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對大學生帶來的思考感悟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85W

疫情對大學生帶來的思考感悟範文

疫情對大學生帶來的思考感悟範文

防控疫情,是一場沒有硝煙的人民戰爭,每個人都應積極行動起來,能幫多大忙就幫多大忙,能出多大力就出多大力。下面本站小編整理疫情對大學生帶來的思考,歡迎閲讀。

疫情對大學生帶來的思考1

在這場特殊的戰“疫”中,無論是醫生、軍人還是普通志願者,都毫無保留地將滿腔熱血揮灑疆場,把戰勝病魔視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90”後也已經接過長輩們手中的接力棒,不畏風險,奮戰在阻擊疫情的不同崗位。這一切的一切,都深刻體現了中國人民的責任擔當與奉獻精神。

敢於擔當、勇於奉獻、嚴於律己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無論是在革命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還是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都是靠這種可貴的政治品格一路披荊斬棘,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依然需要我們牢記使命,勇敢並自覺承擔起對黨和國家、民族、人民的責任,以新的實踐創造出更大的成就。

大學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後備力量,責任、擔當、自律是決定他們人生價值的最大砝碼,也是影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的重要力量。高校要積極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養他們的責任擔當和紀律意識,讓他們時刻把個人前途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盡心盡力、實幹進取,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建功立業、書寫人生輝煌。

第一,要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引導他們把個人理想融入社會理想之中,實現個人奮鬥目標與國家、民族奮鬥目標的統一。理想信念不僅是一個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而且是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總開關”,是一個人政治覺悟、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的集中體現。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夠點燃激情,激發才智,鼓舞人們勇於面對任何困難和挫折。青年時期正是樹立理想信念的黃金時期,是人生發展的關鍵階段。在這一時期,樹立何種理想信念,直接決定了一個人將會度過怎樣的一生。對青年學生而言,如果缺乏崇高的理想信念做支撐,那麼他們不僅難以在時代洪流中成為砥柱新人,而且有可能會被時代洪流淘汰。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始終保持對理想信念的激情和執著,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使命轉化為擔當和行動的自覺,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社會理想決定和制約著個人理想,個人理想的實現必須以社會理想的實現為前提。與此同時,社會理想又是個人理想的凝聚和升華,具體體現在每個社會成員的個人理想之中。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中國人民共同的社會理想。這一理想的實現,歸根到底要依靠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並具體體現在每個社會成員的理想和實踐之中。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面對新時代的歷史重任,把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是每個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因此,要教育引導廣大青年學子立足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現實,積極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之中,立為國為民服務之志,腳踏實地,為祖國和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奮鬥,以此成就屬於自己的人生精彩。

第二,要教育引導學生增強紀律意識和法治意識,提升遵紀守法的自覺性。作為依靠革命理想和鐵的紀律組織起來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紀律嚴明向來是我們黨的獨特優勢。正是依靠嚴明的紀律,我們黨才形成了強大的組織力、凝聚力和戰鬥力。紀律也是黨的各項事業取得勝利的重要保障,離開紀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將無從談起。面對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隻有大力加強紀律建設、嚴守黨的紀律,才能保持政治上的堅定和思想上的純潔。作為現代文明的標志,法治是維護正常社會秩序、保証社會正常運行的穩定器。而法治的實現,則需要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其中,全民守法便是重要的一環。隻有當守法成為全體公民的自覺意識和信仰時,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才能得到有效推進,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也才能得到有效維護。當前正是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全民遵紀守法對於維持經濟社會的正常運轉顯得尤為重要。高校應把紀律和法治教育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幫助學生切實增強紀律意識和法治意識,引導他們從紀律和法治的角度理性看待特殊時期的防控舉措,自覺配合各項防控工作,例如隔離觀察、不出門、不聚集、配合體温檢測、出門戴好口罩等,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早日贏得這場戰斗的勝利作出應有的貢獻。

第三,要培養學生改革創新的自覺意識,增強創新創造的能力和本領。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亡發達的不竭動力。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富於發明創造的民族,正是依靠創新創造,我們鑄就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輝煌歷史﹔同樣要依靠創新創造,我們才能成就中華民族更加光明的未來。大學時期是一個人身心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身處這一時期的羣體比其他任何羣體對新事物的敏感度、接受度都要高,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提高學生創新創造的能力和本領已迫在眉睫。這不僅關繫到我國的人才培養是否成功,而且關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能否順利實現。因此,高校要充分認識到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性,在不斷更新教育理念的基礎上,通過多種方式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增強他們的創新能力,幫助他們透過紛繁復雜的表象準確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在迎接時代挑戰的改革創新實踐中演繹人生精彩。

