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名著讀後感1000字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6.63K

要想在閲讀中得到更多的收穫,寫好讀後感是必須的,每個人在閲讀書籍後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一篇讀後感能夠強化我們對名著故事的認識,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經典名著讀後感1000字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經典名著讀後感1000字6篇

經典名著讀後感1000字篇1

這是一本簡短精煉的小説,比起那些長篇大論的書籍來,擺放在書架上略顯得單薄。但它的寓意和它帶給我們生活的信念和力量是不能磨滅的——

書中的主人公是濟貧院的孤兒奧利弗,出生之前父親就去世了,而母親也在他出生的時候嚥下了最後一口氣。他就這樣理所當然的被送去了濟貧院,在那裏飽受摧殘。自大的唯利是圖的區長,自私的女管理員,冷漠小氣的大廚。在濟貧院裏的孩子每天只能喝粥而且每餐只有一碗。這讓他們日日與飢餓為伴,這樣的生活持續到奧利弗9歲。他被送去做學徒,在一家棺材店裏,可棺材店的老闆也是一個偽君子把金錢視作生命。全書極力寫了形形色色的人,但他們都有同一個特點就是自私與唯利是圖。只有少數人有着美好的品質。這也許就是狄更斯當時英國的社會狀況。

於是奧利弗決心離開店裏,獨自一人去了霧都——倫敦。在倫敦它碰到了機靈鬼(書中是有他的名字的,可只出現了一次,大部分時候用“機靈鬼”替)。機靈鬼是乎是一個好人,給他食物和住處,奧利弗也認識了機靈鬼的上司老費金,也就是他日後最痛恨的人之一。奧利弗在和機靈鬼上街的時候親眼看見機靈鬼從一個人口袋中掏出手絹的時候他才翻然醒悟——原來費金和機靈鬼就是社會上最見不得光的叫做“賊”的存在。奧利弗是入了賊窩了!後來奧利弗有幸受到的一位老紳士的接濟(就是東西被機靈鬼偷了後來嫁禍奧利弗的紳士),當被露西(女賊)抓回賊窩。在老紳士留下了對奧利弗不好的印象。

最後奧利弗在一次被強迫的盜竊行動中負傷,被賊夥在逃命是丟下不管。這卻使奧利弗遇見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幾個好人。他們都可憐奧利弗同時也想解開他的身世之迷。最終邪惡終究不敵正義,露西最後改邪歸正可卻死在了另一個賊的手裏。賊窩中的賊死的死,被抓的被抓。費金最後上了絞刑架,奧利弗同父異母的哥哥將受到法律的懲處。奧利弗也與他的姑媽相認。奧利弗歷經磨難最後找到了光明獲得了人間的温暖,從此奧利弗不再孤單一人,完美的結局——

這是本書是主人公奧利弗的磨難史,也是一本當時英國的悲劇。書中所有的反派人物都是當時英國社會的縮影。麻痺自大,唯利是圖,殘酷冷漠……這些不良的品質腐朽了人們的心靈侵蝕人們的意志。在書中凸顯了一個鮮明的特點:外表強大的,其實心靈很軟弱;外表軟弱的卻有一顆堅強的心。像克里斯(賊團中的一員)外表強悍無比連賊頭費金也不放在眼裏,常常對追隨他的露西施暴。最後在他殺了露西后卻像一隻老鼠一樣逃竄。最後在自己的精神壓力下被正義的羣眾逼的用一種滑稽的方式自殺了。還有機靈鬼,他在沒被抓前不可一世,在被抓後仍是奮力的耍着嘴皮子。但卻擺脱不了被抓的事實。堅強的不用説有如奧利弗,在如此的餓困中最後擺脱了一切的災禍,不僅是他遇到了好人,還有就是他堅強的心靈。

本書中最悲情的人物非露西莫屬了,他在賊窩工作多年,在遇到奧利弗時也露出了她善良的本性。她痛恨賊團她想幫助奧利弗,而且他也這樣做了。但他自己卻不能擺脱賊窩,因為她的心靈已經受到了污染,即使還有善良的一面會閃光,卻再也找不回那顆純潔的心靈了。最後也只能在克里斯手中慘死。在此要再次慶幸奧利弗的心靈沒有被費金他們玷污。

