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國演義》有感6篇 《三國演義》:歷史長河中的英雄傳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7W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經典之作,以其豐富的情節、複雜的人物關係和戰爭的描寫而聞名於世。這部作品以三國時期為背景,通過曹操、劉備、孫權等人的英勇事蹟,展現了忠誠、機智和智慧的多面性。讀完《三國演義》,我對中國歷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對人性的複雜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讀《三國演義》有感6篇 《三國演義》:歷史長河中的英雄傳奇

第1篇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卷首語:“話説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精闢的總結了歷史的發展趨勢。讀罷《三國演義》掩卷沉思:這分分合合豈非人力所為?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演義的長篇小説,以描寫戰爭為主,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瀾起伏,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成功刻畫了幾百個人物形象,其中文人某事的鬥智鬥勇,各方的用人原則和謀士的腦力風暴一次次撞擊左右了戰爭的結果。告訴我們一個樸素的道理:

曹操三次頒佈求賢令以獲得良才為己所用,事實證明人才的招攬為其統一北方規劃了可行的藍圖。

曹操的謀士毛玠曾經向他提出了一個建議:“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軍資”,曹操採納了謀士毛玠的建議,並予以實施。也就是説,曹操的路線和策略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袁紹的謀士沮授也曾進言“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可是袁紹手下其他的謀士不贊成,袁紹一猶豫,曹操就搶先了一步,獲得民心。可見袁紹不善於用人,雖然空有雄兵猛將,卻不懂軍事不過是政治的工具,最後難免失敗。官渡之戰中又錯失許攸,因為不能聽進人言以超強實力完敗,也充分説明問題。可見知人善用威力無限。

“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東漢末年正值亂世,許多有識之士,治國良才,隱居山林期待救世伯樂以一展雄才大略。諸葛亮就是其中最讓讀者敬佩的一位。

劉備便親自前往拜訪,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與亮相見後,諸葛亮遂向他陳説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機可乘,而且只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天下;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的戰略。這篇論説後世稱之為《隆中對》。()《隆中對》是此後數十年劉備和蜀漢的基本國策。我們常常讚歎諸葛亮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實際上這天下三分其實是諸葛亮根據天下形勢以及自己的聰明才智策劃的`。否則以劉備無立足之地的形式能和孫曹抗衡應該是難於上青天。一人之得,便得三分天下,善於用人真是成功的前提啊。

其實非是《三國演義》能看出用人之重要性,就是歷史中例子也比比皆是:秦始皇任用李斯、王翦 、蒙恬、尉繚,可謂英雄不問出身,只要你有才能我便用你。而且能夠平等對待臣下。最終這些人都為秦始皇成就偉業立下汗馬功勞。劉邦在總結楚漢之爭中自己獲勝時説説:“軍事謀劃,我不如張良;治理國家,我不如蕭何:統軍作戰,我不如韓信。這三人是當代豪傑,我能任用他們,這是我得勝的主要原因。項羽連一個多謀善斷的范增都不肯用,所以失敗了。”可謂一語道破天機。同樣的是漢武帝,啟用董仲舒、主父偃、衞青等人實現了大一統的鼎盛局面。唐太宗善於用人,成就貞觀之治。唐玄宗前期善於用人,出現開元盛世,後期任用奸臣出現天寶危機。

興亡誰人定,盛衰豈無憑。演繹也好,歷史也罷。人才決定興衰;無論當今,還是未來,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説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誰佔有人才,誰就會搶佔科技創新的制高點,誰就是贏家。

未來的競爭其實是人才的競爭,隨着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人才交流不斷頻繁,經濟發展的第一要務還是教育的發展。讀罷《三國演義》深感作為教育工作者的責任重大。國家、民族的未來在我們手上,為了國家、民族的未來盡全力,去奉獻。

讀《三國演義》有感6篇 《三國演義》:歷史長河中的英雄傳奇 第2張

第2篇

一曲蕩氣迴腸的英雄頌歌,一首扣人心絃的不朽史詩。娓娓道來,是一個個流傳千古的故事;細細品讀,是一串串刻骨銘心的名字。歷史早已塵埃落定,唯有滔滔江水奔騰不息。然而,那籠罩在心間的迷霧卻久久揮之不去;那響徹過去戰場的號角餘音仍然迴盪在耳際;還有那奔騰飛躍的戰馬的聲聲嘶鳴,如明亮的笛,哀怨的`琴,在蕭蕭秋風奏出動人的神韻。週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書中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加上作者本身藉着歷史人物,來闡述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説起三國,人們自然而然地談到愛民如子的,仁義無雙的劉備;忠義雙全,威震華夏的關羽;神機妙算,鞠躬盡瘁的孔明。他們以其忠義仁德受到歷代封建統治者的竭力推崇,也倍受廣大勞動人民的敬仰。

