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東坡讀後感最新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22W

起草一篇讀後感幫助強化小夥伴們對書上情感的體會,很多人在閲讀了一本書籍之後,都是會認真進行一篇讀後感的寫作的,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救東坡讀後感最新5篇,供大家參考。

救東坡讀後感最新5篇

救東坡讀後感篇1

我一直崇拜蘇東坡,他的才能、豁達、豪爽都讓我讚歎不已。在過去,我一直以為飽受苦難的他可能會對這不公的命運充滿憤恨和不甘,而最近讀完林語堂著的《蘇東坡傳》,卻發現他是幸福的,並且這份幸福體現在他生活的方方面面。

健康的身體是幸福的前提。周國平先生説:“你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一顆寧靜的靈魂,你就是快樂,你就是一個幸福的人”。蘇東坡強壯的身體,充沛的精力,令他一生有足夠的精力遊山玩水,領略大自然賜予他的快樂。儘管他仕途坎坷多舛,但他健康的身體使他能承受輾轉的顛簸、生活的艱辛。他61歲的時候被流放到條件惡劣的海南,在那裏三年“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冬無炭,夏無寒泉”。在宋朝,因不堪折磨死在流放的路上或流放之地的官員不少,但他挺過去了,並在這段艱苦的時光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他在《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中寫道: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竹杖芒鞋輕勝馬。從文字中可以看出他的身體硬朗,不怕雨淋,能享受雨中的樂趣。因此,健康的身體是他幸福的前提。

內心的安詳是幸福的源泉。幸福是一種感覺,只要內心安詳,就可以收穫幸福。蘇東坡是與生俱來的樂天派,深諳生活的樂趣,善於發現、製造和享受平凡中的快樂,並且永葆內心的安詳和喜悦。儘管他歷盡坎坷、飽受磨難,但他總是那麼寬容豁達,那麼安詳平和,笑對憂患,瀟灑生活。當官時,他能在山上樹下的竹椅上酣然入夢;被捕在獄中,他能鼻息如雷;被貶到黃州時,他能“草為茵塊為枕”,酣睡到天黑,直到好心人把他叫醒才回家。他總結了“賞心樂事十六件”,他認為,幸福是湖畔散步,幸福是登樓看山,幸福是午後安眠,幸福是院內花開。這就是他偉大的思想、偉大的心靈,是他幸福的源泉。

和睦的家庭是幸福的保障。小時候,家境富裕,家風敦厚,使他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博覽羣書,茁壯成長。他與弟弟蘇轍感情非常好,一生患難與共,書信不斷,互勉互助。成家後,兩家人的關係也特別密切,總是尋找機會相聚在一起。兄弟離別時總是那麼依依不捨,送了一程又一程。深厚的手足情是他這個偉大詩人畢生歌詠的題材。美滿的婚姻給他提供了温馨的港灣。他有兩個妻子(王弗去世後,娶王閏之),夫妻恩愛,感情深切,給予他極大的慰藉。侍妾王朝雲是他的紅顏知己,生活上為他提供無微不至的關照,精神上給予他無窮無盡的支持。他有三個兒子,都十分孝順,陪他顛沛流離,四海為家。他晚年被貶到海南的三年,小兒子蘇過將家室留在惠州,自己一個人一直陪伴在他身邊,照顧他的起居,充當他的祕書。無價的親情,温馨的家庭,給予他無窮的關愛和支持,使他跨過一個個坎坷、度過一個個難關。這,也是一種幸福。

深厚的友誼是幸福的明燈。蘇東坡一生有很多親密的好朋友,有文人學者、和尚道士、高官平民等。正如他所説“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他能和各種各樣的人成為好朋友。不論他平步青雲,還是身處逆境,總有朋友相伴,使他的生活從不寂寞。當他被貶、身處困境時,朋友不斷給他物資上和精神上的支持和幫助。例如,他被貶到惠州時,杭州僧人蔘寥、常州的錢世雄,不斷派人給他帶去禮品、藥物、書信以示探望;道士陸惟謙不辭兩千裏之遙,特意去看望他;道教奇人吳復古還去和他同住數月,促膝長談。他被貶到海南時,吳復古也去和他住了幾個月,為他帶去外面的信息,和他分析時事政局等。深厚的友誼是幸福的明燈,照亮了他晦暗的人生路。