小説就是小説,不能與生活相提並論。這本小説也沒有特別奇巧的構思,沒有人神共泣的華麗語言。但它卻傳達了一中信念。是這種堅強與善良的信念感動了我,給了我面對生活與學習的莫大勇氣。也就是因為全書明確的立場與對真誠與善良的稱頌令我讚歎。它將現在那些略顯頹廢的文字與讀本華麗的擊倒,它帶來的信念與力量將會令災厄的種子夭折與搖籃之中……

經典名著讀後感1000字篇2

從來沒有一本人物傳記能看得我如此激動,那一本,便是《阿甘正傳》。或者多數人知道《阿甘正傳》,都是因為那部家喻户曉的同名電影。然而我卻選擇看書,只因從書中,才能真真正正還原出阿甘這個人。醫院的檢查報告上對他的鑑定是智商輕度低下,學校的檔案上認定了他不是正常人,在所有人心目中他是一個傻的,可是在我的眼中甚至所有讀者的眼中,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智若愚的天才。

他智商只有兩位數,然而他的一生卻充滿着傳奇。他成為了大學美式足球明星英雄,世界級乒乓球員,摔跤選手,象棋高手和商業大亨。他不瞭解“成人”社會中的明爭暗鬥,不懂“成人”心中的爾虞我詐,他用自己的思維看待這個世界。他熱愛生活,一直向前,他心中存義,排除萬難幫助他的朋友,他信守承諾,克服一切困難為逝去的兄弟完成遺願。他的真誠折射出外在世界的險惡複雜與庸俗市儈,從阿甘的眼中,反映是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美國社會的縮影。讀這本書的同時,我也在看《麥田裏的守望者》,這本書中批判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庸俗,主人翁鄙視一切外在事物,並抵制這些華而不實的黑暗的人性,同是表現社會現實,《麥》書卻讓我感覺到少了一份陽光和人性可貴的真誠,更願意讀《阿甘正傳》,只因阿甘那份執著和向上的'精神。故事越往下走,越是覺得阿甘根本不像一個智商只有兩位數的傻瓜,而更像一個學習能力高超的天才。中級光學中的計算對他來説易如反掌,只是看了幾盤象棋對弈便掌握了方法並打敗了冠軍級的大師,這些看起來常人要花很長時間才能掌握的東西他卻一下子就能學會並且學得十分優秀。這些都是對於一個被認定為白痴的人是感到匪夷所思的。或許因為阿甘眼中的這個世界是簡單的,因此他能把所有的事情都簡單化了,而我們這些所謂的常人,卻將這個世界的一切都複雜化,甚至高傲地自以“高智商”地去改變這個世界。有時候想深一點,我們是否有點自欺欺人呢。

阿甘的眼中的世界是美好的。他不會阿諛奉承,不會耍計謀,他説的每一句話都是發自內心,他所表達的情感都是真摯的。我從心底裏喜歡阿甘這種性格,即便他有時候的行為顯得如此的笨拙。成人世界中的一切都顯得那麼的不真實,有時候又是那麼的黑暗。阿甘的心境就如小孩子一樣,讓這個險惡的世界裏多一份愛,多了一份真誠,多了陽光,多了温暖。

世界本來不復雜,只是人心將它變得很複雜。世界上又有多少個能像阿甘那樣,保持着那個原本的模樣,不帶着面具,不揣測人心,真誠待人呢?糊塗並不是一種罪,或許糊塗,才能讓自己感受到這個世界本來的美好。

經典名著讀後感1000字篇3

首先很抱歉沒有看過狄更斯的這部小説,《雙城記》倒是看過,也是壓縮本,不記得了。發現中學教育最大的失敗,就是將這些名著的名目一股腦兒倒給學生,卻不給學生閲讀的可能,久而久之,名目和作者記了一大堆,書卻一本未讀,而且還減去了閲讀的興致。當然,這也和學生的懶惰有關係,我就是個很懶的人,且不太喜歡讀外國的小説,總覺得翻譯過來的東西,又倒了一次手,失真還是其次,又夾雜上譯者個人的思想。

這部電影讓我想起很久以前,大概是高中,看的《悲慘世界》,都是很寫實的作品。電影的色調是灰色,最普通的顏色,然而永遠不會讓人覺得累。就像古代園林中最為樸實的青磚和灰牆,比不得朱漆的大門,但是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只剩下青磚和灰牆,朱漆的大門經受不住時間的消磨。

