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長開學講話稿3篇 "校長致學子:鑄就未來,築夢新篇章——大學開學講話稿"

來源:巧巧簡歷站 1.38W

大學校長開學講話稿一般用於開學典禮,向全校師生宣佈新學期的工作計劃,傳達學校的教育理念和目標,激勵全體師生為之奮鬥。這是校園裏一年一度的盛事,備受期待。

大學校長開學講話稿3篇

第1篇

望着聚集在台下的這一千多張洋溢着青春活力的新面孔,身為校長的我激動不已,但是,在這令人得意的時刻,我絲毫也不敢忘形,因為我看到的是家長們的信任,同學們的期盼。面對所有的期待,我感到的是校長肩頭沉甸甸的責任,看到的是大學20xx年下半年的輝煌。

大學歷史悠久、底藴豐富、發展迅速、特色鮮明,你們選擇大學有三個理由:她有輝煌的過去,有讓人自豪的現在,有令人憧憬的未來。建校百年多來,學校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學子,為祖國培養了數以萬計的建設人才,逐漸成為一所在縣內外享有很高知名度的大學。特別是邁進新千年以來,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一年上一個台階。我們的`目標是把大學打造成高標準、高質量、有鮮明特色的示範大學。成績屬於過去,榮譽歸於大家,未來在於創造!作為一名人,在收穫羨慕眼光的同時,也註定你必須有更高層次的追求。同學們,你們準備好了嗎?

三十年前的今日,我跟你們一樣,坐在相似的會場,聆聽着師長們的教導,內心卻在迷茫:路在何方?今日,我想以一個曾經走過相同歲月的過來者的身份,對和我當年一樣辛苦的同學們講點切身體會。大學四年,將是絕望與希望交織,激情與信心滿懷,汗水與淚水浸透的日子。十幾年鑄一劍,屈指可數的日日夜夜,緊緊張張的分分秒秒,這是改變自己命運的最佳時機,三年猶如一張弓,你們就是這弓弦上的箭,要盡一切可能把這張弓拉得最滿,這樣你們才能被射得更遠。

假如我問你們,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麼?你們的答案會有許許多多。但我要告訴你們我的理解: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為自己的夢想奮鬥和拼搏,你們現在正置身於這種幸福中啊。 也許你們會覺得,整天面對無數的習題,成堆的錯誤,熬紅的眼睛,家長的不滿,老師的督促,這哪裏是幸福?!同學們,可千萬要記住,人生如一杯茶,不能苦一輩子,但總要苦一陣子,現在就是人生這杯茶最苦的時候,可最苦過後就是最甜。

不管你們基礎如何,現在成績如何,千萬不可急功近利,要做到水到渠成。只要努力就有進步,有進步就有希望,有希望就要全力以赴。成功之道就在於不去想能否成功,且把通向成功的每一步都走好。每天清晨,迎着晨風,沐浴着朝霞,對自己許下心願,今日我會在充實與進步中度過;每天夜晚,仰望夜空,應該心滿意足,暗示自己,我會在一日緊張學習的疲憊中酣暢入眠。相信自己,也相信老師,老師是為了你們的夢想跟你們並肩奮鬥的人,是你們迷茫時的指路者,是你們喪失信心時的激勵者,是讓你們保持持久毅力的支撐者,是你們缺乏激情時的點燃者,是你們在這一段黑暗的泥沼中前進的枴杖。

“自古英雄出少年”。十七八歲,你們腳踏大地,頭頂青天;二十歲,你們仰望明月,追趕太陽。假如在明天的社會上, 所有從豐中走出去的人,都能用自己傑出的才能服務社會,創造財富,福澤他人,以自己富有魅力的人格和高雅的品味成為社會修身之範,那將是大學最大的成功,也是我們將鞠躬盡瘁為之奮鬥的目標!

