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至讀後感800字推薦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84W

通過讀後感的寫作可以考驗我們的理解能力,讀後感寫好可以加深大家對這一本書籍的熱愛,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客至讀後感800字推薦6篇,供大家參考。

客至讀後感800字推薦6篇

客至讀後感800字篇1

假期裏,我讀了四大名着之首的《紅樓夢》。它真不愧為是一本奇書,書中人物眾多,個性鮮明。

在這本書中,林黛玉、薛寶釵無疑分別是《紅樓夢》的女一號和女二號,賈寶玉、林黛玉兩人感情悲據貫穿始終。由多情瀟灑的寶玉,嬌嫩多病的黛玉,塑造了一個發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動人感情杯具。作者曹雪芹透過《紅樓夢》,揭示了當時封建社會的黑暗,也表達了他的不滿與憤怒。

故事講述的是從小體弱多病的林黛玉來到了賈府,漸漸與公子賈寶玉相戀,本來這是一段完美的姻緣,但卻又因鳳姐從中使用掉包計,讓賈寶玉娶了戴黃金鎖的薛寶釵,以至於林黛玉吐血身亡,賈寶玉從此心灰意冷,看破紅塵。

?紅樓夢》的故事太感人了,寫得個性精彩,故事環環相扣,我時常投入不己。讀了它,我還真懂得不少道理。我覺得,當時的賈府很奢侈,賈府的賈母有權有勢,説話也很有分量,賈府上下全都得聽她的。但她個性疼愛賈寶玉,把他當作掌上明珠。雖然賈母十分疼愛賈寶玉,但我並不是十分喜歡他。我覺得賈寶玉這個人物有點“玩世不恭”。

輕佻、頑劣、屢教不改,這些詞都能夠用在他身上。當然,最後他也在黛玉離世的巨大悲痛中醒悟了過來,一改自己平日任性妄為的作風,我個性喜歡賈寶玉的表妹林黛玉。她雖然愛哭,但很有才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她和賈寶玉很談得來,經常在一齊玩耍,兩人算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十分要好,這在當時是社會所不能容的。但是,作為當代的孩子,我覺得我們要堅強些,不要像林黛玉那樣動不動就暗自垂淚,林黛玉是《紅樓夢》眾多人物裏我最喜歡的女一號,也是最令人感動的人物!

?紅樓夢》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斷痴情,薛寶釵也閨成大禮。寶玉的新房和黛玉的病房構成了強烈的比較:一邊悲,一邊喜;一邊哭泣,一邊歡笑;一邊熱鬧,一邊冷清;一邊管絃絲竹鬧翻天,一邊傀瘣魍魎把魄牽。我讀到悲處悲,讀到喜處更悲,給心靈以巨大的的震撼。我恨不得鑽到書裏,跟寶玉説一聲,那不是黛玉。

我讀了《紅樓夢》後就十分佩服曹雪芹,他寫出這麼好的作品來,能把裏面的人物寫得栩栩如生,説明他的寫作功底十分深厚,裏面的人物個個好像站在我的眼前,同我説話似的,讓我跟他們共同歡笑,共同悲傷,共同成長。我要學習他的寫作的方法,把寫文章的基本功打紮實,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客至讀後感800字篇2

?文城》一書的作者是我們大家熟悉的作家餘華,他是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餘華曾這樣説,“我的每一次寫作都讓我回到南方。我現在敍述裏的小鎮已經是一個抽象的南方小鎮了,是一個心理的暗示,也是一個想象的歸宿。”

故事發生在清末民初,在溪鎮人最初的印象裏,林祥福是一個身上披戴雪花,頭髮和鬍子遮住臉龐的男人,有着垂柳似的謙卑和田地般的沉默寡言。哪怕後來成了萬畝蕩和木器社的主人,他身上的謙卑和沉默依舊沒有變。他的過去和一座謎一樣的城聯繫在了一起,沒人知道他為什麼要找一個不存在的地方。他原本不屬於這裏,他的家鄉在遙遠的北方。為了一個承諾,他將自己連根拔起,漂泊至此,往後的日子,他見識過温暖赤誠的心,也見識過冰冷無情的血;最終他徒勞無獲,但許多人的牽掛和眼淚都留在了他身上。

在那個年代,結束的尚未結束,開始的尚未開始。似乎專為與那時的殘酷蠻荒相呼應,餘華在講述這段往事時,承續了民間敍事的風格,不動聲色地融入魔幻色彩,從不同視角講述了林祥福、紀小美以及與他們相連的各色人物的愛恨悲歡、顛沛起伏,牽引出軍閥混戰、匪禍氾濫的時代場景。在這個故事裏,餘華寫到了一個全新的女性形象。紀小美與他筆下的任何一位女性相比,都更加複雜多面,柔軟又堅硬。她在命運推動下的每一次選擇、她在那個慌亂時代的幸與不幸,都更加牽動讀者心絃。

