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澳門迴歸最新心得體會範文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32W
《七子之歌》是聞一多先生的作品,耳熟能詳,12.20是澳門迴歸的紀念日,對此,你有什麼心得體會嗎?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有關澳門迴歸最新心得體會範文三篇,快來看看吧。
有關澳門迴歸最新心得體會範文三篇

澳門迴歸最新心得體會

今年是澳門迴歸祖國xx週年,也是新中國成立xx週年。連日來,澳門各界慶祝迴歸祖國20週年活動持續開展,升旗儀式、攝影展、光影節、民間記憶展、青年大匯演等。濠江之畔洋溢着濃厚的喜慶氛圍,人們用各種方式表達愛國愛澳之情。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12月18日下午乘專機抵達澳門,出席將於20日舉行的慶祝澳門迴歸祖國20週年大會暨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並視察澳門。

自古以來,澳門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可隨着16世紀歐洲新航路的開闢,葡萄牙人來到了中國東南沿海一帶,他們以各種藉口,並向當地官員賄賂,一再獲得在當地“暫時居住”的權利。1553年,開始有葡萄牙人在澳門居住。從1557年開始葡萄牙人在明朝求得澳門的居住權,但明朝政府仍在此設有官府,由廣東省直接管轄。至鴉片戰爭以後,葡萄牙人終於按捺不住心中的野心,宣佈對澳門享有“管理權”。到1887年葡萄牙政府與清朝政府簽訂了有效期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至1928年期滿失效)後,澳門成為葡萄牙殖民地。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革命成功,實行非殖民地化政策,承認澳門是被葡萄牙非法侵佔的,並首次提出把澳門交還中國。由於當時不具備適當的交接條件,時任總理的周恩來提出暫時維持澳門當時的狀況。

1984年10月3日,鄧小平首次公開提出用“一國兩制”的方針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澳門問題。1986年,中葡兩國政府開始為澳門問題展開了四輪談判。1987年4月13日,兩國總理在北京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國政府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及兩個附件。聯合聲明説,澳門地區(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和路環)是中國的領土,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中國承諾向澳門實行一國兩制,保障澳門人可享有“高度自治、澳人治澳”的權利。

從迴歸祖國的那一刻起,澳門的命運就更加緊密地同祖國的命運聯繫在一起。12月16日,以呈現新中國發展歷程為主軸的“一條大河波浪寬——新中國七十年民間記憶展”在澳門綜藝館預展,連日來吸引社會各界尤其是各學校師生到場觀看。展覽分設“五星紅旗迎風飄揚”“改革開放國盛民豐”“共築新時代中國夢”三大單元,徵集一大批不同年代的生活用品和老照片,以新中國發展歷程為線索,通過民間記憶的視角,引領公眾深入瞭解國家不同時代的社會面貌。

伶仃洋畔的澳門穿越滄海沉浮,從20年前回歸那一刻翻開歷史新頁,在祖國大家庭裏開啟嶄新徵程。掌握了自己命運的澳門同胞真正當家作主,對國家的認同感和向心力不斷增強,血濃於水的民族感情不斷昇華,愛國愛澳成為社會主流價值觀。這是澳門發展的力量源泉,值得倍加珍視。這是澳門同胞的情懷底色,照亮夢想征途。這是澳門社會的精神財富,不斷薪火相傳。我們相信,有祖國強大後盾,有中央政府和祖國內地鼎力相挺,青年之澳門將迸發更豪邁的愛國愛澳激情,英姿勃發,繼續奮進,更加堅定地推進“一國兩制”實踐,更加自信地與時俱進、變革創新,必會發揮新作用、實現新發展,必能擔當新使命、鑄就新輝煌。

澳門迴歸最新心得體會

       習近平總書記説:“每次聽《七子之歌》,總能聽出新意。”我想,這“新意”來自每次曲與心的愛國共鳴所交織出的複雜情思,感動熱腸。每次升騰起的濃濃愛國情連結了歷史和未來的初心不改,亦連結起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圓中國夢的共同心願。