出眾的才華是幸福的助力。蘇東坡是千古奇才,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樣樣精通,是唐宋八大文學家之一、四大書法家之一、中國南派畫始祖之一。他懂建築,黃樓、蘇堤、雪堂等是他的佳作。他懂醫學,能為百姓看病、開藥方。他還樂於告訴百姓藥草的功效和如何研製藥粉治病。例如他分享如何把蒼耳製成白粉末,內服使皮膚柔滑如玉。他善烹飪,能釀酒,樂於分享“東坡肉”、“東坡湯”、“東坡豆腐”、“東坡肘子”等美食的做法,與平民百姓一起享用美食。他還研究佛教、瑜伽、養生術等。這些愛好、能力,使他能更好地工作、生活,享受他的快樂與幸福。有一次,一個賣扇子的人因賣不出扇子,無法還借款,被告到衙門。蘇東坡瞭解了來龍去脈後,在賣扇人的一捆扇子上作畫,扇子立刻被搶購一空,皆大歡喜,完美結案。他的絕代才華使他能快速完成各種工作,有時間和精力去陪伴家人、好友,品嚐美酒佳餚(對於蘇東坡來説,有酒有菜就是美酒佳餚),欣賞大自然的美妙。他出眾的才華使很多人崇拜他,上至皇帝高官,下至黎民百姓,使他有真誠的追隨者、志同道合的好友和他們的陪伴、相助。蘇門六學士以氣節相許,互勉互勵,終身追隨他。他的出眾才華使他能更好地為百姓做事,深得百姓的愛戴。他每到一個地方為官、遊玩或是不經意間經過,都能受到官員、百姓熱情的歡迎和款待。因此,他出眾的才華是他幸福人生的助力。

雖然蘇東坡飽歷生活的磨難,但我從《蘇東坡傳》的字裏行間,從他的詩詞散文中讀到了他的幸福,使我更加崇拜敬佩他。這本書值得我們好好研讀,既能瞭解蘇東坡的一生,又能學習他流芳百世的詩詞歌賦,更能學習他千古不朽的人生哲學。讓我們在書中感悟他生活的幸福、心靈的喜悦、思想的快樂,從而使我們自己的內心更強大、生活更幸福!

我是懷着與兩位天才對話的欣喜之情,來閲讀《蘇東坡傳》的。

蘇的才華,自不必淺學評價了,至於腳踏東西文化,心平宇宙文章的林語堂其名也早已貫天下、垂青史,更不消多言。

給古人做的傳記,我以前也讀過幾本,然而大都工於學術,讀起來如同面對戴着瓶底厚眼鏡的老學究,壓抑之餘,興味寡然。比如有梁啟超先生著,叫做《王荊公傳》的,叫淺學很是自愧於學而不精,乃至搔首弄姿,汗如雨下,大有與字典同歸於盡的衝動。

蘇軾早年成名入仕,看似一路順當,引人欽慕,後半生卻一直於宦途中跌宕起伏。

在"烏台詩案“中,僅因為在《湖州謝上表》中發了幾句牢騷,就被奸人所指入獄,接着被貶官黃州。這是蘇軾第一次遭遇不順,但不是最後一次。他一時定是失落鬱悶的,但他是個樂天派,他向官府申請了五十畝荒地,帶領全家耕種,這塊地是黃州城東門外的一塊土坡,蘇軾管這塊地叫東坡,自號“東坡居士”;而“窮人吃不起,富人看不上”的豬肉,也因他發明了“東坡肉”而流傳千古。

後來,他又被貶謫到惠州、儋州。在艱苦的環境裏,東坡的筆並沒有停留,他以超然的心態,以著書為樂,並且利用自己自身的優勢,盡全力造福當地百姓。可惜的是,在皇上大赦天下命他復任之時,因舟車勞頓於北歸途中去世。

我背的蘇軾的第一首詞便是《定風波》。莫金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是怎樣的一種豁達?在沒有蓑衣的雨中將竹杖芒鞋,寫出了勝於金鎧寶騎的氣概!我對他最早的認知是美食家,現在更加感慨的,是他的樂觀豁達、幽默率真,永遠對生活抱有希望。

