻畫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樂與幸福之情,其中有一種興奮和輕快的語調。

就整首詩而言,幾個章節結構相同,只是其中換了幾個詞語而已,增強了詩歌的韻味。就每章而言,前四句都是描寫了一種悽清而蒼涼的景色,這種景色襯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虛。惆悵之情;而後四句寫出詩人對“伊人”的上下尋求,卻又尋而不見,這當中既有詩人的悵惘之情,又有詩人對伊人的深切思念。在朗讀時要注意其中的感情變化,讀出其中之味。(3)《君子于役》朗讀指導:

這首詩較為簡單,共兩章,用的是直接陳述的寫法,因此在朗讀上,起伏也不是太大。只是要注意,第一章主要表現婦人對丈夫的思念盼望之情,第二章表現婦人對丈夫的關心之情,同時,貫穿其中的是一種婦人的淡淡的怨情。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日歸日歸,歲亦莫止。糜家糜室,猿狁之故。不遑啟居,猿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日歸日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糜使歸聘。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日歸日歸,歲亦陽止。王事靡藍,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牲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思考:1.為什麼説這首詩交織着士兵思家戀土與保家衞國的複雜心理?

2.請找出這首詩中的景物描寫,説一説:末章“昔我”四句,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你是如何理解的?

河邊蘆葦青蒼蒼,白露已經結成霜,心中懷念這個人,就在河岸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又太長。順着流水去找她,彷彿在那水中央。

河邊蘆葦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幹,心中懷念這個人,就在河岸那一邊。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攀登難。順着流水去找她,彷彿在那水中灘。

河邊蘆葦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心中懷念這個人,就在河岸那一頭。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曲難求。順着流水去找她,彷彿在那水中洲。

丈夫服役在遠方,不知哪天役滿期。不知何時回家鄉?雞兒紛紛回窩來,西天暮靄遮夕陽,牛羊下坡進欄忙。丈夫服役在遠方,叫我怎不把他想!

丈夫服役在遠方,沒日沒月別離長。幾時團圓聚一堂?雞兒紛紛上木樁,西天暮靄遮夕陽,牛羊紛紛下山岡。丈夫服役在遠方,曾否忍飢餓肚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