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弟子規的心得體會參考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4.73K

心得體會讓我明白,生活中的點滴細節是培養耐心和毅力的重要途徑,通過寫心得體會,我能夠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表現和成長過程,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學弟子規的心得體會參考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學弟子規的心得體會參考5篇

學弟子規的心得體會篇1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弟子規》,《弟子規》被稱為我國的國學,是我國清代非常流行的一種啟蒙課本,用三字一句的方式進行倫理道德的教育,其中有幾句是這樣寫的:

“父母教、需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的教誨要恭敬認真地聽個明白;父母的責備、批評,應該虛心、順從地接受。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很多同齡孩子學習不肯用功,非常貪玩,老師佈置的作業不及時完成,甚至不聽老師和父母的話,學習成績就不能提高。

“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這句話的意思是:尖酸刻薄的話,下流不乾淨的話,千萬不要説。粗俗無賴的不良習氣,要堅決戒除掉。經常有許多小朋友喜歡説髒話,既不文明也不禮貌,俗話説:習慣成自然。要是老説髒話,長大了就改不了這個壞習慣。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這句話的意思是:無論什麼人都必須互相關心愛護,因為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我們國小生不管成績好壞、家庭條件如何,從小就要養成謙虛謹慎、互相關心、互相愛護的優秀品格,團結一致,長大了才能為國家做貢獻。

?弟子規》這本書上的好句很多,意義也非常深刻,值得我學習一輩子。

學弟子規的心得體會篇2

?弟子規》是我國古代幼兒傳統禮教經典,在以前《弟子規》就相當於現在《中國小生行為規範》但其的價值要遠遠超過後者。

現在的人在閲讀之後不難發現《弟子規》從裏到外都滲透着儒家的氣息,在通讀之後淨是德行兩字貫穿了全文。儒家就是在強調通過對先賢的學習提升個人的德行。且可發現《弟子規》中的大多數句子就是有《論語》中直接簡化過來的。在儒家哲學體系中強調了社會等級與身份象徵,正所謂其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長幼有序尊卑各異。在森嚴的等級框架下通過仁愛等德治思想使社會和諧發展。而《弟子規》則是儒家治國中治民的初級教程。通過日常的行為規範,初步的構建等級框架,在這個框架下正常的發展後會形成一個較和諧較禮貌的社會風氣,正如鄰國日、韓。

有些歷史常識的人會發現中國的歷史發展一直處於儒法並舉的兼容式發展下幾度出現民富國強的大盛事。在倡導法治社會與國門大開的今天,在受到外來文化的侵襲中,國人的素質在逐漸的下降不僅80、90年代的人飽受罵名倚老賣老者不勝數。一系列社會為題不斷的暴漏出來昔日的禮遇之邦無顏再談禮法。反而效法我們的島國卻搜獲名譽。正是因為我們在發展經濟的時候忽略的文化的傳承,漸漸地我們的價值體制開始發生變化拜金,趨權附勢等不良風氣漸長。儒家思想左右華人20xx餘年,當我們重新撿起他時會重骨子裏透出一股子親和力。不夠讓大學生來背誦《弟子規》實屬多餘,對經典的背誦給該是自發的背誦能引起自己共鳴的。

這次的《弟子規》品讀活動最大的意義應是同學們在拜讀之後會自發的去閲讀其他傳統作品。通過對古代先賢的品讀與自身環境的辨別形成自己的一套價值體系,而對於《弟子規。》中的一些觀點,因為我們和作者處於不同的時代故我們只要領會其中的精神就好,不必一步一手的尊崇,正如魯迅言:取其精華,去其糟糠。

學弟子規的心得體會篇3

記得第一次遇到《弟子規》,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一幅古樸而精緻的封面,給我的第一印象:《弟子規》是一本兒童讀本,我漫不經心的翻開書,當我翻開書本看到《弟子規》總序: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讓我讀起來感到非常親切,好像聽到古聖先師諄諄的教誨,就像清澈的小溪流入我的心田。當我從頭到尾讀完《弟子規》,我感到心頭一亮。原來小小一本《弟子規》是指導我們如何正確的做人、待人、處事、待物,是教導我們生活、學習應有的禮儀與道德規範。

?弟子規》篇幅不長,分五個部分。具體列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和規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做人要講信用、講仁義、講道德,也就是做人要厚道,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要親近有仁德的人,並向他學習,這些都是我們必做的事,如果還有多餘的時間,不要浪費光陰,要抓緊時間精力去學習技藝等其他有益的知識學問。