餘華老師寫出了每個人對宿命的抗爭,抗爭之後的坦然;書中每個人都曾經丟失過信仰,但他們又都找了回來,哪怕像小美,阿強,林祥福等那樣,為之捨命。

合上書本,不止主角小美,阿強,林祥福,配角林百家,顧益民,陳永良,翠萍,和尚等人物也會讓人記住;配角不是功能性的出現,他們都是亂世下活生生的平等的個體,也是舊社會不同類別人們的寫照。

通過讀完《文城》這本書,不由得使人感受到舊社會的落後,新時代的蓬勃發展,很榮幸能生活在當下中國的新時代,併為我們國家快速的發展感到驕傲,因此我們應該珍惜當下,不斷進取,堅持學習,堅持跑步!做一個積極進取的新時代人。

客至讀後感800字篇3

寒假中,看到兒子在讀《小王子》,我也跟着重讀一遍,儘管曾經讀過,儘管只用了一個半小時就讀完了,但這本書帶給我關於教育、人性和人生的思考,是值得用很長一段時間來品讀和回味的。

這本書與作者聖·埃克蘇佩裏的人生一樣神奇而偉大。書中以一位飛行員作為故事敍述者,講述了小王子從自己星球出發前往地球的過程中,所經歷的在七個不同星球的各種歷險。作者以孩子的眼光透視出成人的虛榮、貪婪、浮躁、庸俗,用淺顯天真的語言寫出了人類的孤獨寂寞和沒有根基的命運。這個故事貌似簡單,但隱藏着豐富的內涵,飽含着深刻的哲理,顯然這不僅僅是一本普通的暢銷童話書,也就不難理解為何一個童話能夠成為世界上閲讀量僅次於聖經的一本書。

兒子看完這本書馬上找到了與小王子的共鳴,他看到的也許只是表象,但他的理解同樣引起我的深思:“小王子説得很對,有時候我畫的畫爸爸媽媽都看不懂,得解釋半天。大人就是很奇怪,總是不能理解我們。”

孩子説得不對嗎?很多時候我們就是看不到“帽子裏的蟒蛇吞大象”“箱子裏的綿羊”,反而總是以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孩子、要求孩子,可是我們為什麼不能理解他們?又問過他們真正需要的東西嗎?真的需要反思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我們往往總是自以為是地領孩子走“正路”:你這是畫得什麼亂七八糟,瞧你把玩具弄了一地,趕快背詩去,趕緊練琴去,抓緊學棋去……真的如小王子裏説的,“大人建議……應該專心學習地理、歷史、數學和語文……”,孩子可能“在六歲那年……放棄了成為大畫家的志向”。我們需要好好想想應該怎樣站在孩子的角度,平等地與他們交流,理解他們的天性,尊重他們的選擇,欣賞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也許這會讓他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路。

小王子帶給我的感動和震撼還在於作者關於人生和人性的思考。看看小王子遇到的成人吧:國王、虛榮的人、愛喝酒的人、做生意的人、掌燈的人、紙上談兵的地理學家,這些不都是我們成人世界裏司空見慣的角色嗎?或利慾薰心,或愛慕虛榮,或貪杯頹廢,或財迷心竅,或頑固不化,或不切實際,作者對各種荒謬現象的揭露和批判值得深思。我們曾經的童真、簡單和純潔哪裏去了?我們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到底在追求什麼?“人類再也沒有時間去了解什麼東西了,他們無論需要什麼都到商店裏買現成的”“人總是對自己所處的地方不滿意”“他們坐在特快列車裏,卻不知道要追尋什麼。

客至讀後感800字篇4

我曾想,我的童年是小村莊,可是,我走不出它的邊際,無論遠行到何方。就像我追逐着三毛的背影,追逐着那個身在撒哈拉卻總是一副“中國脾氣”的女子,追逐着那個熱愛着餃子,黃瓜炒蛋,駱駝頭骨和遠方的身影,卻永遠追趕不上。

一個傍晚,我倚在窗邊,數着來往人羣的腳步,聽着那些我聞所未聞的故事和漫無邊際的話題——通常只有匆匆幾句。直到夜來了,窗外的人羣漸漸稀少,偶爾聽見一兩聲樹葉摩擦的聲音和一陣風吹過的呼嘯般的一瞬響聲。這裏,這個城市裏,原來有這麼多我追趕不上的東西。

換一個地方。換一個夜晚。

這個夜晚,我不像以往一樣趕着回家,我將不眠,我要和星星的隊伍夜談,肆無忌憚地在夜晚中行走,我要看夜晚如何靠在月光的背上入眠。我要擎一炳燭光,看它的微光流淌成什麼模樣,然後走街串巷,叩響我曾無意經過的每一扇門窗。再靜靜地等待天明,等待一個更為明朗的早晨。我要拿起撒哈拉的相片,再放下——拿起,放下,這樣反反覆覆。我一向算不得果斷,煙煙雨雨的江南滋生了我優柔寡斷的情緒,於是我只好反反覆覆,開始思考:那些乾燥到汗漬漬的日子裏,那些偏僻而荒涼的沉默裏,那些貧窮又落後的時光裏,到底有沒有流浪的理由,有沒有放棄安穩生活的另一種承諾。答案顯然是:有。

