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最新《美的歷程》讀後感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51W

一本好書的內容和內涵是最吸引人的,《美的歷程》講述的是美學理論,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最新《美的歷程》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關於最新《美的歷程》讀後感範文
關於最新《美的歷程》讀後感範文

《美的歷程》這本書,是我最喜歡的書之一,也是我求學時期最早接觸的一本專業美學的書,直到現在我依然愛不釋手。李澤厚先生用十幾萬字、十個章節帶領讀者進行了一次從遠古到明清的“美的歷程”,讓人印象深刻卻又回味無窮。李澤厚先生用一些異常簡潔明快而又高度凝練的原創概念闡釋、鋪陳、思辨了這次美的歷程,雖然彰顯出作者寬闊的視野、深厚的積累,但是在開始閲讀這本書時,我是在並不深刻理解的情況之下,開始了這場匆匆的美學旅程。

追求美卻是每個人的本性。但是,什麼是美?美是如何產生的?美的本質是什麼?我們中國美學的着眼點在哪裏?等等,這些問題卻是一直以來人們不能很好解釋的。作者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在遠古圖騰、青銅器亦或者是詩歌、小説中都發現了美,而這些是普通人並不曾發現或沒有注意的,這點給了讀者們新的視野。

例如書中提到的的“青銅饕餮紋”書中説,青銅饕餮之所以美,不在於這些形象如何具有裝飾風味,而在於這些怪異形象的雄健線條、深沉凸出的鑄造刻飾,恰到好處地體現了一種無限的、原始的、還不能用概念語言來表達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觀念和理想,配上了沉着、堅實、穩定的器物造型,極為成功地反映了“有虔秉鉞,如火烈烈”那進入文明時代所必須的血與火的野蠻年代。這種種兇狠殘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着某種真實的稚氣,從而使這種毫不掩飾的神祕獰厲,反而盪漾出一種不可復現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氣派的美麗。因此李澤厚説,這些饕餮儘管極力誇張猙獰可怖,但其中仍然存留着某種稚氣甚至嫵媚的東西,有一種原始的、天真的、拙樸的美。而近年戰國中山王墓的大量銅器很標準,格外精巧,玉器也逐漸失去遠古時代的象徵意義,而更多成為玩賞的對象,或賦予了倫理的含義。那祭祀禮器,儘管也有龍有鳳,卻不能令人起任何崇高之感……

所以,在青銅饕餮的最後一個段落,李澤厚説:“當青銅藝術只能作為表現高度工藝水平的藝術作品時,實際便已到達它的終結之處。戰國的青銅巧則巧矣,確乎可以眩人心目,但如果與前述那種獰厲之美的殷周器物一相比較,則力量之薄厚、氣魄之大小,內容之深淺,審美價值之高下,就判然有別。十分清楚,人們更願意欣賞那獰厲神祕的青銅饕餮的崇高美,它們畢竟是那個‘如火烈烈’的社會時代青神的美的體現。它們才是青銅藝術的真正典範。”

在令人感到乏味的詩詞歌賦中,李澤厚先生也展示給了讀者一幅屬於詩詞歌賦特有的美圖。正如作者所説“漢代文藝反映了事功、行動,魏晉風度、北朝雕塑表現了精神、思辨,唐詩宋詞、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懷、意緒,而以小説戲曲為代表的明清文藝所描繪的是世俗人情”,而我更感興趣的就是明清文藝的世俗人情。“這是又一個廣闊的對象世界,但已不是漢代藝術的自然征服,不是那古代蠻勇力量的凱旋,而完全是近代市井的生活散文,是一幅幅平淡無奇卻五花八門、多姿多彩的社會風習圖畫。”

我認為,看這本書,需要很多的積累,對古代的文學、雕塑、音樂、建築、生活都需要有一定的瞭解,不然就無法領略這本書的精妙所在,但是即使所知不多,只要讀完這本書,也是一個知識儲備大大豐富的過程。

關於最新《美的歷程》讀後感範文

本學期,我拜讀了李澤厚先生的作品《美的歷程》,書中他把中國人古往今來對美的感覺展現出來,從宏觀鳥瞰的角度對藝術、文學作了概括性描述和美學把握。帶領讀者對古典文藝進行了一次生動而深刻的巡禮。

《美的歷程》全書共十個章節,其內容從遠古的“龍飛鳳舞”,動物形象符號化為抽象幾何紋的積澱過程,到青銅器饕餮紋獰厲的美,到先秦的儒道互補、建築藝術,到楚辭漢賦的浪漫主義,漢代的氣勢與古拙美,再到“人的覺醒”、“文的自覺”的魏晉南北朝,還有六朝、唐、宋的佛陀世容雕塑藝術,到宋元山水及詩詞曲的意境,直至明清市民文化、世俗小説和戲曲的興起。書中李澤厚先生帶領我們領略了中國書法“線的藝術”美,細細品味唐詩的丰神情韻少年才氣和宋詞的筋骨思理、思慮深沉,聆聽李白那飄逸而瑰麗的浪漫文學交響詩,深度解析杜詩顏字韓文中的“破舊”與“立新”,體味宋代藝術追求上的空靈、含蓄、平淡與自然之美……同時,讓讀者認識到中國美學的着眼點更多不是對象、實體,而是功能、關係與韻律。強調的更多是對立面之間的滲透與協調,而非對立面的排斥與衝突。