但其中有一位刻畫的人物卻讓我不禁為他鳴不平,他就是背以“亂世奸雄”的太祖—曹操。在《三國演義》中,曹操以反面人物形象走完他戎馬征戰的一生,什麼亂世奸雄,亂臣賊子,陰險狡詐,殘暴無情,曹操被套上諸多罪名,被天下人廣為傳播。難道歷史上的曹操真的如此不堪?曹操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精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善詩歌,《蒿里行》、《觀滄海》等詩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著作有《魏武帝集》。曹操小名阿瞞、吉利,故而有曹阿瞞之説。曹操出生在當時極有勢力的官宦家庭,其父曹嵩在漢靈帝時官至太尉,這已是朝廷中的高官。因此曹操從小就衣食無憂,與許多官家子弟一樣,整天穿街過市,飛鷹走狗、遊手好閒、不務正業。所以《三國志》載:太祖少機警,有權術,而任俠放蕩,不治正業。

曹操的叔父看不慣他放任無度,便屢次向他父親告狀,曹操也因此受到責備。於是有一次,曹操在路上碰見叔父,便假裝中風之狀。他叔父驚慌跑去找他父親,可當他父親到來時卻見他完好如初。從那以後,叔父再説曹操的壞話,他父親都不相信了。少了叔父的約束,曹操就更加肆無忌憚了。可見少年時的曹操是一個頗有心機的人,竟能將他的父親和叔父玩弄於股掌之中年輕時期的曹操機智警敏有隨機權衡應變的能力,而任性好俠、放蕩不羈,不修品行,不研究學業,所以社會上沒有人認為他有什麼特別的才能,只有樑國的喬玄等人認為他不平凡,橋玄對曹操説:“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才能,在少年時的曹操身上就初顯鋒芒,也是後來曹操成為一方霸主的資本之一。

第3篇

讀書使我快樂,讀書使我成長,讀書使我充實。一個人,如果只有物質上的東西,而沒有精神上的支撐,他從此將不會再有所作為。自從我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因此我有了感受,有了感受,就會喜歡上這本書,喜歡上這本書,就會有精神上的一切東西了。

我喜歡這本書中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有了他的協助,劉備才得以創建帝業,如果沒有了他,歷史將會改寫,他就是蜀國丞相武鄉侯諸葛亮。説赤壁之戰,我們肯定會第一個想到諸葛亮,如果沒有他的草船借箭,如果沒有他的'呼風喚雨,我們很難料到這場戰役的勝負,因此這就是諸葛亮的過人之處。赤壁之戰對曹操的打擊特別大。大大的減少了曹操的兵力和勢力。自此,曹操也沒有打過東吳。空城計,也能體會到諸葛亮的機智勇敢,他成功騙過了司馬懿等人。事後,讓司馬懿等人感歎不已。他是個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可是,時間不等人,諸葛亮最終病死在五丈原。就這樣,那個時代一個偉大的人從此落幕。可是他的名字卻留在了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永垂青史。

自從我看了這本《三國演義》之後,我才真正體會到什麼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讀書以明白,方為讀書大道。讀完《三國演義》後,我還會再讀很多很多的名著,用這樣的方式來充實自己。

第4篇

空城計是諸葛亮和司馬懿對決中的重彩戲,諸葛亮通過這一場大戰,被奉為三國最有謀略的人。而司馬懿則成了膽小如鼠,蠢笨如牛的人。

?三國演義》中寫道,馬謖不聽諸葛亮的話,失掉了街亭後,蜀軍兵力大減,只能轉攻為守。諸葛亮率領5000兵去西城搬運糧草,準備在漢中休養生息。可是魏國怎麼會放過他呢,他們“宜將利勇追窮寇”,於是司馬懿便率領15萬大軍進攻蜀軍。