蘇東坡是我心中的偶像。

救東坡讀後感篇2

我是懷着與兩位天才對話的欣喜之情,來閲讀《蘇東坡傳》的。

蘇的才華,自不必淺學評價了,至於腳踏東西文化,心平宇宙文章的林語堂其名也早已貫天下、垂青史,更不消多言。

給古人做的傳記,我以前也讀過幾本,然而大都工於學術,讀起來如同面對戴着瓶底厚眼鏡的老學究,壓抑之餘,興味寡然。比如有梁啟超先生著,叫做《王荊公傳》的,叫淺學很是自愧於學而不精,乃至搔首弄姿,汗如雨下,大有與字典同歸於盡的衝動。

和理解最遙遠的距離是仰慕,想必林語堂先生是深曉此理的。所以他才會用一種介紹朋友的語氣,以有那麼點英雄惜英雄的心情為子瞻作傳吧。託了老外的福,這書裏是見不到之乎者也一類了。我們也應此得見一個有血有肉的東坡居士形象。這一點,怕是前無古人的吧。

在靜寂的夜晚,我聆聽着蘇子的腳步聲,和他一起走遍中國大半個中國,與他一道為這片土地上的農民疾呼。在蘇看來,貶謫實在只是換個地方,他的責任實在一分未減。他見不得大宋農民在豐收的日子也必須舉家逃荒,流離失所,所以只能大聲疾呼。後人談蘇軾,多敬佩他的曠達,卻不知這份曠達只用以面對他自己的苦難,對他人的苦難,蘇大多是流下同情的淚水。

蘇的名聲是伴着他的貶謫越傳越遠,越傳越大了。他在詹洲的文章,竟不需幾月就能傳到京師,成為得勢者喉中鯁住的魚骨。於是一貶再貶、越貶越遠,便成了蘇人生的常態。你啊,滿肚子不合時宜。侍妾朝雲竟是這樣聰慧,一語道破蘇的宿命。

但我想,這句玩笑話必是含淚説的吧。

救東坡讀後感篇3

在四川,有座風景宜人的小鎮——眉山,古之名嘉州。文人世家的蘇家便在此地。“三蘇”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父子三人的文學造詣實屬古往今來罕見,尤以蘇軾為代表。不清楚是眉山的鐘靈毓秀誕生了蘇家的才氣,還是蘇氏家族的一時顯赫才讓世人對眉山更加青睞。也許只是造物主的一次偶得。

近來一鼓作氣讀完國學大師林語堂最得意的作品《蘇東坡傳》——中國現代長篇傳記開標立範之作。很久沒有這種欣欣然而“一飲而盡”之酣暢感了。《蘇東坡傳》,非簡單流水帳,更非採用“春秋筆法”,而是林語堂閲讀大量資料,包括蘇東坡的札記、詩詞、私人書簡等後所著的傳記。

蘇東坡也好,林語堂也罷,都是他們所在的時代響噹噹的人物。蘇的魅力和錦繡詩詞流傳千古,而林的小説、文章、學問也擁有近現代數一數二的力量和感染力。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與蘇東坡有諸多相似之處,不然為何其言己瞭解、喜愛蘇東坡,而又能將《蘇東坡傳》寫得如此色彩鮮明、感情豐富。

蘇東坡的一生精彩絕倫,獨一無二,正如書中所説,“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主義的人、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祕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觀其一生,蘇東坡比中國其他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

蘇東坡是幽默的。某次與王安石談及王之所謂“字源學”時,引用《詩經》中“鳴鳩在桑,其子七兮”,並父母共九隻鳥,以王安石的方式來向其解釋為何“鳩”為“九”“鳥”二字合成,實為嘲諷;後某次更戲謔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則‘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貶至缺醫少藥的海南之後,對朋友僧人的關心,他仍在回信中説“但若無醫藥,京師國醫手裏,死漢尤多。”以此來告知朋友不必擔憂。