同學們,拿出青春所有的激情和勇氣,為命運而搏,為前途而戰。獵物就在眼前,你們就是那盤旋在空中的雄鷹。在此,我預祝你們鎖定目標,馬到成功。

大學校長開學講話稿3篇

第2篇

從某種意義上説,民國時期,是思想交鋒、學術碰撞最為激烈的時代。此時的大學兼容幷包、百花齊放,這一點從當時大學校長在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便可見一斑——既憂國憂民,又不乏開放思想。

1907年,已40歲的蔡元培留學德國,在以“實幹精神”著稱的“萊比錫大學”從事心理學、美學和哲學研究。其間,蔡元培發現德國的大學管理十分民主,校長和各科學長均由教授會公選,每年更迭一次。並且,校長由神學、醫學、法學、哲學各科教授按年輪流擔任,而學生們從來沒有因為校長的去留問題而出現狀況和異議。回國後,蔡元培極力主張效仿德國大學的制度,實行教授治校、民主管理。1912年,蔡元培出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並親手起草了《大學令》。1916年12月26日,總統黎元洪下令,任命蔡元培為北大校長。當天,蔡元培便造訪因事進京的陳獨秀,極力邀請他加入北大,出任文科學長。當時,陳獨秀因主辦《新青年》、倡導“民主”與“科學”,而名震大江南北。陳獨秀白天四處奔波活動,晚上喜歡看戲,所以晚睡遲起。蔡元培差不多天天去拜訪陳獨秀,有時去得早,他就招呼茶房不要叫醒陳獨秀,自己坐在房門口等候。起初,陳獨秀不想受聘,説要回上海辦《新青年》。蔡元培就勸他説:“把《新青年》雜誌搬到北京來辦。”最後陳獨秀終於為蔡元培的真誠所感動,接受了邀請。

就任北大校長後,在開學典禮上,蔡元培開宗明義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大學乃“研究高深學問之地。”“入法科者,非為做官;入商科者,非為致富。”針對北大的現狀,他強調三點:“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礪德行”、“三曰敬愛師友”。此舉給北大吹來了最初的新風。

自1923年起,蔣夢麟曾長期擔任北京大學校長。在開學典禮上,他曾講道:我常説,東西方文明的不同,即在個性主義。比如希臘的文化,即以個性為基礎,再加以社會的發達,方能造成今日的西方文明。孔子雖然也講個人,但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講起個人總要聯繫説到家族和社會上去。真正的個人主義,就是以個人為中心,以謀社會的發達,並不是自私自利。西方近代文明之所以如此發達,就因個人與社會同時並重。譬如雙馬車,定要兩匹馬步驟和諧,這車才能走得快利。我覺得北大這麼大的一個學校,研究學問、注重品行的件件都有,就是缺少團體的生活。所以我希望大家,一方各謀個人的發達,一方也須兼某團體的發達。從前嚴厲辦學的時代,是“治而不自”,現在又成了杜威先生所説的“自而不治”,這都不好。我們要“治”同“自”雙方並重才好。因為辦學校用法律是不行的,只可以用感情化導,使得大家互以良好的情感相聯絡。這是我最後的希望。

1934年,在南開大學的開學典禮上,校長張伯苓這樣説:人常説,學生們是國家的主人翁,主人翁是享福的嗎?主人翁是受罪的。我説過不知多少次,奴隸容易當,主人難當。做奴隸的,聽人的調度,自己不要操心;做主人就要獨立、要自主、要負責任,然而有思想的人,寧可身體不安逸,也要精神自己。你們都是主人翁,就得操心、就得受罪,你趁早把這一項打在你的預算裏頭吧。我們國難日深,然而還有機會還有希望,就怕自己不發良心、不努力。我快60歲了,我還幹,一直到死,“哎喲,我還有一點氣力未用。”我希望你們人人如此,中國人人人如此。學校30週年,而國難日深,所可幸者,國人已知回頭,向我們這邊來了。都要苦幹、窮幹、硬幹。我們看國人這樣,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的是志同道合,懼的是堅持不久,不管別人,我們自己還是咬定牙根去做。