一聽到司馬懿,諸葛亮就慌了,因為在當時,真正能做他對手的只有司馬懿。就連毛主席也説過:此司馬懿敵孔明之智也。諸葛亮對司馬懿不僅僅是擔心,更是恐懼。

和曹魏相比,不管是地域、經濟,還是軍事,蜀國都是遠遠不如的。之前,憑藉諸葛亮的智謀,還可以彌補蜀軍軍事和經濟上的不足,最終“智取三城”,有了一定的基業。但是遇上司馬懿後,諸葛亮的'厄運就開始了,他的智謀在司馬懿那裏被一一看破,如透明人,實在是無計可施了。

面對司馬懿的15萬大軍,該怎麼辦呢?諸葛亮絞盡腦汁想:跑吧,2500人在15萬大軍中,踏都被踏死了,怎麼跑?戰吧,這不明擺着是雞蛋碰石頭,飛蛾撲火,自取滅亡嗎?投降吧,先帝奮鬥一生建立的蜀漢政權就這樣白白葬送掉,這怎麼可以?那該怎麼辦呢?裝,諸葛亮最後把主意打在這個字上,使用空城計吧。

於是他讓士兵大開城門,讓百餘士兵打扮成百姓的模樣,灑掃街道。自己卻端坐在城樓上焚香彈琴,旁邊只有兩個小童站着。

這是諸葛亮的一次“豪賭”,也是一次攻心術,因為司馬懿非常瞭解諸葛亮,他行軍謹小慎微,不敢鋌而走險,今天城門洞開,必定有埋伏。於是就趕快退兵了。

讀到這裏,空城計的勝敗原因似乎很明顯了。可是再一深究,好像另有隱情。

我們都知道,司馬懿是一個智謀高深而又多經戰事的人,即使一般的將領,也會使人去探虛實,他難道就沒有想到這一點嗎?諸葛亮再有定性,難道他的琴聲中就沒有弦外之音嗎?諸葛亮身旁只有兩個小童,司馬懿為什麼不射死諸葛亮呢?即使有伏兵,也是快不過箭的呀,何況是“攻其不備”,殺了諸葛亮,不就一了百了嗎?可是司馬懿並沒有這樣做,而是領着15萬大軍撤退15裏,還一再強調:吾若不走,必中諸葛亮之計矣。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我們來回顧一下司馬懿進曹營以來的事,曹操初次見到司馬懿是就看出他有“鷹視狼顧”之性,他不重用司馬懿,也不敢重用司馬懿,他看得出司馬懿有扶邦安家之才,卻甘願做一教書匠。他一再叮囑曹丕: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正因為這樣,司馬懿在魏國做事一直是謹小慎微,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曹丕即位後,雖然對他重用,但是也處處對他設防,所以他不敢有大動作,不敢鋒芒太露,只能捲縮着做人。曹叡即位後,更是對司馬懿多加猜忌,不重用他。

諸葛亮早知司馬懿的能力,為了替北伐掃除障礙,他利用魏王對司馬懿的猜忌,煽風點火,使反間計,把司馬懿趕回宛城養老去了。

然後他一次又一次地攻打曹魏,勢如破竹,眼看就要抵達魏國都城,曹魏集團無人能夠抵擋,曹叡才不得不起用司馬懿,封他為“平西將軍”。由此可見,司馬懿的“平西將軍”是專門為對付諸葛亮而封的。

司馬懿心裏很清楚,如果滅了諸葛亮,他的使命也就結束了,在曹魏集團中,便無他的一席之地,所以他一定要諸葛亮活着,這樣他才有可用之處,即使在宛城困住,被猜忌打壓,還能苟活在世上,養老歸終。如果諸葛亮死了,他就會像一隻狗一樣被拋棄,自古就有“天下已定,你固當烹”的説法。何況他是曹魏集團共同的猜忌者、排斥者。不想被烹,就要留下諸葛亮這隻兔子,養寇自重啊!

因此,司馬懿在與諸葛亮的較量中,就像走獨木橋,必須要捏拉準確,否則,要麼因為失敗慘重而被魏王廢棄,要麼因為全勝而被魏王“狗烹”。

於是,在西城,司馬懿不是不想進城,也不是不敢進城,而是不能進城,那是一座空城,一進去就只有“被烹”這個結果。諸葛亮也是深知司馬懿的心裏。所以,這兩位三國時期最優秀的謀略家,暗通心裏,一個在城樓上撫琴,一個聽懂了弦外之音,完美地表演了這場空城計。

