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宮賦學生讀後感心得四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8.1K

  阿房宮賦學生讀後感心得四篇

不管時代發生怎樣的變化,形勢和任務有多麼不同,我們黨都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反對腐敗,與人民羣眾保持血肉聯繫。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阿房宮賦學生讀後感心得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閲讀。

阿房宮賦學生讀後感心得四篇

阿房宮賦學生讀後感心得1

杜枚在《上知已文章啟》中這樣寫道:“寶曆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顯然,這是他自己道出為何要寫《阿房宮賦》的根本原因,真可謂用心良苦。重温這篇辭賦,我掩卷深思,感觸頗多!

《阿房宮賦》表面上寫的是秦始皇修阿房宮,實際上是在諷刺唐敬宗的大修宮室。它通過阿房宮興廢的描寫,深刻地揭露了秦統治者荒淫奢糜、苛斂百姓的罪行,為後代統治者指出了秦王朝自取滅亡的歷史教訓,借古喻今,鍼砭時弊。這對我們今天同樣很有現實意義。

古話説得好,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失人心,當然與腐敗有關。人心向背與腐敗是相輔相成的,是密不可分的。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始是代表了歷史發展的要求的,但他好大喜功,橫徵暴斂,弄得民怨沸騰,傳到第二世,秦就滅亡了。這裏説的正是腐敗——人心向背——秦亡的問題。

因秦的“奢”,引發腐敗;因秦的“奢”,造成人心背向;因秦的“奢”,最終導致滅亡。這是一個深刻的教訓。縱觀我國幾千年史,因奢而亡的例子實在太多。當今世界,一些長期執政的政黨先後下台,一些國家的政權更迭,儘管各自原因很複雜,但説到底,腐敗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

對於這樣的歷史教訓,我們黨始終是引為鏡鑑的。從黨的性質來説,我們黨從誕生之日就公開申明,中國共產黨除了人民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在取得政權以後,不管時代發生怎樣的變化,形勢和任務有多麼不同,我們黨都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反對腐敗,與人民羣眾保持血肉聯繫。

但是,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由於黨長期執政,地位變了,權力大了,有些人逐漸脱離羣眾。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黨的肌體受到社會上的腐朽思想和消極因素的侵蝕,一些幹部抵禦不住各種誘惑,不是用手中權力為人民工作,而是用來謀求私利,津津自得於所謂既得利益,想方設法維護和擴大既得利益。這些腐敗行為與黨的宗旨根本對立,這是我們要堅決反對與批判的。如我省原省委書記劉方仁,原交通廳長盧萬里等,他們就是社會的腐敗分子,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他們現在的下場。

想想現實,國家重申提出,“反腐敗是一場嚴重的政治鬥爭。”把腐敗提到了一個更高的高度。這主要是針對近幾年黨內出現越反越腐的現象而提出的,真可謂重視與及時。因為它關係到黨的生死存亡。

“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與人民羣眾保持最密切的聯繫,”是我們的優良傳統,也是我們的政治優勢。我們一定要牢記,把我們的工作和言行都要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致,真正做個“三個代表”。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真正做到反腐的榜樣。作為一名基層的普通黨員,我深知自己身上的責任越來越重。

杜牧説:“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是啊,我們千萬不能走秦朝的路子,要不,這是中國共產黨的悲哀,更是全中國人的悲哀!

