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曆史名人:愛國詩人吳芳吉

來源:巧巧簡歷站 1.72W

吳芳吉(1896-1932年),號碧柳,自署“白屋吳生”,世稱“白屋詩人”,四川省江津縣(今重慶市江津區)人。著名愛國詩人。曾先後在上海中國公學、西北大學、東北大學、四川大學等多所學校任教。1929年在重慶參與籌辦重慶大學。1931年受聘擔任江津中學校長。自編《白屋吳生詩稿》,友人編訂《白屋先生遺書》《白屋嘉言》《白屋家書》等。

重慶曆史名人:愛國詩人吳芳吉

發時代先聲 為民書疾苦

吳芳吉出身商人家庭,從小生活環境不好,家宅周圍盜娼賭博者眾。為使吳芳吉不受影響,他父親就用石灰將牆門刷白並掛上“白屋吳宅”字牌,意為清白之家。吳芳吉遂自名“白屋吳生”。吳芳吉13歲時,因在作文課上寫出以詩論文、豪放嚴謹的《讀外交失敗史書》而名噪全川,被人譽為神童。

1911年,吳芳吉在北京清華大學留美預備班讀書時,美籍教師無理辱責因病缺考的中國學生,引起公憤。吳芳吉作為學生代表,撰寫《討校長檄》,與學校據理力爭,後因拒寫悔過書被校方開除。歸鄉途中,吳芳吉貧病交加,甚至一度靠乞討度日。幾經輾轉,抵家後他大病一場。病癒後,他以這一段流浪經歷為題材,創作了70首紀行詩。他將這一組詩寄給好友吳宓,被吳宓評為“於古人則近陸放翁”。此後,吳芳吉在四川、上海等地雖謀生艱難,但仍醉心於詩歌創作。

吳芳吉始終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危難緊緊連在一起,曾作《弱歲詩》19首,其中如“我自有生二十載,故國山河幾更改……從來世運有通塞,未有如今繁且亟。……”(《弱歲詩·痛定思痛行》),“痛英痛予亡國,哀莫哀於喪師,鳴呼我國睡獅,何當睡醒一振之!”(《弱歲詩·紅顏黃土行》)之句,感慨國家之危難,民生之多艱。

1918年,吳芳吉回顧自己的詩歌創作之路,再回想自己流浪在外時所見的世道艱難,提筆寫下《戊午元旦試筆》:“三日不書民疾苦,文章辜負蒼生多。”他決心以詩為號角,喚醒民眾;以筆為槍炮,為百姓抗爭。

1919年,隨着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文學革命的呼聲逐漸高漲,受新思潮衝擊的吳芳吉當即表示“心知舊詩之運已窮,窮則必變”,“於是慨然赴之,惟恐其遲”。吳芳吉認為:“非變不通,非通無以救詩亡也。”他堅決主張詩歌必須隨時代變革,不能固步自封,相繼創作《護國巖詞》《小車行》《婉容詞》等新詩作品。其中,《婉容詞》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一經發表即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在這首敍事詩中,吳芳吉通過清新上口的民歌語體,以樸實優美的文字、真摯哀婉的感情,塑造出一個善良純潔然而十分不幸的女子形象,深刻揭示封建社會包辦婚姻的危害,鞭撻了打着婚姻自由旗號朝三暮四的惡行。

輾轉南北方 為國育人才

吳芳吉不僅是一位詩人,還是一位教師,曾在湖南長沙明德中學、西北大學、東北大學等多所學校任教。他的教學特點是寓教於詩文,以情動人,重視愛國教育,自言“欲培植人才挽浩劫,蔚風俗,繼前哲”。他以當時中國飽受戰亂、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為素材,創作了《北門行》《南門行》《壯歲詩》等多首極具感染力、發人深省的詩詞,讓學生傳誦,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1927年9月,吳芳吉赴成都大學任教。1928年2月,成都軍閥殺害了大批學生共產黨員和愛國人士,釀成“二一六”慘案。吳芳吉對此暴行氣憤不已,痛感“中國之積弱,全因軍閥制度之腐敗!”因為軍閥的存在,一大批遠涉重洋去歐美或東渡日本學成歸國的有志之士,空懷滿腔熱血,卻報國無門,甚至橫遭摧殘。感慨之餘,吳芳吉深刻意識到教育的巨大作用,決心在重慶創辦一所大學,培養造就大批德智雙全、威武不屈的人才,擔起抗爭復興之大責。

吳芳吉揮毫寫就《重慶大學籌備會成立宣言》,與其他幾位川籍教師一起四處奔波、遍謁名流,終於贏得汪雲鬆、温少鶴等賢達人士的支持和贊助。1929年,重慶大學建成,川東學子有了自己的大學。

1931年,應江津縣縣長邀請,吳芳吉辭去重慶大學文學院主任兼教授之職,返回江津中學任校長。他在江津中學的磚柱上親筆書寫“學、海、津、樑”四個篆字作為校訓。為提高學生的德育水平,吳芳吉自編教材《新定人譜》,用古今著名人物的高尚品德教育學生。他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要求學生不但要學好課本知識,還要學會社會知識和英語。為此,他特別邀請來自加拿大的文幼章到校講學。在吳芳吉的勵精圖治下,江津中學很快躍升為四川地區一流中學。

字句出肺腑 以身殉家國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吳芳吉深夜讀報見此消息,立即親自敲響校鍾,組織江津中學師生上街遊行,振臂高呼:“打倒日寇,收復失地。”第二天他又組織300多人,僱了幾十只小船,沿長江而下進行抗日宣傳,喚起民眾抗戰激情。在日貨充斥市場時,他編寫短詩《仇貨買不得》,號召民眾抵制日貨,全詩六句:“仇貨買不得,仇貨買不得!買了仇貨,賣了中國!休將仇貨污人格,信誓勿逾越!”當時傳遍了重慶的大街小巷。

1932年“一·二八”事變,日軍進攻上海,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奮起抗日。吳芳吉聞訊,慷慨高歌,並欲隻身一人赴前線殺敵,被師生們從江邊勸回。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情,創作了長詩《巴人歌》。《巴人歌》以十九路軍堅守吳淞炮台、沉重打擊日寇的英勇事蹟為內容,塑造了十九路軍“三千子弟令如山,征衣未浣血斑斑,銀槍斜掛氣軒軒”的英雄形象,成為傳誦一時的佳作。5月4日,他應邀到重慶作宣傳抗日的演講,當眾朗誦《巴人歌》,全場鴉雀無聲,上千聽眾淚滿襟袖,心中抗日鬥志高漲。

返回江津後,吳芳吉在學校向全校師生傳達重慶各界同仇敵愾、心繫抗戰的情形,並再次朗誦《巴人歌》,全程慷慨激昂、聲淚俱下。然而,由於連日奔波呼號,身心俱疲,還未朗誦完,他就因體力不支,臉色慘白地暈倒在講台上。

1932年5月9日,吳芳吉辭世,時年36歲。

吳芳吉是第一位創作現代格律詩的詩人,一生留下了600多首優秀詩篇,被稱為“詩詞改革的先驅和開拓者”“現代詩史上有建樹的六位詩詞名家”之一。吳芳吉的至交好友吳宓曾這樣評價吳芳吉:“吾生閲人不少,又讀書所及。嘗細繹中古今人之性情行事,用為比較,竊謂若論其人之天真赤誠,深情至意,不知利害,不計苦樂,依德行志,自克自強,一往而不悔,則未有如我友碧柳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