諸葛亮和司馬懿真是棋逢對手,他們的較量既驚險,又精彩。人生難得一知己,有了彼此,他們足矣。

第5篇

在暑假裏,我讀了《三國演義》,裏面英雄諸多,人才濟濟。但讓我最喜愛的,不是仁德的劉備,也不是奸雄的曹操,而是足智多謀,身負天緯地之才的'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身高八尺,面如白玉,頭戴綸巾,手拿一把鵝毛扇,飄飄然如神仙一般。此人善謀略,聰慧過人,乃天下之雄才偉略之人。

諸葛亮是個足智多謀的人,這個特點在草船借箭一事中充分地體現出來了。他在跟周瑜的談話中,説起了曹操的心願,引起了周瑜的勃然大怒。周瑜想為難諸葛亮,讓他在三天之內造十萬支箭。諸葛亮誇下海口,答應了,諸葛亮運用巧計使此事辦成。在曹軍一萬多弓箭手在江面時,諸葛亮立刻命二十隻船駛離大江,每隻船上有五六千支箭,不止十萬支。魯肅非常疑惑不解,便去詢問諸葛亮:“先生,您乃神人之也,不過,您怎知道今日有大霧?”原來,諸葛亮三日之前便觀察天象,已知今日必有大霧。可讓多疑的曹操不敢出兵,只敢射箭,因此,才敢誇下海口,保證三日內造箭十萬支。事情與他的計謀完全相符,他輕而易舉就得到十萬支箭,讓周瑜啞口無言。

看,這就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在面對困難時總能想出許多計謀。他這種聰慧過人、足智多謀的特點令人喜愛!

第6篇

三國,這是一段神祕的歷史。這段歷史有三種面目:歷史形象、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羅貫中,就寫了一本非常有名的小説《三國演義》。現在,我就通過“劉玄德三顧茅廬”這個故事,簡單地品讀一下《三國演義》以及羅貫中。

諸葛亮出山,《三國志》中僅用了一句話來描寫:“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羅貫中依照這句話,寫出了一個非常精彩的故事,這個故事由於太精彩了,被人們一再傳唱。從這裏,可以看出羅貫中的文字功夫非常深,描寫場面也很出神入化。

羅貫中在這個故事中簡直要把諸葛亮捧到天上去了:劉備一顧茅廬,只見隆中的山“清景異常”,景“觀之不已”,農民會唱歌,童子不懂事,朋友知識淵博。這一切,讓劉備大開眼界,也讓我們覺得卧龍先生肯定也不一般。二顧茅廬,只見諸葛亮的朋友、弟弟和岳父都很厲害,劉備想見、想用孔明的心情就更加急切了。所以,第三次去時,離草廬半里,劉備便下馬步行;到草堂門口,他就拱立階下;諸葛亮在睡覺,劉備當然會等到底。借用易中天先生的一句話:“那心情,已不像一個禮賢下士的招聘者,倒像是上門求婚的痴情人。”

“三顧茅廬”的故事,儘管被羅貫中説得頭頭是道天花亂墜,但仔細一琢磨,就能發現破綻。劉備去隆中,每次都能遇到一些特別牛的人,比如會唱歌的農民、滿腹經綸的朋友,道貌岸然的丈人,都是諸葛亮特意安排好的,就是想讓劉備知道,自己是個非同尋常的高人,讓劉備打心眼裏佩服他,“出大價錢把自己買斷”(易中天語)。諸葛亮很聰明,三顧茅廬才能見到他,擺足了架子,做足了文章。

那麼,羅貫中這樣寫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呢?原因之一,當然是為了好看,能吸引人。而另外一個原因呢,可能是包含了自己的志向。據《稗史彙編》記載,他“有志圖王”,不過壯志未能實現。所以他寫這個故事的時候,就把自己的抱負投射到具體的某個人物身上。古代的讀書人,都希望機遇不用自己去求、去考,而是人家給你恭恭敬敬的送來。諸葛亮享受的就是這種高級待遇,劉備請了他三回才答應出山。這很讓人羨慕,羅貫中就利用手上這支筆,把這個故事吹的玄乎玄乎的,把其他故事裏的孔明寫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可謂是個奇才,好像諸葛亮乾的事就是神乾的事。所以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説史略》中説《三國演義》“狀諸葛多智而近妖”。

假的終歸是假的,不可能變成真的,編的再好也會露出破綻。對於這種文學的形象,大可以一笑了之,而對於歷史形象,就必須要深究到底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