1999年12月20日是個激動人心、永載史冊的偉大日子,離開祖國母親112年之久的澳門歷經時光滄桑終於回到了祖國温暖的懷抱。回顧中國歷史的心酸血淚,讓人百感交集: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門的居住權。兩次鴉片戰爭過後,由於清政府的腐朽無能,葡萄牙趁火打劫,於1887年12月1日與清朝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中葡會議草約》和《中葡和好通商條約》,籍此將澳門闢為其殖民地,讓人何等痛心疾首,義憤填膺。從那時起,中華兒女從未停止過爭取民族獨立、祖國統一的抗爭。而今,我們即將迎來澳門迴歸祖國xx週年紀念日,澳門xx年來的發展成績閃耀,碩果累累。如此悦人的成果,離不開身後祖國母親的強大支持,離不開中華兒女的共同支持。在美好紀念日來臨前,看過對澳門同胞的採訪,我深深感到澳門同胞對祖國的深情厚誼。那首《七子之歌》再次響起時,不禁讓人熱淚盈眶。

常聽常新的《七子之歌》,永遠不變的是“愛國情感”的主旋律。這首歌曲表達了被略強侵佔的“遊子”渴望要回到“母親”懷抱的強烈心聲。一聽思念溢滿目,二聽不屈忠貞魂,三聽感懷家國史,四聽強國兒女願......如今隨着祖國的繁榮昌盛,澳門這朵白蓮花也盛開的更加美麗多姿。再聽《七子之歌》的兒女心中湧動着對祖國的感恩和建設更加美好的中國的力量!我們已經洗刷了屈辱的歷史,但仍然要居安思危。就讓這份真摯的愛國主義情感所激發的巨大前進動力帶領我們克服千難險阻,不斷攀登高峯,向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闊步前進!

澳門迴歸最新心得體會

澳門迴歸祖國二十年,彈指一揮間。二零一九年是特別的一年,皆因同時迎來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中葡建交四十週年、第五任行政長官選舉及政府換屆之年,《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發展綱要》亦出台一段日子,連串大事喜事緊接而至。筆者相信在此關鍵之年,社會各界務必團結一心,繼續弘揚愛國愛澳優良傳統,共同建設我們更美好的家園,推動各項事業取得新的進展,助力推進“一國兩制”的實踐行穩致遠。

官民共迎回歸大事

執筆之時已是五月中,距離迴歸二十週年慶典大日子不遠,相信中央有關方面乃至特區政府、社會各界,都密鑼緊鼓地開展籌備工作。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郭衞民今年三月在全國“兩會”期間,特別談到今年是澳門迴歸祖國二十年,表示“一國兩制”、“澳人治澳”及高度自治的方針,在澳門得到全面貫徹和落實,在中央政府大力支持和澳門特區政府、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澳門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成就,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居民安居樂業,多元文化得到很好的發展。透露中央層面和澳門特區政府將舉辦一系列的活動,隆重慶祝這件盛事、喜事,令人歡欣鼓舞。

筆者作為這一代的澳門人,對當下乃至未來的社會感到樂觀,澳門始終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能夠迴歸祖國的懷抱,見證實踐“一國兩制”、“澳人治澳”及高度自治,社會欣欣向榮,經濟變得更好,一切得來不易,應倍加珍惜。隨着大灣區規劃發展綱要的出台,區域合作將是未來大勢所趨,希望廣大青年朋友抓緊機遇,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努力實踐自我,開創另一番事業。

二零一九年是重要的一年、不平凡的一年,特區政府能積極引領廣大居民,繼續以十九大精神為指引,堅持整體社會穩中求進的總基調,深耕“一中心”和“一平台”的定位,感恩中央政府對澳門的厚愛、關愛。