蘇東坡是熱愛生活的。即便身處逆境,亦不以為意。僅在美食方面,就有軼事、傳説數樁。他自己研究烹飪之法、自己釀酒,更是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後世。他在詩詞中,也多次提及美食——“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蘇東坡是感情豐富的。《江城子》一詞,“十年生死兩茫茫”,至情至性,念念不忘亡妻,與其“大江東去”風格迥異,悽婉哀傷。在朝雲因瘟疫早逝後,他在《朝雲墓誌銘》和《悼朝雲》一詩中,均表達了深切情愛與傷痛,後來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詞中,以梅花象徵朝雲,既似寫花,又似寫人。

蘇東坡是剛直的。儘管有過數次因詩而被捕、受審,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詞風。好友劉恕罷官出京時,他寫詩諷刺“羣烏未可辨雌雄”,後又寫“猶誦麥青青”,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剛剛被釋出獄後,即寫詩兩首,隨後自己也擲筆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藥!”

蘇東坡也是幸福的。他平易近人,一生交友無數,即使引車賣漿者,亦可成為知己,其兄弟情深,妻妾對其關愛有加。儘管不如意事眾多,如朝雲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時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稱為過得快樂呢?

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誰説不是呢?僅此感懷東坡居士這位曠古奇才。

救東坡讀後感篇4

讀完《蘇東坡傳》,在看到結尾處的“萬古不朽”時,心中覺得悵然若失,竟真的有些捨不得,明明知道他早已作古,奇怪的是我到現在才真正認識蘇東坡,並努力透過書去了解蘇東坡,但故事就這樣戛然而止。

每個人的年少都懷着雄心壯志,可世事無情,夢想總被“雨打風吹去”。蘇軾説“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但“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不如“身長健,但優遊卒歲,且鬥樽前”。

宦海沉浮,幾近顛沛流離,最讓我為之欽佩的是蘇軾蘇東坡的恬淡自足,似乎到哪兒都是家鄉,一副鄉土派頭,融于山水之間。

一杯茶,一幅遠山的畫,一個美好的夢想,就不難感受到蘇軾為之推崇,並躬行實踐的清歡了。

一本書講述一個生命,這個生命其實又活了,並隨着每一個讀者的閲讀一次一次上演他的人生舞台劇,我們也隨着他的心情跌宕起伏,感受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當豪情經過磨練,漸漸轉為平實,一顆心安靜下來,開始着細小處為民造福,蘇軾處處為民請命,囤積糧食,以抵災荒。久旱降雨,蘇東坡比誰都高興,一州一民是他不可割捨的責任。

我想,如今的社會有多少人抱怨這抱怨那,不如抬起頭多看看身邊的美好事物。人總要經過許許多多的磨練,重要的是自己的生活態度。

救東坡讀後感篇5

在看過《蘇東坡傳》之後再想以蘇軾本人為題材的話,要麼就是以自己的語言複述林語堂筆下的蘇軾,要麼就是另起爐灶,為林的蘇軾“翻案”了。前者不太有意思,而後者非自己能力所能為。所以只好以“讀後感”為題。已經自由成性自然又不會寫成中學時所寫的八股文式的讀書心得。文章可能寫得零散、鄙陋,沒有章法,望老師諒解。

一直覺得傳記是個奇妙的東西,更奇妙的是那些有關年代遠久的人物的傳記。一個人寫自傳,如果寫出來的內容大大超出讀者的預期或他們先前對自傳作者的理解,是要造成轟動的。至於是會博得巨大的同情還是洶湧的指摘那就因人因事而異了。“書寫使人精確”,書寫的過程讓人反思,老練的作家知道如何將自己的想法傳達給讀者,他們所寫的也就是他們希望被大眾所瞭解的。那麼傳記內容的真實性也只有作者自己心知肚明。為他人作傳則不免加入了很多傳記作者的“私貨”。哪一件事,哪一個人是“主人公”命運的轉折,對其今後影響的權重有多大,都掌握在傳記作者手中了。可是一個人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了解另一個人呢?太多東西本來就是説不清的。總的來説我是個人的“不可知論者”。每個人都可以有一個私人版本的“蘇東坡”,一千個人就可以有一千個。