我只所以不太喜歡看外國的小説,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記不住人物的名字,像今晚的《霧都孤兒》。讀了《霧都孤兒》,讓我為此書的主人公——奧利弗。特威斯特,感到悲慘與憐憫,同時又為18世紀三十年代的倫敦街頭罪犯們感到憎惡與悔恨。奧利弗。特威斯特出生在一家濟貧院裏。可憐一出生就成了孤兒。他被投入一個充滿貧困與犯罪的世界,忍飢挨餓,捱打捱罵,從來沒有人愛他。

他做過童工,被強盜唆使偷竊,後來被棺材店老闆收留,任其唆使。奧利弗。特威斯特苦難的童年,叫人傷感。但故事的結尾,到出了主人公真實的身份,一個大莊園的繼承者。從此,和外公相依為命,過着幸福的生活。正如一切最好的故事裏一樣,善良最終戰勝了邪惡。小男孩兒在收養所裏和那一羣孩子一同捧着碩大的碗狼吞虎嚥地吃着僅有的一勺粥的場景正與收養所的執行官們優雅地坐在一大桌雞鴨魚肉前的樣子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一種莫大諷刺。小男孩從棺材店裏逃出來,正是一片金黃的草地迎着朝陽,希望的所在。小男孩去倫敦的路上,遇到兩家人家。

第一家開門的是一個小姑娘,她小心的按着身後那條狗的頭,以妨那畜生跑出門去咬他,然而她的父親卻沒有這麼好心,將這個小乞丐趕了出去。小男孩在第二家門口暈倒,救他的是一個老婦人,她説我也不寬裕,但我會盡量讓你吃。日出時小男孩又走上旅途,鏡頭停留在扶着籬笆遙望的老婦人身上。還有棺材店裏的惡婦與她膽小善良的丈夫一樣,善與惡在這裏有着鮮明的對比。

當然還有一個勇敢的女人,為救小男孩而葬送了自己的生命;一個老頭子,收養一羣孤兒,教他們去偷東西,臨死前告訴小男孩一包私藏的財產,然後歇斯底里的叫着,叫着;以及那位好心的先生,最終救了小男孩。人性在這裏被無情地撕開,卻又那麼坦然和真誠。

真希望國產片能多有幾部這樣淡淡地,靜靜地,卻又能夠詮釋很多意義的電影。

看電影的人並不多,且多是情侶,大概去看電影本身都變成了一種手段和工具。我是一個另類,常常孤獨地坐在大屏幕的中間。有時候也想,身邊如果有個人在,或許可以相互依偎着,感覺應該不錯,但這是夢想罷了,只能發條短信,希望我的心情能被分享,如果還能被珍惜的話,那是最好。

通過一個年幼奧利弗。特威斯特,來展示正義與邪惡抗衡的艱難歷程。和奧利弗。特威斯特相比,我們的童年要幸運許多。不愁吃、穿,也不用打工,而且還受到很好的教育。在這個安然和平的年代,我們要好好珍惜美好的生活,同時不忘緬懷舊社會的艱辛,從此激勵着我們要善良勇敢去面對困難。

經典名著讀後感1000字篇4

在空閒時,我還是喜歡看書。看的書很雜,除了課本書籍之外,名著小説都看,不刻意拘束於單一的形式。而一般只是略讀。而當看到《活着》這本書時,最多想到的還是葛優演的電影,關於徐福貴跌宕的人生。

?活着》講述的就是一個叫徐福貴的老人一生的故事,作者餘華用平實的敍述手法,平靜地敍述了歷經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的現實生活。看完後,不覺悲涼,悲哀,悲傷起來。似乎時間所有的苦難都他經歷了。不禁自問:活着的意義何在?

司馬遷説有的人活着比泰山重,有的人活着比鵝毛輕;雷鋒説,活着是為了讓別人生活得更好;保爾柯察金説為了人民的解放而活。但對於徐福貴而言活着的理念在於:“人只要活着,窮也不怕。”他覺得人活着的意義並非只是富貴,更應該懂得生活,學會勞作,為一家人而活着。那樣即使日子過的又苦又累,心裏卻踏實了。妄想可以嘗試把家從小雞變成鵝,鵝變成羊,羊變成牛,使自己窮苦的家變得重新發達起來。而在他被抓入伍,受恩回家的那一刻,足見他活着的意義只是為了家人,對家庭的牽掛便成了他活着的理由。我們可以想象,如果他選擇留下,或死於戰場,或者高官厚祿。但像他這種無文化無社會主義理想的舊社會底層人民羣眾而言是終究不會選擇留下的。當解放了以後,他看到佔他家地的龍二被槍斃,家珍的話使他明白: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麼福分了!