?弟子規》的每一句,就是我們的一言一行,"置冠服,有定位,"衣帽應放置在該放的地方,要放整齊:"兄道友,弟道恭,"哥哥要友愛弟弟,弟弟對哥哥要恭敬:"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在生活中教導我們尊敬老人:"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我們每個人與朋友相處,如果聽到講自己的過失或缺點就生氣不高興,聽到人家讚譽你、誇獎你,你就很歡喜、很高興,如果是這樣,時間一長,真正的好友會遠離你,不好的朋友,損友就是不好的朋友,他會漸漸地接近你。

為什麼呢?因為人不會輕易宣揚別人的過失,如果朋友間的交往達不到一定的程度,他不會指出你的過失,而人往往很難發現自己的過失,如果朋友指出你的不對,看到你很生氣,下一次,他肯定不會再講,為什麼?他怕跟你結怨,所以如果沒有雅量不能接受朋友的規勸,你的好朋友當然會漸漸離你而去,不好的朋友會漸漸接近你:"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學習要有恆心有毅力,理論和實踐必須相結合,否則學到的只是膚淺、表面的東西,不會有成就。讀《弟子規》要用我們的心地去感悟,《弟子規》的每一句都是我們每個人心性的流露,"父母呼,應勿緩"雖然只是對父母一個恭敬的行為,但是心中要時時刻刻對父母保持孝敬!

我認為《弟子規》確實是指導我們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的一本好書,時常能把自己的言行舉止用《弟子規》進行約束,反省自己的過失並能改正,假以時日,相信自己會有很大的進步。

學弟子規的心得體會篇4

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我學了“首孝悌”這一段,感悟很深。

首孝悌,是告訴我們要孝敬與尊重自己的父母。如果連這都不懂,就不可能尊重朋友、同學等在生活中幫助過你的人。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是告訴我們:父母叫你時,不能慢吞吞;父母讓你做事時,你就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偷懶。到這裏,我很內疚,因為我在三年級時(現在也有),媽媽要求每學課後要聽寫英語。那時的我總是慢吞吞地,很不情願,或想辦法脱身,甚至哭過。可是媽媽緊抓不放,堅持每學課後要我聽寫英語。正因為這樣,在三年級英語期末考試考了100分,才知道媽媽的用心良苦。可是在四年級時依然不怎麼情願聽寫,分數下降了,可是我還是外甥打燈籠——照舊(舅)。媽媽只好隨便我,什麼時候自願就什麼時候聽寫。學了《弟子規》後,覺得自己對不起媽媽……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的意思是:自己的身上有傷時,自己的親人會非常擔憂;而你的道德有“傷”時,親人的臉面就都被丟了。我在深圳時,不小心摔破了頭,媽媽被嚇得臉色蒼白。媽媽送我到醫院,邊哭邊送我進手術室……。讀了《弟子規》“入則孝”後,聯想那時的情景,真正理解“身有傷,貽親憂”這句話的意思。

?弟子規》是中華文化的經典,它正以特殊的魅力感染着每一位炎黃子孫。當古老的鐘聲再次響起,讓我們一起徜徉在這美妙的文化經典裏—“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

學弟子規的心得體會篇5

從事教師工作幾年,常為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方法不斷探索,但始終苦於無門,不得要領,直至學習了《弟子規》,才覺得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有典可依。現就我粗淺的認識言談於下。

?弟子規》由清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將《論語》“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以通俗易懂的文字三字一組、兩組一韻、四組一句編篡成文。後經晚清秀才賈存仁修訂更名為《弟子規》。與《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一起成為啟蒙教育的基礎教材,是教育學生敦倫盡份、防邪存正的最佳讀物。

全文分“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餘力學文”五部分,對“弟子”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言簡意駭的語言做了詳細全面的闡述,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對現在中國小生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可見,孝是道德的根本所在。所以,《弟子規》説:“首孝悌”。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之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之以悌,所以敬天之為人兄者也。教之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故子曰:“夫孝,始於事親,終於立身。”

子曰:“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如果能做到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孝之始也”,以“立身行道,揚名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那麼“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就不難做到。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教師,首先是“傳道”後才是“授業”和“解惑”。什麼是“道”?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見,所謂“道”就是天、地、人的自然法則,是天地之間的自然規律和人類社會的行為準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每個人開始都是本性善良的,但由於所處的環境不同,生活習慣相去甚遠,如不及時教導,善良的本性可能會發生偏離。

學生的成長受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的三方面影響。認真學習和貫徹落實《弟子規》,不僅可以使學生不斷的提高境界,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對各種壞習慣的識別能力和免疫能力。所以為了我們學生的健康發展,為了構建我們的和諧校園、和諧社會,《弟子規》的學習勢在必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