林氏雖然不是史學家,但為了此書的創作一定也下了不少工夫做史據的考證。蘇軾的人生可謂波瀾壯闊,寫他的話不可避免地要帶出整個時代,要折射出同時代的許多人物。如果林氏考據正確的話,倒也不失為我們瞭解中國歷史,尤其是北宋的朝廷政治。其政策及後果對我現在的專業也算是有一點幫助的。最近開始看一本不厚的書《當知識分子遇上政治》,寫的都是二十世紀中葉前後的西方知識分子們。有老師提到的本雅明,有我自己喜歡的阿倫特和福柯。才剛開始看,沒有來得及與中國二十世紀的知識分子的政治命運作比照,倒是回想中國歷史上少有不遇上政治的“知識分子”。“學而優則仕”,讀書便是要輔佐君王的。當然,“知識分子”本來就是個舶來品。我們使用的概念是“文人”。

再談談自己對林語堂的看法。林語堂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説。大概是受意識形態的影響,林語堂是被“雪藏”了很多年的。記得在中學語文課本中一篇魯迅先生的文章裏提到了他,課文中的註釋便使用了一些貶義的詞語來描述。後來專門去找他的作品來看,僅僅找到了他的一本散文集,看了不甚喜歡,覺得他的文章真的是做到了他自己所提倡的“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凋”。若以宋詞的“婉約”與“豪放”的標準來評判其小品文,大概是介於兩者之間吧。我想或許是受意識形態荼毒太深,無法消受這類文章(但我卻是喜歡張愛玲的)。也不喜歡那類以《生活的藝術》為題的書,讓人感到庸俗淺薄。《蘇東坡傳》的寫作就與小品文的寫作相去甚遠。如果依舊以那種格局狹小的文字來描寫蘇軾這樣人物就會顯得不合時宜。不過這大概很與此書是英文翻譯過來有關。一種語言一個世界,説不定林語堂在使用英文時真的如蘇軾附身那般行文激盪,也有可能是翻譯者張振玉先生“妙手回春”,使這本傳記更為可讀、悦目——當然這都是根據我自己的喜好來評價的。沒有讀過林氏的《吾國與吾民》,讀過的是辜鴻銘的《中國人的精神》,不知是否有相似之處。用外文來寫國人的事,總有點在外人面前“作秀”的感覺。

不過中國人看起這本寫給鬼子的書應該還是件蠻有意思的事。可以看看一件在我們看來稀鬆平常的事,或者如果是針對中國讀者則無須解釋的事是如何被詳細説明的。為了讓國外讀者有親切感和趣味性也加入了不少與英、法、美、德等國的比較。所使用的慣用語、比喻自然也是洋味十足。這些都讓中文讀者感覺更加輕鬆有趣。有點像看國人耍三角貓或者野狐禪的功夫表演給外國人看,絕對是眾樂樂的效果,當然大家所樂並不相同。不過這樣評價林先生的著作實在是刻薄過度了。《蘇東坡傳》還是給了我很多閲讀樂趣的。

以前也曾與人討論過為何名人之後大都沒落了,譬如都少有聽説李白、蘇軾、杜甫的子孫如何如何,作文素材《名著讀後感三篇》。有人戲稱這些詩人都太愛酒,所生子嗣大概天生愚鈍。讀了《蘇東坡傳》至少可以對本段開頭所述的“現象”給予解釋。能否成名得看天資。也有父母不願意子女出名的可能,譬如像魯迅先生家。蘇軾這位思想行為上“儒釋道”合一的父親對子女的未來看得還是很淡的,大有“兒孫自有兒孫福”的意思,採取順其自然的態度。當然,蘇軾與朝廷的恩怨也直接影響而後代的仕途。

書中引起我興趣的還有蘇軾的宗教信仰與迷信。他可真是個“拿來主義”的體行者,參禪,打坐,練瑜伽,煉丹。他也拜龍王,也企雨……中國文人向來是“進則孔孟,退則老莊”,其實只是具體到個人的具體時期而言“儒”“道”的比例分配不同而已。蘇軾倒好,退路可多了。

讀傳記總是件有意思的事,生活是單調的,我們總想看看傳奇。人們往往喜歡與和自己類似的人交朋友,但卻可能欣賞與自己全然不同的人。這些欣賞與崇拜的對象就是在有可能的情況下自己希望成為的人。蘇軾可謂將自己人生的體驗極大化了,其寬闊的人生格局大概是為林語堂所羨慕不已的,世人相與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