而即便是這麼一個看似尋常的幸福,他竟也不能夠擁有。先是兒子獻血,糊塗送命;女兒難產而亡;妻子病重身亡;女婿被水泥板壓成肉醬;外孫被豆子撐死!而他只能感歎:“往後的日子我只能一個人過了,我總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長了,誰知一過又過了這麼些年......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的平平常常,……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想想現實中的我們,還在爭麼?肯定是的啊!試問誰能真正放下呢?

書看完了,覺得異常壓抑!活着到底有什麼意義?也許無所謂活着,塵世的苦難,活着的人總得承受,在命運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獨,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着》並不是要告訴我們應該怎樣活着,只是在陳述活着這樣一個事實,套用徐福貴夫婦對春生的話來説:活着,好好活着,我們只能等待被時間和命運遺棄,而沒有權利拋棄生命。在命運面前,也許不能不感歎人類的無力!改變不了活着的事實,就改變活着的態度吧!只要活着,總有希望,態度也許至少可以是可以改變活着的狀態,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鏡頭至少可以告訴自己,我們活過,也曾努力過。而不會被2012這樣的“世界末日”感到惶惶不安,尊重生命,熱愛生活,擁抱未來!才是當代學生的基本生活態度!

經典名著讀後感1000字篇5

近幾日,我都在品讀《詩經》。其中的名篇《小雅·采薇》,對我內心觸動最深……

“采薇”就是採摘一種可以吃的植物。這種植物俗稱“野豌豆”,花紫紅色,也是優良的飼料,並可入藥。古代生產力落後,人們種不出充足的糧食來,那這種薇菜就常被人們採來充飢。

?小雅·采薇》是一位多年征戰在外的老兵,回憶起軍旅生涯的痛苦經歷,而吟詠成的一首詩歌。全詩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三章;第二部分為四、五章;最後一章為第三部分。前三部分都以“采薇采薇”開頭,描寫了薇菜隨着季節的轉換而產生的變化:春天萌發新芽;夏天鮮嫩葱鬱;秋天乾枯萎靡。從春到秋,時光流逝,可戰事是那樣頻繁,他總是不能回到家鄉和親人團聚。就這樣,薇菜一年年由青變黃,這位老兵和他的戰友們採集着薇菜果腹,長期過着極其艱苦的生苦……歸鄉遙遙無期,士兵們飽嘗思鄉之苦……他們面對着兇殘的敵人,時時刻刻都要提高警惕,準備着戰鬥!()

這些可憐的士兵們,每天拖着疲憊的身軀,踉蹌於車馬之後,他們身體瘦弱,衣衫殘破,步履艱難……而那些將帥們卻高居於戰車上,衣飾華貴,威儀神氣……這種鮮明的對比,讓士兵們心懷不平,但又只能忍氣吞聲。他們多麼渴望結束戰爭,儘快回到家鄉親人的身邊,過上男耕女織、子孫繞漆的生活啊!

戰事終於結束了,這位老兵可以回家啦!詩歌結尾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本來回家是一件多麼高興的事情,可這位老兵的內心是憂傷不已……當年,他離開家鄉時,正是楊柳青青,春光爛漫;而今回來時,卻是雨雪紛飛,寒氣逼人。這實際上也暗指他離開家鄉時,是年輕氣壯,無憂無慮;而歸來時,卻是衰弱老邁,孤寂淒涼。時光變遷,世事滄桑,我們可以想象出他曾經的家園如今是何種模樣,他的家人和鄰居又是怎樣的生活狀況……

詩最後一句的“我心傷悲,莫知我哀”的呼籲,讀來更是令人感到悲涼。他內心的無限苦楚,通過這一句的描寫,而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不由得讓我想起《樂府詩·十五從軍徵》裏的“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的詩句。詩中老兵從十五歲離家從軍,一直到八十歲才得以返還,但他回來後看到了曾經炊煙裊裊、整潔有序的人家,如今卻是人亡屋空、雜草橫生的破敗景象了……“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一句,更是表現出老兵的孤寂處境和淒涼心情。最後的“淚落沾我衣”,把老兵舉目無親、悲痛欲絕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

這兩首不同時代的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都是反應了當時的戰亂給人們造成的深重災難,抒發了人們渴盼和平、遠離戰爭的強烈願望!