1946年,胡適先生在北京大學的開學典禮上説:至於如何把北大做到最高學府,我想有兩方面可以提供給先生批評,給同學考慮。一、提倡學術研究:望先生攜學生多做研究,做獨立的創見;二、對於學生,希望能夠充分地利用工具,能夠獨立地研究、獨立地思想。這一方面是研究學問,另一面是做人。外面貼着歡迎我的標語——“自由思想,自由學術。”為什麼不説“獨立思想”呢?我用“獨立”,因為獨立和“自由思想,自由研究”不同。北大的傳統向來如此,思想當然自由,學術也當然自由,不用再説,而獨立精神倒是值得一提。自由是對外界束縛的,北大三十年的傳統,並沒有限制先生的思想和學士的研究,自由當作當然的信守。什麼是獨立呢?“獨立”是你們自己的事,給你自由而不獨立,這是奴隸!獨立要不盲從,不受欺騙,不依傍門户,不依賴別人,不用別人的耳朵為耳朵,不以別人的腦子為腦子,不用別人的眼睛為眼睛,這就是獨立的精神。學校當然給你們自由,然而獨立是靠你們自己去爭取的。

最後,對同學們説,我是無黨無派的人,希望學校也成無黨無派的。這意思不是説個人不能有政治思想,就如同宗教思想一樣,我們可以信耶穌,也可以信天主、佛教,或回教,學校是不干涉的。思想左或右,參加政府黨的左派右派甚至其餘各黨派,都是可以的。我再説學校只承認各人是學生,不分宗教政治的信仰,絕不因學生的宗教信仰而遭歧視,但同時希望每個學生、教授把學校當作學校,當作你們的母校,求學問和研究學問,求知做人和訓練做事的機關,不要使得學校慚愧,這是老生常談;我再説句老生常談的話,活到老學到老。我五十六歲才覺得這話意義真深刻,我們若忘了自己是學生,我們會把事情把問題看得容易。八十五六歲了還在做學生,當初學農,後來學文學、哲學以及政治、經濟、教育,文學史和歷史,但今天我還是學生……

我送諸君八個字,這是與朱子同時代的哲學家文學家、曾寫過《東萊博議》的呂祖謙先生説的——“善未易明,理未易察。”我以老大哥的資格把這八個大字,送給諸位。

第3篇

我們又迎來了五湖四海的新青年。共同迎接你們的,有風景秀麗的校園,有和藹可親的師長,有青春進取的師兄師姐,還有歷久彌新的中南大精神。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起源於1948年的解放區最高學府——中原大學。中原大學為新中國培養革命幹部和建設人才的辦學初衷,直接影響和決定了中南大沿襲數十年的辦學宗旨,那就是培養經世致用之才,培養能參加國家建設和推動文明發展的精英人才。肇始於首任校長瀾先生提出的“學以致用”的辦學原則和他至今為人所稱道的“坐冷板凳”的治學精神,我們“博文明理,厚德濟世”的校訓和“砥礪德行、守望正義、崇尚創新、止於至善”的大學精神,激勵着一代代中南大人不斷努力追求博文勤學的成才之路,踐行明理求真的卓越之道,謹守厚德誠信的立身之基,擔當濟世為民的清明之志,成長為優秀的學問家、政治家、企業家、銀行家、會計師、經濟師、法官、檢察官、警官和律師等。

大學階段最為重要的關鍵詞,無疑是“成長”。大學校園裏短短几年的時間,青澀懵懂的少年會迅速成長為意氣風發的青年,而怎樣去獲得這神奇而巨大的力量,便是同學們大學階段最為重要的課題。