書中多次提到的“有意味的形式”讓我印象深刻。“有意味的形式”是貝爾提出的,他認為視覺藝術的根本在於他們都是“有意味的形式”,堅持從“美在客觀”來解釋美。在遠古陶器紋飾中由寫實到符號化成為抽象幾何紋樣,正是一個由內容到形式的積澱,是美作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過程。對於線條藝術,一般的圖案花紋的形式美常常是靜止、程式化的,而失去生命感。“有意味的形式”恰恰相反,它是活生生的、流動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現力的美。而中國書法藝術則是後者。李澤厚先生對中國書法藝術的闡釋,讓我更深刻的體會到書法“線的藝術”的美感。它不是線條整齊劃一均衡對稱的形式美,而是遠為多樣流動的自由美。行雲流水,骨力追風,有柔有剛,方圓適度。它的每一個字、每一篇、每一幅都可以有創造、有變革甚至有個性,並不作機械的重複和僵硬的規範。同時,讓我對“有意味的形式”有了新的認識,它並不是客觀世界刻板、不動的,而是有生命的脈動在其中。正如宗白華《中國書法中美學思想》提到,“至其針垂韭筆致,橫直轉折,安排緊湊,又如三等角之配合,空間疏密之調和,竟能給一段文字以全篇之美觀。”書法這種“有意味的形式”也不是簡單的堆砌,而是書家情意結構所成,骨子裏透着一股靈氣。

書法到了唐代,強調“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隨其性慾,便以為姿”,將書法作為抒情達性的藝術手段。作為表情藝術的特性,並將這一點提到與詩歌並行、與自然同美的高度。如草書與狂草,像李白詩一樣無所拘束而皆中繩墨一樣,流走快速,迅疾駭人,把悲歡情感極為痛快淋漓地傾注在筆墨之間。而“美在客觀”的“有意味的形式”也在書法中與主觀情感結合,將“線的藝術”推向一個嶄新的階段。正所謂“情形而言,去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

“美是感性與理性,形式與內容,真偽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在李澤厚先生的筆下所經歷的一次“美的歷程”,讓我對中國古典文藝和各個時代特色有了一定的認識,在其中體味古蹟斑斑的美。不僅領略了書法藝術的靈動,也感受了建築的巨大空間感受漫遊,還有宋代瓷器藝術中講求細潔淨潤、色調單純、趣味高古,還有繪畫中的“氣韻生動”,形似與神似、寫實與詩意的矛盾與融合統一,以及明清文藝思潮中市民文藝背後的近代資本主義萌芽。

正如李澤厚先生所説:“俱往矣。然而,美的歷程卻是指向未來的。”

關於最新《美的歷程》讀後感範文

一本書是否受歡迎,我認為關鍵在於是否有吸引人之處。而吸引就要靠書中的內涵體現出來。

這個寒假,我在閒暇之餘讀了一本書叫做《美的歷程》。這是“二十世紀最後一個文化英雄”李澤厚先生寫的。在我讀書的過程中我發現書中的許多圖片在我的歷史書上也出現過,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更是激發了我對讀書的興趣。因此,這個寒假,開始了我的“美的歷程”。

從盤古開天闢地,美便貫穿整個歷程。原始遠古藝術的“龍飛鳳舞”殷周青銅器藝術的“獰厲之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補”,楚辭、漢賦、漢畫像石之“浪漫主義”,“人的覺醒”的魏晉風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繪畫以及詩、詞、曲各具審美三品類,明清時期小説,由浪漫而感傷而現實之變遷等等重要觀念,《美的歷程》分析了不同時代的美學特徵。從宏觀鳥瞰角度對中國數千年的藝術,文學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學把握。

閲讀者本書,我認為是一次心靈的洗禮。“震撼”這厚重的詞已不足以表現其中的分量。通過藝術之美,讓讀者品味歷史藝術美之瑰麗的本質。與單純文字審美有本質不同,作家李澤厚的美需要歷史、美術、文學等全面的知識積累。讀書時,為中國藝術而感到震撼,同時,也無奈於自己的才疏學淺,讀書的過程中感到吃力。自以為,這本必讀的美學的理論,應更深層次的研讀。認真、仔細的閲讀,感應心靈的震撼。

我認為對於大多數同學來説,插圖多的書,我們往往讀的很快,大多數看的都是圖片,很少去看文字。但,當看到這本書時,我卻有一種想要在琳琅滿目的文字中遨遊的感覺。書中的文字給了我巨大的力量。同時也感受着圖畫中的深層含義。這種正如作者所説的物質勞動力與精神勞動相分離與適應造就出一批思想家,也造就出一批思想。這是一本叫我讀懂文化心裏的書,這是一本美學欣賞的啟蒙讀物。

文末,李先生在美學層面上,給人性的定義也説明了我們應該以怎樣的一種姿態去對待藝術,對待生活中和意識中的美,對待發展。正像李澤厚先生最後所説的——“美的歷程是指向未來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