迎來翻天覆地變化

説實在,澳門迴歸祖國近二十年,經濟騰飛,城區高速發展,特別是特區的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居民收入中位數等皆有明顯的進步。迴歸多年以來,高等教育、非高等教育和醫療衞生等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發展,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過,很多民生問題亦相繼浮現。行政長官崔世安去年十一月發表其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提到“加碼”派錢,重申政府持續聚焦民生改善,加大力度完善社保體系、住屋、教育、醫療、人才培養五大長效機制,尤其增強愛國愛澳教育,深化青年工作,強化法治建設,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推進維護國家安全相關配套立法。並多番強調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確保各項工作順利進行。

時至今天,博彩業一業獨大的格局仍難以轉變,導致澳門在經濟結構多元化的探索之路上屢屢碰壁,出現不少困難,未來希望能在區域合作中加快要素流通,切實推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且在今後的一段日子裡,官民可以更多方式,並以不同渠道,努力講好“澳門故事”、“中國故事”。

在城市治理方面,筆者長期關注特區政府治理能力方面的轉變與自我提升。很希望能在現有基礎上,更好地簡化行政架構,積極引入頂層設計、貫徹落實推進五年發展規劃等,大力改變澳門法律制度滯後的困局,有所突破。

青年應提升競爭力

當下來看,澳門正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格局,本澳青年一輩有必要時刻提升競爭力,有居安思危的意識,將自身與澳門乃至國家的發展緊密結合,尋找更大展示舞台,不妨在大灣區以至各先進省市等展示所長,舒展抱負與理想。

説實在,筆者不希望政府“交功課”式處理各項民生問題,畢竟民生無小事,處理不好的話,分分鐘衍生更多社會問題,必須高度重視。另方面,澳門人辦好澳門自己的事,塑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真實樣板,全面推進國家統一大業早日實現。

活在當下,尤其生活在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的澳門,理應珍惜、感恩,繼而奮發圖強,有所作為。筆者作為廣東省僑聯常委,時刻銘記“僑”的角色與功能,高度關注青年成長,希望他們有“飲水不忘掘井人”之心,不可安於逸樂,要懂得居安思危,多出外闖闖,開闊視野,抓緊時代賦予的機遇,搭上祖國發展快車,融入國家,走向世界。喜見港珠澳大橋開通一段日子以來,廣獲讚譽,因有利澳門更好地融入灣區,便利居民赴灣區工作、學習及交流,開了個好頭。在此良好勢頭下,廣大青年人未來還有必要多支持參與社會建設,努力促進經濟發展,不斷學習歷史,加強認識國家和澳門的過去。展望將來,認知到眼前的幸福,來之不易。

善用灣區政策機遇

同時,青年人可理性地向政府反映意見,表達訴求。作出批評是很正常的,也是必須的。筆者鼓勵以澳門主人翁的心態建言獻策,以促進澳門長遠發展為主調。青年人絕對要關心國家、特區和社會,不可過於計較得失,眼光要放遠些,人生才會有更大的進步,豁然開朗。

有本澳主流報章報道指出,自從《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後,可為澳門多元發展提供新的契機,也為本地居民工作、創業、生活提供更多選擇和便利。現實角度看,多方理想創造融入大灣區就業及生活的有利條件,才是重中之重。其中,本地居民未來能否在灣區各市享有基本醫療保障,備受各方關注。如可以享有醫保,會為灣區生活尤其長居內地的澳門老一輩居民提供莫大便利。行政長官近日透露,正努力構思為在廣東省生活並已申領內地居住證居民購買保險,作為居於廣東的基本醫療保障,為長遠理想生活邁開關鍵的一大步。

當下一代,應加深對近代史的瞭解,認知中國不平凡的復興之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綜合國力不斷加強,發展成就得來不易,要知道澳門一直參與支持改革開放,從不缺席,既是參與者,也是見證者。二零一八年剛好迎來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中央特別安排“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四十週年訪問團”赴京,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會見了訪問團並發表重要講話,充分體現國家對港澳特區的高度重視和深切關懷,赴京的澳門各界人士深受鼓舞,自覺必須且認真學習貫徹習主席重要講話,時刻把握講話精神實質,深刻領會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的戰略部署。