客至讀後感800字篇5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晚年時期所寫的一本人物傳記,書中講述的是楊絳先生一家三口的生活。我想這樣概括這個家庭,這是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温馨的學者之家,他們相守相助,相聚相失。就像作者在文中所講到的那樣;“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我想這是作者對自身最真實的人生寫照。

我初次閲讀這本書時,我感覺到這書中藴含的悲傷的氣息,整本讀下來,內心滿是對先生的同情之感;可當我再讀時,我又看到了不一樣的楊絳先生,於他們一家而言,儘管苦難重重,但他們一家人卻依舊能夠從中尋找生活的樂趣,學會“苦中作樂”。

丈夫和女兒的相繼離世,最後只剩她一個人孤身活在世上。一九九七年愛女的離世,一九九八年丈夫離世,作者感慨,我們仨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的失散了。“世間好物不監牢,彩雲易散琉璃脆。”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面對白髮人送黑髮人,上天既然給了她那麼幸福的家庭,可是她的晚年生活卻是那麼的孤苦無依。這是多麼讓人難以承受的事,但這樣的現實卻要一位古稀老人來承擔,可見她是承擔了常人所不能及的心理壓力作文/與負擔。但在書中作者卻説道:“儘管這麼説,我卻覺得我這一生並不空虛,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也可説: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

?我們仨》中描述的大多是從作者的女兒小時候開始寫起,可見作者對女兒的愛是多麼的深厚。楊絳其實不得不説她是一位文學者的同時又是一位慈母,一位仁妻。全本讀完我深有感觸,但或者是沒有親身經歷過,所以還是難以體會出作者內心的孤獨,但從文中的字裏行間中我依舊隱約能夠體會作者內心的獨白。但假如我是作者,我想我未必能夠做到像作者那般的心靜如一。

讀名人故事,體會百味人生。俗話説:“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通過書本體驗作者的百態人生,再聯繫自身的經歷。作者把自己的生活活成了故事般的精彩。我想這是需要積累的,只有經過知識的沉澱才能夠浸潤一個人的內心。

作者的一生坎坷多難,但她從未放棄,不論是女兒還是丈夫的先後離世還是生活上的孤獨,都沒有能夠壓垮她,她帶着巨大的痛苦在苦難中堅強,因此我認為這樣的作品很是值得我們去深入品讀,畢竟人只有經歷過苦難才會成長。

客至讀後感800字篇6

至於為什麼要讀《道德經》,是因為它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學體系的著作,是歷代學者研究了兩千年的一部著作。就連近代大作家魯迅都説,不讀完老子一部書,不知中國文化。讀完之後我才發現,《道德經》實則為一部人生的教科書,讓我明白了很多哲理。

不看虛名看本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事物名稱雖異,但只是一種指代關係,並不能表達事物的本質。因此人們不要執着於事物所謂的名號。企業注重員工的實幹能力,而不注重其言辭。我們學生也是一樣,學習也是為了提升自身素質,而不為“三好”。

要少説多做,靜默守中。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話説得太多,往往會使自己陷入困境;很多時候,知道的沒必要的東西太多,顧慮就會更多,因而妨礙自己的行動。聞一多先生有言:“別人都是説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説。”我們應該做的,就是努力學習,而不是天天喊口號。要知道,空缸震響,滿缸無聲。

但是有些人會學習不下去,也許是對其他方面有欲,歸根到底一個“貪”字。貪婪會使人喪失良知,是很可怕的。廣東的汪某要是不貪婪,還會用刀刺向自己的母親?

老子有些話説得好:“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聖人慾不欲。”現在學習壓力大,戒貪已成為我的當務之急,力求減少自己的慾望。

人最忌自大自誇。跂者不利,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自吹自擂和大躍進中的浮誇風沒什麼區別,只有踏踏實實走好鋪墊的每一步,才有可能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

做任何事都應該服從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類比七大自然簡直是相形見絀,但是他們為了眼前的小利益,破壞了良好的生態環境,那麼明天會怎麼樣是可想而知的。

人在福中不知福。因此人一定要知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不知足會導致可怕的貪婪,讓人忘記一切,包括人格。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要懂得放棄,懂得知足,不要患得患失,要不為失搞到悲傷。只有知足,才能常樂。

人貴有自知之明。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聰明的人不自以為是,自以為是的人不聰明。有些人肆意貶低別人,抬高自己,這説到底,如果不是道德品質問題,就是沒有自知之明,往往帶來壞的結果,害人害己。楊修因為恃才放曠,所以引來了殺身之禍。

不讀老子一書,不知中國文化,更不會為人處世。

熱門標籤