在中南大,成長是一種態度,需要“靜的定力”。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談到,“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象牙塔裏數載砥礪,一牆之隔即是繁華的鬧市,能否沉下心來,有所求、有所得是對我們的一大考驗;信息多元而宂雜,能否靜下心來,多讀書,讀好書,與大師同行,與名師互動是對我們的一大磨練;習慣了忙忙碌碌,能否堅守一個夢想,以恬靜的心靈去仰望星空的燦爛,以寧靜的靈魂去感知生命的浩瀚是對我們的一種修行。靜是積累,靜是思考,更是一種養性與養心,是擁有強大靈魂的力量之源。我國會計史學的開創者、我校著名會計史學專家郭道揚教授,正是以“靜”的心態治學數十年,心無旁騖,一心向學,終成一代大家。

在中南大,成長是一種信念,需要“誠的品質”。《禮記·中庸》有云:“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一個“誠”字,既是言而有信、信守然諾的修養,更是坦蕩無妄、俯仰無愧的立身準則。中南大是一所以經濟學、法學、管理學為主幹的人文社科類大學,從學科特色上看,可以説培養的都是經世致用之才,但若沒有誠的品行,人才就不能經盛世,就無以致大用。從中南大走出去的人才必須有責任、有擔當,自覺以推動國家經濟建設、法制建設乃至整個社會發展都向着善的方向不斷前進為己任。我校師生髮起創立的法律援助與保護中心,秉承“維護社會正義,力求司法公正”的宗旨,十餘年來堅持為社會弱勢羣體提供高質量的無償法律服務,正是堅守了“誠以修身、信以立業、仁以濟世”的信念。

在中南大,成長是一種行動,需要“勤的習慣”。業精於勤荒於嬉,學業上的成功、生活上的成功乃至感情上的成功都離不開點滴的積累,時刻的勤奮。數不清的中南大學子勤奮刻苦,勇於鑽研,取得了一項又一項耀人的成績。各位新生,不要小看這個“勤”字,如果在場的哪位同學幾年之後能夠坦然地説自己沒有逃過一節課、每週至少去圖書館十個小時、每學期至少聽十場講座、每天都能堅持體育鍛煉,那麼畢業時,我將和全體老師一起為你鼓掌!

在中南大,成長是一種情懷,需要“雅的愛好”。“謙謙君子,温文爾雅;窈窕淑女,雅則美矣。”優雅的氣質,來自聚沙成塔的豐富知識,來自日積月累的文化素養,更來自自省自覺的品性修行。我們的著名校友、建國後第一位女指揮家鄭小瑛,原本考取的是醫學院,後因自幼愛好音樂,不斷學習進修,竟將兒時興趣發展成為了終生事業,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音樂成就。希望同學們也都能培養起高雅的興趣愛好,在琴棋書畫中洗滌自己的心靈,在詩詞歌賦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在勇於探索中感受知識的力量,在博學明辨中獲得人生的昇華,擁有格調高雅、豐富多彩的生活。

在中南大,成長是一種方向,需要“實的規劃”。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身在何處固然重要,去向何方更為關鍵。大學不像高中那樣目標很明確,只有大學聯考這根唯一的指揮棒,大學是你人生的重要十字路口,只有明確目標、合理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才能讓夢想真正成為現實。我校20xx級學生李澤宇,選擇法學專業伊始,就樹立了成為從事高端涉外法律事務的大律師的目標,並踏踏實實朝此方向努力,她本科畢業後進入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攻讀研究生,現在已經成為四大所之一的君合律師事務所從事涉外非訴業務的律師,“大律師”的夢想已近在眼前。

通常對於新生,總是希望大家在大學裏都能夠順利成長,但我更希望大家能夠或多或少地去經歷一些挫折,甚至是失敗,從而真正感受到成長的重量。成長從來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在困難和逆境中獲得的成長,會更加的銘心刻骨、歷久彌新。希望同學們在中南大能夠主動成長、積極成長,鴻鵠展翅、鷹擊長空,擁有豐富精彩的大學生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