回溯我國整個人類歷史,戰亂的年代要遠遠多於和平年代。沉重的徭役、兵役,讓百姓苦不堪言……這在歷代文學作品中有所表現,最著名的莫過於杜甫的《三吏》、《三別》。還有《木蘭辭》,從另一個側面也表現了當時的兵役制度。木蘭父親年事已高,弟又尚幼,勇敢的木蘭便女扮男裝,奔赴戰場。

可見,戰爭帶給人多麼深重的災難和痛苦。人們多麼渴盼能過上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但很多時候,人們這個願望卻不能實現……

相比古人,我們是多麼幸福!如今,社會安定和諧,國家繁榮昌盛。真正實現了“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的美好理想。我們應該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盡到自己的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不抱怨、不遊戲人生。不要再去自尋苦惱,被金錢、名利所累,知足常樂,安享美好人生!

經典名著讀後感1000字篇6

?復活節遊行》這樣一本內容悲慘的小説,得到的評價卻很高,盛讚者不乏庫爾特·馮尼格、朱利安·巴恩斯、瓊·迪迪昂這樣的名家。的確,能把如此多內容放進一本薄薄的小長篇中,描寫了幾位女性的人生,展示了作者高超的寫作能力,情節上絕不拖泥帶水,文字像刀子一樣直插人心。

孤獨將被永恆地書寫着,因為孤獨與生俱來,至死方休。這個結論讓人很沮喪,不過,話説回來,我們到底為什麼,如此害怕孤獨?

另一個生而為人,永遠難以把握得當的詞語是“幸福”,不知道怎樣才能得到幸福,而不幸,那麼多種多樣,每個人都無需着急,必能攤到屬於自己的獨一份。

理查德·耶茨擅長體會他人情感的微妙顫動,纖細敏感的捕捉力,非常適合描繪女性內心。而他同時,又是冷峭而不加粉飾的。

全書開端,作者就冷冷地下了斷言:“格蘭姆斯家的兩姐妹都不會得到幸福。”這句話裏有隔岸觀火的洞明,但看完全書,回頭時就會赫然發現,原來那句話裏,還有着不肯坦承的一腔悲鬱。

這可能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典型悲劇。父母婚姻破裂,父愛缺席,讓女孩們對於男人以及男人的情慾世界,或一無所知,或深入迷途。脆弱且自尊心強烈的母親,一心要讓女兒們得到她未曾得到的幸福,可惜大大地力不從心,反而讓女兒們從小飽嘗動盪與人際中的疏離冷酷。

歸根結底得承認,作為社會學意義上的人類,是愚蠢而軟弱的。男人的蠢花樣百出,而女人的蠢,逃不了最悠久的那一種:找個男人,從他身上讓自己得到幸福。

關於這個無盡悲哀的故事,為了化解它,可以交出很多理性的答案。比如,可以把它看作一份家庭關係與兒童成長的心理研究,告訴人們,不健康的家庭環境,會怎麼樣從童年時代開始,在他們的人生裏投下終身陰影。

無法逃脱,那麼,所謂成功人生,獲得幸福的兩大法寶:理解與愛,其實都沒有作用了?

關於理解,於他人的痛苦,書中人並非遲鈍。正如薩拉的兒子,對父親長年施加於母親的暴力深感憤怒,但最後,也並不肯深責父親:“大家都只是盡己所能。”

關於愛。即使不那麼純粹,即使只能有分寸地付出,但不能否認,它存在着。離異的父親,為了能多和女兒見面,費心撒下謊言;母親誠心誠意想讓女兒幸福,在精神病院裏依然為其實並不得志的女兒驕傲着;男人和女人,互相迷戀,為對方的離去痛苦萬分。

但理解與愛,似乎也真的無法抵禦我們人生向失敗一往無前地滑去,更不能讓我們擺脱孤獨的侵襲。

讀者也會以書為鏡,與書中人共影。放下書,有些難過。清楚地知道,這一生中,誰也不能逃避孤獨,不能征服孤獨。但好在,讀這些“傷害我們或捅我們一刀的書”,還是有些用處的。

我想或者可以這樣,有一天我終能與孤獨共生,用所有煎熬,礪出我生而為人的尊嚴和驕傲,在生命盡頭回想往事,並不尤悔。

理想不能實現也沒有關係,我只希望,我為之奮鬥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