阿房宮賦學生讀後感心得2

任何時代的統治者都應該警惕到,世界多變化,今天的榮華,如果沒有小心呵護,可能就會變成明天的廢墟。

我對廢墟一向有着獨特的情緒,小亞細亞特洛伊古城和意大利的龐貝古城,以及亞洲的吳哥窟和越南順化的古皇城,都令人有一種獨特的蒼涼之感。廢墟是歷史重量的見證。

而在中國,我見過的廢墟不多,但也有新疆的高昌古城,北京的圓明園等地,這些地方或者成了一抔黃土,或者只剩荒漠蔓草。遙想它曾有過的繁華,風華落盡,每個廢墟都是一哀歌。對廢墟的感觸,古今中外寫得很好的,當是唐代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裏所發的議論。杜牧那個時代,阿房宮早已成了焦土廢墟,他只是想象阿房宮的奢華迷離,該賦雖然只有短短500多字,但卻金句連綿,字字珠璣,最後以高廣的歷史哲學感想作結: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杜牧由阿房宮這個廢墟曾有過的奢華,談到政治以人為本的本質,正因為秦代缺少了這種人性,只追求繁華,當這種繁華沒有人心作為支柱,它當然不能持久。因此,對於這個廢墟,人們在哀傷的同時,是要以廢墟為鑑。由杜牧的《阿房宮賦》我就想到17世紀的英國詩人德萊頓(John Dryden)這樣的詩句:

那個人,上帝已替他設計好了廢墟。

他會一步步走向命運,最先是他的心開始敗壞摧毀。

另外則是18世紀英國詩人格雷(Thomas Gray)也寫道:

廢墟已抓住了你,暴虐的君王!

你旗幟的散漫混亂已經在前面等待。

因此廢墟既是一種事實,但也是一種警告式的意象。任何時代的統治者都應該警惕到,世界多變化,今天的榮華,如果沒有小心呵護,可能就會變成明天的廢墟。而要呵護繁榮,一定要有一切為民的基本態度,始可能固運昌隆,上下同心,而最忌諱的則是好大喜功,窮極奢靡,通常這都是泰極否來的主因。

而在人類史上,古代由於王權浩蕩,幾乎重要的時代都會出現"建築物主義"價值。統治者為了證明他的能力,都喜歡在他的任上大興土木,動員民工,致力於文獻或建築物的工程。所謂"文獻式建築"主要是指神權時代和以君為神的皇權時代,動員大量工匠所建的浩大神廟、陵寢、宮殿和園囿,在上古和中古時代,每個古老的文明都盛行這種勞民傷財的建築。這種建築的公共性不大,它不像馳道、港口、運河及城牆,這種文獻式建築就像歷史中的一篇華麗文章。華麗的代價是國窮民弱,註定了廢墟的下場。

因此看着人類的許多廢墟,它除了令人發思古的幽情外,更令人對古人的專制奢侈引以為鑑。這些廢墟是一個個令人傷感的活見證。它好像是在默默地叮囑世人,不要像它一樣,走到廢墟的蒼涼之路。

正是因為如此,前幾年有人主張重建圓明園時,我也寫過文章,不以為然。圓明園既然已燒燬了,我們就應記得它持廢墟的狀態,使它成為民族恥辱的永恆紀念物。在恥辱上面重建繁華或者遮蓋掉恥辱的傷痛,它只會膨脹出我們的自大,有自大就會有新廢墟產生。

因此,當我聽説西安打算斥資人民幣380億在古代阿房宮附近再重建一座新阿房宮時,我覺得那真的是一個超級餿主意。今天的中國百務待舉,有太多的正事等着去辦,卻要去廢墟之上去重建奢華。出這個主意的人一定沒有讀過《阿房宮賦》。杜牧當年就已寫過,為政者要恤民務實,不可虛耗資源,追求奢華!

阿房宮賦學生讀後感心得3

讀了《阿房宮賦》這篇文章,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為阿房宮綿延幾百裏,氣勢雄偉而感歎,為六國粉黛齊聚一宮而驚奇,為那麼美麗壯觀的宮殿最終化為焦土而哀惋。但對我觸動最大的還是文章末尾的一句話:“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是啊,六國經過春秋爭霸,自身均很有實力,不用説六國合縱,只要各自穩住陣腳,秦國就難以東向。秦國蕩平羣雄,諸侯莫敢與之爭鋒。但是,秦也被打敗了。他們都是被自己打敗的啊!

被自己打敗的又何止是六國?何止是秦?