疫情對大學生帶來的思考2

庚子新春,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牽動着全國人民的心。我從這場疫情的重災區武漢回到自己的家鄉,自覺地和家人度過了居家隔離的日子。現在,疫情又延遲了我們既定的開學時間,我們響應學校號召,遵循學校部署,心繫桂子山,為武漢加油。疫情之下,作為一名生命科學專業的大學生,我對自己所學專業有了全新的認識和思考。

多年來,我國的大學聯考改革制度,儘管一再提倡尊重學生個性,但卻讓相當多的學生不由自主地更加功利。為了考上好學校,同學們可以無奈放棄自己喜歡的學科,卻選擇自己不喜歡的學科。寧願熱衷於選擇計算機、經管、金融等專業,也不願意報考生物、化學、醫學等專業。長期以來,“生化環保”被稱為“四大天坑”專業,生物學科更是連續多年高居“紅牌”專業榜首。生物專業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待遇也很低。連我們這些已經選擇了生物專業的學生也很迷茫,甚至一度對自己所學專業產生懷疑。

上世紀八十年代,有人曾經預言:21世紀是生物科學的世紀,誰掌握了生命科學,誰就主宰了一切。幾十年過去了,這句預言似乎只是被當成一個美好的想象。一直到今天新型冠狀病毒災難來臨時,我們才意識到生命科學如此的重要!我們才明白,那些堅守在一線的醫護人員,那些夙夜在公、爭分奪秒潛心研究病毒原理、研究治療疾病疫苗藥物的生物領域科技人才,才是危難時刻能挽救生命的。鍾南山、李蘭娟、屠呦呦、陳薇......一個個響亮的名字,都是醫學或生物界的佼佼者。還有當今生物領域作出重要貢獻的施一公、饒毅、顏寧等,他們以驕人的科研成果,引領世界生命科學的前沿。

幾年前,我有幸在華東師範大學聆聽了我國著名生物科學家施一公院士的一場報告。記得他曾經説過“當所有精英都去從事金融,這個國家一定出了大問題”。經過這場疫情,充分驗證了施院士的這一警句不是駭人聽聞。在和平年代,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但經濟發展的前提和落腳點是人民羣眾的生命安全健康!因此,科教強國,不能只是口號。重視生物化學的相關專業,重視生命科學人才的培養,勢在必行!

這場疫情之禍端是冠狀病毒。這段時間,我查看了不少相關文章和資料,從中也得到了一些啟發。無庸贅述,在我們已經學習或是將要學習的病毒學、微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免疫學、動物學等許多課程中的知識都或多或少地與這種病毒有關。我們確信,最終攻克這種病毒的,不僅需要先進的醫療技術,也需要生物科學相關知識作研究支撐。而作為有志於生命科學事業的大學生,儘管專業知識還需要不斷充裕,研究能力和水平還大有提高空間,我們對這場疫情能做的也只是微不足道的杯水車薪,但我們有理想、有信念、有責任!我們應該從現在做起,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對待我們的專業,紮紮實實學好基礎專業知識,在老師的引導幫助下,努力培養自己的科研能力和素養。我們應該從現在做起,敬畏生命,敬業奉獻生命科學,只有這樣,將來的我們才會在生命科學這片廣闊的領域有所作為,有所建樹,造福人類!

疫情對大學生帶來的思考3

談起在家隔離的這些日子,我想大多數朋友包括我自己的生活都算不上精緻。身邊的一位朋友對我説這些天他在家的生活是:每天兩頓飯,中午才洗臉,晚上不睡覺,早上不起牀,整天看手機,追劇打遊戲。問他過得快樂嗎,他説“Not at all,從未如此想念開學”。突然閒下來的我們,並沒有感覺到想象中應有的快樂,我們似乎都習慣了快節奏有計劃的生活,曾經以為的快樂到現在都變成了折磨。現在只期待疫情早日結束,一切迴歸正常。百無聊賴最心煩,生活需要加點鹽。

我想在家隔離的生活,談不上要精緻,但至少要有所收穫,對生活再思考。可以陪陪家人聊聊天,做做家務,平時不常回家,陪他們的日子太少。父母有他們自己的人生哲學,不必爭吵,傾聽就好。可以看一看想看卻還沒來得及看的電影,電影裏的人生百態和人情世故在課堂上和書本里是學不到的,藝術源於生活,好的電影會讓我們懂得生活,熱愛生活。可以去充充電讀讀書,前幾日方艙醫院的“讀書哥”在網上走紅,他戴着口罩手捧《政治秩序的起源》在安靜地閲讀。讀書是最好的休閒。不動聲色的日子裏,要麼在努力,要麼在放棄。相較於那些得病的可悲的人們,我們的無聊和平庸其實就是幸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