筆者深信,隨着多方的共同努力,未來的大灣區會是一個制度相融、產業相依、設施相通、人心相凝、高度聚合的區域性經濟共同體、文化共同體,是理想的共同生活圈。長遠要達至這美好的願景,官民都應解放思想,打破傳統思維困局與行政地域的限制,創新思路,前瞻未來,有意識地從大灣區整體建設和發展出發,選擇更佳路徑,探索全新的合作模式與方向。

社會民生問題複雜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澳門中聯辦主任傅自應一針見血地指出,要使澳門在“一國兩制”的實踐中走得更穩、走得更好,必須注意五方面問題。尤其強調要有效改善民生,增強居民獲得感、幸福感。事實上,澳門迴歸近二十年,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同時,很多深層次的社會問題需要有序解決。包括加快內港擋潮閘,近年先後經歷了強颱風“天鴿”、“山竹”襲澳,很多基建設施被破壞,由於水淹情況較以往颱風來襲影響更嚴重,故儘快打造內港擋潮閘,而且興建一定的高度最為迫切,共同強化防災減災力度。

儘快啟用粵澳新通道、輕軌等重大民生基建,也是居民期待已久。妥善解決都市更新、房價高企、交通擁堵等熱點民生事務,不容再遲,尤其處理好閒置土地,更是重中之重。值得一提的是,澳門迴歸近二十年,中央先後給予澳門多項惠民措施,協助澳門人解決在內地工作、生活、教育、養老、醫療、住房、交通等國民同等待遇,旨為更好引領澳門居民融入灣區,共建灣區優質生活圈,同時增強澳門人的歸屬感、認同感。

四點希望融入灣區

對於未來如何更好地融入灣區?筆者提出四點希望。一是希望參考“中國心 · 粵澳情”活動模式,推出灣區情繫列活動,有計劃、有組織地讓澳門當代青年學生進一步走進灣區,瞭解政策,做好各方準備。“中國心 · 粵澳情”是筆者早年首創的活動,如今已交由相關青年組織策劃,多年來成功地吸引不少青年學子前往廣東各地參訪,啟益良多。在未來的大灣區城市羣中,料必有着良好的合作前景和互補空間,希望廣大青年多參加不同活動,主動走進灣區各市,力促粵港澳青年交流、學習及互動,用好政策和優勢。

二是希望特區政府切實地於灣區各市,尤其澳門人較集中居住的城市設立諮詢機構,方便居民尤其青年瞭解相關政策,做好準備,更積極地參與祖國建設,融入國家大發展的快車道。

三是希望青年人時刻提升個人素養與競爭力,有居安思危的意識,並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把個人發展與國家命運連繫起來,肩負使命。正如有學者曾言,大灣區建設是泛珠合作以至粵港澳合作的延續和深化版。前期合作屬於優勢互補,各顯所長、各取所需、各有所得,而大灣區建設則是一個新區域共同體的創建。

四是希望澳門青年進一步增強愛國愛澳意識,提升家國情懷。在此前提上,青年人應增強國家安全意識,畢竟國家安全並非空泛的概念,諸如政治、國土、軍事、經濟、文化、社會、科技、網絡、生態等具體內容涵蓋其中,青年人必須弄通弄懂。安邦定國,人人有責,青年更是責無旁貸,必須時刻培養和發揚好愛國愛澳的精神,與社會各界一道推進這方面的工作。

總的而言,筆者作為僑界的一份子,未來將繼續努力以“僑”搭橋,善用僑智與僑力,推進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發展,更加積極主動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引領僑界融入大灣區發展大局之中。同時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民族夢”,説好中國故事、澳門故事、灣區故事,作出新的貢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