項羽,楚漢相爭時著名英雄,氣蓋世,力拔山。當年垓下被圍時,他仗一匹烏騅馬,一杆烏龍槍,面對漢王劉邦的十里埋伏,百萬雄師,而毫無懼色!但是,他失敗了!對於失敗,他自己説:“此天亡我,非戰之罪也!”自然是非戰之罪,只不過我以為,句中的“天”要換成“項羽自己”,他沽名釣譽,劉邦的幾句恭維話就叫他打消了消滅異己的動機;“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他自稱霸王,將劉邦趕入漢中就萬事大吉,沒有憂患意識,急於表現自己,容易滿足,是他滅亡的重要原因。

三國時的周瑜,赤壁之戰時,談笑間使曹操“檣櫓灰飛煙滅”,可是,他竟被諸葛亮活活氣死!他戰勝不了來自內心的敵人——過分的自尊。他臨死時説什麼“既生亮,何生瑜?”他容不下比自己強的人啊!

中興之主唐玄宗,開元天寶讓人津津樂道。但他戰勝不了自己,要美人不要江山,最後落得棄宮逃跑,連自己心愛的女人也保不住的下場。

現代社會那些貪官,又有誰是能戰勝自己的呢?他們不知道“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嗎?成克傑、陳希同、胡長清。他們一個個落馬,不同樣是被自己打敗的嗎?

我們青年學生,明知道不能貪玩,要認真學習,但就是不能戰勝自己,最後導致學習成績飛速下滑。

能戰勝自己的人,才是最後的勝利者。劉邦原來是一個“貪於財貨,好美姬”的地痞無賴,但當他發現要成就大事,必須戰勝自己,克服自己時,他會毫不猶豫地做出決斷。他攻下關中後,“籍吏民,封府庫,還軍霸上”,“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他成功了。唐太宗經常想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倚重直言敢諫的魏徵,戰勝了自己,獲得了貞觀之治的美譽。朱元章聽從謀士的建議,“廣積糧,緩稱王”克服自己急於求成的心理他也成功了。這樣的例子在當今就更多了:孔繁生、鄭培民、陳景潤、袁農平,以及奧運健兒,他們無不是先戰勝自己,才戰勝別人,才戰勝困難的。

杜牧説:“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不是嗎?項羽如果多想想養虎貽患的後果,周瑜如果能容得下別人比自己強,那些貪官如果能剋制自己的私慾……那麼,結果怎麼樣呢?

因此,我們有必要時時檢討自己,在前進的路途中,除了要戰勝外在的敵人,還要注重自身修養,打鐵還要本身健啊。只有注意自身修養,在成功的時候不得意忘形,在失敗的時候不垂頭喪氣,總結經驗,記取教訓,改正錯誤,才能不被自己打敗,才能取得最後成功!

阿房宮賦學生讀後感心得4

《阿房宮賦》描寫了阿房宮的華麗壯美,刻意誇張,刻畫出驕奢淫逸,盡情鋪敍。阿房宮綿延幾百裏,氣勢雄偉,六國粉黛齊聚一宮,那麼美麗壯觀的宮殿最終化為焦土。最後揭出主題,告誡唐王朝的統治者不要重蹈覆轍。

杜牧的《阿房宮賦》在唐代一出現已立即引起鬨動,相爭誦讀,士林驚歎。此文結構嚴謹,筆法概括凝練。文章不光是描述阿房宮富麗、帝王奢豪的彩豔浮華畫面,還帶出發人深省的題旨。全文用詞選字精煉,聲韻鏗鏘,氣勢雄邁,是一篇極精采的文章。

百姓是水,君王是舟,水亦能載舟,也能覆舟。一個統治者不愛護百姓。也只好讓後人來哀痛他了。

被自己打敗的又何止是六國?何止是秦?

能戰勝自己的人,才是最後的勝利者。劉邦原來是一個“貪於財貨,好美姬”的地痞無賴,但當他發現要成就大事,必須戰勝自己,克服自己時,他毫不猶豫地做出決斷。他攻下關中後,“籍吏民,封府庫,還軍霸上”,“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他成功了。

唐太宗經常想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倚重直言敢諫的魏徵,戰勝了自己,獲得了貞觀之治的美譽。

朱元章聽從謀士的建議,“廣積糧,緩稱王”克服自己急於求成的心理他也成功了。

這樣的例子在當今就更多了。先戰勝自己,才能戰勝別人,才能戰勝困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